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对绿孔雀展翅飞翔的时候,自带光环的漂亮羽翼令人挪不开眼睛,惊艳全场。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连马皇后都回光返照般从病榻上起来,在外头躺椅上坐着,“凤凰”在头顶云端徘徊,马皇后露出笑容,“自由飞翔,真好啊。”

胡善围看着马皇后的笑容,心中就像被伸进两只手,把一颗心拧成了麻花。纠结的狠,马皇后要她放弃,她不愿意,可是又不能抗旨,干脆保持缄默,不和马皇后说这个话题了。反正脑子和双手都长在自己身上,马皇后不会一直管着她。

一旁陪伴的洪武帝说道:“皇后喜欢,就让明德夫人每年都进贡绿凤凰。”

“明德夫人和奢香夫人在忙着开山修路,不麻烦她们两个了,倒是她——”马皇后指着一旁服侍的胡善围,“这个孩子颇得臣妾的心意,可惜她进宫太晚,只陪臣妾一年多。”

洪武帝说道:“这个容易,就让她殉葬,去地下陪梓童。”

胡善围:“…”

这下洪武帝不要她的眼睛了,直接要她的命!

要她殉葬,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似的容易。

马皇后摇头,“成穆贵妃孙氏还在地下等着臣妾呢,再带上她,恐怕贵妃不悦。臣妾希望她活着,就让她在孝陵守三年,为臣妾烧香添烛,喂一喂放养孝陵的绿凤凰和鹿。三年后臣妾投胎转世,不用陪了,就放她出去吧。”

姜还是老的辣,马皇后三言两语,就把胡善围安排的明明白白,她连个不字都不敢说——说了也无用,洪武帝雷霆之怒下来,说不定真的让她殉葬。

两天后,洪武十五年,八月初十,亲王王妃、公主驸马齐齐来到坤宁宫,东西六宫嫔妃跪在外面,为皇后祈福,马皇后到了油枯灯尽的时候。

洪武帝陪在马皇后身边,握着妻子的手。

马皇后睁开眼睛,对跪地哭泣的亲王公主们说道:“你们都是天家的孩子,生来富贵,不晓得疾苦,投了好胎,须知这些富贵是老百姓给的,吃了他们的供奉,就要履行皇家的责任。都说天家无情,其实也没有说错,你们可以没有小情,但不可以无大爱。”

众人都哭说记住了,就连懵懵懂懂的小公主也大哭。

马皇后对太子朱标说道:“你是大哥,要友爱手足,孝顺皇上,心怀天下,做好了这三点,就是合格的储君了。”

朱标哭道:“儿臣谨记母后教导。”

马皇后用尽最后的力气,对洪武帝说道:“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天下臣民就有所依靠了。”

洪武帝没有落泪,他紧紧握着马皇后的手,“来世,朕还与梓童做夫妻。”

马皇后已经虚弱的说不出话了,瞳孔渐渐散开,一双手任凭洪武帝如何捂着,再也捂不热了。

第105章 人间冷暖

洪武帝颁布的《御制孝慈录》改变了“国无二尊、家无二斩”的老规矩, 提倡“父母同尊”,皇室则实行帝后合葬,皇帝和元后同庙,一同享受祭祀的制度。

故马皇后去世,朝中大臣服斩衰二十七日除服, 百日内穿素服, 官员百日内禁止音乐祭祀, 停嫁娶, 民间一个月内,葬礼规格高于以往历朝历代的皇后。

八月。

凡在京的文武百官穿素服入朝, 行奉慰礼。

武官五品以上, 武官三品以上的诰命夫人穿着麻布衫、麻布裙、麻布盖头、麻布鞋,不准施脂粉和金银首饰,依次去坤宁宫行礼。

洪武帝拟定了马皇后的谥号——孝慈,故马皇后以后皆被称为孝慈皇后。

洪武帝召已经就藩的藩王们回京城参加孝慈皇后葬礼。连在圈禁在凤阳乡下种地的废秦王爷召回京城。

九月。

孝慈皇后神位已成,梓宫即将发葬, 告太庙,祭钟山之神, 祈祷神灵保佑皇后地下安宁。

一切准备妥当,各地藩王们也都赶到京城哭灵送殡。太子朱标带着亲王公主们送孝慈皇后梓宫入钟山孝陵,在钟山脚下时, 原本晴好的天气突然风雨大作, 道路难行, 眼看着要误了入葬地宫的吉时。

悲伤的洪武帝暴怒, 正要斩杀算日子的钦天监,幸亏送葬队伍里的高僧宗泐灵机一动,说了四句偈语:“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齐送马如来。”

