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这么说,刘文不仅摇了摇头,刘武大急,连忙道:“真够了,大哥,我吃的少,英儿吃的也不多,就是、就是要委屈大哥一下,不过等到开春就好了,等到开春……”

“小武……”不等他说完,刘文就叹了口气,“我以前是想岔了,不过以后会和你、和英儿好好过日子的。”

刘文说好好过日子,就真的实行了起来,他从刘银花那里知道了一条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他们目前情况的事情,那就是打络子。按照刘银花的说法,因为快过年了,县城里的从里到外都要讲究个“新”,在这个时候是不吝于花钱的,虽然手巧的小姑娘大媳妇们自己也能做,但若有精巧的络子,他们也是愿意买的。

这实在不是一个什么好工作,特别是对于男子来说,若要让人知道了,绝对是会令人耻笑的,但是他们现在一没本钱,二没条件,这打络子也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了。

打络子的成本低,关键一是手巧,二是构思,他的手当然是不巧的,但是他有构思。

他上学的时候也流行过打络子,他虽然没去做过,可也知道有几种样式,而且他后来为了追一个女孩,还逼萧二打过几条,他当时也在旁边看了,现在再来指导一下张英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张英虽然才八岁,但是从四五岁的时候就跟着刘母身边学习缝补,后来刘母去了,她跟着花婶,也学了一些时下女孩子要会的东西,打络子她也是本身就会的,但是她所会的也不过是花婶刘母传下来的,自己戴也许还凑合,却是不可能拿去卖的。

刘武不敢将家中的钱都买了线绳,只拿了五十文,刘文倒也不说什么,他买来之后,就开始教张英怎么做,张英看他虽然好像变得和过去不一样了,但还是怕他,因此做的很是认真。

过了两天,张英将那些线绳都打好了,刘文又指使刘武去卖,他早从刘银花那里问到了这种比较新奇的络子的大概价格,因此就给刘武定了个死数,刘武对他自然是言听计从,虽然觉得这价格有些高,面对收购的铺子却咬死了不松口,最终倒也卖到了刘文所规定的价格。

买这些线绳只用了五十文,最后却赚了二百文,刘武很是振奋,这次没有留手,当下又买了二百文的线绳,然后跟着张英一起打络子,他手笨,以前也没做过,自然是做不来的,不过两天,就被张英和刘文赶到了一边,他倒也不在意,就自觉的做起了其他事情。

此时正是冬天,地里没活,外面也没有人要人做工,三人就整日的凑在一个屋子里,张英主打,刘武做家务,刘文躺在床上只负责指点,但两人都觉得他功劳最大。

就这么刘武往县里跑了三四次,到年根的时候竟然积下了差不多两贯,刘武和张英都觉得不可思议,只有刘文不满,两千块能过什么年?而且他就那么几个创意,又不是怎么复杂,等到年后,他们要再想这么赚,就很难了。

不过这对于刘武张英来说,已经是大数字了,在腊月二十六的时候,刘武还吭吭哧哧的找刘文说,过年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买一只鸡。刘文自然是笑着应了,同时还要他买一些猪羊肉,还让他把这些东西也给花婶送去一些。

刘武本不舍得这样浪费,但想到张英和刘文一年到头都吃不到一点荤腥,又想到还要还花婶的情,也就照着做了。

腊月二十九的时候,刘武让刘文买了一些红纸,亲手写了两幅对联,他在现代的时候就练过一些毛笔字,练的当然只能说普通,但总是心中还有路数,而原本的刘文在这上面更是下了苦功,因此这对联写的相当不错。

两幅对联,一幅贴在了刘家门外,另一幅就送到了花婶那里,花婶受宠若惊,先前刘武给她送肉的时候说是刘文嘱咐的,她还以为刘武再骗她,这对联却是做不得假的,因此当下就拿了一些鸡蛋来到刘家串门。

现在的刘文自然和过去的不同,不会以为花婶这是过来施舍的,因此一见她的面就露出了笑容,花婶可以说自进了刘家的门就没见过这个大少爷对自己笑,被这一笑几乎吓住了,当下也不敢多停,匆匆的说了两句就走了,不过以后,倒是慢慢的又开始来刘家走动了。

