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这话,是什么意思?专程让她递话给程恪?何苦找她,徐盛融的事,说起来是朝堂之事,朝堂之上,程恪唯周景然马首是瞻,她该和周景然说这个话才对……再说,看这样子,北三路的事,她也是极明了的,她就是直接传话给程恪,只怕也是极容易的事。

她要探的……只怕是自己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是程恪待自己如何……

李小暖将杯子递过去,竹青忙小心接过,李小暖将车帘掀起条缝,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热闹人群。

这事,如何应对?瞒?不行,这事,只能瞒得过一时,总要露出来,那时候,自己如何自处?程贵妃是个极聪明的人,往后……只怕也是这元徽朝的老祖宗,待她,要以真以诚,半分也瞒不得。

李小暖打定了主意,放下车帘,转头看着竹青吩咐道:

“昆河还没启程,让他立即来见我。”

竹青忙点头答应着,车子进了大门,就急忙跳下车,亲自去找昆河去了。

李小暖在二门里下了车,坐了紫竹小轿,径直往议事厅去了。

议事厅两边的厢房里,居然零零落落的坐了四五个婆子,裘嫉嫉正站在垂花门下,显得有此焦急的往外张望着,见李小暖的轿子过来,急忙上前掀起轿帘,堆着满脸笑容迎着李小暖下了轿子。

李小暖微笑着谢了,抬手止住裘嬷嬷,微笑着说道:

“进屋再说吧。”

裘嬷嬷尴尬的笑着止住了话头,跟在李小暖身后,不紧不慢的进了正屋。

玉扣侍候着李小暖去了斗篷,接过手炉李小暖坐到东厢榻上,裘嬷嬷忙接过小丫头捧过的茶,奉给了李小暖,李小暖接过杯子,慢慢喝了几口茶,才放下杯子,看着裘嬷嬷微笑着说道:

“嬷嬷这么急着见我,有什么要紧的事不成?”

“可不是极要紧的事,我一早上就守在这里了,这会儿才守到少夫人。”

裘嬷嬷陪着满脸笑容说道,李小暖垂下了眼帘,玉扣瞄了眼李小暖,在旁边笑着说道:

“嬷嬷也是糊涂了,少夫人和王妃一早上就进宫朝贺,满府里谁不知道,你一早上在这里守什么?”

***

今天两更,只是第二更晚些,下午二点前吧。

亲亲各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一八章谁难为谁

裘嬷嬷面皮红涨起来,斜了眼玉扣,眼风扫过李小暖,见李小暖端起杯子,闲闲的喝起了茶,怔了怔,勉强笑着曲膝陪着礼,

“倒是我疏忽了。”

“也不是什么大事,嬷嬷上了年纪,过眼就忘也是常理,有什么要紧的事,竟让嬷嬷扔开那么多大事,直等了一上午?”

李小暖放下杯子,也笑着,不咸不淡的问道,裘嬷嬷脸色泛起层青灰来,这少夫人怎么说话如此尖刻?往日在王妃面前的温婉,竟都是装的不成?

“回少夫人,我就是来问问,晚上的家宴,三小姐要坐在哪一处才好?”

李小暖目光幽深的盯着裘嬷嬷看了半晌,慢吞吞的问道:“往年坐在哪一处?”

“回少夫人话,往年三小姐一直病着,没参加过冬至家宴。”

“嗯,若按府里的旧例常规,应该坐在哪一处?”

裘嬷嬷看了看李小暖,迟疑着回道:“回少夫人,府里的旧例都不合适,少夫人也知道,府里好几辈子都没有庶出小姐了,这个……”

“你自小侍候王妃,跟着王妃陪嫁过来,又做了这么些年的总管事嬷嬷,你说说看看,安排在哪一处合适?”

