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七巧无奈,只好把自己帮人接生的事情又说了一遍,当然其中省略了剖腹取子这么可怕的形容词,最后只告诉李氏母子平安。

李氏一边谢天谢地,一边道:“这么说来,要不是因为这事儿你今天往林家庄跑了一趟,还得耽误两条人命啊!这一定是你钱婶子在天有灵啊,知道林庄头不是坏人,才引了你过去的,你看看,做人还是的心存善念对不对?”

乡下人两级分化很严重,有的就跟刘三婶一样,处处想着占别人家的便宜,填自己家的窟窿。有的就跟李氏一样,老实心善,凡事都留有善念,相信因果报应,待人做事总又有一些余地。刘七巧见李氏合着双手念佛,笑着道:“是呢,娘你说的对,做人还是要心存善念的好。”

李氏提着灯笼在前头引路,和刘七巧小声说话,没过一会儿就到了钱寡妇家门口。钱寡妇家家徒四壁,外头是用竹子围城的栅栏,三间茅房并排成一线,钱寡妇的尸首就放在了中间的客堂里。外头吹吹打打的唢呐队见又有吊唁的人来了,又不紧不慢的吹起了丧葬的曲子,听着倒也热闹。

杜若命身边的小厮上去给了吊丧的银子。他今日出门比较急,也只随身带了几两银子,跟坐在一旁的账房先生道:“我们远道而来,不过尽了心意,先生不必记录在案。”

账房是田家的老太爷,是村里唯一一个年纪大又认字的人。他接了银子,转身对身边的钱大妞道道:“快给这位公子三炷香。”

钱大妞一早回家就开始哭,这会儿眼睛肿的跟核桃一样,拿着香抖抖索索的递给杜若。杜若接过了香,恭敬的对着钱寡妇鞠了一躬。

这会儿子是晚上,陪夜的人也不多,大家见了杜若,也光背地里窃窃私语,说是钱寡妇不知道是什么福气,还有这种大户人家的公子爷来给她吊唁。

刘七巧顾不上杜若,跟着王老四一起,将林老二领进了钱寡妇家后院的柴房,李氏避过众人的耳目,带着钱寡妇的爹娘从灵堂里面出来,来到柴房。

“叔婶,这就是林老二,他已经认了,说是自己害了喜儿她娘。人我们家七巧也给你们带回来了,你们倒是发个话,这事儿怎么惩处?”

钱寡妇的娘抹了一把老泪道:“人都死了,还能怎么惩处,只是可怜了两个娃而已,大的还没出嫁,小的又丁点儿大,虽说她托拜了你,可我知道,你也是好心,不舍她去的不安心,才答应的,我们没得就这样拖累人的,喜儿,我还是把她带回和桥村去,我们家再难,也少不了她一口饭的。”

李氏闻言,又忍不住落下泪来,忙开口道:“婶子说这话就见外了,喜儿她娘看的起我,才把喜儿托付给我。再说喜儿这孩子我也喜欢,白的就便宜了八顺,下个月我们往京城去,本来也是要买个丫头进城的,如今说的不好听了,我们还得使唤喜儿做事呢,您要是心疼她在我们家为奴为婢的,您尽管领她回去。”

钱寡妇的老爹听了这话,叹了口气道:“老太婆,咱们别操喜儿的心了,年下大妞也快倒出嫁的日子了,这热孝在身,也要耽误个三年,喜儿就让她呆在老刘家吧。”钱寡妇的爹一早就知道刘七巧家在这村里是富户,心想着钱喜儿在这里也吃不上什么亏。他们两人虽然可以把钱喜儿带回和桥村,可现在毕竟是儿子当家,儿媳妇又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没得以后钱喜儿还受了她的气呢。

“叔能这么想,就再好不过了,放心吧,我在这里向你们保证,以后只要有我家七巧八顺的,就有你们家喜儿的。”

刘七巧一听就不对劲了,这感情还真的养上了。看来李氏这次是真同情钱婶子,铁了心要好好待她的女儿。

林老二听了他们这一番话,在一旁嚎啕大哭,嘴里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是我害了钱寡妇,是我害了钱寡妇,是我害了钱寡妇…”

李氏擦了一把泪,指着林老二问两位老人:“这…叔婶,你们倒是拿个主意啊?”

钱寡妇她娘看了一眼林老二,摇摇头道:“趁着这会儿人少,让他走吧,老婆子我又想了想,我女儿一生干干净净的人,不能死了还让人看了笑话。”

刘七巧只觉得一拳打在棉花上,没得就觉得软绵绵的,偷偷的朝着王老四使了一个眼色,王老四拎着人就往外头走了。

杜若祭拜过了钱寡妇,人已经到了门口,见王老四拖着林老二出来,便开口道:“我们上路吧。”

刘七巧也从柴房出来,见外面的农家小道黑漆漆的一片,他们手里也没个灯,就找了方才李氏的那盏灯笼上前为他们引路。

到了外头停马车的地方,王老四把林老二押上了车,看着黑漆漆的天空道:“不对啊,刚才我们回来的时候,这天上还满天星呢,怎么这会子黑压压的一片,只怕要变天了。”