这一年刘家的年夜饭就是半只鸡,一盘炒羊肉,一个萝卜白菜以及一盘鸡蛋和用猪肉包的饺子,这样的饭菜对萧平来说那是简陋之极,但是对刘武张英来说却是少有的丰盛,而且最令他们高兴的是,刘文,好像真的和过去不一样了。

第4章

刘家大郎和过去不一样了,这一点不仅刘武和张英感觉到了,很快,整个刘家村的都感觉到了,过去刘文走路,向来是抬着下颌,看都不看刘家村其他人一眼的,特别是他家败了之后,他这种清高劲更浓了,过去还能和自己的同学说说话,做做交流,家里一败,他只觉得耻辱,觉得其他人都在笑话他,平时那是连家门都不出的。

而现在则是见了谁都笑着点头,第一个见到他笑容的隔壁家刘旺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只以为见了鬼,先退了两三步,才敢再上来确认。

刘文的腿摔骨折了,虽然伤筋动骨一百天,但是出了正月,他也能扶着拐杖,慢慢的在自家附近溜达溜达,他这憋屈了几十天,总算是能放风了,因此就算外面还冷,他也天天披着衣服出去晃悠晃悠,有过路的碰到了也会给人家打招呼。

他一开始和人家打招呼,有的是被吓到了,有的是不敢相信,后来其他人见他态度温和,笑容和蔼慢慢的也敢和他说两句,渐渐的大家也就都觉得,刘家大郎和过去不一样了,还有人说他这一摔,摔的变好了。

当然也有那种好事的,或者被刘文讽刺过的过来说酸话,不过碰上这一种,刘文也只是笑笑,说的过火了,也不过是笑着点头,说人家说的是,过去自己是年幼不懂事,又说刘家艰难,都靠乡亲们扶持,以后自己必会念着这样的恩情等等。

这样的姿态一摆出来,一般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毕竟过去的刘文也只是目下无尘一些,要说做了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却也没有,众人对他也没什么深仇大恨,此时见他如此“懂事”了,也不好斤斤计较,更有的想刘家这三口也实在不容易,就是刘家老大,今年也不过十七,又一早死了爹娘,变得古怪一些……好像也是情有可原的。

当然也有那种心眼比较小的,背后嘀咕刘文这是觉得自己不是读书人的材料才会变的,说他如果真成了秀才不见得如何呢云云,不过这样的话,到底没有太大的市场,刘家过去虽然不算大善之家,行事也还算厚道,特别是刘母,在夫死家败的情况下还允许下人们低价赎身,很是结了一些善缘口碑。

而且现在刘文还帮人代写书信,虽然说他帮人代写也要收两文钱,但比起其他人的三文、四文已是便宜了很多,而且,刘家村并没有专门代写书信的,若是家中有人识字还罢,若是没有,想要写一封信往往要跑到县城中去。

刘家村除了刘文,也是还有几个读书人的,但一般来说那些人和普通的村民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第一是因为能送孩子去读书的,家中都要比较殷实一些,毕竟孩子去读书了,家里就少了个劳动力,而且还要给先生送束修,笔墨纸砚也都是要钱的,这些开销,大多村民是负担不起的;第二则是,读了书的人也往往都会有点清高的毛病,中了秀才的,那是自以为就是官身了,没中的,更是怕写信、读信耽误自己的时间,所以除非实在抹不开,一般是不给人做的。

所以刘文弄了这么个摊子也大大方便了刘家村的村民,而且别人都知道他们家的情况,也都觉得他收这两文钱也在情理之中,而且众人也发现了,刘文虽然收钱,却比村中那些不收钱的更实惠,他们不认字,但是认张数啊,那些村里的或者县城中的先生,听他们说半天,却只写一张,但人家刘文,却是起码写两张的!