李小暖看着裘嬷嬷,温和的问道。裘嬷嬷看着李小暖,张了张嘴。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李小暖笑眯眯的看着她,接着说道:

“头一天到这议事厅来,我就让兰初说过这回事的规矩,凡来回事。都要自己先有了章程再来请示下,嬷嬷难不成又忘了?若是忘了,嬷嬷年纪大了,也是难免,我也不跟嬷嬷计较,嬷嬷就先退下去,好好想出章程来,再来请了示下吧。”

裘嬷嬷脸上青红不定,扎着手呆住了,李小暖满眼笑意的看了她两眼,转头吩咐着玉扣,“去问问外头候着的婆子,若有事,赶紧来回。”

玉扣答应着疾步出了门,片刻功夫。就引着个婆子进来,婆子飞快的瞄了裘嬷嬷一眼,跪倒在地磕了头。瞄见李小暖抬了抬手指,急忙利落的爬起来,从袖子里摸出张纸,口齿清晰的回道:

“回少夫人。奴婢是油烛库的管事赵大齐家的,有两件事要跟少夫人禀报了,一是今年外头买办采买的过年用的灯烛烟花,昨天都进了库。总计四百六十二箱,奴婢和田嬷嬷一道,一箱箱都验过了,其它都好,只有一百十四箱桶子花跟单子不符,田嬷嬷和奴婢不敢自专,请少夫人示下,是退回去,还是留着。”

赵大齐家的顿了顿,抬头看着李小暖,李小暖仔细听着她的话问:“怎么个不符法?”

“回少夫人,府里的烟花,都是有定例的,依规矩都要自兖州府鲁家、钱家、宁家、万家四处采买,这其中分盒子花和起火,盒子花中千丈菊、珍珠帘、长明塔等七种是定例,若四家有新出的盒子花,再另行采买,起火则不拘品种,但年年也有常例,其中以桶子花用的最多。这次与单子不符的,都是桶子花。买办说,今年兖州府四家的桶子花不够,他就另找了人家采买,奴婢和田嬷嬷仔细看了,这些桶子花旁的还好,就是份量不足。”

赵大齐家的一边说,一边留神着李小暖,见她轻轻皱了皱眉头,忙跟了一句解释道:

“少夫人,是这样,若是往年兖州府四家的桶子花,开头的火树银花。只要三十六支桶子花就够了,如今这桶子花,田嬷嬷和奴婢仔细算过,只怕至少得五十支才行。”

李小暖明白过来,看着赵大齐家的,温和的问道:“既然府里有规矩,烟花必要自兖州四家采买,这买办另行采买,是府里谁准了的?你和田嬷嬷问过没有?”

“回少夫人,问过了,买办说一时事急,怕耽误了府里过年用,实在来不及禀报。”

赵大齐家的小心的看着李小暖回道,李小暖眯着眼睛笑了起来,看着赵大齐家的吩咐道:

“把那一百十四箱桶子花还给买办,跟他说,这是过年要用的东西。半分也错不得,给他三天时候想法子去,若他能采买得来,就依规矩买了来,若是实在没有法子,不要难为他,只管禀报上来,三天后,我另行遣人去兖州四家采买去。”

赵大齐家的满脸笑容,连声答安着。顿了顿,接着说道:

“这第二件事,不急可极要紧,昨天奴婢和田嬷嬷一起查看烟花库的外墙,北边靠近后花园的地方。墙上有几处裂痕,不细瞧倒看不出来。可这裂斑……”

李小暖皱着眉头,抬手止住了赵大齐家的的解释,她知道,这油烛库的外墙,其实是一道防火墙,极高也极厚,是防着油烛库万一走水。能招着火势爆炸,不至于殃及四邻,这墙上有了裂缝,万一走水爆炸,这墙不坚固,作用就要大减。

“这外墙上次什么时候修的?”

“回少夫人,大前年了,去年夏天里粉过一次。”

赵大齐家的利落的答道,李小暖点了点头,

“这眼看着要进腊月,天寒地冻,再动土不合适,可如今烟花都入了库,这墙不修也不行,你去找平安,就说我的话,让他和管修缮的管事一处,再找几位积年的老师傅。会了你和田嬷嬷,一起去油烛库看外墙去,这裂开的一处,先想法子弥补住,旁的墙,让人铲了外面的粉刷。一寸寸细细查过,若有开裂处,一并弥补,明儿一开春就动工修墙。”

赵大齐家的恭敬的答应着,退了出去,裘嬷嬷站在旁边,微微有些呆怔的看着恭敬回事的赵大齐家的。府里各处库房,都是田嬷嬷统总管着,田嬷嬷这是做什么?准备着往这少夫人一边靠着了?

