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臣之女/大家认为爹太抢戏上一章:第 69 章
  • 奸臣之女/大家认为爹太抢戏下一章:第 71 章

她是正经世家女,虽是小世家,亦是自律得很。这事放到任何一个世家出身的人来看,从理论上说,都要说出她这样的观点来的。每一个人都要为她自己负责,谁都没有那个义务去承担别人的人生。

郑琰怔住,李莞娘却大起知己之感:“阿嫂说的是!”见郑琰没反对,很开心地说起徐少君的细节来,什么巴结郑琰啊,装可怜啊,噼哩啪啦说了一通。

方氏在娘家也是个聪慧的女孩子,这要是不好,方家人也不敢把她远嫁了来。此时认真听着,对李莞娘细细地分析道:“能不开罪于她还是不开罪的好,照阿李这样说来,这是一个心细如尘的人,什么事她都放在心上。这样的人,心胸不会宽广,为人不会大度。又自觉不顺遂,是以有恩未必会记得,有仇却誓不肯忘。一朝得志,越是亲近的人就越要倒霉。”

齐氏点头道:“是这个道理呢,我心中似有所觉,只是不及阿方说得这样明白。”

于薇豪气地一拍桌子:“就算她记恨又怎么样?咱们还缺仇人么?”

郑琰绝倒,捶桌而笑:“正是正是,是我拘泥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

关于徐少君的话题,也就告一段落了。郑琰还是记得郑靖业的告诫,又往东宫跑了几回,有时候能见到徐少君,有时候见不到。徐莹还是稳坐钓鱼台,只是眼睛越来越冷,倒是萧令先,这货还沉浸在妻贤妾美的梦里醒不过来!

这倒是很多男人都有的毛病,总觉得他是天下第一,他的女人就得围着他转,就得和睦相处同心协力伺候他——蠢透了!

郑琰曾私下问过徐莹:“徐孺人而今如何?”

徐莹凉凉地道:“她且翻不起风浪来,”萧令先就算是没有因为徐梁而迁怒到徐少君,他现在也不能围着徐少君的裙子转啊,“圣人对太子盯得紧,又是习政务又是见大臣的,哪容得他有时候泡在女人堆里呢?”

徐莹的笑容很讽刺,她给萧令先又选了两个柔媚多情的宫婢来——萧令先的品味也就是那个样子了——萧令先前朝也忙,后院也忙,手忙脚乱了一通之后,居然是腻在太子妃这里的时候更多。

萧令先这货,就是犯贱!徐莹果断地下了结论,这样的男人让她恶心,但是,郑琰说得没错,她得要个儿子。更重要的是,她不能倒,不然关爱她的父母家人要何以自处?她只能撑着!

萧令先宿于太子妃处,却是有皇帝的功劳在里面的。

皇帝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中心目的还是他萧家能够坐稳江山,他的太子能够顺利登基治理天下。徐少君只是一小步棋,现在从自方面的感触来讲,这棋分明是走败了,可怜皇帝还不知道。他算计的可是一个大衰神,跟郑靖业作对的人,鲜有好下场,阴谋失败神马的算是幸运的了。

既然中心目的是坐稳江山,岂能没有嫡子?皇帝择徐梁女为太子孺人,可不是为了她好生养,本来还要再选其他人的,后来一听说太子后院有人怀孕了,就暂时把这事儿给放下了。一个母亲后台硬的庶长子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比皇帝更明白了。所以,皇帝不断暗示太子:“多与太子妃相处相处。”

萧令先得令,也觉得徐莹最近表现很好,他很开心地往徐莹那里凑,努力耕耘,只是直到三月还是没有收获。他也没有气馁,反正已经有了保底的了。越发用心在政事上面,处理一般的事务已经有模有样了。

太子对他闺女好,襄城侯也投桃报李,襄城侯系对太子的命令执行得也够痛快,花花轿子众人抬,又有郑靖业不去为难,一时之间萧令先的政治生活过得很顺利。

有心为难他的人如蒋进贤等,此时也不得暂时偃旗息鼓。老皇帝可不是吃素的,惹火了他,砍头都是轻的,三族一起倒霉都有可能。等吧,咱们有的是耐性,圣人几十年积威不能动,新君呢?啧,皇帝真是下了一步臭棋,这是生生让郑靖业起了芥蒂,一旦郑靖业不保他了,这后果哟~

