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道士开始怕赵成了,怕自己是班门弄斧。

两个半桶水,比的不是算卦,比的是胆识,比谁知道的消息多。

赵成明显占上风啊。

赵成步步紧逼,那道长招架不住了。

在赵成的诱惑下,道长不小心把丫鬟收买他的事抖了出来。

沈安玉脸黑如炭。

后面这些事,安容是不知道的。

冬儿见有个仙风道骨的道士,怕赵成露陷,来不及看后面的热闹。赶紧的跑回来让安容想办法。

哪知道,好事变坏事,最后峰回路转,坏事又变成了好事?

沈安玉请人装神弄鬼。哄骗长辈,期满世人,老太太一怒之下,又把之前答应给沈安玉嫡出身份的事给免了。

若非沈安玉今日要进宫,老太太还要打她三十大板。

还有那收买道士的丫鬟。若非是皇后的,打狗还得看主人,她能有命离开侯府才怪了。

就这样,沈安玉主仆草草的离了侯府,独自进宫选秀去了。

还有赵成,他虽然不是特别像道士,但是他赶跑了一个假道士,就足矣证明他有些道行。

他接下来要说的话,可信度就更高了。

唬的侯府下人一愣一愣的。

赵成是这样说的,“贫道初来京都。还没进城门,就瞧见京都上空,有两处乌云罩顶,府上乌云浓郁,乌云中又透着亮光,若隐若现,委实壮观,贫道寻觅而来,合着侯府风水地势,掐指一算。连连惊叹啊,那乌云是侯府后辈,亮光亦是。”

赵成巴拉巴拉一堆。

然后点名了,侯府的乌云是大灾祸。那点亮光驱散不了。

老太太就问,那灾祸从何处来?

赵成就点出了沈安芸,那祸是她婆家带来的。

她克父克母,克夫克子,乃寡居之命。

若与人相处,久必害之。

要想侯府平安无事。就必须和宣平侯府断绝往来。

好吧,赵成说到这里,重头戏来了。

宣平侯府来人了,来的还是宣平侯夫人。

她会来,当然是安容算计好的了,连时辰都算的刚刚好。

昨儿安容去宣平侯府给宣平侯世子治病时,老太太可是说了,若是宣平侯世子的吐血,不是萧湛造成的,要宣平侯府给安容和侯府道歉啊,不道歉便和离。

昨儿给安容道歉了,可还没给侯府道歉呢。

万一侯府真以此为借口和离,宣平侯府也没辄,谁叫她冤枉人在前了。

只是宣平侯夫人没想到,她来,会碰巧遇到道士说沈安芸的事。

老太太见了宣平侯夫人就道,“你来的正好,听道士一席话,我是吓出来一身的冷汗,当初安芸嫁给宣平侯世子,我也没给他们合八字,谁想到会这般不合?安芸命太硬,想必宣平侯世子的病与她有不小的干系,我侯府亏欠宣平侯府太多,还是和离了吧。”

宣平侯夫人当时就不满了,“道士之言,岂可尽信?”

虽然嘴上这么说,宣平侯夫人心底还是有些膈应的。

昨儿也有道士上门说沈安芸克夫的话啊。

二夫人就笑道,“虽然不能尽信,却也不能不信,这样玄而又玄的事,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宣平侯夫人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她只道,“安芸现在身怀有孕,现在和离,太不近人情了吧?”

三太太听了,就冷笑连连了,“不近人情?好像大姑奶奶怀的不止这一个孩子吧?”

当初宣平侯府为了给宣平侯世子娶妻,可是狠心打掉沈安芸肚子里的孩子。

宣平侯夫人脸色通红,道,“这事,是我做的狠心了些,却也是依照当初的约定来的,后来大夫替她诊治,说她小产,再吃避子药,将来就没法生孩子了,我不也没有再给她喂药了吗,要是真和离了,我林家骨肉难道要姓沈吗?”

这一点,她是绝对不允许的。

她在乎的只是沈安芸肚子里的孩子,至于沈安芸,她是死是活,她压根就不在乎。

老太太也不在乎那个孩子,她道,“和离了,等孩子生下来,不论男女,都会送去宣平侯府,这一点,你大可放心。”

宣平侯夫人还是不同意,“不是我小心眼,我也不敢拿犬子的命开玩笑,只是安芸上次怀了身孕回府,可是见了红的,我敢送她回武安侯府吗?”

老太太凝眉不语。

二夫人就问道,“那宣平侯夫人想怎么样?”

宣平侯夫人笑道,“等孩子生下来,再和离。”

二夫人嘴角一笑,瞥了道长问,“道长觉得可行?”

赵成连连摇头,“断然不行,若是不急,贫道也不会急急忙就登门了,是和离,还是断绝关系,今日必须有个了结!”

再拖下去,少奶奶哪有那闲工夫陪她们玩啊?

