她的绣衣是她和她的两个贴身丫头绣的,并不是她一个绣的;但就是这样,她还绣了三四年呢:主要是她每天绣不了多久,不然捏针的时间久了,手指便会留下茧子,那多不好看。

后来,她每每想起那三四年的日子,便感到一阵后怕:太累了。绣个嫁衣已经很累了,做绣娘岂不是更累?

她不愿意去绣坊还有一个原因:绣坊里全是女子,那她同意之后怕此生再无出头之日了;她想过好日子,过上原来父母在世时的那种好日子:什么也不用做,还有人伺候着;去绣坊,好日子便永远不可能会有了。

这些日子以来,她已经受了太多的苦,她再也不要受了;她要过好日子,一定要过好日子!

直接拒绝自然是不成的,如果惹得两位贵人恼了,她便再也没有一丝希望:她现在已经对红袖和连姑娘没有多少感恩之情了;她甚至感到,红袖和连姑娘对不起她、想害她——一居然想让她做奴婢!

看看她的长相、看看她的小手、看看她吧皮肤,她是个做奴婢的人嘛?她是那种天生就要被人宠着、爱着的人才对。如果救她的贵人是男子就好了,绝对不会让她做奴婢;并且,她还能身相许来报恩:一举两得,即报了恩又能过上好日子;但是上不开眼,让她遇上的是两个女子。

她在心中抱怨天、抱怨地,完全忘了她刚刚就是被男人差一点卖去了青楼。

想到去世的父母,想到她无处可去、无人可依的处境,郭珍珠的泪水又流了出来:“恩人,你们、你们嫌弃小女子是不是?小女子这样的出身,本就不配到府上去伺候的,小女子知道。但是,小女子只想能伺候在恩人身边,多多少少能尽尽自己的心,略略报一点点的恩情。”

她并没有说自己同意不同意去绣坊,反而说得全是一番感恩的话并且还一面说着一面伏在半板上痛哭起来。

郭珍珠再三比较:进了豪门做奴婢,也比去绣坊强;豪门中做奴婢能见到贵人,凭她的才貌完全可以翻身做主子;但是去了绣坊这一辈子便无望富贵了。

红袖听到她的话后无半分感动,眉头倒是紧紧皱了起来;她看了一眼连姑娘:“我没有法开了,看来只能是连姑娘自己设法了。”

如果郭珍珠痛快的答应下来,说不定红袖还有可能带她回府:不安排在自己身边,安排列庄子或是哪里去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她如此样子,红袖哪里肯收留她;她的心思根本不在报恩,也不是要图一个温饱一一此人品行不端;不管你放她在哪里,她都会生出事来。

连姑娘也为难起来,不明白郭珍珠为什么不同意;她听着郭珍珠的话后心里又很感动,根本不好强迫她去绣坊。

她本来就是做了一件好事,她也的确是郭珍珠的恩人,不想好事做到一半,怎么也要有始有终。

正在此时,听到前面有鸣锣开道的声音;红袖和连姑娘都忍不住掀起一角车窗上的帘子看看,这么晚了会是谁用仪仗出行呢?

而郭珍珠还伏在车板上哭,哭得十分的伤心。

连姑娘没有想到法子应对郭珍珠,所以暂时不想同她说话;而此时那鸣锣开道的声音,倒为她解了局,给了她思考的时间。

对面仪仗红袖一看便知道是王爷的,再近一些居然是“老王爷”;老王爷的年纪并不都是很老一一皇家的叔叔比侄子小很普通的事情。

前面来的王爷还不是老王爷中最年青的一位,现在也不过四十左右的年纪:诚亲王。

红袖现在并没有在自己的马车上,况且她又是一个女子,所以并不想过去给诚王爷见礼;而诚王爷也不是出府,看方向倒像是要回府。

不过连姑娘明显再一次同红袖想得不一样,她忽然掀帘跳下马车,迎着王爷的仪仗走了过去。自有人喝斥她,她拿出一个玉佩或是腰牌什么的出来晃了晃,那侍卫便急急的去禀诚亲王了。

不过片刻诚亲王便使唤了连姑娘过去说话,过了一会儿居然打发人来请红袖和郭珍珠。

红袖在心里叹气叹了足足有上百次,但是却不能不去给王爷见礼;她下车后稍稍整理了一下衣裙,然后看向郭珍珠示意她跟上。

不想郭珍珠却还在收拾自己:她被拉扯的衣裙有些破损,就是再打理也整齐不了。

红袖看她如此也懒得理会她,抬脚便向王爷的车驾行了过去:“臣妾给王爷请安。”诚王爷坐在车上,车帘打开着。

看到红袖屈膝连忙招手:“免礼免礼。你是沈府的五少奶奶皇上亲封的东和县主吧?”