而且人家刘文听他们唠叨,不仅不会不耐烦,还会笑呵呵的和他们交谈,写完信后,更会给他们念一遍,那信中,把他们所要说的大事几乎都写了进去,所以不过几天,刘家村但凡有要写信的读信的,都会来找他了。

这样一来,刘家人和其他人的关系也就越发好了,相对来说,村中人还是比较实诚的,见刘家三口过的可怜,刘文还要养伤,张英还是个小姑娘,田中只有刘武一个人劳作也有点为难,因此有人就会顺手的帮一把,刘家不过两亩地,也不需要怎么帮衬,不过有了这些人的帮忙,刘武能做的事情,自然比过去更多了。

过去他在田中劳作一天,回来就想睡觉,现在干活省力,家中的条件又好了些,回来后也就还有余力,就和刘文商量,要再在家中的院里种些菜。

刘文这些天和那些村中人聊天,自然知道这个时节是适合种菜的,但是他现在腿还没有好利索,这地方缺医少药,医术也不发达,他平时到外面溜达都要小心,就怕万一弄个不好,骨头长错了位置……若真是那样,不说别的,以后秀才是不用考了,按照大珠朝律法,身有残疾者,不能出仕。

而英儿还是个小姑娘,虽然一般的农事也都知道,但让她打络子也就罢了,还能让她去种地?而刘武每日在田里劳作,已经够辛苦了,说起来不过还是个初中生,虽然他从过去就认为,男孩就是需要磨练的,但也不能磨练的太过了。

所以也就一直没说,今日见他自动请缨,他想了想,也就同意了。最近家中的光景要比过去好些,过了年,他们还有将近一贯,但这些钱有一半要留着买种子做急事的应对,剩下的五百文,加上他给人写书信,英儿打络子,过的也很是局促。

果然就像他所想的那样,县城中对新奇络子的需要已经不是那么大了,而且这种东西,又不是多么富有技术含量,别人拆开一个不行,多拆开几个,也就知道是怎么做的了,虽然英儿打的络子还是能卖出去,但已经卖不出高价了,而他给人写信虽然也有收入,但村中也不是天天都有人需要写信,更何况此时笔墨纸砚皆贵,他现在虽然用的是过去剩下的,但也是在消耗,总是要再买新的。

而且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他天天不怎么动也就罢了,刘武那么大的运动量,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又怎么会吃的少了?而且为了取暖,他们现在在一张床上睡着,他也经常听到自家这个二弟半夜肚子叫,更经常看到他实在饿不住的时候半夜起来喝水果腹。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是讲究数量,而不讲究质量的,别说肉是过了年之后就没再吃过一次,就连菜也不过就是白菜萝卜,而且还不敢多吃了。

所以当第一颗青菜冒出头的时候,刘文觉得自己竟然有热泪盈眶的感觉。

等到三月的时候,刘文的腿算是基本上养好了,这时候榆钱也下来了,刘武跑到树上,和其他人一起摇树枝收榆钱,他们家人少,刘武又不过才十三岁,身高力气都没有长足,他想再往高处爬,不过被刘文叫住了,虽然这榆钱送到县城里去卖是一个额外的补助,但也太过危险,刘武身手再灵活,刘文也怕他万一失手。

刘武过去哪受过自家大哥这样的关怀,虽然可惜那些被别人弄走的榆钱,但还是听话的没往高处爬,后来三人盘算了一下,他们的榆钱虽然不多,但拉到县城里的话,也能卖个几十文了,刘武兴冲冲的第二天就想进县城,却被刘文拉住了,此时榆钱下来了,可以说家家户户,但凡有男人的家里,都弄了些这东西,就算没有男人,有的女人比较彪悍的,也上了树。

这些东西,大家除了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外,大多是要往城里卖的,因为是季节性产品,一般人家都会买来吃个新鲜,倒也不愁出路,但要想卖的上价就不容易了,要想多赚一些,这榆钱还要做一些加工。

刘文上世厨艺虽然不是太好,却是个吃客,自己动手能力虽然弱了点,但却记了大堆的食谱,像这榆钱,他脑中也有几十种吃法,不过这些做法,要不需要现炸,要不就需要各种调料相配,所以他想来想去,还是蒸榆钱比较适合他们的情况。

“大哥,这榆钱,很多人家都会蒸的。”

听他说要把榆钱蒸了再去卖,刘武面有难色的道,刘文一笑:“我这做法,和其他人不同,你照着做就是了。”

刘武看着他要借来买来的东西,心下忐忑,但他是听话惯了的,当下也不多说,就按照刘文所说的,先把榆钱洗净滤干了水,又和玉米面、黄豆面、小米面并着葱段、姜末、粗盐又打了两个鸡蛋并着熬好的鸡汤揉拌了起来,这边揉着,那边火上已经做了水,等水开之后,将榆钱放在上面蒸,没蒸多少时间,那种香气就出来了,刘家三口,包括刘文,都开始不约而同的吸气。