李小暖扫了眼发着怔的裘嬷嬷。也不理会她,只示意玉扣挨个叫了外头候见的婆子进来,一一回了事。

裘嬷嬷有些不自在起来,瞅着空档,忙上前半步,陪着满脸笑容说道:“少夫人……”

“你先等一等。”

李小暖头也不转,只抬手止住了裘嬷嬷,“等她们回完了事你再说吧,这些嬷嬷们手头的都是急事。”

裘嬷嬷尴尬的收回了话,往后退了退,随着玉扣进来的婆子飞快的扫了裘嬷嬷一眼,恭敬的曲膝给李小暖见了礼,详详细细的禀报着,领了示下退了出去。

李小暖舒了口气,闲适的往后靠着,接过小丫头奉过的茶,一边慢慢喝着,一边垂着眼帘问道:“嬷嬷想好章程了?”

“回少夫人。”

裘嬷嬷忙上前半步,陪着小心说道:

“奴婢想着,三小姐如今是咱们府唯一的未嫁小姐,安置在哪一处都说得过去,毕竟没个比头不是,王妃一向是陪着族里几位老祖宗坐着的。安排在王妃桌上,必定不合适,也没这个理儿,少夫人要侍候王妃,张罗这一整个晚上的事,只怕也没空坐下来,那座儿也是虚设着的,若和少夫人一处,三小姐就显的有些孤单,也不妥当,奴婢想着,要不,就和二爷府上几位少奶奶放到一处,一来辈份相当,也好说说话儿,二来,三小姐毕竟是府里的正经主子,也好替王妃和少夫人招待招待二爷府上的几位少奶奶,少夫人看,这样是不是妥当?”

李小暖满意的点了点头,温和的夸奖道:

“嬷嬷是办老了事的,想得果然妥当,我觉得这样很好,只是这冬至家宴是大事,凡事再谨慎也不为过。你去和王妃禀报一声吧,看看母亲的意思,若母亲也觉得合适,那就这样吧。”

裘嬷嬷闷了口气,忙曲膝答应着,垂手退了出去。

玉扣看着裘嬷嬷退出了屋,嘟着嘴,不满的轻轻‘呸’了一声,李小暖歪头看了她片刻,转头看着竹青吩咐道:

“这丫头越来越沉不住气了,回去让她抄五十遍心经去,没抄完前,不要让她进来当差!”

竹青笑容满面的答应着,玉扣一张脸苦成了一团,曲膝连连告着罪,

“少夫人,我知道错了,下次不敢了,可千万别让我抄经!玉扣最怕写字了,要不,罚我洗衣服吧,罚我给姐姐们洗衣服!天天洗,一直洗到过年!”

李小暖也不理她,只看着竹青问道:“找到昆河了?”

竹青伸手拉过不停的曲着膝的玉扣,笑着点了点头,“在外头候着呢,让他进来?”

李小暖点了点头,竹青掀帘出去叫人了,李小暖转头看着满脸苦相的玉扣说道:

“我身边的人,不光要识字识数,通透明白,这心性脾气也要养好才行,回到咱们院子里,跟姐妹们。怎么玩笑都行,我也不会拘着你们这个,可在外头,这样浮躁着,就得惹祸!你若再改不了,我只好打发你出去了。”

玉扣紧张起来。忙恭谨的曲膝答应着:“少夫人别打发我出去,我改就是,玉扣一定改,少夫人放心!”

“少夫人,昆问来了。”

竹青进来禀报着,玉扣忙恭谨的退到了一边,垂手侍立着,李小暖颔首示意着,竹青回身掀起帘子,昆河垂手低头,小心的进了屋。

今天的二更,唉,规律真是不能打乱啊,闲这两天的订阅,怎一个惨字了得!

两更了,咳,鼓了勇气,老调重弹:求粉求粉,打赏打赏!

第二一九章 热闹

昆河恭敬的见了礼,垂手侍立着,等着听吩咐,李小暖转头看着他,温和的问道:

“明天一早启程?”

