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阿史那思归甚至没想到自己还有一日能够来到母亲的故土,看到母亲口中的上元夜。或许母亲的眼睛从未离开过她,或许是母亲保佑着他来到这里,可他到底姓阿史那,所以他并不打算将母亲的遗骨移到这里。

月下的阴影在阿史那思归英挺的眉宇间掠过一丝与年纪不符的冷酷。他静静的看着街上繁华美丽的景致,很快便又克制的收回目光,转头与络腮大汉笑道:“总有一日,草原上的雄鹰会展开翅膀,它会把阴云带到这宽阔的土地上;总有一日,草原上的头狼会领着他的狼群来夺走这一切的一切…”到时候,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突厥,我的母亲也算是埋在同一片土地上。

络腮大汉不由抚掌大笑,点头附和道:“好,这才是我们狼神无敌无畏的子嗣!”

阿史那思归领头往城门方向走去,他的声音轻轻的,被风吹散开来:“…刚刚那个孩子,让我想起妹妹,她若是能长大,大约也会是那般的可爱。”他顿了顿,沉默片刻才道,“叫人留封信在驿站,给大周的皇帝,把那人的事情说清楚。”

“这,这不太好吧?”

“傻瓜,你以为她把这样的事情交给我们,就没有灭口的心思?”

萧明钰做过的那些梦大多零零碎碎,醒来便又忘了大半,剩下的还要还要连蒙带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是上天恩赐叫他通晓未来,真真假假总也分不清楚。故而,除却有关自己和亲人的几件大事外,他很少把梦里的事太过当真。所以,他自然也不会认出那只在梦里出现过一次的阿史那思归。

此时,萧明钰正垂着头与郑娥说话:“要不要回去吃面蚕?现在这个时候,五郎他们估计都已吃上了。”

郑娥连连点头,又圆又亮的眼睛都跟着亮了,随即又有些害羞,连忙用手擦了擦自己的面颊和眼睛,连忙问道:“我才哭过,眼睛肿了没?是不是难看了啊?”

萧明钰哭笑不得:这会儿倒是知道难不难看了?虽是如此,看她那眼巴巴的模样,萧明钰还是忍不住伸手揉了揉郑娥的发顶,捋了捋她乌鸦鸦的碎发,将她耳边滑落的几缕乌发捋到了白玉一般的耳后,口上笑道:“一点也不难看。”

郑娥雪色的双颊浮出一点羞红来,羞赧的把头埋到萧明钰的肩窝上,蹭了蹭,小小声的道:“那,那我们去吃面蚕吧。”

萧明钰却不急,他小心的抱着郑娥一路过去,时不时的把边上好看的灯笼或是精巧绝伦的灯树、灯楼指给郑娥看。

郑娥窝在萧明钰的怀里,嗅着萧明钰身上颇为好闻的沉香味,目不交睫的看着那些各式各样的灯笼,到底是小孩心性,心情渐渐的也跟着轻松起来,就像是那一盏盏飘在夜风里的灯笼一般。

忽而,郑娥转头时见着一盏兔子灯,连忙伸手指了指:“兔子灯!”她伸手扯了扯萧明钰的绣着祥云纹的袖子,声音就像是枝头的黄鹂般的清脆悦耳,“四哥哥,我要那个!”

那是一盏玉兔灯笼,竹骨做的架子,两团一大一小的竹球儿被黏在了一起,外头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宣纸,用朱砂点了兔子的红眼睛,还另外黏了两条长长“耳朵”,那“耳朵”是用纸条做的,轻飘飘的随风摇摆着,看着确是十分的精致玲珑。

萧明钰使人去问,那摆摊的摊主板着脸道:“这是添头。”说着便指了指摊子最前面的那个六面美人灯笼,“那是我摊子上的头彩,你要是能猜中灯谜,把那个六面没人灯笼得了去,玉兔灯笼就一起送你。”

萧明钰便抱着郑娥上前去问:“请问老丈,规矩如何?”

