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向华好笑,说来这里还有个笑话,一人买了大哥大挂在裤子上,结果当众掉了裤子。

戳戳黑乎乎的大砖头,许清嘉好奇,“多少钱,这东西?”

“25000加6000入网费。”许向华笑,“黑市上50000一台。”就这还供不应求,做生意都讲究个门面。

许清嘉只能感慨物以稀为贵。

“好了,先吃饭。”许向华拍拍许清嘉的头顶。

许清嘉伸了个懒腰站起来,“做了什么好吃的?”

“你爱吃的都有,油爆大虾,蒜蓉龙虾,花雕蒸螃蟹…”许清嘉爱吃海鲜,尤其是虾类。

餐桌上,许向华特别慈父地给许清嘉剥虾,彷佛她还是个小丫头。

自打秦慧如调回京大之后,儿子走了,老娘也走了。这冷不丁的许向华还真有些冷清,家里就剩他和保姆两个人。然后闺女过来了,许向华岂能不高兴。

吃了半碗虾之后,许清嘉忽然想起一件正经事,“爸,我听到消息,朝阳路那边有一块20万平方米的地明年要拍卖。”

就在今年11月,鹏城一块土地被拍卖,从200万一路叫到525万,报纸上劈天盖地的报道,称之为新中国第一拍,昭示着房地产时代的来临,今年就是房地产元年。

许向华继续剥着手里的虾,眼睛却是看着许清嘉,“你想拿这块地?”

许清嘉摇摇头,“咱们家资金不够。”人脉也不足,说是拍卖,还真以为只看钱。没一定背景资历捧着钱都进不了拍卖现场。

比起住宅地产,她还是对商业地产更感兴趣,余市的商贸城已经尝到甜头,每天的租金过万,这还只是第一期而已。

她最近脑子里盘桓着一个念头,论他们和政府合作开发整个余市批发市场的可能性。

照余市现在这个发展势头,批发市场的规模肯定会越来越大,利润惊人。商人逐利,肯定会有人闻风而来。就是政府看着这么大的利润能不动心。一旦政府决定独享这块大蛋糕,旁人都只能干瞪眼,地在人家手里。

所以她想的是和政府一起开发,但是人家凭啥带着他们玩,所谓合作那是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人家有地,他们有啥?

许向华把剥好的虾放在闺女碗里,还有理智,人可以有野心,但是必须得有自知之明。

许清嘉吃掉虾,说出自己的打算,“那是块住宅用地,建成小区能容纳上万人,我想咱们能不能在附近申请一块地建一个超级市场,就像港城的百佳超市。港城的超级市场已经开始进军内地,咱们家的百货商店也该改制了,要不得被淘汰。”

许向华虾又夹了一只虾,笑起来,“我会让人留意京里那边的情况。”如果那边真的要建立一个大型小区,当地政府对周边生活配套设施的审批会宽松很多。

多干脆啊,许清嘉觉得和她爸交流就是爽快。

第232章 第二百三十二章

拜过山头, 接下来便是忙正事,鲍副主任通过民政相关部门要来当地伤残人员名单, 筛选出一批年龄合适身体条件也允许的人员,随后登门造访。

结果,并不乐观,对方防贼似的看着他们, 彷佛他们是一群坑蒙拐骗的。

许清嘉:“…”

他们不得不联系民政部门,对方又安排了街道办事员陪伴,才算是消除了人家的戒备心。

然而之后的交流并不愉快, 老一辈对解放前的彩票乱象有阴影,年轻一辈从来没接触过。一听要自己拿钱租店面装修还没工资就打退堂鼓,觉得有风险。

让他们在网点上班领固定工资, 他们乐意,掏钱投资享受利润分成,并不乐意。

这是人间常情,要不为什么不少国企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工人还是舍不得扔掉铁饭碗下海。做生意的风险和未知并非人人都能接受。

第一个吃螃蟹的需要勇气, 强求不得,只能尽量说服, 说服不通那就换下一个。

鲍主任坐镇后方, 许清嘉四人则分成了两组,一男一女一老一新的搭配。

许清嘉和徐哥这边经过一周的努力, 收获为零。

许清嘉有些沮丧。

和她一组的徐哥笑了笑, 拧开盖子喝了一口水, “如果把门槛放低一点,都不用我们出来,就有人主动找上门来了。”

许清嘉笑了笑没说话,知道徐哥指的是不局限于残障人士,身体的缺憾多多少少会令他们生活比常人艰难一些,也就更加的小心谨慎,他们的生活经不起折腾了。

徐哥拧上盖子,“走吧。”

