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呢?”周瑜咆哮道,“把他交出来!”

那船老大满脸污血,一身泥泞,冷笑道:“晚了,周少爷…”

“找到了!找到周家的马车了!”孙策手下匆忙来报,周瑜顾不得再审问那船老大,跟随传令兵跑去。

破晓时分,孤山北面峡谷内,一辆血迹斑斑的马车停在树下,黎明光线朦胧,整个山谷内起了大雾,周瑜冲进雾中,看见自己父亲胸前扎着一柄箭,已奄奄一息。

周异年近五旬,须发花白,不住咳嗽,嘴里溢出血来。

“少将军。”那传令兵道,“周大人被关在营地内一间木屋的地窖里,方才破营时,被敌军送到此处,料是想出山,我们追到时,敌方士兵朝周大人射了一箭…”

周瑜跪在父亲身前,呆呆看着他苍老的容貌。

孙策摆手示意不要再说了。

旭日初升,山谷内洒满金晖。

“瑜儿…瑜儿…”周异答道,“我…听见你的声音了,昨夜…就在囚牢外,我喊你了,你…没听见…”

“爹—”周瑜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喊声。

“不许哭…不许哭。”周异艰难地咳了几声,口鼻中满是血沫,羽箭已深扎入肺,孙策不敢给他拔箭,生怕一拔就死。

“人生在世…谁能不死?”周异疲惫地答道,“幸亏你来了…为父不必回洛阳,行那为虎…作伥之事…”

“照顾好你娘。”周异又道,“咳…咳…年轻人,你…你是…”

“周世伯。”孙策答道,“我是孙策,孙坚的儿子孙策…”

“长…这么大了…”周异现出欣慰的微笑,“好孩子…”

他握着孙策的手,将他的手按在周瑜的手背上,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周瑜发出一声痛苦的呐喊,仰着头,看见碧空如洗,眼中泪水不受控制地疯狂涌出。

翌日。

周瑜送亡父回舒县。停灵,发白帖,通知亲友,吊唁,布置灵堂,安慰哭得死去活来的母亲与祖母。

周瑜表情麻木,为父亲的棺椁挂上白绸,披麻戴孝,周家远亲近邻、堂兄弟、堂叔伯都来吊唁,舒县县令也亲自来了,各个安慰周瑜,不可过恸,须得节哀顺变。

周瑜只是点头,亲自为亲友斟茶上酒。

那天华雄趁乱逃离,黄盖率军追去,留下孙策,护送周瑜回到家中,一众女眷裁麻让周瑜戴孝时,孙策在一旁道:“给我也留一块,我家与周家是世交。”

女眷们纷纷看着孙策,孙策容颜疲惫,却依旧显得十分英俊,她们小声议论,又看着呆呆坐在灵堂内的周瑜,其中周瑜的一个堂妹便给孙策手臂戴上麻。

孙策帮周瑜送走了客人,手执哭丧棒,坐在周瑜身边,叹了口气。

“叹什么气?”周瑜终于开口问道。

“对不起。”孙策道,“是我没用。”

周瑜疲惫地笑了笑,说:“这怎么能怪你?生死有命,伯符,这次要不是你,我只怕就撑不过去了。”

“什么话。”孙策哭笑不得道,“我娘常说,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只有享不了的福,来日方长,你得照顾好自己。”

春雨淅淅沥沥,又下了起来。

两人并肩坐在屋檐下,看着雨水连成一条线,从天扯到地,又仿佛在一朵朵水花间诞生,从地飞上天。灰蒙蒙的一片,逝者如斯,化入山川,不舍昼夜。

“你娘好点了吗?”孙策又问。

“能进点粥食了。”周瑜答道,“我去看看她。”

孙策提醒了周瑜,两人便一同入内去看周母,周母正在整理亡夫的遗物,带着侍婢们把积灰日久的藏书搬到阁楼上去。

“娘。”周瑜进来道。

周母点了点头,看看周瑜,又看孙策,虽遭遇了巨大的悲痛与打击,却勉力笑了笑,说:“策儿,这次多亏你了。”

“应该的。”孙策道,“家父身在江都,一时无暇抽身,今日派人送了信来。”

