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臣之女/大家认为爹太抢戏上一章:第 2 章
  • 奸臣之女/大家认为爹太抢戏下一章:第 4 章

季繁骂了一句:“钻营之辈,有何苦衷?”还是勉强同意了。郑靖业毕竟是有才的,如能“劝”得他回头,与既得利益集团合作,回归社会主流,也是不错的选择,不必让他太过难堪。

即便这样想,郑靖业郊外亲迎,季繁连车都没下。郑靖业带着儿女恭敬地站在车前,请老师到他家里住,季繁却拒绝了:“老夫在京中自有居处,你若有心,往京中宁安坊去寻我就是了。”

一句话说得郑靖业心里恨得不行,宁安坊是世家聚居之地,而能盛得下季繁的,大概就是蒋清泰的隔壁,被郑靖业打击过的李俊家了。不给面子,太不给面子了!

还有更不给面子的:季繁说完这句话,直接让开车走人。

郑靖业有多久没受过这样的气了?

季繁海内有名,京中慕名而迎的人有很多,许多不是群众的围观者心下快慰。肚里暗爽又不能表现出来,担心小心眼的郑相事后报复。

郑靖业恭恭敬敬地弯腰等季繁的车队走了才直起身来,看的人惊叹,这季先生真是名士,真有威严,这在朝上搞风搞雨的奸臣又怎么样?见了老师还不得乖乖的听话?

等郑靖业直起身,目光四下一扫的时候,有些精明的马上跑了,还沉浸在“克得住奸臣的人来了,这下有热闹可以看了”投向郑靖业的目光带点儿嘲弄的人慢半拍才被这目光刺得低下了头。

郑靖业肚里冷哼一声,依旧带着恭敬的表情,轻声吩咐仆役:“回府。”又看着幼子幼女上了车,才转身在郑琇等的搀扶下上马。郑琇脸上含羞,跟在郑靖业的后面,深觉自家这一回丢了脸。郑琦与郑琛满眼无奈,前路多艰难啊。郑琬则愤愤不平,觉得季老头儿对自家父亲太过份了。

第八章 奸臣不是一天炼成的

回到家里,杜氏一看丈夫的脸色,问都没问,就让他洗脸换衣服吃饭:“有什么事儿,吃过饭再说。”她是一路陪丈夫走到今天的,知道师生不甚和睦,也不用请示已经宰好了的牛羊收拾不收拾了,只让做自家吃的饭来。

吃完了饭,儿女都滚蛋了。郑靖业冷笑一声:“这是挟师名而欲掣肘了?再收拾一份礼物,明天我带着大郎他们去宁安坊拜见季先生。”

“啊?季先生真住到宁安坊去了?”你不来我们家也行,就这么直愣愣跑到对头家里,太不给人面子了吧?“这势头不对呢。”

郑靖业冷笑道:“怕他怎的?明日我照去,李俊能耐我何?”季繁真是老糊涂了,早些请他滚蛋为妙,还要堵了他的嘴!

郑靖业不愧奸臣之名,脑筋一转就想到了一个坏主意,打定主意,心情好了很多,宣布开饭。

第二天神清气爽地带着儿女去了宁安坊李俊家里。

李俊算是他的师弟,也是季繁弟子,但是比郑靖业年轻十岁,却比郑靖业更早来到京城——人家是世家。也是个风流倜傥的人物,不事细务,这也是许多世家子的通病,靠父辈余荫就有官做,做不好也有捞,整天与人饮酒作诗,一派名士风头,本职工作却不肯做好。对于郑靖业这个师兄也不甚亲近尊敬,更谈不上有什么共同利益。

他领着将作监,却十天半个月不露面——实是瞧不上这个职位,认为不够清贵。他的副手米源是个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寒门出身,事事上心,黜了一个不认真工作的下属。李俊不干了,他与米源相争,李俊说米源刻薄寡恩,米源说李俊玩忽职守。

官司打到郑靖业这里,郑靖业一巴掌拍下了李俊,管他是不是师弟,还向皇帝请罪,说有这样的师弟他真是不好意思。李俊火了,李俊的姻亲们也要为他说几句好话,然后,皇帝火了。

因为郑靖业说:“百官各司其职,天子所以无忧。如今此辈但知高卧长吟、鼓腹而歌,食天子禄而不为天子忧,是为国蠹。将作监,李俊不管,米源再不管,难道要让陛下亲力亲为?”

李俊被打倒,米源顶上——从此李俊更放诞了。

再放诞,也不能代老师决定见谁不见谁,郑靖业此来,在很多人眼里,算是服软了。李俊也乐得看郑靖业笑话,凭你怎么闹,最后还得按着规矩走!

