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忍不住惊叹于刘华的力气时,转而我却发现,那石头原来竟是空心的,并且背面碎了很大一块口子。正因为有了这块口子,导致石头更加脆弱,因而被一拍就碎,也难怪刘华这么把年纪,一巴掌下去面色都不带变一下。

但石头背面为什么会有那么大一块口子?

因为它是缠绕着这块石头的那些铜链末端所在的位置。

末端系着一个铁秤砣,铁秤砣在石头里面藏着,时间令它锈得腐朽不堪,但在手电光的照耀下仍可隐隐辨别出上面刻着一些字。

什么字?

却是再也看不清了,随着石头碎裂后整个儿从棺材内滚滚而下,那块秤砣也掉落到了地上,啪的下摔得四分五裂。

那瞬间刘华似乎是想用脚将它接住的,但没接稳。

因此他有些懊恼地轻叹了口气。随后抬起头,将目光转到了棺材内,伸手从那团微微蠕动的黑色东西中拈起一团,看也不看就把它们贴到了手电筒上。

“华哥?”这古怪举动令一旁的关伟有些费解。

刚要开口问些什么,却立时就住了口,因为那团被贴在手电筒上的黑色东西突然嘶嘶发出几声轻响,紧跟着一团青烟直窜而起,伴着几点火星闪过,竟是自燃了起来!

“没错,”两手一撮把那团燃烧着的东西丢到地上,刘华点点头,一字一句道:“是头发。”

真是头发么…

可是头发怎么会是从石头里长出来?

头发又怎么会被手电光照上一阵后就自动燃烧起来?

这些问题恐怕每个人心里都在问,但没有人提出来,只在紧跟而来一片死寂中对着它静静发呆,我更是如此。

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就这样一动不动僵立着,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看到刘华抬起头朝我这方向看了一眼。

真奇怪的表情。

我下意识回望向他,想从中看出他这奇特的表情到底是什么意思,却在这时身后突然倏地声响,一道风冷冷钻进了我脖子,令我后脑勺脉搏突突一阵急跳。

怎么回事??

心知不对赶忙便要回头,后脑勺已猛地一震,随即传来热辣辣一阵剧痛!

当场倒地。

所幸没失去意识,忙挣扎着想从地上爬起来,后脑勺却又被狠狠砸了一下。

再次倒在地上。

这一次,我再也没能爬得起来,只勉强趁着还没失去意识,匆匆用自己逐渐模糊的眼睛朝前望了一眼,因为我发觉刘华身后好像站着个人。

也许不是人,是他影子或者什么…

琢磨着,我最后又朝他迷迷糊糊看了一眼。

…不,也不应该是他的影子。

他的影子怎么可能动作跟他完全不一致?

第309章 蟠龙

那之后,也不知道昏迷了多久。

醒来时感到头疼欲裂,疼得我想伸手用力朝脑门上敲两下,但手被反绑着,为此迷糊了好一阵,然后一下子想了起来,我刚刚遭到袭击了,那几个看上去很像好人的警察,在这见鬼的村子里找到一口见鬼的绿棺材后,就突然莫名其妙地砸晕了我。

真是莫名其妙的变故。

真是他妈的疼得要死。

在心里这么暗暗咒骂了几遍后,忍着昏沉和焦躁的感觉,我努力伸了伸脖子睁大眼,想试着看一看周围的状况。但这动作只让我看到两条腿。

两条瘦长的腿,在黑暗里静静摆放在我边上,套着上好料子但爬满了泥浆的毛呢裤。意识到我在对它们呆看的时候,腿轻轻晃了下,然后它们的主人弯下腰朝我瞥了眼,沙哑着声道:“闭上眼,别出声。”

我刚闭上眼就听见一阵脚步声响起。

有人从外间走到我身边,停下脚步看了看我。我闻到他身上皮革的味道,感觉那可能是穿着皮夹克的王志强。之后,大概是想看看我到底醒了没有,他把一根冰冷坚硬的东西戳到了我脑门心上,顶了很长一段时间。