摊主绿豆大的眼睛不由转了转,面上含笑的摸了摸自己寥寥无几的几根白须,摇头摆脑的道:“你出一贯钱,半刻钟内猜所选灯笼的灯谜,猜中了那灯笼归你,猜不中一贯钱便归我。”

萧明钰取了一贯钱来,放在了桌子上。

摊主见着那一贯钱便忍不住扬了扬嘴角,可抬眼看了看萧明钰和郑娥的衣裳打扮,知道这必是富家出来的,年纪又都有些小。他口上不免多说了一句:“你是要猜那个六面美人灯笼?这个灯谜可不简单,前年都没人能猜得中呢。要不换个简单的把,那个福字的就不错…”

“不必,就那个。”萧明钰顺手把郑娥放在地上,朝着摊主摊开手示意对方告诉他灯谜。

摊主没法子,只好递了一张纸条给他,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看灯面上的六幅画,猜一句七绝。

郑娥忙抓着萧明钰的袍角拉人去看灯笼。

只见灯笼一转,六面灯面上画的都是同一个美人:一面是她青春年少,喜笑颜开的抓着一个枇杷在啃;一面是她穿着宫女服饰,似是在扑蝶,娇俏可爱;一面是她穿着华丽的嫁衣,手端美酒,在月下拜别君王;一面是她骑在马上,回望宫城;一面是她端庄坐在马上看着茫茫黄土;一面是她素手抱着琵琶,坐在木榻上。

“是昭君。”萧明钰一眼便认出了画中的美人所指的是何人,随即便想着有什么关于昭君的典故或是诗句。

郑娥倒是伸手指了指:“四哥哥,她吃的是枇杷吗?”她看的都想吃了。

萧明钰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第一幅灯面上昭君抓着的是枇杷,最后一幅灯面上昭君抓着的是琵琶。

这是显然是个暗示。

所以,萧明钰很快便又转动灯笼,专看画上美人手中所持的东西,果然不一会儿便见着第三幅画上的昭君站在月下,手端酒杯。而后面两幅则是都坐在马上。

“我知道了,”萧明钰不由扬唇笑起来,口上道,“这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摊主送出了自个儿摊位上的头彩,也不气,笑着竖起拇指道:“公子好文采,日后必是了不得呢。”说着便把这六面美人灯笼和玉兔灯笼一起接下来递了上去,伸手挠了挠自个儿的后脑勺,乐呵呵的笑着,“头彩送走了,我也早些收拾摊子,迟些儿和家里婆子一起去看拔河。”

“拔河”却又是上元节另一桩盛事,记得有一本《封氏闻见记》里就这么记着:“两钩齐挽,大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

萧明钰点点头,与那摊主道了谢,伸手接了两个灯笼,把六面美人灯笼递给侍卫,又把那玉兔灯笼递给郑娥。

郑娥兴奋极了,也不叫萧明钰抱着,自个儿提着玉兔灯笼在边上走着。

他们这般一前一后的走着,等到了纪老翁卖面蚕的摊子时,五皇子、六皇子等人都已吃完了。

张长卿倒是机灵的很,圆嘟嘟的脸蛋上显出讨喜的笑容来,连连和郑娥招手:“阿娥,你回来啦?我特意给你留了一碗热的呢!”

郑娥欢喜的眨眨眼,口上道:“谢谢长卿哥哥。”她口上道了谢,连忙三步并作一步的跑过去坐好,先把手上的玉兔灯笼搁在一边,然后自个儿拿起勺子慢慢的吃着面蚕,粉嫩的双颊跟着鼓了起来,眼睛惬意的眯了眯,吃得津津有味。

萧明钰见郑娥吃得高兴便也松口气,想了想便又把侍卫手上的那盏六面美人灯笼接来递给二公主:“二娘,这个给你。你和阿娥都是第一回 出来赏灯,合该拿个灯笼作纪念才是。”

二公主见着灯笼也欢喜得不得了,连忙接过灯笼,左右看了看,仰着头甜甜的道:“谢谢四哥哥!”

五皇子心里酸酸的,故意插了一句:“四哥偏心,我们怎么都没有?”说着,又看了看郑娥的玉兔灯笼,还替郑娥不平,“而且阿娥的还那么小。”

郑娥闻言连忙咽下口里的面蚕,连忙解释道:“不是的,我喜欢的就是玉兔灯笼。”

萧明钰则是瞥了五皇子一眼,面上倒是摆出好兄长的模样:“男儿大丈夫,哪有想着让人送的?你若有出息,自个儿也去赢一个回来!”