“大哥,这榆钱,好像和过去吃的不一样。”

这一段日子,张英也不是那么怕刘文了,咬着手指头道,刘文微微一笑没说什么,刘武则是一边吸气,一边在心中哀叹,怎么能一样,这里可是还掺了鸡蛋和鸡汤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回本钱。

第5章

其实在刘文的菜谱里,是没有鸡汤这一说的,但是要放鸡精,可这个时候哪有鸡精,刘文想了下,就把水换成了熬制的鸡汤,为了令这鸡汤足够鲜美,还掺了一些羊骨头。

他们家连白面都吃不上,更何况肉了,因此这鸡羊还是现买的,鸡蛋则是借花婶的,虽然花婶说这鸡蛋是给他们的,但明知花婶家不富裕,他们又怎么好老白吃人家的鸡蛋,但花婶又执拗的不要他们的钱,他们也不好真的推出去的,有的时候,别人真心相送的东西不收,也伤感情,所以当时刘文就笑着说:“那就算我借花婶的,赶明儿我们也养了鸡,还你。”

其实在这农村,很多人家都会养一些鸡,但过去刘文嫌这些鸡吵闹,打扰自己看书,所以不让养,而现在的刘文虽然过去也有养鸡的念头,但他自从到花婶家感受过那种氛围后,就不再提此事了。

刘文扪心自问,比起吃糠,那种弥漫于整个空间的鸡屎味,以及那随时都有可能踩到鸡屎的感觉更令他觉得不能忍受,因此听他这么说,无论是刘武还是花婶都没有太放在心上,只是张英觉得若要养鸡,这应该是自己的工作,因此在随后问过他,而刘文听了,只是一笑,既没否定也没肯定。

关于未来,刘文这几个月自然是没有少想,他们目前的情况,其实是很适合经商的,大珠朝的风气也算开明,商人的地位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宋朝的时候,但关键有一点,他是准备要考秀才的,若是此时经商,对他的未来很可能造成阻碍,当然,他可以让刘武来做这些事情,可是,他们的地也不能荒废了,所以他们现在的关键是积累一些本钱,然后能买来一个下人帮着种地做这些杂事,届时,自然也不妨养养鸡,刘文虽然不喜欢那味道,也有点轻微的洁癖,但那时候既然人手充足,那当然是要收拾妥当的——他不舍得奴役张英这样的小姑娘,但对于刘武这样的愣小子,那是从来都下得出手的。

不过他们现在连基本的资金都没有,这买人养鸡一说更无从谈起,刘文现在所想的,也就是怎么样的,能更迅速的积累起足够的本钱。

榆钱要上火蒸是很快的,一般来说,也就是一炷香的功夫,香气传出来的时候,其实已经差不多好了,刘武去起了锅,香气更加浓郁了,三人一起吞了口口水,刘文几乎想说,这一笼先不要卖了,但见张英虽然口水都快流到了脖子里却也只是眼巴巴的看着,也就忍下了这口腹之欲。

三人将榆钱放进放好了湿抹布的筐里,另一边又放好了洗干净的碗筷,这些碗筷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刘家毕竟富裕过,因此还能找到一些小瓷碗,这种瓷碗是刘家人当年用来喝汤的小碗,后来家败了,自然也就没这种情调了,而这种碗,一般的村户人家不会用,专门为此跑一趟县城也典当不出钱,此时用来却是最好的,此外又拿了准备好的蒜头、蒜苗、磨碎的粗盐以及醋、酱油等调料。

本来刘文是想让刘武挑着到城中去卖的,正巧花婶家也要到城里去买榆钱,就要带他们一起去,刘文想了想,又带上了张英,在他的记忆中,张英几乎就没出过刘家村,每日不是在房中做活,就是下地,这几个月的日子虽然过的好一些,相比于过去也清闲了些,但每日也是不断的打络子,委实懂事的太过可怜了。

张英听自己也能跟着到县城,也很是兴奋,连夜又多打了两个络子,说要给刘文买墨。

“我的墨还能再等等,这多的的钱,就给你买糖葫芦吃吧。”

刘文听了,摸了摸张英的头,笑道,张英却瞪大了眼:“糖葫芦是什么?”