孙策摸出信,交给周母,周母笑了笑,展开信看,上面情真意切,俱是孙坚的凭吊之意。

周母问了些孙坚的家事,又问孙坚之母身体如何,吩咐周瑜起笔研墨,要给孙坚回信,周母问一句,孙策便恭恭敬敬地在旁答一句。周瑜则提着笔,在窗前按母亲吩咐,代笔给孙家回信。

芭蕉叶被雨洗得新绿盎然,夜里,雨声不断,孙策脱了上衣,光着膀子,背对周瑜而坐。周瑜把药粉在一个小碟子里调开,给孙策上药。

两人彼此之间长时间不发一语,这是周瑜一辈子里记忆最深刻的时候,正因为孙策什么都不说,他才撑过了这一段近乎绝望而漫长的日子。他什么也不想做,什么问题也不想回答,一切问他的,他不知如何开口,孙策便替他把话接过去了。

夜里他们同榻而眠,周瑜躺着,孙策背伤未好,便只能趴着,同样也几乎不说话。孙策睡觉非常安静,一睡到天亮,周瑜醒来时,便看到孙策总是起得比他早,去灵堂里忙碌了。

头六,循例要守一夜的灵,然而这天午后,周家的几名叔伯兄弟吃过午饭,便过来探望。周瑜为人提壶斟水,一名堂叔坐下就道:“瑜儿,这次咱们过来,问问你这边丝庄和铺子怎样打理的事。”

孙策听到这话,知道是有关周家家事,识趣地坐到一旁,不再发言。周瑜喝了口水,答道:“叔伯们来得正好,母亲昨天也提到此事,不知道叔伯怎么说?”

周瑜家中开着丝绸铺子,又有一块占地百亩的桑田,年年养丝,以供一家吃用,周异未举孝廉为官时,周家的生意做得甚大,占去了舒县三成的丝绸进项。后老太爷死了,几名堂兄弟分家,周异这房便分到了巢湖东岸的良田,周家本就良莠不齐,许多年过去,有生意做得好的,也有游手好闲把这点家产败光的,直到周瑜出世时,周家生活不景气的亲戚已有了好些。

恰好那年周异举孝廉为官,进洛阳去当差,周瑜年纪尚小,家中无人,周异便将桑田与丝铺委托几个堂兄弟代为打理,按周母的意思,周异既亡故,这些田产也该收回来,让周瑜照看。

周瑜刚想说以后桑田与铺子,我会多看着些,孰料几个叔伯就像商量好的,其中一人递出账本,说:“瑜儿你看看,这是近几年的账。”

“唔。”周瑜答道,翻了翻账本,堂伯又道:“这几年里舒县产丝,着实一年不如一年,如今外头世道又乱,前几年卖丝往凉州,再经丝路朝西边去,全靠了你爹居中疏通转圜,才通得了关,如今朝中无人,只怕不好照拂,我们几个老头子商量了,来听听你的意思。”

“什么意思?”周瑜不解,扬眉问道。

“我看呐,现在生意也不好做。”一名堂叔道,“不如先把铺子关了,那点田地呢,叔们帮你找个下家卖了,折算成银子,也好供你上京去做官,如何?”

“万万不行!”周瑜道,“我还没打定主意要进京去呢,铺子怎么能就卖?”

“不瞒你说,”堂伯道,“这些年里你父让我们几个照看着,生意呢,是不如往年。如今赊账的又多,有岁末倒了庄子不结款的,有提了货,半路被黄巾贼劫走了的。前些日子不是,你六叔那人带着货上京,全被劫了,还赔上不少车马费。这些叔伯们都给你垫着,你府上又时常来铺里支钱…”

周瑜马上就明白了,这群人见自己父亲死了,一失势,都跑来算计父亲留下的田产,要哄得他卖了,从中抽点钱去。

“亏空多少?”周瑜果断截住了话头,“将欠条取来,一五一十都计清楚,慢慢还就是。”

数人面面相觑,都未料周瑜会这么直截了当,堂伯又道:“年纪也大了,这产业也看不动了…”

“那就回去享享福吧。”周瑜起身,朝数名叔伯一揖到地为礼。

一名堂叔又道:“瑜儿,不是我说你,你空留着个桑田,现下也没地方卖货,你尽管看账本,当初你爹经营这铺子时,叔叔们一人也垫了不少银两,你爹还在世时就说好了的,丝铺、种桑的田,咱们是一人一份,当初才答应你爹帮着经营,不独独是你的。聘掌柜、请伙计的文书,也是叔几个画的押…”

“所以如何?”周瑜抬眼看他们,问道,“叔伯们这是觉得,卖地更划算?”

