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回宫之后,难得没有去钟灵宫,而是一个人呆在乾元殿里,思考了许久。

  禄康安不敢打扰皇帝,可门外的那位主子,他又不能就这么晾着。所以在皇帝面前晃荡了一会儿之后,禄康安还是不得不说:“启禀圣上,安贵嫔娘娘求见。”

  每次想起这个年轻貌美的安贵嫔,皇帝心中就有几分愧疚。

  原本和俪妃重修于好之后,皇帝就不准备再纳新人了。可当时他迫于朱太傅的压力,不得不选了几个秀女入宫,安贵嫔就是其中之一。

  她还这么年轻,就守了活寡,皇帝总想给她一些补偿。

  思来想去,皇帝的补偿就是给安贵嫔抬位。旨意已经在起草了,颁明旨也就是这一两天的事情。

  安贵嫔虽然年轻,但还算懂事,平日里无事不会求见皇帝。所以她在这个时候来,皇帝只以为出了什么事,见了她便问她发生了什么。

  安贵嫔咬着嘴唇,含着眼泪说:“皇上,妾身听说,皇后娘娘病了,病得很重…可您下过旨意,不让人随意进出坤仪宫,所以太医也不敢去给她瞧病…”

  “皇后病了?当真很严重么?”老实说,皇帝虽然怨恨皇后,但他们毕竟是少年夫妻,皇帝也不想皇后就这么死了。

  “隔着一道宫门,妾身也不知道呀。”安贵嫔柔弱地伏倒在地上,“求皇上开恩,让妾身带太医进去看看皇后娘娘吧!”

  皇帝想了想,觉得皇后现在还不能死。皇后若死,朝臣必定会催促他立继后。以现在后宫里的情形,八成就是要立全皇贵妃了。

  那样的话,二皇子就会成为嫡子…到时候皇帝就是说不立他做太子都难了。

  皇帝想到这些事情就感到头疼,干脆大手一挥,直接说道:“去吧,要是出了什么事儿,记得及时告诉朕,先不要声张出去。”

  安贵嫔乖巧地答应了。

  …

  公孙府那边,皇帝一走,公孙明便来到了裴清殊府上。

  他面上看着虽然平静,但裴清殊他们和他相处了这么多年,裴清殊一眼就看出公孙明心里藏着事儿呢。

  “怎么了?”裴清殊原本正在和傅煦讨论今日大朝会的事情呢,见公孙明这般模样,两人立马停止了讨论,好奇地看着他。

  “方才,皇上去探望我父亲了。”公孙明薄唇轻抿,神色凝重地说:“我虽然不在屋内,但我父亲,应当向皇上提了立储之事…”

第143章 整顿

  两人闻言,神色皆是一凛。傅煦看了裴清殊一眼后, 问向公孙明:“你可知道…他们是怎么说的?”

  “我父亲自然是支持十二殿下的, 只是皇上似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父亲碍于身子原因, 也说不了太多话…你们放心, 等他有所好转之后,我会再细细询问父亲的。”

  裴清殊忧心忡忡地说:“公孙大人的病当真如此严重么?”

  “父亲这病来的蹊跷,可皇上派来的太医瞧过了,我娘亲也看过了,都说父亲不是中毒,只是身体虚弱,说不上来是什么病。”公孙明苦笑了一声道:“所以我父亲总说, 他这是报应…唉, 可能这就是我们公孙家的命吧。听说祖父和曾祖父, 都没有活过半百…”

  裴清殊宽慰他说:“你也别太过于担心了,我看公孙大人平日里身体挺好的,可能只是劳累过度,休息一阵子就好了呢。”

  公孙明点点头道:“但愿吧。”

  裴清殊犹豫了一下, 问他:“我们若是过去探病的话, 会不会打扰他休息?”

  公孙明摇头道:“不会,想来父亲也有些话想和殿下说。只是今日怕是不行了,再过几日吧。”

  裴清殊听了,理解地点了点头。

  …

  尽管这几天时间里,他们几个为了公孙越的身体状况颇为担忧,不过没过多久, 宫里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皇帝终于硬气了一回,同意了裴清殊有关官学整顿的提案。

  这次整顿的主要目的,就是将那些吃朝廷闲饭,但却不好好教课的夫子们给处理掉。

  新政策实施之后,无故旷课,或每个月请假次数超过三次的夫子,将被停薪。如果下个月再犯,则被停职。每次请假,也要扣去一部分的俸禄。这样一来,那些夫子们就不能因为自己备考等原因,而轻易地把学生们丢到一边了。

  其实裴清殊知道,这些夫子不好好教课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自己还没有放弃科举考试,在官学上课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所以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象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还有打算继续考进士的老师全都换掉。

