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末倚在红缨肩上,她先是默默流泪,然后开始抽泣,越哭越大声:“红缨,我的孩……我的孩是不是没有了?”

红缨心如刀绞,哽咽地劝解道:“小姐,不是的,只是月信早来了两天而已,往常不总会差那么一两天吗?你看你肚都不痛,如果真的是孩没了,怎么会不痛?”

她根听不进去,又或者,这个孩是否存在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果,果就是他没有了。

就在四天前的夜晚,狼山深处的雪中小屋,他还在她耳边说:“末儿,走之前为我生个孩。”她没有来得及答应。才过了四天而已,恍惚已经过了半生。他没有了,孩也没有了,什么都没了。

她趴在红缨怀里放声痛哭,哭得肝肠寸断喘不上气来。时至今日,她终于可以放开为他大哭一场,可以无所顾忌地叫他的名字。咸福,咸福,咸福。一声三年,十声三十年,他把后半生的都提前听了,以后任凭她怎么呼唤,他也不会听见了。

最后她哭得累了,声音渐渐低去。红缨撤开隐囊把她放去躺平,又听见她轻轻叫了一声:“红缨……”

红缨立刻凑上去:“小姐,我在这儿呢。”

她快要睡着了,喃喃地说:“我想回家……要爹爹、七哥……”

红缨擦干眼泪道:“小姐,你放心,你快点好起来,我一定送你回家。”

这一场血光之灾持续了半个多月才渐渐止歇。那碗药实在得太猛,杨末失血过多,加之心伤神溃,大半时间都在昏睡。这样更好,这时候醒着,还不如让她好好睡去。

有了这碗药做保证,拓跋申放心了,之后没再来为难她们。过了几天,听说太过世的讣告已经送抵上京,禁足令也放宽了,红缨可以在离宫内有人监视看管的地方走动。她找着了那名老大夫,老人家妙手仁心,另开了止血补气安神的药让红缨拿回去给杨末服用,她才不至于血流过多,否则只怕半个月还未必收得住。

杨末上个月刚刚病过一场,逢此噩耗又见血光,整整瘦了一圈。红缨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小姐现在这个样,外面的事只能由她一力承担。

那位老大夫是个好心人,如今行宫里只得他一名医官,拓跋申等人也不了有些事要差他去办。红缨多次有求于他,已经熟稔了,一日老大夫却又背了药箱来为杨末诊病,说是拓跋申吩咐。

红缨一听拓跋申的名字就心生警惕,问他:“知院为何突然想起我家小姐,不是又有什么事端吧?”

老大夫道:“知院即将回京,将携太妃同行,因此命小人来看看太妃身是否能胜车马之劳。”

红缨一直担忧拓跋申会不会杀人灭口,没想到他竟然要带小姐回上京。到了京城,天脚,这些人哪还能像在燕州一手遮天,不就都穿帮了?“为什么?那不是……”

老大夫犹豫了一,低声道:“据说是陛的旨意,要召见太妃。”

“陛?”红缨更不明白了,追问老大夫,他只说:“姑娘莫再逼我了,小人也是身在别人屋檐刀口之,力所能及的可以帮,权责范围之外的,说多了只怕引来祸端。”

他诊脉退开一步,对杨末道:“殿崩中虽止,但漏淋漓不断,气血虚弱不宜远行。小人会如实向知院禀报,请他宽宥几日,等殿休养康复后再启程。”

杨末向他微微颔首:“救命之恩无以言谢。”

老大夫告辞退。红缨不明所以,追问道:“小姐,怎么回事?他……救了我们的命?”

杨末倚在床头道:“现在还没有,要看我们逃不逃得掉。老人家与你我素昧平生,冒险透露这个消息,已经是极大的恩情了。”

红缨惊道:“你的意思是,他、他们终于要动手了?”