“如今是乱世。”一名伯父耐心道,“银子在手里才是钱,是不是?万一碰上黄巾贼过来,你也懂的,一把火给烧了,可就…”

“嘿。”孙策冷笑道,“我算看出来了,你们这是欺负人孤儿寡母,要来讹人的田产呢!”

“你这是什么话!”那禀性最差的堂叔红了脸,怒道,“我们守了这么多年的铺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更何况这是他爹生前便亲口许了我们的,你又是什么东西!”

孙策也怒了,冷冷道:“你们还是人不是?当我不知道你们几个心里装的什么鬼?前些天出去采买时,周家的丝铺里人来人往,什么时候亏空了?周大人说了什么,口说无凭,须得立字据!单凭上下嘴皮子一碰,就想讹人?对不住了,周家的朋友还没死绝,公瑾不答应,你试着卖地看看?”

数人尽数怒了,周瑜沉吟片刻,说:“账本先放我这儿…我查查这几年的账,若是亏得狠了,自然会…”

“报官去。”孙策却半点不与他们客气,说,“找县令问问,究竟丝铺生意里藏了多少,被坑了多少…”

周瑜道:“好了好了…”

“你这小畜生…”那堂叔捋起袖子,怒吼道,“你骂得也够了!不给你点颜色瞧瞧你还当…”

周瑜回家后未曾提过孙策身份,诸人只以为是他结识的哪家公子哥儿,堂叔被孙策损了一顿,一个小辈竟敢在面前放肆,上前就要揍,孰料孙策说动手就动手,侧左脚将条凳一挑。

周瑜道:“快停下!”

堂叔揪着孙策要打,孙策却已踢起条凳,横竖是得罪了,不如先揍了再说。周瑜简直拿孙策没办法,然而自己也是肚子里有火,上前去要拦,却接了孙策那条凳,顺手一推,条凳呼呼风响,打中堂叔腰间,将他扫了出厅去。

数人大骂,孙策双手持条凳一挥,无人敢上前,都是一边骂一边退了出去,继而尽数跑了。

孙策拿着账本,随手一甩,账本飞了出去,说:“不知坑了多少,还敢分田?贼赃收好,当心县令一人赏你们八十大板!”

诸人走后,周瑜和孙策面面相觑,继而爆出一阵大笑。周瑜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扶着柱子,缓缓坐下,片刻后又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孙策坐在他的身边,一手搭在周瑜的肩上。不过片刻,周瑜渐渐地止住了哭声,双目通红,无奈苦笑。

当夜,那几个堂叔伯家的家眷上门来,各个叉着腰,指着周瑜孙策骂,周瑜只当听不到,孙策却吊儿郎当,抱着膝盖坐在灵堂里,有一句没一句地逗着她们玩。众人吵了许久,周瑜终于怒吼一声:“还有完没完!要断就断,来日别再进我家门!”

周瑜犹如晴天霹雳的那声咆哮,众人被吓着了,第一次看他发火,纷纷退了一步,周瑜冷冷道:“都给我滚出去!”

第4章 舒县

周瑜也是个倔脾气,丝毫不作妥协,第二天周异出灵,舒县百姓十里相送,县令也在,周瑜哭得一发不可收拾。孙策在后头与县令小声交谈了一会儿,待得扶灵上山时,孙策也惊天动地地哭了起来。

“周老爷呐!”孙策只是扯着嗓子干嚎道,“你尸骨未寒,就有人来讹你周家的田产呐…”

周瑜:“…”

“欺辱你家孤儿寡母…”

周瑜被孙策这么一嚎,反而哭不出来了,忙道:“好了好了…”

这话沿路送灵的百姓都听见了,县令自然也听见了,亲眷们知道内情的,脸色便不大好看,而不知内情的远亲,便议论纷纷,指指点点。孙策哭了几句,便把声音一收,与周瑜上山去。

