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小声说:“大王!不要再叫了!他们会来的!”

  小郑王听到也像没听到一样,他喃喃道:“母后怎么样了?”王后小声说:“太后没事,我去见过她了……太后一直在问大王……”

  小郑王的眼中滚出热泪,“是孤的错……是孤害了母亲……”

  王后年幼,哪怕进宫前被家人一再教导,进宫后仍然不免为小郑王心痛。

  “大王日后长大就好了。”王后小声劝道。

  小郑王不再是之前的他了,他怕自己活不到长大了。

  他曾厌恶鲁人,但他发现鲁人保护了他,他相信的“先生”是郑人,却要害他。

  小郑王从门缝底下塞出去一条腰带,上面有他的血书。

  “王后,求你将这条腰带送去给丁相。求丁相救出母亲,送母亲去鲁国找王姐。王姐是鲁国王后,一定能庇护母亲。”小郑王干涩的眼睛连泪都流不出来了,“孤怕再拖下去,母亲就会被……”

  王后犹豫起来。

  如果只是救太后,那……应该还可以吧?

  她也知道,她的家族和其他人只需要大王,对太后倒是不太在意。

  他们不想让太后活下去。而现在除掉太后就像除掉一只虫子一样简单。

  小郑王在门内跪了下去,“求王后助孤救母后一命。孤会听话的,孤会听他们的话的。孤什么都愿意听。王后,求你……”王后迅速把腰带藏在裙子下面,“大王,我答应你。我该把信送到哪里呢?”

  小郑王摇摇头,“孤也不知……送到丁府去吧。”他也只知道这一个地方。

  只盼望着丁府还有丁相的人,还能给他们母子一条生路。

  大梁末帝二十一年,秋,郑国望仙台降下天火,郑王与太后葬身火海。郑国举哀。

  又,末帝二十四年春,郑王获天幸还生于凤凰台,交国为民。

  末帝二十七年,郑国除国,后称郑洲。

第740章 赵国

  赵国。

  赵王显坐在王殿内, 对着一本秘奏已经看了很久了。

  他时而起身在殿中漫步,时而回到案前看那本奏。

  殿中的侍人都见怪不怪了,他们都是服侍先王的侍人, 新王继任以后不但没有杀了他们, 反而继续任用,别人都说这是因为新王仁慈。

  侍人们却明白,新王不是仁慈,而是拿不定主意。

  赵王显犹豫了好几天, 终于召来了曹备。

  曹备无官无职,赵国世家曹家出身。他青年时才认识赵王显, 结交后慢慢的才发现……这个六公子竟然是想找他偷师的!

  这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大王的六公子竟然不学无术。

  不过细想起来,曹备也相当同情六公子。或者说大公子之下的公子都和六公子是一般情况。

  先王年轻时还有些规矩, 等赵国全在他掌握之中之后,他就不再顾忌那些老臣的规劝了。

  所以先王没有跟王后生下太子, 任由宫中妇人调拨弄权。

  曹备很清楚, 先王并没有宠妾灭妻的心思, 他只是不在乎。

  王后没有一儿半女就离世了, 他也不在意。

  大公子能有先生, 乃是因为他虽非嫡,却为长。所以自然有先生主动上门要教他。

  但剩下的公子们就没这个好运气了。

  先王再不关心, 于是宫中就多了一群目不识丁的公子。

  不过他们之后也就是被赶出宫自谋生路而已,所以也没人关心他们到底有没有读书, 识不识字。

  曹备觉察到六公子的心思后, 就不动声色的暗中指点他。他本意只是偶发善心, 不想天降洪福,六公子竟然继位为帝了!

  曹备觉得这真是老天开眼。不然换其他几个公子上去,那赵国就要多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大王了。