六皇子最是个心思玲珑的,连忙扯了扯五皇子的袖子,小大人模样的点头附和道:“四哥哥说得对!”

五皇子给堵得,真想骂六皇子“跟屁虫”,可是看着六皇子那如珠如玉的面庞,一贯好美色的五皇子还真是骂都骂不出口,最后还是闭了嘴,恨恨的道:“等会我就去买几个好的,都不分你们!”

在座的闻言都忍俊不禁,就连郑娥都捂着嘴笑了几声,险些把嘴里的面蚕都笑喷出来。

萧明钰亦是抿了抿唇,跟着在郑娥边上坐下。

郑娥笑过之后方才想起来:萧明钰适才是跟着自己跑出来的,他也什么都没吃呢。这般一想,郑娥便觉得光顾着自己吃实在有些不好,她嘟着嘴思索片刻,很快便伸手舀起一块面蚕递到萧明钰的嘴边,笑盈盈的眨了眨明眸:“四哥哥,你也吃…”

萧明钰乌黑浓密的眼睫不由得垂了下来,只觉得颊边烧得厉害,好在如今夜里,大约看不分明。他抿了抿唇,那句“我不吃,你自个吃吧”又给咽了回去,低着头便吃了郑娥用勺子递来的面蚕。

大约是放的久了,肉质都已浸入了面蚕里头,要下去嫩滑香软,口齿之间溢满了肉汁的鲜香。

萧明钰嚼了嚼,几乎都不舍得吞下了。

偏五皇子还在边上嘟嘟囔囔:“我也要阿娥喂!”阿娥多好看啊,她喂的面蚕一点更好吃,四哥吃的都脸红了呢!

郑娥不明所以,歪头瞧了瞧五皇子,嘴里脆脆的应道:“好啊。”说着,她便又用勺子舀起一块面蚕,准备递给坐在对面的五皇子。

萧明钰却伸了筷子拦住了,随口道:“阿娥你吃自己的吧。他适才已吃过了,吃多了积食便不好了。”

郑娥想了想,也觉得萧明钰说得对,便点了点头自个儿埋头吃了。

萧明钰唇角含笑的看着她吃,比自己吃了还觉得高兴。

到嘴的面蚕也能给飞了!五皇子简直悲愤,趴在桌子上头泪眼汪汪。

郑娥慢悠悠的吃了一小碗,正想着要叫老板再端一碗来还是要拉着人一起去看歌舞百戏,忽而看见两个侍卫上前来,一个怀里抱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一个则是牵着个七八岁大的姑娘。

那侍卫先与萧明钰说了实情:“是齐王府世子的嫡长女,和家仆出来赏灯的时候,不知怎的就坐了人拐子雇来的轿子,后来就被抱走了,好在卑职等人去的及时,这才能救下小娘子,没受什么大罪…那几个人拐子都叫送去衙门审问去了,另外些个孩子则是由衙门安排送回家里。卑职已派了人去齐王府报信,想来过不久就会有人来接小娘子了。”

萧明钰点了点头,又看拉着侍卫袖子站在边上的姑娘,问道:“那这位姑娘…?”

侍卫也觉得无奈,只是口上仍旧恭恭敬敬的应道:“这位姑娘姓夏,叫芜娘。听说是早年被人拐子拐走的,家人大约都已不在了。小娘子似是受过些照顾,瞧她可怜无依的,便想着把她一齐带回齐王府。”

萧明钰闻言微微一怔,垂了头打量着那站边上的那位夏姑娘。

夏芜娘生得十分的清秀,穿着半旧的青色衣衫,倒也算得上是整齐干净,只是大约才哭过不久,她眼睛红红的,正低头抿嘴,唇边的线条略有些硬,隐约透露出她格外倔强的脾性来。她就像是十分警觉的幼兽,察觉到萧明钰打量的目光,便忍不住咬着唇,抬眼回看过来,目中含着薄薄的泪光。

萧明钰年纪虽小却也见过不少人,尤其是经了那些零碎噩梦的历练,看人上头倒也有些眼力。他对上夏芜娘的目光,沉吟片刻,只觉得这姑娘脾气秉性略有些阴沉,倘真去了齐王府,说不得要生事。只是念头一转便又自嘲一笑:还不知齐王府是不是真要带人回去呢。再者,齐王府上下那么多人,想来必是比他明白的人多得是,他若是平白无故的开口说了这个反倒要惹人怀疑,何必多事?