意思是孝慈皇后之死,引得天地同悲,感动诸佛来送皇后。

洪武帝听了,方放过倒霉的钦天监。这时宗泐带领手下高僧道衍禅师等一起念经祈福,也是神了,一通经书过后,雨止云开,送葬队伍继续前行。

洪武帝坚信这是神迹出现,对念经的几位高僧另眼相看,悲伤不已的洪武帝顺手将几位高僧一一指给几位藩王,“高僧跟着你们回到藩地,你们要为高僧建寺庙,时常去为孝慈皇后祈福,不得有误。”

藩王们和高僧应下,道衍禅师指给了四皇子燕王朱棣。

九月底,藩王们陆续带着洪武帝指给的高僧回到藩地,建立寺庙寄托对孝慈皇后的哀思。

由于秦王在葬礼上几次哭晕过去,表示痛改前非,加上大明忙着南征,沐英等名将齐聚云贵之地,防守空虚,北元又开始屡屡扰关。鉴于此,洪武帝命魏国公徐达去了东北守边,并且决定再给儿子一次机会,恢复了他的亲王爵位,命令他回藩地,守护西北边关。

第二个消息对于正在孝陵里喂鹿的胡善围而言,着实是个坏消息。

鹿是吉祥之物,洪武帝大手一挥,在孝陵一次性放养了两千头…

洪武帝觉得鹿是吉祥物,根本没有考虑如何养活,陵区的那些树木花草,根本不够养活两千头鹿,何况十月都霜降了,万物凋零,能吃的东西更少,两千头鹿的配给和军马一样,吃着草料豆饼等物。

除了喂两千头鹿,胡善围还要养明德夫人进贡的那对绿孔雀,每天忙于伺候飞禽走兽,几乎没有时间悲伤。

自打八月初十孝慈皇后去世,胡善围就被毛骧依照孝慈皇后的遗言送到孝陵来了,她要守孝陵三年,不得出陵区半步,形同软禁,也是一种保护,毕竟依照洪武帝的脾气,谁敢在孝陵搞事情,基本和求死差不多了。

孝慈皇后用这种果断的方式切断了胡善围和宫廷的关系,就像初入宫廷时在藏书楼里,几乎与世隔绝。藏书楼至少在宫廷,孝陵在郊区钟山。以前宫廷相好的女官也很难来这里。

给她带来秦王恢复爵位消息的正是同样关注秦王一举一动的马三保。当年秦王被前行掳夺残害的童男童女只有马三保还活着,秦王妃王氏带发修行,被封为清净仙师,阉童马三保一直在庵堂伺候王氏,和胡善围偶有来往。

三年过去了,阉童长成身量未足的少年,马三保气恼的将一个豆饼投给梅花鹿,“这样禽兽般的人,流了几滴鳄鱼眼泪,居然也有再来一次的机会!那些惨死的人呢?被割了舌头的刘司言呢?谁给她们机会?”

胡善围也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我要困在这里三年。三年之后,秦王估计成了浪子回头的贤王,这种阴险小人肯定会来报复我们的。”

马三保说道:“我不能坐以待毙,我这次来,除了告诉你秦王的消息,还是来向你辞行的——承蒙清净仙师的举荐,我这三年一直跟着道衍禅师学习佛学,这次孝慈皇后出殡,道衍禅师参与诵经止了风雨,皇上将禅师指给了燕王,要道衍禅师在燕地北平建立寺庙,为孝慈皇后祈福,我将随道衍禅师一起奔赴燕地。三年之后,你出孝陵,倘若秦王找你麻烦,你就去燕地找我。”

马三保已经找了燕王这个强大的保护伞。

胡善围笑了笑,继续往鹿群里投喂豆饼,“多谢好意,不过三年之后,我应该会想法子回到宫廷,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发誓一定要做完。”

马皇后临死都用遗言保护她,她若不能为马皇后复仇,找到真凶,她死不瞑目。

且说马三保跟随道衍禅师追随燕王一行,奔赴燕地北平。道衍禅师颇有诗才,出发时写了一首《十月一日金陵发船之北平》:

石头城下水茫茫,独上官船去远方。食宿自怜同卫士,衣钵谁笑杂军装

夜深多橹声摇月,晓冷孤桅影带霜。历尽风波难苦际,无愁应只为宾王。

马三保知道胡善围是道衍禅师忠实的读者,喜欢收集他的诗歌文章,便将此诗抄录下来,寄给孝陵喂鹿的胡善围。

整日被“禽兽”环绕的胡善围精神食粮极其匮乏,得到道衍禅师新诗,如获珍宝,抄录在诗集上,反复诵读欣赏。

从诗句上来看,道衍禅师和燕王关系还不错,因成为燕王座上宾,什么“夜深多橹声摇月,晓冷孤桅影带霜”都无所谓了。

胡善围风光三年,一朝落魄,困于孝陵,以禽兽为伴,孤独寂寞,以前得罪过的人想要踩她,报复她,也被孝陵周围的护陵军层层阻隔,鞭长莫及。

孝慈皇后果然算无遗策。

胡善围从六品女官跌落成孝陵守陵人,就是个打杂的,一应俸禄分例全都断了,日子过得甚是清苦。

患难时刻见真心。

自打胡善围来孝陵养鹿,小宫女海棠也自请来孝陵添灯油,清扫配殿,陪在胡善围身边。

纪纲时常来孝陵看她,帮她喂鹿。毛骧偶尔也来,有了锦衣卫当后台,护陵军对胡善围还算客气,不敢克扣她的东西。

后宫里,陈二妹经常托人给她送吃的解馋,范宫正托人带话,要她“稍安勿躁”,好好守着孝慈皇后的神位,“三年后自有她的造化”云云。

沈琼莲送了一些书,纸笔等物,说“书中自有青云路”,要她喂鹿伺候凤凰的空隙,不要忘记读书,有了知识,就有东山再起的那天。

每天喂两千头鹿,累得要命,晚上胡善围倒头就能睡着,不过看到书架上堆得满满当当的书籍,她还是挣扎着起来,看半本书后再睡。

成穆贵妃孙氏附葬孝陵附近,怀庆公主每次来看生母,都会来孝陵顺便看胡善围,赏赐给她不少东西,不知这里是否有前任未婚夫王宁的原因,反正怀庆公主的理由是“我母妃得以风光大葬,多亏了你建议父母同尊,改变丧制,我必不亏待你”。

怀庆公主出手大方,而且隔三差五就往孝陵送吃的,大大改善了胡善围和海棠的生活,两人冬天能用得上宫里上好的银霜炭,每顿饭都有一碗肉。

茹司药还惦记着胡善围容易发作的冻疮手,以前在宫里冻不着,现在听说她白天要出去喂鹿,风吹日晒,配好了防冻的膏药,要谈太医捎给胡善围,要她注意保养。

涂上膏药,胡善围拿着鸡毛掸子清理孝慈皇后神位上的浮灰,似自言自语的说道:“娘娘说我三年结了不少仇,强迫我避世躲风头。可这三年我也结了不少善缘,娘娘九泉下也能看见,我如今落魄了,也没有到墙倒众人推的地步,可见出头也有出头的好处,我并不后悔以前拼命的付出。付出总有回报,若碌碌无为,一旦退出宫廷,还有谁记得我呢?”

喂鹿也没有挫败胡善围的斗志。

当然,也有令胡善围失望的人。

徒弟黄惟德和江全年纪长,阅历丰富,她们两个似乎嗅到了什么不寻常之处,很是警觉,没有送东西,也没有只字片语,仿佛胡善围这个人从来没有出现在她们人生里。

对此,胡善围表面淡淡的,心下还是挺难受,尤其是黄惟德,她手把手教黄惟德读书考试,求孝慈皇后为她赐名,自觉尽了为师之道,可是她落魄了,黄惟德就当没这个老师。

还有飞扬跋扈的曹尚宫,在孝慈皇后百日祭随同李贵妃来过孝陵,当众奚落过胡善围,一副落井下石的嘴脸。

胡善围知道曹尚宫是因秦王东山再起了,她却虎落平阳,为刘司言复仇成了空谈。曹尚宫对胡善围很失望,胡善围也知道自己食言了,无论曹尚宫如何奚落嘲讽,她都忍着,没有吱声。

南征军方面,木府归附大明,沐英带兵救被围困的昆明城,和守城的大舅子冯诚里应外合,二十万叛军溃退,昆明城得救,云南局势得以扭转。

这时孝慈皇后的死讯传到云贵之地,全军缟素,沐英和沐春一人在昆明,一人在贵州,皆大哭,穿粗麻孝服,设了祭坛,朝着京城方向跪拜。

但悲伤归悲伤,没有洪武帝的命令,父子两个都不敢擅离职守,忍着悲痛,南征依然在继续,继续平息叛乱。

镇守贵州的沐春从纪纲那里得知胡善围出宫守孝陵去了,便时常给胡善围写信,不提孝慈皇后,语言俏皮轻松,有时候还用惨不忍睹的画画技法,描绘他最近遇到了什么,比如他带兵穿越一个沼泽,出来后身上爬满了蚂蟥,兼任大夫的彝人巫师往他身上喷某种药酒,逼一只只蚂蟥从身体里钻出来。