红袖欠身:“正是臣妾,不想王爷居然记得。”

诚亲王笑了:“那仙灵茶极好啊,就算是我不想记得你,人人都在说我想忘也是忘不了的。”他说笑了两句后,明明还有话要说的却忽然住了口。

郭珍珠姑娘在马车前跪了下去:她先是怯怯的看了一眼诚王爷,然后好似被吓到了一般飞快的低下头,便双膝跪倒在地。

红袖在一旁看着,不得不为郭珍珠喝一声彩:能跪得如此惹人怜爱的,也唯有郭珍珠一人而已;至少,她是仅见过这么一个。

诚王爷收回了目光看向一旁的连姑娘:“连姑娘,这就是你说要托小王暂时照顾的女子?”

连姑娘点头:“麻烦王爷,实在是无奈之举;我、我现在不便收留于她。”

诚王爷笑了笑:“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红袖没有想到连姑娘半路上拦下诚王爷居然是为了这种事情!她看了一眼诚亲王:对这位王爷,她一点也不了解;不过一位堂堂的王爷,会管这种芝麻小事?

她再一次看向连姑娘,对她真得很无语:能和廉亲王那么熟不拘礼,自然也会认识其它王爷;只是满京城中也只连姑娘会对一位亲王提这样的要求。

诚—急王让人带了郭珍珠下去,然后便和红袖、连姑娘寒暄了两句便打道回府了;红袖看着远去的亲王仪仗,再看看身边的连姑娘,她是真得松了一口气。

现在,她终于可以回家了。

连姑娘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好似,惜好了不少,看向红袖还笑了一下:“走吧,我送少夫人回府。”

红袖轻轻摇头:“这里距我府已经不远,如果时辰还早倒想请姑娘到我府上坐坐,用顿便饭;只是现时辰真得很晚了,姑娘出来一天想来家中长辈也会掂念,不b我们就此分手,改日再聚好了。

她嘴上说得十分好听,其实意思就是一个: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至于改日相聚的话那只是客气,她可是再也不想同连姑娘相聚了。

连姑娘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等在不远处的韵香几人:“夫人自己回府,可行?”她好像有些不放心的样子。

红袖连连声、头,十分的肯定答道:“可以的,不会有问题;”然后她又加了一句:“这是京城,能有什么事情呢?”

连姑娘闻言笑了:“夫人说的也是。那今天打扰夫人,改1我一定会有重谢;今天心情不太好,有得罪之处夫人莫怪。”

说完,她帅气的一抱拳便转身上了马车:“夫人,我先走一步了。”

红袖愣了——愣,然后一笑也没有把连姑娘的话放在心上;至于她走时明显友善了不少的态度她也没有当回事儿。她已经决定把连姑娘放在拒绝往来户里,能不相交还是不要相交并好:为此,红袖很认真的考虑,近些日子要足不出户了;免得再遇上这位性情不定的连姑娘。

倒是连姑娠最后走时,让红袖有些惊艳之感:她头微扬抱拳时,那真是很帅气、很帅气;非常的赏心悦目;至少,比起郭珍珠的柔美来,连姑娘的美更让红袖感觉到舒服。

想一想,连姑娘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她的行事让红袖不能认同罢了。

轻轻摇着头红袖登上了自己的马车,连姑娘啊,她都没有注意到,那郭珍珠随诚王爷走时,根本就没有同她见礼打招呼一一就那么着上了诚王爷后面女眷的车子,根本理都没有理自己和连姑娘。

红袖是无所谓,但是连姑娘可是救了郭珍珠啊:这女子,果然不是一个知恩的人。她想到这里又看了一眼诚王爷一行人所去的方向,心里忽然莫名的浮出一个念头:希望她会是一个良善之人吧。

