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您是公主心中最看重的亲人,”季嫣然接过宫人手中的美人锤轻轻敲打着太后的小腿,“您离不开公主,公主也将您当做依靠。”

听着季嫣然这样说,太后目光微微涣散:“你说的是啊,有时候哀家觉得常宁就是亲生的女儿,如果她能一直在…一直…那该多好,可惜啊…”说着看向季嫣然,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去摸季嫣然的头顶。

“太后娘娘,您想过要出宫吗?”季嫣然忽然道。

太后一怔:“你说什么?”

季嫣然道:“前朝有这样的例子,新君登基之后,先皇的太妃们有子嗣者可以随子去封地,太后娘娘虽然没有子嗣,但是林家愿意在岭南奉养您,族中还有不少的子孙都可以膝下承欢。”

太后从来没想过这些,有些微微动摇,不过很快她就微微闭上眼睛:“哀家老了,已经习惯了宫中,岭南是个好地方,哀家的身子骨只怕回不去了。”

季嫣然的眼睛中的神采微微有些晦暗,转眼却恢复如常。

太后转头看向季嫣然半晌才道:“你是个好孩子。”

说着话,宫人来禀告:“冉大小姐来了。”

太后的脸微微一沉。

冉九黎进门行礼,关切地看向太后和季嫣然:“外面打听不到宫中的消息,臣女递了几次牌子都被打了回来,听说太后娘娘召见,心中说不出的欢喜,看到太后娘娘和嫣然都安然无恙,臣女也就放心了。”

太后没有像往常一样露出慈祥的笑容,眉目中有些疏离:“难为你有这样的孝心。”

冉九黎道:“谢燮下了大牢,皇上不会再怀疑嫣然了吧?”

提起这件事,太后开口道:“皇上已经知道所谓的谶言是被人编造出来的,有人想要害常宁故意散播开来。”

冉九黎点点头:“臣女也觉得那谶言有蹊跷,只不过苦于没有证据。”

“现在有了证据,”太后起身居高临下地望着冉九黎,“有人已经招认了。”

冉九黎静等下文,眼看着太后慢慢地走到她身边。

太后声音低沉许多:“她说,这一切都是你的安排。”

第三百二十七章 夺宫

冉九黎惊诧地看着太后,半晌才回过神:“太后娘娘,您说这都是我的安排?”

她的眼睛有些发红,仿佛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您真的这样想吗?”冉九黎道,“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为什么要用它来害常宁,我和常宁那么多年的姐妹,我怎么会这样。”

“哀家就是在问你,”太后表情阴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冉九黎看看太后,转头又去看季嫣然,仿佛明白过来,忽然仓皇一笑:“看来无论我怎么辩解,太后娘娘和季大小姐都已经有了结论,我不知道是谁说了这种话,难道我这些年的作为,竟然敌不过一句流言。”

冉九黎的模样让太后有些迟疑:“当年阿宁被害,哀家总觉得太过蹊跷,我虽然久居慈宁宫,也不至于事先听不到半点的消息,现在想一想应该是身边有人与外面串通,皇上了解慈宁宫的一举一动,自然就能出其不意地对付阿宁。”

冉九黎道:“所以现在太后娘娘将这件事怪在臣女身上,”说到这里她看向太后,“冉家和臣女若真有这样的算计,为何这些年还要背离皇上…”

说到后面她的声音愈发轻起来,她骤然抬起头:“相反的冉家做的事,太后娘娘都知晓,您若是真的对冉家有怀疑,只要全都禀告给皇上,冉家就会祸及全族。

这是谋反大罪,冉家根本无法脱身。”

冉九黎说完从袖子里拿出一封信函:“太后娘娘,臣女进宫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禀告。”

太后目光一凛:“你拿的是什么?”

冉九黎道:“这是冉家用了十年时间查找的证据,如今总算全都齐全了,只要看了这些,大家就会明白,李约是先皇太子的血脉。”

太后不禁震惊:“你们查到了?”

