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如愿(五)

水宛居位于新月楼外面,是沙州新兴地美食之家。

新月楼是沙州最高档的楼盘,里面的住户大多数是有钱人,水宛居开业以后,生意一直不错,在六月,水宛局老板就下血本重新装修餐厅,又请了两位川菜大厨和两位湘菜大厨,菜品档次也大为提高,因此,装修过的新月楼尽管收费并不便宜,仍然是生意兴隆。

这个老板以前也是机关干部,曾经是刘传达的部下,刘传达就成了水宛居常客,刘传达车刚停下,胖胖的老板就亲自在门口迎接,领着刘传达、祝焱等人进了雅间。

老柳和刘光化的驾驶员没有跟着进雅间,在外面要了一间小桌子。

这些年,各单位小车开始膨胀,驾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驾驶员的地位却在直线下降,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领导们在一起吃饭,驾驶员也习惯性地坐在主桌,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在县一级,已经很少有驾驶员和领导们坐在一桌。

刘光化的驾驶员熟客,他跑到厨房里,精心选了几样特色菜,然后一人要了一包娇子烟,与老柳在一起吞云吐雾,自在而舒服。

在雅间里,酒桌上摆了四瓶大肚子台湾金门高梁,刘传达吩咐道:“拿高脚杯,先落实基本量。”

秘书老赵见刘传达这个动作,知道一场大战就要开始,建议道:“刘市长,大家都是空肚皮,先吃点菜再喝酒。”

刘传达摆了摆手,豪气冲天地道:“上次我们一起到上海,祝书记联合三个书记,轮番敬酒,让我睡了一天一夜,外滩、东方明珠,一样都没有看成,今天我要报仇。”

他原本就是军人出身,正团职干部,转业到了岭西省机关,在区委当了一年副处长两年正处长,就来到沙州任副市长,向来以实干和喝酒闻名,在上海被祝焱喝醉以后,总想着要复仇,如今祝焱自投罗网,公平决战的机会终于来了。

一瓶金门高梁,刚好能分成四杯,刘传达举起酒杯,“在这里,首先预祝五十万吨水泥厂落户益杨,干了。”他一口就将二两五的高梁酒喝完,然后轻轻地放在桌上,笑眯眯地看着祝焱。

祝焱也是一举而干,并且把酒杯倒了过来,酒杯口只有一滴酒悬挂着,这是沙州的习惯,喝酒要一口喝完,而且翻转酒杯的时候,如果能滴出三滴残酒,则要被罚酒。

金门高梁度数虽然高,可是口感不错,侯卫东一饮而尽,然后把杯子亮给了赵秘书。

喝了这一杯酒,一股暖洋洋的感觉立刻传遍全身,侯卫东神情就彻底放轻松了,心道:“市长、县委书记,当远远聆听指示的时候,觉得他们高不可攀,现在零距离接触,才发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刘传达似乎半醉半醒,道:“老祝在益杨成绩斐然啊,这一次沙州换届,你的呼声很高。”

按照沙州市历年的规矩,每一届政府的副职中,都有一位是县里书记提拔上来的,益杨县、吴海县、临江县、成津县,四个书记各有优势,论起综合实力来,祝焱稍胜一筹。只是官员的升迁是一个综合因素,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祝焱连忙谦虚道:“沙州这几年发展得快,涌现出来许多青年才俊,我是落伍之人,这事哪里轮得上我。”

刘传达大笑,头发根根直立,每个毛孔似乎都在冒着酒气,他再次端起酒杯,道:“这一杯酒,祝明年的换届选举,老弟马到成功。”

四瓶酒喝完,诸人皆有了醉意,六十度的白酒,点火就会熊熊燃烧,喝进胃,渗进血液里,迅速将酒意带进每一个细胞。

赵秘书三十来岁,原本态度有些倨傲,喝了酒以后,嘴巴笑得叉开,他一只手放在侯卫东肩上,低声地道:“侯老弟只有二十来岁吧,真是年轻,如果我是这个年龄,一定要好好争取一下,现在三十六了,没有多少机会了。”