杨末道:“魏国皇帝虽然年纪大了宠信佞臣,但还没昏聩到任臣唬弄摆布。讣告送回上京,他起了疑心,所以旨召见我。拓跋申明则奉旨,实际上哪能容我活着见到皇帝?他一定会在路上对我手。老人家现在告诉我,就是让我们赶紧找机会逃走。”

红缨道:“那他真是仁义心肠。他的话拓跋申想必不会怀疑,我们还有几天时间回圜准备。”

杨末却沉声:“不,我们得马上走。拓跋申想让我死得名正言顺找不出破绽,拖着病体上路、车马劳顿病重不治不是最好的借口?”

红缨问:“可是你现在这样,能走得了吗?还要水潜行。”

“只是流了点血而已,死不了。就算是冰川雪地也只能趟过去,温泉水中潜行片刻不要紧的。”

果然老大夫回禀后不久,拓跋申就派人来知会,明日一早启程上路,由他“护送”太妃回上京。

既然即将远行,一路风尘劳苦,红缨说太妃临行前想去温泉沐浴,侍卫也没有起疑。她特意选了黄昏时分,日落后天色晦暗,出去后找到靖平,还来得及赶在城门关闭前离开燕州。出了燕州四面通达,拓跋竑等人想追上就难了。

去芙蓉汤的路上远远望见离宫正殿,四面缟素垂悬。红缨停道:“小姐,太殿的灵柩就在那里,走之前……要不要再去看看他,道个别?”

杨末只停顿了片刻,继续扶着她往前走:“不必了,别节外生枝。”

一路上她都没有回头去看一眼,但是当红缨到了汤池内安排妥当,潜入水打开机括,回身招呼她说:“小姐,我嘱咐过外面的人了,一时半刻不会有人进来,快走吧。”发现她站在浅水里,长久地凝望着池边一块碧玉雕成的荷叶翠台出神。红缨又唤了一声:“小姐?”她才回过神来,最后回望了这座玉石雕琢水汽氤氲如梦似幻的芙蓉汤一眼,深吸一口气钻进水密道。红缨随后跟上。

第十六章 如梦令4

元熙二十年的后半年,甚至这一整年,对杨末来说就像一场不可思议的幻梦。再加上第二年正月的改元,以致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以为,元熙年号其实只有十九年,她出生于元熙三年,一直长到十八岁成年,从未离开过故乡洛阳。

但是当她终于从缠绵一冬的沉疴中醒来,新春的艳阳照亮雄州古老城墙上去岁的残雪,她依然身处这座守护了吴朝百年和平、严整肃杀的边疆重镇,而不是繁华似锦的帝都洛阳。

她还能记得来雄州前的每一个细节,记得在燕州温泉离宫的水暗道,失血半月的虚弱体力无法支撑,是红缨推着她、扛着她走那一段密闭窒息的逃亡之路,她甚至周地准备了储水的空皮囊,装满空气在水换气;记得出水后自己已半昏半醒,这个从小做惯了力气粗活、出身穷苦的姑娘背着她一气奔跑了四五里地,找到潜藏在燕州西北角破落农户家中的靖平;记得他们连夜架着简陋柴车逃出外城,两人轮流驱车昼夜不停,两天两夜疾驰两百余里,抵达白河边界时柴车已经不堪负荷散了架,三人没有官凭路引只能从荒郊野外偏僻处划小舟偷偷渡河;记得过了白河没有车马,靖平又背着她走了一天,才终于碰到在边境巡查的雄州官军,送他们回到雄州。

一路上她仍然血流不止,颠簸更让崩漏加剧,红缨一直在哭,以为她撑不去了。她虽然已经疲倦虚弱得睁开眼皮都力,但神智始终清醒。直到雄州城外十余里,闻讯赶来迎接的七郎马向她飞奔而来,她一头撞进兄长宽阔坚实的胸怀,这屏住的一口气才终于松懈,叫了一声“七哥”,放任自己沉入黑甜乡中。

这一觉躺去,囫囵睡到第二年开春。这回的病势比上回更凶猛,月余以来所受的苦楚,身心皆创,此时彻底发作出来,病如山倒。偶尔有稍稍清醒的时候,总是看到七哥守在床边,要么是靖平,后来还有拄着拐杖的红缨。