刘七巧不像他们庄稼人,是要靠天吃饭的,对于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的,从来没有半点警觉心。她也像王老四一样抬头看看天道:“会吗?我看着就黑漆漆的一片,跟刚才也没啥区别。”

杜若蹙眉看了看天色,默默登上马车,外头王妈妈道:“少爷,这天只怕真要下雨,不如先在这村里歇一晚上,老婆子去问问,这里谁家有空房子的。”

刘七巧露出一个牙疼的表情,这牛家庄人人都知道,只有刘七巧家有三进院落的房子,东西厢房几大间,前两年新盖的,一直空着呢。

王老四看了看刘七巧一脸面瘫无坚不摧的表情,很厚道的保持沉默。谁知王妈妈开口道:“七巧姑娘,你知道这村子里,谁家有空房子吗?我们接住一晚,明儿一早就走。”

杜若在马车里头听着,见外头没有声音,伸手挽了帘子道:“王妈妈,我们走吧,未必就下雨。”

王妈妈担忧道:“少爷,这到家还有两个时辰呢,回去都快天亮了,你这身子也不适合熬,早知道我们就应该听林庄头的,在他庄子上住一晚。”王妈妈开始埋怨起人了,冷不丁视线就落到刘七巧的脸上,要不是为了送这个刁蛮的小姑娘,少爷何至于连夜赶路,真真是一个不识好歹的姑娘家,比起方巧儿可差多了。

刘七巧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王妈妈做了这么一番批判,可听了王妈妈的话,总觉得她是故意有所指的。她正为难着呢,冷不丁一滴水落在她的额头上,激的她抖了一下,用巴掌摸了摸额头,湿答答的,竟然是一滴雨水。

然后,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忽然间倾盆的大雨跟倒下来一样,把众人浇灌的一个透心凉。

前头的小厮灵机一动,忙对着刘七巧喊道:“快上马车。”

刘七巧想着自己要是被淋成了落汤鸡,只怕这辈子的名节也完了。做个古代的姑娘很累人,湿了身就跟失了身没区别。幸好她还不是被养在深宅大院的那种。

刘七巧急忙爬上车,可她往了她现在才十四岁,搓衣板一样的身材,竹竿子一样的体量。任她用力往上蹬也没蹬的上去。再看另一旁的王妈妈,早已被王老四一手给托了上去。

王老四见刘七巧没爬上去,忙绕了道过来要帮刘七巧一把。正这个时候,一只手从帘子里头伸了出来,还是那苍白的、骨节分明的手。

身后是王老四坚强有力的大掌,眼前是杜若纤细无力的臂膀,可刘七巧却跟中了邪一样,居然伸出手,握住了杜若的手掌。

那人微微往上使了一把力道,刘七巧蹬上了车,却一个不稳,身子直往杜若的身上跌去。额头轻触到杜若唇瓣的刹那,刘七巧只是微微的皱了皱眉头,谁知那人却赫然松开手。刘七巧触及不防,屁股在马车的地板上摔成了四瓣。

在王老四的指引下,马车顺着小村道往刘七巧的家里去。

隔着雨雾,刘七巧远远的就听见外头有人在喊她:“七巧在家吗?”

第 18 章

牛家村人口简单,乡里乡亲也都认识,所以刘七巧对来人是女的还是男的没多在乎。只是这大半夜的,外头还下着大雨,总不会是什么好事。

王老四在前头领路,但是黑灯瞎火的看不清,又要防着马车在泥地上打滑,就朝着那声音传来的方向喊道:“是谁站在那儿呢,过来搭把手!”

那人听见外头有人应他,举着灯笼往王老四的方向看了看,有点不确定问道:“是老四吗?你们这是才回来吗?七巧呢?”

王老四指指身后的马车道:“在车上了,先到门口停稳了再说,这泥路子真不能走了,亏的七巧家门口是石子路。”王老四抬起头,这才看清了迎上来的人,对车上的刘七巧道:“七巧,是你三叔呢。”

刘七巧掀开帘子问:“三叔,这大晚上又下着雨,你找我有事吗?”

刘老三有些不好意思道:“你嫂子见红了,你婶子让我去外村找稳婆,这黑灯瞎火下着大雨,我看我还是找你好了。”

刘七巧有些狐疑道:“怎么见红了,嫂子还没到日子呢,怎么着还得有一个月呢?”

刘老三红着脸道:“这我可不知道,女人家的事情,我不懂,七巧你快跟我过去瞧瞧吧。”

沈阿婆听见外面动静,便以为是刘七巧回来了,从里面打了大的油纸老黄伞出来,见人都站在大门屋檐下,笑着道:“怎么都杵这儿呢,屋里坐吧。”

刘七巧知道这时候不请杜若他们下来,自己就太失礼了。所以她先跳下了马车,转身对马车里的人道:“王妈妈,这儿是我家,你们先下来坐一坐,暖暖身子吧。”

刘七巧说着,往里头走了两步,到角落里换了雨天穿的木屐,来到刘老三的身边道:“三叔我跟你去瞧瞧婶子先。”

刘三叔感激的看着刘七巧,沈婆子听说,忙从里头取了一盏灯出来,让刘七巧打着。刘七巧转头嘱咐:“阿婆,给客人们准备三间客房,你熬一锅姜汤,让他们吃了暖暖身子吧。”

沈阿婆应了,又从里面墙上拿了蓑衣出来,给刘七巧披上了,对着刘老三道:“她三叔,一会儿你得亲自从七巧回来,这外头天黑又下雨的。”

刘老三忙点头答应,这时候刘八顺从屋里睡眼朦胧的出来,脸上红彤彤的,揉着眼睛问:“是不是姐姐回来了呀?”