真是够难熬的。我忍着一种强烈想要皱眉的欲望保持着脸部的松弛,坚持了数十秒也许更久,终于挨到他把那根东西从我额头上移了开来,站起身,朝着外面用河北方言说了句什么。外面的刘华用同样的语言快速回了几句,他听后就出去了,把房门关上,拖动什么东西顶住了门。

这点时间让我明白了两个状况:1.虽然没被打死,但我被那几个警察关在了原先我们避风雪时的那间屋子里;2.那三个湘西人的处境跟我一样。

真有意思。

一开始我以为湘西人才是有问题的,没准还是流窜在山里的杀人犯。谁想有问题的竟是这些警察。

但这些警察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试着想把前因后果理理清楚,但头疼得像随时都会炸开,并且随着我神智的清醒有种越演越烈的趋势,所以只能暂时什么也不去想,我静静躺在地上,听着外头时不时响起的一两句说话声。

语速太快,很难分辨出他们到底在说些什么,只知道他们在模模糊糊地争论着什么,时而严肃时而激动。

过了会儿他们不再说话。

在一番收拾过后,他们的脚步声陆续朝外走去,紧跟着外面那扇木门嘭的声响,屋子归于一片寂静。我由此而微微松了口气,正用力动了动肩膀想找地方借力站起来,忽听身旁低低一声叹气,随后见那个被绑在我边上的湘西人用力伸了伸腿,抬头朝我看了片刻,随后幽幽然说了句:“呵…还真是迫不及待…”

最初我以为他指的是我。

后来发现他说话时目光对着我身后的那扇门。

当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忍不住朝他多看了两眼。

这是个至多不超过三十岁的男人,皮肤很白,白嫩得像剥了壳的鸡蛋。可惜的是,如此白皙的皮肤上却着有相当醒目一道伤,应是被火烧灼出来的,黑压压一道沿着他左眼角一直到左嘴唇。嘴唇由此烧缺了一道口子,想必就因为这个缘故,连带灼坏了嗓子,令他说话声音那样奇特地沙哑。

除此,倒还算得上是个样貌清秀的男人,因为他有着双特别有神且特别斯文的眼睛。

这样一双眼睛让他看起来实在不像个杀人犯,但之前那几个警察看起来也完全不像是会敲破我头的人,不是么。

如果没记错的话,在他们这一行三人中,似乎此人是比较爱说话的。无论是那时同那几个警察的周旋交涉,还是这会儿同我一起身陷囹圄,好像都只有他一个人在跟人交谈,其余两个人则像他们鼻梁上的墨镜,沉默冰冷,哑巴似的由始至终不发一言。

“刚开始我还以为你跟他们是一道儿的,”见我沉默着将目光从他脸上转向了另外那两个人,他笑了笑对我道。“你…怎么称呼?”

“你怎么称呼?”我反问。

他再度笑笑:“认识我的人都叫我阿贵。”

“宝珠。”

“宝珠?呵呵,一个贵一个宝珠,碰见了也算是个缘分。”

“被绑在一个屋的缘分么?”

他笑着没言语,随后看我使劲用肩膀顶着地面支起身,试图想站起来,但苦于两条腿被绑着,腰上实在使不出力。

“你在做什么?”看了会儿他问我。

“想办法逃啊。”

“逃?”他目光闪了闪,抿着唇继续看着我像条鱼一样在地上折腾了一阵,随后再道:“你都不设法弄明白自己到底落在了什么样的人手里,就急着想逃么?”

这句话问得我微微一怔。

倒也是,那几个警察的行为的确让人深感疑惑和怀疑。但有必要先去弄清楚么?与其花时间花精力去弄清楚这些,先设法逃出这个鬼地方岂不是来得更为实际一点?既然他们可以下那样的狠手打昏我,天晓得他们下一步会对我做些什么。

没等我将这些话说出口,那个叫阿贵的男人突然出其不意地抬腿朝我肩上踢了一脚。

踢得我一下子就滚倒在地上,没等爬起来,他用他腿抵住了我愤然扭动的肩膀,沙沙道:“你瞧,你都没办法靠自己的力气撑住身子,要怎么逃?”