二夫人就望着宣平侯夫人笑了,“宣平侯夫人大胆,我侯府胆小,实在是被一连遭的倒霉事吓怕了,还望宣平侯夫人体谅,今日要么和离,要么武安侯府和大姑奶奶断绝关系,另外,咱们话可是说清楚了,大姑奶奶命硬,将来若是克了宣平侯府,宣平侯夫人可别怪我侯府教女无方,我侯府能做的该做的,都做了。”

宣平侯夫人脸色极难看。

偏偏无话可说。

谁让武安侯府是为了宣平侯府好了。

宣平侯夫人纠结着,可是她实在舍不得沈安芸肚子里的孩子。

最后一咬牙,坚决不和离!

那就只剩断绝关系了。

老太太让二夫人写下断绝关系的文书,一式两份。

看着断绝文书,老太太大松了一口气,总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三太太则有些担忧道,“因为一个道士之言,就和出嫁的姑奶奶断绝关系,只怕有不少人要弹劾侯府听信谗言了。”

谗言,自然是有的。

接下来几天,京都议论的都是这事。

不过安容早想好了对策。

她让赵成去了其中一个弹劾御史的府上,他家有怀了身孕的儿媳妇。

安容记得她快要生产了,生的还是个男孩。

安容让赵成去算命了。

也是凑巧,那媳妇听道士说她怀的是儿子,高兴坏了。

笑着笑着,就肚子疼了。

第二天凌晨生下一个大胖小子。

那御史抱了长孙,信了道士的话,去皇上跟前,默默的把弹劾的奏折给收了回来,还给侯爷认了错。

然后,满京都的,有人找赵成算命…

谁让他是名副其实的神算子?

再然后,宣平侯夫人好吃好喝的伺候沈安芸,却不再允许她见宣平侯世子一面。

哪怕沈安芸以腹中胎儿强逼,宣平侯夫人也未曾心软半分。

ps:…

第五百八十二章 世家

一眨眼,小半个月过去了。

这小半个月里,安容出了三次门。

第一次,是武安侯府搬家,她去送贺礼。

第二次,是添香阁开张,安容去观礼。

第三次,也就是昨天,锦绣庄开张。

此刻的安容,正在看账册。

是添香阁、锦绣庄,还有琉璃阁的账册。

看着账册上记下的盈利,安容满意一笑。

芍药见了就笑道,“少奶奶,这下你该放心了,这三个铺子帮爷是绰绰有余了。”

安容继续翻账册,摇头道,“铺子才开张不久,生意好是因为大家图新奇,往后收益会有所回落。”

海棠端了茶水过来,道,“少奶奶,崔大少爷求见你。”

芍药嘴快,道,“肯定是找少奶奶谈生意的。”

安容合上账册,起身出去。

崔尧已经等候在正屋了,萧迁陪同在侧。

见安容迈过门槛进屋,两人都站了起来。

萧迁只轻轻一笑,唤了一声,“大嫂。”

崔尧就客气的多。

安容笑道,“过多不久,大家就是一家人了,不必见外。”

说完,请崔尧坐。

崔尧没有坐下,他椅子旁的茶桌上摆了一锦盒,他拿起来道,“耽误了许久,总算是将药材买齐了。”

芍药走过去,接了锦盒,送到安容跟前。

安容打开看了一眼,点点头道,“就差这一味药,明天…后天就能制好。”

本来制药,一晚上就够了。

只是今晚是月圆之夜,虽然她的感激之心用的差不多了,但是机会难得,她肯定要进木镯的,只是不会久待罢了。

崔尧听了就有些激动,虽然不确定安容调制的药一定有效。好歹有希望。

芍药端着锦盒,站在安容身侧。

崔尧耐不住性子道,“大嫂,昨儿锦绣庄开张了。还有添香阁,我和崔尧今儿来,送药材只是顺带,主要还是想谈生意。”

送药材,大可以让下人送来。不妨事。

谈生意,可就必须崔尧来了,他怕尴尬,还把萧迁拖了来。

锦绣庄的生意,可是极好。

在琉璃宴之后,就有好些商贾想着锦绣庄做生意。

他们不知道锦绣庄是安容开的,满京都的打听,找不到锦绣庄东家,就去琉璃阁打听,光是打听的好处钱。就达千两银子。

不过,周总管没收。

能在萧国公府做到总管位置,还被萧大太太信任,怎么可能是那等眼皮子浅的人?