刘文一阵沉默,只以为自己是不是搞错了,但他见无论是电视电影,还是穿越小说,貌似,都有这种糖葫芦啊,难道说这里一架空,架空的连糖葫芦都没有了,不过,好像刘文原有的记忆中,也有这东西啊。

他正这样想着,前面花婶的那口子花有才则笑了起来:“这糖葫芦啊,就是那山楂裹着糖,酸酸的甜甜的,我家的大妞是最爱吃的,可惜那东西不好带,否则,我是也要给她捎带的!英儿,你这次来县城,是一定要尝尝的。”

刘武也笑着点头,张英道:“二哥,你吃过吗?”

“我、我看别人吃过。”

刘文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道:“一会儿也给你买一串。”

刘武双手乱摇说不用了,还说自己不想吃,这要是别人,刘文就可以顺势逗着说,真不给他买了,但是他知道,换成刘武这个老实疙瘩,说不想那是真不想,当然,他这个不想不是因为不想吃,而是舍不得花这个钱,若他真这么说了,刘武也不会被逗急,而只会老实的点头。

“唉,人生少一大乐趣啊。”

想到这里,刘文很是感叹,正有点为难要怎么把这个圈子绕过来的时候,花有才则道:“大郎,我说一句,你不要怪我多嘴,你家是不容易,你想考秀才也没错,但二郎英儿都还小,这个家还要你支着呢。说一句你可能不爱听的,就像你去年到县里,其实哪用得了太多?就算要提前来,在县里吃住上两晚,有个三四百文也足够了,现在水田多难得啊,你家的田又是向来有出息的,这卖了一亩多可惜啊。”

刘武道:“大叔,那钱,大哥不仅要吃喝,还要送礼呢。”

“我知道我知道,我不就这么一说吗,唉,其实都想有个出身,可是有人一辈子也考不上啊,啊,大郎,我不是说你,我是说,这读书嘛,咱们要读,但也要过日子啊,你也十七了,说起来也是到了快要娶媳妇的年龄呢。”

刘文心下黑线,但还是道:“大叔说的是,以后我会注意的。”

他说的这么诚恳,花有才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应对了,啊啊了两声:“我也就胡乱一说,大郎随便一听,我说的也不见得对。”

“怎么会呢,我们兄弟年幼,全靠花婶花叔才支持到现在呢。”

就这么一边说着,就到了县城,刘文过去就来过一次,这一段也没少帮人写信,知道这县叫王普县,隶属于元州境内,算是一个二等县,目前来看,除了田地,也没有什么矿产。

不过虽然没有特殊的出产,但因为临着弓背河,灌溉一般不成问题,土地也还算肥沃,因此人口出产也都还不错,而此县内的人,也算得上是安居乐业。

王普县自然不会像电视中所演的那样干净整齐的,这样的小县城也不可能和清明上河图中的东京汴梁相比,不过人来人往,叫卖声不断,倒也热闹,不说张英,就是刘文这个见识过千万人口的,在憋了这么几个月后,也觉得这王普县很是繁华了。

“大郎,你们这是要到东门啊,还是要到什么地方?”

刘文知道,东门有一个市场,一般村中的人要卖个时鲜的东西都喜欢到那里,去年刘武摘了榆钱也是在那里卖的,刘文想了想道:“不知花叔要到哪里?”

花有才笑了起来:“东门自然是比较省力气,但若想要卖个好价钱,却是要到太高街呢,那里住的都是这王普县的有钱人,也不在乎多给个一两文。”

刘文道:“那我们也和花叔到太高街,不知行不行?”

花有才一笑:“这有什么,别说你们卖的还是蒸的,就算同样是在树上摘的,也没关系呢。”

几人一起到了太高街,这里果然和别处不同,两边都是青瓦大房,来往的行人也不多,但叫卖东西的却不少,刘文见外面还要比里面热闹一些,想了想,就没有跟过去,在太高街的外面找了一块空地,就支使刘武叫卖,刘武过去虽然没少来县城里卖东西,但都是到东市,在那里交一文钱,支个摊,别人要什么东西自会来问他,这叫卖的事情却是没做过的,因此他吭哧了半天也没有叫出来,倒是张英不管不顾,声音脆响的叫了起来。

张英声音响亮,长相可爱,倒真有些人来看的,不过买的,却一个也没有,叫了半天,刘武苦着脸道:“大哥,降价吧,两文……太贵了。”

榆钱一斤也不过八文,他们这虽然又放了鸡蛋又用了肉汤,但一个小瓷碗就要两文,刘武自己想,是绝不会买的,刘文没有回答,一碗特质蒸榆钱两文,他不觉得贵,但为什么没有人来买呢?