萧明钰这般想着,便微微颔首,做主点头道:“那便在这儿等一会儿,王叔府上的人到了,我们便回去。”

那被抱在怀里的小姑娘身上裹了一条大红色织金绣大朵牡丹缎面头蓬,肌肤瓷白,一双眼睛像是葡萄一样又黑又亮,正怯生生的探出头来,往郑娥这一桌的人看过来。

郑娥一看就认出来了——这是适才被那灰衣人抱走的姑娘!那些个侍卫做事就是快,这不一会儿就把人给救出来了!

认出了人,郑娥便悄悄的和那小姑娘眨了眨眼睛,招招手道:“你要吃面蚕吗?这家的面蚕可好吃了。”

那小姑娘也跟着眨了眨眼睛,然后瘪了瘪嘴,眼一红,眼泪汪汪的,仿佛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郑娥记忆好,不由得便想起当初齐王与泰和长公主说自个儿孙女的话“那孩子比阿娥还大一岁呢,被人宠得无法无天,遇了事便抹眼泪,就是个天生的泪包…”

郑娥此时已全然忘了自个儿之前也哭得止不住,忍不住便笑起来:“二舅舅先前说你是泪包儿呢,真像!”

“泪包是我爷爷叫的,不许你叫!”那姑娘抽抽噎噎的回了一句,还不忘瞪郑娥一眼。

郑娥忙掩住了嘴巴,点点头道:“你爷爷是我二舅舅呢。”她摆着指头想了想自己和这姑娘之间的关系,只觉得一头雾水,只好求救一般的仰头去看萧明钰。

萧明钰忍俊不禁,想了想才道:“按理她该叫你表姑姑,可你们年纪差不多,倒也不必太计较辈分,叫名字就好。”

郑娥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掏出之前齐王送的玉佩摇了摇:“你看,我有玉佩呢。”

那姑娘看清了郑娥手中的玉佩,这才放心了些,忍着哭腔道:“…我,我要回家。”

郑娥便学着大人模样安慰她:“等会儿你家就来人接你了。”说着便又问,“我是阿娥,你叫什么啊?”

那姑娘哭得不行,抽噎道:“我叫逐月,萧逐月,爷爷叫我小月亮。”

郑娥忍俊不禁,招招手:“小月亮你来这边坐吧,我叫人给你端面蚕来吃。”

萧逐月点点头,一面抹眼泪,一面从侍卫怀里钻出来,巴巴的跑到郑娥边上,抬眼去看边上的萧明钰。

萧明钰只好挪了一个位置给她让座。

这个时辰摊子上的人少了许多,纪老翁很快便端了几碗热腾腾的面蚕上来。

萧逐月一碗,郑娥一碗,萧明钰也有一碗。

见着热腾腾的面蚕,萧逐月总算止住了眼泪,小小声的和郑娥道:“我娘总不让我吃外头的东西,说是不干净…”

张长卿简直觉得见着了同胞妹妹,连连点头:“我娘也是!她就不许我吃东西。”他满怀怜爱的安慰起萧逐月,“小月亮你多吃点儿,外头的东西才好吃呢…”

萧逐月虽说比郑娥还大一岁,可大约平日里多是由仆从伺候,勺子用得也不大利落,娇滴滴的,时不时便要抹眼泪。她抓着勺子好半天才吃了几口,等吃完了半碗面蚕,齐王府里也来了人。

萧明钰年纪最大,只好上前与已记得满头大汗的齐王府管事略说了几句,把萧逐月还有夏芜娘叫了过去,这才领着一群儿弟弟妹妹上马车回宫去。

郑娥还不高兴,哼哼了好几声:“我还没看歌舞和百戏呢。”

“再不回去,父皇母后必是要急了。”萧明钰安慰了几句,又叫侍卫去街头买些小玩意和小吃食来,好容易才把郑娥安抚下来了。

等回了宫,众人一起先去立政殿见了皇帝和皇后。

皇帝伸手在每个孩子的额头上扣了扣:“也不看看什么时辰了,不知家里父母惦记着,要早些回来?倘你们再不回来,朕说不得就要派人把你们一个个抓来,恨恨的打一顿长记性。”