红缨脑门在柱上撞了一,又被拓跋竑毒打,留了病根。或许是这姑娘意志着实坚强,也或许是老天垂怜,脱险回了雄州才发作,左腿麻痹无法动弹,右耳耳鸣失聪,请大夫慢慢针灸疏导,过了两个月才渐渐好起来。

昏睡的日梦境陆离,许多次被重复的噩梦惊醒,她叫着那个深藏于心的名字醒来,睁眼看到七哥担忧的面容,泪水模糊了视线,喉间哽咽难言。他总是拍着她哄着她说:别说了,我们都明白,什么也别想,好好休息养病,有哥哥在呢。素来没正没经的七哥,此时也显得分外沉着可靠,仿佛即使外面的天塌来,他也会为她挡着。

到了正月新年,红缨已经可以脱离拐杖走路,杨末也一天天地见好。过年正是最希望与家人团聚热闹的时节,杨末能床出门行走的第一天就对七郎说:“七哥,你带我到外头走走吧,睡了两个月人都要发霉了,我也沾点大伙儿过年热闹的喜气。”

七郎道:“好,不过今年外头可没往年热闹。”

七郎怕她大病初愈走多了劳累,命家奴抬了一乘小辇让她坐着,自己陪在一旁。杨末从未在洛阳以外的地方过过年,见惯了帝都的繁荣欢腾,不太适应雄州的萧索冷清:“听说雄州兵多民少,大哥是不是治太严了,过年也不让远离故土的将士们高兴高兴吗,连个放鞭炮的都没有。”

七郎道:“大哥没告诉你吗?我以为他肯定说过了。”

杨末问:“告诉我什么?”

七郎肃容道:“腊月先帝驾崩了,国丧三十六日,一直到正月十四,都不能宴饮游乐、欢庆嫁娶。”

杨末大惊:“陛……先帝,驾崩了?”元熙帝,她的义兄,才过不惑之年,比大哥还年轻两岁,居然英年早逝。

七郎道:“先帝身骨一向不算健朗,去年夏天贪凉入水,之后便龙体不豫,久药不愈日趋严重,八月起就不再视朝,拖到腊月初龙驭宾天。你刚回来时没见着大哥,其实他是秘密回京了,就为了这事。雄州离洛阳远,大哥一早就送来密报,其他人是新年改元才知道的。”

这消息让她措手不及。既然先帝驾崩,必然是新帝即位年后改元。首先跃入脑海的,竟是兆年那张稚嫩的孩童面容,过年他才刚十一岁,如何能肩负起这万里江山、社稷重任?难道要白贵妃临朝听政?“那现在是……”

“现在是承光元年了,”七郎停顿稍许,“末儿,淑妃……三姐,现在是太后了。”

这个消息才是平地惊雷,比先帝驾崩更让她震惊:“什么?淑妃成了太后?即位的难道是……”

七郎点头:“是燕王。”

“沈兆言?!”

七郎道:“他已经是皇帝了,九五至尊,不能再直呼其名讳。”

杨末无法把沈兆言这三个字和九五至尊等同起来。她太过惊讶,脑里有些乱,稍稍平定心绪,追问道:“燕王即位,那越王呢?越王殿怎么样了?”

七郎明白她担心什么:“越王还是越王,他毕竟也是先帝的骨肉、陛的亲弟弟。不过……先帝驾崩后没几天,白贵妃悲伤过度,也跟着去了。”

杨末脸色微沉:“贵妃怎么死的?”

七郎心虚不答:“问这个干什么,你跟越王母没什么交情吧。”

杨末抬起头来看他:“你肯定知道,是不是?”

七郎撇撇嘴,小声道:“自尽殉情。”

“自尽殉情?”她冷笑出声,“七哥,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吗?”

七郎被她冷淡的目光盯得不忿:“你这么看我干吗,你到底是跟自己姐姐亲,还是跟无亲无故的白贵妃亲?反正她是自尽的,为丈夫殉情不比功败垂成大势已去绝望而死好听么?太后都能容越王,不至于容不一个太妃。”

她把脸转开,没有说话。

七郎语气稍平,问:“末儿,燕王即位、三姐成了太后,这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一荣俱荣,我们杨家的儿女以后也可以尽展抱负,不必担心再像爹爹那样处处被文臣挤压,难道你不高兴么?”

