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有一人说:“此贼胆大……”

  “是是,胆大包天!”立刻有人接上。

  “竟夺君王之器私用!”

  伍众见此只好放众人回去,改日再来商议大事。等人都走了以后,伍众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走。从人道:“陛下当真在云贼手中?”

  伍众点头:“必是如此。不然他要走就走了,何必非要带上那么多帝王之物?”总不见得云青兰不带皇帝,带一堆皇帝的床榻案几走。

  可如果他带上了皇帝,再带上皇帝的起居之物就正常多了。哪怕皇帝在云青兰手中是“囚犯”,云青兰难道还敢让皇帝坐囚车?住监牢?

  毕竟,那是皇帝!

  哪怕并没有找到皇帝本人——派去的人也没见过皇帝,但找到一堆皇帝的东西,也能证明皇帝就在云青兰手中了。

  伍众叹气,这下,可给义军出了一个大难题啊。

第713章 敢问君在何方

  “义军现在并没有与河谷一校高下的实力与决心。”毛昭斩钉截铁地说。

  偷偷溜进凤凰台的士子已经被抓了,从他口中吐露出来的带着吴地口音的男子极有可能能接触到义军中的重要人物。

  姜姬就把毛昭等人叫来, 一起推演“假如义军发现皇帝在河谷会怎么样”这个设想。

  黄松年塔拉下来的眼皮都撑开了, 眼瞪得史无前例的大。姜姬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老头把眼睛全睁开是什么样, 她以前一直以为这老头来了以后就坐着睡着了呢。

  毛昭好像是想冲口而出说什么, 但深呼吸了几次后, 他就冷静下来了。

  白哥最淡定,风迎燕最激动。

  她就喜欢聪明人, 一听她这话的意思就都明白了。

  不是“假如义军发现皇帝在河谷”,而是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

  至于义军正跟云青兰酣战不休, 是怎么会调转头发现皇帝在河谷的,这个问题就不必深入了。

  黄松年老脸微红。

  做为一个老臣,世受皇恩, 这两年来他是完全没想到过皇帝……

  毛昭则理性一点,当即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有人向凤凰台递表,要求面圣怎么办?”既然皇帝在河谷,那凤凰台不就没皇帝了?

  凤凰台上下的各位要怎么对天下人交待!

  他认为公主这一招棋太险了!

  他暗自瞪了在对面坐着的龚香等人。这些鲁人都不知道劝着一点!竟由得公主胡来!

  但从姜武到龚香到王姻到阿陀, 这几个人全都面无表情, 仿佛毫不在意。

  阿陀心里想:陛下不是一直不在吗?怎么大家一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的样子?装得也太像了!

  姜姬:“如果有表, 自然该请他们来。”

  来了就别想白来了。

  毛昭闭上眼睛, 勉强定定神。

  姜武看看左右, 发言:“诸位议来。”

  这是姜姬替他拟的几句公式话之一,包括“诸位请议”——用于客气和有外人的场合。

  诸位议来——用于亲近和需要压制一下气氛的严肃场合。

  诸位肃静——再不规矩些, 老子要叫殿前护卫上来了, 自觉脖子够硬的别怂!

  诸位退下——要开小会了, 心腹留下,闲杂人等退。

  白哥迫不及等的上前,先对姜姬和在座诸公行礼,开口了。

  他担心徐公,但总得来说,公主这也不算骤然发难。从公主来了凤凰台以后也过了两年了,这两年间,公主算是已经把凤凰台上下都给抓牢了,也度过了天灾,虽然不算是准备充分,但此时确实是个好时机。

  他看黄公与毛昭都好像不太愿意,打了一下腹稿,说:“我觉得这倒是我们的机会。”

