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臣之女/大家认为爹太抢戏上一章:第 6 章
  • 奸臣之女/大家认为爹太抢戏下一章:第 8 章

这回不用杜氏喝令闭嘴了,于明朗干脆不张嘴了。杜氏继续道:“无媒无聘,她父母又不在,你说当老婆就当老婆?还有没有王法了?”说完,抬头看到儿孙都到了,也不让小孩子走,黑着一张脸就骂,“谁敢学他的样儿,不用回相公,我先打死他,省得丢脸惹祸!”

郑瑞为首的几人齐声应喏。杜氏又看到了郑琰,看这丫头一脸若有所思。

杜氏这会儿才算是彻底消了气,喝道:“你们这像个什么样子?去梳洗换了衣裳过来说话。”

于明朗还不肯起来,杜氏冷冰冰的看着他,刺得他心头一寒,扶着那位“雅儿”爬了起来,呐呐地问:“那我家里边儿?”

“你还想怎么着?滚出去!”眼睛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扫了一眼,火苗又上蹿了。

于明朗抱头鼠蹿。

杜氏的火气又上来,忍气道:“去个人,到于家去,告诉他们,小郎君在我这里,叫他们多带些人来接。”然后才是有些夹杂不清地开骂:“小畜牲,不体谅父母艰难,偏要惹事生非!不知羞耻!还夜奔!还要做妻!”

郑琰瞬间脑补出了真相:将军家的小公子,外出游学,遇上了个美丽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然后私奔。而且,杜氏气成这样,可见两人的情况绝对不是那么美好的。大概是于明朗想娶这姑娘,姑娘肯定是愿意嫁的。姑娘有家,但是跟家里关系不好?逃婚?或者干脆就是有夫之妇?

杜氏看到女儿,也不让她避开,趁机开始向所有后辈灌输“不可行非法之事”。不多教一点道理,长大了犯糊涂的时候再修理已经晚了。

由于这是教育课程之一,郑琰也就知道了事情的始末,据于明朗跟那位雅姑娘说,两人是在于明朗游学途中认识的。其时民风开放,这姑娘带着婢女逛街,遇到了于明朗,反正就是看上眼了。

但是,姑娘的爹想把她给嫁了,嫁的还是一个长得不如于明朗好看,当然家世也没于明朗好,同时,人品据说也不咋地的人。但是,这婚事是她们族长做的媒,男方是族长老婆的娘家侄儿。

姑娘一急之下,找到了于明朗,于明朗正在热恋中,脑袋一热:“跟我走,我娶你。”这姑娘也就搬了个梯子、带着丫头、扛着包袱,她麻溜地翻墙跑了。跑了之后就该是正名份、见公婆了。

写了多少情诗、说了多少情话,不兑现不行啊!刚一回家,听说家里要给他议亲,他跳起来就反对,这下全露馅儿了。最让他妈生气的是,“她已经是我的人了”,于明朗正在热恋中,反正他是一定要娶这个女人的,鱼水之欢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可他妈怎么肯要这样一个儿媳妇?还是拐来的!一度起意把这主仆二人一块儿打死,随便一埋,来个死无对证。这种事情,对于靠砍人起家的于家来说,基本上没啥难度。熙山又是山区,非常适合毁尸灭迹。最后还是忍下了,就是碍着一个于明朗。

最后让步,当妾当婢都随你,当妻,不行!民风再开放,有些规矩还是在的,不过是有的规矩你不遵守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规矩就不行了,比如婚姻。

于明朗见事不妙,想了一想,能让自家听话的也就是郑家了,带着情人就奔过来找杜氏求情。

杜氏要是肯答应了,就是脑子抽了!于明朗二人梳洗的功夫,她教训完了儿孙,正要说什么,于明朗又过来讨情。

杜氏道:“我已使人去告诉你母亲了,你回去给我老实点儿!”

于明朗道:“姑母好狠的心!侄儿今番不能活了!”

正说着,外面又来通报:“外面有个小郎君求见,说是顾先生的侄孙,必要拜见主人家的。”

这屋里正一团糟呢,还涉及到拐卖妇女儿童的恶性治安案件,让一向重规矩的世家子弟遇上了,又是一桩麻烦!

