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家兄妹都很有礼数,分别给赵老太太与凌氏见礼,赵老太太笑,“早听长卿说起过你们,天天楚哥哥长楚姐姐短的,莫要见外,只当是自家一样。”

凌氏笑眯眯的看着楚家一对龙凤胎,越看越是欢喜,顺着老太太的话道,“是啊是啊。”想说啥,平日里巧言俐语,偏生一时想不起来了。

赵长卿笑,“楚哥哥跟楚姐姐也是龙凤胎,母亲,宁哥儿呢?”

凌氏笑,“在隔间儿白婆子看着呢。”

“楚哥哥,你稍坐,我带楚姐姐去看我小弟弟和小妹妹。”赵长卿得意的显摆着,“他们长的可好看了,很像我小时候。”

楚越含笑与她去了,楚渝留在外间儿同赵老太太凌氏说话,面对长辈时,楚渝稳重的很,凌氏问他念何书,楚渝便道,“自六岁启蒙,如今四书五经略略通读,间或学些兵法史书,有空跟在父亲身边学习一些庶务。”越是高门贵第,越是注重子女教育,如楚渝出身将门,将来定是要子承父业的,如今才十一岁就常跟着楚将军在军营了。

凌氏笑,“我们长卿也喜欢念书,以前只当她小孩子新奇想学认字,如今看她是真正喜欢,就给她请了先生。”

“是啊,女孩子学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格外有谈吐。”

楚越看了好半天小宝宝才同赵长卿出来,赵长卿把赵长宁抱了出来给楚渝看,“这就是我小弟弟,叫长宁。楚哥哥,我小弟弟长的很漂亮吧?”

楚渝瞧了半晌,再看看赵长卿,唇角噙着一缕笑,很中肯的说,“没你好看。”

赵长卿笑,“那是当然的了,小妹妹也不如我好看。”

凌氏不禁笑,“你又这样说。”

“这是事实啊。”赵长卿翘着嘴巴发出一串怪声,逗得赵长宁咯咯笑,楚渝笑,“他口水都流出来了。”

楚越拿帕子给赵长宁擦了去,赵长卿亲了赵长卿的胖脸两口,把人交给凌氏道,“祖母母亲,我带楚哥哥楚姐姐去我屋里看看。”

两人皆笑道,“去吧。”

赵长卿跟两人介绍,“我是新搬的屋子,以前我都是跟祖母一道住的。”

楚渝问楚越,“卿妹妹的弟弟妹妹长的像不?”

楚越笑,“不像,不过很有意思啊,一点儿都不会哭,我还抱了抱宁哥儿,软软香香的。其实,还是蓉姐儿跟卿妹妹长的像。”

赵长卿笑,“是么?我怎么看不出来。”

“你兴许是看惯了,才不觉。你们眉间生的很像。”楚越问,“怎么你跟宁哥儿的名子都是长字上取的,蓉姐儿就是单字。”

“都是大师的主意,说这样吉利。”

到了赵长卿的屋子,楚家兄妹的注意力很快被引开。

赵长卿去过楚家,她这屋子自然比不得楚越屋里清贵讲究,不过,勉强也算是小家碧玉啦。桌椅榻几,样样齐全,临窗小炕上摆着小小炕桌,炕桌上摆着点心;靠墙书案上设有文房四宝,放着赵长卿平日里写的大字画的画儿。

一时,柳儿端来茶。

楚渝令她放在炕桌上,问赵长卿,“卿妹妹,你的琴呢?”

“什么琴啊?我还没开始学琴呢。”

“我听婶婶说给你请了先生,琴棋书画还没开始学么?”

“我先学的笛子。”琴太贵了,一时真买不起。

楚渝来了兴致,道,“学会了没?给哥哥吹一段听听。”

兴许是上辈子憋的狠了,赵长卿学了些皮毛便很有些炫耀心肠,平时常常自己拿个小笛子在院子里吹个不停。不过,她还是很矜持的表示,“才学了一点点。”

“来来,给哥哥吹一段,哥哥指点指点你。”

“你会吗?”赵长卿并不好糊弄,她转念一想,道,“你先给我吹一段,让我先听听你是什么水准,你再说指点我的事吧!”

