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钧愕然回头,那一袭珠帘犹在摇晃,身着绿纱罗裙的淡妆女子朝着他低头作礼。

“太子殿下。”女子声音低微,眉目轻敛。

他直愣愣地看着她,眼里满是疑惑,似在竭力回忆,却又想不起眼前之人究竟是谁。

女子缓缓抬头,面容虽有几分憔悴,但五官还存留着当年的娟秀。“殿下已经忘记奴婢了吗?”她不无忧伤地说了一句,走到了那几案前。

玉手轻拢,琴弦铮铮,奏出流水鸣涧般的曲调。

窗外的阳光淡淡洒落在她的肩头,勾勒出柔和的光影交叠之美。琴弦颤动,曲声由激扬转为婉柔,似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树树杏花绽开娇颜,和着春风簌簌落落,映在了满湖波光之间。

“阿蓁?”赵钧听着那琴声,忽而惊喜唤道。

女子手指一顿,琴音为之中断。赵钧呼吸急促,一把扣住她的肩头,用力扳过她的身子。可细看之下,眼前的女子却无论如何也不是心中思念之人。

“你不是阿蓁……你是谁?!”赵钧惊诧道。

女子侧过脸,低声道:“我是菱红,阿蓁娘子的贴身使女,太子能否记起?”

赵钧忽而松开了手,喃喃念着她的名字。女子轻抚琴弦,又道:“当年我陪同娘子去繁台游湖,娘子在船上弹奏琴曲,太子在繁塔之上听到曲声,后来便循音追随。那会儿我还不知晓太子的身份,怕你是登徒浪子,生生将你推到一旁……”

“繁台?”赵钧看看菱红,又看看古琴,脑海中渐渐浮现了那一幅旖旎春景。

湖光如银,柳绿蝶飞,繁塔上白云缓缓,微风中馨香隐隐。那时的他并未带着大批禁卫,只是像一个普通的少年公子那样踏青赏景,却被那婉转琴声吸引。兴致所致下了繁塔,循着曲声追至湖边,远远望去,一袭浅黄襦裙的少女正从游船上岸,旁边跟着一个抱着古琴的小丫鬟。

他不敢接近,尾随着她们走至繁台之下。丫鬟迎着春风放飞一只蝴蝶纸鸢,少女便欣然在那观看。纸鸢飘飘荡荡,潇潇洒洒,忽而一阵风过,纸鸢一头栽下,悬在了树枝间。

少女急得出声,他本在远处静看,听到呼唤不由上前,想要为她取下挂在树上的风筝。

——哪里来的浪荡少年?!为什么偷看我们放风筝?!

那个小丫鬟却凶狠狠地将他骂了一顿,生怕他别有用心。他本就不善言辞,只是局促不安地朝着少女行礼道歉,少女红着脸不应声,最终被丫鬟护送而走。

临了却还回过头,谨慎而又胆怯地望了他一眼。

春风拂过柳枝,蝴蝶风筝还在枝头摇晃,少女罗裙随之轻舞,一双明眸里满是羞涩与好奇。

他回宫后才知道,今日是傅泽山将军的夫人带着儿女前去兴慈寺进香,那位弹琴的少女正是傅将军幼女傅蓁。她本是一时兴起偷上游船,却不料,正遇到了他。

“菱红,阿蓁在哪里?”赵钧痴痴然抓住菱红的手腕,急切追问,“有人说她随着傅帅进宫受赏,可是这里不是皇仪殿,我要见阿蓁!”

菱红涩然摇头,哑声道:“娘子并不在这里……只是因为有人要害太子,所以她不能与你相见……”

“有人害我?”赵钧愣了愣,思绪又散乱不堪,忽而记起雪山之下敌军汹涌而来,喊杀震天。他痛苦地捂住双目,跌坐在几案边,颤声道:“傅帅……傅帅呢……”

菱红慢慢跪在他身边,低声道:“太子亲自带兵出征,协同我家主人一同对抗北辽,可是三十万军马最终葬身雪山之下。老将军被诬陷布阵不利,轻敌大意,更有人暗中散布谣言,说他有意通敌……他为证明自己忠君爱国,便……拔剑自刎。”

赵钧急促地喘息着,背倚着墙壁,冷汗淋淋。

“一夜之间,傅家被查抄一清,老夫人本就有病在身,遭此打击不到三天便病逝在拘役之地。”菱红木然望着前方,似乎这些惨景已经在脑海中来回往复了无数遍,直至将她的心变得麻木不堪。“傅家宗族被拘押殆尽,少将军官职被削,判以发配充军。少夫人当时本被充为乐籍,可她不愿抛下丈夫,便怀抱着出生不久的婴孩,也被押着一并流放。长途跋涉,身心俱伤,最后,他们死在了半途的洪灾之中,尸骨无存。”