沐春画了个人形,蝌蚪般的墨点子布满全身,吓得胡善围当即有些不好了,把可怖的画纸扔进火盆。

胡善围写了回信,画了一封松鹿图送给沐春。她如今以鹿为伴,画鹿的技巧日渐娴熟。

出宫也有出宫的好处,一入宫门深似海,对外联系不便,否则有通敌之嫌。但是在孝陵,书信是不禁的,胡善围和沐春虽不能见面,但联系更为密切了。

沐春看到胡善围的回信和画,知道她落魄但不消沉,这才是他的善围姐姐嘛,无论在那里都会发着光和热,那么鲜活的灵魂。

元后去世,大明宫廷风起云涌。

起初协理六宫的李淑妃因在孝慈皇后的生日和葬礼上表现的中规中矩,得到洪武帝的欣赏,加上李淑妃在忙碌的同时也很用心的照顾小公主,故,在孝慈皇后丧百日后,洪武帝封了李淑妃为贵妃。

李贵妃提了名分,成为了后宫之首,六局一司继续襄助李贵妃,料理后宫,接见内外命妇,代理皇后之职。

洪武帝才五十出头,很是年轻,朝野内外猜测,李贵妃很有可能成为继后,李贵妃也无子,连公主都是收养的,但马皇后无嫡子,只有两个公主。反正已经有了太子,皇后生不生儿子都无所谓。

因孝慈皇后的国丧,无论中秋节、重阳节,甚至冬至、春节这等重大节庆都简单的过,宫中一片缟素,没有任何喜庆的意思。

洪武十六年,又是一年春,三月时,胡善围喂鹿,听闻孝陵外面、成穆贵妃孙氏的陵墓方向传来哭声和哀乐。

正纳闷时,海棠匆忙跑过来,说道:“李贵妃薨,皇上赐葬钟山,寝陵就在成穆贵妃孙氏的陵墓旁边。”

这才一年不到,李贵妃就死了?孝慈皇后预言太准确了,后宫必生乱象。

胡善围问:“李贵妃死了,现在谁协理六宫?”

海棠说道:“郭宁妃。”

第106章 三把火

昔日贵妃宝座是“二李二郭”之争。

李贤妃生有一子, 但因之前照顾小公主不周, 被重视子嗣的洪武帝悄悄记了一笔, 哪怕她位居东六宫之首,孝慈皇后和洪武帝都没有抬举她的意思, 李贤妃由此出局。

郭惠妃生育三子两女, 靠着肚皮争气, 在后宫立足。但是郭惠妃的父亲郭子兴是孝慈皇后的义父,洪武帝后来吞并了半个岳父的地盘和军队, 杀了郭子兴之子郭天爵, 还把人家亲闺女郭氏纳为妾室,这段几乎要被世人遗忘黑历史被一个叫做刘海的小御史用给郭子兴立碑的奏折挑明了。郭惠妃由此出局。

李淑妃无子,却把小公主养的很好, 为人和行事风格很像已故的成穆贵妃孙氏的品格,由此得了孝慈皇后和洪武帝的喜欢。孝慈皇后死后, 升为李贵妃, 统领六宫, 代理皇后之职, 就当人们以为李贵妃会成为继后时, 李贵妃暴病而亡。

最后只剩一下郭宁妃。前面郭惠妃因尴尬的出身而出局, 郭宁妃的出身简直无可挑剔。当年洪武帝路经郭家,郭山甫慧眼英雄, 不仅在夜里将自己的闺女郭氏推到洪武帝房间里伺候, 还命令两个儿子郭兴和郭英追随洪武帝左右, 冲锋陷阵, 买一送二。

郭氏生了十皇子鲁王,封宁妃,大哥郭兴、二哥郭英皆凭战功封了巩昌侯和武定侯。郭兴目前掌禁军,郭英则在洪武十四年就跟随南征军主帅傅友德出征,南征尚未结束,将士皆不归。

后宫嫔妃,郭宁妃娘家势力最为显赫,尤其是当幕僚程鹏举挑唆马晔时,二哥郭英也在南征军里,胡善围将种种线索联系在一起,郭宁妃疑点最重。

李贵妃一死,后宫妃位只有四人:郭惠妃、郭宁妃、李贤妃、达定妃。

郭惠妃出身尴尬,早就出局。

李贤妃连个小公主都照顾不好,让洪武帝失望,当然不会将料理后宫之事交给她。

达定妃是个二婚,汉王之妾,被洪武帝巧取豪夺抢到后宫,纵使生了两个皇子,也和郭惠妃一样输在尴尬的出身上。

如果嫔位里选,肯定不能服众,缺乏威仪。

所以郭宁妃上位成了必然,李贵妃暴病而亡,洪武帝将后宫大权交给郭宁妃,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郭宁妃将被封为贵妃。

孝陵里,胡善围听到这个消息,越发觉得郭宁妃可疑,问海棠:“李贵妃暴病而亡?她得了什么病?”