再说了,萧国公府要真做生意,首选当然是崔家了。

再退一步说,锦绣庄的生意,是安容管理的,她就是不给崔家,谁也不能吭一句。

崔尧来不少次国公府了。他能猜的出来锦绣庄是安容的。

对此,萧迁和萧锦儿也不隐瞒。

崔尧望着安容,把他想和安容合作的想法说了出来。

安容静静的听着,笑道。“崔家和萧国公府联姻,锦绣庄要做生意,哪能不帮着自己人?不过,我想了一想,锦绣庄不能只做京都的生意,我另选了三个州郡。会在那里开锦绣庄和添香阁,甚至琉璃阁。”

安容选的三个地方,是大周最繁华,交通最便利的地方,而且相隔的距离比较的远。

安容有自己的考虑。

一来,她不能全靠崔家。

万一将来崔家怎么样了,对锦绣庄的影响就太大了,要留一手。

另外,锦绣庄和添香阁的原料,都是从远地运送来京都,路途遥远,十分不便。

再者,崔家生意遍布大周,若是都从京都购买香料,然后运送去各地,成本太高不说,还有危险。

走水路,有水匪,走旱路,有土匪。

要是被打劫一次,那损失可就惨重了。

安容这样,将成本和损失都降低了不少,利人利己。

崔尧听后,是赞赏不已。

要不是顾及安容身份,他真想夸一句,安容是天生的商人!

崔尧道,“京都和那三个州郡的生意,我崔家不做,其他地方…?”

安容明眸善睐,声音沥沥如水一般清澈,“至少八成是崔家的,但我有一个要求。”

听到至少八成,崔尧心都雀跃了起来。

有了锦绣庄和添香阁的生意,崔家大周首富的位置谁能撼动?

只是听到安容有要求,崔尧心里又打鼓了。

能给崔家这么大的好处,要求必然不简单啊。

可是再不简单,也得办得到啊。

崔尧忙问道,“什么要求?”

安容笑道,“崔大少爷想要绸缎和香料,而我需要的是粮食。”

她先大方了,这回轮到崔大少爷大方了。

崔尧嘴角抽了一抽,别告诉他,萧表少奶奶想要崔家八成的粮食生意…

那样的话,崔家的铺子能关闭三分之一了。

崔尧是大周最大的粮商,靠买粮卖粮发家啊。

崔尧稳定心神,他知道,仅萧湛的十三万大军远吃不下崔家八成的粮食生意,三成足够了。

“要多少?”崔尧问道。

安容耸肩一笑,“我也不知道,看边关需要多少,崔大少爷保证管够就行。”

崔尧囧了。

萧国公府的霸气,闻名大周。

估计也没有萧表少奶奶霸气,边关粮草,哪有管够的时候?

那该是朝廷的事,怎么就成萧湛的私事了?

崔尧碰了碰鼻子,想着自家老爹离京会冀州前的叮嘱,萧湛之前要粮草的事,他必须答应。

“好,我答应了!”崔尧语气坚定。

他一说完,安容就道,“那麻烦崔大少爷让人先送十万担粮食去应城。”

崔尧,“…”

有没有搞错啊,他锦缎还没买到呢,就先送粮食了?

他是来谈生意,催生意的,怎么就成上赶着被人谈生意了一般?

崔尧郁闷的点头,“粮草不是问题,不消三五日就能凑齐,只是十万担粮食太多了,我崔家怕是没那么多人手运去应城。”

安容表示,粮食怎么运送,她会想办法。

好吧,她的办法,就是…通知萧湛想办法。

等崔尧和萧迁走后,安容就叹气了。

芍药问道,“少奶奶,怎么了?”

安容翻白眼,“还不是朝廷,用盐引换粮草,好歹能缓解边关粮草压力,可是朝廷不给爷盐引!”

不给盐引就算了,萧湛还欠了一堆的盐引。

别问为什么,他接手的是敖大将军的烂摊子。

也就是那一堆欠条。

除了粮食,安容还得解决将士们吃盐的问题。

她上哪儿弄一堆盐引去?

难道要她花钱去买?

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买不是长久之计。

“上哪儿弄盐去啊?”安容绵长的叹息道。

外面,崔尧和萧迁去而复返。

进门,正好听到安容说这话。

崔尧瞥了萧迁,萧迁翻白眼,“萧国公府不缺盐,缺盐的是我大哥。”

“我当然知道了,”崔尧也翻白眼道。

萧迁就道,“你家卖盐吗?”

崔尧腿软了,“别打我主意了,李家才是卖盐起家的,崔家的食盐生意,还不及李家十分之一。”

那边,芍药提醒安容,道,“少奶奶,崔大少爷他们又回来了。”

安容望着走进来的两人,微微诧异,“怎么又回来了?”

萧迁瞥了崔尧道,“他忘记说一件事了,之前大嫂不是问他大周谁家有大量猪卖吗,他打听到了,黎城朱家是养猪世家,世世代代都养猪,他们家养的猪少说也有几万头。”

芍药捂嘴笑,“养猪也能成世家,那庄家户个个都是世家了。”

养鸡世家,养鸭世家…

安容也忍俊不禁。

不过有猪卖就好。

安容向崔尧道谢。

萧迁转了话题道,“大嫂,你要盐引?”

安容点头,“你有?”

萧迁摇头,“我没有,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