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还能长伴父母膝下,挺不错的。

彭夫人却不同意,她大惊,连连摆手:“不可,万万不可!!”

时下血脉传承观念非常重,没有儿子绝了嗣,等于白来人世一遭了,但凡有点本事有点骨气的男人都不会愿意入赘的。她捧在手心长大,聪敏灵秀的爱女,如何能配这么一个无能之人?!

“阿蓉,你不喜欢你六表兄就不喜欢,阿爹阿娘慢慢给你寻个好女婿就是,招赘之念,万万不可有!”

彭夫人罕见严厉,她知道女儿说一不二,说不喜欢彭澈就不喜欢,她也舍不得勉强女儿的,这个念头随即抛开,她只反复强调,誓要杜绝女儿的招赘念头。

她捂着额头,佯装不适:“阿蓉,你别吓阿娘!”

晏蓉一眼就看破了,她无奈得很,但也舍不得为难母亲,只好赶紧附和:“好,好,阿娘别生气,我听你和阿爹的。”

好生哄了几句,彭夫人终于勉强放下心,她琢磨着要赶紧和夫君商量商量,找个好女婿,以免女儿再生傻念头。

“咦?你阿爹怎还不回来?还有阿辞?”

说到晏珣,彭夫人回神,夫君怎么还没回屋?现在已经是哺食时辰了,往日一家人都是聚在一起用膳的。

“我去前院迎一迎阿爹罢。”

晏蓉眉心不着痕迹一蹙,她父亲和弟弟都是家庭观念非常重的人,晚膳是一家四口.交流团聚的固定时间,若无要紧特殊情况,二人是不会延迟或缺席的。

现在,却连打发个仆侍到后头说一声都没有。

想到外面的风云变化,晏蓉忍不住悬起了心。不过为防母亲过分忧心,她面上没有露声息,只笑盈盈站起,往前面去了。

第25章 危机

晏蓉出了储玉居正房,被申媪等人簇拥着沿着回廊转出院子,她微笑一敛,步伐立即快了起来。

到了前院外书房,迎面先遇上前后脚走出来的都尉郡丞及长吏等太守府属官,还有赵先生等谋士,一律都是晏珣的心腹之人。

诸人皆一脸沉凝,待晏蓉走至近前郡丞才头一个发现,他忙施礼:“某给女公子见礼。”

“……给女公子见礼。”诸人骤回神,纷纷见礼,大伙儿知道主公一家心意,也不行甚劳子拜见皇后王妃的礼,只与从前一样。

“诸位先生快快请起。”

晏蓉心下沉沉,面上不露,只颔首回礼,寒暄两句,她就匆匆进了外书房。

“阿爹,阿辞。”

晏蓉留申媪等人在外头,推开外书房大门,见父亲弟弟一脸严肃在书案前低声说话,她忙问:“可是发生了何事?”

“阿蓉?”

晏珣抬头见是爱女,也不隐瞒,等她坐下后直说:“晏庆日前折返,西河频繁调动部曲,正压向东境。”

迟了五年的战役,这回恐怕真要打响了。且这一次,晏庆毫无顾忌,直接在明面上调动了部曲,吞并太原上党以一统并州的野心昭然若揭。

没错,就是一统并州,如今的并州九郡,其七已落入西河晏庆之手。

晏庆入洛阳五年,虽殚精竭虑与田崇相斗,但成果也斐然的。资源明里暗里倾斜向西河,陆陆续续地,他遥控心腹大将,吞并了云中定襄等六个郡,实力飞速膨胀,已是当世一流军阀。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况且若要实现宏图大志,不做他想,第一步肯定是统一并州的。

先前之所以没动静,概因洛阳还处于混淆不明的状态之中,天下诸侯俱观望,谁也没心思在这关口挑起战争,去当那出头的椽子。

晏庆自然不例外。

当初洛阳大乱前夕,他看到了苗头,及时安排全身而退。回到西河观望没多久,羌氐破关竟直入司州洛阳。

并州西境与凉州接壤,南线隔着黄河与司州相对,羌氐继续肆虐,肯定对晏庆产生重大影响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出于大国尊严还是个人利益,他也不得不联合其余几位诸侯,共同出兵驱逐羌氐。

待洛阳诸事尘埃落定,大齐灭亡已成定局,晏庆雄心勃勃,一回到西河,立即将视线瞄准太原上党两郡。

他正有条不紊地调兵遣将,并州冬季雪厚严寒,战争或会拖延数月,但如无意外,最迟明年开春就会打响。

晏珣早早就提高了警惕,一直留意着西河,对方部曲一异动,他立即察觉了。

“西河,晏庆?”

