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天到的早,国庆节前后,翁洲岛上还穿短袖,帝都就得穿秋衣了。

翌日,宋招娣去买菜的时候,顺便去买一包布。把布和菜送回家,宋招娣就去买棉花。

拎着两袋棉花到家,宋招娣忍不住想段大嫂。因为每次给孩子做厚衣服的时候,段大嫂都会过来帮宋招娣一起缝。

滨海养老院有电话,宋招娣想到她就打过去。然而,好一会儿才有人接电话。

电话接通宋招娣就迫不及待问:“婶子,忙什么呢?”

“小宋啊?”段大嫂笑了,“我一猜就是你。我在外面跟别人聊天。我原本以为这个养老院里都是一些不能动弹的人,来了才发现,可热闹了。有人下棋,有人打拳,还有几个比我年龄还大的老太婆在踢毽子,说是什么锻炼身体。”

宋招娣也忍不住笑了:“我大姐和姐夫有没有过去?”

“我们到的第二天,来宝和刘洋就来了。”段大嫂道,“帮我把里里外外收拾干净,早两天又帮我们做个衣柜,鞋柜,还帮我们做两张椅子。对了,还说我们要是没事,就去小宋村过几天。你刘叔要去,被我给拦下来了。刘洋家里人多,住不下。”

宋招娣:“我大姐早几年就要给大力盖房子,我没让她盖,怕影响大力学习。对了,大姐有没有说大力考得怎么样?”

“你大姐给你写的信,你还没收到?”段大嫂忙问。

宋招娣:“没有。早两天下雨,可能是在路上耽搁了。”

“那也有可能。”段大嫂道,“听你大姐的意思不太好,她又说能考上滨海师范学校。”

宋招娣:“她说的不好可能是跟大娃比。毕竟你当初寄的答案是大娃的答案。滨海师范大学不错,毕业后起码也是高中老师。”

“我也是这么说的。”段大嫂道,“我们家宽敞,我跟你大姐说了,星期天的时候,就叫大力来我们家住一晚,我给他做点好吃的。”

宋招娣想说,不用了。话到嘴边想到大力过去帮老两口拎桶水,聊聊天也行:“大力的饭量可不小,估计比你和刘叔吃的还多。”

“大小伙子正长身体,就该多吃点。”段大嫂说着,突然听到有人喊她,连忙说,“小宋,我出去看看谁找我,咱回头再聊啊。”

宋招娣也听见了,连忙说:“回头再聊。”挂上电话,看到长椅上面的布和棉花,摇头笑笑,就开始给几个孩子做棉裤。

七条棉裤做两天,宋招娣开始做棉袄、棉鞋和棉袜。待七个孩子的衣服做好,又把他们去年穿破洞的衣服补好,宋招娣才收到宋来宝的信。

拿到信,宋招娣才知道为什么这么久,她大姐寄的是平邮。半个月能邮到这边算是很快了。

信上也没说别的,就说一家老小都挺好,大力今年能考上大学。宋招娣看完,就拿着大蒲扇和小马扎,出去透透气。

八月十四号,周一,上午,不是星期天,树底下坐的全是老人和孩子。

宋招娣喜欢沈母的性格,就坐到她跟前。然而,还没等宋招娣开口,沈母就拉住宋招娣的胳膊说:“我大儿子来电话了,那个女人考上了?”

“咳咳……”宋招娣连忙捂住嘴巴,咽口口水,“考上了?!”

沈母连连点头:“她以前考什么本科,总考不上,这次考大专,一下子就考上了。”

“沈团长知道了?”宋招娣忙问。

沈母:“知道。对了,孙宛如有个对象,俩人还跑去照相馆照相呢。我们村的人看见,回去就告诉我儿子,老大打电话的时候,宣城也听见了。”

宋招娣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太八卦,就试着问:“沈团长是替她高兴,还是很后悔跟她离婚?”