“是我的错,是我连累了他们!”赵钧浑身颤抖,抵着桌脚失声痛哭。

他本无意出征,潘皇后却在官家面前极力怂恿,说太子生性内向,若能亲自带兵讨伐北辽必能锻炼意志。于是他身披铠甲跨上战马,临出发前,还特意向官家提出请求。

“待臣胜利回朝时,还请爹爹赐婚与臣。”他头一次那么兴奋,对未来那么充满期待。

“可有中意人选?”官家负手望他,目光慈爱。

素来腼腆的太子那时意气风发,望了望身边同样身披银甲的傅将军父子,微笑道:“正是傅将军之女傅蓁。”

官家抚须颔首,“若能完胜回朝,朕便准了你的请求,立傅蓁为太子正妃。”

他欣然启程,满心憧憬。

可谁知,正是因他的一腔痴情,傅将军一家亦被推向死路。

当他们在雪山误入圈套,苦苦支撑却等不到半点援兵;当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回到汴梁,却得知傅将军父子被人诬陷围攻;当官家震怒,皇后冷颜,二哥寻出一个个证据表明他们这次北伐本就是大意轻敌,全因太子与傅将军而害死了众多将士的时候,他觉得万千道目光都成了冰冷利刃,要将他割裂粉碎,再碾成齑粉。

一卷诏书飘下,太子之位被废。

傅泽山将军拔剑自刎亦证明不了自身的清白,二皇子赵锴奉命查抄将军府,已被软禁在宫中的他哭求官家放傅家女儿一条生路。官家虽点头答应,可不久之后,惊慌失措的内侍传来消息:一片混乱的将军府中,傅蓁面对着涌进后院的大批禁军,眼见兄嫂皆被戴枷押走,竟冲破阻拦,一头撞在屋柱之上,血溅当场。

他甚至未能亲见她最后一面,如花美眷便化为凄凉。

……

“不,阿蓁没有死!”赵钧抱着头惨叫,那双皓然明眸似乎还在远处望着她,带着好奇与羞赧。可他仿佛身处地狱,再也寻不到生的希望。“让我见阿蓁,让我见阿蓁!”

他嘶声叫喊,撑着琴台吃力爬起,不顾菱红的阻拦便要冲出屋去。

菱红惊急之下连忙拦在门前,朝着他正色道:“要见阿蓁是吗?只要太子肯听从我们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便会带娘子过来与你相见!”

“真的?”赵钧颤抖着双手抓住她的肩膀,“她真的还活着?”

菱红被这炽烈而狂乱的目光盯得心神发寒,但她还是硬生生挺直了腰,哽咽地点了点头。

“在这等着,阿蓁一定会来找你。”

菱红疲惫地走出屋子,两名黑衣人随即守在了门前。

她失魂落魄地穿过长廊,慢慢走到了另一处院落前。庭院中,丁述坐在树荫下,冷冷地望着她。

“这样做究竟有何意义?”他声音低沉地问道。

她深深呼吸了一下,整了整鬓发,“当年他们夺走了傅家的一切,如今就该归还,你不是也一直想要替将军父子翻案?可只凭着你我的力量,又怎么能做到?”

“当初我与二公子商议的计策并不是这样的!”丁述霍然起身走到她近前,“潘皇后和赵锴为了一己私欲要废掉太子,使得傅将军父子也遭到牵连,我只要除掉这两个罪魁祸首,就是真正为傅家报仇雪恨!”

“除掉他们?”菱红冷笑不已,“十几年前你身强力壮时都功亏一篑,如今一身伤病岂不更是痴心妄想了?二公子身负大仇,难道不比你更想替父报仇?可是就算杀了潘太后与官家,又能改变什么?官家死了自然还有皇子即位,傅将军的冤屈永远没人能洗雪!只怕正是因为这样,二公子才改变主意,引出了双澄。”

丁述攥紧双拳,盯着她的眼睛,“你们将太子劫来已经够了,还要双澄做什么?这些年我一直瞒着她,就是不愿意让她知道过去。”

“难道真要让她糊里糊涂过一辈子?”菱红淡淡地扫了他一眼,转而回望远处屋檐,“太子一直思念阿蓁,只有见到了魂牵梦萦的心上人,他才会真正听从我们,你可明白其中意思?”