“哎哟我的小祖宗,快上床睡好去,别又发热了。”

刘七巧一听,转身问沈阿婆:“八顺怎么了?”

“我估摸着昨晚你们三个小的没睡好,今儿一早老陈送八顺去私塾,没待半个时辰,八顺就发热了。”

刘七巧瞪了眼刘八顺,觉得很无语。昨晚李氏不在家,刘七巧本来打算带着钱喜儿睡觉,让刘八顺跟着沈阿婆睡。谁知道这家伙大半夜的不肯睡,愣是挤到了她们一块儿。还说什么男子汉大丈夫,来保护她们两个弱女子。刘七巧被他闹的没办法,只好留他下来睡觉了,结果第二天一早,刘八顺整个人就在被子外头横着…

刘七巧觉得,虽然自己接生过那么多孩子,但若是让她亲自带孩子的话,肯定是一个失败的人。

刘七巧摸摸刘八顺的额头,我滴个娘啊,烫的跟小火炉一样,急忙对沈阿婆道:“阿婆,你快把八顺抱进去,我先去看一下嫂子,一会儿就回来。”

沈阿婆忙过来抱起刘八顺,刘七巧朝着外头走了几步,忽然转过头来,看着站在一旁的杜若道:“你不是大夫吗?我弟弟交给你了,要是我回来时候他还烧着,我就进城拆了你家医馆!”

沈阿婆也不知道杜若他们是什么人,但心想是刘七巧带回来,肯定就不是什么坏人。于是就先抱了刘八顺回房,然后出来招呼他们。

杜若站在刘七巧家的客厅里面,说实在的,虽然刘七巧家在牛家庄是有名的富户,然杜若确实很少来这样的农家。所以他饶有兴趣的打量着屋里的各种东西,顶墙根的地方放着一张长条供桌,中间放着四张靠背椅,两边的墙上还挂着几套蓑衣,一旁的角落里还有几样下地的农具。

“几位先坐一会儿,姜汤马上就熬好了,乡下人家简陋的很,让你们见笑了。”沈阿婆也是一个有礼貌的老人,她年轻丧夫,就再也没有改嫁,一直跟着张氏,现在张氏去了,她还在刘家当帮佣。

“方才看见你家的小少爷似乎病了,我进去看看他。”杜若虽然对于刘七巧那颐指气使,用下巴指着自己的说话方式不太满意,但是医者父母心,他不会因为这个,就去迁怒别人。

“这位公子爷真是大夫吗?那感情好,八顺一早回来,发了三次烧了,这会儿又热起来了,老太婆我正在给他捂汗呢。”

杜若往里头去,见刘八顺被埋在厚厚的被子中间,只有一个小脑袋露在外头,红扑扑的。他伸手一触,确实是烫的惊人的温度。

“老人家,你先出去打一盆冷水来,打湿了毛巾给他脑子降温,这样的高烧很容易烧坏脑子的。”

沈阿婆忙不迭点头道:“啊?这么严重啊?那可怎么好?我得赶紧去喊刘婶子回来,万一八顺有个好歹,我也活不成了。”

杜若见沈阿婆吓的不行,便对一旁的王妈妈道:“王妈妈,你跟着这位阿婆一起去,小孩子发烧来的快去的也快,没大不了的。”他说着,就伸手把刘八顺身上厚厚的棉被给揭开了,只拿被子的一角盖住他的小腹。

沈阿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道理,但既然刘七巧说他是大夫,那就姑且听他的。杜若又命小厮去打了一盆温水,把刘八顺抱了起来,解开了衣物,帮他把后背、脖子、腋下、和大腿两侧分别用温水擦了一遍。如此反复了两三回,等到沈阿婆端着姜汤进来的时候,一抹刘八顺的脑袋,诶嘿!果然不烧了。

杜若擦了擦手,接了沈阿婆端进来的姜汤,只抿了一口道:“嗯,这是宝善堂的姜葱红糖,没想到你们乡土人家,也会买。”

沈阿婆笑着挥手,我们平时哪里吃,这是二爷心疼七巧,给七巧买的。杜若对着碗喝了两口,忽然就全明白了。原来看似张牙舞爪的小姑娘,原来有这毛病,怪不得虽然看她说话大声大气,但总觉得精气神上差了那么一点,却是有点血虚气弱。

刘七巧那边,可也没少受罪,幸好王老四跟着他们一起走。这农家下了雨,烂泥一样的地,走一步滑三滑的,如果问刘七巧这辈子最讨厌的事情的话,除了每个月的那几天,她最讨厌的就是在这种人神共愤的日子出门给人接生。但是古代生孩子又不能像现代一样挑时辰,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躺上面来一刀就完结了。刘七巧纵有千般不愿,脚下还是照不耽误行程的。