杜氏道:“请他到顾先生那里去,”一指德兴,“你陪着去。”

再看于明朗,完全说不听。那位雅姑娘还在哀哀切切:“总是奴的命罢了,”死拉着于明朗,“奴只求能在于郎身边奉茶便无憾了,本是我们做岔了事情。”

杜氏的脸色缓了下来:“你还算是个知礼的,怎么就做下这样的事情了呢?”一指于明朗,“你闭嘴!”又对雅姑娘道,“劝着这个傻小子,为了你跟母亲起口角,这是不孝!他再这么顶下去,账都要算在你头上的,懂不懂?”

于明朗还要说什么,郑德兴又派人送来了顾家子弟要来拜见的信儿。

所谓世家,总有一套令普通人捉摸不透的行为方式,浸润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比如,到人家家里做客,必须要拜会一下主人,尤其是,你要拜访的不是这家的家主的时候,就更要向这片地盘上的老大表示一下诚意,免得让自己像是偷溜进来的。

顾鼐就是这样想的。

他的叔祖父顾益纯是借住在郑家的,如果他来拜见叔祖,必须跟郑家的当家人郑靖业打个招呼。郑靖业告病,却不是什么大病,很多人在猜,这是他的又一个阴谋诡计,装病躲起来在策划下一次的陷害忠良。如果他真的病了,那么作为客人又是少年的顾鼐就更要问候一下郑靖业的病情了。

问题是,郑靖业他老人家现在不在家!

郑相把他自己的老师弄进朝廷弄得朝廷乌烟瘴气之后,装病告假,他跑去钓鱼了!

杜氏一面安排着孙子接待顾鼐,一面使人去寻郑靖业。还把于明朗跟那位雅姑娘死死地看在自己面前,等于家来人好当面交割,以防中途生变。

她这一安排,顾鼐在顾益纯这里耽搁的时间就略长了一些,郑德兴颇有些不好意思,寻些话题问顾鼐,半是为了分散顾鼐的注意力,半也是因为钦羡世家。顾氏始祖而下分为五支,顾益纯与顾鼐所在的并非本宗,却也是这五分支之一的正宗,郑德兴对顾鼐颇有亲近之意。

“顾兄一路而来,不知有何感触?”

顾鼐微微一笑:“一路坦途,自入熙山,反倒崎岖了起来。”

顾益纯的住所颇有古风,一半以上的家俱都是矮式的,坐具也是。此时三人俱是跪坐,顾益纯看着侄孙,心里叹了一口气,他已经猜到这小子是为什么来的了。

本来,他一直躲着不回家,碍于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家里已经妥协了,很认真地跟他谈条件:回来,不逼你娶不想娶的人。顾益纯还是打死不肯回去,家里就先派了他的侄子到他跟前去。他不肯收徒嘛,也不肯回来为家族教育下一代,只好用这种折衷的方式,聊胜于无了。

顾益纯进京之后就给送家书为名把他给打发回老家了。不喜欢这个束缚着他的家族,心底还是存了一点家族意识的。顾益纯敏锐地感觉到了京中气氛的诡异,怕自家人一不小心陷了进去,造成无法承受的后果,写让注明:都在家里老实呆着,情况有点不太对。

家里想来也是略有所觉,没再打扰他。谁料到这两个月下来,家里又巴巴地送了个侄孙过来。顾鼐带来的家书他还没拆封,估计不外是先问候他的身体,再问朝中局势,家里可能也要有所动作了。

朝中多事,不参与,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边缘化,参与,就有政治投资的风险问题。顾益纯试图分析出一条对家族无害的路,又想,朝中多事,郑靖业这个宰相不知道有没有危险?他不是世家,失败了还有家族庇佑,看面子也不会死得太难看,有什么他都只能自己扛,真的不太保险啊!

顾鼐与郑德兴却在一边都很有兴趣地进入了社交状态。

顾益纯听两个小孩子装大人地在那里互相问候,有一种翻白眼的冲动,然后,他果真翻了个白眼。黑眼珠往上,呃?那是神马?

郑靖业一身短打扮,脚上一双麻鞋,裤腿卷到了膝盖上,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过来了。

顾益纯撇撇嘴:“你这是干什么去了?”