郑靖业投的帖子是给季繁和顾益纯的,拿李俊家的仆役当成是季家顾家的仆役使,问都没问李俊一句——你侍奉师傅是应该的。

季繁这一回是接见了郑靖业,郑靖业带着儿女上前行礼。季繁硬着脸受了,这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颇有一股长者风范,青袍高冠,端坐如钟。表情不太好看,形象气质倒还是有的。

顾益纯眯着眼道:“我久未见大郎,正有话要说,小娘子亦是玉雪可爱,小郎君风华内敛,深得我心。”向季繁辞出,带着郑家的孩子出去说话。又使一眼色给郑靖业,让他悠着点儿。他相信郑靖业的本事,想哄季繁那是轻而易举的。

放心得太早了。

一行人刚出了屋子,里面就说上了话。郑靖业道:“先生远道而来,学生扫榻相待,不想陋室未入先生之眼,实是遗憾。”

季繁道:“陋室华府于我有何差别?难道我进京是为了住得舒服吗?”

郑靖业装糊涂:“未知先生此来是讲学还是游历?是走亲还是访友?”

季繁懒得跟他绕圈子:“我为这奸佞当道的朝廷而来!”声音很大,还没走远的顾益纯暗道不好,加紧催着郑家孩子走人。没想到这些熊孩子一个一个都站住了,越小越不听话,还踮着脚尖溜到了墙根子底下。

顾益纯一个人看不住这十来个人,苦笑着对着男孩子们打个手势,郑琇瞪走了自家儿子,郑琦有样学样,但是他们自己却留下来了。

季繁说到兴头上,也不管有没有偷听,一气大骂,数落着郑靖业的“丰功伟绩”。“你性刻毒,幼年便背弃宗族,发迹之后报复惨酷。及入仕,首鼠两端,排斥异己、驱逐贤良。欧阳平,小人,竟用之。于元济灌园子,至于超摺。傅含章有功之将,乃适之。袁守诚少年君子,竟黜罢。李俊人物风流,今闲置在家。周谧,清贵之士,使小吏辱之…”这位看来是做过调查的,若大年纪,记性倒好,一条一条数下来,郑琰都记不住这些人名。

郑靖业居然还在微笑感叹:“不想我师对我误解至些。我黜之人,其罪皆有明文,先生不解,可自查之,他们究竟是干没干过。李俊世族,也不差那一点俸禄,区区将作监,他也瞧不上,常年不赴衙视事,没的耽误了他吟风弄月,正好让他闲着去玩,岂不快哉?且如袁守诚,其并非我议定。”

季繁气得不轻:“你结党为奸,广布党羽,还用你亲自去做么?”

“天下人皆天子臣,学生何德何能,可以‘使其行凶’呢?”郑靖业的声音轻轻缓缓的,透着委屈。

“好好好!这些我说不过你,那么议封呢?当年袭爵,你竟一言不发,由着魏静渊倒行逆施,你秉政,亦不思拨乱反正!你对得起天下人么?”

师生二人你来我往,郑靖业始终不曾加快了语速又或者提高了声音,和声细气地辩解着,对于老师的指责,他是一个也没承认。

季繁的养气功夫是不错的,奈何遇上郑靖业。名士做久了,人人在他面前恭敬有礼,偶有不服气的,自有他的弟子打发。遇上郑靖业这个从小就心机沉的,季繁终于被气得暴躁了。

不欢而散。

郑靖业当然不高兴,尤其是在发现儿女们听了墙脚之后——丢脸丢大了,得好好给他们立立规矩了。郑琇兄妹几个跟在他身后,眼色乱飞,步子也有点不稳。郑靖业一回头,定定看了一眼,心道,回去该告诉他们一些家史了。

季繁也在冲着顾益纯发脾气:“这就是你说的‘有分寸’?他何曾有过分寸?”顾益纯心急如焚,没心情分辩,垂首作恭谨状,心里却想,要忙找个时间去见一见郑靖业。

郑琰上了车,心下难安,阿庆见她有些魂不守舍且其他几位主人脸色也不好看,识趣地没有问怎么了,递过帕子给郑琰:“天儿越来越热了,七娘擦擦汗。”

回到家里,郑靖业还是一脸的平和。杜氏了解丈夫,他这个平和的样子就不是个好兆头,她也没问,只是说:“累了罢?先用饭。”郑靖业道:“饭后都到我书房里去。大郎、二郎、三郎把你们的妻儿都带上。”

这一顿饭是相当的高品质——寂静无声。

吃完饭,杜氏一个眼色,郑琬乖乖带着弟弟妹妹先去书房。到了书房一看,三个哥哥已经带着全家都到齐了。谁都不敢说话。

郑靖业与杜氏联袂而来,脸上明显地写着“不高兴”。德兴这样的孙子辈不明就里,摒息凝神,郑琇这样的子辈听了墙角,比孙子还老实。

郑靖业长叹一声:“有些事情是要让你们知道了。”省得孩子们‘误会’,趁此机会也扭一扭长子的犟筋。

杜氏一脸严肃,嘴角都往下耷拉着,显然是知道郑靖业接下来要说什么,要说的话对于她来说,也不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郑靖业道:“大郎、二郎、三郎当知道,我们家原籍在山阳。”