  但六公子就算成了大王,却仍然是那个胆小怕事的六公子。

  曹备因与他的渊源,也成了这位大王的亲信之人,有时不好与外人说的话,不敢当着外臣发言的东西,他都要先跟曹备商量商量。

  曹备不以为苦,他也能理解六公子的处境和为难。

  毕竟这个王位算是六公子白捡的,谁能想得到呢?先王从来都没对六公子另眼相看过,也没人会猜六公子会继位。

  可先王就是生生熬死了大公子,死的时候又没留下话来指一个太子,这才叫诸臣无所适从,只好在现存的几位公子中选。

  叫曹备说,六公子能继位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脾气。

  有先王那样的大王,诸臣肯定都想要一个和软、脾气好的大王。

  六公子从长相上就透出一股老好人的气质,半点脾气、半点傲气都没有。

  曹备进了门,拜见了六公子,如今的赵王,显。——这个大名还是继位前才匆匆被取的。

  以前显王的小名是降生时大臣拟的,先王随意点的,叫满。

  也不是不好,但未免不够郑重。

  所以显王继位前,诸臣为了让他更添几分气势,才又郑重其事的议出一个新名来,替了“阿满”这个小名。

  显王规规矩矩的照着礼仪跟曹备三问三答,问过天地人和之后,显王就拿那卷东西给曹备看了。

  曹备看得出来显王坐立不安,就是不知道会是什么事。

  实在是显王继位以后,国中大事早就被欢天喜地迎来一个软和大王的诸臣接过去了。连他这个显王亲信都挣不到一个合适的官职,只能以宾客的身份来应诏。

  毕竟如果初封的官位不合适的话,他日后在殿上也走不远,倒不如耐下心来等一个合适的位子,以后的官途才顺畅。

  所以,显王实在是没什么好操心的。

  那他现在的不安就让人深思了。

  曹备拱手:“大王稍等。”

  然后细心读卷上文章,结果刚看了第一段,背上就冒出一层冷汗。

  这文章不知是何人送上——肯定不是殿上诸位大人送过来的!

  它写的是皇帝的事!

  如果说一国诸侯在谁的面前仍要执臣礼,那就是皇帝了。

  这赵国事事人人都不能叫显王动容,只要他安安稳稳坐在王座上,就能平平静静的过一辈子。妻儿子女全都不用他费一点心。

  但唯有皇帝的事,是他不能交给臣子去办的。

  而且这卷文章中还揭穿一件吓死人的大事。

  那就是皇帝先是遭奸人所掳,因劫出宫,后来却揭穿皇帝乃奸生子,得位不正,其德有亏,不堪帝位。

  现在奸人已被忠臣义士所除,可天下不能一日无帝!

  所以此文章是号召诸侯王们去凤凰台,共议帝位。

  曹德看完又来回重读数遍,直到这卷文章都会背了,才放下来。但一时半刻也说不出话来。

  上面的显王还在眼睁睁的盼着他说点什么出来。

  曹德先问:“此奏是何人递上的?大王如能告知,某也好断其来意是善是恶。”

  反正肯定不是殿上大臣们递过来的。他们就是知道这样的事,也肯定不乐意掺和进去。

  毕竟这皇帝谁做跟他们又没关系,反正他们做不了皇帝,也没个亲友能当个皇帝。既然这样,做赵国一地豪强不是更舒服?

  显王犹豫片刻,叹道:“乃是一个远来的士子递给孤的。”他顿了一下,道,“此人乃凤凰台出身。”

  曹备忙问,“此人何在?”“已看押起来,就收在后殿,孤平时起居之侧。除了领他进来的一个小侍之外,就只有孤的内侍知晓。”

  曹备心急想见此人,可也知道他必要先安一安显王的心。

  他打了一篇腹稿,徐徐道:“以某的余见,此文……如果属实,大王实在是应该往凤凰台一行的。”

  显王大松一口气,喜道:“你也这么想吗?”跟着拍着案说,“孤也觉得,应该去凤凰台。”

  曹备就知道显王心里也是盼着成就一番事业的。先王何等威风?轮到他这个儿子继位,半分威风都没有了。诸臣有事都不需找他商议,他们自己商量着就办了,最多事后再给他禀一回。

  可显王又自卑得很,他的学问都是找曹备偷学的,有时诸臣上禀之事,他听着都稀里糊涂的,都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当然更不敢发表意见,生怕说错了被人嘲笑。

  大王因无知被臣下嘲笑,不必等到后世,当下就会有人著文替他宣扬出去了。

  但显王以前就算想,也只敢在心里做梦,他是不敢露出这个意思来的。

  因为他确实腹内空空,纵有雄心,也不敢支张。

  直到这卷文章送到手中,他才发现他能做的一件事,诸臣都做不了!

  他才是赵王!

  曹备见状,道:“帝王失德,其罪不小。除了大王与诸侯可以议一议帝位,别的人都是臣属,哪里能开得了口呢?哪怕为了天下,大王也不能失职畏难而不去。”

  显王连连点头:“正是!”