“赵秘,以后要多关照我。”

“好说。”

侯卫东一边说话,一边拿眼角余光去看刘传达,刘传达正和祝焱谈得认真,根本没有注意到两人的谈话。

四瓶酒下去,刘传达见祝焱还没有倒下,便又要了一瓶五粮液,这一瓶下去,赵秘书捂着嘴就朝卫生间里跑。

刘传达虽然未倒,说话却亦不太利索了。

“与祝书记喝酒,爽快。”他舌头开始打转,道:“水泥厂这个项目一定要落实,另外,今年还有一个项目,是省里拿下来的,准备在沙州地区建一座啤酒厂,益杨有没有兴趣做好这个项目。”

祝焱听得两眼冒光,抓过五粮液,将剩下的酒全部倒出来,“刘市长,在工作上你是领导,私下你是兄长,我们一齐这一瓶酒喝了。”

四人五瓶酒,十分尽兴。

侯卫东发现祝焱脚步还很稳,暗道:“祝焱酒量还当真不错,今天刘传达没有占到便宜。”

坐上了汽车,祝焱挥了挥手,道:“今天不回益杨了,我几个月没有回家,回家看老娘去。”

在汽车的轰鸣声中,祝焱不一会就沉入梦乡之中,侯卫东也是似睡非睡,在椅背上眯着眼睛,他自嘲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是陪县委书记过家门而不入。”他取出手机,调成了振动状态,免得打扰祝焱休息。

老柳听到祝焱均匀的鼾声,道:“侯秘,你们喝了多少酒?”

“四人五瓶酒。”

“侯秘书的酒量不错啊,现在还精神抖擞。”

“我也是硬撑着。”

车行至岭西省的公路上,侯卫东将安全带系了,很快也睡着了,等到醒来之时,已到了一处农家小院。

祝焱仍然在睡,侯卫东下了车,正在犹豫是否将祝焱叫醒,屋里走出了一位头发花白、穿着普通花布衫的老人,从气质和穿着来看,明显不是农村人。

老柳热情地迎了上去,道:“张姨,祝书记在车上睡觉,我们没有叫醒他。”他在一旁发着感叹,“祝书记是益杨县的领头人,天天忙得团团转,今天陪领导喝了酒,真是不忍心叫醒他。”

老柳又指着身边的侯卫东道:“这是新来的侯秘书。”侯卫东礼貌地叫了一声:“张姨。”

张姨与侯卫东打了招呼,道:“祝焱睡在车上也不行,还是扶上楼,到床上去睡。”

侯卫东打开后车门,轻声道:“祝书记,到家了。”喊了好几声,祝焱这才睁开眼睛,他双眼通红,道:“这么快就到家了?”

祝焱下车时身体有些摇晃,侯卫东就搀着他的胳膊,把他扶到了二楼的卧室里。

这是一套农村房子改装的住宅,院子里面花朵盛开,房间明显重新装修过,装修风格很朴实,几乎没有装饰,刷白了墙,楼上房间是木地板,窗户并非农村常见的蓝玻,而是无色玻璃,祝焱的房间里则有大排书柜。

将祝焱扶上床以后,侯卫东把空调开到二十七度,正准备下楼,张姨端着蜂蜜水就走了进来,见儿子醉成这样,心疼地道:“祝焱也是四十几的人了,哪里能和年轻一样喝酒,小侯,你以后要多提醒他。”

祝焱头发凌乱着,在床上沉沉睡去,时不时还要打两声鼾,张婕试了试空调的温度,又从床边柜子里拿出一床薄被单,搭在了祝焱的胸腹部。

“这么大的人了,真不让人省心。”

在母亲眼中,儿子永远是长不大的。

几个人下来坐在底楼的客厅里看电视,张姨见侯卫东脸上也有酒意,道:“小侯也喝了不少,你干脆也到楼上去休息,这农家房子,足有七、八间住房。”

侯卫东道:“张姨,我不用休息,就在这里看看电视。”