皇帝心知肚明,却让他妹妹庆林长公主当传声筒给郑靖业:“早知道会立十七郎,我该把阿琰留给十七郎的。如今把徐梁的女儿给他,也是聊胜于无了。”

庆林长公主当场把他给拍了回来:“呸!这样的话以后少说,阿琰已经是脩之的了,传出去像什么话呢?”到底心疼自家老哥哥,她还是委婉地把意思给带到了。郑靖业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不识相,只是让庆林长公主不要再拿郑琰来说事,至于徐梁的事情,他表示他要跟皇帝亲自谈一谈。

皇帝略忐忑。

不是一做了皇帝就能让地球围着你转了的,皇帝的无奈比其他人还要深很多。就拿眼前来说吧,他儿子本事不够,他得提前为儿子想到了。但是!如果郑靖业不肯配合,他是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干掉郑靖业?开什么玩笑啊?郑靖业完蛋了,谁为十七郎顶着世家的压力?光凭襄城侯那难度未免有点大,双方拉锯,会坏了正事。襄城侯一个顶不住,十七郎的君位能不能保住还是一个大问题,到时候天家骨肉相残,江山姓不姓萧还不一定。

皇帝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想对郑靖业说,或者想,如果撕破了脸,就把徐梁给牺牲掉好了,反正徐梁对郑靖业也不够虔诚。最苦逼的是,他不能跟十七郎这个熊孩子说郑靖业的坏话,这熊孩子没那么深的城府,跟郑靖业作对是找死。

让皇帝想不到的是,郑靖业说出了皇帝想好的台词:“臣深荷圣恩,无以为报,本以君臣相得,圣人奈何犹豫?圣人曾叹子不类父,臣家中又何尝不是呢?一旦臣身死,他们还能继续做宰相吗?为臣当知进退,臣岂是无知之辈?有善始,臣亦求能有善终呢。近来闭门家中坐,亦思退路,只在此多事之秋,不敢以一己之私心而害公事而已。”

皇帝泪流满面。他对郑靖业的评价不如对魏静渊高,很难说是不是因为对后者的愧疚更浓厚一点。听郑靖业如是说,皇帝对郑靖业的愧疚也浓厚了起来。

第二百四十章 玩不过

郑靖业说得太明白了,他没办法更进一步,要求有个好结果。太实在了!

投桃报李,皇帝在遗诏里指定郑靖业为“冢宰”,位列辅政大臣之首。

郑靖业则趁机提出了加徐梁为侍中的提议。不出意外地,遭到了蒋进贤的反对。蒋进贤还以为这是郑靖业的坏主意呢,徐梁的女儿入了东宫,蒋进贤一直觉得这是郑靖业在使坏,尼玛现在又推了徐梁,这是让徐梁当接班人吗?坚决不允许!

蒋派坚决反对:“向者徐梁因非法事而罢刺史,圣人宽慈,以其辛劳特赐侍郎,是法外施仁,徐梁已属侥幸。其人于侍郎任上并无政绩可言,平庸已极,如何得再加侍中?”

皇帝也觉得不能太急进了,会伤了郑靖业的感情,他按下了郑靖业的建议,心中又给蒋进贤添上了一笔。“卿言甚是。”

郑靖业再接再厉,接出让李幼嘉任吏部侍郎,林清出任京兆尹。“李幼嘉治下,人民安居乐业,可不算平庸了吧?林清在太府,勤勤恳恳,未尝有失,是持重之臣,可当得京兆了吧?”

蒋进贤识趣地不再反对了,见好就收吧。惹毛了郑靖业,不知道这个坏人会反扑成什么样子。

郑靖业轻轻松松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还和颜悦色地安慰起徐梁来了:“不要失了信心。”

徐梁一点也不敢接这个话:“是我无能。”

郑靖业诚恳地道:“这不怪你,这朝上,又有几个是干净的,他蒋进贤干净吗?你呀!就是想太多,于元济比我还年长,大郎、二郎皆平实,我已不寄厚望了。安国比大郎还憨,更是不行!长安是不错,但是太年幼!你要学会担得起担子,不要畏缩!”

徐梁满眼地不可置信,郑靖业冷静地道:“朝臣不易做,心思要灵!不然只好做袁曼道了,咱们谁都做不起!以后的事情你要多担待呐!”