沈宣城见钟家装个电话,也向上面打报告装一个。沈家老的老小的小,有个电话,出点什么事,沈宣城也能知道。

部队了解到沈家情况,就同意沈家装个电话。沈母希望沈宣城对孙宛如死心,曾趁着两个孙女上学的时候,偷偷打到老家公社,把宋招娣出的主意讲给她大儿子听。

有可能是孙宛如很想考上大学,也有可能是孙老爷子管得严。高考前孙宛如几乎没出来过,沈宣城的大哥也就不知道孙宛如有没有找对象。

时间长了,沈宣城的大哥就把这事给忘了。别人突然跟他说,他前弟媳妇孙宛如和一个男人去照相馆照相?这种事只有正在处对象的人才会做。沈宣城的大哥连忙给老母亲打电话。

在沈宣城问他大哥电话里说的什么的时候,沈母一边跟他说孙宛如的事,一边仔细观察他的表情,“宣城的脸色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又像高兴又像难过。”

宋招娣:“复杂?”

“对,很复杂。”沈母道,“反正他这次不想死心也得死心。”

宋招娣好奇:“沈影她妈报的什么专业,您知道吗?”

“不知道。”沈母仔细想想,“她大伯说成绩出来了,好像孙宛如的分数比那个什么录取分多,一定能考上。”

宋招娣:“高出录取分数线很多分?”

“对,就是这样意思。”沈母道,“哎,宋老师,她的分数都出来了,你家几个孩子的分数也该出来了吧?”

宋招娣:“应该快了。回头我让建国问问。”

钟建国回到家,宋招娣没跟钟建国说这事。自立和更生是亓老的孙子,大娃是钟师长的亲儿子,振兴是钟家养子,宋招娣相信没人敢故意拖延。更何况岛上其他人也不知道高考分数。

宋招娣不着急,钟建国迫切想知道几个儿子考得怎么样,一听说别的省的分数出来了,立马命他的警卫员出岛打听。

警卫员把打听到的事告诉钟建国,钟建国简直哭笑不得。为什么?翁洲岛去年没人考上大学,包括大专生。今年一下子出来一二十个,甬城那边认为弄错了。警卫员去打听分数的时候,甬城方面正在核实。

拜大娃大张旗鼓卖作业本和送答案所赐,岛上的人觉得这次得考上十来个。八月十六号上午,分数终于传到岛上,好事之人粗粗统计一下,算上钟家的孩子,本科和大专足足有十七八个,还不包括中专生。

当天下午钟家小院里就挤满了人,一半是来向宋招娣道谢,一半是来看热闹。

第153章分数出来

宋招娣来到贵宝地十余年,还是第一次这么受欢迎。不过,对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宋招娣来说,这只不过是小场面。然而,见众人直接在她家院子里唠家常,一时半会不打算回去,宋招娣着急了:“你们热不热,咱们去屋里坐坐,屋里有电扇?”

钟家客厅很大,但二三十个人,甭说坐了,站也站不下。

梁护士长率先摆摆手:“不热,不热,小宋,不用这么客气,这里没外人。”

“对,都是自己人。”张政委的爱人跟着说。

宋招娣心想,我没跟你们客气,你们不嫌热,我嫌热。见她们这么“没眼色”,宋招娣也不好出口赶人,便问梁护士长:“嫂子,你亲戚家的孩子报的哪所大学?”

“人民大学。”梁护士长道,“本来不敢报的。我把大娃写的答案给她,她觉得能考上,才敢填人民大学。对了,她还说有一道数学题,跟大娃的作业本上面的题目几乎一模一样——”

宋招娣连忙打断她的话:“等等,嫂子,什么作业本?”

“你不知道?”梁护士长看向宋招娣,见她的表情不像作伪,“大娃的练习本,就是上面写很多题目的本子,大娃给我一套。”说着,猛地想到,“大娃好像说不让我告诉你,你,这,小宋,可以装作没听见吗?”