张姨甚是健谈,道:“退休前,我就想在农村来居住,空气好,还可以自己种菜,环保又新鲜。”

“这房子是我堂弟的,他一家人早在珠海去当老板了,他知道我一直想在农村居住,九二年走前,就把房子让给我们两口子来住,这房子好,简单装修一下,就成了别墅。”

这时,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头,背着一个鱼篓子,脸和手臂晒得黑黑的,看见院中的车子,“老大回来了?他今天有口福了,我钓了七、八斤鲫鱼。”

老柳早就站起来,“老爷子,今天又蛮有收获。”他对侯卫东介绍道:“这是祝书记的父亲,我们都称呼他为老爷子。”

侯卫东也跟着喊了声:“老爷子。”

老爷子乐哈哈道:“祝焱怎么又换了秘书,这小子眼光未免太高了,他年轻时当秘书,我看也不怎么样。”

张姨提过鱼篓,看了看,笑道:“菁丫头和她的同学要回来吃晚饭,老头子,你和我一起收拾这鱼。”

老两口有说有笑地到厨房忙去了,老柳这才抽空介绍道:“老爷子以前是省计委的老领导,张姨是财经大学的老师,退休以后来过田园生活。”

侯卫东暗道:“祝书记的妈妈是大学老师,难怪他身上有股淡淡的书卷气。”

厨房很快就飘来鱼汤的香味,一阵清脆的笑声从屋外响起,“外婆,今天晚上怎么又吃鱼,我都吃腻了。”

第218章 如愿(六)

小院大门站在以亭亭玉立的两个女孩子,一样的高矮,一样的青春靓丽,神采飞扬,一进门,就将绿树环绕的小屋照得一亮。

侯卫东酒喝得亦不少,看见进来之人,忍不住揉揉眼睛,仔细再看,其中一个女孩子确实是铁柄生的女儿铁瑞青,俗话说,女大十八变,两、三年时间不见,铁瑞青已由生涩小女生变成了漂亮的大姑娘。

张姨听到外孙女的喊声,双手沾满了鲜血,笑容满面地走了进来,铁瑞青只顾着招呼老人,并没有注意到坐在客厅里的侯卫东,她向老人打过招呼,这才转向其他客人,见到侯卫东,愣了愣神,随后激动地道:“侯老师,你怎么在这里?”

周菁是铁瑞青的大学同学、室友兼死党,两人躲在被窝里说了太多的体己话,而且经常一说就是半夜,上青林侯卫东的故事,周菁听说不少,此时看到铁瑞青激动的面容,再听到一声“侯老师”,她就猜出此人是谁,挑剔地打量着侯卫东,暗道:“他怎么跑到外公家里来了?”

张姨很喜欢有礼貌的铁瑞青,听她这样称呼,奇怪地问道:“小侯年龄也不大,怎么是瑞青的老师?”

侯卫东对张姨很尊敬,“我从沙州学院毕业以后,就分到了青林镇,那时铁瑞青还在读高中,我曾经辅导过她的英语口语。”

铁瑞青真诚地道:“我妈妈能治好病,全靠侯老师。”

侯卫东摆摆手,道:“这些小事不必说。”又问道:“你妈妈身体恢复得如何?”

“据主治医生说,我妈妈手术很成功,上青林空气好,她每天在小学操场上锻炼,恢复得也很好,现在场镇通了客车,进货不用走路了,她的门面还开着,生意还不错,她一门心思攒钱。”

虽然侯卫东从来没有催过钱,可是这钱的事情却压在铁家每一个人的身上,铁瑞青这番话,暗示着家里人都在努力赚钱。

侯卫东当然听懂了话外之音,心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当真不错。”口里道:“给你爸妈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专心治疗和保养,其他的事情都不必考虑。”