我咬了咬嘴唇,没吭声。

他松开腿将身子朝后挪开了点,然后将那两条同样被绑得很牢的腿收拢,淡淡瞥了我一眼:“也是你运气不好,宝珠,如果捱到天亮他们在这地方还没有任何发现,本来你我可以安安心心跟他们和平共处一夜,然后和他们分道扬镳的。说起来,他们也不算是什么亡命之徒,不过是些见钱眼开的东西罢了。”

“警察里的败类!”

“警察?”闻言他噗的声轻笑,瞧了我一眼意味深长道:“光看证件就能证明他们是警察了么?妹子,好好想想,有哪个吃公家饭的人会随随便便见人就称兄道弟的。又有哪些警察在这种鬼天气里到深山中办案,会单独只出动四个人的?”

一听不由用力皱了皱眉,我问他:“那他们到底能是什么人…”

“盗墓的。”

“盗墓的?”我不禁再度一愣。

今天一夜间,我遭遇的种种奇怪变故实在太多了,多到这会儿一听见这三个字,我实在有些反应不过来。怎么会是盗墓的…墓不都在东陵么,该挖的也都差不多挖空了,怎么还会特意跑到这种鸟不拉屎的荒山里来挖?

“其实也许我不该对你说这么多,”见我一味发着呆,阿贵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脸,仿佛我的表情是一种演戏:“因为你本身对我来说也是个意外。”

“什么意外?”

“你不是他们的人,为什么会跟他们一起待在这个地方。”

“…我们只不过是刚才在山里偶然碰到的。”

“偶然?”他笑笑,脸上的表情不置可否:“这种地方可不存在什么偶然。”

“什么意思。”

“先说说你为什么会来这个地方。”

“有人带我来的,是这村子里的人。”

“村里人?”他目光中再度透出一丝不置可否:“带你来这里做什么。”

“本来是过来跟一些人见面,谁知道却被他们绑走了我的朋友。”

“那么那些人这会儿在哪儿?”

“我不知道。他们原本就在这个村子里,但现在全部消失了。”

“你说这村子里有人?”

“是的,还很多。”

“有多少。”

“至少近百口。”

“是么…”他沉默了下来,目光闪烁,没有像那些“警察”当时那样直接表示出信或者不信。过了会儿他回过头,朝他身后那两个安静得好似连我们说的话都没有听进去过的男人看了眼,沉吟着道:“那你总应该知道这村叫什么村吧。”

“喑守村。”

“是的,喑守村。”

“那想必对它的来历和作用应该也清楚得很吧?”

“什么来历?”

疑惑引起的焦虑让我问得有些急促,也因此恰好隐藏了我虽然对这村子有些许了解,但还是希望从此人嘴中探知些其它什么的复杂情绪。而听我这样一问,阿贵朝我仔细看了两眼,随后话锋一转,突兀道:“前阵子的新闻看了没。”

“什么新闻?”

“双山峪地震,震出了惠陵前端一座古墓的新闻。”

“啊??”

最初我被他说得一头雾水。

只觉得乱七八糟的,实在不明白他东一点西一点究竟在问些什么东西,问的那些东西又到底跟我们眼前的状况有什么关系。

但后来我突然间想了起来。

关于他说的这个新闻,我倒真还没有忘记。怎么可能忘记呢,那个新闻一度害得我好长一段时间都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而且‘载方’出现在我店里的那天,他也曾跟我饶有兴味地谈起过它。

“想起来了?”看着我的表情,阿贵问。

我点点头。

“如果没有估计错的话,我想那几个盗墓者就是冲着这则新闻而来的。”

“什么??”这下我更糊涂了。

盗墓者,盗墓为生,所以对新被发掘到的古墓有兴趣那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惠陵前那座被地震震出来的墓,经过新闻一播放,那可是全国都知道了。现在想必早就被保护得好好的,考古队,警察,当地负责保安的,再加上新闻媒体…有这些人在,什么样的盗墓贼能吃了熊心豹子胆的跑去那种地方盗墓?

“觉得难以置信是么。”看出我眼里的困惑,阿贵笑了笑:“自然,他们是不可能去那种地方盗墓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会绕道十多公里,特地跑来这么一处荒山野岭,寻到这个荒僻的村子。”

“…这村子跟那座墓有什么关系?”