内侍将信函奉上,太后忍不住仔细看过去。

冉九黎接着道:“臣女手中的‘不良人’原本就擅长稽查,靠着一点线索,找到了当年从东宫带走孩子的内侍,内侍为了证明这是先太子血脉,还拿走了东宫记录用的文书,之后他们隐秘在兴元府,本来只想隐姓埋名安安稳稳过日子,没想到却被谢燮找到,皇上当年表面上要将他迎回京城,其实在那之前就派人追杀。

那位内侍早就见惯了这些,事先书信给东宫旧臣,他知道朝廷对这些旧臣都了如指掌,这样做不过就是要吸引朝廷注意力,其实背地里已经联系了京城李家来托孤,那个孩子就是李约。

为了将来能够证明李约的身份,先太子太傅不惜辞官归家,战战兢兢地过了这么多年,如今他愿意出面说明一切,当年东宫不见的‘太子印’也在他们手中。”

丢失的先太子印,也是当今皇帝的一个心病。

太后目光落在那信函之上,上面果然盖着一枚太子金印。

是真的。

太后的眼睛微微发亮。

冉九黎道:“先太子仁慈,虽然过了这么多年,朝中不乏有人支持,只要在合适的时候揭开这个秘密,想必就能扶新君即位。”

“闭嘴。”太后的脸色顿时变了,她整个身体微微一晃。

季嫣然立即上前搀扶。

冉九黎扬起脸:“太后娘娘都不敢说,但是臣女却已经不惧这些。因为这对于冉家来说已经不再重要,成败冉家都会欣然接受。

冉家做了这么多,不可能去做皇上身边的忠臣,别人或许还会犹疑,但是冉家却早就已经下定决心要为先太子讨个公道,要按照先皇的遗诏行事。

如果我当真害了常宁,都只会让李约厌弃,我何必如此,如今正是关键时刻,惠妃和东宫已经有了动静,我们只要稍有差池就会功亏一篑,若是太后娘娘仍旧怀疑我…那就等到尘埃落定之后再使人查问,现在不能中了他们的离间计。”

太后仔细地看着冉九黎:“你若是骗哀家,哀家立即就能知晓。”

“这是捅破天的事,臣女要如何欺骗,”冉九黎道,“臣女真的有二心,只需要将这些文书交给皇上,从前大理寺办案,没有证据尚能诛杀百余人,皇上拿着这封信函不管做什么事,只怕太后娘娘您都没法阻拦。”

太后身上的怒气消散了些,变成了半信半疑的神情,她转头看向季嫣然:“丫头,你怎么想?”

自从冉九黎进门季嫣然一句话也没说,站在一旁不知在想些什么。

“太后娘娘,只怕现在已经由不得我们来安排,冉家既然能拿这份信函进宫,就是已经做好了准备,”季嫣然神情淡然,却仿佛已经知晓一切,“我说的对吗?”

两个人四目相对,不过是一瞬间,却看透了彼此的心思。

“太后娘娘,不好了,出事了。”内侍惊呼着进门。

太后皱起眉头看去。

内侍跪下来禀告:“惠妃娘娘宫中走水了。”

太后一怔,立即道:“人怎么样?”

“惠妃娘娘在寝殿里休息,火烧起来的时候外面的宫人听到了娘娘呼救的声音,可是那火烧的格外快,调动了周围所有的宫人也…也没能将火扑灭,如今乱成一团。”

“让人再去问问,”太后道,“有了消息立即传回来。”

内侍应了一声退下。

季嫣然道:“太后娘娘,现在最要紧的是让人将宫门守住,再有动静,我们就从后门离开。”

太后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宫中失火太过巧合,而且又是惠妃的寝宫:“江家按捺不住已经动手了?”

季嫣然点点头:“应该很快就会有兵马来夺宫。”

太后不禁忧心。

季嫣然看向冉九黎:“外面怎么样,冉大小姐该告诉我们了吧?”

冉九黎起身要搀扶太后,却被太后躲闪开来,她也不焦急,站在一旁回话道:“江家从黔中调来了兵马,就是要和惠妃里应外合,既然惠妃动了手,那么不消片刻,那些兵马就会攻破城门。”

太后皱起眉头:“有多少兵马?”

冉九黎道:“陈家人制住了京畿守备,加上太子和江家的人马,足以让宫中大乱,皇上身边现在只有禁军和骁骑营,”提起骁骑营,冉九黎有意看向季嫣然,“不知道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女官不禁焦急:“这可如何是好,江家那些人闹起来,一定会兵分两路,按住皇上和太后娘娘,他们就等于赢了,趁着还没有人过来,我们还是快些走吧!”

冉九黎低声道:“我们事先得到了消息,这次进宫也是为了营救太后娘娘,只要从这里出去,到了西门就会有人接应。”

太后正在犹豫,又有宫人来禀告:“守门的禁军乱了,皇上…皇上…遇袭了,太后娘娘您快避避吧,那些反贼很快就会到这里。”

“乱什么,”太后厉声道,“别说现在还没打过来,就算他们围困慈宁宫,我们大不了就是一死。”

“太后娘娘,京城大乱,万一皇上有个闪失,武朝上下还需要您主持大局,万万不能落在江家人手中,”冉九黎道,“我们先避开再想法子。”

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

女官不停地向太后点头:“太后娘娘,我们走吧!”