这三年,上青林碎石名声已传到沙州全境,沙州四县都在大修公路,稍大一些的工程都在使用价钱适中且质量优良的上青林碎,碎石协会生意好得不行。而青林镇为了收税,就在上青林公路的入口处设了一个关卡,凡出去一车石头皆要记下其车牌号,并交上各石场出具的出车条,这样一来,反而方便了侯卫东管理,只要看镇里税费,就可以推算出来石场产量。侯卫东离开上青林这一段时间,光是几个石场的利润,就让其赚了个盆满钵满,对于铁柄生所借的钱,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铁瑞青也听懂了侯卫东的话,狠狠地点了头,道:“我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工作以后,家里的条件就能好了。”

“侯卫东”这个名字,周菁早就听熟了,按以前的想象,偏僻山区的石场老板,多半是满脸横肉的土老肥,今天见到侯卫东,虽然脸上皮肤有些黑黝,可是黑得还挺英气,她暗道:“侯卫东相貌气质还不错,又能给大舅当秘书,能力自然也不错,铁瑞青多半对侯卫东有单相思,只是这小丫头自己没有意识到。”

张姨在一旁感叹:“地球很大,又很小,没有想到瑞青与小侯这么熟悉。”

侯卫东对张姨解释道:“我以前在上青林工作过,上青林只有脸盆大小,大家都很熟悉。”

听侯卫东说得幽默,大家都笑。

侯卫东又道:“铁瑞青的父亲叫铁柄生,是上青林的小学校长,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最艰苦的地方办学,把上青林小学办成了青林镇甚至是益杨最好的乡镇小学,培养了上青林许多子弟。”

铁瑞青听到父亲得到了侯卫东的高度评价,两眼亮晶晶的。

铁瑞青从小家教良好,与人交往很有礼貌,张姨很是喜欢,但是她并不知道铁瑞青的父亲是小学校长,就道:“原来你爸爸是上青林小学校长,怪不得这么懂事,以后要多帮帮周菁,她从小就娇气,从来没有吃过苦。”

周菁好奇地问道:“侯卫东怎么到了外公家里?”

侯卫东稳重地道:“我现在是祝书记的秘书。”

老爷子这时走了出来,他对周菁道:“丫头,去叫你大舅。”周菁撒娇道:“外公,每次回来都让我吃鱼,下次要换花样了。”老爷子瞪着眼,假装生气,“我的鱼都是河沟里的土鲫鱼,一般人还吃不到,你外公的手艺不好吗?”周菁吐了吐舌头,一边往楼上走,一边道:“外公手艺好,可是天天吃鱼,我也快变成鱼了。”

老爷子着实疼爱这个聪慧的外孙女,笑道:“下回要回家,早点打电话回来,我给你弄酸萝卜老鸭子汤。”周菁回头道:“我要吃白鹤汤。”

这些年来,岭西农村开始种懒人庄稼,冬天也不梨田,等着水稻茬了留在田里,烂掉以后,还可以用作肥料,人的活动少了,白鹤慢慢就白了,不过附近人位于岭西城郊,生活比较富裕,也没有人真的去打白鹤来吃,周菁更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吃白鹤纯粹是与外公开玩笑。

周菁上楼一会,就把大舅拖了下来。

祝焱眼睛还是红红的,头发也乱糟糟的,就如居家大叔一般,一点都没有县委书记的威严,张姨给他舀了碗酸鱼汤,道:“你也老大不小的,还是县委书记了,有事无事喝这么多酒干什么,不仅对身体不好,对记忆力也有损害。”

祝焱也不解释,慢慢地品着酸萝卜鲫鱼汤,这一道菜是家里的保留菜,味道鲜美,回味无穷,其关键并不是鱼,而是辅菜酸萝卜,老爷子曾经是省计委主任,在文革时当过右派,在真州乡下学到了做泡菜的绝活,文革结束以后,家里餐桌上就会定期出现酸萝卜炖鸭子、炖鲫鱼、炖排骨。

这种家里的味道给祝焱留下了极深印象,每次喝了酒,他总会想喝家里这酸得掉牙的汤汤水水。

喝了一大碗酸汤,祝焱出了一身热汗,肠胃通透,身体也就舒服了,他问道:“菁菁,瑞青,你们两人到省城打工,有什么心得?”