刘七巧来到刘老三家门口的时候,王氏已经在门口等着,见刘老三回来,瞅了一眼是刘七巧,也不好意思上前接话。

毕竟是她唆使她娘家人来牛家庄闹的事情,这事儿虽然没说开,可谁也不是笨人,她这会子要是冲到刘七巧前头,白的让人家觉得碍眼。所以王氏很识相,只站在刘老三身后道:“七巧,你嫂子在里头呢,还没发动,没得怎么就见红了,这会儿正躺着,我看也就这一两个时辰的事儿了。” 

王氏的儿媳妇小王氏,是王氏在娘家的侄女,如今又做了婆媳,从刘七巧的眼光来看,两人的关系还算不错,倒没弄出什么太不像话的事儿,让村里人看热闹。

刘七巧来到房里面,见小王氏正靠在床上,脸色红润,半点没有要发动的前兆。刘七巧上前,伸手摸了摸小王氏的大肚皮,在几个地方稍微用力感觉胎儿的位置。小王氏皱着个脸,心里也正不痛快,她这是头一胎,刚怀上的时候就老见红,后来还是托刘老二在城里买了保胎药,这才保住的。

乡下人家实诚,觉得这孩子保不住,就是跟这家人没缘分。就算你强扭着要,也未必能摘一个好瓜,这话王氏虽然没当着自己儿媳妇的面说过,但肯定是大风闪了舌头,不知道跟谁就提起了。小王氏一伤心,回娘家住了几个月,这不眼看着快要生了,才回来的,谁知道没回来几天,又见红了,你说邪乎不邪乎?

“嫂子,你今天干重活了吗?”刘七巧当着王氏和刘老三的面问小王氏。

小王氏低着头,先是不肯说话。刘七巧回头看了眼王氏不太自然的脸,继续道:“你不说我也知道,你今天肯定是干了什么下蹲的活儿,你这不是要生了,你这是要养着,在生之前,你最好别下这张床,不然的话,你这娃可不好生哪!”

第 19 章

小王氏这种情况,放在现代的医学术语,叫胎盘前置,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病例。主要的症状就是流血。刘七巧前世当妇产科大夫的时候,待产区有一半的准妈妈们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住院的。这种病没法治,只能养着。那些准妈妈们就等着养到胎儿足月的时候,上了产床来一刀,就解脱了。

可现在是在古代,刘七巧自然不能用今儿对付林家少奶奶的方法来对付小王氏。所以她想了想继续道:“从今天以后,你除了拉撒,就别下这张床,吃喝都让婶子给你端过来,不是我刘七巧吓唬你,你要是再动一动,血流光了,孩子也不定会下来的。”

刘七巧不懂中医,也不知道这古代的催生药靠不靠谱,她是不敢给人用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她只能用静养的办法来延长小王氏的妊娠期,达到瓜熟蒂落的那一天。

小王氏眼圈一红,在床上抽噎了几声道:“我不过就想要个孩子,怎么就这么难呢!你大嫂子已经生了两个,我就这一个,还这么的磕磕碰碰,算是什么事儿!”

王氏听刘七巧说要让她伺候小王氏起居,脸上没来由就变了颜色,也跟着附和小王氏的话道:“人家生孩子,你也生孩子,怎么人家生孩子跟母鸡抱窝似的,你生个孩子跟天上掉金蛋一样,别出来还是个赔钱货!”

这话说的忒毒,小王氏哇一声哭了起来,指着王氏道:“你还是我姑母呢,你就这么说我,当年你家穷的跟什么一样,你儿子娶不到媳妇,你就哄了我过来,你儿子在外头,一年回来个把月,三年我都没怀上,这能怨我吗?我今年都二十了,人家十七岁就生孩子,你能怨我不如人家吗?”

刘七巧在一旁听着,忍不住就要笑了。古代人以为越早生孩子越好,其实是一个很错误的想法,女人子宫的黄金阶段是二十六岁,那个时候生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最健康和成熟的阶段。可是这一点在古代是很少人接受的,二十六岁的女人,至少得是三四个娃的娘,这才像样。

刘老三听了,脸上也不好看,扯了王氏以膀子道:“你明儿就给儿子稍个信,让他从庄上回来,咱们自家还有地要请短工呢,倒让儿子在外头没日没夜的。”

刘老三原本有三个儿子,一个闺女。小儿子小时候落水死了,大儿子在外头庄子里给人拉扯,二儿子在家帮工务农。还有一个闺女,比刘七巧大三岁,两年前就嫁了。

小王氏是大儿媳妇,下头二牛也已经十七了,正忙着张罗媳妇。同村的姑娘没合适的,正往外头村里去找呢,刘老三家靠着刘老二,这几年才稍微过的好一点,但也算不上是富户,所以家里有点钱的人家,也不愿意和刘老三家结亲。万一要是听说上头的婆婆还不好处,只怕刘二牛的媳妇也只能往穷人家去找了,这样的话,王氏心里可就不爽快了。

王氏想了想,这日子还是要过,这摸样还是要装,所以才退了半步道:“行吧,就听你的,横竖也就这个把月,到时候家里春种,少不了还得让大牛回来。”

刘七巧见自己没啥事儿了,便起身要走,她到了门口,见天已经不下雨了,外头的空气清新的很。田埂上传来清爽的泥土气息。刘老三打着一盏灯,在前头给刘七巧引路。

刘七巧怕王氏心里憋着气,会对小王氏撒泼,所以对刘老三道:“三叔,嫂子这情况还真挺复杂的,你要是想抱大孙子,可真要看紧了婶子。”

“七巧,真有你说的这么严重?”刘老三是庄稼汉,哪里懂这些,他只当女人天生就会生孩子,虽然也听过有人难产的,可他这儿媳妇,怎么连生还没生,就已经这么难了呢?