  可他若是这般釜底抽薪的话,必定会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的反弹。所以裴清殊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手段,只是先严格要求他们保证上课时间。不过从今以后,官学招收老师和学生的标准也全都变了。

  以前只要是个举人,找些门路就可以来到官学任教。现在则要通过两重考试,试讲过后,通过当地官府和学政的检验,才能成为官学的老师。

  不仅如此,成为老师之后,每个季度还要进行考评,由学生们为老师匿名评分。若是分数太低的话,则会有被辞退的风险。若是连续两次都排名最末的话,则直接被辞退。

  这样看来,夫子们的压力自然是大了不少。不过和过去相比,官学老师的福利也有所提升。

  过去,为了培养人才,大齐的所有官学都是免费的。不过现在,学生们想要进入官学的话,需要交一笔学费。这样一来,授课老师们的薪资便有所提升。

  虽说现在的官学收取了一定的学费,不过这笔费用远远低于一般私塾所需要交纳的束脩。而且有了廪生制度改革在前,就算是最贫困的学生,只要成绩还不错,用朝廷发放的银米就足以让他们在官学读书。

  如果是没有抢上廪生名额的贫困学生,还可以担任助教,以劳动来抵消自己的学费。

  至于官学优于其他私塾的地方,就在于另一项新政策——以后每个月,当地官府都要派一名进士,到官学讲一天的课。

  不管私塾的夫子教得再好,没有进士的指点,考生们到底还是雾里看花,摸不透科举考试的精髓所在。

  若是能得进士指点,哪怕只是短短一日时间,所能取得的进步都是十分惊人的。

  所以说,新政策实施之后,不愁官学的学生人数会比以前减少。恰恰相反,为了防止报名人数过多,还要单独举行入学考试筛选生员。

  裴清殊他们根据大同府的官学规模测算过了,一个府级的官学,如果想要保证教学质量的话,最多可以同时容纳三十名秀才。

  因此,排名前二十五的考生可直接入学。剩下的五个名额,则由排名前五十的考生根据自身家庭情况争取。

  因为这些没有挤入前二十五名,还想进入官学的考生,需要额外交一笔钱,用于官学的建设。根据各省的经济条件,富裕一点的省为八十两银子,一般的省为六十两,贫困省则为五十两。

  当然,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官学所能容纳的学生数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裴清殊提议,让各地官学的负责人上书朝廷,说明自身目前的情况,再根据当地的状况决定招收多少学生。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官学有上百所,统计起来难免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这也是之前三皇子他们不愿意去碰官学这一块的原因之一,因为实在是太麻烦了。

  不过裴清殊心细如尘,并不怕所谓的麻烦。他就怕自己整天闲着,没有事情可做。

  在修鸿嘉的支持、余文华等人的协助下,裴清殊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自己的这一整套官学整顿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下去。

  虽说那些原本在官学混日子的教员们,难免对裴清殊有所不满,但能多拿一些俸禄,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好好教课的。一些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又怕丢人的,就在被辞退之前自发地辞职了。

  这些人离开之后不久,就有更多乐意好好教书,又没有条件自己开私塾的举人填补了上来。

  如果说裴清殊当初改革廪生制度,只是让贫困考生们对他心怀感激的话,那么这次整顿官学,则是让千千万万真心向学的学子,记住了十二皇子裴清殊的名字。

  就在裴清殊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延和二十三年岁末,俪妃在钟灵宫内产下一女。

  皇帝大喜,给小公主赐名为乐仪。

  新出生的小公主,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皇帝宠着,俪妃也不像之前生裴清殊和十四皇子时那样郁郁寡欢的了。

  裴清殊和十四一起去看小妹妹的时候,就见俪妃怀抱着女儿,难得一脸温柔。

  裴清殊本还担心十四会觉得嫉妒,结果十四一看到襁褓里的小婴儿,就高兴得跟什么似的。先跑去洗了手,又跑过来围着妹妹转来转去的,直把俪妃转得头疼,忍不住说了他一句:“老实坐好,别晃来晃去的。”

  “妹妹在看我呢。”十四好像没听见一样,兴冲冲地说:“她的眼珠会动诶!”

  裴清殊忍不住笑了:“瞧你这话说的,谁的眼珠儿不会动?你快消停会儿吧!”

  十四皇子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他忍不住伸出手,期待地看向俪妃:“母妃,我能摸摸妹妹的脸么?”

  俪妃有点不放心地看着他说:“你小心一点,别伤着了她。”

  十四点点头,慢慢地伸出手,轻轻地在小公主脸上碰了一下,又飞快地缩了回来。

  “哇,好软,好好玩!”

  他一脸兴奋地问:“母妃,我能抱抱妹妹么!她好香呀!”