楚渝笑,“你这丫头越来越不听话了。”

赵长卿挑起两条淡淡的眉毛,笑,“你休想戏弄我。”

楚家兄妹完全把赵长卿屋子当自己屋子一般,自在的很,看到赵长卿的老虎枕还笑话了她一番。赵长卿请他们吃点心,问,“楚姐姐,你又出去打猎了没?”

楚越兴致缺缺,挑了块栗子糕,道,“那几日与冯副将家的妹妹出去玩儿了,哎,没意思,就出去跑跑马而已。现在楚渝天天要去军营,他也没空去打猎了。”

楚渝道,“哎哟,别说打猎,我今天还是装病出来的,休沐都不得闲。”

真不知楚渝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装病谁不是老老实实的在家养病啊,他倒好,走街串巷起来。赵长卿道,“装病怎么能出来呢?楚哥哥,你可小心装过头。”

楚越笑,“上回他早上贪睡,爹爹起身时还不起,等他急吼吼的赶到营里,果然迟了,差一点就给爹爹军法处置了。”

楚渝叹,“那日明明说好你起个早去替我应卯的,分明是你这丫头无信用,现在还说嘴。”

楚越笑的无辜,“我起也起了,只是不知为何爹爹一眼就看穿了我,还问我,‘你一个丫头,又穿你哥哥的衣裳做甚?’我吓的一句话没敢说,立刻就回去叫你起床,是你死活不起。”

楚渝满是无可奈何,“老爹哪里分得清咱俩谁是谁?他那是诈你呢。你心虚才会上当。以后他再那般说,你只管顶足底气,包管你不会露馅儿。”

赵长卿问,“楚哥哥,军营里有意思不?我爹爹现在也是早出晚归的。”

“其实就是天天训练,或者跟着我爹爹打个下手什么的,比在家闷着有意思。”楚渝笑,“以前冯将军在的时候并不如何管束卫所,卫所自然松散。老爹治军严,卫所军与边城驻兵一样训练,许多人都是叫苦连连。”

赵长卿并不知这些事,问,“这还有的差吗?”

“自然不同,其实边城卫所军并没有多少,也就六千左右。大头是边城驻军,有数万人之众。卫所因是本地人军户抽丁,自来松弛散漫,只是偶有兵事时才集合听用。其实叫我说多多训练并无害处,边城不比他处,寻常西蛮犯边用不着卫所,但,凡事都有个万一。现在吃些苦头,以后战场上兴许就能捡条命回来。”楚渝道,“不然,战场上刀枪无眼,多少人有去无回。”

赵长卿颇以为然,道,“我祖父就是西蛮攻入城中时受了重伤,后来没养大好,元气大亏,一场风寒就过逝了。”

楚渝并不多说军中事,笑问赵长卿,“你那么郑重的下帖子,不会就请了楚越一个吧?”

赵长卿伸出两根圆圆胖胖的手指,“还有李姐姐没来呢。”

楚渝瞪大眼睛,不可思议,“你就两个朋友啊?”

“怎么可能只有两个朋友?”赵长卿瞪圆一双杏眼,强调,“我朋友多的很,就是你们不是没来过我家么,以前都是我去你们家吃喝玩耍,现在我有了自己的新屋子,就请你们来我家看看。其实我还请了其他人,她们都不巧,就楚姐姐和李姐姐应了我的帖子。”

楚渝自得咬口点心,“还是我最好吧,知道你这儿没什么人气,主动来帮你凑个人数。”

“是啊,楚哥哥最好了。”赵长卿眉眼弯起,就见楚越拿着她的小针线篓,不可思议的举着赵长卿的绣棚问,“卿妹妹,这是你绣的啊?”

“嗯。”是她送给朱老太爷的袜子,刚绣好一只,这是第二只,赵长卿道,“刚学,绣的不大好。”

楚家兄妹异口同声的赞叹,“已经很好了!”

楚越拉着她的小白手道,“卿妹妹,你可真有本事,这么小就会做针线了。这是做的什么?荷包么?怎么做白色的啊?”

“不是荷包,是我给曾外祖父做的袜子,这是袜口上的绣花。”赵长卿指着绣棚上的绣花道,“等把花绣好,就能填棉絮做袜子了。”

楚渝羡慕不已,“妹妹什么时候闲了,也给我做一双穿穿才好。”

赵长卿听他说混话,并不恼,只是一笑道,“我一个月才绣好一只,再说了,你家里丫环多的很,要什么没有,非要我给你做?”

