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定的价格很是公道,按这个价格蚕农大都能丰衣足食。但新契约也有一层隐患,若是市价低了,蚕农当然乐意按契书上的高价卖予胡家;可反过来若是市价高了,他们肯定不乐意。胡家是做生意的,可不是开善堂的,哪能做这等冤大头,故而契约后面跟了一条:若是违约按时价来赔。

胡九龄本就是为了改善蚕农生活,历年来定的价格都不低,鲜少有毁契之人。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时日久了这条形同虚设的违约条款逐渐被众人所遗忘。

然而亲自拟定契约的胡九龄却从没有忘,是以当日知晓沈金山小动作后,他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命胡贵收拢下人、龟缩不动,自己则在书房盯着契约原稿,笑眯眯地听着他如何上蹿下跳。

前面还只是胡贵来报,沈金山又有那些举动,没想到昨日一大早他竟亲自找上门来,还狮子大开口要跟他三七开,自己独吞七成。

哪来的底气!

用尽半生商海沉浮所练就的定力,他才能维持住面色沉着,勉强没笑出声。

当时能忍住笑,这会他却是再也忍不住,眼角笑出褶子,他声如洪钟:“昨日清早,沈兄用这些生丝,要去了我胡家今春进贡以及青城绸市七成的纯利润。如此算来,生丝现价又该几何?”

怎么会这样?

沈金山死死盯住他手中契书,白纸黑字上写得明明白白——若是毁契,按时价双倍收取银两。不仅胡九龄手上这张,他隐约记得自己匆匆看过的契书上,末尾画押前最不起眼的一行,也是写着这句。

时价,青城这些年生丝价格波动都不大,他压根没怎么在意。可他却忘了,自己前面那番举动,却在很短时间内将生丝价格抬到一个望尘莫及的高度。

“这…怎么能这样算?”

脸上维持着笑容,胡九龄不慌不忙,从袖中抽出另一张契书:“这事昨日签订的契约,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沈兄甚至已经事先预支了七成中的三成。”

说到这他看向陆景渊:“侯爷,今日征募之事并非小女阿瑶不愿出力,而是老朽昨日刚支取大笔现银,这会胡家内里实在空虚。”

一百五十万两还叫不出力?这让我们这些只捐十万两的脸往哪搁!

云来楼内响起一片片抽气声,感慨过后他们又不禁佩服,胡家都已经支出这么大一笔银子,这会还毅然捐出一百五十万两。不愧是他们青城商人中领头的胡九龄,无论是祛淤还是其他事从来都冲在最前面、出钱出力,如今征募军饷依旧不改其本色。

楼内这些商贾,有一部分直接是跟着胡九龄的,中立商贾向来敬佩其品格,这会自然站在他那边。至于先前唱反调的主力,也就是跟随沈金山的那些商贾,被他坑了那么大一次,这会正在气头上,看他倒霉都来不及。

见胡九龄拿出证据,最先开口帮腔的都是他们。

“今年生丝还没下来,本来不清楚价格。还好沈老爷有远见,完成第一笔交易,这下可算有了价格。”

“生丝全都控制在沈老爷手里,想怎么卖还不是他说了算。这第一笔交易的价格,只怕比以后价格只低不高。”

“有道理,一张契书定价格,另一张契书写着按时价赔,白纸黑字清楚明白。当着侯爷的面,沈老爷该不会想赖账吧?”

“我看八成要赖,沈家库房里有几个钱咱们这些人还不清楚?这么赔怎么不都得两百万,真要赔了,他再到哪变出这一百八十万两雪花银。刚才敲锣打鼓、沿街报喜说得痛快,等到动真格的时候蔫了吧?”

最后一句话是离阿瑶最近的商贾说得,本来他财力不丰,昨日把半幅家底赔进去了,方才又被阿瑶弄那么一出,这会体内火气旺的堪比一座火山口。对着“大仇人”沈金山,他已经完全不管不顾,火力全开直接揭对方短处。

“当真如此?”陆景渊转身,鹰隼般慑人的目光看向沈金山。

沈金山只觉一股冷意扑面而来,不自觉地打了个冷颤,连忙保证道:“侯爷放心,小人说过要捐一百八十万两,就绝不会有所更改。”

“本候三令五申,募捐要不影响青城绸市正常经营。生意人,用什么手段得利那是你们的事,本候不会妄加干涉。可如今沈老爷这般欠着胡家银子前来募捐,莫非是想当上会首后以势压人?你这样做又置本候于何地!”