她没有直接回答:“人人都知道,先帝一直有意立越王为储。”

“但他最后还是没有立,不是吗?先帝虽然亡于盛年,但从卧病到驾崩也有四个月,大臣们多次联名上表请求立太固国,他如果定决心要让越王即位,这四个月里有的是机会,为什么他不立?没错,如果先帝再多活十年二十年,等越王长大成年,皇位肯定是他的。但他才十岁,十岁的越王,十七岁的燕王,哪个更适合继承大统?还有他们背后的,妒悍骄纵阴狠毒辣的贵妃,和被先帝亲口誉为女中宰相的淑妃,谁更适合当太后辅佐幼主?先帝是宠爱贵妃、宠爱越王,但他也是明君,他得保住祖宗留来的江山基业,保住天黎民百姓的安乐太平。”

七郎越说越激动:“你换个角度想想,假如现在即位的是越王,白贵妃当政,她能容得燕王和淑妃吗?会只让淑妃自尽了事吗?洛阳早就血流成河了!她连先帝的后宫都能搞得乌烟瘴气,这样的女人能治理得好八千万人的国家?何况北面的鲜卑又刚刚出了那样的乱,仁怀太和慕容筹死了,主战的拓跋氏权势滔天,盟约名存实亡,如果咱们国内再出动荡,没有明主砥柱中流力挽狂澜,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趁机……”

他的语声在看到她眼睫上那滴晶亮的泪珠时戛然而止,这才意识到自己刚刚说了什么,慌忙解释道:“末儿,我……我不是……你别难过……”

“我没事。”她抬手把眼泪拭去,“七哥,你说得对,燕王即位、淑妃临朝,对咱们家、对整个大吴都是好事。我只是觉得……越王殿还那么小就没了母亲、没了亲人,太可怜了,妇人之仁作祟而已。”

两人已经走到城门口,七郎道:“出来转了好些时候了,累不累?要不我们回去吧。”

杨末道:“七哥,你陪我到城墙上去看一看好不好?”

七郎命抬辇的家奴停在城墙,自己扶着她从城墙后的楼梯慢慢走上去。雄州城墙一再加固,高逾五丈,城中除了一座宝塔再无其他建筑高过城墙。站在城头可俯瞰城,向北则是一望无际的坦荡平原。

天高云阔,极目可见天地相接处一道晶璨的玉带。杨末指着它问:“那是不是白河?”

七郎道:“白河距此有二十余里,这儿看不见的。那是易水的支流,西北上游和白河相交。你想看白河的话,等你再好一点,哥哥骑马带你去。”

“不用了,白河我见过的,两个月前我们刚从白河上乘小舟偷渡过来。白河那一边,就是鲜卑地界了。”她举目眺望天边反耀日光的银亮河流,“那个地方我不想再去了,这样远远看两眼就好。”

七郎明白她又想起了伤心往事,一手揽住她肩膀道:“别想过去不高兴的事了,你看这大好河山,如此辽阔壮美,一眼望不到边际,有没有觉得胸中豪情顿起,想要以血肉之躯守护保卫它?”

杨末笑了笑:“我要是留来跟你一起守卫边疆,你肯不肯收留我?”

七郎拍胸脯道:“没问题!马上封你一个校尉当当!”

七郎带她沿城墙走了一段,指给她看各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回到登上楼梯的城墙处,家奴还在城候着。杨末走到楼梯边,忽然又回过头去向北遥望,七郎催促道:“走吧,城头风大,别又给你吹着凉了。”

杨末站着没动:“让我再看一会儿。”

七郎陪在她身边,过了许久,听见她低声问:“你刚刚说……他的谥号是什么?”