“钓鱼,看看日已近午,才得五尾,想想不够这一大家人裹腹,只好下去捞了。”

顾益纯大笑,手中团扇连连拍着身下的席子,郑靖业估计是钓鱼的时候带着斗笠,取下斗笠的时候头发有点儿毛,也没有梳理就过来了。顾鼐与郑德兴已经起身,肃手而立。

郑靖业走近了,打量着顾鼐。就见这小子眉目疏朗,还是少年人有些纤瘦的身材,个子倒是不矮了,就在那里默默站着。郑靖业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听说家里来了两拨小辈,于明朗那个事情本身不是件什么大事,只是担心有人借机生事而已。而眼前这一个么,就有点儿麻烦了。

郑靖业敢打赌,眼前这个十四岁的,比在杜氏那里抱着个女人哭的十八岁的于明朗要成熟得多。

“这就是那位小郎君?”郑靖业的声音带着点儿戏谑。

顾益纯点点头:“七郎,见过主人家。”

顾鼐上前行礼,自报家门,长揖到地,口称晚生。郑靖业口中说着:“不必拘礼。”一使眼色,郑德兴上前扶起了顾鼐。

顾鼐抬起头来,看到郑靖业,眼中不由闪过一丝惊诧。这传说中的奸臣居然长得这样好看!不但没有三角眼、吊梢眉、塌鼻梁,恰恰相反,人家雅望非常,冒充个世家名士完全没问题。

第二十三章 这不科学!

再观郑靖业举止,一身粗布衣在身上,半点局促都没有,仿佛穿着他那身宰相工作服似的。言谈间使人如沐春风:“七郎所来何事?不妨多住几日,今天正好尝尝这鲤鱼,鲜得很。”仿佛下河摸鱼跟扫雪煮酒一样风雅。不对,他好像是能把亲自摸鱼待客变成一段美谈。

是真名士自名流。

这不科学!

顾鼐此来是身负重任的。京中权利的躁动世家是再敏感不过了,再不鸟皇室,也得跟权利打交道。世家从何而来?真以为是代代君子相承么?祖上要是没出过几个高官,能入世家排名?

同样的,世家也不是铁板一块,虽然共同维护着所谓的世家地位,相互之间的权利斗争从来没少过。还是前朝时候的事情,另一世家谷氏把皇后的位子从季氏手里抢了来,生生压了季氏十年,季氏柄权后就把谷氏当家人的谥号给卡得死死的,成就了谷氏一百二十年的遗憾。这还只是表面矛盾,暗地里各家的相位争夺也没少过。

朝中异动,顾益纯又让家中不要乱动。思来想去,还是得摸摸京城的脉博。顾家当然有为官的,还不少,但是本家占了很大一部分,各支属的数量虽不少,在外的更多,且都是成年人了,容易引人注目。

这才派了顾鼐来,一是年纪小,理由好找;二也是因为顾鼐小小年纪,却已是别有主意;最后,视情况,为顾鼐谋一出身。即使不是直接得官,在顾益纯这位名士那里呆过的履历就是最好的敲门砖。

本来顾益纯与郑靖业走得近了,家里还有些不喜,现在这个时候,有什么比从一位当朝首相家里探听朝廷走向更准备的消息来源呢?在皇帝更喜欢往贵妃那里跑的时候。

顾鼐已经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心理准备,被挑剔啊、被人用羡慕嫉妒恨的眼光打量啊、被婢女们围观啊、被相府以势凌人啊…每一样他都准备好了应对之策。

除了因为郑靖业去摸鱼耽误了点接见的时候,郑府待客居然很规矩,郑靖业上来居然和风细雨。

顾鼐眨了眨眼,多年的世家教育还在,还能一心二用地回答郑靖业的问题。

说了不多会儿话,到了吃饭的时间了。

郑靖业起身:“我与思玄师出同门,七郎此来,只当在自己家里一样,”又命摆饭,“说与夫人,我与顾兄一起用饭。”留郑德兴与顾鼐一起吃饭,让杜氏带着其他人吃。

这么安排是有原因的,郑靖业已知杜氏让于家来人领于明朗,算着车程,也要到下午了。杜氏多半得看着于明朗一道吃饭,再带上顾家祖孙俩一道吃就不太相宜,主要是防着顾鼐。

吃过了饭,到了午休时间,留顾氏祖孙在顾益纯的住处说话,于家的人也该到了,郑靖业正好去处理这一件事情。

打算得挺好,事情的发展也还算顺利。

郑靖业席间很有兴趣地介绍道:“我幼时家贫,这世上只要能吃的,我就能弄了来填肚子。捉鱼只是小技。”

顾益纯道:“还有钓鱼、捕蛇、猎鸟,就没有你不吃的。”

顾鼐仿佛心口中了一箭,只要再跟这家伙这样相处下去,他就要觉得是家里人看错了郑靖业了。

吃完了饭,顾鼐懵懵地向叔祖告退,到了新分给自己的屋子里,一头扎进床上,只觉得脑子里成了一团浆糊。

这不科学!哪家奸臣这样居家的!