铁瑞青是周菁的好朋友,周菁到益杨大舅家里玩,时常带上铁瑞青,祝焱对这位出身于山区的小姑娘印象很好,也时常同她们聊天,上青林修公路最原汁原味的情况,祝焱就是从铁瑞青口中得到,因此,第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上,张木山提起侯卫东以后,祝焱立刻表态让侯卫东参会。

周菁道:“累死了,给外国资本家打工,真是不好玩,他们要求太严了,想尽千方百计榨取我们的剩余劳动。”

老爷子哼了一声:“大多数人想被剥削还没有机会,瑞青,你说说看法。”

铁瑞青性格比周菁要沉稳些,她道:“外资企业从管理上来说,确实有独到之处,让我归纳出来有些困难,我感觉最深的就是严格的放权与集权,经理分为几级,哪一级经理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手册上标得明明白白。”

老爷子道:“周菁,你要象铁瑞青学习,她看问题就比你有深度。”

周菁白了老爷子一眼,道:“瑞青的口语特别棒,她就在总部工作,我被派出物流部,当然没有她接触面广泛。”

经过这几年乡镇工作,侯卫东的英语忘记了大部分,他只得最熟的就是:“l love you,make love,kiss you.”等句子,这些句子主要是和小佳打电话所用,其他的单词和句子,忘得七七八八了,此时到周菁的对话,心道:“铁瑞青学习语言有天赋,我是最早的伯乐。”

提到了外资企业,老爷子对祝焱道:“前些天我到岭西图书馆去查老报纸,我发现了一个倾向,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和工人日报,都在批评外资,他们有一个基本论点,就是纵观世界各国,对外开放决不是没有一定原则和限度的,这个提法一定道理,可是我总觉得这个倾向背后有限制外资的意思。”

“目前我们岭西的状况是严重缺乏资金,管理能力也跟不上,如果省委省政府被这些报道所影响,放慢了引资力度,我们省要吃大亏,这方面岭西是有教训的。”

老爷子曾经是岭西省计委的领导,从事经济工作多年,又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对经济问题很敏感。

祝焱道:“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这是对县级经济最好的总结,益杨经济要发展,必须要上工业项目,我只不过是一个县级官员,不管理论之争,我只记住发展才是硬道理。”

“从你的身份来说,这样想是对的,我最怕省委或是地区的人,眼睛盯着风向标,停止了前进步伐。”

侯卫东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最基层工作,做的都是具体事情,很少涉及这些理论问题,听着祝家父子俩谈起经济理论问题,只觉眼界也为之一阔,暗道:“老爷子当过省级部门领导,眼界确实开阔,胸襟也大是不同,听君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的感觉,看来给祝焱当秘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第219章 项目(一)

夜已深,侯卫东洗过澡,就睡在底楼客房里,客房和楼上主卧装修风格一样,设备也差不多。

桌上扔了好几本96年上半年的《半月谈》,其中一本《半月谈》上,有人用钢笔写了许多诗句,诸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似乎是无聊之际写着玩,但是字如其诗,很有些锋锐。

看着诗和字,侯卫东暗想:“看来这位喜欢边塞词,字也很有特点,说不定是前任秘书,也不知如今在哪里发展。”

随便翻了翻,又看到书页最后有两个大字——周菁,便想到:“谁会写周丫头的名字,青林镇也有一个周菁,与这个周菁同名同姓,论漂亮,还是祝家的周菁远胜一筹。”

又想,“他为什么要在书上写着周菁的名字?”