楚渝道,“丫环婆子做的能一样么?就从没有妹妹送给过我针线。对了,去年你送我个荷包做生辰礼,原来还是你家婆子做的。”

“你不是说叫我今年重做一个给你么,等我给曾外祖父做好袜子就给你做荷包,反正你跟楚姐姐的生辰还早的很。”

楚渝满意,笑,“这还差不多。”

赵长卿拿出个盒子,里面整整齐齐的放有好几条小帕子,说,“楚姐姐,这是我新做的,还没送过人,你挑两条拿去使吧。”

楚渝问,“真是厚此薄彼,妹妹怎么不送我两条?”

赵长卿老实道,“这都是女孩子用的颜色啊,男孩子不大合用。”

“其实我也不怎么嫌弃。”

赵长卿只好道,“那楚哥哥也挑两条吧。”

直到中午将要吃饭时,李姑娘李明珠才来了。

李明珠额间微汗,与楚家兄妹互相见礼后笑道,“今天我来的巧了。我以前听我爹说过将军大人家里一对龙凤双生子,还想着卿妹妹的弟弟妹妹生的并不像,不想哥哥姐姐生的这般相似,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

楚越笑,“妹妹真是爽快人,过来坐。”

柳儿端来茶,李明珠接过顾不得烫一口就灌了下去,豪迈道,“柳儿,再给我来一盏。”拿帕子一擦额头,李明珠道,“可是累的我够呛。”

“昨天我娘查我功课,嫌我诗词没背下来,唠叨我大半宿不说,今天还不叫我出门,非关我在家里背诗。我是偷着出来的,本来想雇辆车,结果出来的急,也没留神,身上一文线没带,就走着来了。”李明珠喝下第二杯桂圆茶,道,“柳儿,再倒一盏来。”

赵长卿拿帕子给她擦脸上的汗,道,“李姐姐就是不来,差人跟我说一声也无妨的,咱们两家一个城东一个城西,说是边城不大,也走了好久吧。”

李明珠道,“君子一诺,快马一鞭!早应了你的事,怎能临到头反悔呢。”

待李明珠解了渴,赵长卿打发柳儿重打了洗脸水,叫她重洗了脸,赵长卿又吩咐柳儿道,“你去外头跟来福叔说,叫来福叔去李姐姐家走一趟,跟李太太说一声,就说李姐姐来咱们家了,并未去外处,等下午必然安安稳稳的送李姐姐回去的,莫叫李太太着急。”

柳儿忙去了。

李明珠笑,“多谢妹妹了。”

赵长卿笑,“理当如此。李姐姐吃些点心,肯定饿了吧。”

李明珠并不客气,道,“肚子里咕噜咕噜的。”拿块桂花糕咬一口,“咱们边城的桂花糕就是南香园做的最好。”

“上回看李姐姐喜欢,我叫丫头们特意买的。”

李明珠对楚越道,“看卿妹妹年纪小小的,真不知道跟谁学的,懂事的了不得。要不一般我都不跟这么小的奶娃子玩儿,我就喜欢她。”

楚越笑,“还特会说大人话。”

“是啊是啊。”

赵长卿不服,道,“什么叫奶娃子,我也只比李姐姐小三岁而已!”

李明珠笑,“你现在不也才五岁么。”

赵长卿掰着手指道,“明年六岁,后年七岁,大后年八岁,大大后年九岁…”

楚渝逗她,“是啊,光你一个人长岁数,我们都原地不动的。”

李明珠楚越都笑了起来。

李明珠与楚越投缘的了不得,两人都酷爱兵马弓箭,三言两语已经说定哪天一道去骑马打猎了。李明珠问,“卿妹妹,我表姑和阿白在吗?”

“苏先生带着阿白去外头逛街市了,说中午在外头下馆子。”赵长卿道,“李姐姐要是想见苏先生,下午多玩儿会儿就是了。”

李明珠简单的跟楚家兄妹解释了她家与苏先生的关系,李明珠叹道,“其实以前我娘也不怎么管我功课什么的?自从苏表姑来了边城,她又是个有大学问的人,什么事都能说出一二道理来。我娘就能魔怔似的,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的唠叨着我学,恨不能我才女附体,立刻口吐文章。”

她说话有趣,大家均笑着听了。李明珠道,“只是人跟人哪里一样,我表姑出身,一家子都是念书的人,祖上就有这根筋。我家祖上都是骑马打仗的,使刀弄枪是看家本领,如何文雅的起来,学来学去倒学个四不像。”