最理解郑靖业的顾益纯曾经说过,如果郑靖业想哄谁,那就能哄得妥妥的。

郑靖业点名点得很有学问,说的是他的儿子、他的女婿、他的“亲戚”,还有当半子养的书僮们!最亲近的人,也确实都不那么出彩。徐梁一比较,他确是郑靖业最亲近的人,最近乖得一塌糊涂,他也确信自己比这些人更加合适。

郑靖业要是一个可以用常理来推断的人,早在官场倾轧中被咬死了,他挣不下这么大的家业。郑靖业看中的是李幼嘉!李幼嘉是指哪儿打哪儿,徐梁是别有心思。选谁,一目了然。而且,郑靖业知道,他闺女跟李幼嘉已经搭上线了!

徐梁信了,安心回家了他,老老实实只等着郑靖业给他交班,这会儿太主动了,说不定郑靖业就改主意了。徐梁教育徐烈时说的是对的,他玩不过郑靖业。郑靖业作过任何要让他接班的许诺了吗?没有,一点也没有!

别说郑靖业了,一般大臣,连郑靖业那个十六岁生日还没过的闺女都玩不过!

皇帝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梦到魏静渊,大家可以理解为是他的心愿未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良心未泯的政客对于故人的愧疚。梦了好长一段时间,下了许多决心,一直没行动就是因为政事不稳,眼看东宫渐稳,与郑靖业又达成了谅解。皇帝便旧事重提。

他想恢复魏静渊的名誉,想召回魏静渊的后人加以抚恤。

可这是世家所不能容忍的,也是宗室们很不愿意看到的。谁一提魏静渊不是咬牙切齿觉得身上的伤口疼?

皇帝觉得非常坑爹的是,他刚说:“朕近来又梦到魏静渊了,他毕竟对国家有功的。朕觉得他神色凄楚,想召回他的后人,如何?”

蒋进贤还没反对呢,顾崇就跳了出来:“圣人怎么又拿梦境说事了呢?”

皇帝上回要追封萧令先的生母的时候就是郑靖业给他圆了个“托梦”,被无情打回。现在再拿梦境说事,不客气地说,比上一回还要严重得多得多!魏静渊是公敌啊!多TM招人恨啊!

沈晋出列道:“魏静渊,叛逆谋国之人,岂可赦!”

傅含章不等沈晋话音落下,亦出列道:“魏静渊之子北逃,臣亲眼所见,只恨未能手刃此贼!”

都不用蒋进贤说什么,皇帝他只能哑口无言。能让首相被处死,家人流放、没官的罪名,扳着指头数也只有那么一条:谋反。

魏静渊的罪名是被诬陷的:里通外国,跟狄人勾勾搭搭。皇帝曾经北伐过,据说,魏静渊就是那个时候被狄人给买通了,然后拿贪污的罪名弄死了世家林氏的一位很有前途很有能力又立有功劳的将军,致使最后战役没有收到完全的效果——此人是林季兴的二哥林仲平。林仲平真是个好人,他是为了他大哥林伯飞顶罪的。事后一查,林仲平真是被冤枉的——坏事是林伯飞干的嘛!

可世家非要咬着林仲平的事情,那就是魏静渊有问题!

魏静渊有四子,最小的儿子也坑爹,他跑了!逃跑嘛,哪里有路往哪里跑,他往北跑了,更坐实了魏静渊通敌。世家都知道,通敌的事情是假的。可他们需要这样一个结果。

这种事情,就算是郑靖业,也不好随便乱掰。

皇帝只得怏怏而退。

然后,他病了,病得很重,好像要归天的样子,病得太子、太子妃近前侍疾。郑琰很不幸,她得盯着太子妃,就让她遇上了这么档子事儿。这也是皇帝安排好了的,太子妃年轻,一旦有什么事情要处置,命宜和长公主、庆林长公主、三位女侍中必须至少有一个在一旁辅佐。

这样的时刻,郑琰不得不跟着徐莹一路到了大正宫,临走前还要提醒徐莹:“东宫诸人各安其位,不得随意走动。”

到了大正宫,才发现宰相们都在。皇帝哼唧着念叨着魏静渊的名字,蒋进贤死活不肯答应,还瞪着郑靖业,大有“你要答应了我跟你拼命”的架式,韦知勉干脆装壁花。萧令先再着急也没用,宰相不肯合作,这命令就推行不下去,这年代的大臣,他们比较牛,这年代的皇帝,面子不太像面子。

等到最后,萧令先不得不说:“阿爹也累了,宰相且先退下罢,此事容后再议。”

蒋进贤非常不给面子地道:“无论何时议,臣都是那句话,不可!”