胡乱翻着,信马由缰的想着,渐渐地也就进入了梦乡,一夜有梦,杂乱无章,早上被几声狗叫所惊醒,反而一个也记不真切。

祝焱头发梳理整齐,换上白衫衣,站在院子里,与老爷子说话,一只大花狗在两人脚边跑来跑去,老爷子踢了一脚,道:“去,走一边去。”

大花狗就委屈地跑到大门口蹲着,口水长长地吊在嘴边。

祝焱见侯卫东走下来,直接吩咐道:“走吧,我们今天上午到岭西,高县长、杨大金已经在庆达集团等着我们。”

水泥厂项目是益杨目前最大的项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事,县委书记祝焱亲自出任水泥厂项目领导小组的组长,昨天他安排杨大金跟黄亦舒接触,双方约定今天上午在岭西座谈,因此昨天在沙州喝了酒,祝焱就直接回到岭西。

庆达集团总部位于岭西南郊,占地约有百亩,大门极为气派,“庆达集团”四个字在阳光上闪闪发亮,祝焱的车开到了大门口,一个高大帅气的保安上前敬礼,将车拦住。

“请出示通行证。”

老柳给县委书记开车,长期通行无阻,被保安拦住以后,一脸不耐烦,使劲按了两下喇叭。

侯卫东将车窗滑下来,道:“我们找张总?昨天约好的。”

庆达集团董事长是张木山,旗下分为许多公司和分厂,各有各的老总,保安就问道:“请问是哪一个张总?”

侯卫东直接道:“张木山。”

保安见来者口气不小,肃然起敬,道:“请问您是哪一位,我马上给总办打电话。”

“我们是益杨县委的。”

保安早就得到过指示,听到是益杨县委的车,立刻啪地敬礼,如交警一般作了一个往前走的姿势,道:“请领导直走,在有雕塑的广场停车,总部就在雕塑旁。”

雕塑是纯粹的现实主义,一个夸张变形的挖机昂扬向天,显得很有力量。

祝焱笑道:“张木山倒是一个实在人,弄一个大挖机在广场上,看来他是从搞土石方起家的。”又对侯卫东道:“以后益杨引进企业,就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不管是外资还是私有企业,只要有实力,我们都欢迎,外资越多越反动,邓同志对此早就有定论,哪此人脑袋真是出了毛病。”

侯卫东是第二次听这个话题了,但是他对这个话题没有任何研究,也就没有发言权,暗道:“跟县委书记当秘书,层次毕竟不同,以后要多看看报纸,学学社论,免得理论水平不够。”

刚下车,就见到杨大金与几个工作人员从门洞里走了出来,杨大金快步走到小车前,对祝焱道:“张总和黄总都在楼上等着,昨天我们过来,黄总请我吃饭,口气很硬。”

祝焱只是听着,没有发表评论。

上了楼,张木山、黄亦舒以及益杨县分管工业的高副县长都站在楼梯口红地毯上等着祝焱,张木山、黄亦舒穿着藏青色的薄西服,戴着领带,极为正规。

祝焱虽然穿着白衫衣,却没有打领带,侯卫东则穿了一件黑色的体恤衫,只有杨大金打着领带,相较之下,庆达集团更加新派。

张木山伸出手,热情地道:“欢迎祝书记到庆达集团考察。”

与祝焱放手以后,张木山又与侯卫东握手,笑道:“侯老弟,上青林望日岭之行,让我回味无穷,今年秋天,请老弟作向导,我们再上望日岭。”

简短寒暄,众人到了会议室。高县长首先代表益杨县政府发言,重点仍然是欢迎庆达集团到益杨投资等等,黄亦舒紧跟着发言,针对土地、交通、税费等提出要求,益杨计委杨大金随后就对黄亦舒的要求进行解释说明。

祝焱和张木山作为各自最高负责人,均没有发言,保持着沉默。

双方反复就具体问题进行拉锯,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到了十一点,祝焱按开了桌前话筒的开关,道:“我来说两句。”

会场安静得连一根掉下地都能听见。

祝焱气势很足,道:“对于益杨与庆达集团合作一事,我只说一个态度,谈谈形而上的东西,具体问题由高县长来谈。”

“我这人喜欢看报纸,对国家大事比较关心,六月以来,理论界出现了一些争论,许多理论家对私有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改革导致了资本主义自由化,强调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种论调来势很猛。”

众人听到祝焱突然大谈理论问题,都不解其意,黄亦舒是海龟,向来认为市场经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听到祝焱的发言,感觉莫名其妙。