接下来他们要拜访的是一位在越战中因为地雷失去一条腿的复员军人葛红军,他退伍后被安排在当地一家企业,今年五月份企业破产,他也就没了工作。

陪同的街道人员小王介绍着葛红军的情况,“…目前他在巷子口支了个摊子,卖点七零八碎的小东西。”

说话间,就看见了葛红军,三十来岁的男人,中等身材,脸上透着被岁月侵蚀过的痕迹,坐在一块放满了零碎小东西的门板后面。

“老葛。”小王打招呼,看模样两人颇为熟稔。寒暄过后,小王介绍了徐哥和许清嘉,说了下大概的情况。

“你看,这里说话也不方便,咱们回家细说。”小王建议,他觉得这个啥彩票网点的可以试试看,所以极力想促成。

葛红军皱了皱眉头,喊了旁边的大爷帮他看着摊子,捞起旁边的金属拐杖站了起来。

望着他空荡荡的左小腿,许清嘉嗓子眼有些堵。

葛红军的家是一座平房,两个屋,一间烧饭吃饭,一间住人。

一进门,小王就抢先去倒水,家里没茶,只能倒了两碗白开水。

许清嘉结果豁了口子的碗,道了一声谢。

瞧她并无嫌弃之色,小王有些拘谨的笑了笑。

徐哥把水碗放在桌子上,说明来意。

半响,葛红军舔了舔牙齿,“我没钱。”

徐哥,“钱这方面我们可以垫付装修费以及一年的租金,根据你之后的销售额在你的利润分成里按月扣除。”经济上的困难他们也考虑到了。相当于给一年的时间,一年都赚不到钱,那么这个网点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也就是第一批才有这么好的待遇,等打开市场之后,申请加盟的人多了,就得实行能者上的政策。

葛红军眉头紧皱,“那我要是没赚到钱,还不上钱怎么办?

徐哥笑了下,“我们需要您提供一定的抵押物,通过银行签署一份协议,其实就跟银行贷款似的,不过我们不收利息。”这是他们的小人之心,怕一些人想着亏了,自个儿也没损失就不认真干,糟践钱和机会。

也是因此,把人给吓走了。

要不然一点风险都没有,怎么可能至今都没人愿意试一试。

葛红军心想就说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你们每家店每个月的平均营业额多少?”

徐哥一时想不起来,去看许清嘉。

许清嘉接上话,“5300,按照5%的提成点来算就是265块。”又道,“抛开营不足半年的网点,最高的一个网点一个月的销售额高达17200,最低的是2920。一般而言新网点销售额都比较低,大概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入成熟稳定期。”

小王在心里算了算就在边上道,“那不是最差的一个月也有一百来块钱的利润。”

虽然许清嘉很想葛红军加入,但是也不能糊弄人啊,“还没去掉房租。”所以风险还是有的。

但是就鹏城的经济水平而言,只要别把店开在犄角旮旯里,生意差不了。就京城地理位置稍微好点的那几个网点,每个月七八千的销售额不在话下。这个行业的发展势头会越来越好,大富大贵有点难,小康水平却不难。

小王干干一笑,推了推葛红军,“老葛,你怎么说?”

葛红军闷声道,“我考虑考虑。”

毕竟不是小事,许清嘉他们也能理解,遂留下名片便告辞。

过了几天,葛红军通过小王给了回复,他想申请一个网点,抵押物就是其中一间房。

双方就店铺位置做了交流,葛红军看中的就是自家附近的一个九平方米的老店面,店挺小的,但是经营足够,这里是住宅区,地段尚可。

实地考察之后,徐哥和许清嘉都觉得人流不成问题,双方便正式签署协议。

葛红军大抵是属锦鲤,他加入之后,许清嘉和徐哥之后的走访进行的十分顺利,在他之后又有四人加入。周凯他们那边略晚了两天,也找齐五人。

第一批十位加盟商就位,接下来的工作便紧锣密鼓的安排起来,店面装修以及培训。

所有网点统一装修,在装修期间,葛红军等十人需要参加一场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托鲍副主任老同学的福,他们在党校借到了一个教室和两间宿舍。

许清嘉和周凯作为新人就是替前辈打打杂的,不过下课的时候,许清嘉和他们闲聊的时候会带上一些自己知道的彩票销售技巧以及店铺经营技巧。在一定程度上餐饮店和彩票网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就有人说了,“小许老师不愧是学经济的,懂得真多。”在这一刻,学经济和卖东西划上了等号。

许清嘉笑眯眯,“都是老师教的好。”

“这大学的老师就是好。”