三人一齐点头。

郑靖业道:“我们家本是寒本,为宗族所欺,不能守业…”杜氏一脸扭曲。

奸臣不是一天炼成的。郑靖业的奸臣之路仿佛是一篇起点男主励志文——除了他不种马。

话说,当郑靖业还是只可爱漂亮的团子正太的时候,他爹死了。寡母养孤儿,艰难自知。最坑爹的是在这个时空背景之下,宗族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郑家当然也有宗族,在前朝与本朝交替之际,曾有过一场二、三十年战乱。人或为刍狗。想要活得稍微不那么担惊受怕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结阵自保。不但是像赵氏、顾氏这样的大族,乡间小家族也加强了内部团结。宗族的势力更上一层楼。

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宗族内部个人的诉求被削弱,宗族力量更加强大。农耕时代的村庄,原就是同姓聚族而居的,此时为了生存,再压缩一点个人权益也是可以接受的。

等到新王朝建立,宗族势力也没有衰弱下去,各位族人还是被族内族长一类的人支使者。虽不至于让亲戚当佃农,族人等人在很多事务上还是有极大的发言权的。

郑靖业他爹是病死的,一如所有悲剧故事里描述的一样,为了治病家里花了很多钱。等到办完丧事,已经家徒四壁了。

如果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比如赵氏,或是方氏这样的家族内部,孤儿寡母肯定要受到照顾——世家的名声丢不起。到了郑家这里,孤儿寡母却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欺负。

说来也奇怪,也许是包子人人得而欺之,郑家其他的族人相处得居然没那么糟糕,郑靖业一家仿佛就是“企鹅群里的豆豆”。在郑靖业他爹还没病的时候,族人对于这一对这对性情软弱的夫妇的态度就不那么尊重,他爹病的时候就更不好了,现在他爹死了,处境更艰难了。

等他爹死了,他娘倒坚韧了起来。一个女人家,还是娘家日子也紧巴巴的女人家,她就算再能干,鉴于没有开启主角模式,也不可能带着只包子发家致富。再坚韧,她的本性还是泼辣不起来。寡妇门前是非多,出于种种考虑,她毅然带着儿子依着娘家去。

娘家父母不在了,还有哥哥,嫂子也不是不够贤良,好歹不会像郑氏族人那样欺负这一对母子。接下来的发展像一出恶俗狗血剧,刚过上几年不那么糟心的日子的何氏母子遇到了难题——哥哥家也受了灾过不下去了,大灾之后有大疫,还死了个精光。

第九章 人善被人欺啊

何氏母子只得又回了郑家,这一年,郑靖业刚十二岁,还没到担起一个家的年龄。

郑家也遭了灾,本来好好的日子都顾不得你了,何况现在?

族人既看上了郑靖业手上的几亩薄田,也觉得何氏是个能干又不会反抗的人,倒想把郑靖业过继给另一家族人,同时让何氏改嫁。这个改嫁也是自产自销,嫁给一个年过三旬又已丧妻的族人。反正何氏能干,郑家又先付过一笔彩礼,何氏也没有了娘家人。

对于郑氏家族来说,这样的安排是家族内部资源整合,对于本家族来说是非常合适且有利于发展的。郑靖业不这么想,何氏,也不这么想。

郑靖业在舅舅家的时候倒是有幸半工半读读了一阵子书——舅舅家日子虽然紧巴巴对外甥还是不坏的——很有天份的样子,何氏把满腔的希望放到了儿子身上。逼着改嫁算自己命苦,忍就忍了,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就要不是自己的儿子可不行,何氏难得强硬了一回,以死相抗,还声称如果再催逼就一拍两散。欺软怕硬是人类的天性,郑氏族人安静了下来,却是不可能给他们母子以任何帮助了。

母子二人就这样过了四年,郑靖业十六岁,按照法律来说,成丁了,他干了一件轰动全族的事情——要求分宗。郑靖业非常“不肖”地变异了,他一点也不像他的父母,性情倒是棱角分明得很,人也很有主意。

说服了母亲,他决定分宗,当然受到族人阻挠。他这四年可不是什么都没干,打探到了某人与邻村寡妇有私一类阴私事以为要挟,又拿家里的几亩田、几间屋作诱饵(按照法律,卖地,同族人有优先购买权,不用说,中间又被克扣了一笔),再作出如果不让他如意干脆一拍两散的姿态,各个击破,终于分了家。

带着少得可怜的家产,他卷起铺盖背起老娘,大步朝天闯江湖去了。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族人后来倒了大霉。反正一有什么事触到郑靖业心头一动想到了他们,就有人要倒一茬子霉,弄到现在郑家本宗已经凋零怠尽了。你欺负我,我发达了不跟你计较是我肚量大。要是你逼我娘改嫁,我还原谅你,我就不是人。

这些都是惨痛的革命家史,郑琰是不知道的,一直不知道。她只道自家爹是贪官+权臣,自家也没有什么深厚的历史背景,却没有深想这背后的故事。不外是小时候过得不好,长大了发愤图强。

现在看来,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之后,又有几人能够不偏狭?

