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三思!”

  花万里:“……”

  他只好再编出一句说是为了防止鲁国公主事后再来找他。所以留个凶手给她。

  “如此一来,那鲁国公主必以为是云重杀我,她有这个心腹大患在,就不会费心找我了。”

  这倒是挺有道理的。

  家将们都心服了,也都愿意听命了。

  花万里松了口气。

  有那么一刻,他真想就这么一逃了之。

  可他随即打消了念头。

  他是花万里,他要重建花家,他要站在比以前更高的位置上!

  鲁国公主智计百出,他这次听从她的调遣,日后必获重用!这个机会,他不会放弃的!

  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他都要去闯一闯!

  ———

  凤凰台。

  云青兰自从送了口信过去后就一直在等消息。他不能对任何人说,他是在等云重杀了鲁国公主与小太子。

  鲁国公主有个小太子的消息也已经在凤凰台传开了,只是还没有传到宫里来。自从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就不再让那些公卿自由出入,重新把他们关了起来。

  只要小太子一死,他就可以把人放出来了。

  他本来怕徐公寻死。不料徐公没有寻死,对他也一如往常,就是时常开始对他宣讲为臣之道。

  看来徐公果然是想改主意了。

  可是已经晚了。

  他反命人在凤凰台下讲述那鲁国公主的风流韵事。别人说这鲁国公主带出来的那个孩子是皇帝之子,他就说那是鲁国公主的情夫之子!

  可惜的是,信的人不多。

  百姓们都觉得鲁国公主就算有情夫,就算生了情夫的儿子:但她绝不敢把情夫的儿子当众带出来,她也绝不会承认那是她的孩子。

  凤凰台下也有许多世家,世家之中也有许多贵妇女眷曾行差踏错。这种事本来也不鲜见。

  遇上这种事的女眷,就算生了孩子,哪怕不亲手杀了,也会远远送走,就算留在身边,也是认奴仆为母。

  所以,既然鲁国公主把孩子带在身边让所有人看到他,知道他,这就说明,这个孩子的身世一定是可以宣之于口的,他的父亲一定没有问题。

  鲁国公主这么做,是在逼当爹的负责呢。

  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这不是很正常吗?

  街上那么多关于鲁国公主的风流韵事反倒更助长了百姓们谈论这件事的兴趣。

  他们都觉得正是鲁国公主这样的人,才能做出没当上皇后就先怀上皇帝孩子这种事呢。她不但敢生下来,她还敢逼皇帝负责呢。

  不愧是鲁国公主啊。

第633章 ……

  鲁国公主可能有皇帝的儿子这件事在凤凰台造成的影响远远比其他城更大。

  百姓们只是看热闹看笑话, 实在是皇帝本人的存在感太弱了。前有徐公, 后有朝阳公主, 都曾把他压在下头不见天日。直到现在, 皇帝在凤凰台百姓的心目中做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也只有选皇后这一件事。

  几个诸侯国公主都先后出现又突然“消失”, 只有鲁国公主一枝独秀,从没到凤凰台起就流言纷纷, 来了以后也一直都站在风头浪尖。她的形象也从“神女”,“肆意妄为的公主”, “情夫”等一路走过来,现在再添一个“私生子”就完全不奇怪了。

  特别是鲁国公主先被“赶走”,还连累在凤凰台的鲁人都遭到驱逐。现在她暴出一个“被赶走之时腹中已有皇子”的传闻, 百姓们反倒觉得这才是鲁国公主。

  这样的人, 怎么可能被人赶走而不出声呢?她之前乖乖被“赶”走,正是因为早知怀中有子啊。

  百姓们都觉得这正是皇帝和鲁国公主会发生的事。甚至已经开始重新追捧起鲁人来, 之前不得不低调行事的鲁人重新成为了各家的座上宾客,鲁商也再次被人“悄悄”请了回来,要说这商人,还是鲁国商人手上的东西最多啊。

  而在世家之中也觉得鲁国公主有子是件好事, 不由得都松了口气。

  徐公进宫数月不归已经让“皇帝已逝”这件事传遍凤凰台下了。哪怕人人都没有宣之于口, 心里也都觉得这恐怕就是事实了。

  由于皇帝没有子嗣, 人们也都在担心下一任皇帝该怎么办。没皇帝当然不行,上无君, 哪有臣?君不在, 国安焉?

  徐公之所以不回家一直在宫里待着, 肯定也是在发愁这件事。

  最主要的还是大梁帝脉早两代已经是一脉单传了。先帝不近女色,又英年早逝,只留下皇帝这一个儿子。皇帝不但没有兄弟,也没有叔伯。现在想找个近支帝脉都找不到,最近的都是五代之外的了。

  徐公在宫里忧心,宫外的他们也在一同忧心——都想知道下一任皇帝到底会落到谁家?他们也好早做打算。

  结果现在好了!不必去寻访外遗的帝脉遗子,鲁国公主那里就有一个!