顾鼐小朋友,你说对了!

奸臣就是在家里,也有不居家的时候,郑靖业一回了正房就换了身长衫,趿着木屐,踱到小花厅。

杜氏午觉也不睡了,亲自看着于明朗。外面知了一声一声地叫,杜氏闭目养神,于明朗坐在下手心中很是不安,他身后站着的两个女人也额上出汗。

雅姑娘的婢女名叫小环,看着自家主人有些摇摇欲坠,畏着相府威严不敢造次,却伸手戳了戳于明朗。于明朗一回头,看到心上人这般受苦,心中大恸,据着心上人的手,张口就求起情来。

杜氏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倒是那位雅姑娘马上道:“我没事的。”

于明朗还要说话,郑靖业来了。

郑家除了郑琇、郑琦、郑琛去上班没回来的,自郑琬以下悉数到场,方氏妯娌三个都陪在杜氏周围,郑琰坐在杜氏的长榻上,其余都在堂下坐着,正夏中午,个个昏昏欲睡。听到郑靖业来了,都打起精神,解决完这件事情就可以睡觉去了。

郑琰从榻上滑了下来,给郑靖业让座。晚辈们见礼毕,乖乖按次序站好。

郑靖业先问于明朗:“你想怎么着?”

于明朗只觉得掌中柔荑轻颤,鼓起勇气道:“我是要娶她的。”

郑靖业问了三个问题:“怎么娶?”、“拿什么娶?”“娶了之后拿什么养?”

于明朗张口结舌,吱唔道:“…我…总是…家里…”

杜氏觉得手又痒了,郑琰觉得嘴巴痒。

于明朗没有挨打也没有挨骂,他妈来了。

于元济的老婆姜氏亲自上门来领人了,错眼不见儿子就跑到郑家来了,这让姜氏恼怒异常。于明朗跑到郑家是干什么来的,姜氏一猜就猜得着:请郑家为他撑腰呗。

居然想要辖制父母?找死!

郑家晚辈先见姜氏,郑琰就口称“舅母”。姜氏一头汗进来,勉强笑笑:“阿琰真懂礼数。”狠剜了儿子一眼,又向杜氏道:“这个畜牲这样乱跑,我没脸见阿姊了。”

杜氏道:“先把这事办了再说,闹得满城风雨不像话。”

于明朗死活不肯松口,大概觉得有外人在场,母亲不会太爆发。姜氏爆发了:“我养你十八年,不及贱妇奉承数日!”向郑靖业夫妇诉苦,“人来了,我也认了,非要做妻!我的亲家在哪里?”

姜氏本也是农妇出身,这些年受了熏陶,言谈举止文雅了不少,这一回被气得原形毕露:“原是说了亲的人家,你再娶了,”一指雅姑娘,“不是她给你做小,是给你她做小了!”

噗!郑琰想笑又不敢笑,只得低下了头来,肩头还是忍不住耸了耸。

郑靖业咳嗽一声,对于明朗道:“方才我问你的,你还没答呢!你拿什么娶她?拿什么养家?”

姜氏猛点头:“对啊!你说,你凭什么?”

于明朗本以为把人往家里一领,万事皆成的,现在是彻底傻眼了。心里是怂了,又舍不得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只得忍下羞愧,希望能够动之以情。向郑靖业申诉,这一位是患难之交,不能让她受苦的。他们是真心的,万不能相负的。

于明朗觉得,郑靖业这样一心一意对老婆好的,应该可以理解的。

郑靖业还没回答,姜氏已经一巴掌抽到他脑袋上了,雅姑娘又要上来护着情郎,郑家三个媳妇再上来拉架。

郑靖业冷眼看着一场闹剧,终于开口了:“给你两条路:一、听你母亲的,二、我把这逃家女送回原籍。”对于丞相来说,一张字条的事儿,好办得很。

好办得很!