郑琇低头不语,他只知道小时候族人上门来闹过几回,每当这个时候祖母就抹泪,然后他娘就BH地抄起扫把一通乱打,顺带把郑氏族人从头骂到脚。眼泪淌了下来,小时候日子苦,他爹一边帮人抄书一边求学,他娘也要劳作养家,就是祖母带着他的。他倒像是祖母的亲孙子,性情温和,不似郑靖业那样偏狭。

杜氏已经忍不住落泪了:“阿娘从来慈善,人善被人欺啊。”她没受过婆母的虐待,两人感情好。

郑靖业也忍不住落泪,仰天看了一会儿房梁,继道:“我奉你们祖母移居山阳城,遇到了你们母亲…”

杜氏的经历更像个种田流女主,她是住在山阳城里的,入籍是良民,已经没了什么土地,只有在城外有两亩菜园。也是爹早死,还有一个老娘,没有弟弟,自己支撑门户。这是一个性格与何氏截然不同的女人,有担当、有干劲。

郑靖业刚好就租了她家的房子居住,此时识字率低,即便是在城里,代写书信代抄书这样活计也挺受欢迎的,郑靖业勉强能够糊口。

他还有一个想法:名士季繁就在山阳左边的兴泰,他要去读书、去求名,然后发家。

下面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先是两家母亲说得投机——都是寡母带着孩子——然后两家当家的都是孩子,接触得也多。郑靖业是怕了像他娘那样的女人了,杜氏的脾性正对胃口。

杜氏这里,也是需要有一个男人的,兼之年纪相仿,彼此合意。

两下一拍即合。没有什么“等我功成名就回来娶你,出去蹓跶一圈功成名就又带回来N个家世良好的美女当姐妹,也许还要让你当小老婆”的桥段,郑靖业直接结婚了。

两家合一家,资源整合,结婚、求学、生子,度过了一段现在看来既不幸福也不美满,但是当时已经觉得很轻松的日子了。

然后郑靖业出仕,名师弟子的名头帮了他很大的忙,同门里如顾益纯更是大力相助。出仕之后的路并不好走,老鸟欺负菜鸟,家世好的看不起家世差的,业务混乱、互相倾轧、挖坑使绊子,上峰不干活全推给下属…

郑靖业一开始是险些着了道儿替人背了黑锅的,过五关斩六将好容易混出点样子,得了上峰推荐做了一地小官——县尉。大县长官称令,小县长官称尉,他到了一个小县。

接着麻烦来了,官场应酬自不必说,更让人难堪的是家庭。家族已经分宗了,不敢来惹他,可他的母亲、岳母、妻子对于夫人外交是完全不熟悉的,妻子还好,年轻肯学,两位老人时常闹笑话被人取笑。

当时之郡守还看中了他,想让他娶自家女儿——郡守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很实际的一个人,不介意郑靖业娶过老婆有过孩子。郑靖业果断拒绝了,官场上的日子更难混。

郑靖业咬牙扛了过来,提携着于元济跟着自己混,又荐他去投军。发展自己的势力,欧阳平这样的就是当时遇到的,还得了个不畏强权的好名声,足足在基层呆了十年,这才升了官。刚升官,他母亲、岳母相继过世。

守孝,守满了孝,也得到了孝子的好名声,为起复铺平了道路。起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运气好,遇到一个想抵制世家的皇帝,他的起复之路才好走了一点,纵使这样,还是花光了十年来的积蓄。

接下来就是郑靖业的前进之路了,什么发展生产抵抗自然灾害啦、什么为民请命抑制豪强啦…为政一方,做出政绩来能够出人头地,那他就去做。

趁此机会,郑靖业向儿女们表白了自己:“朝上那么多尸位素餐之辈,难道不该为贤者让路?他们偏不!还要祸国殃民!”历数被他打击的人的诸多缺点,“河堤将决还道固若金汤!遇蝗灾不捕蝗只会拜神有之!城外盗匪横行却说‘由他去’有之!”

要知道人无完人,谁没个缺点呢?“李俊无能为,数月不一入本司,耽误了国事算谁的?”郑靖业把这些个事实说出来,郑琇也觉这些人不好了。于元济是郑琇认识的人,对他的感观也好。郑靖业就以此为突破口:“他们说于元济是奸党吧?你们觉得他奸么?不过是没有听他们的话,就成了奸!这世上除了他们,人人是奸了!他们才是最大的奸党!”

喘了一口气,发现家庭内部实现了稳定,郑靖业嘴角翘了一翘:“我本贫家子,挣扎求生耳,不想每走一步便就人想把我打到泥里。我不能退、不能退,我还有一家老小,退一步是粉身碎骨!他们他们有宗族在后头撑着,我们没有,懂吗?”所以一点小手段是允许使用的。

儿孙们齐齐一震,躬身称是。

郑靖业叹道:“不是什么值得说道的过往,放到别个家里,怕不从小就千叮万嘱宗祖是何等风光了。我们这里…唉,你们去罢。”

家史课上完,郑靖业去了一块心病。杜氏问他:“季师那里,究竟如何是好?”