小侯爷怎么会知道!

沈金山瞳孔微缩,他还真是这样想的,可如今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

“侯爷明鉴,小人绝无此意。”

紧张之下他甚至已经不再自称“沈某”,而是一口一个“小人”,同时低头哈腰,做足了谦卑之态。

胡九龄哪能看不出他的紧张,上前一步,他满脸庆幸:“既然沈兄并无此意,那当着侯爷以及今日这么多人面,咱们便算清楚。”

说完他从袖中掏出最后一张纸,“这是昨日沈兄走后,胡某连夜算出来的数字。征募军饷肯定要给现银,胡某也不跟侯爷抢,这些银子,沈兄可以暂且拿自家铺子来抵押。胡某也不多要,就城西的印染铺子、城南紧邻着我胡家的缫丝铺子…”

接连说了四五处铺子后,胡九龄将单子递过去,笑眯眯地说道:“暂时就这些,具体数目以及铺子胡某全部写在上面,还请沈兄过目。”

过目?

胡九龄要的,可都是沈家最红火、每年收益最好的铺子,他又怎会让出去这些!

“胡兄胃口还真不小。”沈金山昨日刚犯过的气喘,这会又有重犯的迹象。

“比不过沈兄。”您可是以整个青城绸缎市为棋,把在场所有人都耍了。

“这等条件实在太过苛刻,恕沈某无法答应。”

胡九龄步步紧逼:“莫非沈兄是想赔现银?”

“这…”

“还是沈兄想赖账?您刚才可信誓旦旦地说过…”

沈金山当然不至于自打脸,就算他想打,小侯爷在这他也不敢。瞅着白纸上的数额,沈家情况他清楚,拿出那一百八十万两后,绝对无法再拿出这个数。他不想拿,有没有什么办法?

用力撕扯着契约,直到纸上出现个裂痕,突然间他灵机一动。

“昨日是沈某一时糊涂,在这先向胡老哥赔个不是。”脸上挂满笑容,沈金山躬身作揖。

胡九龄忙避开他的礼,“莫非沈兄想撕毁契约?”

“看胡老哥说哪的话,”沈金山凑上去,“青城以绸缎为生,生丝价格如此高,岂不是霍乱市场。沈某想着,不如把调回到正常价格?”

这不还是要撕毁契约?云来楼内响起一片嘘声。

沈金山当然知道,这样很丢脸,可银子和面子哪个重要?这可不是一笔小钱,而是能动摇沈家根本的一大笔银子。

想到这他态度更加郑重:“朝令夕改、说话不算话,这都是沈某的不是。可这…不也是为了青城绸市?胡老哥向来为人宽和,还请原谅沈某则个。”

沈金山想得没错,胡九龄的确心胸宽广,鲜少与人计较。可这不代表他是一团面团,平日不计较只是那些小事不值得他计较。可沈家可是前世害得阿瑶那般惨的罪魁祸首,一想到爱女前世受了那么多苦,他连活剐了面前之人的心都有。

他忍了那么多日,甚至与那狼崽子站在一处,不就是为了让沈金山跌个大跟头。如今眼见着成功,他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兴奋,整颗心更是无比紧张,又怎会在关键时候掉链子。

“为了青城绸市?”

听到他反问,沈金山忙不迭点头,然后胡九龄下一句彻底把他噎住了:“你也好意思说这话?”