宋招娣脸色骤变,这次绝不是装的:“我们家三天两头吃肉,我问大娃哪来的肉票,大娃说亓老给的。有一次亓老打电话,是我接的。我提起肉票,亓老什么都不知道,我就知道几个孩子弄鬼。

“后来我问他们哪弄的肉票,他们跟我说拿作业本换的。当时家里的肉票都快被他们几个祸祸干净了,我想还给你们也没肉票了。可是,我没想到那小子还找你换过,简直太不像话了!”

“不是,不是,小宋,是我找的大娃。”梁护士长连忙说,“等几个孩子回来,你千万千万别说是我说的啊。对了,是她告诉我的。”指着张政委的爱人。

张政委的爱人笑笑,有些不好意思:“小宋,你家大娃给我四本作业本,就收我一张肉票。你别怪孩子啊。”

“我一直认为他是跟其他人换的。”赵家和张家没孩子要考大学,宋招娣就没往他们两家身上想,“吴副司令不会也找大娃个混小子换作业本了吧?”

梁护士长:“这我倒不知道。不过,听说老吴的孙子去年考得就挺好,应该用不着大娃的作业本。不过,我从你这儿拿的答案,老吴的警卫员抄走一份。小宋啊,大娃回来,你千万别数落他啊。”

宋招娣点点头,却没开口答应。

梁护士长只有一个外甥女,而外甥女能顺利考上理想大学,,亲戚当中她这个当姨妈的出力最大,梁护士长太高兴,一秃噜嘴就给说出来,见宋招娣脸色不好,就说:“我家里还有点事,我先走了啊。”

“那我送送你。”宋招娣微笑道。

梁护士长摆手:“不用,不用,你们聊。”

“小宋,别生气了。”张政务的爱人说,“我们是觉得大娃他们抄作业本挺辛苦,才拿肉票给他们换。要不是知道你家什么都不缺,我就给你们家三娃买包糖果了。对了,大娃考得怎么样?得三百多吧?”

曲壮壮的母亲也过来了:“我们家壮壮说至少得三百五。”

宋招娣忍不住笑了:“三百八十四。”

“多少?!”众人大惊,忍不住问,“四门就丢了十几分?”

宋招娣点点头:“他们兄弟四个,他考得最好。”

“我的天呢。”曲母大惊,“你家大娃的脑袋怎么长的?”

宋招娣:“关键是数学满分。”

“自立呢?”其中一人忙问。

宋招娣:“三百五十二,振兴三百三十五,更生考了三百四十分。几个孩子的数学几乎没失分。”

“我的天呐。”饶是知道钟家孩子有出息,也没想到这么能耐,“咱们省的前三名是不是都在你们家?”

宋招娣摇头:“建国说大娃考得最好。好像还有比自力和更生考得好的。”

“三百八十四分,状元肯定非大娃莫属。对了,分数都出来了,大娃还不回来?”

宋招娣还真不知道几个孩子如今在哪儿:“还得再过两天吧。”说着话忍不住擦擦汗。

众人看到宋招娣热得脸通红,额头上全是汗水,终于意识到顶着烈日在院子里聊天多么不妥。随后各自找个很蹩脚的理由回去了。

众人一走,宋招娣就回屋给钟建国打电话,告诉他钟大娃干的好事。

钟建国知道他儿子胆子大,做梦也想不到他儿子连他顶头上司和老搭档也不放过。

八月十八日,下午,大娃回来了,受到全岛人民热情接待。

到家发现宋招娣皮笑肉不笑,宛如一桶冰水从头上浇下来,浇的钟大娃战战兢兢问:“娘,出什么事了吗?”

“梁护士长刚从咱家走。”宋招娣问,“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钟大娃看向更生,我有得罪过梁护士长吗?

更生摇了摇头。

“她来咱家干什么?”大娃问,“找自立和更生?”