忽的一个容长脸的大姐忧心忡忡欲言又止地看着许清嘉,“小许老师,这彩票卖得出去吗?”她这心里有点儿没底,要不是家里人支持,她可不敢冒这个险,似乎要学不好意思,她忙道,“那笔钱都是找亲戚邻居借来的,我这心里有点儿慌。”根深蒂固的想法,欠钱不好,欠国家的钱更不好。

不等许清嘉安抚,旁边缺了半截胳膊的大叔的大嗓门响起来,“徐老师课上不是说过,开业近三年,撇开新店,最差的那家店也有近三千的销售额。咱们鹏城有钱人多,老百姓手头也宽裕,生意肯定不会差。”相较于大姐,这位大叔就乐观多了,他也是所有人中性格最乐观的一位,哪怕左手在一场机器事故中被绞断,依旧笑口常开。

大叔又乐呵呵的说道,“我那钱也是东拼西凑借来的,我就不着急,我一点都不急,急什么啊,我肯定能挣回来,到时候我连本带利还他们。”

接着又有人七嘴八舌的说起来,这里头哪一个不是借了钱,不是借了亲戚朋友的,就是借了发行中心的。

“大妹子,你看,老葛连房子都抵押了,都没着急呢。”就有人说起葛红军来,说实话大家都挺佩服他的,把房子都抵押了。

“不对啊,老葛,你们厂破产的时候,每个人不是发到了一笔买断工龄的补偿金,不老少咯。”还有人想起这一茬来。

葛红军折着手上的纸,“借给我战友了,他要开公司。”

许清嘉随口一问,“什么公司?”

葛红军想了想,“代理了港城一家公司的什么交换机,我也不懂。”

“你不懂就敢借,万一赔了怎么办?别看这几年一批又一批的老板起来了,可亏掉裤子的更多。”身为本地土著,这种事听得还少了,破产跳海的都有,不过更多的事跳海游到对面去的。

眼皮跳了跳的许清嘉想问你这战友叫什么名字,到了嘴边成,“公司叫什么名字?”

葛红军不疑有他,“通达。”

许清嘉有点小失望,就说哪有这运气。不过马上又打叠起精神,一幅拉家常的口吻,“眼下他们经营的怎么样?”

葛红军苦笑了下,“馒头就咸菜,下个月估计馒头都快吃不起了。”

闻言,一众人都替葛红军担忧起来,血本无归可怎么办?

傍晚下课的时候,许清嘉找上了葛红军。

“你想见我战友?”葛红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许清嘉微笑着道,“我觉得这个行业前景不错,正好手上有点闲钱,就想投资一下。”没那随便遇上个人就是未来大佬的福气,那就赌一赌运气。

葛红军有些狐疑。

许清嘉又道,“我家里是做生意的。”潜台词,我有钱。

葛红军却有种忽悠小孩子钱的感觉。

“其实这就跟你看好彩票抵押房子也要加入一样。”

葛红军一想也是,他觉得战友在瞎折腾,可邻居亲戚也觉得他在瞎折腾,人家是京大学生,懂得肯定比他这个大老粗多。再一想许清嘉也看好老战友那公司的话,那公司是不是不会垮,不由得激动了一下。他和几个战友的血汗钱可都在里头了。

“我先问下我战友。”葛红军没自作主张。

许清嘉点头,“明天周末我都有空。”

说罢,两人分开,许清嘉回家等消息去了。

八点多的时候,葛红军来电话,约了明天下去在公司附近一家茶楼见面。

按着话筒的许清嘉问,“我可以带朋友一块过来吗?”

葛红军自然道好。

挂上电话,许清嘉就见许向华看着她,目露疑惑。

许清嘉笑着把白天的事情说了。

“交换机?”许向华不了解这个。

许清嘉简单解释,“电话会用到的一个重要设备。”

许向华点了点头,“以后电话肯定会越来越多。”

许清嘉点头,“再过十来年,普通人家都能装上电话,就像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

听到前一句,许向华还觉得闺女异想天开,听后半句沉默了下,十年前谁敢想大街上的自行车会川流不息,小桥车都随处可见。

世界在变,变得比他们想象都快。

“投资下也无妨,你准备投多少?”