“趁倒春寒搅乱青城绸市的是谁?哦,昨日看着有利,在我面前步步紧逼,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才过一天,眼看着要赔钱,就急吼吼地要撕毁契书、恢复原状?合着这天底下的事只许对你沈某人有利,否则都得改。哪有这样的道理?我是体谅你,才准许你用铺子抵债。既然你不领情,昨日你从我胡家拿走的现银,今日赔偿时我也要现银,一分不少。”

云来楼内,胡九龄掷地有声。

沈金山急了,短短时间内他从哪变那么多现银。

“别,胡老哥手下留情,我签、我这就签。”

说完他以不符这年岁的敏捷,飞快跑到门边,从阿瑶桌上拿起毛笔,龙飞凤舞般签上自己名字。似乎怕胡九龄反悔,他还加盖朱红手印。

如今他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当上会首,只要能当上,铺子、银子以及颜面,今日所失去的一切,来日他必能讨回来!

第68章

按下手印的一刻,沈金山的心在滴血。

他死死盯着手印上方列出来的几间铺子,城南的缫丝铺子、城西的染色铺…这些都是百年间沈家先祖苦心积累而来。自打他继承家业后,每旬都要到铺子里转一圈,看到偷奸耍滑的伙计必要严厉斥责。在他的严格监督下,这几间铺子生意蒸蒸日上,如今已经成为沈家最赚钱的一部分。

而现在,却要如此轻易地给胡九龄。

将契书递过去时,沈金山的手都在颤抖。

“沈兄莫非是不舍得?”胡九龄问得十分轻松,那口气好像在说今天天气还真不错。

“怎么可能会舍得,那可是胡家最赚钱的几间铺子。”站在阿瑶边上,原先跟着沈金山的商贾这会毫不留情地揭他老底。

各种鄙夷的目光看过来,原本烦躁的沈金山反倒冷静下来。

他知道这些人在嘲笑他,笑他出尔反尔,笑他妄图占尽好处,可他并不后悔方才的举动。

满青城谁不知胡九龄性子仁善,若他当真答应了,那自己便能及时止损;当然对此他也没报太大期待,胡九龄仁善却不傻,这节骨眼上又怎会松口。可自己已经明白说出来,撕毁契约是为青城绸市平稳过渡。这会还看不出什么,可等十天半个月生丝下来,价格居高不下,那时胡九龄便成了罪魁祸首。

诚然,哄抬物价的是他沈某人。可他已经明确表示可以降下来,是姓胡的不答应。胡家可是皇商,青城绸市的领头羊,他不松口谁敢降?

真真假假扑朔迷离,总之他能把这盆脏水泼到胡九龄身上。到时生丝价降不降,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若是不降,他定能大赚一笔,把今日亏空赚回来;若是降下来,那今日这张建立在天价生丝上的契约也就不奏效。

总之生丝在手,他立于绝对的不败之地。

想明白这点后沈金山也不及了,总之这会已经画押,何不干脆把事情做得漂亮点。

神情恢复平静,手也不再颤抖,他将契书递到胡九龄跟前:“沈某方才所言,不过是为了青城绸市场,可惜胡兄不愿。既然如此,沈某已在契书上画押,还请胡兄过目。”

“我看看。”

从他手里接过来,胡九龄还真认真看起来。

一般这种大场合签订的契约,先前早已审过好多遍,当面不过是走个形式,签订后没人会再看,最起码当众不会这样做。而胡九龄却一反常态,他不仅看得认真,最后还从怀中掏出西洋镜,对着沈金山签名仔仔细细研究一番。

从头到尾看个明白后,他小心翼翼地将契书收回袖中。

“几日不见,沈兄书法又有进益,这名字写得胡某差点没认出来。”

做生意的,写字讲究横平竖直、字迹清晰,时下参加科举的书生都要特意练馆阁体。在场有些商贾虽然涉猎过草书,但与经商有关的印鉴、画押,他们一律追求清晰工整易于辨认。

胡九龄这话出来,大多数人都明白了其意思。沈金山是有多着急、多悲愤,才生生改了字迹。

似乎为察觉出自己话中浓浓的讥讽,胡九龄又道:“看沈兄神色迟疑,等胡某收铺子时,不会行‘拖’字诀,伙计掌柜守着门面不肯离开,就是不给我胡家腾地方吧?”