皇帝这话说得就跟玩笑似的,可到了人耳里就有些冷飕飕的。

郑娥连忙把手上的抓着的一个小糖人递过去:“萧叔叔,这个给你。”

皇帝想着给她长个记性,竭力板着脸不理人,忍得着实辛苦。

边上的皇后瞧着皇帝这少见的“严父“模样,颇是忍俊不禁,只得开口解围道:“好在那人贩子是叫抓住了,齐王府的小娘子也救出来了。你们不知道,听说晚上阿娥出了事,皇帝担心的差点儿自己就要出宫去了。“说着便温温教育底下几个孩子道,”外头好玩好吃的确实是多,可你们出门在外,必要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前头——无论如何,做父母的总是在家里头替你们担着心呢。”

郑娥这才觉得自己之前独自去追人贩子很不对,连忙上前扯了扯皇帝玄色织金绣云纹的袖角,可怜巴巴的认错:“我知道错了,萧叔叔,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皇帝这才略缓了缓颜色。

张长卿和几个皇子皇女也都跟着上前去撒了几句娇,哄得皇帝开颜。

许皇后瞧了几眼外头天色,便伸手抚了抚张长卿和六皇子的肩头,柔声道:“长卿也该回仙居宫了,太后为着等你,现今都还没歇下呢,”又与六皇子道,“你母妃不知多担心你,一晚上遣人问了好几次,就怕你出事。”

张长卿和六皇子忙点头应了,礼了礼,便和宫人一同出去了。

许皇后瞧了瞧皇帝的脸色,知道他大约有话要问萧明钰,便先起身带着郑娥、二公主还有五皇子一同去偏殿更衣洗漱了。

等许皇后出去了,皇帝方才用指尖掐了掐自己的眉心,招招手,叫了萧明钰到跟前来问道:“听说先前是个少年先发现抓着阿娥的人贩子的?”

“是。”萧明钰点点头,想了想又恭敬的加了一句道,“瞧他模样和口音,大约有些胡人血统。他不肯说出名姓,儿臣便派了人去跟着看看,只是那侍卫至今还没回来。”

皇帝听到萧明钰说“大约是有些胡人血统”的时候蹙了蹙眉,没再问下去,反倒是摆摆手:“好了,你也早些去休息吧。”

萧明钰见皇帝似在思忖着什么,便也屏息敛容的退了下去。离开殿门前,他只看见皇帝从案边拿起一份书信,修长而白皙的指尖在薄薄的信纸上反复摩挲着,似是心绪复杂。

不一会儿,皇帝身边的内侍黄顺便快步从里头出来,细声传旨道:“陛下有旨,摆驾蓬莱殿。”

凉夜月光如洗,照了一地,犹如水银一般清透寒凉,一寸寸的浸凉。纵是金殿玉楼、雕栏玉砌,人间富贵之极,至尊所在,这样的凉夜里也依旧是静谧冰冷的。

黄顺的声音就在这样冰冷的空气里犹如水波一般,遥遥的荡漾开了,一直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第26章

皇帝到蓬莱殿的时候, 谢贵妃正靠坐在榻上,温声细语的询问六皇子今夜里的事情, 听人通报, 连忙从榻上起身来,只来得及叫人拿条半旧的石青色绣白玉兰花地缎面斗篷给自己披上,忙不迭的便上前去迎皇帝。

皇帝方才走到殿门口, 面庞半掩在夜色里,只是伸手扶了谢贵妃一把, 淡淡道:“里面说话吧。”

皇帝的语声不急不缓,不曾露出半点的情绪, 可谢贵妃却忽而觉得心头一跳,隐隐有些说不明道不白的不安。她抿了抿唇,仰起头去看皇帝, 笑着应了一句:“陛下来得正好,妾正在教训六郎呢, 您这个做父皇的也得给他说几句…”

谢贵妃石青色斗篷里面只穿了一条月白色绣宝相花的高腰襦裙和银白色织锦缀珠诃子。乌鸦鸦的长发松松的挽着个纂儿, 上面只插了一支鎏金掐丝点翠镶珠簪子, 簪上的珍珠莲子一般大, 莹莹生辉。