随后红袖无声的笑了:她是不是良善之人都同自己无关了,现在,回家吧;想来沈妙歌等人已经等急了。

她回到老宅时,沈妙歌已经在吩咐人备车:红袖如果再晚些回来,他就要去廉亲王府要人了!他差一点没有急死,一个不明来历的女子和妻子出去后便不知所踪,他能不急嘛。

红袖能去的地方他都使人去寻过,却没有找到:他就是想破了头也不想到,红袖和连姑娘去了青楼之地;他能找到红袖才怪。

红袖安抚好了沈妙歌,又和他一起去给沈老祖请安:再完一些,怕是都瞒不住沈老祖;然后回房后,一面用饭一面把连姑娘的事情对沈妙歌说了。

沈妙歌听完之后,眉头皱得很紧、非常紧:“不会是她吧?”他有些急张。

第二十一章厚礼

红袖听到沈妙歌的话,放下手中的筷子看过去:“是谁?你认识?可是她没有提起你呢。”她并没有想多,只是奇怪怎么沈妙歌认识连姑娘,而连姑娘却一副不认识沈妙歌的样子。

沈妙歌苦笑了一下:“我不认识她,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谁,我怎么可能认识她;我只是猜想,你遇到的人不会是舞霞公主吧。”

“不是,不是;”红袖连连摇头:“我一开始也以为她是那位异族的公主,后来问了廉亲王他说不是;说是他一位忘年至交的孩子。”

沈妙歌的眉头微微一皱:“至交好友的女儿?”他对扉亲王可比红袖了解的多,因为接触的多啊;廉亲王会对一个至交的女儿如此迁应,他还真有些不相信。

“如果真是廉亲王的旧交,那人不是对廉亲王有过天大的恩情,就是廉亲王有什么天大的事情要求助于她家;不然…”沈妙歌撇了撇嘴,那样的女子廉亲王一脚就会踹得远远的,多瞧一眼都不会的。

我听你所说的连姑娘,和那位舞霞公主的性子有些像;她是在大草原上长大的,自幼得宠又习得一身好功夫,等闲的男人看不到眼中,她最看不惯的就是我们天朝的女子;说我朝的女子都没有性子,看上去都b同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沈妙歌说完笑着摇了摇头。

红袖听了也很惊奇:“很像呢,不会真是舞霞公主吧?那廉亲王为什么要骗我呢,说出她是公主来又能怎么样?”

沈妙歌想了想道:“我也没有过多关注过这位公主,所知并不多;只知道公主很得太后及皇上的欢,公主虽然不喜我朝的女子,不过喜欢我朝的衣饰与吃住等等;而她的父亲有意和我朝联姻,所以她正在物色驸马。”

红袖听出了重点:“她自己选驸马?”朝的正宗公主都没有挥的权力!

“嗯,这是皇上和太后亲允下的;”沈妙歌打发屋里的丫头出去,才低声道:“这位公主在她父亲的心目很重很重,比国家都要重三分;所以皇上和太后都想把这位公主…,以便正争执时舞霞公主说要按她们家乡的风俗,自己选婿,…”

红袖明白了:太后和皇上暗中较劲,最终便顺水推舟应了舞霞公主所求;舞霞公主倒真是好运气。

沈妙歌挟了一筷子清妙葵菜:“这菜真不错,好清口呢,回头记得赏赵妈妈,免得她总不舍得让我吃莼菜;”

说苒莼菜他很有些怨念的,然后又继续接着刚刚的话题说了下去道:“舞霞公主近来有些麻烦,听人说她的两个兄长争夺王位,和她不和的大兄长现如今下落不明,而她在京中接连遇到了两起刺杀;事后查出都是她的族人所为,不是我天朝的人。”

红袖点了点头:这两件事情都同她无关,她并没有多想;至于连姑娘是不是舞霞公主,她也不是很在意,反正她是不打算和连姑娘再有交集。

“你说没有关注舞霞公主的事情,难道有很多人关注吗?”红袖一面吃饭一面问沈妙歌。

沈妙歌点头:“公主啊,而且是这样一位公主,她的驸马当然和一般的驸马也有不同了—~——皇上和太后一定会高看几眼的;况且娶了她便等于是有了那个国家做靠山,对于一些家族来,或是一些有心h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红袖一撇嘴:“两国的事情往往难说的很,今天很好,明天说不定就会开战,娶这么一位公主未必是福呢;还有,大家族,比如像我们沈府,如果娶了这位公主,便只能交出兵权才成,不然皇上不猜忌我们都不可能;一个不慎便会有灭门之祸,这哪里是什么好事儿。”