皇帝两眼一翻,装死,萧令先大急:“阿爹!卿且退下!”他赶人了。

蒋进贤退到了外室,依旧不肯走,皇帝像是要弥留,作为宰相,他必须守着听遗诏,坚决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打地铺也要留在皇帝床前了。

蒋进贤一退出去,皇帝就睁开了眼,怒道:“魏静渊真是个坏人吗?”这事儿大伙儿心知肚明。皇帝气得直咳嗽,还要骂。萧令先与徐莹都劝不住他,郑靖业轻声道:“事缓则圆。”皇帝没好气地道:“我没时间了!”边说边咳。

萧令先一咬牙,冲了出去,对蒋进贤就是一礼:“卿真不能通融么?”

蒋进贤比他还光棍儿,老头子跪下了:“臣心唯公。”

老子上台头一件事就是让你卷铺盖滚蛋!萧令先红着眼睛回来了。

皇帝一通大咳,萧令先真哭了:“阿爹!”

不行,太乱了,郑琰小声问皇帝:“要是他们答应了,您能安心养病不?”虽然皇帝算计了她们家,郑琰还是不忍心皇帝这样难过,看他这样坚持,有再多的不满也放下了。郑琰鼻子有点发酸,皇帝对她,是真的很不错的。况且,魏静渊真是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皇帝止住了咳嗽:“有办法?”

“试试,不管我对蒋相公说了什么,您听了都不许生气。”

“行!”

郑琰抹抹眼睛,出去了。

留在外面盯着蒋进贤的柳敏就看到一个极美的女子走了出来,面相尚嫩,步子却稳。娉娉袅袅地直奔蒋进贤去了,然后…她很没形象地蹲了过来跟蒋进贤凑一块儿打招呼:“叔父还好么?”

蒋进贤面沉如水:“汝今为郡夫人,行走宫中,当注意举止。”

郑琰笑道:“当着人家儿子的面,欺负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相公举止,自觉得体么?”伸着懒腰她又站起来了。

蒋进贤不说话,冷处理。

郑琰唇角噙着一抹笑,压低了声音,附在蒋进贤耳边道:“现在您应了,剩下的事儿有商有量,您不答应呢,那就只好让旁人去办了。纵使家父顾虑着宰相的体统不承旨,这世上有的是愿意承奉上意的人。朝中勋贵不少,可没爵的人更多,他们没有切肤之痛,却有圣人要讨好。莫失了先机啊~权当是君臣一场,了了圣人一桩心事——这要是真把人逼急了,在遗诏上加两行字,您觉得费力气么?赦流人而已,总有一种大赦能召回人,您说呢?”

这货跟她爹一个样儿,通常放狠话的时候表情柔和得一塌糊涂,威胁人跟劝人似的。

蒋进贤死活不肯说话,眼睛已经瞪向郑琰了:这种馊主意只有你们父女想得出来!尼玛哪个皇帝的遗诏会给个逆臣平反啊?他想过千百种对策,没一种是针对遗诏的。遗诏不该写点正经事吗?比较皇位给谁,谁辅政…

郑琰故意大声叹道:“太子看着呢,您真就这样不体恤人家一片孝子之心?太子之礼,何人受得起?您既受了人家的礼,就得体谅人家啊。”

说完她就进了内室。

不多时,蒋进贤就叩门请见了,郑琰拉着徐莹躲到屏风后面。

皇帝咳来咳去,蒋进贤满心腻歪,一想到“遗诏上加两行字”他又得捏着鼻子认了。活皇帝的诏书他能给打回,死皇帝的诏书要退给谁?还不如郑琰说的“应了,剩下的事儿有商有量”。

第二百四十一章 郑靖业生日

等皇帝咳完了,蒋进贤道:“圣人宽仁,记着魏静渊的好,欲赦其后,臣无话可说。只是魏静渊一案,前有定论,结果断不能改,圣人可诏念其持国之辛劳,许其后人收葬先人。”

皇帝见大家同意了召回魏静渊后人、允许给魏静渊立坟立碑,他又能下床能上朝了!

蒋进贤心里直骂郑琰是只小狐狸,比她爹还坏!

最坏的是皇帝啊,他叮嘱太子:“一步一步来,过两年一定要为魏静渊平反!”