“关系…呵,看上去你好像真的一无所知。”

我不由皱了皱眉:“我没必要跟你演戏。”

“似乎也是。”他淡淡一笑,换了个较为舒服的姿势将身子摆了摆正,道:“据说,喑守村是当年清廷为了在这边负责看守惠陵的那些守墓人而建的。但那些守墓人明为看守惠陵,实则是为了看守惠陵前方的那座隐墓。传说隐墓里曾经埋过一些人,但由于那些人不是通过惠陵外那条车道,而是经由另外一条极其隐秘的道路被悄悄运进那座隐墓的,所以至今都没人知道他们究竟是谁、是什么身份,又是因什么而死,并被葬入那座隐墓。而从现今挖出来的那几口空棺材来看,他们的地位想必都不低。”

原来如此…“但是那座墓不是空的么?里面除了几口空棺材,什么都没有啊…”想了想,我问。

他为此目光微微一凝。

不知为什么再度朝身后那两人看了一眼,随后轻声道:

“宝珠,既然你说你是被人带来这村子的,那么那些人有没有跟你提起过,什么是蟠龙九鼎?”

第310章 蟠龙

蟠龙九鼎并非鼎,而是九根柱子。

传说一百多年前,年轻的同治帝驾崩后不久,清宫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政变。

政变的首脑是当时被慈禧软禁在瀛台的怡亲王载静,因为他不满慈禧为独揽大权逼死同治帝后的行为,以及之后立载湉为嗣、从而达到让她继续垂帘听政这一目的的策略,所以选了局势最为动荡的时候密召八旗旗主进京,连夜攻破丰台锐健两座大营,杀进紫禁城,试图快刀斩乱麻地清洗宫闱,令慈禧逼宫。

但谁想慈禧却被当时留在紫禁城的一名高人所救,所以当时虽然政变一方几乎胜券在握,却功亏一篑,最后非但没有逼宫成功,反而连累八旗中最骁勇善战的那几名主将被一举杀戮。

不过那些主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将领。

据说他们的出现和存在是带着点神话色彩的。有人说,他们可能根本就不是凡人,是当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役后寻得的一件足以颠覆大明江山、令后人入驻紫禁城的圣物,所幻化而成的。

但另有一些人说,圣物之谈纯属荒谬,那些人真实的身份,应是替努尔哈赤看守那件圣物的使者。

满洲设立八旗,那些使者便是从八旗中经过层层挑选,被严格甄选而出的人中俊杰。不仅个个血统高贵能文善舞,而且身怀异术,历年来不单肩负着看守圣物的重任,也承担着清廷国运风水的守护。因而一旦被选中成为其中之一,身份自是尊贵异常的,但由于从此后这一生就不再属于个人,不再属于他们的家族和亲人,几乎是以身殉了这个国,殉了这个国家的风水,殉了这个国家的圣物,所以自皇太极时起,他们便被赐予了一个令人敬仰,又令人敬而远之的称号——八旗殉道使。

八旗殉道使平时守在各自所属的旗族之中,非国难当头,轻易不可一齐召唤而出。

载静将慈禧视作为国难,所以将他们全部召入紫禁城。

而慈禧则将载静以及他们全部,视作为她的国难,所以借助那位高人的力量将他们尽数铲除。

八旗殉道使灭,这可是自清朝开国时起从未有过、甚至那些皇族中的人连想都从未敢去想过的一件事。因此虽然后来慈禧坐稳了江山头一把交椅,将一切都稳稳拽捏在她的手心,她心下还是有些害怕的。尤其当她看着每况愈下的国力和国运时,不禁开始怀疑,是不是正因为她当时那孤注一掷的狠心做法,于是将整个大清带进了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不过,更让她寝食难安的却并不仅仅只是这个原因。

在那些闯进紫禁城逼宫的八旗殉道使全部阵亡后,为了给太庙和祖宗一个交代,也为了让自己有所安心,慈禧下旨将因受八旗逼宫之罪而处死的八旗旗主的子嗣一并赐死,死后以他们的血明为祭祀、实则封了八旗殉道使的墓。