  “不行。”俪妃果断地拒绝了,“太危险了。”

  十四脸上的笑容,一点一点地消失了,露出十分委屈的模样。

  俪妃却跟没看见似的,专心哄着怀中的小女儿。

  十四没有抱到妹妹,已经够伤心的了,偏生裴清殊还过来雪上加霜:“母妃,我能抱抱乐仪么?”

  俪妃抬眸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

  “哇!”十四见了,立马大叫了起来,“不公平不公平,凭什么哥哥能抱妹妹,我就不行?!母妃偏心!!”

  俪妃懒得搭理他,直接丢出三个字来:“不许吵。”

  十四委屈地嘟起了嘴巴,眼泪都含在了眼圈里。

  裴清殊小心翼翼地抱起妹妹之后,温柔地哄着。他抽空瞄了一眼十四,笑着对他说道:“你还太小了,力气不够,万一摔到了乐仪怎么办?”

  十四噘着嘴问:“那我什么时候才能抱妹妹呀?”

  “唔…八成是不行了。”裴清殊故意逗他,“等你长大了,妹妹也该长大了,不会再让你抱了。”

  小十四一听,竟然咧开嘴巴,绝望地哭了起来。

  看到十四红着小脸,哇哇大哭的样子,裴清殊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几分想笑。

  怀中的小宝宝也人如其名,不仅没有跟着十四一起哭,还咧嘴笑了。眉眼弯弯的样子,看的人心都化了。

  难怪俪妃会这么喜欢她了,这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谁都讨厌不起来吧。

第144章 担忧

  从钟灵宫出来之后,裴清殊又去了琼华宫里探望淑妃。

  眼瞅着新一年宫女小选的日子又要到了, 淑妃作为主管后宫人事的贵妃, 难免忙碌几分。

  不过看到裴清殊来了, 她还是立马放下手头的活计, 亲切地让他坐到自己身边来。

  “去看五公主了么?宋氏怎么没跟着你一起来呢?”

  裴清殊笑着答道:“昭屏喜欢孩子,我就让她留下,多陪妹妹玩儿了一会儿。”

  提起孩子两个字,淑妃神色一黯,压低声音问他:“你说你们两个,这都成亲快一年了,怎么宋氏还是没怀上呢?”

  裴清殊无奈地说:“母妃, 这话您也就在我眼前说说, 可千万别问昭屏。她压力太大了, 我怕她受不住。”

  淑妃有几分责怪地看着他说:“那我就问问你好了。宋氏寻医问药,求神拜佛,我是知道的。可你呢?成日里忙着礼部的那些事情,都没有夜夜宿在宋氏房内吧?”

  和母亲聊起自己的房中事, 裴清殊难免有几分脸红:“母妃可是冤枉我了, 我哪里什么都没做了,我也有找太医看过的啊?”

  “你?你找太医做什么。”淑妃不解地说。

  “我听人说,男子也有可能不孕…”

  “呸呸呸,那是极少数没用的男人,你身子康健,肯定没问题的。”淑妃特别笃定地说。

  “太医也是这么说的, 所以啊,母妃您就放心吧。我和昭屏有孩子,也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其实有一件事情,裴清殊一直瞒着淑妃没有说。

  这件事情,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宋氏的身体虽然没有什么大毛病,但公孙夫人看过之后,就说她天生就是那种不易受孕的体质。不是不能怀孕,只是不那么容易怀孕罢了。

  公孙夫人教了宋氏几个提高怀孕几率的小窍门,但这种事情,还是要看缘分的。

  现在他们所能做的,也就只是放宽心,静待缘分而已。

  听裴清殊这么说,淑妃也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催了,只能嘱咐他别把心思全都投入在公务上面,有空的时候多回家陪陪妻子,裴清殊都一一应了。

  说完小家的事情,淑妃又说起裴清殊在前朝的问题。

  “这次整顿官学的事情,是叫你在文人学子中间得了些好名声,可你在老三手底下大出风头,算是彻底地将他给得罪了。你可想过以后要怎么办?”

  裴清殊倒并不怎么担心:“当初我想去的就是户部,去礼部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想来不出两年,父皇就会把我从礼部调走了。”

  淑妃摇摇头道:“不,我总感觉老三的状态不大对劲。皇后被囚禁之后,皇上不知为何,反倒对三皇子多了几分关爱。这些年去建福宫避暑的时候,除了你们几个小的,年长的皇子里头就数他伴驾的次数最多。我听人说,他现在在前朝的势力也不容小觑,风头甚至盖过了老大和老二,可以说是皇子当中权势最大的呢。”

  “这倒是。”裴清殊客观地分析道:“大皇兄是武将,一门心思扑在军营里头。二皇兄的差事办的不好也不坏,没有什么大的政绩。四皇兄虽有才能,但过于理想化,在朝中树敌太多。唯有三皇兄,他现在处事圆滑,又培养了不少亲信…若不是皇后犯错被囚,这太子之位,搞不好还真有可能要落到三皇兄头上。”

  “不,皇后怎么样…还不好说。”

  听淑妃这么说,裴清殊心头一跳,连忙追问道:“母妃这话怎么说?”