  此时此刻,没有人会多嘴去管这鲁国公主生下的到底是什么,哪怕不是皇帝的……跟你我有关吗?重要的是一场有可能导致大梁倾覆的危机没有了!

  于是一波又一波“忠心耿耿”的人跑到徐家去,请他们通知在宫里的徐公“大梁有救了!”。

  大家没有说的那么直白,只是半遮半掩,欢喜无限的“暗示”:鲁国公主有个孩子!

  搞得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也跟着一起高兴:鲁国公主有个私生子!普天同庆!

  个别人也奇怪,这鲁国公主有孩子,有什么可高兴的?为什么最近家里的、家外的长辈们说起这件事都一副高兴欢喜的样子?

  长辈们高兴,他们当然不能不高兴。他们不但要高兴,还要真情实感。长辈们可以说话半真半假,可以说一半藏一半,他们跟同龄友人相聚时当然不时兴像长辈一样高深来高深去的,都是一样的酒囊饭袋,高深起来惹人笑不是吗?

  于是大家诗书畅谈时为了跟上潮流,都要说一说这街知巷闻的“鲁国公主有子”一事。也为了跟市井小民区别开,他们要以“高明”的姿态评判这件事,而不能只是看皇帝的笑话,虽然笑话皇帝无能是他们最喜欢的话题,少年皇帝与风流成性的鲁国公主之间的风流韵事谈起来也是孜孜不倦,经久不衰。

  同样由于家中长辈的态度,他们要欢喜鼓舞。

  鼓舞之后,“为什么鲁国公主有子我们要高兴”这件事的原因就变得五花八门了。

  最终结论都是因为是鲁国公主,所以要高兴。

  还有人把鲁国公主曾受封“安乐公主”的事扯出来说了。要说一个诸侯国公主还不至于让这整个凤凰台都跟吃了仙药似的开心,换成皇帝的表姐呢?虽然是表的,但都封“安乐公主”了,皇帝又没亲姐,这表姐也跟亲的一样宝贵了。

  皇帝的姐姐有孩子——而且孩子爹很可能是皇帝,这就很值得开心开心了。

  总之,当云青兰发觉时,整个凤凰台下都流传起来“安乐公主有了皇帝的孩子”这个让人心喜的消息。

  他一下子就头脑发蒙了。

  安乐公主是谁?等他把这里面的关系给理清楚后,更加觉得这姜姬就是他的心腹大患!万万没料到,这个女人竟然还有这个身份呢。

  不如他也把她娶了吧。

  他想了想,回去就拟了个旨。现在帝玺都在他手中,随手拟来就行。但这圣旨出了凤凰台,他一个人的话就不管用了。

  凤凰台下那么多官属可不听他的。

  他只能拿着这道“圣旨”去找徐公。

  本以为要费一些手段,徐公不会轻易答应,结果他只是从那大殿里抓了几个已经饿晕的人,拉到徐公面前,刀刚架到脖子上,一个都没杀呢,徐公已经高听“刀下留人”了。

  然后,徐公就答应了。

  不但亲手替他重新将“圣旨”抄写一遍,还亲自著名,之后再颂布下去。

  顺利得不可思议。

  这道圣旨一出现就引起大哗。

  前面才听说这“安乐公主”有了皇帝的儿子,后脚皇帝就下旨把她赐给庆王为妃。

  这庆王不是已经有了朝阳公主这个王后了吗?皇帝又赐了安乐公主?

  这皇帝对庆王怎么这么好啊?就是亲兄弟也不能这么对待吧?而且不是听说这庆王原来就是皇帝宫殿下台守大门的侍卫头领吗?就因为他在宫殿着火时把皇帝背出来了,皇帝封了个庆王还不够,又嫁了朝阳公主。难道这是嫌朝阳公主太老了,这才把安乐公主给赐下去的?

  这……

  皇帝果然是太年轻,不懂事啊。

  那安乐公主的孩子怎么办?皇帝这是不要了?

  安乐公主真是太可怜了啊。

  皇帝这是不要认这回事呢。

  云青兰没料到凤凰台下的百姓对着这道圣旨竟然只是嘲笑了一番皇帝,又同情了一下安乐公主竟然就没了!

  他们固然有点可惜那个“小太子”,可是好像也没有太可惜?

  他刚觉得可能之前都是他想太多了,将将要松了一口气就听说徐公家被人堵门大哭了。

  百姓们对这道圣旨接受得很快,但世家们不接受啊。

  庆王得一个朝阳公主当王后没什么,怎么能把鲁国公主给他呢?鲁国公主是未来的皇后啊!连皇后都没了,小太子怎么办?