于明朗跳了起来:“相公奈何以势压人。”

“想娶也行,你自去衙门把户籍改了过来。我不会帮你,你父亲也不会帮你,你要怎么把这逃家女的户籍移过来,随你!你不是不喜欢以势压人么?那就一视同仁,也别借势压别人。”

“记住,移不过来,那也不算是你的妻子。还是无媒苟合。”

于明朗:“…”

一刹那,屋里安静极了。

于明朗一行三人被姜氏带来的人装到车里看得密密的,姜氏复向郑氏夫妇道谢。杜氏还没说什么,郑靖业道:“宠妾灭妻,非安家之道。不要让他们弄出孩子来!废嫡立庶,自取灭亡!”

姜氏凛然称是。

姜氏原还觉得郑靖业对自家儿子太狠,经这么一提醒,又想起一件旧事来。她是原配,性情也彪悍,但是于元济他发迹了!将领在外,行军不能带家眷,但是如果驻防得略久一点,也会起小心思,于元济就曾很宠爱一个婢女,还生了一双儿女,还带回家里来了,带回家里来了还堂而皇之地给了优厚的待遇,然后就是家里鸡飞狗跳。

黄脸婆自然不如小娇羞可爱,几乎被弄得要下堂。

黄脸婆却是有靠山的。

郑氏夫妇杀到于家,杜氏只是骂了一通,郑靖业发挥他一贯的作风,下令:那位小娇羞,每天洗于元济和她自己她儿女的衣服、做四个人的饭、四个人的衣服全由她来做——不给经费,只给两亩菜田。

于元济要怒,郑靖业道:“且看如此操持十年,她还十指纤纤如春葱否。我赌她撑不了十年——能这样做十年的女人不多!你离家十载,弟妹就是这样过来的。赌不赌?”

姜氏最恨小娇羞。深深地觉得,万一儿子跟这小妖精有个什么首尾,娶不到好老婆不说,再弄个极受宠爱的庶子来,真是在打她的脸。

连声称是:“回去我自收拾他。”

郑靖业摆摆手,这样的鸡毛蒜皮他本不欲管,不过是因为牵扯到了于元济。对郑靖业来说,对手昏乱正是他下手的机会,如果是队友昏乱,那就要坏自己的大事。于明朗不算什么,可袁曼道不就是被他儿子给连累的么?袁守诚还算是见义勇为呢,于明朗这是个什么破事儿?

于家人一走,郑靖业就沉着脸对儿孙上起了政治课:“世家多陈规让人厌烦,唯有一条可取…不行正道,鬼魅有隙可趁…如何饮食、如何穿衣,末节,如何安身立命,大道!”最后喝问,“都听明白了吗?”

郑琰心里翻白眼,她抄了郑德兴的手抄本里就很有些才子佳人的故事,这教育得真是及时啊。郑靖业的眼睛已经照到她的身上了,对于女儿,郑靖业是忧虑的,总不能看她一辈子,万一吃亏怎么办?万一被哪个臭小子拐跑了怎么办?于明朗真是给他提了个醒,冲这一条,郑靖业打算出手收拾残局,不让于明朗死得太难看。

第二十四章 顾先生教得好啊!

郑琰觉得情况不对,发现郑靖业在看她,猛点头道:“老婆多了拌嘴,儿子多了打架。为母则强,为了儿女的前程杀人放火都做得出来。侍妾觉得要是没了嫡子自家儿子就能继承家业,下毒坑害都是轻的…”小说里都是这么写的,史实上也有这样的事情,不成功的有戚姬,成功的有钩弋夫人,武惠妃弄死了三庶人——虽然唐明宗的头一个太子不是皇后生的,就是这个时代的史书里也是有的,“前朝殷贵嫔…”

郑靖业头疼地看着女儿,丫头,你看错方向了!虽然说得很有道理,这世上为了争自己那一点小利而勾结外人坏了祖宗基业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很多!想当年,郑靖业为了脱离本宗,拿手头那点薄田作诱饵,就能让本宗几位叔伯离心离德,就别提其他了。

家规得再加上嫡庶一条!不对,这丫头哪里知道这些家长里短的?