刘七巧严肃道:“非常严重,动一下就容易大出血,只能安安心心在床上养着,养到你孙子想出来那一天!”

刘老三埋头想了想,刘七巧虽然才十四岁,可她却懂接生,这村里村外接生过不少人家,他信的过。于是点了点头道:“行,我一定把你话带给你三婶,让她好好照顾你嫂子。”

刘七巧回到自己家的时候,见大门口点着一盏灯。有一个人正披着外袍,站在刘家的大门口,看那瘦弱的小身板,肯定就是那京里来的杜若杜大夫。

杜若见刘七巧回来,转过身子,踱步来到刘七巧家院中。刘七巧家院子里铺着青石板的地砖,下了雨滑溜溜的。杜若平常走不惯这种路,脚下一滑,身子冷不丁往前冲出去。幸好前头有一颗枣树,杜若连忙伸手扶住,谁知道刚下过雨,那枣树上蓄满了水,这么一摇,满树的水哗啦啦一声,全倒在了杜若的脸上、身上。

刘七巧从外头进来,正好目睹了杜若变成落汤鸡的一瞬,憋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道:“杜公子,你…你这是嫌弃我家没烧水给你洗澡呢,这就自己洗上了!”刘七巧觉得,其实自己也是有毒舌天赋的,只要开辟起来,一定可以力克群雄。

杜若稳住了打滑的脚,伸手拂了拂身上的雨水,转过头看着刘七巧道:“七巧姑娘也知道自己招待不周,那还不快去帮在家烧点热水来?”

刘七巧总算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厚脸皮的真功夫!她狠狠的瞪了杜若一眼,发现几根潮湿的发丝贴在杜若略显病态的脸上,那额际沾着的雨水顺着眉宇缓缓下滑,怎么看怎么美。刘七巧咽了咽口水,她向来对于好看的人的免疫力是很低下的,所以为了防止杜若用长相继续迷惑自己,她甩了甩手,大摇大摆的往里头边走边喊:“阿婆,烧点热水,这里有位贵客要洗澡!”

刘七巧才回家,忙就跑到房里去看刘八顺。刘八顺已经退了烧,这会儿睡的很安稳。刘七巧跑到外头厅里的时候,看见杜若正坐在厅里头的八仙桌前,低头写着东西。

他写完之后,面色冷冷的递给刘七巧道:“令弟虽然退了烧,但是病还没有好,这是药方,明天一早给他去抓药吧。”

刘七巧看了一眼杜若给她的药方,将那药方放在手里反复的看着,只见上面的蝇头小概写的工工整整的:麻绒,桂枝,杏仁,川贝,枇杷叶,沙参,苏子,桔梗,川朴各一钱。

刘七巧好奇的问道:“诶,你这字怎么跟其他大夫的字不一样呢,那些大夫每次开药方,都生怕别人家偷了他的秘方一样,写的跟鬼画符一样,你这字倒是很不错嘛!”刘七巧上学的时候是学霸,什么都争先,唯一就是自己的字写的太丑,跟蚯蚓一样。不过后来病历都是电子化的,她也不担心被人说她字丑,但是对于字写的好看的人,刘七巧天生也很有好感。

杜若收起了笔,将东西放入他一旁的药箱里面,习惯性的拿着手帕擦了擦手道:“我怕我写的不好,你不认识。”

刘七巧那头刚刚培养起的对杜若的一点点好感,就被杜若这样毫不犹豫的一盆冷水,给浇灭了。

“哼哼哼!”刘七巧觉得很不服气,咬着牙一字一句道:“那你白担心了,我本来就没认识几个字!”

杜若自然知道刘七巧这话是自相矛盾的,方才在马车上刘七巧还说她看过史书呢,这会儿就变成不认字了。不过他看见刘七巧那副宁死不屈的表情,就觉得心情舒畅,忽然觉得跟小姑娘逗逗嘴也很有意思,怎么自己跟自己家里的那几个妹妹,就半句话也说不上来呢?

一样是十三四岁的姑娘家,谁的眼睛也没有眼前这个村里小姑娘灵动可爱。可惜了,只出身在这样的村户人家,若是在城里的好人家,还不得被一家人宝贝的跟什么似的。

杜若收好了医药箱,背着药箱往后面的厢房去,走到门口的时候,忽然被门槛给半了一下。他一低头,朝着刘七巧使了个眼色道:“七巧姑娘,你家的门槛太高了点吧?”

“哪里高?是你自己走路不小心,还好意思怪门槛?”刘七巧对他嗤之以鼻。

杜若皱皱眉头,装作无辜:“不是你说的吗?提亲的人已经多的踩烂了你家的门槛?”他说着,故意用手指了指他脚下的门槛。

刘七巧一张脸没来由就通红了起来,横眉冷眼,没好气的道:“是啊,踩烂了,所以换了新的!”