宋招娣顿时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她向我道谢,说谢谢你们的作业本。”

大娃顿时放松下来:“就这事啊?娘,不怪我,她说我要是不要她的肉票,她就不要我的作业本。我只能收下了。不对,我跟她说,我收下可以,但不能告诉你,她这人怎么这么不讲信用啊。”

“你行,回头就这么跟你爸说。”宋招娣冲二娃招招手,“怎么苦着脸?不好玩啊。”

二娃扔下书包跑过来:“娘,他们去草原上骑马烤肉都不带我。”

宋招娣不禁揉揉额角,她应该想到除了这件事也没别的,顿时后悔多嘴:“你爸说了,明年再去。”

“真的?”二娃忙问。

宋招娣点头:“真的。不但可以去草原,你们要是不嫌热,还可以去海南。”

“太好了!”二娃大乐,“娘,我可想你了。”

三娃挤开他:“娘,你看我都瘦了,就是想你想的。”

“我看你胖了。”宋招娣捏捏他的脸,“钟大娃,一千块钱还剩多少?”

大娃:“还剩好多呢。北方的肉特便宜,招待所也便宜。我们以为得花七八百,实际才花三百多。剩下的钱都在这儿。”把他的包给振兴,叫振兴递给宋招娣。

宋招娣见状,乐了:“还是怕我揍你啊。”

“小心驶得万年船么。”大娃笑笑,“大力考得怎么样?”

宋招娣:“还没来信,我也不清楚。”

大娃他们几个昨天晚上到杭城,在杭城住一晚,,今天上午在杭城玩半天,又在那边吃一顿才往回赶。因为一刻不停,这会儿身上脏的已经能搓两斤泥出来。

宋招娣见三娃脖子上面有一圈黑黑的东西,不禁皱眉:“外面缸里面有热水,赶紧去洗洗。”

“没衣服换,娘。”三娃道,“都脏了。”

宋招娣:“楼上有大裤衩和背心。”

“我去拿。”自立说着话就往楼上走。

大娃:“三娃,振刚,二娃,你们仨先洗,洗快点。”

“知道啦。”二娃脱掉短裤和短袖,穿着平角裤出去。

宋招娣提醒他:“孙团长的几个孩子来了,你们平时说话,打闹注意点。”

“听说孙团长四个孩子,都来了?”大娃瞧着振兴个更生去给三个弟弟打水,在宋招娣对面坐下。

宋招娣:“老大和老三是小子,老二和老四是女孩子。跟你们几个大小差不多。”说着,见自立下来,“自立,这次出去有没有碰到个合心意的姑娘?”

“娘,我才十八!”自立脸色爆红,“别开这种玩笑。”

宋招娣笑道:“十八岁成年了,可以考虑考虑。你一辈子不结婚,我也不催,但是女朋友还是要找的。”

“爸爸回来,我告诉爸爸。”自立说完,拿着衣服去找几个弟弟。

宋招娣撇撇嘴:“大娃,你呢?”

“娘,爸回来的时候要揍我,你帮我拦着一点,寒假的时候我就领一个回来。”大娃道。

宋招娣哼一声:“你们学校是和尚学校,你去哪儿找?少忽悠你娘。这次幸亏大家考得都挺好,要是考得不好,你爸现在就是钟团长了。”

“娘,我给人家换作业本的时候,有提醒过人家,不包考上。”钟大娃道,“再说了,两张猪肉票,能起到参考作用就不错了。”

宋招娣:“我懒得跟你扯。这次出去有什么感想?”

“天大地大。”钟大娃道,“不过,都没家里好。”见自立进来,“有没有提醒三娃子快点洗。”

自立:“说了。”怕宋招娣又撺掇他找女朋友,“娘,我看看炉子上有没有热水。”

“有热水,满满一锅。”宋招娣道,“自立,什么时候回帝都?”