许清嘉笑,“等我去看看那边情况再说。”

“明天我腾不出空,让小张陪你过去。”许向华哪放心女儿一个人去见陌生人,歌舞升平的鹏城之下也藏污纳垢,可他约的是政府里的人,不好改时间。

“好啊,爸,方律师明天有没有空?”谈判哪能不带律师的。

第二天下午许清嘉就带着方律师和小张前往通达公司,小张是许向华的司机,退伍军人,可以一打十那种。

通达公司老板叫赵华强,比许清嘉想象中年轻的多,二十七八的模样,是通讯兵出身。

在许清嘉打量对方的时候。

赵华强也在打量许清嘉,虽然老葛提前说过,但是赵华强没想到这么年轻漂亮,这种漂亮的小姑娘不好好在机关坐着,居然想做投资。

不过再看她那排场,又觉得这有钱人家的孩子果然不一样,具体哪不一样又说不上来。

赵华强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

一直到许清嘉离开,赵华强还有点儿懵,和葛红军面面相觑。

半响,赵华强掐了葛红军一把,“不是做梦吧。”问了几个问题,那姑娘就拍板投十万块钱,十万块,整整十万块。

他东拼西凑才凑了三万块钱把公司搭起来,还说只要发展的好,后期她会继续追加投资。

葛红军被疼得回过神来,没好气地拍开赵华强的手,“掐我干嘛你。”

“嘿嘿嘿嘿嘿嘿嘿…”

嘿完了,赵华强抹了一把脸,目光灼灼地看着葛红军,“老哥哥,咱们肯定会发达的。”

不巧,许清嘉也是这么想的,她肯定会发达的。

敲定人生当中第一笔风投的许清嘉愉悦的哼着小调,在空白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她知道的风口太多,房地产、互联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金融理财、快递…国内的国外的。

她不可能每一个风口都亲自去尝试,试了也未必会飞起来飞的最高,大佬能成为大佬,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那么投资就是最好的方法,做大佬背后的金主,这个人设怎么样?

第233章 第二百三十三章

立春当天, 十个网点正式开业,响彻天的鞭炮吸引了来来往往的人群, 然而看热闹的多,掏钱的少。

一项新事物从出现到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鲍副主任在当地热销的报纸上买了相应的新闻稿做宣传,尽量缩短这个时间。

对于刚开业销量的不景气, 许清嘉他们早有心理准备,所以淡然。但是对于砸了重金在里头的十名新店主而言,不免心惊胆战。

直到几天后店里忽然来了一个人, 买了整整五百块钱的彩票,按照5%的分成,他们就拿到25块, 一天的收入都赶上别人一星期的工资了,要是天天这样还不得发财,顿时一颗心火热起来。

许清嘉拿着让人从十个网点买回来的一大堆彩票,装在一个密封袋里递给许向华, 笑嘻嘻道, “员工年终福利,五十万的暴富梦。”既是公司福利, 也是宣传, 一传十,十传百, 百传众。

许向华瞅瞅那一袋彩票, “别人工作是挣钱, 你往里头倒贴钱。”

许清嘉眉眼弯弯,“我这是支持福利事业的发展。”又凑过去一点笑得格外谄媚,“爸,你和客户朋友应酬的时候,帮我宣传下呗。”

许向华自然得支持自家姑娘的工作,他还让助理又去买了一批彩票,连同许清嘉给他的那部分,发给下面的员工。和商场上的朋友们见面时,当件趣事笑提了两句。

转头就有人凑热闹也去买了一些彩票当做彩头发给员工,说出去也是支持福利事业,面上有光。对这些老板而言,万儿八千的都是小意思。

一时之间,买彩票成了一件很是时髦的事。

各个网点也因此生意兴隆,遇上大单够吃半年,销售情况反馈上来,鲍副主任咋舌,心想鹏城的老板真有钱还有觉悟。

开门第一炮打响,还比他们想象中好。在鹏城起了好头,稍后在广东其他城市推广时,显然会更容易,大伙儿都挺高兴的。

许清嘉顺势道,“主任,您看咱们要不要请人写几篇相关报道宣传宣传。”

“要的要的,这种好事当然要宣扬下,也是给咱们打个广告。”

周凯兴冲冲道,“也许还能再带动一波销售热潮。”

鲍副主任笑眯眯的点头,“除了鹏城的报纸,其他地区的报纸也得报道一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是能带动当地销售那就再好不过了。

说着鲍副主任就给中心打电话,让他们去安排。剩下的人也开始忙碌起来。

一直忙到年二十四,才算是忙完了,一行五人高高兴兴的回京。这一趟鹏城之行可谓圆满成功。

许清嘉有点小小的不高兴,她还以为能和她爸一块走,可她这不是放假,还得回单位再上两天班作总结,不好请假。

于是只能撇下许向华,跟着同事们走了。

下了飞机,也没得休息,得马不停蹄的赶回单位开会汇报工作情况。

开完会外面已经黑了,冬日的天黑的早。

“小许,去食堂吗?”徐姐喊许清嘉。

许清嘉笑,“不了,我回家吃。”

徐姐羡慕了一回,“这家里人在身边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