郑靖业冷笑一声:“我自有安排。”

第二天天不亮,郑靖业就爬起来,穿戴了去上朝。朝会上,推荐他老师季繁。说其大才,朝廷不能“使野有遗贤”。朝上一片侧目,昨天季繁给郑靖业脸子看的事情已经传遍了京城,后宫里都知道了,今天他居然要推荐季繁,这是…悔改了?

郑琰还不知道他爹已经丢脸丢到京城外了,大清早的,郑靖业刚走没多久,郑琰还没起床,宫里苗贵妃遣了内官来叫郑琰到宫里玩。

苗贵妃没有孩子,就更乐意见到小孩子,这个小小的愿望在宫里几乎不能实现。皇帝现在最年长的孩子——太子——今年都三十岁了,年幼的皇子皇女又没有合适她亲近的,就变着法儿地召大臣们的孩子来玩。不用说,郑琰就是她很想见小孩子之一,或许是最想见的也不一定。

郑琰有封号有自己的配车,县君的车驾可用铜为饰,还算宽敞,装饰布置得也算气派,坐在里面再带上两个婢女,一点也不嫌挤。她进宫好多回了,有杜氏领着的,也偶有就自己过去的,只要带够了跟车的人,家里人还是很放心的。苗妃一大早就派了内官过来领她入宫,也不用担心行走宫中有什么不妥。

此时早朝未散,郑琰的车也不张扬,一路行到宫门前。整个皇宫是一个整体,前朝后宫,宫禁当然是严格的,还没有到一惊一乍的地步。命妇女眷得宣召入宫,也是由前往后走,有品级之人,正式晋见,不兴走后门,要走前门以示郑重。

从入宫门开始,就不能再使用任何交通工具了,你得自己走——得到特许权的例外。郑琰是有特许的,在宫门下车,换上宫中准备的肩舆,阿月随行入内、阿宣在车上等候。

第十章 这丫头嘴巴严

整个皇宫坐北朝南方方正正,从皇宫右门长庆门入,贴西墙而行,穿过了长长的广场,这广场处在整个宫城正中的最前沿,是百官集合的地方,命妇入后宫,如果时间太巧,很有可能碰上几个官员。今天没有,郑琰坐在肩舆上四下一看,除了站岗的,一个多余的人都没有。西宫墙并不是宫城的外墙,过这道墙往西,就是掖庭宫,里面住着低品级的后宫人员,那里不是郑琰今天的目的地。以苗贵妃之尊,并不住在那里。郑琰也无从得知里面的情况,只是知道这正宫西边是掖廷宫而已。

再过一道宫门——右辅门,还没有到后宫,度其位置,该是几个中央衙署了,大概就是国务院所在地。郑琰一行靠西墙往北,没有冲进人家办公场所,继续前行,再过一道门,又是一个比较大的广场。前行数十丈,这时候,队伍的右手边出现了一座壮丽的宫殿,这就是整个王朝的中心大正殿,整个皇宫也因此得名为大正宫。现在,里面一群人正看着她爹,以为郑靖业发昏——这件事情郑琰是不知道的。

再过一道宫门,才算是进入后宫了。此门名月华门,过了这道门,眼前不由一亮,后宫的景色就是比前朝漂亮。花树生荫、亭阁错落、流水潺潺,这后宫不像前朝那样严肃,方正的宫殿外面就是各式的景色,不似前朝四处都是正方、长方形的块儿。

后宫离前朝最近的中央地带有一殿名勤政殿,是皇帝起居之处。离这寝宫最近的地方就是后边苗贵妃所居之昭仁殿,这里本该是皇后的寝殿,现在没皇后,苗贵妃住了,前几年为了这件事情朝上还生出不小的风波来。郑琰的目的地就是昭仁殿。

离昭仁殿还有段距离,前面远远看到一队人,是步行,走得并不快,郑琰的队伍很快就赶了上来。两下交错,看到了一个半生不熟的人——蒋相的掌珠蒋文清。蒋文清没有肩舆,身上也没有封号,入宫只得步行。

她也算是后宫常客,郑琰也见过她几次,只是交情不深。蒋文清今年十六了,跟小萝莉没有共同语言,她又是世家出身,双方都觉得不是一路人,相互之间答话更少了。最近郑靖业又“倒行逆施”,蒋文清更不想跟个小丫头交浅言深。

郑琰已经让停住了肩舆,跳下来打招呼。蒋文清之父蒋进贤也是宰相,两家还没有翻脸,就算是翻了脸,郑琰也要装成不知道地、一派天真可爱地跟蒋文清打招呼:“阿蒋一向可好?”

两人离着有几步的距离,再往前,郑琰就得仰着头看蒋文清的脸了,她不想这样。蒋文清是个美人儿,清雅如同新开的梨花,微蹙了一下眉毛,很快就调整了表情,淡笑道:“阿郑一向可好?”

这一位,乃是去淑妃殿里的。淑妃楚氏乃是她的姨母,常使其入宫说话。楚淑妃住在昭仁殿右后稍远一点的延安殿里,蒋文清贴着西墙一路向北,就是想要绕开昭仁殿。苗妃入住昭仁殿,是前朝后宫心里的一根刺,她僭越了。

皇帝乐意!