这八名子嗣中包括了政变首脑怡亲王载静,以及另两名并没有参与到政变中去,所以没在政变引发的战乱中死去的八旗殉道使。

一名是正蓝旗的,一名是正白旗的。他们因各自旗主膝下没有子嗣,所以被慈禧“御赐”,替主赴死。

两人中,正蓝旗那名在接到赐死的诏书后没有任何反抗,很干脆地就在监狱中受死了。

另一名则完全不同。

那名殉道使是清末时那批八旗殉道使中最为年长的,先后效忠过道光,咸丰,同治三位帝王,所以力量也是当时那些殉道使中最为强大的,强大到只能用‘深不可测’来形容。更传说拥有鬼神之力,所以要令他死,谈何容易。

所以虽然当初朝廷对这位殉道使究竟作过些什么,史料上完全没有记载,但通过其他皇族的一些似有若无的说法中,隐约可以窥见一些端倪——他们当初为了围剿这名正白旗殉道史,不仅出动了大理寺大批精英,更是将这名正白旗殉道使仅存于世的几名血亲绑入紫禁城,一点点逼迫到他不得不束手就范。

但谁知,将他拘捕到是一回事,怎样处死他,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顺天府的天牢里没有一件刑拘能够将这名殉道使处死。无论绞刑,水溺,刀砍,喂毒,都无法致这名殉道使于死地,只将他生生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这令每一个负责看守他的狱卒恐惧得纷纷告假推脱,不敢再靠近他的身侧。为此慈禧深感不安,当时恰逢那位在八旗作乱时救了慈禧的高人不在京中,她求助无门,便听从身旁谋士的建议,去西藏请了位隐世的密宗高僧,进京看看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高僧在见过该名殉道使后,一度曾想辞别,因为他开天眼后发觉这名殉道使已是半仙之身,所以用凡人的方式是很难置他于死地的。若是非要将他致死,除非用极端之术,但若这样,会累及使用那种术法的人折了自身修行,也折了自己的寿命。

但后来不知为什么,高僧还是动用了那一种被禁了近千年的密宗法术,并让那殉道使断了气。

什么样的法术这么厉害,能取了这如同神魔一样的人的性命?现今哪里还有人会知晓。只是当初见过那名高僧施法的人这么提起过,说他用一根精炼的铜链子,系住一块寒铁打造的锁,锁上用梵文沾上童子血刻下十六字箴言,然后用榔头硬生生将那把锁贯穿了殉道使的头颅,将它锁在了他的脑子里。

听上去极其可怕不是么…

但即便这样,也仍是没有将那名殉道使置于死地。那之后他整日在天牢里哀嚎诅咒,咒骂声几乎能透过层层地表直冲出地外来,所以后来,迫于慈禧的一再敦促,高僧不得不又动用了另一个方法。

他将那名殉道使的身体横埋进一堆从百年墓穴中挖出的泥土里。

那时候,由于颅内被打入寒铁箴言锁的关系,该名殉道使已无多少反抗能力,神智也已经不太清楚,所以一被封入土中后,他就彻底失了声。之后,再以布达拉宫珍藏的一块天落之石,经过三个月的精炼,提炼出其精华,同花岗岩灌注到一起,打造成一根尖锥样石柱,用铁链高高吊起,悬挂在殉道使的身体上方。

随后到了高僧选定的一个合适的日子,一声炮响,那根石柱被斩断了锁链由上而下一气坠落,轰的下将殉道使的身体扎了个通透。

这一次殉道使终于是彻底咽气了。

一个人的身体被毁成这样,即便有半仙的修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术?也不知是巧合还是某种惩戒,在他死去的当天夜里,突然北京城风雷大作,暴雨倾盆,一道道闪电不偏不倚就围着那块曾埋着他尸体的墓土打,打焦了土壤,也打烂了那块扎透他身体的石柱。

打了将近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有人跑到后宫告诉慈禧,高僧死了。

怎么死的?