“回少夫人,等会儿就启程,要日夜兼程赶回去,爷吩咐过,出了洛城,就要日夜兼程。”

李小暖失笑起来,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我有句话,你想法子传给你们爷,越快越好。”

“是!”

昆河躬身答应着,

“告诉你们爷,办完差早日期回来,要过节了,老人家都爱看个团圆喜庆,就是奴仆丫头,也要团圆喜庆了才好。”

昆河躬着身子,等着李小暖往下说,李小暖歪着头看着他,笑着说道:“好了,就这句话。”

昆河眨了眨眼睛,忙复述了一遍,

“少夫人让转告爷,办完差早日回来,要过节了,老人家都爱看个团圆喜庆,就是奴仆丫头,也要团圆喜庆了才好。”

李小暖笑盈盈的点着头,昆河见没了其它吩咐,恭谨的告退出去了。李小暖起身离了议事堂,回去清涟院换下了大礼服,出门坐了小轿往正院和王妃去商量晚上的家宴细节。

李小暖拿着冬至家宴的菜单子,和王妃一起又看了一遍,又将谁和谁坐一处,哪一处如何安置细说了一遍,王妃满意的点着头,李小暖见各处都妥当了,才告辞出来,坐着轿子到各处巡查了一遍,看着时辰差不多了,回到清涟院又换了件淡灰缂丝小袄,一条大红石榴裙,已经是申正时分了。李小暖忙出了院子,坐轿到了正院,侍候着王妃上了轿,许氏和春草、夏荷、秋桂、冬梅四个大丫头跟着,一路往二门内的花厅过去了。

花厅里,早到的族内女眷花团锦簇,已经三五成群的站着说着话了,裘嬷嬷和邹嬷嬷一里一外站着,迎着族内众女客,行着礼,语笑宴宴的打着招呼,说着客气话,让着众人往花厅里进着。

田嬷嬷带着几个婆子,站在花厅院子各个角落里,留神着各处的灯烛摆设和来往的小丫头们,兰初和孙嬷嬷静立在花厅门内外的角落处,全神贯注的留神看着各处小丫头们茶水送的是否及时,点心果脯可都满着等等。

见李小暖和王妃的轿子过来,裘嬷嬷和邹嬷嬷丢了众人,急急忙忙的迎了上来,裘嬷嬷陪着满脸笑容,急忙打起王妃轿前的帘子,伸手虚扶着王妃下了轿,许氏忙上前,扶着王妃另一边,春草等人让过李小暖,紧跟在李小暖后面,一行人往花厅里走去。

田嬷嬷、孙嬷嬷和兰初等人远远的屈膝行着礼,花厅内外的族内女眷,也让出条通道来,起起落落的屈膝见着礼。

王妃一路端庄的笑着颔首致意着,抬着手,示意众人不必多礼,到了花厅门口,裘嬷嬷退了下去,李小暖上前半步虚扶着王妃,许氏扫了李小暖一眼,忙悄悄松开王妃,往后退着,和春草等人退到了一处,恭谨的垂首跟在王妃和李小暖身后进了花厅。

花厅里的女眷们见王妃和李小暖进来,忙都站起来笑着、招呼着、见着礼,好奇而惊讶的打量着李小暖,说着吉利奉承话,上前介绍着自己的媳妇、小儿女,不遗余力的夸奖着李小暖的美貌,奉承着王妃的福气,一时间,花厅内喧嚣异常,热闹非凡。

花厅上首已经坐着两位年高的长辈,王妃一路说笑着,打着招呼,一步三停的往上首走去,直走了小半刻钟,才走到两位长辈面前,屈膝行着礼,

“两位祖宗,今年精神越发健旺了!”

两位老太太,一位神清气爽,耳聪目明,忙笑着和王妃打着招呼,

“托您的福,还算结实。这是恪儿媳妇吧?生得真是让人打心眼里喜欢!”

李小暖忙松开王妃,笑意盈盈的屈膝行着礼,另一位老太太耳朵大约已经听不清了,大声打着岔,

“开席了?哪有!莲子茶还没喝呢!”