张木山所掌控的庆达集团是岭西著名的民营企业,其发展经历基本与改革同步,他对于庆达集团这艘大般的航向格外看重,格外注重大方向和大政策,六、七月份发生在北京、上海的公私、社资之争,让他心里很不安。

因此,祝焱的发言,黄亦舒只觉莫名其妙,张木山却一下被吸引住了。

祝焱又讲了一会理论,话锋一转,道:“对于庆达集团这种大型民企,土地、税收等等都属于技术层面,民企现在最需要的是国民待遇,最需要的是开明的政策,宽松环境,这一点才是益杨县真正的强项,希望庆达集团在决策之时,一定要考虑这一个因素。”

张木山听得极为认真,他用钢笔在纸上写道:“政策、环境,环境、政策。”四个字虽然凌乱,笔锋却极为钢劲。

座谈会时间并不长,即将结束之时,张木山终于表态道:“公司董事会原则同意在益杨县上青林投资建五十万吨水泥厂,可以在近期签订意向性合同,具体事宜,则由黄亦舒副总经理与益杨县政府磋商。”

听到张木山表态,会场响起了一片掌声,侯卫东曾在祝焱分析过形势,如今他的分析与现实基本一至,他心里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暗道:“这一场谈判,终于尘埃落定。”

中午由庆达集团举行小规模的欢迎酒会,采取西式的自助餐,菜品精致,但是只有一瓶国酒茅台,人手一杯,大家举着杯子,互相敬酒,气氛倒也热烈。

张木山与侯卫东碰酒之时,侯卫东低声道:“我现在给祝书记当秘书。”张木山用酒杯重重地碰了一下,道:“祝书记很有水平,你跟着他,是学习提高的好机会。”

几个服务员用托盘端了些小碗上来,每人面前送了一碗,很郑重的样子,侯卫东揭开盖子,看见碗里是粉丝一样的东西,他猜到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鱼翅,偷眼看其他人,都端着小碗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也端起来小口小口地起来来,味道不错,仅此而已。

一碗鱼翅,让洋派的酒宴,又增添了些地方色彩。

酒宴结束,张木山和祝焱坐在休息室,两人单独交流。

侯卫东坐在大会议室等着,习惯性摸出手机,这才发现手机是无声状态,显示有六、七个未接电话,四个是李晶打过来的。

“卫东,怎么不接我电话。”

“我在岭西,庆达集团张总这里,一上午都在开会,那事情基本搞定。”

“祝贺,祝贺。”李晶轻脆的笑声就由百里之外传了过来,“这一段时间怎么把我忘了,晚上到沙州来一趟,精工集团的帐目需要给你们几位股东盘一盘。”

侯卫东压低声音道:“我现在调到县委办,给祝书记当秘书,行动没有以前自由了。”

“给祝书记当秘书,是好事啊,以后可以狐假虎威,给精工集团大开方便之门了。”

侯卫东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道:“这几天我受教育了,正在思考人生。”

“呸,少臭美了,晚上有空一定过来,这是公司的大事。”

第220章 项目(二)

侯卫东刚跟着祝焱回到沙州,还没有来得及喝口热茶,综合科刘涛科长就走了过来,道:“侯卫东,吴海县党政代表团下午四点钟到,你要给祝书记准备一篇讲话稿,这种稿子一般不长,主要讲一讲益杨发展的情况,再说两句客气话。”

这是侯卫东当秘书的第一篇文章,他没有在刘涛面前露怯,满口答应了下来,等到刘涛走后,他想起了上青林的土语,自语道:“当了鱼鳅,就不怕泥巴糊眼睛,写篇稿子有何难处,写就写。”

益杨的发展成绩,经常听到领导在谈,可是提起笔,却觉得笔重千金,正在构思的时候,任林渡满头大汗地回来,从背后的纸盒子里取出一瓶矿泉水,猛地灌了一大口,矿泉水就下去了大半瓶。