杜若就这昏暗的廊灯低头看了看,噗…:“磨得连漆都没有了,还新的?”

刘七巧觉得自己要炸毛了,跺脚道:“你懂什么,这是原木,自然色!”

这下…杜若可真的不懂了!

第 20 章

这一番耽误,已是很晚的时辰了。王妈妈从客房出来,看见杜若站在客厅外头,忙道:“少爷,床铺好了,先进去歇会儿吧,老奴这就去给你打水泡泡脚。”

杜若点了点头,略有些疲惫,他自病愈之后,一直都呆在自己住的小院子里。平日没有人来的时候,他几乎足不出户,不是看医书,就是摆弄他小院里的花花草草。今天这一日的奔波,他也觉得有些累了。大夫是最熟知自己身子的,所以杜若乖乖的听话,回了房间里。

比起在京城的深宅大院,刘七巧家的房子可以说是简陋的很。可饶是如此,这几间大屋还是这牛家庄最好的房子,因为这房子是当初刘老爷盖了,虽然刘老爷这辈子从来没打算过再回乡下。

李氏平日爱干净,这房子虽然没人住,却也打扫的一尘不染,就连屋梁上的蜘蛛网,她也用扫把扎着竹竿,清理的干干净净的。

杜若坐在炕头,看见一旁的茶几上放着茶杯茶壶。这杯盏都是下等的陶瓷,在城里小摊上几十文就可以买上一套,但是擦洗的亮铮铮的,杜若倒了一杯茶,从炕头的药箱里面拿了一个白瓷瓶子,倒出两颗药丸服了下去。

刘七巧见杜若走了,心里还憋着气,一时间也睡不着,所以去了房里看刘八顺。刘八顺这会儿睡的熟,沈阿婆从外面进来,见刘七巧陪着八顺,便道:“杜大夫治病倒是挺有意思的,这乡里乡下的,也没个药,他就拿着汗巾给八顺擦了几下,八顺就退烧了,也不知道管用不管用,万一后半夜又烧起来呢?”

刘七巧听着,心里倒有些奇怪呢,给小孩子擦身子降温是物理降温,应该是西医的范畴,没想到杜若居然也懂这种办法。刘七巧瞬间觉得,人不可以貌相,看似顽固不化的杜若,能打破常规,用这种办法给小孩子快速降温,倒是让人刮目相看。

“阿婆,刚才让你烧的水烧了吗?”刘七巧问道。

“烧了,我刚喊了王妈妈去打水了,这夜里下着雨,还怪凉的呢。”

“是啊,我娘今天回来过没有,她知道八顺病了吗?”

“你娘晌午回来过一次,那时候八顺还没从私塾回来呢,后来就没见过,今晚是钱寡妇最后一晚上,喜儿也不回来了,都赶着明日一早送她下葬呢。”沈阿婆感叹的说道,又问:“后头柴房关着个人,是什么人呢?”

刘七巧这才想起来,林老二也跟着他们来了她家,后来王老四把他关到了后面的柴房里。刘七巧想到了这里,忽然又想起来了。他们这一晚上赶路,都没在林家庄吃点东西,怪不得刘七巧觉得她走路脚下都打飘呢!原来是饿的!

刘七巧摸了摸刘八顺的额头,对沈阿婆道:“阿婆,你在这儿看着八顺,我出去弄点吃的。”

沈阿婆道:“我瓮里发着面呢,你拿出来和一团,煮一碗刀削面吃吧。”沈阿婆是山西人,平时就喜欢面食。正巧刘家人也喜欢,所以每天早上他们必定要吃沈阿婆做的面食。

刘七巧应了声,自己来到厨房。厨房里挂着一排的腊肉,她取了一块下来,拿着刀跺成了肉米,将火烧的旺旺的,在锅里淋了油,那肉米在油锅里炒了几下,又顺手切了几把青菜在里面,盖上锅盖,闷起了浇头。

刘七巧觉得在古代最大的不便就是日常生活,比如现在,她想要同时开两个锅都觉得很不容易,这得都三头六臂。她自从到了这里,自己很少下厨,但其实刘七巧在现代是个很喜欢厨房工作的人。除了给人动刀子生小孩以外,刘七巧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做一些好吃的慰劳自己。

左边锅里的腊肉青菜正冒着让人口水横流的香气,刘七巧一边咽口水,一边烧旺了右边的锅里的水。她从钩子上拿了一个围裙绑在自己的身上,手里抱着面团,站在灶头前飞快的甩着削面刀。

“小李飞刀、屠龙刀、青龙偃月刀、七星刀、龙泉宝刀…刀刀致命!”刘七巧前世是个武侠迷,因为深爱宝刀,最后抓起了手术刀,嘴里一边念叨,一锅刀削面已经好了。她在灶头放了几个碗,等着水沸面滚,那爪离把面条捞起来,又把另外一个锅里的腊肉青菜盛出来,盖在刀削面上头。一碗热腾腾的腊肉青菜刀削面就做好了!