自立:“我的学校在东北,我想二十五号就回去,在家住几天就去学校报道。”

大娃的是帝都军事学院,更生的是帝都大学法律系,振兴的是帝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唯有自立的军工大学制导专业在东北。东北是重工业基地,去年宋招娣已经想到会在哪儿,没想到今年大学招生,还真在那边。

宋招娣:“我送你们去。”

“娘,不用了。”自立道,“我们四个一块去,没事的。”

大娃:“娘,我们去送自立。那边的火车挺方便的。”

“那也行。”宋招娣道,“你们出去玩的时候,我腌了两缸咸鸭蛋,到时候你们带点。明儿再给你们做点辣椒油。你们要是觉得好吃,回头给你们做点,你们带学校里吃。”

大娃:“那咱家是不是得买油?明天我去买。”

翌日早上,钟大娃出来,就看到门边的木盒子里有几封信。连忙拿出来,打眼一看,不禁睁大眼:“娘,你的信。”

“我的信?”宋招娣连忙走出来。

大娃跑进去:“对,全是你以前的学生写给你的。”

第154章事情棘手

宋招娣接过来,翻到背面:“钱庆华?”

“钱庆华?”钟建国走过来,勾头看一眼,见信封上面的确写着钱庆华,“老钱的小儿子。”

宋招娣拆开看一眼,对钟建国点点头:“他说他之前在生产建设兵团,去年国家恢复高考,他们领导见他喜欢看书就让他去试一试。

“他去年没考上大学,姚老师帮他复习半年,今年的分数过了大专线,虽然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还是要谢谢我当初跟他说,不能放弃学习。”

“那这几封信肯定也是谢谢你当初再三嘱咐他们不要放弃学习。”钟建国说着,突然想到,“你大姐的信也该到了吧。”

宋招娣把信全部翻过来,发现她大姐的信夹在正中间,连忙拆开,一看,忍不住乐了:“大力考上了,继我之后我们村第二个本科生。”

“我天天教他,肯定能考上。”钟大娃看一眼信,就说,“娘,我走了啊。”

宋招娣“嗯”一声继续拆信。

钟大娃停下来,回头看到他娘眼里只有信,又忍不住走回来:“娘,就没什么要交代的?”

“我说你听吗?”宋招娣反问。

大娃噎了一下:“小宋老师,我现在都有点不想跟你说话了。”

“你以前也不想搭理我,还不照样娘长娘短,一会儿见不到你娘,就觉得我不要你们了。”宋招娣瞥他一眼,“该干么干么去,别打扰我看信。”

大娃不禁捂住胸口,扒着更生的肩膀:“兄弟,听到什么声音了吗?”

“想说你的心碎了?”更生跟他很有默契,“没听见。”

大娃站直,朝他后脑勺一巴掌,拽着振兴:“走,咱俩一块去副食厂。”

“等一会儿。”振兴道,“我看看这些信是不是都是感谢老师的。”

大娃拽着他:“回来再看也一样。咱们去买点海鲜,多买点——”

“少买点。”宋招娣提醒,“海鲜放到晌午或者晚上就不鲜了。”

大娃:“我买能放到下午的。”说着,拽走振兴,“帮我一块拿,我拿不完。”

八月秋,蟹黄肥。每年这个时候,宋招娣都会买很多螃蟹。价格不便宜,架不住宋招娣舍得。七个孩子吃习惯了,每年梭子蟹,青蟹等各种蟹一上市,就提醒宋招娣买蟹。

副食厂的人见宋招娣一次买好几十只,就问她怎么买这么多。每当这个时候,宋招娣就说,大娃闹着要吃。

以前大家觉得钟大娃不但调皮,还挑嘴。以后长大了,够钟建国头痛的。如今看到钟大娃站在海鲜摊位前挑挑拣拣,纷纷调侃他,以后翁洲岛上的蟹得改名叫状元蟹。

大娃平时在家跟家人叨叨惯了,段大嫂在的时候也经常数落他,听到别人调侃他,非但不在意,还跟着说,状元蟹不行,你得在这边立一个牌子,爱吃蟹的人都能考上状元。

“别扯了。”振兴拍一下他,“赶紧买了,咱们回家吃饭。”