这确实是太原最大也是唯一的强敌,晏蓉闻言心内沉沉。她的弟弟年纪小,迫不得已,太原前五年只能采取保守政策,直到去年,晏辞才攻下了上党。

说是时也命也,这话不假,太原晏氏直接错失了扩张的最关键几年,不进即是退了,导致如今强敌环伺,虎视眈眈,太原压力极大。

晏蓉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阿爹,阿姐!”

晏辞一拳锤在案上,笔墨纸砚连带那块青玉纸镇都跳了跳,对晏庆此人,他早恨不得吃其肉寝其皮。

“敌寇虽势大,然我太原军民上下一心,定能守住城池!”少年双拳紧攒,一字一句恨道:“晏庆老贼,若想踏入太原上党一步,那必须从我的尸体跨过!”

“胡说八道!”

晏蓉忙啐了一口:“什么尸体不尸体的,在阿娘跟前,可不许说这话!”她拍了晏辞的脑门一下,后者讪讪捂住。

太原上党非常重要,是她祖辈传承,晏氏立足之根本,但在她心目中,还是家人的生命安全更加重要。

训了弟弟几句,晏蓉沉吟半晌,道:“阿辞的决心,阿姐自是不怀疑的,你与诸将士的本事,我也很相信。只是……”

“只是什么?”晏辞连忙追问。

晏蓉认真看着他的眼睛:“阿辞,常言有道,久守必失。”

是的,弟弟军事才能肖似祖父,有谋略能征善战,太原军同样骁勇,军民一心且太平了几年,如今粮草也充裕。综合种种,太原确实不是没有把握打这场守护之战的。

但这战役总不能一直打下去的,论将士多寡,后勤补给,占据七郡的晏庆优势比太原大出很多。

战事时间线一拖长,即是以己方短处去拼敌方的长处,非常吃亏。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守城之战,战场正在自己地盘上,坏处不言自喻。

届时,敌方的长处将会更长,己方的短处将会更短,一旦有所疏漏,后果不堪设想。

晏辞不笨,闻言沉默了,晏珣长叹一声,这正是他的隐忧。

女儿的聪慧,有时会让他叹息她为何不是男儿身。不是晏珣不疼女儿,实则他看待儿女都一样的,只是有一个年长些的儿子,太原五年前危机就不会出现了。

晏珣心绪百转千回,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问晏蓉:“阿蓉,你可有何应对之策?但说无妨。”

仅父女姐弟三人在场,没什么话是不能说的。

晏蓉点点头,正了正神色,看向晏辞,道:“阿辞,阿姐问你一个事儿,你切切要如实相告。”

她十分严肃,晏辞挺直肩背,认真道:“阿姐请问。”

“阿辞,你想过逐鹿天下,一统中原,以御极天下吗?”

做皇帝?!

晏辞大惊,脱口而出:“阿姐,我从来未想过!!”

他话说出口以后,立即明白胞姐询问此话之意。当今天下正处群雄拥兵自重的局势,既然混战已经开始,不管时间持续长短,它的重点必然是决出一个胜利者,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晏辞此前虽并未刻意展望未来,但不代表他没有这样的触觉,作为太原晏氏的继承者和半个当家人,晏蓉的话他还是能一听即懂的。

但说实话,他还真没想过当皇帝。

不为别的,只为有自知之明。

他并不长于政务。

晏祖父文武全才,上马为悍将可杀敌,下马为能臣可治民,这么一个风流人物,生出来的儿孙却颇让他遗憾。

不是说晏珣和晏辞不优秀,父子俩都是人杰,可偏偏却十分偏科。二人各遗传到晏祖父一样本领,晏珣精明能干长于政务,将太原及上党两郡治理得整整有条,可惜身体不佳上马都费劲。