刘七巧端着自己的面碗,往自己房里吃去。路过天井的时候对着东厢房喊了一声道:“城里的贵客,去厨房吃点面条垫垫肚子吧。”

其实她是很不想去招呼杜若的,反正他已经那么瘦了,再饿个顿把顿的,估计也就是这么个样子了。但是谁叫她是好心眼,一身正气的刘七巧呢,欺负病号这种事情,她还做不出来。

刘七巧才喊了一声,那小厮蹦跶出来,看见刘七巧手里端着的面条道:“七巧姑娘,这是你做的面条吗?真香。”

小厮说着,脸往刘七巧的面碗凑过来,刘七巧拿筷子敲了一下他的额头道:“厨房吃去,多着呢,记得端一碗给柴房里那个,我可不想他饿死在我家。”

王妈妈见杜若已经上了床,直打了自己一巴掌道:“少爷,瞧我这老太婆性子,你今儿还没用晚膳,中午那一顿也没吃好,被林老二给搅合的。少爷你别动,老奴去把面给你端进来。”

王妈妈到了厨房,看了刘七巧做的面条,那边小厮正吃的开怀,见了王妈妈就问:“王妈妈,少爷呢?”

“少爷在房里呢,我送进去给他。”王妈妈上前一看,不得了…这烂乎乎一碗东西,上面盖着绿油油红点点的,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啊?王妈妈在杜家当了一辈子差,也算是半个主子,吃的东西也精致着,哪里瞧见过这样的玩意儿,吓得都不敢说这是给人吃的。

小厮嘴里含着面条,咻…一声,往嘴里头咽下去,见了王妈妈的表情,笑着道:“王妈妈,这是山西的刀削面,好吃着呢,七巧姑娘一点辣油都没放,这腊肉也都是瘦肉,没一点油腻的,少爷胃不好,吃这个真好呢!”

“真的吗?”王妈妈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吃得正欢的小厮:“我说春生啊,这东西真好吃?”

“可不,凉了可就不好吃了,没想到七巧姑娘的手艺还不错呢!”

王妈妈有点不敢置信的低下头,就这面碗闻了闻,果然是香喷喷的。她也没办法子,就算是少爷要骂她,也不能让少爷饿肚子啊!王妈妈在厨房找了一个托盘,装了一碗面,又把筷子在一旁的水缸边上洗了又洗,这才心里万分惶恐的把面条给杜若端了进去。

面条涨了一会儿,看上去卖相就越发不好了。王妈妈把面条送到炕上的小几上,对杜若道:“少爷,乡下人家也没什么好吃的,我听春生说,这叫刀削面,是七巧姑娘亲手做的,手艺不错。”

杜若正就着油灯随手翻一本药箱里带着的医术,不太在意,就点了点头道:“那你放着吧。”

王妈妈放下了面条,看杜若没有要吃的意思,就提醒了一句:“少爷,面条凉了不好吃,你好歹用一点。”

杜若嗯了一声,也没看碗里面放着什么东西,眼睛就直勾勾的盯着医书,低下头就着碗吃了一口。

嗯…很有…乡土特色的面条。腊肉似乎是烟熏的,就着青菜特别香,竟然是杜若从来都没有吃过的口味。杜若放下手里的书,开始专研起了碗里的面条。

面条削的很均匀,看来那人拿刀的手力气应该很稳。腊肉米切的也不错,大小均匀,似乎刀工不错。杜若瞬间就发现了刘七巧的特长,似乎她的手,天生就很适合拿刀子。

杜若笑了笑,依旧埋头吃面,热腾腾的面条下肚,整个人也精神了起来。杜若喝完了面汤,拿出手绢擦了擦手,这才对站在一旁的王妈妈道:“妈妈,我吃完了,七巧姑娘的手艺不错,明天你谢谢她。”

王妈妈简直对杜若这次吃面的表现觉得惊人,因为大家都知道,杜若身体不好,就是源于小时候他太挑食。他自己是大夫,自然知道挑食的害处,可耐不住他就是不能吃,吃多了还会吐。后来杜若看的医书多了,渐渐知道自己这病症是源于脾胃虚弱,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没有足月的早产儿。

第 21 章

在王妈妈惊喜的眼光下,杜若吃完了面条,继续在灯下看书。王妈妈端着连面汤都不剩的碗送到厨房里,看见自己那一碗面条还在那边涨着。她摸摸自己的肚子,确实也饿得很了,就坐上了八仙桌,就着碗吃了起来。

京城的大户人家吃的都是碧梗米,像她这样体面的奴才,也能吃到上好的珍珠米。而且杜家是太祖时候从南面迁过来的,平常也没有吃面食的习惯,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是哪位寿辰的时候命厨房做了应应景的,哪些面条一般是没有什么人动的,顶多就是吃上一口讨个吉利。

王妈妈吃了一口刀削面,顿时觉得滑腻爽口。而且浇头的味道也很不错,青菜和腊肉在一起煮,腊肉的味道渗透入了青菜,连青菜都比平时香了许多。也不知道是她今日饿过头了,还是这碗面实在好吃,王妈妈吃着吃着,这面条居然也见底了。

她把自己都给吓唬了一跳,平日里她们几个老妈妈都是伺候少爷小姐的,最讲究吃相谈吐,从没不用大碗吃饭,也从来不这样大口吃饭,更别说是一口气把斗大的一碗面给吃的底朝天。王妈妈觉得自己的老脸都要红了。她趁着没人在,赶紧毁尸灭迹,把堆在一旁的几个碗一起都收拾了,洗得干干净净。

刘七巧吃完了面条,去八顺屋里替了沈阿婆。沈阿婆正好到厨房来收拾东西,冷不防见王妈妈在干活,忙抢了下来道:“您是城里的客人,怎么好意思让您动手了,快放下我来。”

王妈妈不好推脱,便让沈阿婆抢了去,却也不好意思独自离去,就留下来跟沈阿婆聊了几句。

“我说阿婆,你这多大年纪了?”