沈妙歌一笑:“我们沈家是我们沈家,就连岳父也不会结这门亲;但是,有一些家族便不一样了,一无兵权二无实权,但却是累世的名门望族或是皇亲贵戚,舞霞公主可不就是天大的好事儿?而且,听人说那可是一位大美人呢。”

红袖想了想无语,轻轻的摇头:“一个家族靠这个来上位,不要说能不长远,只这族长的眼光来说,他们那家族想要崛起怕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沈妙歌一笑:“人家的事情,我们关心那么多做甚7用饭用饭。”

红袖听到此话笑着点头,不再提连姑娘,也没有提及舞霞公主;夫妻二人用过饭,看了一会子书便歇下了。

第二天一早沈妙歌便出府去忙了,红袖安心的在房里和赵氏一起做孩子的小衣服:虽然现在准备有些早,不过不着急慢慢做,做得仔细些也正好打发时间。

赵氏和红袖刚刚把布剪好,正好动针线时总管媳如来报:有人送了大礼来。

红袖放下针线:“人呢?”

“还在前面吃茶呢,是一位管家,主人并没有来。”总管媳妇回完话,让身后的小丫头把礼物呈了上来。

两个长长的锦盒,红袖看到之后并不陌生:应该是刀剑之类的东西;她也没有起身,让丫头把锦盒打开。

盒子一打开便有寒光闪耀,红袖这才站了起来:居然是极好的兵器!

这个时代并没有冶金技术,所以兵器和后世的铁器是不能比的:后世农家常用的镰刀,在这个时代也能算是神兵利器。

所以,一把吹毛断发的刀剑,对于武将耒说是十分难得的:就算是很有名的铁匠,一生也难得能打出几把好兵器来。

红袖先取了锦盒中的刀细看,的确是上好的兵刃:几百两银子也难说能买下来————你就算有银子,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好兵刃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

她赞叹了一番之后,又取了那把剑来细瞧:剑也很好,非常好能当得起神兵利器这四个字,比父亲给她的那把长剑还要好上三分。

她把玩之后把剑也放了回去:“是哪个府里送来的厚礼?”她只是随口一问,因为她并不打算收下:“把刀剑拿出去还给人家,再赏那来人一两银子;就说无功不受禄,我们当不起如此重礼。”

送礼自来是有事相求,如此重的礼所求之事一定非同小可:她自然不能收下;沈家,并不是不收礼,但要看是什么人、什么事。

像这种不说事情先送上大礼的,是绝不能收的那一类。

管家媳妇看了一眼红袖“夫人,对方很奇怪我们家那一口子问他是哪府上的人,他只回了一句“只说连姑娘相赠,夫人便明白’。”

红袖这一次真得愣住了,又看了一眼那刀剑;连姑娘当真是大手笔!她笑了笑,又取了刀剑来细看,果然不太像是天朝的手艺,这应该是异域打造的兵器。

早就听沈家父子说,外邦所打造的兵器要比天朝的好太多,再加上他们骑术精湛,所—每每不多h就能让朝伤不轻。

眼前的刀剑虽然在异域也是顶尖的兵器,不过却也可以看出的确是比天朝的兵器要好很多;不过她并不懂这些,也只能看看感慨两句罢了。

她看着刀剑琢磨了一番之后道:“赏来人五两银子,备一份最厚的回礼让他带回去;嗯,再让他给连姑娘说,我谢谢她了。”

送上门来知根知底11好东西,没有推出去的道理,这是其一;其二是,那位连姑娘的性子很有些古怪,如果不收这刀剑,她怕真是恼了找到府上俩问个清楚明白。

红袖可以断定,连姑娘只是为了答谢她,并不是还有求于她:因为连姑娘对她并没有好感,嗯,相当的不喜欢她呢;而且连姑娘还很有些傲气’这样的人不知特意到府上俩求她什么事情。