他见侯卫东趴在桌上冥思苦想,道:“侯大秘,又要构思什么大作。”

侯卫东嘴巴里发出“切”的声音,以表示对侯大秘这个称呼的不满,道:“吴海县党政代表团要来,我正在构思讲话稿,腹中空空,下不了笔。”

任林渡将抽屉里的一叠稿子拿了出来,使劲翻着,道:“我们两人都是第一批公招生,现在同时成为祝书记和赵书记的秘书,县委办有些人对我们有意见,暗中想看我们的笑话。”

侯卫东成为祝焱秘书也不过两、三天时间,而且跟着祝书记一直在外面忙,还真没有跟县委办的同志们接触,对任林渡所说的情况一无所知,就不以为然地笑道:“这是人的劣根性,我无所谓。”侯卫东到青林镇工作以来,就一直处于质疑和排济之中,所以对于这些事,倒并不看重。

任林渡相当重视各种关系,道:“到了机关,又做不出具体成绩,组织考核,还不要听听意见就了事,人言可畏,我们两人都要重视。”他翻了一会,取出一篇稿子,道:“侯大秘,这是前任秘书平凡写的迎接真州代表团的讲话稿,他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是益杨县的大才子,你可以参照他的稿子。”

侯卫东对任林渡的社交能力向来佩服,见他才来不过数天,已在县委办混得很熟,人脉亦宽,而自己只认识季海洋、刘涛和任林渡,算得上县委办的孤家寡人,他笑着感谢道:“任大秘,你真是雪中送碳。”心中暗道:“任林渡长袖善舞,在机关当真是如鱼得水。”

接过稿子,里面字迹十分熟悉,龙飞凤舞,刚劲有力,侯卫东翻了翻,心中一动,“原来在半月谈上写诗的是平凡。”又道:“他为什么要写上周菁的名字。”

有了前任的讲话稿子,侯卫东心中就有数了,他又找了一份近期用过的接待指南,上面印着益杨县的基本情况以及上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很快就将稿子弄完,又修改了一遍,侯卫东见自己的笔迹与平凡比起来,差距太大,见时间还不少,他就跑到了组织部综合干部科。

“郭兰,能不能帮帮忙,把我的稿子打一下,祝书记下午要用的稿子。”

郭兰见侯卫东主动请求帮助,心里也高兴,道:“委办有打字员,怎么来拉我的工。”她与侯卫东同在一个办公室的时候,说话办事还一板一眼,现在侯卫东调到委办,有了距离,与其说话反而要轻松许多。

侯卫东笑道:“我这人不擅长交际,委办的人多数不认识,只有请老朋友来帮忙。”

郭兰接过稿子,开始噼噼啪啪地打了起来,“机关办公的趋势是无纸化,以后用电脑的时候越来越多,是基本技能,你也要掌握。”

“我能用电脑,只是打字速度很慢。”

郭兰看着侯卫东的稿子,道:“你的字有些丑,我见过平凡的稿子,那一手字才漂亮,你可要抓紧时间练练字。”

侯卫东心想,“我哪里有练字的闲心。”道:“算了,我去买一台手提,以后随身携带,这样就可以遮丑,我这字,也只能这个水平了。”

郭兰笑道:“你的字也不差,只是委办秘书们的字,一个比一个漂亮,你这字放在里,倒很有特点。”

郭兰一头短发遮住了耳朵,鼻子很挺,整个轮廓看上去很美,如今很专注地打字,别有一番味道。

稿子不过两页,打印得很规范,季海洋看一遍,改动了几个字,又在益杨发展上提出了一个新观点,然后道:“稿子还能用,这打印稿看上去清爽许多,以后我们作一个规定,送到我这里的稿子全部打印出来,虽然稿子看起来呆板一些,但是胜在整洁。”说这话的时候,季海洋在稿子上写道:“能用,修改后送祝书记。”

侯卫东见稿子没有多大问题,心中高兴,道:“季常委,机关办公的趋势是无纸化,以后用电脑的时候越来越多,我们县委办是中枢机构,应该走到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