他看了看张英手中的小碗,又看了下对面摆豆腐脑的摊子,拍了下头:“这却是我糊涂了,刘武,你到那边的药店里去买些纸过来。”

“纸?到药店里买纸?”

刘文道:“那种包药材的纸,若他们不卖,你就问在哪里能买到,算了,还是我去吧。”

他说着就向前走去,刘武愣愣的看着他,哪知他走了两步又转过了头:“对了,再给我三十文,我身上的钱可能不够。”

第6章

刘武的脸几乎成了苦瓜,但还是给刘文数出了三十文,刘文一边接钱,一边在心中摇头,过去他总觉得萧二太闹,有的时候被逼急了,甚至有想将他的脑袋摘下来,把那些脑浆啊神经啊重新捋顺一遍的冲动,那时候他最盼望的,就是萧二能变得乖巧一些,可是为什么现在遇到个乖巧的,他却觉得丧失了很多的乐趣呢?

难道他也有所谓的斯特哥尔摩综合症?被萧二折腾习惯了,碰上一个懂事的倒不适应了?想到这里,自己都觉得有些恶寒,当下摇了下头,不敢再想了。

到了药店,那伙计觉得他的要求奇怪,但见他气质斯文,谈吐温和,再加上此时也没有其他顾客,就指点他这纸要到哪里去买,这王普县随便也没有多大,那卖纸的虽然离得较远,但不到两刻钟,刘文也抱着纸回来了,此时张英也不吆喝了,和刘武一起蹲在那里,眼巴巴的看着对面的豆腐脑摊子。

“想吃的话就去买一碗。”

刘文开口,两人立刻同时摇头,刘武道:“大哥,那纸,你、你买了?”

“诺,不就都在这里?”

“那、那……”

“三十文也就只能买这么多了,不过咱们先凑合吧。”

刘武的脸更苦了,买了鸡羊搭上了那么多的好面,现在又买了这么多的纸,这要卖多少榆钱才能赚回来啊,刘文却不想这么多,让他吃了点带来的窝窝头喝了些水,就又开始支使他叫了,不过这次不能单叫卖榆钱了,而是要喊一长溜。

“打包榆钱,好吃不贵,物美价廉,新鲜可口。”

这是刘文刚才在路上想好的广告词,刘武觉得这实在有点虚夸,好吃新鲜也就罢了,却是极贵的,不过此时他只想着将投入的赚回来,加上刚才和张英已经叫过一次了,倒也能放得开面子了。

两人叫着,一开始还没什么,不过一会儿就有人来问了,主要是人们对那头一句有些不解,待知道这所谓的打包就是用纸包着,有的人笑着走了,有的人则会多问一句。

“大叔,我们这榆钱真好吃呢,你买回去一包尝尝就知道了,而且我们这用纸包着也干净,不说别的,就是这干净新鲜也当值两文钱吧。”

碰上这种多问一句的,刘文就会一边这么应付,一边让刘武张英裁纸打包,然后又问人家要不要蒜头蒜苗,有那多嘴问这么一句的,其实并不是想买,但见他们弄好了,也不好别了面子,反正也不过只是两文。

这两文放在刘武那里觉得很多,但对这县城中的一般人来说也不算什么,这就像在现代,哪怕是在最普通的小县城里,也很少人会觉得一瓶汽水一块钱贵一样。

他们先前这榆钱卖不出去,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摊子,没有凳子桌子,虽说他们准备了小瓷碗,可又有几个人愿意捧着碗站在这里吃的?而打成了包则不一样,拿上一包提回家,好吃了算是家中今日多了份菜,不好吃了也不过两文钱,他们这边有生意了,那边有喝豆腐脑的也好奇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人高喊,要给他们也包一包过去,刘文自然连忙应了,他将摊子支在这里,就是因为看到那边有个这样的摊子,他在现代的时候没少逛夜市,知道凡是羊肉串附近的烧饼摊子总要比别处的生意好些,若是附近还能有个卖汤水的,那三家的生意都会很好,虽然那豆腐脑旁边还有卖炸果子的,但总也会有人想换换口味的。

