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心铭道:“怪不得有手枪。”

赵子仪道:“那是火枪。”

梁心铭道:“都一个意思。”

赵子仪问:“大人准备如何对付这田飞鸿?”

梁心铭道:“算了。”

赵子仪疑惑道:“不动他了?”

梁心铭道:“不动了。咱们要知进退。死一个两个官员还不引人注意,倒了九个呢。只要把这些人串联起来,不难发现他们的亲友都是被恩师所杀。这田飞鸿若得知消息,肯定会有所警惕。就算眼下我有办法对付他,时机也不对,还是等以后再收拾,才能事半功倍。”

收拾了九个,够了。

九九归一,是个好数字!

她伸出右手,举起来,迎着阳光细细观看:白皙的手掌,尽管她从不涂抹香脂,手指依然纤长如玉。

这么美的手,也沾染了鲜血。

她不内疚,亦不后悔。

赵子仪见她盯着自己的手出神,不知想什么,他说话也不回,很疑惑,连叫两声:“大人?大人?”

梁心铭惊醒,道:“嗯,什么事?”

赵子仪道:“那属下就不出去了。”

梁心铭道:“不出去了。现正秋收,农税即将入库。这可是咱们来潜县第一个丰收年。本官准备去乡下转一圈。等忙完这事,你去一趟溟州,寻找恩师。”

这次,赵子仪却不肯听她的。

他道:“大人,请恕属下不能从命。王家会派人寻找安泰的,不差属下一个,但大人身边却只有属下,万一有个闪失,便是属下失职了。大人,还是耐心等待吧。”

梁心铭叹道:“本官着急啊。”

赵子仪道:“这样吧,让赵九去。”

梁心铭想了想,道:“也好。”

王亨杳无音信,她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有些坚持不住了。每天,她都埋首于繁忙的公务,生怕闲下来会胡思乱想。心里存了事,人就看着瘦了下来。

赵子仪看着她消瘦的身形,心拧成一团:去年刚来时,那样艰难,她都能吃能喝;现在呢,她每餐都食不知味。

什么事让她如此牵挂?

只有下落不明的王亨了。

梁心铭并不颓丧。

不论王亨是死是活,她都必须坚持下去。

王亨若没事,她现在应该发奋。

王亨若死了,她更加要奋发。

次日,她在赵子仪陪同下,去往潜县各村镇察看秋收情况,和农税缴纳情况,防止下面小吏横征暴敛。

这天,他们来到潜山湖附近。

站在湖边,看着烟波浩渺的湖面,以及湖面上残藕衰菱,梁心铭有些感慨,芝麻官也难当啊!

因有了潜山湖水库,今年潜县没有遭受洪水侵害,并成功度过干旱期,是个丰收年;加上官府没有巧立名目、强行摊派、横征暴敛,百姓们笑得合不拢嘴。

他们满意,梁心铭不满意。

这和她理想中的繁荣差太远了!

不过,她也不会想当然地蛮干。

自古以来,无论哪朝哪代,改革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式和习惯后,本能拒绝改变。

在梁心铭前世,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那场改革,同样艰难,先搞什么“特区”、“以点带面”,最后才慢慢成功。进入商品经济,麻烦又来了:人们心里眼里只剩下钱,看见什么都先考虑能不能变成钱、是否有利可图。

梁心铭明白,若不让百姓看到好处,然后跟风,强行以外行指导内行,必定会以失败告终。

她只能很小心地引导。

但结果依然让她泄气。

就拿一件事来说。

梁心铭想提高生产力,于是推广打稻机,也叫脱粒机,这是一个人力操作的农业机械,湖州那边早就普及了。

梁心铭想着潜县穷,让家家户户购置打稻机不现实,便说服村里的木工,做出几台打稻机,租给村民使用。那木匠要每天每台机子收十文钱的租金。梁心铭劝他,须得先让大家看到好处,等租的人多了,也是一样。再等大家日子好过了,买他的打稻机,那才利润高呢。

********

姑娘们,二更来了,求月票呀!