  凤凰台上,姜姬的地位还是不能算十拿九稳了。上一次一群人在王宫前自尽的事最好不要再发生了,再来一次,对她的声望是极大的伤害。

  姜姬在凤凰台现在的声望,不得不说是托了人祸和天灾的福。

  第一个人祸当属云青兰和朝阳公主。朝阳害了陶公与花家,制造了乱政,让凤凰台下人心思变,这才有了云青兰。

  云青兰则直接替姜姬解决了皇帝、徐公和城防。

  当然,白哥很清楚这前后两个人祸都有姜姬的手笔。

  姜姬借**之助,进凤凰台的时候,留给她的是一个举目四顾,皆无敌手的空城。世家不成世家,百姓流离失所,受尽苦楚。

  所以她一来,先安百姓,后驯世家,驱异已,拔忠臣,一步步的把位子坐稳了。

  可要想继续扩大影响力,维持她的统治,让世家和百姓更加无力反抗她,这些远远不够。

  恰在此时,天灾袭来。

  这不是姜姬的本意,但她在这场天灾中展现出的仁慈与博爱,才收服了更多世家的心。

  百姓更是只知神女,不知皇帝。

  白哥想到这里就看向坐在那里仍低着头的黄公。比如黄公,就是在看到公主的仁心后才会出山。如果是个暴君,黄公只会龟缩。

  可这距离姜姬的大业还差一步,这一步不跨过去,她就永远只能站在这里。

  如果现在的日子继续下去,十年……不,太短了。可能三十年或五十年后,她能凭获得的民心得到帝位。

  如果想缩短这一个过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凭武力走上去。

  可她不能真的派兵围住每一个世家的大门,逼他们送她登上帝位,逼他们在她的御座前叩首,这样换来的只会是第二批自尽的人。

  所以……

  白哥低下头,不敢目视前方。

  ——所以,她才要挑起整个大梁的混战。

  ——她需要许许多多的敌人去彰显她的武力。

  ——她需要把暗处的敌人都赶出来,一个个除掉。

  ——等到这天下再也没有一个能反对她的人的时候,她就可以安然的走到那个位置去了。

  当然,他不能这么说,所以他转化了一下,把这次说成是凤凰台可以将云贼的险恶面目大白于天下的最好时机。

  彼时皇帝被云贼挟走,凤凰台上活下来的人都没胆子说,其中也包括黄公。

  说胆小也罢,也是为了大梁也罢,他们确实决定放弃皇帝,迎来安乐公主。而他们也确实避开了这场危机。

  如果当时没有迎安乐公主,而是选择把皇帝被云贼挟走的事告诉天下人,那混战早两年就发生了。然后就是旱灾。

  天灾加人祸,大梁现在会是什么样?

  现在总比这样的结局要好。

  凤凰台安然无恙,他们的家族安然无恙。

  自私一点的话,凤凰台外面的世界哪怕发生大战了,局势也在控制之中。

  所以,当时选择迎安乐公主,这个决定并没有错!

  此无错矣!

  白哥站在殿当中,声如落雷的替诸君当年的决定下了断语,姜姬能看到黄松年和毛昭的脸色都变和煦了。

  真会说话。

  现在不用她开口,她就只需要坐一旁看戏。就是坐得腰酸。

  这回她不用侍人了,拉一拉姜武,让他到榻上来,然后她靠到他身上。

  所有人的眼角都扫到了,所有人都装没看见。

  姜姬舒了一口气。

  “腰酸了?”姜武伸手撑住她的腰,轻轻按揉起来,“要不要起来站一站,走一走?”

  她摇摇头,站起来还要坐下,扛着这么个肚子真辛苦,幸好快生了,再过两个月就该瓜熟蒂落了。

  白哥正在继续演讲。他替大家去除了心理包袱之后,就自然而然的进行到下一步:虽然当时我们做对了,但皇帝也不能不管,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让天下的义士帮我们救皇帝,除奸恶,不是正好吗?

  我们所有做的就是支持他们!

  白哥把一切正当化之后,连毛昭都没办法再提反对意见了。

  哪怕他觉得公主这一手太早了,太冲动了,应该考虑得更周全些,更……

  唉,算了。已经这样了,就只能继续下去了。

  毛昭很快提出两点,第一,就是他刚才说的,会有城上表要求面圣。

  这个公主也给出意见了,谁递表谁来,来见皇帝可不能空手,离城三十里就要缴械。

  ……这么一想好像是没什么危险。

  第二,就是义军到底能不能救出皇帝。

  毛昭很肯定的说,以义军现在各自为政的态势来看,希望非常渺茫。

  河谷那里不管怎么说,只有云青兰一个做主的人。哪怕云青兰个人品德上有瑕疵,但河谷现在没人敢反他,他带兵也算有些门路,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草包。

  义军每一路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盼着他们能突然摒弃前嫌一起打河谷?把兵放在一块用,粮草放在一起吃,武器互通有无?