郑琰只想回去午睡,太悃了!

方氏妯娌三个张大了嘴巴,这小姑子还真能说…顾先生教得好啊!

杜氏扶着额头:“行了!都回房歇着去,今天的事情谁都不许说出去!”

出了这件事情,郑靖业被迫提前销假回归,于元济刚刚被派领兵在外,他不能让于家在这个时候出事儿。拐骗妇女,事情可大可小,在男人眼里,不算个事儿。但在政客眼里,却是很容易做文章的。

鉴于苗妃也是跟皇帝“街角偶遇自由恋爱最后被拐骗入宫”,皇帝对这事倒是很容易理解,郑靖业的嘴巴真是能把死的说成了活的,皇帝那里就算是备了案了。甚而至于,皇帝一高兴,还打算给这个“同道中人”一个荫封。

郑靖业扶额笑道:“他还年轻,怕不顶事,待于元济得胜回朝,让做父亲的调教调教再给官也不迟。”于明朗那副德行,怎么能弄到皇帝面前来?

皇帝不以为意:“那就再等等吧。”

亏得这“等等”,没过两天,就有风声传到皇帝耳朵里:于明朗不是你的同道中人,他老人家要让私奔的逃家女当正室。

皇帝怒了!他老人家怎么着也不能答应这个啊,不然后院还不得起火啊?

郑靖业在打拼的过程中客观上削弱了世家的势力、动摇了太子的地位,太子要安慰他的追随者,庇佑追随者,不肯坐以待毙,又必然跟宰相起冲突。于元济是郑党的元老骨干之一,他的儿子出事儿,正是大家乐见的。就算不是政敌,听到于明朗的行为,也是掩鼻而过,何况现在正愁把柄?

拐带妇女是风流韵事,拿来当老婆就是恶性事件了。郑靖业在袁守诚的事情上做了初一,就别怪别人在于明朗的事情上做下十五。

出道三十余年,一切尽在掌握中的郑靖业,终于见识到了猪一样的队友的破坏力。

“啪啪啪啪”一声一声的竹板敲击着肉体的声音,听得人在寒冬腊月里脊背生汗。

于家正在动家法,主持者:于元济。

本应扎根边疆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于元济于将军,刚刚把从傅含章家族手里接手来的耀武军整顿得能够执行他的命令了,正帅上秋天胡人犯边。天赐良机!正可借一胜这机扬名,同时也可以军功令耀武军上上下下服气,顺便也为自己多立一点功、给小儿子于元朗也弄一个高一点的荫封。

仗是打胜了,但是其他的盘算统统落了空——京中出了变故。

前面说了,郑靖业政敌不少,这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当属郑靖业没把他当敌人、他却认为郑靖业在针对他的皇太子。近二十年的太子生涯,早让这太子把这国家当成他自己的了,也让他养成了专制独裁者特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大思想。郑靖业无意间挑战了东宫威严,太子自不肯坐以待毙。

既然是太子,当然有自己的班底,才智之士也不少,要做的这件事情也不用另起炉灶,根本就是抄袭了郑靖业的创意。不外是把于明朗的事情给捅出来,不说他以妾为妻,只是把与白氏有婚约的那个男人找了出来,状告于明朗诱拐了他老婆。

也是于明朗嘴贱!他被绑回家里,先被姜氏一顿大骂,又被禁了与雅姑娘见面,理由是要让那位雅姑娘熟悉一下规矩,也是要准备一下纳妾的仪式。一面使人到白氏的家乡去与白家紧急磋商,令与夫家退婚,转入于家为妾。

于明朗欲见情人而不可得,在家里实在无趣,出去与狐朋狗友一道喝酒。这一喝就喝坏了,几个酒友里面便有一世家子。世家子弟根本就是瞧不上他的,文不成武不就,虽然大家都是靠余荫得官,好歹也要有点样子。便是郑靖业家的三个儿子,拿出来至少外形不错,于明朗长相凑合,气质就差远了,跟只小鸡崽儿似的,没意思透了。

碍着大家都在京城混,眼下局势又不明朗,胡乱应付他一下而已。

朋友在一起喝酒,喝得越多,嘴巴越松,于明朗不免把烦心事说了出来。这真不算什么大事,但也理所当然地被世家子弟鄙视了一回,人家没有特意为他保密,于明朗自己喝醉了,也没要求人家保密。