晏辞则刚好相反,战场上有谋有略勇悍过人,举一反三,偏到了政务这块他就无甚天赋,表现得相当平庸。

这么一对父子搭档固然能互补,但晏珣毕竟年长一辈,而且身体有所欠缺,后事谁也说不好,太原晏氏,始终有一天晏辞得独掌大权的。

两郡政务,有谋士,有父祖打好的基础,他兢兢业业,还能堪堪不出差错的。但若换了整个天下,他自问就无此才可以胜任了。

所以,晏辞一向定的目标就是守住祖宗基业,守护家人,守护太原,现在加一个上党。

他惭愧低头:“我不及祖父之万一,让阿爹和阿姐失望了。”

“哪有的事。”

晏蓉这一问可不是为了打击弟弟的,她柔声安慰:“阿辞你很好,如今都能护着太原,还有爹娘和阿姐了。”

“为父生平一大得意之事,便是得了一双佳儿佳女,阿辞莫要沮丧,你阿姐说的对!”

儿女姐弟和睦,手足情深,即使正讨论着如此紧张的话题,晏珣依旧倍感欣慰。他并不觉得儿子有哪里不好,好生宽慰了晏辞几句,他又问:“阿蓉,你有何主意?”

晏蓉一番话,非常干脆利落地剖悉了晏氏的长处短处和隐忧,让人能更直白看清太原晏氏处境,她想了想,道:“既然阿辞全无登顶之念,我等可行之事便多出许多?”

定位找到了,接下来就是选择一条最合适自己的路。换而言之,就是损伤最小的。

既然不想当皇帝,那为何一定要和晏庆硬碰硬呢?

“阿爹,或许我们可寻一势力不逊与晏庆者,结下盟约,借对方之势,便可让晏庆心存忌惮不敢进攻,太原之危顷刻可解。”

晏辞眼前一亮:“此策可行!”

一强一弱两者结盟,其实是有些投诚意味的,但晏辞并无称帝之念,这计策不但早早享受了红利,且还提前择一明主,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如今天下势力大大小小不下数十,从现在开始到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处于互相兼并的状态,太原晏氏若始终独立,将不可避免地卷入旋涡中心。

全无当皇帝的念头,却一直干着抢夺帝位的事。太原晏氏不弱小,但也远够不上强大,大大消耗着自己实力,一个不小心,还容易在混战中成了日后胜利者的眼中钉。

这实在一件不甚聪明的吃亏事。

所以,危机即契机,在晏庆强敌即将压境的时期,选择一个看好的大军阀结盟,是一个对眼下对将来都有大利的决策。

其实,晏珣之前也隐隐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此事太大他犹豫不定,一直未曾宣之于口,现在晏蓉去繁就简这么一分析,他当即下定决心。

捋了捋长须,晏珣沉吟半晌:“阿蓉,阿辞,你二人以为,冀州霍侯如何?”

实际上,主意一定,晏珣想的头一个就是霍珩。

晏庆乃太原西邻,而冀州,则是太原东邻,只两者中间多隔了一个太行山而已。霍珩武能上马定乾坤,治军严明,赏罚有道,区区数年,便将整个冀州纳入自己麾下。

他文能提笔安天下,任用贤能,推行新政,轻税薄赋,治下百姓欣欣向荣,冀州之地,算得上乱世中的一片难得乐土。

霍珩虽年轻,但胸中自有丘壑,行事非常大气,若说选明主,晏珣遍观整个大江南北,对方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之人选了。

而恰好那么的巧,这个首屈一指之人,还刚好与太原为邻,为结盟之事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阿爹所言甚是。”

晏蓉实话实说:“女儿曾与霍表兄同行,虽时间不长,但据女儿观察,此人行事相当有章法,并非心胸狭隘背信弃义之人。”

换而言之,诸如牺牲盟友换取利益之类的风险将大大降低,父女二人相视一眼,一切皆已心领神会。

晏珣道:“既如此,结盟之事宜早不宜迟。”