第283章 芝麻官难当

木匠听从她的建议,将租金定为每台机子每天租五文。

结果,还是有许多人不肯出这个钱,宁愿在大太阳下捧着稻禾,对着木板一下一下地摔打。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省钱。

你说打稻机效率高、速度快?

农家人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闲工夫!

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缺点是安于现状。百姓们遭灾时吃草根啃树皮,绝不代表平安时期会想方设法发家致富,那是商品经济才有的思维模式。

年轻的梁县令受不了了,七月盛夏,早稻收割时,她下乡巡查,跟一群老百姓坐在潜山湖畔、某个村村口的大榆树下,听着头顶上长一声、短一声的蝉鸣,理论此事。

她掰着手指头告诉大家用打稻机的理由:

第一,早些把粮食收进仓,好及时插晚稻秧。夏天暴雨多,要是粮食被雨水浸湿了霉变,岂不因小失大?

第二,节省了时间找肥养田。农田产量不高,肥料也是关键。人畜的肥料有限,可以通过割草沤肥,或者烧草灰撒入田地,争取来年提高产量不好吗?

第三,有空把柴草储备足足的,别总为了省柴火舍不得烧水,喝凉水、洗冷水澡很容易生病的,而看病是要花钱的!

第四,有时间发展副业。养猪养鸡、种茶种果,这些都能改善生活。梁县令说,要是她种田,肯定会把房前屋后边边角角都种上瓜果蔬菜,还会从山上挖野茶下来种,辛苦忙碌,至少孩子们可以有果子吃,家里有茶叶喝了。在地头上种几颗西瓜,盛夏农忙不是就有西瓜吃了?

刚说到这,马上有人道:“种不起来!娃儿偷!我家有棵桃树,还是青毛桃的时候,就被娃们摘光了。”

梁心铭道:“所以都要种呀!家家都有,就没人偷了嘛。”

她愁死了,怎么就说不通呢?她又没搞那些不切实际的,或让大家奔现代化。都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偏偏不去努力做。以前穷怪官府,现在不能怪她吧?

她目光一扫,抬手指向附近一家农户——那家围墙坍塌,破败不堪,茅房的臭气都随风吹到这边来了——道:“你们闲工夫多,怎不把家里的围墙修好?这不用钱,只要打些土坯、捡些石头就能做好,为什么不做?还有那茅房,臭气熏天、苍蝇嗡嗡飞,为何不弄好?”

说到这,她又指向身边流着绿莹莹的浓鼻涕、脑门上顶个杩子盖、满眼崇拜地仰望她的四五岁小男孩道:“这孩子生得多可爱,本官刚才见小伙伴帮他捉虱子呢;还有这鼻涕,当爹娘的怎不管管?他这是病了。”

杩子盖被他心目中神仙似的县太爷点名,骤然聚焦在众人目光下,小脸红了,羞耻感发作,小嘴一瘪,就要哭。

梁心铭急忙摸摸他的小脑袋,道:“本官不是笑话你,是告诉你爹娘,要多关心你。”又对众人道:“他这是受凉了,要不早些治,小病变大病,上哪儿弄钱看去?现在不用吃药,熬碗姜汤喝了发发汗,也许就好了。”

一汉子急忙上前,羞愧承认,他爹当得不好,回家一定让孩子娘熬姜汤给孩子发汗等等。又嫌孩子脏兮兮的还挤在县太爷身边坐,丢他人,大手往儿子鼻子上一捂,捏住儿子小鼻子让他用力。“呼”一声,擤出一大捧软糯的东西握着,另一手牵起短褐下摆帮他擦干净了。然后勤勤恳恳地捧着那腌臜物走到一旁甩了,再把手在裤子上擦一把了事。