萧令先对魏静渊颇有好感,他也不愿意拒绝老父的要求,一口答应了下来。他还感激郑琰来着,郑琰威胁蒋进贤的话他没听到,只听到郑琰让蒋进贤体谅他这个孝子哩。

今年由于皇帝身体“有恙”,夏天的时候大家就没有准备往熙山搬,用皇帝的话说就是:“死也要死在大正宫里。”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正宫比熙山政治地位更高,更方便萧令先来接手。

但是,谁都不以为皇帝会死,这一点蒋进贤的感触尤深。郑琰也不觉得皇帝就会挂了,她甚至有些怀疑,皇帝是不是装病的,欺骗了她的感情,勾起她的同情心去威胁了蒋进贤。

这么想着,郑琰心里就非常不痛快!把皇帝扔一边,她又去造她的玻璃镜子去了。随着卖平板玻璃的钱源源不断地涌来,郑琰底气也越来越足,手下工匠的技艺水平也越来越高,已经能很好地弄出一尺见方的平板玻璃了,只是再往上,技术就有难度了。郑琰也不着急,这样她已经很满意了。

用锡箔和水银做镜子的工艺她还记得,但是水银是会挥发的,而且有毒,非常不保险。试验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的,更由于之前根本没有做过的原因,报废了不少试验品。郑琰也不是为了钱不顾工匠死活的人,不肯强令人家不眠不休地跟水银打交道。

这样,三月十四,郑靖业生日,还是没有能够造出镜子来,这让想拿镜子做寿礼的郑琰非常失望。倒是皇帝,赐了许多珍宝给郑靖业,另亲笔写了个寿字赐下。

在郑琰生日之前,玻璃镜子终于面世了。根据汤小弟的建议,还在镀层外面再上涂一层漆,防止镀层脱落。郑琰很开心地附赠汤小弟一处小铺面,权作给汤小弟的奖励。

于是,在琅玡郡夫人生日当天,宾客们有幸见到了照得人纤毫毕现的镜子,不少人都被吓了一跳,自然也引起了爱美人士的青睐。

郑琰这个黑心的家伙,一块一尺见方的镜子,她真的敢卖三万贯!一万贯一块的那是六寸见方的!从五月卖到七月,卖出了两百多面镜子出去。直弄得郑靖业都目瞪口呆直说神奇,她的哥哥们干脆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方形的镜子加上雕花镜框,郑琰豪气地往娘家又送礼去了。杜氏当然是得大镜子,嫂子们、包括在外的大嫂二嫂,型号减一等,侄媳妇又减一等。郑瑜那里也有,还另附两面小镜子让她送礼。

她还喜欢玩花样,玻璃比较容易切割,切成圆形的,就是小圆镜子。给小块镜子镶上框,加上柄,做得小小的,拿在手里就是靶镜。池外婆这回居然还是拒绝了镜子,因为她觉得照得太清楚了会心慌!郑琰私下塞给池舅妈一个小靶镜,池舅妈倒是收下了。

京中镜子生意火爆,谁家女子不想要呢?妹纸脾气大啊,都不带拐弯抹角的,有钱的自己买,钱少的直接管老公要、管爹妈要。更有甚者,有些人家急着完婚,如果遇上皇帝驾崩了,婚事就得推迟不是,级别越高,孝期越长。级别越高,越有钱啊!买吧!有些人还不止买一面镜子,京城权贵云集,那是真有钱。

郑琰美得脸放红光,再不为钱发愁。又匀出一批制作精美的小镜子来,准备当礼物发送。径三寸的小圆镜子,报价也要上千贯,郑琰就这么送出去了。

这一日,郑琰正邀了顾彝来家里玩,取出新镜子来,请顾彝给镜框的纹样提意见。大正宫里钟声一声接一声地传来,郑琰猛地站了起来,这是…丧钟!

皇帝死了!

手中的镜子掉到了地上,碎了。

皇帝死了?即使早就知道他已走向衰弱,前一阵子还大病一场,郑琰一时之间还是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大家都觉得皇帝行将“山陵崩”,可一旦听到他真的“崩”了,还是觉得像是被晴天霹雳给劈了。

郑琰以为自己对皇帝充其量只有一好感而已,皇帝临终前的许多安排让郑氏很闹心,也让郑琰对这位老皇帝隐隐生出一丝敌意来,然而此时她却是真的迷茫了。那个会高歌大笑,会无赖放刁,写得一手烂诗还要接着写,没事儿跟她赌赌钱的老皇帝,他真的死了?