而且这些人就坐在这里,若是合了他们的口味,自然会再叫,无形中就会将他们的生意带出来,所以刘文这边一边给人家包,一边又让刘武跑过去问人家是否要醋要盐要酱油,这种殷情虽然啰嗦了些,却也令那些喝豆腐脑的顾客很是享受。

刘文的这份蒸榆钱虽然不复杂,但一般人家吃这个东西大多是图个新鲜,往里面打鸡蛋都少,更何况夹鸡汤了,榆钱稍稍有些硬,面是软的,配着这种鲜味,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那位叫榆钱的尝了口,立刻就叫了声好,又让刘文再给他包一份,他好带回去让家里人也尝尝,其他人一见他这边说好,自然也有根着买的,还有那早先买了回家吃的也有回来再买的,这批人一来,更带动了生意,他们带来的榆钱本就不多,这么被众人一抢,很快就卖光了,最后的几十份,也没蒜头送了,不过人家知道他们这蒜也没啥出奇的,也都不稀罕。

人买东西就是如此,越有人买,别人越觉得好,越觉得需要买,因此后来的,虽然也不知道他们家的榆钱到底怎样,但看买不到了也大是遗憾,最后还有人追问他们明天是否还来,乐得刘武只会笑,当人潮散去之后,刘文提议给他买糖葫芦,他也没有拒绝,不过再咬了一口之后,被山楂一酸,立刻清醒了过来。

“大哥,咱们其实没赚多少啊,三十文的纸钱,三十文的肉钱,还有鸡蛋、玉米小米面,还有城门费,这加在一起就差不多八十文了,咱们今日卖的大概有一百份,这糖葫芦又要钱,还有咱们三人都来了,大哥不能给人家写信,英儿不能打络子,这、这和把榆钱散卖了也差不多啊。”

他摆着手指头在那里算,刘文听了又好气又好笑,还没开口,张英已道:“二哥你忘了,咱家的榆钱还多着呢!”

这一句话提醒了刘武,他立刻反应了过来,今日他们卖的,不过是他摘下的榆钱的一部分,这榆钱原本很轻,他虽然弄下来的不多,但铺开来只看的话却是非常不少的,只是再和面合在一起蒸,那自然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这次带来的,还不到他摘下的四分之一,这也就似乎说,这一次的榆钱,他们要比往年多赚个四百文!

“而且以后也不用再买肉了,汤用来和面,肉咱们还可以再吃了。”

煮了几次的肉,自然就不够鲜美了,但对于刘家,也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听刘文这么一说,刘武和张英都吞开了口水,包括刘文自己也觉得嘴角好像要有唾液流出的迹象。

“果然是仓禀实而后知礼节,真想不到肉竟然对我有了这样的诱惑力。”

想到这里,刘文很有点内伤的感觉。

刘家这边卖的不错,花有才的榆钱出手的也迅速,只是他看刘家竟把那榆钱都卖光了,也有点吃惊,连连感叹果然是县城里的人,吃食上真要比村里的人大方,又想自家可不可以这样做,只是想到自家婆娘的手艺就自觉地放弃了。

过去他还不觉得自家婆娘的厨艺有什么欠缺,但吃了一点刘家送过去的榆钱,就觉得这的确是有差距了,刘家靠这个能赚钱,他们家却是不能的。

“果然读了书的人就是不一样,连饭食也要比别人更懂呢。”

花有才自然不知道现在的刘文已经换了人,只以为这全是刘文从树上看到的,刘文也的确是这样忽悠他们的,无论是打络子,还是榆钱的做法,他都推说是从书上看到的,村中人对书本、知识的敬畏是早就刻在骨子里的,自然不会怀疑,而且也的确有一些书中有这样的介绍,因此就算那些真读了书的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最多也只会想他,不好好读圣人经文,只操心这些东西,也不怪考不上秀才了。

此后的几天,刘家三口分批的将榆钱蒸了去卖,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他们也不准备碗筷了,只是在家的时候就将纸裁剪好,又准备好了一些麻绳,这样包起来也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