多少人拼死劝谏,把皇帝惹火了:“我励精图治近卅载,今须发皆白,令一妃子就近侍奉,有何不可?尔等想要我无人侍奉么?”

昭仁殿是皇后住的又怎么了?老子乐意让苗妃住!我还让她管后宫哩!神马?册封新皇后?

亲,对不起哦亲,我跟元配老婆感情很好哒,不忍心有人占了她的位子。

尼玛!!!睁眼说瞎话啊这是!

皇帝说是了,死活不肯改,就是不纳谏、就是不给你这个面子,你还真能造反么?

蒋文清知道,郑琰此去必是往昭仁殿的,心里更是不痛快,还是回答了郑琰“阿蒋要去哪里”的问题,又问了郑琰要去哪里,然后说:“我与阿郑并不同路了,阿郑早些去见贵妃,不要耽误了事情。我要往延安殿去了。”

郑琰笑得一派天真:“就此别过了。阿蒋慢些走。”挥挥手,坐上肩舆,走人。

她走得干脆利落,蒋文清看得目瞪口呆。虽然很想早点摆脱这丫头,可她这走得也太快了吧?

昭仁殿本是皇后居所,不尚奇巧贵在大气,殿前的石板地都比别处面积要大!虽然现在里面住的只是个贵妃而不是皇后,四下里侍奉的人也是按照最高规格给配置的。

一脚踏进昭仁殿里,就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儿。皇帝年老,很多器官的机能都没有少时灵敏了,更喜欢闻浓香。郑琰忍住打喷嚏的欲望,揉揉鼻子,给苗妃见礼。

已有内官向苗妃通报了,前朝近来多事,皇帝再想偷懒,这几天还是多抽了点时间去见百官,苗妃就闲了。正在无聊间听说郑琰来了,放下手中的眉笔:“七娘这里来。给七娘上茶,拿贡桔来。”

郑琰给苗妃见礼,并不是跪礼,福身而已。在不是朝见这样的过于正式的场合,臣见君也不施跪礼的。此时君臣之间,还没有天堑鸿沟般的生疏。

苗妃拉着郑琰,把她抱到怀里:“春天瓜果就是不多,这贡桔还是内侍省那里想破了脑袋存下来的,他们也是不得法,十斤里还折了一半儿去。”

郑琰脑袋往后一仰,拿皇帝宠妃当肉垫,看着苗妃形状优美的下巴:“这样难得,娘娘这里还有?”不愧是老皇帝这个在花丛里混了几十年的人看中的,长得真是漂亮啊。柳眉杏眼樱桃口,雪肌玉肤杨柳腰。

苗妃低头,看着郑琰透着好奇的眼睛,笑容里不由泛出一丝得意来,伸手点了点郑琰的鼻尖儿:“宫里的东西总比外面多一点,就算没有,我叫七娘来,也要找到可口的招待七娘啊。”

苗妃是小官之女,结交宰相家,也是好有一外援。现在的情况是,郑家不一定需要苗妃,苗妃却需要有一个朝臣对她表示出善意来,她对郑琰格外亲近,一度还想通过郑瑜与郑瑜的夫家接触,但是人家不搭这茬儿。

郑琰又生得可爱,苗妃与她在一起心情也好,相处更是融洽。什么宫里合的香料啦、新奇的首饰啦、哪里贡上的好吃的啦,手头宽一点就给郑琰了,对郑家比对娘家还要好。

郑琰眨眨眼:“那我和阿蒋都有口福了,她今天走了好多路,正好吃点好吃的补补力气呢。”

“阿蒋?”

“嗯!蒋相公家的阿蒋。”

苗妃眯了眯眼睛,她是老皇帝一时兴起四下蹓跶不小心碰上的。苗妃家里不是大富大贵也不是名门望族,因父亲是个小官,日子过得并不紧,也是娇纵长大的。性情活泼,正对了老皇帝的胃口。

带到宫里,皇帝对她依旧感兴趣,却少不了一些宫斗的桥段。她不是不谙世事,从小也是充满了对世家的敬畏,一朝被抬举,年轻姑娘难免得意忘形,吃了几个暗亏,才发现自己的处境不妙,这才收敛了起来。苗妃是个聪明人,吃一堑长一智,抓住重点——皇帝,又思自己在外无援,往宫外找联盟。

郑靖业要是把宝押到后宫女人身上,他就不是郑靖业了。在他看来,苗妃可以接触,但是给她当枪使,受她的遥控指挥就不必了,这样的态度已经足以让苗妃感激涕零了。当初,她不知轻重的时候,想提携自家父兄弟弟来的,结果没干仨月,就出了惹皇帝生气的纰漏来,弄得她差点跟着失宠,她这才知道,朝廷不是那么好混的。

对于郑琰来说,跟苗妃聊天是件很轻松的事情。苗妃问她:“家里人都好么?”

郑琰放下剥了一半的桔子,取了巾子擦手:“还跟平常一样过日子。”

过日子总少不了磕磕绊绊,老子打儿子也算是“平常”。

苗妃又感兴趣地道:“你昨天见了季先生?听说是个名士,他长得什么样子?是不是说什么话都很有学问?”