“你们……这一切都是二公子的主意?”他哑声问道。

“也并非全是。”菱红幽幽道,“可惜我至今还是未能再见他一次,或许要等到事情全部结束之后,他才能堂堂正正回到将军府吧?”

丁述长叹一声不再说话,转回身进了屋子,将门紧紧关上。

作者有话要说:这样一来,过去的事情是不是比较清晰了?

第七十章 帷幄深严日运筹

整整一天汴梁城中纷乱不已,自外城到内城不知有多少人四处为非作歹。汴梁府尹起初还以为只是巧合,但当捕快们抓了一个又一个歹徒之后,他顿觉事有内因,即刻禀告了端王。

端王当时刚从延义阁审阅完奏章,因想到多日未见九郎,便到了凝和宫去。岂料还未坐下多久,宫外的急报便送至了面前。

他打开一看,便立即下令守城士兵严加盘查,另调遣禁卫在内外城骑马巡逻,每十人一队,由统领分各条街巷予以安排。一旦再发现有人趁火打劫,即刻擒拿,不得怠慢。而对于那些被抓获的歹徒亦分开关押,由老练官员详加审问,再将各人陈述交汇给府尹核实。

传信人得到命令之后匆匆而去,端王又将急报看了一遍,双眉紧锁。

“适才有人在侧,我不便多话……”九郎缓声道,“想必五哥也看出今天这些事端必定是有人指使,不过五哥最好不要将希望寄托在那些被抓的人身上。”

端王合上那纸笺,“你是说他们不会说出实话?但都是些无赖地痞,如果严加审讯,总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甘愿入狱吧?”

“有人收买了他们故意搅乱汴梁,可那个人或许并未直接露面。无赖们就算扛不住拷打招供是受人指使,五哥又去哪里找那主谋?”

端王摩挲着桌角,缓缓道:“你也猜到是谁所为?”

九郎淡淡地笑了笑,“前些天不是还提醒五哥么?如今最想看笑话的莫过于被训斥后留在汴梁的雍王了,当然跟着爹爹外出祭扫的三哥与六哥应该也希望看到这样的场面。”

端王不由心冷,面上却还从容,苦笑了一声道:“我倒是派人去暗中查探了二哥的起居,据说一直留在王府未曾外出……但如今这城中祸乱显然是针对我而来,如果不是二哥的话,三哥与六哥的亲信倒也有可能。”

“既然如此,就索性将他们三人府中幕僚差官的行踪都一一查明。若有近日无事外出的,或许就正是出面收买那些无赖地痞的牵线人了。”

“我这就命人去办。”端王顿了顿,又道,“我今日一早遇到元昌,他说双澄背上的伤势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她还问到丁述有没有出现,元昌怕她乱想,便没有说起丁述被人救走的事情。”

九郎落下眼睫,道:“眼下城中并不太平,丁述不知去了哪里,想要核查他的身份竟成了难事。”

“说来爹爹祭扫皇陵来回不过十多天,即便他要在淮南王那里逗留一阵,最多也就是二十天左右。”端王看了看九郎,谨慎道,“我倒是有一个提议,不知你是否愿意尝试?”

九郎抬眸道:“请说。”

“与其让双澄无尽等待,不如给她机会让其回一趟苍岩山。我上次去的时候因为房门紧闭,又不知双澄师傅到底是否会回来,也不好擅自闯入小屋翻查。现在双澄的身体既然已经恢复,趁着爹爹离京,太后又病卧在床,你就让双澄回她所住之处仔细检查,或许能找出证明她自己身份的东西,也好过她自己胡思乱想。”

九郎沉默片刻,道:“确实可以回一趟苍岩山,毕竟那是她与师傅常年居住之地。但我担心的是她离开了汴梁,途中万一再遇到阻截追捕……”

端王道:“我是不能离京,或者就等城中平静下来之后,让元昌带着她回去。这样你总可以放心一些。”

“但元昌作为神卫亲军恐怕也不能随意离开。”九郎顿了顿,又道,“除非五哥找个理由派他出去。”

端王略一思索,指了指桌上那份急报,“倒也不难,可以就用此事,一石二鸟。”

九郎明白了他的意思,却觉微微不安。“五哥为了我与双澄想尽办法,当初将双澄留在你王府中,还险些牵连了你……”

端王道:“当初钱桦倚仗太后才敢到我府中闹事,这笔账迟早要他偿还。我亦知道你珍爱双澄,而她也是哪怕不要任何名分也想留在你身边。你们两人既如此执著,我如能成人之美,又何乐不为?”