不过红袖依然没有打算同连姑娘多做交往,虽然不至于同她交恶,但却绝不会同她成为手帕交。

看来,连姑娘十有八九是那位公主:这刀剑在其它人眼中是宝贝,不过对她来说并不是什么宝贵的东西吧?倒是没有想到连姑娘居然能有这种心思,送得礼物如此合心意。

红袖把刀剑让韵香收到了房里,下午沈妙歌回来让他把玩一番,她便准备送人了:刀送给父亲,剑嘛,自然是送给沈侯爷了——她不会厚此薄彼,只记得父亲。

连姑娘并没有再到沈府来,也没有再使人来寻过红袖;茶楼她还是日日会到,所以红桕一直没有再去茶楼。

连姑娘没有到,廉亲王妃却来了:她也是来送谢礼的。红袖送走了廉王妃,自己想了想都好笑。

仁袖天天在老宅中,日子过得很平静;除了有一些气闷之外,其它的都让红袖很满意;不过她宁可闷着些,也绝不出府去。

一连十几天红袖只是在府里呆着,连沈老祖都感觉热太静了一些,问她要不能叫个说书的俩解闷;红袖谢过沈老祖回绝了。

刺杀的事情不过才月余,还是万事小一些为好。

两座茶楼所需的仙灵茶数目增加了,好在韵香几个人还能应付;只是只靠她们几个是不成的,红袖正在想是买小丫头来观察人品之后,专门做仙灵茶。

幸好有映草,映舒虽然不耐烦做这个,但是她却做得极不错;红袖想让映草日后掌管仙灵茶,把韵香等人都替下来:她们原本事情就不少。

映草对仙灵茶很喜欢,也很有天份;她学了仙灵茶不久,便有了一点想法:大半儿是不成的,不过有几点还真让红袖眼前一亮。

只是,映草也好,韵香等人也罢:她们总是要嫁人的;虽然她们很忠诚,但是日后有了家人后,也就容易被人谋算了一一这是红袖近来的一病,只是一直以来她没有想到好法子解决。

就在红袖左想右想中,日子平平静静的过去了三个多月;而她的肚子越发的大了,现在不要说出府,就是她在府中走动身边便少不了十几个:生怕她会跌倒之类的;虽然红袖说不用如此,但是沈老租坚持,红袖也只能听从了。

而沈府却平静了下来,好像红袖和沈妙歌所遇到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八房主使的一般;沈府的人还一样常常到老宅来,不过红袖却没有遇到过一次“意外”。

不管怎么说,平静的日子总是让人高兴的。

又是新的一天,红袖起床后用了早饭,这才去沈老祖请安:沈老祖特别叮嘱的,不让红袖天天一天早去她房里;近来她都打算不让红袖来晨昏定省了。

自沈老祖那里回来,红袖和韵香、茶香对了对茶楼的帐目:然后主仆几人笑的嘴巴大开,让赵氏笑骂了韵香二人几次。

赚了银子,而且是赚了很多的银子,这自然让红袖很高兴:有了银子之后的好处显而易见,不说其它只老宅中的人对红袖的忠诚便高了不少。

红袖正高兴时,管家媳妇急急的跑了进来:“夫人,茶楼里打发人来说,有两个小二不见了。”

听到此话红袖楞了愣:“不见了?他们是不是病了或是家中有事儿?”

管家媳妇把一封信给了红袖,她看完之后脸上的喜色都不见了:茶楼里居然出了这样的事情!

那两个小二是伺候包厢的,老掌柜的一直对他们心有疑虑,只是店中太忙,实在是没有人手可以替下他们两个人来:伺候达官贵人可不是什么人都成的。

近些日子以来,他们两个人的包厢中,仙灵茶的残渣丢了几次:为了保证仙灵茶只此一家不会被他人仿了去,所以残渣都是统一收起来消毁的。

老掌柜的训斥他们几次之后依然不管用,便在昨天把他们调到了大堂中;而那个包厢只能给很相熟的客人用,或是宁可空起来。

但是今天,他们两个人却没有到店中,听人说是昨晚出去一直没有回来;到他们家中去寻,他们的家人都不见了;听他们的左右邻居讲,他们搬家了;看来接他们的马车,好像两家人发财了一样。

红袖看完信,虽然什么凭证也没有,但是她却可以肯定:一定是有人在打仙灵茶的主意,他们离开和到大堂中有关,也可能是一——对方的茶楼要开张了!