“我就看了他一眼,没我阿爹好看。问了好,我就跟哥哥、侄儿们出来了。”

“…”有说等于没有说。伪萝莉是大杀器,让听到了一点师徒见面不欢而散的风声、想知道内幕的苗妃不确定了起来。难道真的没有什么?

苗妃皱了皱鼻子,娇憨可人:“七娘又学了什么?”

两人又开始了没营养的对话,什么你学了什么功课,什么我这两天我爹说要教我骑马。讲了好一会儿话,苗妃估摸着皇帝要下朝了,就派人包了两盘贡桔送郑琰回家。

这样没营养的联络感情时常发生在两人中间。苗妃借此表示自己的态度,郑琰也顺手捞了不少东西,郑靖业对幼女的疼爱因为她的“懂事”也是只增不减——这丫头嘴巴严。

郑琰回到家里,把贡桔交给杜氏,其中有一盘是苗妃指名给杜氏的。杜氏笑把桔子分了分,问郑琰:“今天贵妃都跟你说什么了?”

郑琰一五一十地道:“先是遇到了阿蒋,她去见淑妃。到了昭仁宫,贵妃还问我见了季先生没有,季先生说了什么没有。我说我就叫了一声先生就出来了,什么也不知道。”

杜氏笑着戳戳她的额头:“就你机灵!”

郑靖业今天回来得晚,早早遣人回家,说是要晚回来,让家里先吃饭。杜氏也一点不客气地带着儿女先吃了晚安。再让厨房给郑靖业预备热饭。

郑靖业回来的时候脸上的笑容很是真诚,他下了他的第一步棋。女儿结交宫妃,当爹的也不好意思闲着。他当朝推荐了他的老师季繁,这在当时是常态,熟悉的人之间互相推荐一下,季繁又实在有名。

在这师徒不和的风声传来的时候,推荐理解政敌的季繁?季繁还是个声望很好的家伙,能够起到招牌作用。

第十一章 挖的粪坑

郑靖业傻了么?这是许多人的观点。他竟然还说“季师之才,弟子不敢置措,当由天子自征辟”。

又一想,老师来了,按照时人的道德标准来看,师道尊严,老师骂着,学生就得听着,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万不能无礼的,否则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人,郑靖业也没脸在相位上呆着了。季繁大名远扬,郑靖业这是不得不荐呀!

当然,说不定这是郑靖业的试探,季繁许久不入京师了,此次来不知目的。试上一试,就知道他是不是有意出仕。如果不想出仕,郑靖业也算是松了一口气了。如果想…郑靖业也只能干瞪眼。

这些想法郑靖业都能猜得到,对周围投到身上的目光视若无睹,郑靖业肚里冷笑。

季繁何曾做过官?还要让他做京官!不出漏子才怪!在京里出了漏子可不如在地方上好遮掩,御史就能咬死他!嫌我不会干事儿?我倒要看你能干什么实事儿。

你们不是说我“遍植党羽”、“朋比为奸”吗?看看这位海内名士庭前车马几何!到时候你们紧密团结在此人周围,皇帝会生气的!

出仕就是入了官场,从此与名士清高的形象彻底脱钩了,只能在这一潭浑水里摸爬滚打。郑靖业不相信有几个人还能保持“高洁”,有史以来,“清正高洁”的名士每朝都够开一个《名士传》里面每个人也就写个名字加几十字的简介而已。而得到“清正高洁”之评的官员,两百年的一个朝代未必能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承认的!

郑靖业说动了皇帝,说是放他影响力太大,在外面乱逛实在太危险了,不如收在眼皮子底下——收拾起来也方便啊。话没有说得那么直白,他只是委婉地表示:“季师为海内名士,游学四方士庶倾慕。其行囊无余资而走遍天下,所到之处,世家无不倾力供奉,识遍天下名门。如此贤者流落野外,是宰相之过。”

郑靖业劝说皇帝的另一个理由是季繁对朝廷最近的政策虽然颇有微辞,但他不是一个傻子,把他留在朝中当两天官“知道圣人的艰难,就不会再妄议朝政了。”

最后:“如此名士,若是有志一直在京外为圣人教化四方也就罢了,如今进京,圣人不下诏征辟,倒显得朝廷‘轻士’。今召其来,也是显得圣人政治清明,朝野归心。”

几招都拍到了皇帝的穴道上,当皇帝的没有不想要好名声的,弄季繁来当个装饰也不错,尤其最近朝上氛围有点紧张,当个缓冲也好、粉饰太平也好。季繁与世家联系颇深也是事实,与其让他四处串联,拘在京里也不坏。如果让季繁知道了政事的艰难,改弦易张,从此从桀骜不驯的名士变成鞠躬尽瘁的名臣,也是他皇帝的识人之明。