早早落实,既免于大战以折损实力,又能以最佳状态加重己方结盟的砝码。

太原晏氏虽隐有投明主的想法,但那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双方都是拥兵的世家诸侯,虽实力有些差异,但地位也算是平等的,晏珣可从没打算让太原成为冀州的附庸。

结盟结盟,两个地位平等的伙伴握手才算是结盟。

晏蓉正有此意:“阿爹,不若我们携新出的良种前往冀州,以示结盟诚意。”

现粮坊第一代良种已开始大范围推广。太原门户再严,也少不了各方探子,此事早晚为外人所知,与其日后引人觊觎,不如现在拿出来当结盟筹码。

粮食增产在战乱频频的乱世意义有多重,不必多说,这个筹码绝对能弥补太原在势力上的差距,将己方抬到与冀州平等对话的高度。

晏蓉的心思和父亲一样,她要的是平等结盟,而不是依附他人。

至于日后的事,那就以后再说。总而言之,一个开始就平等的地位,绝对让太原吃不了亏。

三人商议妥当,晏珣沉吟:“何人为使为好?”

结盟之事太重要了,一般使者不行,必须有一个姓晏的出面方可。可是晏庆明年开春才动手只是猜测,人家未必不会提前突袭,晏辞得立即调动部曲增强防线,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晏珣本人也要做出诸多后勤部署,起码得耽搁数日。

他想了想,刚要说,实在不行只能缓一缓,待自己腾出手再启程时。

晏蓉却长身而起,一脸肃然,拱手道:“父亲,此事宜早不宜迟,女儿请命,愿出使冀州。”

第26章 欲娶

晏珣知道爱女能担事,想着她和霍珩之前一路同行也颇为熟稔, 沉吟片刻, 就答应下来。

不过他让晏蓉徐行, 待他抓紧时间打点好诸事,便在后头赶上。

到底是不放心女儿独自出行了,哪怕晏蓉经历过洛阳风云变幻, 在父母潜意识中, 她还是个年不过十九的娇娇女儿。

晏蓉自然不会拒绝的, 父亲是晏氏家主,他的到来,能最大限度表示晏氏郑重之意。不过她叮嘱一点,让晏珣万不可赶路太过,舟车劳顿,要知道道路并不平坦。

她先到一步, 与霍珩先进行磋商也不是不行的。

晏辞说:“阿姐放心, 我会和阿石伯多说几遍的。”

阿石伯是府里的大管事,伺候了晏珣几十年, 是他乳母的大儿子, 忠心耿耿,最以主子身体健康为重, 有时候,晏珣都拗不过他。

晏蓉满意点头:“阿辞做得对。”

晏珣失笑摇头, 被儿女管着, 不得自由, 这甜蜜的拘束他是乐在其中。

他也无过高野望,只盼乱世中一家安定平稳,不遭遇兵乱之祸。

既然三人议定,那事不宜迟,晏蓉决定:“阿爹,我明天启程。”

“好!”

晏珣点头,他立即扬声唤人进门。这一夜,太守府外书房的灯亮到半夜,父女三人才堪堪把出行诸事安排妥当。

次日,晏蓉出发。

说实话,有了之前一次同行经历,她对此行颇有信心,毕竟,这是一次双赢的结盟。

霍珩应该会非常乐意的。

*

晏蓉正琢磨着霍珩,她却不知道,霍珩这边也在讨论她。

或者说,一开始是讨论并州异动的。

霍珩坐在浮雕云纹的黑漆长案上首,将手中的一张写满字的窄小布帛递给左下手的陆礼,待大伙儿都传阅了一遍,他食指点了点长案,沉声问:“并州异动,晏庆调动部曲,欲吞并太原上党,诸位有何见解?”

“主公!万万不可让其得逞!”