楚越深有同感,道,“是啊,咱们天生就喜欢弓马的人,如何坐得住天天绣花吟诗呢?像卿妹妹这样的才是天生文雅的人。”

赵长卿笑道,“我也在跟我爹爹学武功。”

楚渝鼓动她,“都学了点啥?来,比划比划给哥哥瞧瞧。”

“我穿着裙子,不大方便。”赵长卿吹牛道,“反正是厉害武功,一拳能打死熊的那种。”

楚渝哈哈大笑。

人多也便格外热闹,午饭吃得也快活。

尤其李明珠早便饿了,楚渝是半大小子,楚越也不是千金小姐的胃口,一桌子菜竟吃得七七八八。楚渝笑,“你家厨子的手艺也不赖。”

赵长卿心下庆幸,幸亏多备了些菜,不然若是不够吃可是太丢脸了,笑,“头一回请你们,当然得拿出看家的本事了。”

饭后,柳儿又端来切好的西瓜,李明珠道,“这都八月天了,你家还有瓜呢?可是难得。”

赵长卿笑,“本就是种的晚瓜,藏在地窖里,放到八月十五都没问题。早上拿出来放了这大半日,现在半点不凉。”

楚越笑,“你先前送给我的瓜果,我娘都说好吃来着。”

赵长卿笑,“我家有块田,种的都是水果瓜菜,家里的果子一年到头不用买的。我家人口少,每年结许多果子从来不卖,都是给亲戚朋友分一分。”

李明珠咬口西瓜,道,“我家也每年都种果子,你家的仿佛格外甜。”

“西瓜在沙土地种出来的最甜,像山药,就是白土地种出来的好。有时候也跟年景有关,不一样的。”赵长卿也吃了一小片。

大家说说笑笑,一直到下晌天将黑楚家兄妹方告辞,赵长卿送了她们一筐西瓜,二人道谢后便走了。李明珠没等回苏先生母子,只得对赵长卿道,“卿妹妹,等表姑回来,麻烦妹妹跟表姑说一声,眼瞅着就八月十五了,一家子团聚的日子,我娘想着请表姑到我家去过中秋。”

赵长卿心下生疑,想着李明珠明明说是偷跑出来的,李太太并不知她来赵家,焉会嘱咐她这事呢?面儿上却不动声色,亦不多问,只一笑应下,“我记得了,李姐姐放心,我必跟苏先生说的。”

来福早租了车来,赵长卿同样送上西瓜,李明珠道了谢,便也告辞了。

作者有话要说:前两天有些事,有些感悟,每码出来的文章总觉着不能满意,写了改,改了写,如今总算顺过来了~~恢复正常更新~~~~

第37章

赵长卿的请客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只看楚家兄妹与李明珠玩儿到傍晚,就知与赵长卿交情是很不错的。

凌氏鼓励闺女道,“以后就要这样,咱家并不是小气的人家,你只管请朋友们来玩耍就是了。小朋友间多走动,才能更加亲近。”

赵长卿笑,“我知道了,以后我越大认识的朋友越多,母亲你别嫌烦就成。”

凌氏笑给赵长卿正了正发间的小珠花,笑眯眯地,“我闺女有出息,当娘的哪个能嫌烦呢,高兴还来不及。楚家兄妹生得还真是像。”

“是啊,要是穿一样的衣裳梳一样的头发,寻常人都难分辩。”赵长卿道,“我以前去找楚姐姐,楚哥哥在的话也会跟我们一起说话。”

凌氏笑,“人品也好。”原本凌氏想着,她闺女头一遭请客,别人不来,朱家姐妹起码得给她闺女个面子吧。不想,朱家姐妹也没来!倒是人家将军府的公子小姐,一点儿架子都没有,这才是高门大户出来的教养呢!比那些假惺惺的强百倍!