梁心铭看得目瞪口呆,强闭住气。

赵子仪坐在梁心铭身旁,一边轻轻摇着折扇,帮她扇着风,一边听她苦口婆心地为大家规划。所谓“父母官”,对百姓不就像父母为儿女一样操心吗?此时,他急忙用力扇风,生恐梁心铭不能出气了。

好一会,梁心铭才恢复正常。

她立即对大家开展医疗卫生教育:“家里和茅房不弄干净,孩子不弄干净,很容易生病的。看病不要花钱?所以要预防。要喝开水,不能喝生水;小孩子和女人洗澡要用热水,不能用冷水…本官准备帮助村里办个私塾,让孩子们读书。读书可以明理,知晓古今天下事。”

前世林心儿不是农村人,不懂农田活计;今生梁心铭没种过田,可是她经常向老农们请教,理论联系实际,做足了功课才开口,说的都是她的困惑和不解。

贫穷导致落后,教育落后,卫生也落后。要想改善,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兴办私塾、教书育人。教育,往小了说可以读书明理,往大了说可以改善生产关系。

她从医疗卫生谈到兴办私塾,说得口干舌燥。

赵子仪忙递上随身带的竹筒,让她喝口水润嗓子。

百姓们看着他们清俊的县太爷,听得一愣一楞的。县太爷这话说的——在大多数人心里,觉得太精细了,农家人,过日子哪能这样精细呢?都粗糙惯了的。

可是,大家不忍驳县太爷的面子,人家是官,肯跟他们坐在一块聊天,听他们道烦恼,能不承情吗?

有人就殷切道:“大人放心,把晚稻秧栽了,小人就上山砍柴,砍几棵树回来,劈成大柴,能烧到明年呢。往后都喝开水,不喝生水…”

才说一半,梁心铭就猛地呛了,一边咳嗽一边摆手。

那人忙停止说话,莫名其妙地看着她。

梁心铭缓过劲来,急道:“不能砍树!”

砍树怎么了?

众人都迷惑了。

梁心铭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能随便砍树。本官让你们三年之内不许在潜山湖打鱼,也是这个道理。”

养鱼养鱼,不养哪来的鱼?

为此,梁心铭下令三年禁止捕鱼。

她容易嘛,三年后她要是调走了,这成果都留给下一任县令了。千万别是贪官,不然正好享受这成果!

成功总是属于少数人的。

也有人充分领会了梁心铭的苦心和用意。这人叫李山,大家聊完,都起身去干活的时候,他殷切地请梁心铭去他家,“太爷去小人家瞧瞧。小人的稻子都打完了。”

梁心铭想了想,就随他去了。

第284章 引皇帝关注

李山是个小意殷勤的男人,边走边告诉梁心铭,他家住在村尾,离村里有一段路,“住的近有近的好处,有什么事隔壁能帮着照看一点;远也有远的好处,少了许多是非。”

梁心铭道:“这话有理。”

李山道:“我们家没打院墙,等忙过这一阵,小人就打些土坯,盖个院墙,省得鸡到处跑,黄鼠狼也祸害。”

梁心铭不在意,以为他故意顺着自己说话。

等到了李家一看,梁心铭眼睛就亮了。

李家四间屋,土墙、茅草顶,门前的场院很大很平整,如他所说,没有围墙。场院上晒着稻子;场院左边两棵柳树,中间拉了绳子,晾晒衣服,一只光华灿烂的大红公鸡和几只母鸡卧在柳树下打盹;场院右边是菜园子。

四四方方的菜园子周围插了一圈竹篱笆,竹篱笆外又栽了木槿,尚未长高,开着粉色的花儿。等这些木槿长高后,就能代替竹篱笆,成为天然的绿色花障和围墙。

竹篱笆内瓜果蔬菜很丰盛,在外看得见的就有爬满整个竹篱笆的扁豆、豆角等,还有并列几棵桃树、李子树;菜园中间有黄瓜架、辣椒茄子等。

梁心铭由衷赞道:“这菜园收拾的不错。”