七郎想了片刻才反应过来,声音也低去:“仁怀,魏帝为他加谥仁怀,以天礼葬于燕州西山北麓。”

仁怀,慈民爱物曰仁,慈仁短折曰怀。他短暂的一生,就用这两个字评述概括。后世的史册上会潦草地记上一笔,魏帝宇文敩,有过一个未及登基、年少而亡的长,仁怀太。

他二十八岁的生命里,与她只有过短短数月的交。狼山初遇七天,无回岭匆匆一面,洛阳重逢数日,上京燕州成婚半年。说羁绊深重,其实真正在一起的日,掰掰手指也能数得过来。

如今斯人已逝,回想起来记得最深的,却还是芙蓉汤池中那一晚,他说过的那句话,当时并未在意,此刻却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心头,有如预言。

他说:“末儿,你放我进来了,就别想我再走。”

她双手按住心口,无法负荷地弯腰去。

最后的最后,从身到心,终于还是沦陷。

他永远地停在了那里,不会再走。

《皇姑》上卷·意难分

第59章 番外迎新春

宇文徕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

梦里他有一个很长的名字,用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奇怪文字书写出来。虽然没见过,却知道那些文字的含义,这大概就是梦境的奇异之处。

梦中的世界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大地居然不是方的而是圆的,有的人生活在圆球这一边,有的人生活在那一边。因为圆球足够大,平时人们并不会觉察到大地不平。从圆球的这边到对面足有三万里之遥,却有一种大鸟似的交通工具,在天空飞翔,只需六七个时辰就能到达。

他的梦境就在这样一架大鸟的腹舱里开始。鸟舱很大,每排并列坐十个人还有空余,各种各样的面孔、头发和肤色,一大半都是胡人,其余则是汉人,他的长相混在其中一点都不显特别。舱壁有小窗,低下头能看到窗外是瀚海一般的浓云,聚集在脚下翻滚,十分奇异的景象。

“让我坐窗户边上吧,一会儿降到云层下面,我想拍几张照片。”

他转过脸去,看到一张熟悉的灵动面庞,脸上是雀跃期待的表情,不由微笑:“末儿。”

她的脸红了红:“不许没事就对我放电。快点换过来啦,等开始下落就不能离开座位了。”

放电?他觉得这个词有点陌生,但隐约又知道大概是什么意思。

她的装束和平时大不相同,头发剪得很短,俏皮地贴在耳边。周围其他人也和她类似,男人全都是短发,女人有长有短。他摸了摸自己头顶,也是短发,毛茸茸的有点卷,奇特的手感。

大鸟飞进了云层,窗外全是白茫茫的浓雾,原来云和雾其实是一种东西。他忽然想,按照这种飞行的速度,从上京到洛阳都用不了一个时辰,那末儿岂不是随便什么时候想回家就可以回家了?

脑子里这么想的时候,另一个念头浮现出来,他们现在确实正在回她家的路上,一座江南的水乡小镇,回去探望她百岁高龄的祖母,一起过他们的国家最重要的节日。

“你不是从小在首都长大的吗?”出发前他这样问她。

“但我祖籍在江南,奶奶、伯父、姑妈他们都在老家呢。我也好多年没回去过了,上一次还是出国前。今年是咱俩结婚后第一次过年,我们那儿的习俗,新婚夫妻年头上都要拜访家中长辈的。”

想到这儿他松了一口气,梦境里他们也是夫妻。

这时窗外已经不见了浓雾,天气晴好,天际蔚蓝澄澈。她凑在窗户边上往外看,兴奋得手舞足蹈:“看下面看下面,好漂亮啊,冬天都这么美!不行我得多拍几张照片。”她手里举着个长方形的小匣子,对着窗外咔嚓咔嚓比划,一边比划一边说:“这就是我的故乡,江南水乡,吴越之地,人间天堂,听说过吗?我们中国有好多文学作品赞美它的,写江南美景的古诗特别多!”

他点点头:“久闻大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杨末回过头来,一脸惊讶:“你还会背这个?”