此时,母女两个竟然奇异的心有灵犀了,赵长卿想的也是,朱铃姐妹三个与赵飞云都不来,楚家兄妹却来了。苏先生说的果然是不错的。赵长卿笑,“我跟楚姐姐楚哥哥投缘的很,跟李姐姐也很好。”

凌氏笑,“都是好孩子,难得交到这样的好朋友,要好好相处。”说着,凌氏从妆匣子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盒子,打开来是一对小小的粉色的珍珠耳坠子,凌氏笑,“你以后渐渐大了,这些小首饰也要戴起来。”

赵长卿接过,笑道,“真好看。”珍珠不大,难得是小小粉色的珠子,水滴状,银托子,不会很贵,却又很活泼很适合小孩子戴。

凌氏换下赵长卿现在戴的细细的玉质小耳塞,拿镜子给她照,道,“我去铺子里时,正看到街上有卖的,当时我就想着,我闺女戴肯定好看。早想给你,一时又忘了,过几天跟老太太去朱家就戴着这个。”

赵长卿瞧着镜子里的自己,小胖手摸摸小小的珍珠坠子,赵长卿抬眸望向母亲,笑,“母亲,我觉着这个珍珠的比金坠子还好看。”

凌氏笑,“你们小女孩儿,正是活泼的年纪,金项圈金手镯有一两件就够了,满头金银有什么意思?没的倒显着暴发。等你再大些,像楚姑娘那样亭亭玉立的年纪才要正经添几件好首饰呢。”

赵长卿笑应了。

凌氏又嘱咐教导了她许多话。

第二日,凌大太太带着三个女儿来访,先给赵老太太问过安,便随凌氏去了主院说话,赵长卿也跟着过去相陪。

凌氏笑问,“好些天没见大嫂,家里父亲母亲可好?”

凌大太太笑,“都好。如今这眼瞅着八月十五,知道妹妹家里不缺这个,我收拾了些瓜果给妹妹送来。原本说叫你大哥来的,正好府衙招书办,他去考试,我就带着大姐儿她们来了。”

赵长卿带着姐妹们吃点心果子,就听凌氏问,“大哥去考书办了?我倒是刚刚听说。”

凌大太太笑,“他说没个把握,不好叫我往外叨叨,怕考不中反失了脸面。”

凌氏笑,“这有什么失脸面的,大哥自幼念书,又有秀才的功名,粗笨的活儿不大通。若能在衙门做个书办,抄抄写写之类,正对大哥的脾性。”

“妹妹这话真是说到我心坎儿上。”自从分了家,凌大太太精神面貌一日千里,已经由先时沉默寡言的妇人进化为有些泼性的一家主妇。见凌氏也认同丈夫去考书办,凌大太太面上多了几分得色,笑,“哎,说来话长,其实我早有叫你大哥考个小吏做做。先时父亲总是憋着心气儿叫你大哥考举人,我也怕贸然开口坏了你大哥的前程。如今才是想开了,这举人不举人的,还是吃饭最实在。咱家的灵气啊,没生在你大哥身上,也没生在小叔子身上,都在腾哥儿身上呢。妹妹有所不知,腾哥儿这才去族学一年。刚开始是在蒙童班里念书,如今夫子已将腾哥儿调到更好的班里去了。这孩子真是争气。”相对于凌二太太凌三姐母女两个对长房满肚子的怨气,凌大太太倒是很少说二房的不是,她比较喜欢话里话外的挑老房的刺儿。

凌氏笑,“腾哥儿的确心性灵敏,天生就是念书的苗子。”

凌大太太笑,“是啊,说来叫你大哥去考书办,父亲还不乐意来着。他老人家是个做学问的人,说书办位微职低的,不大体面。再者还有腾哥儿日后科举,总觉着腾哥儿日后得了功名,若有个做小吏的大伯,怕是脸儿上不好看来着。还是我托了腾哥儿,腾哥儿劝了父亲几句,父亲方允了。”

凌氏心下颇是无语,只得笑,“家里的地有佃户管着收拾租种,大哥找个差使也好。”

“是啊。”凌大太太叹道,“若是你大哥通些农事,我倒是想把田地收回来。咱们家小庄子相临的一家子,人家是有三百亩田地,一家子守着田地建了一溜大庄院,住在乡下宽敞的很,农忙时雇人种田,收成算下来比咱们这种包给佃户的要多两成不止。”

凌氏笑问,“莫不是大嫂有意一家子搬到乡下去住?”

凌大太太笑,“只是一想罢了,不要说父亲不愿意,就是你大哥,怕也是不愿意的。”

凌氏笑,“眼瞅着大姐儿她们姐妹也大了,再过几年就到了说亲的年纪。在城里,以后好歹的总是找个城里门当户对的人家,若回了乡下,说亲上就不大便宜了。”

凌大太太笑,“是啊,唉,我也在城里住惯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