李山欢喜,先不让她进屋,先领着她和赵子仪去菜园子。菜园子门口只用一扇竹枝编的门挡着,李山拿开它,侧身让梁心铭二人先进去,自己才跟进去。

梁心铭便发现,竹篱笆内不仅种有扁豆,还有南瓜和西瓜。西瓜藤蔓爬到垄沟中间,把道路都占据了,浓绿叶子下、草丛中,藏着好些个绿皮西瓜。桃树还不高。李山说这些果树是去年才栽的,就是听了县太爷的话,特意找人家讨要的果树苗;西瓜种子则是去城里买的。

梁心铭看着瓜果丰盛的菜园,赞叹不已。

李山摘了个大西瓜,这才带梁心铭回家。

李山的家里收拾得仅仅有条,媳妇和女儿正要下地呢,见县太爷来家了,也不下地了,都忙碌起来。

李山喊媳妇用凉水把西瓜镇一会,自己又带着梁心铭“参观”自己家的后院,后院也没有围墙,种着许多黄豆,屋侧边是猪圈和茅房,比村头那家干净多了。

李山道,等忙完这阵,他把前院后院的院墙都弄起来,前院就用土坯,后院栽一圈茶树,能当院墙还能摘茶叶。

这次,梁心铭再不认为他是顺从自己,而是真有心、会过日子,并善于借鉴和学习。李山向她证明了,她之前说的话不是空想理论,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

这才是令人向往的农家生活嘛!

回到屋里,李山媳妇捧上西瓜来。西瓜没有切成一块块的,而是一剖两半,梁心铭和赵子仪一人捧一半。李山媳妇给他们各发了一把竹勺子,道:“老爷吃吧。”

梁心铭道:“这太多了!”

乡下人朴实,待客厚道。

李山极力推让,笑道:“老爷吃吧,园子里还有,我们要吃再摘。老爷难得来一回,也没啥能待客的,赶上西瓜熟了,吃一个也不能吃穷。老爷说的对,勤俭持家,脑子活泛就不会穷。小人还想听听老爷教导呢…”

梁心铭和赵子仪相视而笑。

吃了一口,赞“这西瓜很甜。”

李山便咧嘴笑了,又小心翼翼地、旁敲侧击地告诉梁心铭:“乡下就是这个样子的。那当爹的也不能管住儿子,别说县太爷了。这么大一个县,哪能个个都听话呢。老爷也别太操心,只要有人发达了,别家看了就眼红——肯定要眼红的,他就会跟着人家学,不用人催…”

梁心铭一边吃西瓜,一边认真听李山讲生活经。“三人行必有我师”,圣人之言果然不假。这李山用朴实的语言给她上了生动的一课,也与她某些想法不谋而合。

吃完西瓜,梁心铭已做出决定:要把李山当做这个村的典型,让他带动全村人致富。

她道:“…你再种一片竹子,晒笋干卖;果木多种些,吃不完,做成果干能放得长,叫你媳妇去城里,本官让人教她这手艺。还有茶叶也是。这些东西能吃能卖…”

“你富了,村里人眼红,你别怕吃亏,西瓜种子多留些,都送给他们,让他们都种。都种了,就没人偷你的了,你也少了麻烦。‘吃亏是福’,这些事情你做在前面,你比人就先一步,比别人多了本钱和经验,你就能做大!”

李山激动地点头,充满信心。

他媳妇女儿也躲在房里听。

梁心铭决定,在每个村都找出一两个能干、肯干、脑子灵活的人树立典型,指引他们先发家。百姓们看到好处,自动就会跟风了。至于结果,就看他们的造化。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多余的东西不好卖。为此,梁心铭就要考虑下一步:市场的承受能力。药材也好,土产也好,一旦种的人多了,潜县县城就那么大,价格必然下跌,必须往湖州、京城等繁华之地销售才行。

然后,很自然地涉及商道。

要致富,先修路!