下葬后的当日下午,孙策便与周瑜亲自到丝铺里去,周瑜亲笔写了暂且歇业,丝铺伙计、掌柜各给了一笔钱,遣回去另谋营生,再招伙计。桑田则先封了,留几个照料桑树的桑农,待明年开春时再养蚕。

晚春时候,舒县漫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繁华灿烂。

数日后终于忙碌完,孙策与周瑜并肩回府上去,看着沃野绵延,青山绿水,孙策道:“公瑾,我忽然觉得,说不定你还真该把田卖了。”

“怎么?”周瑜道,“你缺钱吗?”

孙策打趣道:“我要找你借钱,你卖不卖?”

周瑜想也不想便答道:“你要用银钱,自然卖,用得着吗?”

孙策摆手道:“我是想,你愿不愿意跟着我到长沙去谋个差事?我麾下正少个主簿,你来了,咱俩也好天天在一起,喝酒论剑。”

周瑜道:“不。”

“怎么?”孙策在周瑜身前倒退着走,新靴子上全是泥。

“父母在,不远游。”周瑜只是说了六个字。

孙策笑吟吟地接上了后半句:“游必有方,是不是这么说的?”

周瑜道:“再等些日子吧,我懂你的心思,我爹刚去,我娘在家无人陪伴,我怕她身体不好。”

孙策一想也是,只得点头,片刻后道:“昨天飞羽带来消息,我爹催我回去了。”

周瑜一怔,心里带着说不出的失落。

“这就要走了吗?”周瑜道。

“讨贼。”孙策又转过身,与周瑜并肩而行,随口道,“我也不想与你分别,所以问问你,你要是愿意,就随我出征,你身手好,我也会保护你,打仗的时候不必冲在前头,帮我算算账,出出主意就行。”

周瑜道:“就你这冒冒失失的猴头,还能保护我?”

孙策笑道:“不信?你没见过我在战场上的时候。”

“信。”周瑜淡淡道。

那天他是看见孙策出战的,犹如猛虎出山,威震四方,少年英雄何等模样?便该是孙策这般模样。

孙策又说:“你若放心不下你娘,可一起接过来,在长沙我府上,也好和我娘说说话解闷。”

周瑜在那一瞬间确实动了心。然而偌大一份家业,不能说走就走,也不是能说舍就舍的。长途跋涉,恐怕母亲舟车劳顿,也怕她水土不服。走了,便相当于放弃了舒县的产业。

而孙策与自己交好,但孙坚属下的官员,尤其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们,未必都像孙策一样待他好,寄人篱下总是不容易的。

归根到底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孙策期待地看着周瑜,有那么一刻,周瑜差点就点头了,然而他最后还是说:“过些日子吧。”

“什么时候?”孙策站定,问道。

“你什么时候走?”周瑜反问道。

孙策:“明天一早就得动身了。”

周瑜登时心里颇不好受,他原意是留出十天半个月,把此处事宜解决了,再请示母亲,考虑周全后与孙策一同上路,奈何孙策却走得这么匆忙。他陪着自己,已经耽搁了不少时候,军情要紧,不能强留。

周瑜抬眼看着孙策,他们沉默对视了很久,孙策忽然道:“公瑾,我是真的想让你到我这来,并非可怜你没去处。”

周瑜道:“你多心了,我从未这么想过,你相救家父,这些日子里都陪着我,我实在…”

周瑜别过目光,片刻后道:“伯符,你是个做大事的人。”

“是吗?”孙策笑了起来,说,“有不少人也这么说。”

“又来了。”周瑜哭笑不得道。

周瑜迈步就走,孙策跟在他身后,认真说:“公瑾,我正缺个人辅佐我,这次来找你,便是想请你过来,帮我的忙,但出了这么多事,一时间没敢跟你提,你只要来了我麾下,来日我能做出什么事…”

周瑜停下,孙策道:“都有你的一半。”

周瑜知道这是孙策在朝自己许诺,他轻轻地点了点头,答道:“伯符,我相信你来日不是名将,便是三公之位,我信的。可我现在还不行,我不信自己。”