  人人都知道徐公没在家。所以堵门的人有客气一点只是在门口堵着,车马堵得严严实实的,人就在徐家门前放块席子坐着,让徐家下人出门买菜都开不了门,下不了脚。

  不客气的就直接硬闯了。

  徐家是书香世家,徐家下人那都是讲理的,怎么能给主人丢脸呢?对不对?

  人家闯进来了,这是不对的,徐家下人就站在旁边一个劲的谴责,正义无比:你们这是不对的!

  你们这样太无礼了!

  你们这样实在太没有规矩了!

  不管是直接把门撞开进来的还是翻墙进来的人很快都发现了一件事:徐家除了下人,一个主人都不见了!

  不但没有徐公,徐公的子侄弟子一个都不在。

  徐家并不是小户人家啊。

  徐家传续这么多代了,哪怕有的旁支都渐渐离散,但剩下的徐家子弟,包括徐家收下的弟子全加起来少说也有几百人。

  这几百个人呢?

  徐公进宫了,这是人人都看到的。还有人说徐公当时进宫,身边有长子和一个小辈服侍着。这也才三个人啊。剩下的呢?

  跑哪儿去了?

  徐家这是空了多久?

  徐家大门洞开后,似乎有什么事已经无法再“隐瞒”了。

  其他各家也都或被迫,或无奈的被人“闯”了进去。

  毛家因为发迹时间短,毛昭又不是什么重要人物,结果毛昭义弟发现竟然没人第一时间“闯”进毛家来,只好自己把门打开,把家里的桌椅板凳什么的往外面扔一些,然后叫上家里的亲信下人沿街呼号:

  “你们怎么能闯进来呢?”

  “怎么可以乱闯呢?”

  从这条街跑到那条街,几乎跑了半个城,把毛家也被人闯进来,发现毛昭及其兄弟、儿子、弟子不见的事给宣扬出去了。

  他因为是“义弟”才能幸存下来。

  凤凰台下的百姓和其余的世家此时才发现,事情好像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凤凰台上,云青兰正与徐公对座同食。

  不远处歌舞翩翩,乐声绕梁。

  这时一个云家家将上前,道有事禀报。

  云青兰道:“道来,孤与徐公乃是至亲友人。”

  家将看了徐公一眼,见这老头塔拉着眼睛好像什么也不在意,哪怕之前听说他家被人破了门,家里东西都被抢了,脸色都没变。

  让家将觉得这老头很不好对付。

  他犹豫片刻,还是云青兰再三催促才开口。

  总共是两件事。

  家将特意先说坏事。

  坏事就是发现有百姓私逃。

  成群结队的。每天城门口没到天亮就被车马堵满了,抱着孩子背着包袱,拉着媳妇扶着老娘。凤凰台下有九门,九道门除了四道平时不开的,余下的五道门门前长道每天都能排满前后三条街。

  城门上的人都害怕,天没亮呢就听到悄悄排队的人声和车马声,等天渐渐发亮,城门前那拥挤又安静的队伍让人发毛、发寒。

  而且逃的人是一天比一天多!

  第一天可能只有零星的人在那里排队,第二天队伍就变长了三倍!到了第三天,队伍已经排满了一条街,而且一整天,大家都排着队往城外跑。

  家将问要不要制止这件事。

  云青兰却觉得这是好事。

  城中的人越少,到时反抗他的人就越少啊!虽然他现在把人关起来了,留在外面的都是起不了作用的。可谁知道他是不是能平平安安的去庆国坐上王位呢?

  云青兰还是抱着“万一会打起来”的念头的。他一直都在做最坏的打算,就是最后,他可能还是需要打出去。届时,他会带着朝阳公主、皇帝和帝玺,还有徐公等人一起走。等他到了庆国,成了庆王,再把徐公和皇帝放回来就行了。

  等他要从凤凰台闯出去的时候,面前阻拦他的人越少越好。

  云青兰摇头:“既是百姓,那就不必阻拦。”

  家将虽然一直很担心这件事,但既然大将军这么说,那他也只能从命。

  跟着他就说了一件好事。

  他换了张笑脸,道:“恭贺大将军!大公子率军勇破花家军!那花万里于阵前失踪,只怕已遭不测了!”

  云家在干什么,家将们多多少少都能感觉到。不过能封候拜相,出人头地,谁会不乐意呢?

  家将们私底下都觉得,这整个大梁能成为他们心腹之患的只有花家了。

  云家是领兵的,花家也是。他们都觉得日后说不定还是要跟花家打一场,分个胜负。等把花家打败了,云家这“江山”也就坐稳了。

  之前花万里被陶然害了,云青兰突然起事,云家其他人还觉得幸亏花万里已经没了啊,他们少了一个强敌啊!

  还有人觉得这肯定是云青兰早就算计好的,说不定花万里倒霉也有云家的手笔呢。大将军肯定是早就算好的!

  就是花万里死不见尸,花家军也突然不见了踪迹……让人担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