沈金山脸色未变,言不由衷道:“怎么可能。”

“哦,”胡九龄长舒一口气:“就知道沈兄不是这样的人,昨日从我胡家拿银子时,可是片刻都等不得。您是急性子,答应的事必然会尽快办妥。”

说完他拍拍衣袖,看向中间小侯爷,恭敬道:“侯爷,沈老爷与胡某间的账已经算清。既然是用铺子抵债,以沈家财力,征募军饷之事定无后顾之忧。”

“恩,”陆景渊抬头,看向门边阿瑶:“宣布结果。”

“第六轮募捐,超过十万两的共有十五家。胡家…捐纹银一百五十万两,居首位;沈家追加纹银一百三十万两,次之,然后黄家、赵家…,十三家各捐纹银十万两。另有孙家、吴家…,八家各捐纹银十两。”

在一堆动辄百万、十万的巨款中,最后“十两”二字格外引人注目。

跟随沈家那些商贾本想着有胡家领头,十两也不算太丢脸。可这会他们才意识到,之所前面捐十两别人没多大反应,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胡九龄。

面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些年青城大事小事,胡九龄从不吝啬银子和功夫,凡事总要做到最好。正是这一次次的付出,让所有人打心眼里觉得胡老爷是个可信的,即便前面他只捐十两也没什么,到后面肯定会一次补起来。

正因怀有这种信心,所以才没有人出声笑话。这信心甚至强大到,当最后一轮胡九龄也捐十两时,所有人第一反应不是嘲笑,而是惊讶,他们惊讶胡九龄怎么会一反常态地捐这么少。而后面事情急转,他以胡家姑娘的名义捐了一百五十万两。不管是谁的名义,总之大家知道这钱是胡家出的。

胡家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本来这次募捐宴最大的笑话突然回归正常。先前隐藏在背后,那些只捐十两的商贾就显得打眼起来。

捐了十万两的商贾,这会不禁看向门边那些人,神色中的意思再明显不过:胡老爷前面忍着,是为了最后一鼓作气。你们那?难道就打算拿这么六十两对付过去?

他们也不想啊!门边八位商贾如坐针毡。

而小侯爷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们心凉个透。

“沿街报喜之人,按本候师妹方才所言,一个个、一字不差地来。”

一个个、一字不差,那岂不是孙老爷捐纹银十两、吴老爷捐纹银十两…刚才仪仗开道,游街报喜的阵仗他们也见识过了,隔着大半里地都能听到动静。这话要是传出去,他们还要不要做人?

终于离阿瑶最近的那个忍不住了,“小的…实在是手头不宽裕,就捐一万两吧。”

“如今家里实在没钱,孙某也出一万两。”

虽然昨日平王宴会他们被坑得不轻,但万八千的挤挤还能拿出来。虽然面子上不如捐十万两的好看,但总比顶着十两被游街示众要好。

人要脸、树要皮,有两个带头的,跟随沈家的八户人家全都改了主意,纷纷改成一万两。

“景…”说顺嘴的阿瑶顿了顿:“侯爷,可还要更改?”

这傻丫头,本候是缺那八万两银子的人?这八户商贾,前世把他家丫头欺负得那么惨,那些事他可一直记得。现在想用曲曲一万两银子买回颜面?天底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想到这他面容严肃,声音逼成直线:“本候话已说出,概不反悔。”

在询问景哥哥时,阿瑶心里也有些矛盾。前世阿爹去世后,就是这些人堆在胡家门前讨债,嘴上骂骂咧咧不说、甚至有人直接往胡家门口那对石狮子嘴里撒尿,种种逼迫人的手段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如果只是对着她来也就罢了,胡家欠着人家钱,作为当家人她被人说两句也就忍了。可他们竟然用各种污言秽语辱骂阿爹,那会阿爹甚至还没出头七、停灵在胡家院子里没下殡。

这种辱及先人之事,即便隔着一世,每每想起来她都气愤不已。

她恨不得这些人丢脸,可征募军饷是景哥哥的事,她还做不了主。本来她还想软软地求一求,刚这样想,今早的怀疑浮出脑海。景哥哥心思那么深,谁知道他有什么打算?生生把嘴边带有偏向性的话吞回去,她尽量客官地问道。

即便如此,她还是希望景哥哥能偏向她。

结果她听到了这样一句。

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在生气,所以他这到底是在帮她,还是觉得这些商贾出尔反尔,触犯了他的威严?