“什么?”孙策意外道。

“给我一点时间。”周瑜沉声道,“如何?当我觉得足够胜任辅佐你的时候,我会来找你。”

“要多久?”孙策笑道,“别等个十年二十年,我可等不及了。”

“三年?”周瑜道。

孙策没有回答,周瑜知道他是不情愿的,只怕他等不了这么久,便没有再提,两人心思各异,沿着路慢慢地走,晚春桃花飞扬,不少小孩子牵着风筝,在田埂上跑。

“去放风筝吗?”周瑜道。

孙策点了点头,周瑜便在农家外买了风筝,两人乘上乌篷船,孙策牵着风筝,拖着线,一路放飞出去,远远的山水如墨晕染的一般,周瑜盘膝坐在船头,小孩子一般抬头看,孙策则站在船尾,手里牵着线。

“行啊。”孙策忽然答道。

周瑜回头看,看见孙策爽朗的笑容。

“三年就三年,你就是这只风筝,线在我手里,总会来的。”孙策道。

周瑜笑了笑,没说话,取过船内的琴,略一沉吟,手拨五弦,清澈琴音响彻晴空。

翌日,山林间尽是雾霭,孙策与周瑜一宿未睡,躺在床上说了一夜的话,送行时周瑜还打着呵欠,孙策却十分精神,牵着马缰与周瑜话别。

“送到这里吧。”孙策道,“记得,三年。”

“记得。”周瑜疲倦地答道。

白隼飞来,落在周瑜肩上,孙策道:“飞羽会为我送信给你,好好照顾自己。”

周瑜上前一步,刹那间五味杂陈,他止住脚步,孙策却领会其意,丝毫不客气,上前一步把周瑜紧紧抱着,两人便这么站在山路上。

半晌后,孙策拍了拍周瑜的背,把他推开,一句话不说,翻身上马。

“驾!”孙策转身瞬间,周瑜分明看见他发红的眼眶,然而孙策再无话说,马蹄声起,转眼间离开了山道,消失在迷雾之中。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一只白隼穿过万水千山,掠过巢湖,点起一湖秋水,涟漪散开。

白隼飞向一艘乌篷船,落在船头垂钓的渔翁身边。那渔翁戴着斗笠,一脚垂在距湖面四寸远处,一晃一晃。

另一名少年则懒洋洋地躺在船头,一身锦绣长袍,面如冠玉,眉若寒山,唇如点朱,皓齿星目。

“子敬,”渔翁朝那少年道,“你看看那是不是咱们的鸟儿?”

被称作子敬的少年叫鲁肃,眼皮也懒得抬,说:“原来你特地到这儿钓鱼,就是等那白鸟儿吗?”

“是它!伯符的信来了!”渔翁收竿,从桶里拎出一条小鱼,喂给白隼,白隼在船头一跳一跳,抬眼看渔翁。渔翁推起斗笠,现出俊美容颜—正是周瑜。

鲁肃随口道:“又是这只鸟,又是孙伯符,听都听烦了。周公瑾,我猜还是没有结果。”

“过来。”周瑜笑道。

白隼跳了过来,鲁肃用手指去弹它。白隼显然被鲁肃捉弄过,一看他手指过来,便忙不迭地跳开了。

鲁肃一本正经地拿了条小鱼勾引它,白隼才警惕地靠近了点,鲁肃微微牵起嘴角,漫不经心道:“别的隼都吃肉,倒是只有你吃鱼。”

那白隼瞪着鲁肃,侧过头。周瑜摸摸它的头,问:“伯符的信呢?”

鲁肃拉着它的爪子,解下一个小小的足管,从里头取出信来。

公瑾贤弟亲启:

一别经年,近况可好?兄不日将拔军北上。张角大势已去,黄巾之乱渐除,然何进引郿侯董卓入京,洛阳局势极不安稳,凉州军屯兵关东,易生滋扰。兄代家父陈兵司隶,以防有变。虎牢关前流民益多,百姓不堪其扰。弟言及之货,兄设法多方调查,奈何毫无头绪,忧弟心焦,遂先行通传,贤弟莫急,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待为兄慢慢查来。

三年之约已过两年,愚兄军中参赞一职虚位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