“我不应该会背吗?”白乐天的诗词文字浅显,老妪能解,最易背诵,这首《忆江南》是他幼时第一个读的长短句。

她凑过来问:“你还会背什么呀?吟诗太娘娘腔了,三字经,会吗?再高深一点儿的,《出师表》、《岳阳楼记》,能不能背?”

《出师表》和《岳阳楼记》就算高深?他继续点头:“可以。”

她满意地打了个响指:“等见了我奶奶,你就背《出师表》给她听,我敢保证她那些孙子重孙没一个背得全的,看她还念不念叨我嫁了个洋鬼子。”

洋鬼子,听起来似乎不像是好话。

飞行落地后,杨末的堂哥堂嫂来接他们,之后还要再坐一个多时辰的车才到。梦境世界的车也是奇形怪状,像座矮小的乌龟壳,弯腰才能坐进去。车前没有牛马驱使,赶车的人也不用鞭子,只需转动一个圆形轮轴,速度比马车快许多倍。

杨末和兄嫂用他们家乡的土语寒暄,这回他就听得半懂不懂了,只觉得听上去软糯娇嗲,十分悦耳,说什么反而不在意。

当然,也跟说话的人有很大关系。

杨末发现他一直在盯着自己看,脸又红了:“你干吗老看我,看外面啊,看外面的风景!”

他指了指她身侧的车窗:“我看你那边。”

前排堂哥笑着用他能听懂的语言说:“你别光顾着跟我们说话,把妹夫晾在一边。你们俩还在热恋期吧?恨不得黏在一块儿才好呢。”

杨末不好意思地辩解道:“哪有,都认识三年了。”

堂哥说:“别藏啦,你俩的浪漫史小萱都告诉我们了。你们三年前在弗罗里达一见钟情,但是没来得及留下联系方式,去年六月份在纽约重新遇到,就天雷地火一发不可收拾地恋爱上啦,处了两个月就去把证领了,是这么回事吧?”

堂嫂谑道:“哎哟哎哟,之前只知道小妹闪婚嫁了个老外,没想到这么浪漫,跟电影里演的似的。”

杨末面红耳赤:“小萱这个八婆,就知道告诉了她跟昭告天下没区别了。哎呀,你们都知道了,那奶奶知道吗?”

堂哥说:“什么事能瞒得住她老人家呀。”

“完了完了,嫁个洋鬼子也就算了,还闪婚,奶奶肯定要骂死我。”

堂哥说:“一早就认识还好啦,两个月不算太短,只要你们俩处得好,管别人怎么看呢。奶奶是刀子嘴豆腐心,叫你回来过年,不就是想看看新孙女婿吗?”

她一心急就揪自己耳朵,把两只耳朵揪得红通通,抬手还想去揪时,发现耳朵被他捂住了:“看你耳朵都红了,疼不疼?”

堂嫂在前面嗤嗤偷笑。杨末恼羞成怒:“还不都怪你,才认识两个月就情圣似的求婚,我脑袋一热就答应了!就不能多等一会儿吗!”

他的手捏着她柔软的耳廓就舍不得放下来:“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就决定要娶你了。”三年,两个月,已经很久了。

堂哥和堂嫂笑到内伤。

杨末的老家在市郊一座小镇上,家里亲戚众多。她父亲有七个兄弟姐妹,他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一生为国奉献,夫妇俩快四十岁才生了杨末这个独女。所以杨末在家里辈分特别大,大伯父的孙子都比她早两年结了婚,孩子生出来得叫她姑婆,家里一堆同龄的都得叫她小姑妈,这回还带了个小姑父回来。小姑父被大伙儿围观是免不了的,尤其这位小姑父还是个洋鬼子,除了亲戚,一路上简直被镇上的乡亲们夹道欢迎。

他听到有人窃窃私语:“真是老外啊。”“老杨家的姑娘真时髦,出国带回个洋女婿。”“还好嘛,也是黑头发黑眼睛,就是块头高一点,长相跟我们差得不多,还挺好看的。”“嘿!岂止挺好看呀,像电影明星!”还有一些难懂的地方话。

杨末尴尬地牵着他的手小声说:“小地方,没见过外国人,您多多包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