竞争,是正常的;仙灵茶想要吸引人,只能不断的创新,并且茶楼还要不断有其它的花样来吸引客人:比方说那些新奇的故事。

红袖放下信之后,对管家媳妇说:‘让老掌柜的去看看那四个说书先生,是不是也有人搬了家?”

既然那人想打她仙灵茶的主意,不会不去寻说书先生的:既然没有一丝消息露出来那么就是有说书先生已经背叛了。

二十二章神秘的新东家

不出红袖所料,有一位说书先生的家已经搬了,不过他自己还在茶楼中,红袖倒是有些奇怪,那两个小厮已经走掉了,他为什么不赶快走呢?

想了想便问韵香:“今天是不是要给茶楼送心的书稿?”

韵香点头答应,并且还加了一句:“书稿已经送出去了,刚刚老掌柜的使人来送信,便顺便把书稿送了出去。”

红袖立时一抚额:“快,让人赶快通知老掌柜的,他手中的书稿千万不要给说书先生们,然后让他把那位说书先生‘请’到府中来,我有些事情问他。”

这个说书先生不走,等的应该就是后续的书稿才对。

韵香让人去茶楼之后得知,还好,一切有老掌柜的,并没有出多大的岔子。原本是今天下午要给说书先生们书稿:他们下午便会把手中的书稿说完,需要一点时间熟悉接下来的故事。

红袖让老掌柜的查说书先生的家,老掌柜的便想到有可能说书先生也有了问题,便没有把书稿给说书先生,只推说书稿要到晚上才能拿到。

说书先生被请了来,他姓张行五,人唤五先生。

五先生的脸上虽然有些惊慌之色,不过言谈间还算得上是镇定:“不知道夫人唤小人再来,可有什么吩咐?”

红袖微微一笑:“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只是想问问先生的新东家是哪一位?又给了先生什么样的好处,把先生请动的。”

五先生没有想到红袖会直来直去,立时便有些慌神;他原来想以其他话题混过去,出了侯府再去寻新东家,不回茶楼了;不想少夫人开门见山---难道他已经有了什么凭证?

悄悄的看了几眼红袖,在她的脸上也没有看出什么来,五先生的心里忐忑更重:“小,小人不明白夫人的意思。”

“不明白?”红袖的笑脸收了起来,“五先儿是真的不明白,还是假的不明白?”她对张五的称呼一下子自先生变成了先儿。先生虽然在这个时候还不是对师尊的称呼,不过也算得上是一种尊称;而先儿,却是下九流当中的行当,意指说书的。

五先生到底还知道红袖是侯爷夫人,他被红袖冷冷的这么一质问,膝盖便软了下去:“小,小的,小的…”他支吾了一会,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头上的冷汗都冒了出来:两边都不是他一个升斗小民能得罪的;此时,他也真的后悔了,在仙灵茶楼做的好好的,不应该贪那一百多两银子的。

只是,如果不是他在四位说书先生中,性子贪婪爱占便宜,对方又怎么会找上他呢?其他三位说书先生,人家是连理都不理,就是知道他们不会离开仙灵茶楼。

红袖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冷冷的“哼”了医生。这一声却吓得五先生连叩了三个响头:侯爷府要捏死他,和捏死只蚂蚁一样容易。

可是他却又惦念着家人,一时间还真是进退两难,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

红袖看他不说话,冷冷的道:“拖下去吧,等爷回来交给爷就是了。”她并没有说什么厉害的话,就这么简单的吩咐了一句。

五先生却吓得叩地求饶:“夫人,小人说了,什么都说了。只是还请夫人放小人及小人的家人一条生路。”

红袖没有答话,只是冷冷的看着他。

张五最终想了又想,心一横道:“我也不知道东家到底是谁,不过许了我一百两银子,只要我过去便给;而每个月不过客人多少,我都会有十两银子,另外的打赏等等另算。”

红袖只是听着,没有看他也没有应一声儿;他心里没有底儿,接着往下说:“那边的掌柜还说了,只要我能得到今天的书稿带过去,便会再给我一百两银子。”

“夫人,就是这些了,其他的小人也不知道,请夫人饶了小的吧。”说完连连叩头不止。

红袖依然不看他,只是慢声道:“你知道沈家是侯爷吧?你知道郑家也是侯爷吧?你知道我是皇上亲封的县主吧?”