东宫顺理成章地利用了这一情况。从得知消息到商量对策到布局,颇费了一些周折——白氏家不在京城,来回跑腿多费了些时日。接着就是进京告状,然后是御史上书弹劾,抢在于元济开战前上的表,为的就是让于元济下不来台。这个准备的弹劾时间由傅含章友情提供。

御史八月初二上表,于元济八月初三点兵秋防,就差了这么一天。“父亲为国奋战足掩儿子浪荡无状”变成了“父亲为替子赎罪奋勇杀敌遮羞”。

郑靖业当机立断,把事情推到于明朗的酒肉朋友身上,姜氏素信郑家,回家就把于明朗打了一顿。这消息肯定不是两家乐意泄漏的,让于明朗承担后果是最好的,也让他明白自己到底闯了多大的祸,省得心里怨恨父母长辈“不成全”。至于推给酒肉朋友,也是看着于明朗的朋友家里与自己不对付,不趁机对付政敌就太不明智了。

不管是不是你做的,就是你了!

然后再细细查访,究竟是哪里走漏了风声。于明朗挨了两下打,自己脸先白了,他想起来了,他确实说过。这顿打,起因只是为了给对手下套,结果却是打对了人。

于元济一仗打完,等着晋升,却传来了噩耗,事情还是自己儿子惹下的。召回京来,加官晋爵是没有了的,皇帝给面子地赏了一千金,也不让他回边境去了。御史们的上书写得情真意切,国家不能让功臣的后代因为疏于管教而不成人形,对吧?于元济你就留在京中吧,傅含章又因为“熟谙边事”升了三级,回去了。

真坑爹。

对此,郑靖业只能说:靠!

当个奸臣容易么?好容易陷害了忠良一把,又让自家猪队友给输回去了。他都在皇帝那里打好预防针了,皇帝也知道于明朗勾搭了一个漂亮的小娘子回来,只当风流韵事。只等把白氏的户籍起出来放到于家名下,一切就都风平浪静了。于明朗自己把把柄送到人家手里了!

费了多少神,把袁曼道这样的有行之士全家都得罪了,把傅氏这样的名门世家弄成了敌对的局面才把于元济给推上去,又被于元济他儿子把事情给弄回原点了。

于家鸡飞狗跳自不待言。

于元济有了这个儿子也真是前世孽债,自己仕途受阻不说,还要向皇帝谢罪。末了,还得跑到郑家道谢兼请罪,比起向皇帝谢罪的作秀,在郑家他是真的痛哭流涕了:“都是我没教好孩子。”

郑靖业一脸平静:“如今回来了,就好好教导。这本不是什么好事,不值得四处宣扬,我这里、你家里没人傻到多嘴去说,他自己倒全说出来了。管好他!”

“哎。”

“御史原就是没事找事的,弹劾也是常事,可这进京告状就有意思了…那个冯四郎是怎么知道白氏在京的?还是在你家里?必有缘故。”说到最后有些自言自语。

于元济可不管这些:“我回去审那小畜牲去!”

郑靖业已经想通了:“必是看你我不忿之人下的套了,真舍得下这样的本钱,还有这样的本事闹到不可开交,有意思,真是有意思。”

于元济一顿,他要真的傻,战场上早死千八百回了,沉了脸:“大哥是说,有人算计咱们?”

“从来只有我算计人,谁能算计到我?”横了于元济一眼,“看好家里,别给他们机会,余下的事,我来。”

“哎!”

郑党不用招呼就先为于明朗开脱了,首先,白氏没有过门,主要是还没有放定,只是开始议婚,不算是冯四郎的老婆,不算是拐带人妻,按规定可以减刑。冯四郎所告不实,反坐,打了四十板子,流放一千五百里。白氏家里也非常配合地声称,没有跟冯四郎订亲。

于明朗就算是普通的拐了人家女儿私奔,应该打板子判有期徒刑,于家选择了交罚金赎买,一千金瞬间去了一半儿。白氏私奔,应与于明朗同罪,如果于家肯要,也只能当妾,如果于家不要,也就不要了。于明朗已经受罚了,脱了罪名了,无法再告了。

白氏父母只能选择长跪恳求,本来是要向于家讨个说法的,现在于家硬扛了罪名,白氏的板子、有期徒刑怎么办?不求什么娶了做妻了,当妾也行,求于府先帮白氏把这刑罚给逃脱了吧。二十板子敲下去,用力一点,打死打残都有可能。

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即使可以交赎金抵罪,价码也是非常高的,白家显然是担不起的。于家不是于明朗作主,于明朗自己都要家掏钱赎身,口上说着要爱护白氏一辈子,也就是口上功夫罢了。

第二十五章 这货是认真的!