一旁的顾彝也是手足无措,相信在这一刻,整个京城的人们都呆掉了。郑琰很快回过神来,对顾彝道:“我与你都要入宫举哀,你速归家换素服!阿庆,把我那件月白的披风拿来给阿宝挡一挡。阿宝,你的首饰赶紧卸下来!”

顾彝神思略有恍惚,被郑琰一说,匆匆道:“姑母妆台借我一用。”郑琰与她小跑到妆台前,阿庆上来给顾彝卸装,又找了个空匣子将顾彝的首饰。郑琰已经一连串的命令发下去了:“家中乐伎不得再演习,五彩纹饰统统撤下来,夜间换上白蜡烛,家下人等不得肆意走动,出府须有腰牌,叶远呢?叫他亲自盯着男仆。遣人去几个庄子上,那里的陈设也统统换过!把我和郎君的素服都找出来!”

说完,自己也在另一妆台前坐下,阿汤飞快地上来给郑琰卸首饰,阿肖去找衣服。

这些人都很年轻,从来没有经过什么皇帝的丧事,心中都很紧张。这其中郑琰的紧张并不是针对“死了皇帝”,而是思考以后的政局,可以想见,未来不会很太平。阿庆、阿汤都是熟手,因心慌,也不小心扯断了顾彝和郑琰的几根头发,这个时候,大家也都没心情计较这些了。

顾彝飞快地换好装,福一福身,不多说客套话,出门回婆家去了。她与郑琰身上都有诰命,够资格入宫了。

郑琰出门前见了叶远:“这几日我与郎君有得忙了,家中门户全交与你了。”

叶远责无旁贷。

郑琰带着门藉匆匆登车:“去大正宫。”

马嘶轮响,郑琰一跺车厢的底板:“慌什么!稳稳地走!”

郑琰现居的府邸还是池脩之平外出回归的时候皇帝所赐,不算特别大,位置倒是还不错,离大正宫挺近。从府中往大正宫去的路上,就见沿途门户紧闭,金吾卫、京兆尹都已经派员出动。路上的人行色匆匆,很快就闪进坊区里面。郑琰乘的是标配的车,沿途倒没有士卒拦截搜查,倒是在路上遇到了许多同路的人,且多是乘车的诰命妇人。够资格第一时间入宫哭灵的,都是些中高级官吏,这些人本来就已经在大正宫的办公区里上班了。

郑琰到了大正宫门口,见宫门大开并不禁出入,里面已经有了哭声。御林军去红缨,腰间、头上已缠白布,情知一切井然有序,想来她爹现在举措得宜。

验过门藉,郑琰被客客气气地放行。她的后面还有许多等着验门藉的贵妇,郑琰现在只想知道一件事情:“太子妃在哪里?宜和长公主在不在?”

她是当朝显贵,纵使在国丧期间也是有人奉承。一个高个儿的御林道:“下官职责是守卫宫门,并不知内里情形,论理,太子妃在灵前,”言罢,又低声道,“池郎传讯,见夫人,请速至灵前往奉太子妃。”

对哦,她是儿媳妇。

郑琰匆匆一点头:“有劳。”暗中把此人相貌记个大概。

皇帝最近都不在后宫,他在大正宫正殿,起居亦在正殿内设的卧室里。百官看到她有些奇怪,有不少人是不认识郑琰的,只见一个素服丽人奔了过来。

因不认识,当下就有御史出来阻拦:“此是议政之地,尔一妇人,不得擅入。”

有不认识她的,自然就有认识她的,李幼嘉已为吏部侍郎,此时正在殿前,急道:“此是琅玡郡夫人,先帝亲拜的女侍中,来侍奉太子妃,尔等勿拦!”

郑琰见到他,一颗心才稍稍平复:“我自进去,外面还请您照看。”

李幼嘉沉痛地点了点头。

大正宫正殿的大门是开着的,然而从门外是看不到内室情形的,内侍们认得郑琰,小声地往内禀报,须臾便有言令郑琰入内。

内室的光线不是特别好,昏暗中,郑琰看到太子、太子妃、郑靖业、蒋进贤、韦知勉、池脩之、柳敏、宜和长公主都已经到了,此外齐王、魏王、燕王亦在,人人脸上挂泪、目中含悲。郑琰克制着自己,不要往卧榻上看,她的手在抖。急急一行礼,退到徐莹身边,与旁边的宜和长公主两手相握,室内鸦雀无声。