谢贵妃本就是天生绝色,此时站在灯下, 乌发如鸦雏, 面如粉腻,盈盈然的抬目看着皇帝,眼波流转, 真能叫人铁石的心肠都化成水。

皇帝却只是眸光一暗,随即便移开目光,缓缓的松开握着她的那只手,转头吩咐边上宫人:“带六皇子去歇息吧,朕和贵妃有话要说。”

皇帝这般模样,便是庄嬷嬷都不由得胆战心惊,她暗暗看了眼谢贵妃,很快便弯下腰把已有几分困倦的六皇子给抱了下去。边上的宫人亦是十分识趣,犹如潮水一般的退了下去,轻轻为殿中人合上朱红的门扉。

谢贵妃恰如其分的带了几分诧异之色,捋了捋鬓发,掩唇道:“陛下这是怎么了?”她面上讶异十足,可心中却已开始有条不紊的思忖起来:难不成,之前借着谋害郑娥而嫁祸王昭仪、离间帝后的事情被查出来了?还是北狄那边做事不周密,叫皇帝发现了什么…

皇帝深深的看了谢贵妃一眼,从袖子里取出那封自己已看过数遍的信,丢到谢贵妃面前,冷冷的道:“你看看。”

谢贵妃面上带着讶色,垂头拾起信纸,一目十行的看了过去,面色已微微变了:该死的北狄人,不仅答应她的事情还没办,竟敢留信揭露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言确是不假。

好在,她一贯小心谨慎,便是此回有意灭口也不曾留下什么证据。北狄人的这封信,说到底也不过是空口白牙,并无实证…

谢贵妃心中计较一定,还未看完书信便已软软的跪倒在殿中那张猩猩绒的长毯上,一双明眸已然含了珠泪,字字分明:“难不成,陛下竟是疑我?”

她语声里竟有几分哽咽,还未说完话便已抬手按住了心口,指尖泛白,面色带青,仿佛连呼吸都有些困难。

皇帝心知谢贵妃这是犯了旧疾——她一贯体弱,生了六皇子后便更是缠绵病榻,每每大喜大悲之下都会觉得心口绞痛,呼吸困难。往日里皇帝见着她这模样便觉得颇有西施蹙眉的美态,纵是有什么不好的,也早已叫那不忍给掩了过去。

然而这一回,皇帝却不打算再怜香惜玉,他垂目看了眼跪在脚下的谢贵妃,只是冷冷的道:“朕是来问你话的。”

谢贵妃咬着唇垂下头,露出的那一段脖颈柔软纤长,她的语声越发楚楚:“陛下容禀,那狄人乃是荣成公主之子,名叫阿史那思归。真算起来,他也要叫我一声表姐,所以我从和妃处知道消息后便也曾想着要与他见一面。只是,我如今到底已是陛下妃妾,又已经有了六郎和三娘,如何敢私通外人,一直犹豫至今…”

她说到这里,语声微涩,眸中的珠泪随之滑落,香腮凝泪,哽咽着道:“没想到,妾视他为亲人,他却只当妾为仇人,就连临去前都要留下这份书信,离间妾与陛下。陛下,他到底是姓阿史那,居心叵测。他的书信,陛下如何能信?”

皇帝凝望着她面上的泪痕,眸光深深,却并不言语。

谢贵妃只是一径的仰头去与他对视,目光中是满满的深情和悲痛,她忽而向前膝行了几步,抓着皇帝玄色的袍裾,情急之下她柔嫩的指尖甚至被上面金丝浮纹给磨得微红,语声甚是恳切。

“陛下,妾与陛下相识于年少,至今已有二十余年。陛下,自妾十四岁嫁与陛下,一心一意,还有了六郎和三娘。难道陛下您宁愿相信一个狄人的话都不肯相信妾吗?”

皇帝伸出手,把自己的袍角一寸一寸的从谢贵妃的手里扯出来,面容冷的如同今夜沉沉的颜色,终于开口道:“朕何尝不想信你?可你告诉朕,那狄人是如何得到四皇子等人的画像,如何知晓四皇子他们今晚的踪迹?”