太后依旧有些犹豫,她攥住季嫣然的手:“丫头,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季嫣然仿佛没有了往日的镇定,慌乱地看着冉九黎。

冉九黎心中发笑,在这种事面前,季氏果然手足无措起来。

第三百二十八章 等死

大火照亮了天空,惠妃脸上终于露出笑容,这一天终于来了,她再也不用战战兢兢的度日,惠妃已经死了,等皇帝死了之后,她都会被奉为太妃,若是她愿意还会成为太后,或者她走出这宫门,被江氏奉养终老,江家不会忘记她今日的付出。

“让他们一鼓作气,见到皇上不要迟疑。”惠妃狠狠地比划了一下。

那个昏君早就该死了。

“宫中有一条密道,皇上必然会躲去那里,有没有让人过去…”

“有…破了宫门之后,就已经带兵过去搜查,皇宫四周都埋伏了陈家的兵马,不会有差错。”

惠妃点点头,她却仍旧有些不放心:“别人也就罢了,那个李雍不能小看,能在河北道打那样的胜仗,此人有几分的狠厉,不过只要你们抓住季嫣然,他也就不足为虑,说不定还能帮上我们的忙。”

季嫣然就是李雍最大的弱点。

她要陪太子演最后一出戏,惠妃收敛脸上那得意的神情:“太子爷进宫了吗?本宫要去寻太子爷,一起从叛军手中救出皇上。”

太子手握长剑被人簇拥着进了大殿。

那金灿灿的皇位上虽然没有人在那里,他仍旧忍不住有种恐惧的感觉,不过很快他就回过神,从现在开始他谁也不必怕了,因为他即将成为皇帝,不再是那个窝窝囊囊的储君。

“太子爷,惠妃娘娘来了。”

太子转过头,立即就看到一脸焦急的惠妃。

惠妃伸出手来,她的发髻已经散乱,脸上满是黑灰,看起来十分狼狈,声音沙哑地道:“这到底是怎么了?皇上呢,皇上在哪里。”

“惠妃娘娘,”太子上前行礼,“您不要着急,我已经命人去寻父皇。”

惠妃抖成一团,太子吩咐内侍:“先扶惠妃娘娘坐下。”

惠妃一副坐立难安的模样:“禁军为何拿着武器四处杀人,本宫要去找皇上。”

内侍立即上前阻止:“娘娘您冷静啊,您现在出去也没有用处,遇到那些叛贼可怎么得了。”

眼看着被太子安抚住的禁军进了大殿,惠妃干脆哭出声:“是谁竟然做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是李约,”太子身边的官员上前禀告,“李约谋反了,林家的兵马偷偷进了京,多亏太子爷早些发现,这才带着京畿卫所的兵马前来平叛。”

“太子爷,”禁军进门禀告,“叛军已经追入密道,已经动起手来,那密道狭小,我们紧追着护驾,到底还是晚了一步,皇上好像已经受伤了。”

惠妃顿时晕厥过去。

太子强忍着心中的欢喜,脸上满是焦急的神情,抬脚就向殿外走去。

“太子爷,您不能去啊。”内侍扑过来抱住了太子的腿。

大殿上的官员全都跪下来:“叛党未除,太子爷应该留下主持大局,若是现在前去就是正中了叛党的心思,如今皇上生死未卜,您再有差池,微臣们就算万死也难赎罪。”

太子眼睛中泛起泪光。

“说的对,”惠妃娘娘幽幽醒转,“太子仁孝,也要为朝廷大事着想。”

太子半晌才放下手中的剑,看向禁军:“太后也没有消息吗?”

禁军禀告道:“慈宁宫也被围困了,微臣们正在想法子。”

也就是说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太子向内侍看去:“父皇的兵符在哪里,快去拿来给我,我要调动十二卫的人马,这样才能救父皇。”

内侍略微迟疑,换作往常他们定然不敢动那些东西,可现在也着实顾不得那些了:“奴婢这就去取。”

太子眯起眼睛,兵符到手,谁也不能再阻拦他,没想到一切会这样的顺利。

官员们在大殿上议论纷纷,太子转身去侧殿里,身边的亲信立即凑过来,手中捧着一件染血的斗篷,上面的五爪金龙仿佛要一飞冲天,这显然是皇帝才能穿的衣衫。

父皇真的受伤了。

太子转身坐在铺着黄缎的软榻上,心中说不出的舒坦:“去抓太后的人呢?还没送回消息?”

“太后娘娘他们向西门去了,那些都是个女眷,很快就会被我们追上。”

太子点点头:“记得…那个季氏我要活口,要抓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