肚子上破了巨大一个洞,五脏六腑流了一地,跟那名被他杀死的殉道使一样,活生生被某种巨大又坚硬的东西给扎死的。

慈禧登时被吓得花容失色。但好在,虽然那太监给她带来了这么可怕一个消息,同时却也给她带来了另一个让她重新镇定下来的好消息,那名自紫禁城政变一战后就不告而别的高人,突然回来了。

兴许因着某种预感,他一回来就直奔顺天府,在人们遵从慈禧的旨意,预备将那名正白旗殉道史的尸身封进棺材前,制止了他们。

随后立即入宫觐见慈禧。

也不知他觐见她之后到底同她一起说了些什么,在他回来后的第二天,慈禧下了道懿旨,命那些在双山峪施工建造惠陵中的工匠,在惠陵外头按照天罡八卦的布局建起九支石柱样的东西。那东西的图样是随密旨一起下来的,没人知道它们究竟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而建造在惠陵外围,只知是某种祭祀用途。

其中有一根柱子是原先就打造好的,也是其余石柱的母体,它外表看起来最粗最大,且形状颇为怪异。看得出来原先并没有这样壮观的体魄,是后期用石浆层层垒砌而成的,形如一支锥子,被后期的石浆加厚了底部原本尖锐纤细的部位,因此特别厚也显得格外粗大。上面布满铁锈样的东西,沿着铁锈的地方刻以蟠龙。而其余八支,则须按照这支的样子同样篆刻,务必分毫不差。

九根石柱建成后不久,慈禧突兀派下几名爱新觉罗家的人来到惠陵。

明为监督惠陵施工,实则整日守着那九根石柱,并随身带来一直工匠队,连日在那九根石柱下开挖建造出一个巨大的地宫。次年十月,在慈禧又一道密旨下达后,那九根石柱莫名被埋入了新开挖的地宫之中,并将地宫上方填土封存,那几名爱新觉罗家的人也就此不告而别。

因为一切行事都极为隐秘的关系,当时很多人都以为那九根石柱是凭空失踪的,那几个监督并在惠陵外兴建了新地宫的爱新觉罗家的人也是。

殊不知他们其实就在离惠陵十八公里外的那座野山里居住着,并由此建成了一个村落。当惠陵在一步步建成的时候,村落地下一条密道也在一点点挖掘而成,它连接村落与惠陵前方新建的那座地宫,并在它彻底被打通后的数天后,秘密将一批尸体运进入了地宫。

那批尸体就是紫禁城政变后被处死那些八旗旗主的子嗣。

连同怡亲王载静,一共九口棺材,九具尸体。每口棺材都是无比坚硬的金丝楠木制成,每口棺材的盖子都被用三十九根七寸长的钉子牢牢钉死,每口棺材都被分别按照设计好的方位摆放在那座地宫以下三十米处,那座完全避开了惠陵修建处的工匠们耳目、神不知鬼不觉悄然开挖出来的墓底之墓。

而那九根“失踪”了的石柱亦在这道墓底墓中。

所处的位置正是当初建成时按照天罡八卦的布局所摆放的位置,而摆放棺材的石室,就是按照它们的位置被划分出来的,务求每一根柱子不偏不倚正竖在棺头处。如此大费周章,不为别的,无非是慈禧为了布置一道风水之局。

名为“蟠龙九鼎”。

但其鼎非鼎,实则“顶”之谐音,意思是九龙顶棺,任你们这些死去者再是死不瞑目,终是要受制于这些蟠龙的牵制。尤其可见,虽然铲除了心腹之患,虽然人都早已经变成了冰冷的行将腐烂的尸体,慈禧对那些人仍是顾忌重重的,严重到了连对他们的安葬都布满了讲究之极的机关。

因此那口正白旗殉道使的棺材尤其如此。

据说当时非但被以蟠龙九鼎的风水给困着,还用锁链层层缠裹,仿佛怕他随时会活转过来,从棺材中一气冲出来回到紫禁城兴风作浪似的。

但现今,这一切都已经完全不存在了,无论尸体也好,钉棺材的钉子也好,锁着棺材的锁链也好,全都不在那座地宫里了,只剩下九口空空的棺材依旧在原地待着,想必不久后,即将被带进博物馆,然后在忙碌调查了一阵后,终因无法找到任何线索破解任何谜题,而将之作为一个不解之谜,永远被封存在博物馆的档案库里。

“那么,这个什么蟠龙九鼎的风水,就是那个高人给慈禧出的主意么?”一路听到这里,见阿贵忽然中断了他的话将他目光有些意味深长地转向我,我忍不住问他。

他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