今天在宫里陪徐莹的是宜和长公主。徐莹虽然是太子妃,哦,马上就是皇后了。然而苗妃等人却不同于寻常人家的姬妾,她们有正式的职称,正经八百的庶母,算得上长辈。须得有人能在道义上帮助徐莹顶住来自这些长辈的压力,要么是辈份上能与诸妃相当的,要么就得是国家工作人员。皇帝样样为他的儿子儿媳考虑周到,老早就安排必须有人陪着徐莹。

很快,晋王、吴王、周王等等在京诸王齐集大正宫,百官早就到齐了。而被皇帝指定来陪伴徐莹的几人也到齐了,皆是小声啜泣。

郑靖业向萧令先一揖礼:“殿下,宜宣遗诏,早定大统,以安人心。”

萧令先哽咽地道:“准。”

第二百四十二章 即位

遗诏由怀恩捧出宣读,内容很简单:皇太子灵前即位,诸王、百官各安身份,辅佐新君。郑靖业、卫王、蒋进贤、韦知勉为辅臣,四人以郑靖业为首。除萧家亲属按照亲疏远近服丧之外,天下百姓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当哭临者只在早晚哭一回,百官之中与皇帝没有亲戚关系的,七日而释服。不禁天下百姓婚嫁、祭祀、庆典。后宫诸妃有子女的,出宫随子女居住,无子女的,集中到偏宫里去。

诏令一出,众人皆放声大哭。

怀恩哽咽道:“圣人另有遗命处置身后事。”

刚才的遗诏乃是给全国人民一个交待,现在是皇帝自己的一些嘱咐了。

皇帝的遗嘱很繁琐,开宗明义头一条:吾去后,天下归于十七郎,诸人荣辱,决于新君。

然后才说,他身后还有一些东西,白放着也是浪费,只酌取数件做陪葬,其他的都分散给诸人了吧。首先是太子,皇帝留给了他一套便服作念想。诸王各有金钱,皇帝特别给广平郡王多留了一份,称是给他日后抚养弟妹等资。诸公主亦得金钱若干。皇帝对庆林长公主格外优容,说她前半生坎坷,身为哥哥“吾心痛之”,留下两所庄园给她。卫王喜欢雅物,皇帝把自己收藏的字画给了他,曹王老实,就给钱。宜和长公主得了皇帝的几套金器。皇帝亦好武,还有些马匹、武器一类,分赠郭靖、顾宁、顾宽、萧深。

又有,后宫诸妃,各有首饰数件,分了香料、绸缎。皇帝额外提到了苗妃,说她儿子还小,抚养儿子是父亲的责任,皇帝去得早,不得见儿子成人,特意多留了一份抚养费,也是“使儿勿忘父”。又说,他本来以为苗妃会无子,早先为她准备了庄园别宫好宽裕地度过后半生,现在她有儿子了,东西依旧给她。

皇帝的舅舅家,人口越来越多,皇帝亦有金钱相赠。

他与魏静渊君臣一场,居然不能善始善终,他很痛心,如今魏氏后人归来,他给留了安家费,还有魏静渊修坟的钱。虽然魏静渊现在不能陪葬帝陵,但是皇帝希望把魏静渊的遗稿带进棺材里。

郑琰也被皇帝在遗诏中点名,称其为“小友”,留给她全副赌具,除此之外,皇帝把所有的文具都留给了她。郑琰愣在当场,眼泪扑扑往下掉,都没有听到下面皇帝再次强调,说她“聪敏豁达有才干”,让她继续做女侍中,不要埋没。

怀恩服侍他多年了,不能没了下场,给一处田产过日子。

这就是史称的“分金之诏”。

这份遗诏足以让朝臣吐血!魏静渊又出现了!真是阴魂不散!与此相比,郑琰也被点名就比较能让朝臣接受了。朝臣们甚至认为,这是皇帝在拉拢郑靖业,好让他在感动之余为新君效命。

郑靖业擦擦眼泪,对萧令先道:“请太子早继大统,以安人心!”

众臣不管乐意不乐意,都跟着请萧令先早早即位。萧令先没有推让的道理,但是口中还要说些谦词:“吾以渺身忝居大位,诚惶诚恐,万望诸位戮力同心,毋负我父子所托。”

众人三拜,山呼万岁。接着就是处理后事,郑靖业为山陵使,全权负责一应事宜。

能闯进大正宫的诰命其实并不多,毕竟男女有别——有特殊任务的除外。

被老皇帝的遗赠感动得一塌糊涂之后,郑琰慢慢回过神来,她现在得绷住,这个时候万事都要小心。郑琰小声问徐莹:“后宫妃子们现在何处?”