“哐当”一声,旁边商贾重重地摔倒在地。脸色发白,额头隐隐冒出虚汗,瞳孔涣散、嘴唇哆嗦着说道“完了”、“完了”、“真的完了”。

你也有今天!

这就是前世往石狮子嘴里撒尿的那位商贾,当时她虽未亲眼所见,但丫鬟却告诉过她是何人。记忆中他当时神色何等嚣张,与现在瑟缩颤抖的模样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

心下快意的同时,阿瑶也隐隐明白了景哥哥的用意。

坐端正了,将各家明细写张纸条,汇总给前去沿街报喜之人。云来楼外声音很快响起,与前面五次“沈”字开头不同,这次是以“胡”字开头。

“胡家捐纹银一百五十万两…”

胡家?难道不是沈家?

街头巷尾正在议论此事的百姓纷纷惊奇,再三确定之后,多数人都开始夸起了胡家。其实经历阿瑶这几次事后,市井百姓也没那么容易上当。虽然方才有所怀疑,他们也没贸然说胡家坏话。这会听胡家一下子捐这么多,心下隐隐松一口气的同时,他们也开始尽情嘲笑方才说胡家不好的那些人。

事实摆在眼前,刚才不积口德之人,这会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打脸。

作者有话要说:科目二,路上那些标记全都给擦了,宝宝心里苦…

第69章

沿着晋江两岸,州府派来的仪仗队以御赐金牌令箭开路,连声报着本轮募捐数额。

“胡家捐纹银一百五十万两…”

江岸浣洗衣裳的村妇安静下来,扭头看向旁边邻居:“刚我怎么说来着?胡老爷不可能是这样的人!不说别的,前几年晋江淤得不行,清理河道那么多银子,胡家可整整出了一半。”

在她边上,刚才碎嘴的邻家妇人脸上有些火辣,低声道:“这半晌不见胡家有动静,我这不…”

“连青城的事胡家都管了,如今朝廷派下来钦差,如此大的事胡老爷能不出银子?刚我就说后面肯定得出个大的,果然,一下子一百五十万两。我们家他们爷俩在胡家铺子做事,胡家每月工钱还算给得宽裕的,一个月也就给五两,爷俩加起来才十两。一个月十两,一年也就一百二十两,整整一百五十万,这得多少年。”

边念叨着,妇人边撸袖子掰起了手指头,数了半天把自己给数迷糊了。

“反正几百辈子都赚不了来…”

邻家妇人将头低得更低:“我真就是随口那么一说。”

“我还不知道你,就是嘴快,其实也没多少坏心。但是你想,能养出那么好的姑娘,胡家肯定差到哪儿去?”

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邻居多年,两家早已亲如一家,这会浣衣妇人说话难免直白些。

邻家妇人当然也知道她脾气,即便这会话重了点,也没往心里去,而是点头承认:“其实前两次误会胡家姑娘,我这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被你这么一说,我算是想过来了:胡家人还真不错,以后遇到他们的事,我得多想想。”

“你能想明白就好。”浣衣妇人端起木盆,看看天上日头:“昨天发工钱,小武买了条大鲤鱼回来,刚我炖锅里了,晌午过来一块喝鱼汤?”

邻里两妇人一同起身,亲密地向家中走去。

而在青城大街小巷,类似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虽然不少人笑话孙家等人家只捐五十两,笑掉大牙,但这会更多人则是关注着胡家所捐一百五十万两。消息刚传出来时,不少人还会抢白刚才说胡家的人两句。可乡里乡亲这么多年,又没什么深仇大恨,谁又会为这事争个脸红脖子粗,开玩笑说两句后也就算了。

即便是两句玩笑话,也足够那些诬陷胡家的市井百姓羞愧,进而反思。前两年沈家姑娘又是施粥、又是卖便宜布,还定期看望慈幼局的孤儿,有她在沈家也是风头正盛,完全把不显山不露水的胡家给比了下去。所以前面出那么多传言时,他们下意识地相信沈家。

然而随着拜师仪式上沈家姑娘的真面目被戳穿,真相大白。明明什么事都清楚了,为什么他们还要去说胡家不好?