“若我能与双澄安然度过这场风波,五哥的恩情自是难忘。”九郎认真道。

“恩情?那倒不必谈。”端王慢悠悠地看了看他,“以后我若需要九哥帮助时,你也能将我视为自家兄弟即可。”

九郎微微一怔,“我与五哥本就是异母兄弟,何来此言?说到帮助,如果五哥需要,我自是竭尽全力。只怕我人微言轻,五哥又日渐受到爹爹重用,不会有什么要紧大事需要我的协助。”

“世事无绝对。”端王温和地笑了笑,“以后各自如何,还尚未可知。”

经过严查紧防,汴梁城渐渐恢复了宁静。府衙的监狱中关押了众多地痞无赖,果然如九郎所料,这些人虽然经不住拷问先后招供,但都说是一个外地商人出面请他们饮酒作乐,让这些人随后在城中肆意斗殴打劫,事成之后再给重金馈赏。

而他们所说的商人长相平凡,走在大街上也是芸芸众生之一,根本没什么特别之处。

端王一方面让汴梁府尹和其他守城官员再行盘查,另一方面则派人暗中详查三位皇子府中人员的动向。只是皇子府中幕僚随从众多,一时间亦未能全部核实,正在这时,却又有人传来一个消息。

城外白光寺在昨日骚乱中首当其冲,不仅正殿被烧,而且据说还有人被一伙身份不明的歹徒劫走。

“寺庙中有什么人会被劫走?”端王诧异问道,“难道是有钱的香客被绑了索要钱财?”

那探子道:“那倒不是,寺庙方丈说了,只是个神志不清的男子,寄居于寺中多年,才有人想将他接走,却在火灾中被另一群人劫了,此后不知去向。那个来接他的人本来还带了一些随从,结果全被打昏在地,方丈觉得事情不寻常,便报了官衙。”

端王觉得此事只不过是民间纷争,便也不想多管,只挥手道:“叫府衙里的人好生询问,那个来接他的人不是还在吗?只要问清那病人的来历,自然能查出他到底与何人有瓜葛。”

“离奇的就在这儿了。”探子抱拳道,“病人被劫,那个接他的男子却坚决不让方丈报官,也不顾手下人还躺在那儿,独自匆匆逃走,像是害怕极了的样子。后来那几个随从醒转,也都不辞而别,方丈这才觉得诡异,便还是去了官衙报案。”

端王怔了怔,正在思索之时,却又见有人探头探脑往里边张望。

“何事?”他沉声发问。

殿外是他的随身内侍,见有探子在,便只支支吾吾不敢回答。端王见他脸色有异,便屏退了探子,将内侍召进。

内侍这才跪倒在地,心急慌忙地低声道:“启禀王爷,宫中出了事情!宝慈宫的殿头钱桦自昨天外出之后就再没回来,太后娘娘焦急万分,其他内侍与宫娥们亦很是不安。”

端王一惊,内侍外出办事需得经过官家或是太后的首肯,腰佩信物,由每一道守城禁卫再三核查后方可离开大内,且不得超过规定时刻返回。钱桦虽深受太后信任,但一夜未归之事从未有过,再加上昨日城中发生动荡,就不得不令端王心中震惊了。

“是嬢嬢派你来叫我过去的?”他追问。

内侍却道:“太后并没有这个意思,奴婢是觉得此事非同小可,所以特地禀告王爷。眼下这个消息还没传开,只有宝慈宫的人知道,奴婢也是因为在宝慈宫里有知己,这才听闻了风声。可这事要是被其他人知道了,不知会引起多大的躁动呢!”

端王叫那内侍下去领赏之后,自己起身来到窗前,回想刚才得知的这两件事,心中隐隐不安。

近午时分,端王衣冠整齐地来到了宝慈宫。

潘太后听闻端王来到,眉间便是一蹙。本非晨昏问省的时分,他又不住在大内,此时来访必然有事。虽明知他来意非同寻常,潘太后还是镇定从容地由宫娥搀扶而出,在宝慈宫大殿召见了端王。

“臣近日来忙于处理各类事务,以至于几天没过来问候,还请嬢嬢谅解。”端王撩袍下跪,一身宝蓝锦缎祥云长袍,姿容英朗,语声清亮。

潘太后缓缓抬眸,“起来吧,官家不在京中,你责任重大,没什么要紧事也不必专程过来看我。”

端王起身侧立一旁,谦恭道:“爹爹临走前也叮嘱过臣,政事虽重要,却也不可忽略孝道,要时时刻刻关注嬢嬢的身体,多来问候。”

潘太后知他说的都是客套话,也不便拆穿,只是淡淡一笑不予搭话。端王扫视四周,装作不经意地问道:“平常都是钱殿头陪同嬢嬢出来,今天怎么不见他的身影?”