徐莹小声道:“在殿后呢,诸王都在,她们怎么好出现?”

“诰命们呢?”

“安排在后面哭灵。”

“前面自有大臣处置,内外命妇事,你有什么想法么?”

“她们现在还居在宫中,且住几日罢,过了这一阵再移宫。”

“宫婢、内官之事?”

“稍等再说。”

“好。”

这时候,前面已经分派停当了。

郑靖业是政坛老手了,对于皇帝驾崩之后的事情早就打过不知道多少回的腹稿,萧令先却是只菜鸟,眼下觉得可靠的就是郑靖业了,他的老师秦越当然也可以,但是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差郑靖业一截。萧令先便把事务“悉付靖业”,自己带着兄弟侄子们哭灵。

郑靖业飞快地请示:“臣请召赵王、秦王返京奔丧,京兆、金吾卫维持京城秩序,传令天下圣人归天,太子即位。有司营先帝大丧。另,传谕九边,毋开边衅,传谕诸藩属,入京吊孝。新君登基,大赦天下,文武百官转一级。”

“可。”

“请册太子妃为皇后,以履冢妇之职,统内外命妇。”

“可。”

“请议先帝之谥号、庙号,请尊奉陛下生母。”

“可。”

“请晋皇后父为公,母为国夫人。”

“可。”

“诸王、妃、公主、驸马等宫中哭临,为便宜计,请拨两处宫室为退步…”

“可。”

一条一条地命令颁了下去,一切都按着程序在走。皇帝听完了郑靖业的请示,觉得比自己想得周到细致得多,全部依允。

人一死,就想起他的好来了。何况作为一个皇帝,他对郑家真的很好,尤其是郑琰。不管外面政治局势如何,皇帝对她真的没得说!在郑琰面前,皇帝从来不摆架子,就是一熟人家的老伯,跟她吵架、教她赌钱、蹭她的饭吃、偶尔还耍个无赖…不行,又想哭了。

虽然皇帝遗嘱里的点名让郑琰承受了很多奇怪的目光,郑琰还是咬牙挺住了,协助徐莹把内外命妇的事情办好。内命妇那里主要是两个长公主坐镇,先帝遗嘱里有安排,大家情绪还算稳定。有儿女的赶紧打包行李,没儿女的也打包行李,丧期一过就搬家。没儿女的比较惨一点,从此就是判了无期徒刑了。有儿女的在伤感之后就哈皮了,以前是关在宫里,现在出去当太妃了,能四处逛了。

然而在有子女的人里,还有一个非常难过的人——苗妃。

因为是庶母,苗妃等宫妃要避忌诸王,皇帝的遗嘱她没能在第一时间听到,是听的事后传达。

外官在殿前,诸王在殿内,就只听到殿后传来一声凄厉的长嚎。郑琰原在伤感掉泪的,被这一声吓得一个激凌,与庆林长公主交换了一个眼色:是苗妃。能在这个时候发出这一声的,一定是苗妃,只有她敢!

庆林长公主,哦,现在是大长公主了,对徐莹轻声道:“我去看看。”

庆林大长公主还没回来,后面又有凄厉的声音传来:“骗子——你带我走了吧——啊——”

尖锐的女声,连前殿都听得清楚,萧令先再在前面听郑靖业的安排呢,听了这一声,第一反应就是苗妃。皱眉对张平使了个眼色,张平匆匆过去查看。

后面的声音低了下去,不一会儿,庆林大长公主回来了。

“是贵妃。”

徐莹轻声问:“没闹什么吧?”

“哭得太惨!”

“多派几个人去看看,不要闹得太过份,”徐莹镇定地布置,“派人看好吴王和周王,如果贵妃闹得太凶了,把周王给她领过去!”

没了丈夫的女人,儿子最重要,二十四郎的出现,让苗妃终于定了心神。

于是重新排定哭灵的位次,外命妇自是无缘得进大正宫,另有一处。宫妃、公主、王妃等在内殿后灵堂,徐莹理所当年地打头。郑琰伴在她身侧跟着哭,庆林长公主见她哭得太惨,给她换了块手绢儿,郑琰抽着鼻子:“临死还要感动人一把神马的,最讨厌了!”

还真是…舍不得!

苗妃离她们最近,喃喃地道:“哪怕给我一句话呢?谁稀罕这些臭钱!我只要给我一句话啊…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