“胡家捐纹银一百五十万两”,府兵高亢的声音传来,字字句句打在心头,让他们越发羞愧难当。同时这事也成功在他们心底留下印记,以后每次胡家出事时,他们都下意识地想:上次、上上次以及上上上次好像胡家都是被冤枉的,这次会不会是又有人在后面捣鬼?

忍住,不能再做别人手里的枪。

当然后面这点,这会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连本人都没意识到的事,却有一个人意识到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深谙人心的沈墨慈。

昨夜“买通”狱卒要来纸笔后,她连夜写了两封信。第一封送去东山别院给平王。她早已摸头平王性格,信中先倾吐一番仰慕之情,然后再将昨日宴会失败的所有理由归结为沈金山“不小心泄露行踪”,而后再说明即便如此她仍有法子助平王取得足够银子,最后则是隐隐点出,如今小侯爷占据绝对上风,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

平王本就志大才疏,昨晚宴会突然杀出个小侯爷搅局后,愤怒之余他更多地则是无奈。事到如今他确是束手无策,沈墨慈来信先是吹捧得失落中的他轻飘飘,又将他所有的怒气引在沈金山身上,然后还体贴地提出解决之策。字字句句说到平王心坎上,想都没想,他即刻前往大牢将她带出来。

而沈墨慈的另一封信,则是送给了谁都意想不到的人——沈夫人孙氏。孙氏的软肋她再清楚不过,无非就是儿子。接手沈家生意多年,沈墨慈手中自然还有些地盘,七分哄三分吓,由不得沈夫人不重视。在被平王接出大牢后,她没有立刻随其前往别院,而是让他先带宋钦文走,自己则是回了沈家。

征募军饷宴接近尾声,此刻云来楼后面暗巷,不起眼的马车中,装有琐碎银子的荷包递过去,沈墨慈打发走楼内负责上菜的小二。然后她抬起头,看向面前孙氏。

“方才小二的话,大夫人可都听到了?为了当上会首,阿爹竟将沈家最赚钱的几处铺子轻易赔给沈家,这其中还有两处是夫人的陪嫁。”

最后一句触动了孙氏神经,她也是商户之女,当年嫁入沈家算是高攀。为与沈家攀上关系、也是为了她在沈家能直起腰板,娘家便陪送了她一处铺子。这些年沈家与孙家生意纠缠在一处,且沈家占据了绝对上风,她在后宅也只能忍气吞声,眼睁睁看着那贱妾与眼前她所出庶长女蹦跶,而她所出嫡长子却越发不受重视。

看到这一切她也心急,所以她越发重视娘家,以及自己手中仅有的铺子。

可昨晚沈金山别院一顿暖锅宴,硬生生亏去了她娘家大半家产;这会他更是连个招呼都不打,便将她陪嫁送出去。

是可忍熟不可忍!

坐在对面,沈墨慈依旧在劝说:“即便当上会首又如何,大夫人且看外面百姓,经此事后胡家地位反而更牢。昨夜连带今日云来楼之事过后,又有谁会相信我沈家?阿爹他也是糊涂,竟然将所有人都得罪光…”

“莫非昨日之事不是你的主意?”

孙氏突然开口。她早已不是刚出嫁时天真的小姑娘。沈金山不是什么好东西,难道面前的沈墨慈就是?虽然她信中说得好听,想联合她夺了管家权,让她儿子掌家。可她儿子从未去过店铺,对经营之事一窍不通,即便掌家也只是个花架子。

“库房钥匙拿来。”冷着脸,她朝对面伸出手。

“大夫人…”沈墨慈迟疑。

“明着说吧,我们之间谁也不信谁。现在是你求着我,怎么你也得有所表示,我知道你身上有。”

心不甘情不愿地掏出钥匙,沈墨慈递过去。

“还有没有复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