  “你可能不知道,听说这半年来,皇后病了,病得还挺严重。皇上许是心软,想要留住她性命,便叫安妃时不时地去坤仪宫瞧瞧她。那个安妃,年纪虽轻,但她代表的是她背后的朱家。我总担心…朱家人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正在筹谋些什么,想要救皇后出来呢。”

  皇后生病的事情,裴清殊是知道的,但他不觉得皇后还能再被放出来:“母妃,这不大可能吧…您可还记得,皇后当初是因为什么被囚禁的么?只要俪母妃在一天,皇后就不可能出得来啊。”

  “可万一,他们就是想对俪妃下手呢?虽说皇上看的严,但以朱家的权势,和安妃的配合,也不是不可能的…”

  裴清殊觉得,淑妃说的好像也有些道理。先不说俪妃本来就是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就说安妃为了救皇后出来,而想办法扳倒俪妃,甚至毒害俪妃,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还有一种情况,”淑妃神色一闪,低声说道:“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

  “母妃但说无妨。”

  “皇后若是活着,那就永远都是一个犯了错、失了德的皇后。可若她死了…只要皇上愿意保留她皇后的名分,那她生前所做的那些事情,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三皇子这嫡子的身份,也算是永永远远地保住了。”

  裴清殊闻言心中一惊:“不会吧,难道朱家人为了把三皇兄推上太子之位,能做到这个地步?”

  淑妃沉声说道:“这世上最难算的,就是人心。所以我说,你还是不要轻易得罪你三皇兄为好。”

  “如果可以的话,我当然不想得罪三皇兄了。可我和他政见不和,如果碍于他的权势,就什么都不做的话,那儿子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况且公孙先生已经和我说过了…”

  “公孙先生说了什么?”淑妃好奇地问。

  “天机不可泄露,我告诉您,母妃可不要告诉别人。”

  见淑妃连连点头,裴清殊才道:“三皇兄今年恐有大难,能不能熬得过去还很难说。”

  “什么?!这是公孙先生测算出来的么?”

  “是啊。”裴清殊还隐去了一些信息没有说。其实公孙越病重那一回,裴清殊去探望他的时候,公孙越就告诉了裴清殊——现在皇帝心里,早就把大皇子和三皇子排除在了太子人选之外,只是仍旧在二皇子、四皇子,还有他和十四当中犹豫罢了。

  不过公孙先生当时嘱咐过他,自己所告诉他的话,除了公孙明之外,都不能再叫第四个人知道,所以保险起见,裴清殊就没有对淑妃说,省得不小心害了公孙越。

  “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你倒是好的…只是老三这人,经历的变故太多,又没有个可以延续血脉的子嗣,我怕他疯起来会乱咬人。殊儿,你可一定要和他保持距离,不能叫他连累到你啊!”

  裴清殊答应道:“母妃放心,我会很小心的。”

  等到裴清殊终于把官学整顿的事情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之后,转眼间又到了三年一次会试的日子,礼部上下全都忙得脚不沾地。

  皇帝按照承诺,连晋两级,将裴清殊晋为正五品礼部郎中。

  忠亲王之子裴清梁,则被调去了太仆寺任职。所以现在在裴清殊所属的仪制司,他就是最大的官儿,可以自己说了算了。

  钟姑娘入府的日子,定在了四月底,恰好是殿试结束之后的时候。那个时候裴清殊倒是不忙了,可是现在,他真是一点功夫都分不出来。所以迎钟氏入府的事情,也只有全权让淑妃和宋氏负责了。

  因为当初皇帝就有让裴清殊纳钟姑娘为侧妃,自证血脉的意思,所以当时皇帝还亲自下了赐婚的旨意。

  既然是皇帝赐婚,淑妃和宋氏自是不敢怠慢,并不因为钟姑娘的出身,便低看她几分。

  裴清殊抽空时看过彩礼单子,对宋氏和淑妃的安排都很满意,就没有再怎么过问。

  钟家长女美名在外,就连三皇子等人也有所耳闻。有回三皇子看到裴清殊到了下值的时间,还在礼部办差,就跑过来故意拿话刺他:“哟,十二弟,这京城第一美人都要被你给娶回家了,还不赶紧回府准备着,搁这儿勤奋给谁看呐?也不怕怠慢了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