围在周围的女眷哄笑起来,老太太的媳妇儿一边笑一边上前给王妃解释着:

“王妃莫怪,我们老祖宗这两年耳朵干脆一点也不中用了,人也越发糊涂起来,眼前的事统记不得,几十年前陈谷子烂芝麻的小事,倒全记起来了,天天吵着要去外家玩耍,要过年,要听戏去,要喝莲子茶!今天本没打算着让她来的,可她也不知道怎么想起来的,早几天就开始吵了,一定要去吃小然家的莲子茶!”

王妃被他说的笑意浓浓,上前半步扶着老太太,满面笑容的大声说道:

“我这就让人给您送莲子茶来!等过年的时候,我再打发人接您来听戏!看烟火!

老太太笑着点着头,连连答应着:”我不去别处,这里热闹,就这里好!我看得见,你放心!“

王妃哭笑不得的看着老太太,李小暖跟在后面,笑不可支,急忙转身示意着不远处的兰初,兰初急忙转身招呼着小丫头,端了两碗莲子茶送上来。

王妃接过莲子茶,先递了一碗给耳聪目明着,坐在旁边笑得前仰后合的老太太,又捧了一碗,递到了糊里糊涂的老太太手里,老太太接过莲子茶,眯了眼睛仔细看了半天,小心的尝了一口,扁着没牙的嘴,开心之极的笑了起来:”就是这个,这个就叫莲子茶,我心里最是清爽!明白着呢!“

老太太媳妇无奈的笑着,伸出手,小心翼翼的帮她托着汝窑小碗,侍候着她吃起了莲子茶。

王妃站在旁边,看着两位老太太吃完了莲子茶,转头看着糊涂老太太媳妇关切的问道:

“老太太身子骨可还好?请大夫来看过没有?”

“隔半个月就请城东济世堂的陈大夫过来诊趟脉,都好,就是这记性,唉,陈大夫也没法子,说上了年纪,这犯糊涂也是常事,天天在家里,你说东,她就答西,只一刻不离人的侍候着罢了。”

王妃看着还在兴高采烈的咂着嘴,品着莲子茶余味的老太太,转头看着老太太媳妇安慰道:

“老太太高兴就好,家里若人手不够,只管来找我,我这里闲着没事的丫头婆子可多的很呢”

老太太媳妇忙笑着谢过,正说话间,裘嬷嬷在外头高声禀报着,又有年高长辈进来了。

王妃忙带着李小暖紧走了几步,迎到了花厅门口,门口,三四位六十岁左右年纪的老太太扶着各自的媳妇、孙媳妇的手进了花厅,王妃引着李小暖见了礼,分辈分长幼落了座,小丫头又送了莲子茶上来,王妃和李小暖接过一一奉上,老太太吃着莲子茶,七嘴八舌,顾自各说各的话,和王妃说着话,拉着李小暖的手,不住口的夸奖着,一时花厅热闹非常,只听得几位老太太一个比一个高声的说着话。

王妃一边笑一边让众人入座,许氏和春草等人忙上前侍候着老太太们一一入着席,正入席间,又有几位老太太随着裘嬷嬷的禀报进了花厅,王妃和李小暖忙又迎了出去,又接了两三位头发雪白的老太太进来,干脆直接让着她们往席上坐去,已经坐下的老太太们却各顾各的又站了起来,颤颤巍巍的奔来奔去,扬着手,相互叫着、打着招呼,说着话,行着礼,许氏和春草等人紧张万分的随侍着,片刻间,又乱成一团。

王妃干脆让在一边,看着八九位六、七十岁的白发老太太打完招呼,说完话,客气之极的相互让着坐下了,才上前虚让过一回,转头四下看着,微微拧着眉头,看着李小暖吩咐道:

“让人看看,二奶奶和几位少奶奶到了没有”。

李小暖答应着正要出去,裘嬷嬷在门口高声禀报着,二奶奶顾氏带着长媳赵氏,二媳妇齐氏,后头跟着几个奶嬷嬷,分别抱着二房长子长孙程琦,次子程璟,二媳妇齐氏长子程???,昂然进了花厅。

李小暖眨了下眼睛,无语的看着一脸昂然的二奶奶顾氏和紧跟在顾氏后面的媳妇、奶娘和奶娘怀里的孙子们。王妃脸色微变,暗暗吐了口闷气,带着笑让着二奶奶顾氏

“二奶奶来的正好,正入席呢,二奶奶请吧。”

“我来迟了,几个孩子,又爱哭爱闹的,收拾起来真真是麻烦,这出门就慢了不少,可比不得王妃和少夫人,抬脚就能走,可真正是利落!”