  可能吗?!

  所以,毛昭认为,一旦义军提出救皇帝这件事,那会造成义军的又一次分化。

  “或者,反而会促成义军中的又一次内斗。”姜姬笑道。

  滨河,李氏。

  李氏发迹自此,这里就是李家的祖居之地。据说李氏曾在此地伐木为生,将一杆擎天巨木献给皇帝。

  滨河有山,山中有巨木。李家占地利之便,族中所产攻城器举世有名。

  但为了对皇帝表示忠心,李氏一族只传单脉,除继承家业的长子之外的余子皆不能姓李,李氏女子出嫁后,也不能自称李氏,只能冠夫姓。

  所以李氏一家这一代只有兄弟三人。

  李客是家中长子,如果他接任族长,两个弟弟就只能离开家,所以在父亲死后,他借口要给父亲守孝,一直不肯接任族长,他的两个弟弟李风与李溪才能继续留在李家。

  他守孝至今已经七年了,外人倒是说李家重礼仪,李客是个孝子。

  横竖哪怕李客不接族长,他也仍是事实上的族长。

  李客早就想改变李家了,李家一脉单系,兄弟手足都不能保全,这让他格外记恨当日逼迫李氏立下誓言的大梁皇帝。

  等河谷云氏的事传来之后,他欣喜若狂!狂呼道:“我李家的机会来了!!”

  李家自有攻城器,屯积的兵器何止百万?

  他一意孤行,发书周知众人,要与河谷云氏誓不两立。

  当然,这不是说他真的就要去打云贼。

  他发书之后,就开始征召壮丁,训练勇壮,发召贤书,请天下贤良共举此事。

  李家因此声名大噪。

  李客派两个弟弟与友人出去游说,与李家隔河而望的八百里外,是春山包氏。

  包氏立刻响应,愿与李家共举。

  李客原本怕包氏不应,见包氏应了,两边又隔得远,一时半刻打不起来,便立刻握手称和,两边都有交好的意图,几番交流过后就成了盟友。

  他两家联手倡导此事,附近的小城都响应起来。

  这才是义军初成时的局面。

  后来伍家也加了进来。

  再后来,想分一杯羹的人就更多了。

  人多,说话的嘴就多,伸手要兵、要粮的人就更多了。

  与云贼几番争斗,李家也是吃了不少的亏的。

  李客肩上中了一箭,经过一番生死之后,不得已退回老家,前方就只有他的两个弟弟在支撑着。

  这一日,前面突然递过来一个消息。

  “……陛下在河谷?”李客支起身,“此话当真?”

  送信的是李风的从人,也是李家一子,只是不能姓李,借姓“孖”。

  从人道:“是伍家说的,想必不假。叔叔已经派人去河谷查探了。”

  李客想了想,摇头说:“河谷那里太险了……”从人道:“叔叔也曾犹豫,只是……”

  李客直起身,唤人取笔墨来,他现在手臂无力,只能用纸笔,用惯了倒觉得确实比牍片要方便些。

  他道:“我写一道奏表,递到凤凰台,求见陛下。”

  从人喜道:“如此更好!两厢印证,更能取信于人!”揭穿皇帝下落的竟然是伍氏,从人听说后就心里不服。

  现在李氏再出手,一定能做得比伍氏更好!

  伍氏不过用一个小小刺客就想取信天下人?哼!

  李客写奏表时一直皱着眉,似乎有无数心事。他勉强支撑写完,丢了笔倒回榻上。他的从人刚回来,立刻上前扶起他,道:“叫我来写不是也一样?”他和李客从小一起长大,笔迹一模一样。

  李客指着案上的纸说:“你看一遍,可有疏漏?”

  从人读了一遍,点头说:“写得很好。这是良春公的《慕君赋》。”

  良春公是某代的一个文人,困居小城,长得也不够美,才学也不够好,也没拜个好师父,有个好师兄,所以大半辈子都没能被皇帝发现。

  所以他就很痛苦。

  痛苦得多了,憋出一片《慕君赋》——当然原名不叫这个,这个是后人给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