梁心铭下一步目标——修路。

她也曾联合乡村的土财主和大户人家,劝他们集资,修建乡村的土路、建造石桥或者木桥,改善了各地的交通状况。但是,这次修路不是小工程,她必须向上面汇报。

梁心铭很清楚,若没有王亨,若是她不想办法往上爬,只怕一辈子都待在这山沟沟里做县令都有可能。

她是不会自甘平庸的!

王亨曾劝她别“锦衣夜行”,把她在县衙火灾废墟上办公的情景画下来送往京城,让皇帝知道她的努力;现在,她就要自己给皇帝上折子,以免皇帝忘了她。

她要怎样才能引起皇帝对她的关注呢?

她想起离开京城那天,靖康帝说过的话,“我大靖有二十个州。疆域广阔,地大物博。朕坐拥这天下,却从未出去瞧一瞧这天下。”他问梁心铭可愿为他分忧?

梁心铭知道送靖康帝什么了。

********

梁县令要往上爬了,求姑娘们月票支持!

第285章 宜家宜室好夫君

她手上有一幅潜县地形图,是她花了一年多时间才绘制成的。其中,她亲自走过几十个村镇,每到一地,便绘制当地的地形图。剩下的地方,是她教卿陌等人绘图技术,让他们执行任务时顺便勘察地形,然后绘制、汇总。

她还有一幅潜山湖地形图。

全县地形图和潜山湖地形图,再加上几幅特色风景画,足以让靖康帝了解整个潜县,并清楚地看到她所做的努力。

特色风景画,其中有两幅是潜山湖的风景。

第一幅图是潜山湖的春景。今年春天,她带着惠娘和朝云在潜山湖住了好些天,画了不少画,这是其中之一。画面上碧波荡漾,近处柳枝飘扬,远处岛屿星罗棋布;旁边山上农人耕作,观者如在画中游。

第二幅图是潜山湖的秋景,梁心铭决定选在白果岛,银杏到秋天叶子就变黄,色彩极美。这幅图要现画。

梁心铭带着赵子仪和欢喜登上船,划到白果岛附近停下,先从正面视角绘制了色彩绚烂的岛屿轮廓;又如微雕般,在众多银杏树中选了一棵树特写,树下坐着两个人在下棋,面容模糊。——那是她和王亨。

梁心铭坐在船头,面前案上铺着画卷,桌案上除了绘画用的颜料,还有一食盒,里面装着菱角和糖炒栗子。

日头偏西,秋风清凉,她不由打了个寒噤。

赵子仪将她的斗篷取来,为她披上,道:“大人,歇会儿吧。欢喜煮了糯米藕,趁热吃一点。”

梁心铭道:“好。”却还是没停手。

赵子仪心一紧,担忧地看着她。若是以往,她听见有这类吃的,都会两眼发光,立即要吃;可是现在竟兴致缺缺,只说“好吧”。他担心再这样下去,她会倒下。

他想提起她兴致,便试探地问道:“大人,等上岛,属下打一只兔子,让欢喜烤了怎么样?”

梁心铭道:“算了吧。太麻烦。”

赵子仪心更拧紧了,愁!

下船的时候,梁心铭正要跳上岸,忽然一只手伸过来环住她腰,跟着身子一轻,便落在了岸上。

她转脸,对赵子仪道:“大哥就是厉害。丁丁那小子武功练得怎么样了?上次爬墙,害得我手都磨破了。”

赵子仪道:“现在他可以带着大人翻墙了。”

欢喜跟着跳上来,道:“他那天还带着我试了一回呢。”

梁心铭轻笑起来。

上了白果岛,梁心铭顺着记忆中的路,找到去年游玩的那片银杏树林。站在林中,脚下踩着厚厚的、金黄的银杏叶,她默默地看着对面的古树。

恍惚间,看见两个青衣男子正坐在树下对弈。

剑眉男子道:“青云为何如此高兴?”

清雅男子道:“恩师猜猜看?”