陆礼立即道:“并州幅员辽阔,乃北地第一大州,又与我冀州相邻。今并州九郡,晏庆已占其七,此人野心勃勃,若余下的太原上党二郡再被其所得,将与我方有大不利。”

并州北邻匈奴,南边又以奔涌黄河为界,西边凉州,东边冀州。两州将士皆悍勇,而凉州荒芜,冀州平原物阜民丰。晏庆野心昭然若揭,一旦他一统并州,必然对冀州虎视眈眈。

霍珩颔首:“先生所言极是。”

他不惧晏庆,但两个北方最大的军阀对战,即便胜利者,损伤也不会少,敌人壮大等于削弱自己,霍珩没必要将自己置于被动境地。

以上是按局势所作出的分析,至于私心里,有晏蓉在,晏庆欲攻打太原一接到信报,霍珩的脸立即就沉下来了。

陆礼接着又说:“我西境隔了太行山,本与太原晏氏相邻,晏珣此人素有君子之风,晏氏也与主公是世交,由他阻隔西河晏庆,本为上上之选。”

晏庆一统并州,肯定会觊觎冀州,那么早已将冀州收于麾下的霍珩,难道就没有瞄准过并州?

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

然而这是一场改变整个北地局势的大战,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彼此都需要一个很好的契机,获胜是目的,但过程也不能过分损兵折将。

谁也不能否认,晏庆是块硬骨头。

陆礼这个结论一出来,大伙儿纷纷附和,不过霍望补充了一个疑问:“先生此言不假,然西河势强,太原势弱,一旦战事持久,恐怕于太原有大不利。”

并州九郡,其中太原上党两郡为大郡,占据了并州三分一的土地,但再大也比晏庆这边小一倍,且战场还在太原,一旦打持久战,优势在晏庆一方。

一旦太原支撑不住,陆礼刚才分析的都是白搭,冀州出手援助倒能解此危,但霍望皱眉:“先生,咱们总不能白白襄助太原的吧?”

洛阳一行,霍望对晏蓉乃至白翎卫观感都非常好,但也仅此而已,大家各为其主,他肯定首先考虑已方的利益的。

陆礼含笑捋须:“那是自然。”

他摇头晃脑,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霍望撇了撇嘴,这些个文人高士,就是爱卖关子弄才干,不过他嘀咕归嘀咕,可不敢直言不讳,忙凑上前说:“先生莫要吊着某,快快说罢。”

霍珩也露出笑意,问:“那依先生所见,有何妙策?”

主公垂询,陆礼神色一正,拱手道:“某以为,主公可趁机借此次太原之危,在并州撕开口子,以图日后。”

“这口子该如何撕?”

霍珩闻言挑眉,陆礼肯定不会建议他出兵攻打太原的,那他所说的法子,难道是……

他眼前晃过晏蓉笑颜如花的玉容,面上不动声色,道:“先生有何计策,且快快说来。”

陆礼果然捋须笑道:“晏氏有好女,主公乃当世伟男儿,太原求好婿,我冀州主母位空悬,邺城打开喜庆之门,迎晏氏女结秦晋之好。”

“自此太原冀州缔结姻亲之盟,眼下晏氏可借主公之势震慑晏庆,解太原之危;他日,主公大可借道太原上党,直取并州七郡。”

若亲事成,想必借道之事太原晏氏会很乐意,毕竟一个是女婿,另一个则是明着要吞并自己的仇人。

至于太原上党两郡吧,既是姻亲之家,看在主母面子上,安分守己主公也不是容不下。

不费一兵一卒,即可达到双赢的大好局面,这个计策不可谓不妙,然而在座诸人却已屏息凝神,眼观鼻鼻观心,不敢再吭声。

哎哎,这话也就陆先生敢说,谁不知道主公主意大,他守孝三年结束后,执意不婚配,定要一统冀州再说,连太夫人都做不得他的主。

议事大厅落针可闻,陆礼用余光偷偷瞄着上首的霍珩,见后者并未露出愠色。

他暗暗点头。

陆礼瞥了大伙儿鹌鹑般的模样,撇了撇嘴,继续朗声笑道:“主公出孝后又谋划营救仲溪,婚事一再耽搁,如今却是正正好。”

这个不知死活的还在说,难道看着主公看重他,所以有恃无恐吧?

大伙儿正低头暗暗腹诽,不想上首霍珩低沉浑厚的声音响起:“先生此计甚妙,诸位,以为如何?”

甚妙?!

主公居然没有不悦,还说此计甚妙?!他不是不喜别人干预他的私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