潘太后心头一紧,但毕竟早已有所预料,此时见他问起,便似笑非笑地望着端王道:“昨日钱桦老家来人寻他,却暂住在客栈无法入宫,他便恳求老身准他出去一趟,也好见见分别多年的亲人。老身虽然知道这于规矩不合,可看到钱桦哭得凄切,便心一软答应了他。”

“原来如此。”端王点了点头,却又蹙眉道,“但内侍出宫向来不得超过半天,嬢嬢宅心仁厚放钱桦出去,他却直到现在还未归来……嬢嬢可否告知他的亲人住在何处,臣也好差人去寻。”

“老身也很是担心,但听闻昨天有许多无赖之徒在城中寻衅生事,只怕钱桦也是因此而不敢离开客栈,等今日太平之后自会回转。”潘太后叹了一声,“他只说亲戚住在外城,至于到底是哪家客栈,老身倒也没问。”

端王起身道:“既然如此,臣这就命人速去外城各家客栈查访。”

“小小一个内侍,何需五哥这样在意?”太后略抬了抬眉梢。

端王微笑着回答道:“宫中自有规矩,臣只怕别人效仿,生出事端。钱桦若是不敢回来,臣自会派人护送而归。”言既已罢,朝着太后深深一揖,随后告辞离去。

潘太后紧抿薄唇强撑回房,又叫宫娥取来笔墨,迅疾修书一封,交予内侍急送出宫。

端王离开宝慈宫后便向手下吩咐,待他回到处理政务的延义阁不久,季元昌与另一位禁军指挥使匆匆赶来。

“两日之内要将钱桦找到。”端王简单说明了情况,肃然道,“太后必定早于我们行动,故此必须赶在她找到钱桦之前。”

两人不敢过问更多内情,只抱拳领命。元昌才要出去,端王又道:“你先留一下,我还有话要说。”

另一名指挥使见状,便心领神会地先行一步前去安排。端王等他走了,才向元昌道:“另有一件事要你去办。双澄待在乐坊也有不少日子,我们却始终查探不到丁述的下落,故此我向九哥建议由你护送双澄离开汴梁,返回她以前居住的地方。”

元昌一惊,“这样岂不是很危险?太后那边……”

“这个时候太后顾不上双澄的事了,她现在丢了钱桦与那个病人,必定要先解决此事。而你借追查昨天城中骚乱的幕后主使,正好可以带着双澄出京,一路上我自会再命人暗中保护。”

元昌还是有些犹豫,“只是臣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带着双澄回到她原来的住处……”

端王微笑了一下,道:“让她自己去搜寻一下,说不定能找到关于她师傅来历的一些痕迹。”

“那九殿下也同意了?”

“自然。双澄是他的心上人,没有他同意,我怎会擅自让她离开汴梁?”端王笑了笑,“你不必太过担忧,来去并不太远,只需小心行事即可。”

元昌见他这样说了,也不好再三推脱,只得答应了下来。又想及适才关于追查钱桦的事情,便匆忙告辞离去。

屋门开了又闭,延义阁中恢复了宁静。

端王负手走回正中的紫檀螭纹几案后,慢慢地坐了下来。案头一叠叠奏章垒得整齐,旁边摆放的是白玉雕刻的监国印章,与官家的御玺相比虽然形状近似,可终是少了九龙吐珠的纹饰。

他执起印章端详了一番,见指间沾到一抹朱砂红痕,不由微一蹙眉,很快将之拭去,不留任何痕迹。

作者有话要说:好忧桑,剧情写得我脑子要炸了!总是在写这些复杂事端的时候觉得智商不够……可是光谈情说爱又支撑不起长篇……

第七十一章 汴河寒意犹未消

汴梁西的万胜门临近汴河,因水路顺畅,每日清早起就有成千担生鱼在此挑进挑出,就连空气中亦弥漫着浓郁腥味。

昨日傍晚时分,万胜门附近的小客栈里来了一个体态肥胖的中年人,脸色却发白,肩头还带着血迹。伙计怕是惹了事端的人,不敢留他住宿。他却说肩上是被城中的无赖砍了,只需住个两三天便走。说话间,还从怀中取出一把碎银塞给了掌柜。掌柜见他虽然身上有伤,可看样子也不是歹人,加之听说外面确实发生骚乱,便让伙计领着这人进了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