于家丢了一个大脸,凭什么帮白家呢?红颜祸水好不好?引诱贵介子弟堕落好不好?不找你的麻烦就不错了。

为了面子,于家代为出资赎了白氏的罪,条件:白氏的父亲“把喜儿给卖了”。白氏从良家子就变成了于家的奴婢,姜氏捏着一纸契书,恨得咬牙切齿。是恨。于元济当年那朵小娇羞如今也成了黄脸婆了,可是小娇羞的一双儿女还在,在未来的日子里还奉承着又生了一个儿子,两儿一女却是没有闯过祸的,人家长得比于明朗好看、脑袋比于明朗聪明。两相对比,让姜氏颜面扫地。

于元济开始正家法了。

郑靖业也查出事件的背后有东宫的影响,双眼蒙上了一层阴霾。

“听说今天舅母要来?”六郎郑瑞开始变声,调子听起来有些滑稽。八月里权贵们集体从熙山迁了回来,顾益纯带着侄孙又回到了自己的宅子里,郑家子弟再上学就要天天早起从家里赶到顾益纯处了。现在是课间休息时间,郑瑞歪歪身子,向妹妹打听情况。

“早上听阿成这么说来的。”

“听说阿舅昨天动家法了,于五叫打得不轻。”郑瑞的语气三姑六婆了起来。

郑琰翻了个白眼,她这哥哥也真是够无聊的,不无聊,也会找差了七岁,眼下年纪差了近一倍的妹妹来八卦:“他活该,”郑琰幸灾乐祸地道,“惹下这么大的麻烦,二十板子就了结,便宜他了,”斜了郑瑞一眼,“你问这个做什么?是不是想先知道要罚什么,也去干坏事?”

“胡说八道!”郑瑞端起哥哥的架子,试图压制妹妹。

想也知道压不下的,郑琰右唇角上挑,鼻子里配合地一声冷哼:“你们那些手抄的本子,我可都知道。”说着还晃了晃身子。

郑瑞连忙扑了过来:“别胡说啊。”

“你再吓唬我一下,我吓糊涂了可就真要胡说了。”郑琰的眼睛看天看地看四周,就是不看郑瑞。

郑瑞:“…”识时务者为俊杰,脸上堆笑,:“阿琰,阿琰,六哥知道阿琰最乖了。”

郑琰噗地笑了出来:“六哥,你别逗了。”

郑瑞松了一口气,趴在郑琰的矮书案上:“小丫头,就你鬼灵精。我也是无聊才看的,谁还把那些个当真不成?也就于五那个傻子,他快要叫京里内外给笑话死了。”

“阿舅忙里忙外,可叫他给拖累死啦!”

“可不是。三娘添了侄儿、四姊添了外甥,两件喜事儿都叫这事儿弄得不是滋味了。”赵氏生下了第三个儿子的时候正是九月,彼时于明朗的官司正打得热闹,郑瑜生下长子是在十一月,于明朗事件最后宣判。这几个月,郑靖业一力约束子女,弄得全家上下很是紧张,连逗小婴儿玩都被限制了。

兄妹二人齐齐一声长叹,郑瑞忽然坐了起来,戳戳郑琰:“你看你看,大郎又是那个样子了。”郑家孙子辈也是用的大排行,郑德兴排行老大。

郑琰顺着郑瑞的手指看去,郑德兴正与顾鼐说话,那个表情…说不出来的违和啊!克制不住的微笑又想表现得淡定,力图镇定中带着三分热切,郑琰仿佛看到了自家侄子长出了条尾巴正在摇啊摇。反观顾鼐,唇角上翘似是在笑,那笑意并没有从嘴巴上升到眼睛,分明是在应付。

好丢脸!

郑瑞从旁嘀咕:“这么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