一连串的问话,让张五的头低得更低了,他几乎是伏在地上答道:“小的,小的知道。”

红袖不在说话,只是拿眼看了他一下。

张五一哆嗦,扑在地上道:“那人说新东家绝对不会比沈家差,不然不敢和沈家堆上的;再者开门做生意,自家做自家的,就算是沈,郑两家权大势大,也不能自家开了茶楼,不让其他人再说茶楼的生意。”

他说道这里瞄了一眼红袖,颤声道:“夫人,小的当时是鬼迷心窍,认为、认为他的有道理,不是,有那么一点儿道理,再加上那一百现两银子,我便、便一时糊涂答应了下来。”

红袖没有说话,他沉思起来“一想到有人打仙灵茶的主意,心中便有了计较----自然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哪里敢得罪沈、郑两家?只是京中和沈郑两家平起平坐的就有十几家,而王爷们便更多了,到底会是哪一位呢?

眼红仙灵茶不是没有,有不少人都和沈侯爷、郑将军露过要插一脚的意思,只是被两家都打着哈哈马虎了过去;让人掺一脚分些银子出去不要紧,只是怕赖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茶上。

这些人个个都有来头,到时沈郑两家也不好因为一个仙灵茶便和对方翻脸;所以最好的法子就是不理会这些人。

所以,红袖一时间还真不知道会是哪一个人下的手;也许是几个人联手要对仙灵茶楼下黑手也说不定。

她看了一眼张五,淡淡的说:“你想走便可以走,你只是在我们仙灵茶楼里说书,并不是卖身到我们仙灵茶楼,所以去留随意;只是在仙灵茶楼所说的书,并不是你自己的书稿,也不是留传下来的段子;所以,半年之内你也不能在其他任何一座茶楼酒肆之中,用你手中的那个半个书稿赚取银子。”

她并没有为难张五的意思:他不过是个小人物,并且所起作用即其有限----他所说的故事还有半部呢,而且就是舍弃这一部书,她还有的是故事可以写出来。

张五虽然贪财出卖东家不是个好东西,不过他的确不是卖身在茶楼,的确是去留随意的;红袖,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人。

张五诺诺的点头答应了。

红袖冷冷的又加了一句:“不管你的东家是什么人,如果你真用那半部书替你的新东家卖命,那么…;你想,你的东家会为了你,和我们沈郑两家翻脸吗?”

张五头上的冷汗更多了,他现在更加的后悔:为什么要贪心?!安安逸逸的待在仙灵茶楼,这一辈子都会衣食无忧不说,而且还能买下田产庄子,日后子孙能做个富家翁。

现在他夹在中间,根本就不好过:哪一方都不拿他的生死当成一回事儿,但是对他的要求哪一方都不低;他不听谁的吩咐都有可能会丢掉性命。

红袖说完之后,便让人把张五带了下去,让他回去茶楼收拾自己的东西:他被仙灵茶楼解雇了。

她对此事并无多大的气,妖怪只能怪她自己调想不周,不管是茶楼里的小二还是说书先生等等,她都没有在上面费什么心思,全部是由老掌柜的打理。如果她上心一些,把现代的一些东西变动一些拿过来用,就不会出现眼下的情形;小二哥还好说,说书先生却是掌握着一定“核心”的人物,怎么能没有约束呢?

红袖认真自习的考虑起这件事情:当然不是用现代的一纸和约就能解决这件事情;毕竟老掌柜的方法还是很不错的,四个说书先生也不过是一个被人收买了去。人情,现在这个时候的人,讲究人情味要重的多,想到对方把小二和说书先生的家眷都接走的举动,红袖忍不住想到:要不要把茶楼的人,都聚到一起住呢?想来想去,的确是个好法子,只是此事还要和沈妙歌好好商议一番;毕竟是大事儿,这么多人家,需要的房舍不在少数;而且不仅仅是让他们搬来住这么简单。

红袖先把自己茶楼里的短处细细的想了一番,想好了补救的法子之后,才又想起了那位新东家。

会是谁呢?长公主驸马?平北郡主?淮南侯…;人还真是不少,想来想去,人人都有那么一点点可能,只是红袖没有半分凭证。

就算是有凭证,红袖也不是想去找人家理论:张五所说的那番话并不是没有道理,人家要开茶楼是人家的自由,她凭什么不让人家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