“六十出头咯。”

“家里人呢,都六十了怎么还在外头,合该回家享享清福啊。”

“家里人都死光了,守了四十年的寡,都在刘家待着呢,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王妈妈听了,眼泪汪汪的,顿时改了称呼道:“老姐姐,咱们这是缘分那,我男人二十年前打仗出去了,就没回来过,我如今拉扯着两个孩子,也是在人家家里帮工,大家都不易那。”

沈阿婆叹了一口气道:“你到底还有孩子,我家男人连个娃都没留给我,这会子四十多年过去了,我都想不起来他长得啥样子了。”

“你家男人怎么去的啊?这乡里乡下的,莫不成是病死的?”王妈妈好奇心重的问道。

“要病的也倒好了,进了城跟人打架给打死的,一起进城的那几个,除了现在的刘老爷,都死光了,刘老太太可怜我,把我留在了身边,不然我一个寡妇,早就跟钱寡妇一样被人给欺负死了。”沈阿婆说着,又叹了口气,拿干枯的手背擦了擦眼泪道。

刘八顺睡了一觉,迷迷糊糊的醒了,正闹着要喝水。刘七巧正往厨房来给他倒水,听见里头说的话,进来道:“阿婆,你以后就跟着我们一起进城,我们家养你一辈子,你快别洗了,睡觉去吧,明儿一早再忙。”

沈阿婆慈爱的看着刘七巧道:“七巧,阿婆老了,就想在乡下呆着,家里这么多房子,总得有人看着吧。”

刘七巧道:“那就另外请人看着,奶奶去世的时候说了,阿婆你就是我们刘家人。”刘七巧心里明白,当时张氏留着沈阿婆是有打算给刘老爷做小的,可是沈阿婆是实心肠的人,她又是一个寡妇,心里有着心结,也不敢道破。后来刘老爷在城里取了二房,这事儿就给耽误了下来,所以沈阿婆就这样没名没分的在刘家一直帮佣到了现在。

王妈妈听出了一些门道,也笑着道:“老姐姐你是有福气的人,瞧瞧七巧姑娘多孝顺啊,您那比我强,我虽然有个儿子,却是个没出息的,虽然有个女儿,脑袋瓜子又不聪明,什么事情都要我自己操心那。”

刘七巧打了水,匆匆往房里去瞧八顺,也没再听她们后来聊了些什么。

第二天一早,刘七巧也不知怎么破天荒很早就醒了。她睁开眼睛的时候,外头的天才蒙蒙亮,远处传来送葬队伍的丧乐声,刘七巧知道是钱寡妇要下葬了。

下葬的地方不远,就是三里路外一处集中的坟地,是周围几个村庄的人公用的,听说面山靠水,是个风水好的地方。

刘七巧穿了衣服起来,走到门口,远远瞧见几个村民抬着钱寡妇的棺材,往远处走,洋洋洒洒的白纸落了一路。人活这一辈子还真是应了一句话: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刘七巧叹了一口气,心情有些低落的回头,正好看见杜若已经穿好了衣服,站在院中。只不过他的衣物太过华贵,而刘七巧家的小院略微显得有些简陋。

清晨的阳光暖暖的照在杜若的脸上,让他看上去神清气爽了不少。他看见刘七巧脸上漠落的神色,也不由一愣,这小丫头伤心的时候,还真有那么点大人样啊。

刘七巧没跟他打招呼,径自就往里头去了。吃了早饭,该到了杜若启程的时候,林老二已经被带上了马车,刘七巧搬了一个橔子,在太阳底下纳鞋底。她不过是做做样子,总觉得自己昨天的表现有些生猛,虽然以后没有什么机会再见,但是给人家留下一个贤良淑德的印象也是好的。

王妈妈收拾好了行礼,从厢房外出来,见刘七巧手里拿着针线,瞅了一眼道:“七巧姑娘,您这纳鞋底不用顶针,还不把手指捅个窟窿出来?”

刘七巧只觉得自己胸口一口血堵着实在难受,眼皮抽了抽道:“啊…我这这是在晒太阳呢,还没开始纳鞋底呢。”

杜若站在一旁,嘴角几不可见的抽了抽,转身对王妈妈道:“妈妈,我们走吧,不要挡了七巧姑娘的太阳。”

刘七巧此时恨不得立马站起来,拿起针线就把杜若的嘴唇给绞起来!叫你毒舌,叫你乱说话,简直!刘七巧很后悔,为什么昨天晚上,她没有在面里面多洒一把盐,把人给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