大娃:“他们要是不等咱们,咱俩自己做。”

“蒸螃蟹。”卖海产的人接道。

大娃笑道:“对头。再帮我称两条鱼。”

“大娃,你们家这么吃,一个月得吃多少啊?”很早就好奇钟家一个月花多少钱的人,以前想问宋招娣,不好意思问。见大娃挺健谈,便问大娃。

大娃想一下:“差不多我爸一个月工资吧。”

“我的天呢。那你们平时买笔买本子,再买些零食,你爸妈一个月的工资就全没了?”

蔬菜瓜果不用买,自家园子里有。猪肉偶尔买一次,就算一天三顿海产,这边的海产便宜,一个月也就花七八十块钱。

大娃懒得解释这么多:“好像还能剩一二十块钱。”

“那点钱够干什么的啊。你们兄弟七个,将来结婚,这么多钱都不够买一台缝纫机的。”

钟大娃挑眉:“那就等我们以后工作了再找对象。再说了,等我们去上学,学校有补贴,就用不着家里的钱了。四年怎么着也能省出几台缝纫机出来。”

“走了。”振兴很想知道宋招娣的学生是不是都考上了,“回去晚了,娘得数落咱们。”

大娃闭上嘴巴,接过鱼和蟹扔到背篓里,叫振兴背着。他付钱。随后又去买菜籽油和几根棒骨。

哥俩回到家,就看到他们家客厅里多个小孩:“沈影怎么来了?”

“找你借作业本。”宋招娣看她一眼:“还没上高中就惦记着考大学,等你们上高中的时候,说不定课本已经改了。”

沈影抿嘴笑笑:“那我也想看看。”

“我的早没了。”大娃道,“振兴,你去楼上找找还有没有。”

振兴:“我的好像还在,我去给你拿。”放下背篓就上楼。

“沈影,你妈收到录取通知书了没?”三娃好奇地问。

沈影摇了摇头:“没有。不过,我妈结婚了。”

“结婚了?!”钟大娃惊讶,“怎么才结婚?”

沈影摇头:“不知道。我们以为她去跟她对象照相的时候就已经结婚了。大伯说农历七月十二办的婚事。”

“你妈二婚还办婚礼?”大娃坐下,“够浪漫啊。”

沈影对孙宛如的事不太感兴趣:“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奶奶说,我妈妈的丈夫的妈妈挺厉害,我觉得有一个歇后语特别适合我妈——自己挖坑埋自己。”

“沈影,孙宛如纵然万般不是,也生了你和你妹妹。”宋招娣道,“你不喜欢她,也没人让你喜欢,但你这么说她,别人会觉得你特不懂事。以后不能再说了。”

沈影脸色微变:“我记住了,宋老师。”

“我没有批评你的意思。“宋招娣道,“你妈不疼你和你妹妹,你有奶奶,有爸爸,从来没冻着饿着,比很多有父母的孩子幸运多了。

“人要往前看。你妈开始新生活,你们也要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你妈看到你们幸福快乐,悔不当初才是对她最大的报复。经常诅咒她生活不好,时间久了,你也会变得心胸狭隘,也有可能变成你讨厌的人,比如你妈。”

振兴下来,把作业本递给他:“我老师说得对。好好学习,考上帝都大学,让你妈后悔抛下你和你妹妹。”

沈影站起来,冲宋招娣鞠一个躬:“谢谢宋老师提醒我。”

“不用谢。虽然我今年不教初一了,你以后也会成为我的学生。”宋招娣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提醒你某些行为不对,是我应该做的。”

沈影抿抿嘴:“我记下了。”

“回去吧,别让你奶奶等急了。”宋招娣冲自立使个眼色。

自立送她出去,回来就忍不住说:“这么懂事的姑娘,孙宛如怎么舍得说不管就不管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