王妃刚突出的闷气又涌了上来,李小暖忙上前两步,扶着王妃,看着顾二奶奶,笑盈盈的说道:

“二奶奶请入席吧,几位老祖宗都到了好一阵子了,莲子茶也喝过两轮了,满桌的长辈,就只等着二奶奶入席呢!”

王妃透过口气来,忙接着说道:

“可不是,这孩子闹,就该早些准备起来,让长辈们等着,到底不是晚辈该做的事。”

顾二奶奶怔了怔,瞄了李小暖一眼,轻轻'哼'了一声,拎着裙子坐到了最下首。

第二百二十章 仙桃烂杏

王妃也落了座,李小暖忙着让着二房大少奶奶赵氏,二少奶奶齐氏,和三小姐程絮仪坐到了一处,李小暖扫了眼满身紧张僵直,下意识的往后畏缩着的程絮仪,暗暗叹了口乞,仿佛不经意的走到程絮仪身后,轻轻扶着她的肩膀,指着赵氏和齐氏,笑着说道:“今晚上,大少奶奶和二少奶奶就交给你了,淺愺嶶虂你可要帮嫂子好好

照应着才是。”

程絮仪忙僵硬的的转过头,勉强笑着,一下一下的点着头,李小暖顿了顿,眼底带出丝怜悯来,转头看着遥遥的、忧虑的扫着这边的许氏,轻轻招了招手,叫过了许氏,笑着说道:“这一处,就烦劳姨娘帮我照看着,看着小丫头们上菜斟酒,可别怠慢了客人。

许氏满眼感激,急忙曲腠答应着,垂手退到程絮仪身后侍立着,程絮仪舒了口气,面色也微微轻松下来,齐氏若有所思的看着程絮仪,目光从程絮仪身上,又转向了李小暖。

李小暖也没空多理会她,忙转身过去,脚步轻快的围着花厅走了一因,看着花厅里各桌上的人热闹的相互笑着让着都落了座,示意裘嬷嬷宴席可以开始了,才退到了王妃身边,一边扫着花厅各处,看着小丫头们上菜斟酒,一边留神着满桌的老祖宗们,接过小丫头托上的菜品布到桌子上,笑着介绍着菜品名宇,让着众人,布着菜,奉着茶,片刻不敢分神的侍候着。

裘嬷嬷、邹嬷嬷、田嬷嬷、以及孙嬷嬷、兰初更是全神贯注的盯着流水般上菜、上茶、递着热帕子的丫头婆子们,唯恐哪里出了差错。

冷碟过后,喝了门杯酒,上过三五道热菜,又喝了几巡酒,满厅里的女眷让着酒,说笑着,渐渐越来越热闹来。

花厅正中的主桌上,老太太们你一句我一句,高声说起了家常闲话,话里总离不开儿子、媳妇,小孙子。

顾二奶奶眼睛亮着精神起来扬着声音,极敞亮欢快欢的说道:“……这媳妇娶回来,不就是要她开枝散叶的?儿子可不嫌多!越多越好,老话不也说过,多子多福呢!”

老太太们有的接着顾二奶奶的话附和着,有的瞄着王妃,只当没听到,自顾自的说着自己的-话题,王妃脸上带着笑,笑容却勉强着有些难堪起来,顾二奶奶目光都转道了眼角,斜斜的瞄着王妃,头微微昂着,声音更加爽利痛快起来,“我就只生了三个儿子,到底少些这心里不知道多自责,这女人家,不就是娶回来持家生孩子的?你说若不能多生几个儿予,还能有什么用?!那贤人怎么说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这两个媳妇,我都跟她们说了,怎么着,一个人也得给我生个四五个儿子出来咱们又不是那没钱养儿子孙子的穷苦人家,若真是养不起也就不提了,老祖宗们可说过,子孙繁盛,才是兴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