海棠摇头:“不知道,反正很突然,当日就抬出宫葬了,同为贵妃,葬礼规格比照成穆贵妃孙氏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很是仓促冷清。”

胡善围又问:“李贵妃薨了,小公主交给谁抚养?”

海棠说道:“当然是郭宁妃了,宁妃之子鲁王朱檀已经十四岁了,早就搬到乾清宫东五所居住,郭宁妃地位高,有精力抚养小公主。”

胡善围心中疑云密布,吩咐海棠:“你去找谈太医,就说我病了。”她被禁足在孝陵,但是海棠比较自由,和守陵军打好招呼,可以出去一趟。

海棠上下打量脸色红润的胡善围,“你没病啊,看着不像,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胡善围跳进群鹿饮水的小溪里,阳春三月,山里的溪水依然冰冷,她哆哆嗦嗦的说道:“很快就病了。”

次日,海棠顶替她去喂鹿,逢人就说胡善围病了,谈太医背着药箱来到孝陵给胡善围诊脉,加上鼻塞流鼻涕等症状,断定为着了风寒,“春天忽冷忽热,穿脱衣不及时,就容易染上风寒。待我回去给你配药,要小厮把药送过来,连服七天。”

胡善围谢过了,话题一转,指着谈太医穿着的素服,“听闻宫里李贵妃暴病去世,到底得了什么病?我在宫里的时候,李贵妃身体很好,平日惜福养生,性格淡泊,如今才三十出头,正值壮年,怎么突然病的那么重?”

孝陵四处都是禽兽,不用担心隔墙有耳,谈太医没有顾忌,说道:“其实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为了保护小公主…”

原来春天一到,天气转暖,小公主出了水痘,李贵妃忙将小公主安排在一处安静的宫殿、也就是空了三年延禧宫里隔离开来,派了出过水痘的女医和宫人们悉心照顾。

小公主平日身体健康,出水痘也比较顺利,烧了两天,水痘生出,痒的时候哭闹过一阵,慢慢消了。

可是当小公主的水痘开始消退时,永和宫的李贵妃突然咽痛发烧,出现和小公主之前同样的症状,原来孩提时李贵妃并没有出过痘,中年了反而被小公主传染上。

以防扩散,茹司药在洪武帝的同意下,将整个永和宫封闭起来,等李贵妃病愈,所有人都确定没有感染了水痘症状后再放出来。

可是李贵妃接连高烧了三天,水痘没生发出来,全身开始长包流脓了,脑袋肿得像个南瓜,且神志不清,不知是疼还是什么原因,时常抽搐尖叫。

此时的李贵妃就像一个怪物,谁能想到病榻上扭曲挣扎,不停流血流脓的女人差一点点就成为大明皇后呢?

洪武帝破例命太医院出过水痘的太医,包括谈太医等步入封闭的永和宫给李贵妃会诊,结果是水痘高烧引起脑炎,轻则毁容瘫痪,重则死亡。

也就是说,李贵妃注定无缘皇后之位了。

五天后,李贵妃断气,由于尸体布满脓血,污秽不堪,为防止传染,尸体都是裹在石灰里抬出宫的,李贵妃草草下葬。

李贵妃之死,小公主生母胡庶人难产而死、养母李贵妃因病暴卒,归根到底是因被小公主传染。洪武帝担心小公主背上克母的名声,下了封口令,对外只称李贵妃暴病而亡,就连小公主出水痘在太医院和女医那里留档的用药记录和脉案都烧了。

小公主才三岁,不记事,如此一来,彻底将李贵妃之死和小公主的关系剪断。

末了,谈太医叮嘱胡善围:“此事宫里几乎无人不知,但因皇上封口令不敢说,你就当不知道,别说漏嘴。”

胡善围连连点头,头脑伤风发热,心下却发寒:

如果李贵妃之死不是意外,那么幕后黑手好狠毒缜密的手段!

借着小公主之手弄死李贵妃,无人敢追查议论李贵妃之死,真相被永远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