  曹备又道:“何况,若是段氏无人……这帝位,说不定就要从诸王之中选出了。”

  显王立刻吓得瞪直了眼:“什么?!”

  曹备就说了一段故事。

  大梁传承七百余年,什么事故都发生过。就有一代,皇帝继位后突发重疾,眼看要死。可他身后并无子嗣!

  这就相当麻烦了。

  彼时凤凰台与诸侯之间的联系还相当紧密。皇帝这边一重病,诸侯得到消息就都赶来了。皇帝病得快死了,诸侯更不可能走了。

  一看皇帝没有孩子,诸侯就帮着出主意。朝中诸臣此时一边担心皇帝的身体,一边担心诸侯,他们自己之间还要勾心斗角一番,乱得不得了。

  其中就有一个诸侯起了心思,特意炮制出一篇赋,传扬出去。

  赋的意思就是说,假如皇帝死了,他又没有孩子,那天下不就失了主人了吗?

  这肯定不行。

  那就要选皇帝。

  从哪里选呢?

  当然是诸侯之中啊。

  理由是除了皇帝,就只有诸侯可以祭天。

  这个理由真是相当充足了。

  连驳都不好驳。

  当时凤凰台的臣子都急得不得了,天天盼着皇帝好起来,不然他们可真敌不过诸侯的厚脸皮与刀枪了。

  然后皇帝就真好起来了。

  然后皇帝就开始整治诸侯了。他整完他儿子接着整,他儿子死了孙子接棒整。

  那几代凤凰台与诸侯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时常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者是西风压倒东风。

  如果不是皇帝不能杀诸侯,不能除国,当今的诸侯还能剩下几个都不好说了。

  曹备说完这一段故事后,还问显王“有意帝位否?”

  显王一片雄心登时被打消大半,吓得连连摇头。

  曹备又问如果到了凤凰台,显王要选哪个诸侯为皇帝呢?

  他是觉得魏王不错,还是鲁王不错呢?如果有人推举他,那他要如何回答呢?

  显王也答不上来。

  两问之后,显王垂头丧气。曹备得已去见那个送上此文的人。

  曹备见过那人后,发觉那人就是一个眼大心空之辈。空有一腔志向,却没有才学也没有城府。

  ——他也不是什么人送来的。就是一个乱跑乱撞的傻子,没有出众的才学,没有显赫的家世,空有高志,意图寻大树栖之,发一笔横财。

  而凤凰台的情形比想像的更复杂。

  曹备对凤凰台的人物一无所知,唯有一个熟悉的是鲁国公主姜姬,听闻此女到了凤凰台,哪怕皇帝都失德被劫了,她仍安座凤凰台之上,还得了个封号安乐公主,还获得凤凰台上诸臣的支持,还令鲁人能在凤凰台上横行无忌。

  曹备听得目瞪口呆,出来后就苦笑,如果显王有这个公主的本事,哪怕只有五分,也够他去凤凰台招摇一番的了。

  他叮嘱显王不能再把此事告诉别人,如果显王还想去凤凰台,好歹容他去试探试探,看能不能多拉几个人支持显王这么没事出门瞎溜哒。

  ——还是以赵国的名义溜哒到一个明显非常危险的地方去。说不定就把赵国给带到沟里去了。

  显王还是不太死心,听曹备这么说,连忙赞成。

  曹备深深的暗叹了一声,出宫后就开始寻人打听凤凰台的情形啊,最近有没有凤凰台的人来啊之类的。

  他还是觉得那个突然跑到赵国来的凤凰台士子出现的有点太古怪了。

  不等他查出来,目前显王殿前重臣最有力的一位,陈相,请他过府一叙。

  这个陈相是他自己封的,可见力量。

  曹备苦哈哈的应约前去,不料倒是没拿他怎么样,而是陈相也取出一卷来,递给他道:“此乃鲁国国书。”

  曹备稀里糊涂的解开一看,傻眼了。

  鲁王,也就是曹备觉得虽然看起来愚笨,但身有大智,运气还相当好的那个大王,写来一封国书给赵王。

  先是说我知道你爹死了,我也死过爹,你肯定很难过,就像我当年一样难过。

  但虽然爹死了,我们还是大王,我们还要做一个好大王,不能为爹死而伤心啊。

  我知道你会振作起来的。

  现在刚好有一件大事,我需要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