皇帝想得很美,同意了。想了一会儿,决定给季繁一个侍中的名头。

侍中这个职衔呢,一开始的时候地位并不高,但是有了这个头衔就可以直接见皇帝。经常跟领导见面才能提升得快、才能说别人的坏话、才能让领导记得住…总之,好处不能胜数。以至于宰相们的身上无一例外都有一个侍中的衔。

这个职位吃香品级一直在提高,在朝会上也得到一靠前的位置,用来安置季繁也是不错的。就季繁本人的情况来看,去管个崇文馆更合适,但是皇帝是想收伏他,不是拎他来镀金的,季繁在文化上的名声够高的了,再拔高对皇帝也没好处。

季繁本人没有任何治理地方的经验,平时却对政治发表意见,有指手划脚的嫌疑。要给他安排一个看似合适的位置的话,御史台是个不错的地方。可是皇帝不想听他唠叨挑剔,想让他唱颂歌。

就侍中吧!可以议政,可以当差,不拘于某一方面,能够全面地看到朝廷的情况。希望他能够认清事实。即使捅了漏了,还有郑靖业这个学生给他收拾烂摊子,皇帝痛快地答应了。

皇帝三下诏书,吵得李俊家不得安生。

三诏三辞,季繁赚足了名声,还要推辞,郑靖业又有了动作,他一天内干掉了两个东宫僚属——都是有名的大族子弟。

季繁在世家的劝说下出仕了!他本不想趟浑水的,有小人在朝,君子耻与之同列!出仕也不一定比郑靖业位置高,老师的面子有点抹不开了。

季繁对自己的能力是有信心的,也相信郑靖业能说服皇帝,他一定更可以,因为他的学识与名望,更因为他坚信自己是对的。嘴上还要谦虚两句,什么以前没干过,怕干不好之类的——其实心里并不这样想。

虽是谦虚之辞,大家还是把这个变量考虑了进去,然后劝季繁不用担心。其时很多官员是靠僚属的,如李俊那样主官好几个月不管事的也不是没有人。再者,季繁是个门生遍天下的主儿,拼凑几个能干活的还是可以的,实在不行,他的弟子里有出身世家的,世家也不是全出废物的,总有各种资源可以共享。退一万步讲,季繁做了官,只要到了一定级别,就可以自己任命相关属员,有许多出身不高而有能力的人巴不得借着这块跳板展现才华——当年郑靖业就是这么起家的。

话不能直接说出来,说出来就是藐视季繁的能力。所以名门公子们说:“今小人当朝,正须君子秉政,先生回避,如天下何?”

季繁跳进了郑靖业给挖的粪坑里。

季繁跳到坑里尤不自知,能看出郑靖业险恶用心的目前还没有出现。郑相之奸党一方面着急:即使相信郑相的智慧,也不能否认季繁有一个老师的身份足以掣肘郑靖业很多事情。

郑靖业的政敌们的想法就分了很多流派,由此可见政敌们也不是铁板一块。据不完全统计,第一种:觉得郑靖业这是怕了,慑于师尊的威力。第二种:认为郑靖业被老师当头棒喝从此醒悟回头是岸。

以上两种意见可以不作考虑。

第三种:郑靖业一定有阴谋,具体阴谋是什么,待考。不过大家知道他有坏心,已经心生警惕不会让他得逞的。

第四种:郑靖业一定有阴谋,具体阴谋是什么,待考。但是,不知道没关系,有季繁在前面顶着。郑靖业不可能对老师出手,如果做了,大家群起而攻之。当年郑靖业一介孤寒,不是在季繁门下混过,他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季繁弟子的身份是他的敲门砖。现在对老师出手,那就是忘恩负义,有这一条就能咬死他。

大家都很乐观。

直到郑府出现了一个不乐观的人——顾益纯。

顾益纯太了解郑靖业了,即使分别了二十年,他还是称得上这世上最了解郑靖业的人之一。杜氏也是了解郑靖业的人,她能够从郑靖业的气息上察觉出郑靖业的情绪,而顾益纯根本不用跟郑靖业共处一室都能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是亲眼看着郑靖业从一个只是粗识文字的乡下小子一步一步入京为官的,虽然郑靖业入京之后两人就没再见过面,书信往来依旧不绝。

这太不像郑靖业了,不掐死季繁算郑靖业好心了,怎么还推荐他当官?

凭良心说,季繁这个名士也有平凡人会有私心,不过对顾益纯也算照顾了。顾益纯也不想郑靖业因为跟季繁这个老头子顶了牛,把已经不好的名声再弄得更不好一点。

这么想着,他派人去郑府递上了名刺。

这一道名刺递过去不要紧,把郑府大总管吓得魂都快没了。

你妹!幸亏老子认得顾先生身边的老仆,要不然让那帮不懂事的清客把顾先生的名刺当成什么阿猫阿狗的给扔了…相公会打死人的!暗自提醒自己:以后不能接到名刺随便处理,每一份都要看一看,免得给自己惹麻烦。

顾益纯当天就收到了郑靖业的明确答复,另附一张正式邀请函,请顾益纯过府一叙。顾益纯看着请柬上写着“想来先生事务繁忙,已无瑕他顾。”不由苦笑。郑靖业的性情,还是没变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