谢贵妃只是跪在那里,一面哭一面摇头:“妾也不知…”她泪水涟涟,仿佛下定了决心,忽而俯身叩首,决然而言道,“世间之事本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既然陛下不肯信妾,那么,请陛下赐妾一死吧。”

此言一出,满殿寂寂,只有如霜如雪的月光铺撒一地。

谢贵妃用力咬住唇,心口处疼痛至极,可她却还是竭力的把话说下去:“当年妾嫁陛下时,父母亲族尸骨未寒,天下之人都骂妾爱慕荣华、不孝不义,他们都以为妾是为了活命或是荣华富贵才嫁于陛下。可陛下,难道你不知道妾为何不顾国仇也要嫁给你,不顾家恨也要为你生儿育女?”

皇帝英挺的眉心微微一动,眸中不觉显出几分怜惜来。

谢贵妃知道成败就在此一举,凝了一口气,接着道:“大约也是报应吧…妾年幼之时不过随手救了一人,那里知道那人来日里竟是灭妾家国之人。纵是如此,重见起,妾待陛下的痴心便从未改过,宁愿背着那般要下阿鼻地狱的罪孽、宁愿受着世人侮辱痛骂也嫁于陛下。妾视陛下如君如夫如天,如今陛下既是不肯信妾,妾无一言可辩,但求一死。”

她重又叩首,郑重其事的重复前言道:“那么,请陛下赐妾一死吧。”

谢贵妃头上的纂儿在早已不知不觉间散开了,乌发垂垂而下,越发衬得她的肌肤犹如霜雪一般的冷白。只见她明眸含水,红唇不点而朱,纵是不施粉黛、泪痕斑斑,依旧是难言天香国色。

皇帝终于长长一声叹息,伸手扶起地上的谢贵妃,低声道:“朕信你。”他长指微微收拢,紧紧握着谢贵妃那柔嫩的手掌,力道之大几乎要勒出红痕来,抬目凝视她,深深的看入她的眼底,一字一句的道,“阿静,只望你莫要辜负朕的信任。”

谢贵妃垂下眼,看着皇帝握着自己的那只宽大手掌,柔声道:“当年妾嫁陛下时,陛下曾与妾道‘纵有天大罪孽,朕为你挡着’,妾当日回陛下的是‘此生万万不敢负君’。”她含泪而笑,似喜似悲,“陛下,妾心一如当日。”

皇帝阖目片刻,不知在想什么,最后终于松开了握着谢贵妃的那只手掌,拂袖而起,随口道:“夜深了,你早些歇息吧。朕还有事,先回甘露殿了…”

谢贵妃连忙起身行礼,垂头敛目的恭送圣驾。

等皇帝走了,谢贵妃那张柔弱含泪的面上才显出几分冷意来——真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她一贯小心,万万没想到最后竟是栽在了北狄来的狼崽子手上。

她很了解皇帝为人,只要他动了疑心,那么便再难压住。便是今日用旧情说动了他,可来日,再有什么事,他必是又要起疑的——她将将十年的小心谨慎、费尽心血,竟是毁于一旦!

染了丹寇的指甲深深的的嵌入肉里,谢贵妃一时只觉得恨恼交加,好一会儿才伸手拢了拢自己一头乱发,开口吩咐下人:“来人,替我更衣洗漱。”

宫人们屏息敛神,小步上前服侍着谢贵妃换下那一身已有几分褶皱和泪迹的衣衫,又有宫人端了一盆热水,拧了帕子替她擦拭面庞。

谢贵妃便坐在梳妆台前,由着宫人擦拭面颊,用脂膏在她哭红的皮肤上涂抹按摩。

半响,外头忽而跑来一个小内侍,手里拿着一个红漆雕金凤纹的匣子,双手抬着呈上来,口上道:“娘娘,这是陛下特意吩咐了叫人送来了。”

谢贵妃微微一怔,纤长白皙的指尖挑了挑,打开上头的开关,用染了丹寇的指甲轻轻的掀开匣子。

指尖匣子中间放了一个极精致的菱花铜镜,上面镶嵌着各色的宝石,宝光烁烁,镜面如水,镜面上此时映着的正是谢贵妃那张倾国倾城的丽容。

谢贵妃定定的看着那匣子中的菱花铜镜和镜面上的自己,心口处那一直延绵不断的疼痛此时竟是徒然加剧,再也忍不住了。她伸出手直接将那匣子连同里面的菱花铜镜一起掀翻在地,口中腥甜,一时弯下腰,猛地吐出一口鲜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