赵子仪看着前方伫立的身影,生出孤单的感觉,忍不住上前劝道:“大人是否担心安泰?大人不必担心。以安泰的智谋,不会有事的。当年他和属下一块游历时,什么苦都吃过,连烹饪这样的事都学会了呢…”

梁心铭猛回头,错愕地看着他,“恩师会烹饪?”

赵子仪点头道:“是。安泰做饭很好吃的。”

梁心铭无法想象王亨做饭是什么样子,忙道:“大哥给我说说,他都会做什么。——咱们去那边坐。”

赵子仪见她有了精神,暗松了口气,对欢喜使了个眼色,欢喜忙从包裹里拿了块毯子出来,过去铺上,三人便背靠着古树坐了,听赵子仪说他和王亨游历的故事。

“…我烤的兔子,他嫌弃说狗都不吃。我说,有本事你烤一个来试试。他吹嘘说,只要他愿意,学什么都容易。我自然是不信的。他就装成一找活的,到一酒楼后厨打杂。在那干了三天,走了。”

梁心铭忙问:“可是吃不了苦?”

赵子仪道:“不是,学会了。”

梁心铭失声道:“不可能!”

赵子仪道:“属下也觉得不可能,可是他真的学会了。做了两顿饭,没酒楼的好,比一般人强多了。后来就越做越顺手。我们常常露宿野外,吃的都是自己想办法,他因此练了一手烤鱼和烤肉的本领。他也不是肯下厨的,因为太挑剔,吃不了我做的东西,不得已才亲自动手。那次在湖州,为了省事,他买了两条火腿让我挂在马上,每到歇息时,他就削一块火腿肉,切成细细的丁,加上胡萝卜和笋干一块用油炸了,香喷喷地炒饭,叫做‘火腿炒饭’。有时候在农家买些蔬菜来搭配,更好了。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炒饭,天天吃都不厌。我是彻底服气他了。”

梁心铭喃喃道:“天才不是传说。”

小亨亨现在是宜家宜室的好夫君典范。等他回来,一定要他用火腿炒饭给她吃。她越想越开心,忽然想自己好歹也是个女人,开发开发,也许就能挖掘出潜藏的厨艺天分,因此对赵子仪道:“大哥你抓个兔子,我也来烤了试试。”

欢喜一听,急忙道:“大人,有婢子在,哪能让你动手呢?奶奶要是知道了,会骂婢子偷懒的。”

梁心铭和赵子仪相视而笑,不理小丫头抗议。

赵子仪起身,叫梁心铭一块去看他打猎,一面走,一面对她道:“属下虽不会做,却会吃。大人做了,属下来评判,看比安泰做的如何。”

梁心铭讥讽道:“大哥会吃?真太厉害了!”

赵子仪听她打趣自己,忍不住笑了。

梁心铭一见他的虎牙,又道:“大哥这小虎牙真绝了!”

赵子仪没有窘迫和掩饰,道:“小时候,我爹常抱着我吹,说他儿子比隔壁家的姑娘还俊。结果长大了…”

话未说完,梁心铭便失声笑起来。

赵子仪亮着小虎牙,陪着她笑。

梁心铭烤的兔子味道如何,无人得知,因为她下了封口令,不许欢喜和赵子仪泄露一丁点。

回到县衙后,梁心铭便拟了详细的奏折,通过唐知府往上递交,私下她又给林巡抚写了信,将修路的规划告知。

唐知府对梁心铭的背景很清楚,心想这路若是修成了,自然有他一份功劳;若上面不同意,他也没损失,何不支持呢?于是他便批示了,再上呈递交到徽州府。

林巡抚看后,觉得梁心铭不是莽撞之辈,既然提出这计划,想必胸有成竹,也和唐知府一样的心思,也写了奏章,连同梁心铭的折子和那些图,一起送往京城。

中午好,宜家宜室的小亨亨求月票!

第286章 奉旨进京

梁心铭暗中除了九名官员,九人都风马牛不相及,分属各地,但在左端阳眼中却不是这样,正如梁心铭所料,他将这些人串联起来,便看出了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