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捉了她胸前的衣带一把拽到跟前,她吃了一惊,看见他的眼中几乎喷出火来。

好,好,又要挨打了,她心想。腿上的伤还在隐隐地疼痛,这回是不是要打脸?她原是跪着的,现在被他拽得挂在床沿上。她闭了眼不敢看,斟酌着他的手会有多重,而心中的某个小角落却高风怒号,旌旗招展,说不出的快意激动。默默地数着一二三四,单等着他终于失态的那一刻,她才好鸣金收兵。

“说这样的话,羞也不羞?”他俯在她耳边轻声问。

她猛然睁眼,正撞见鼻尖前极大极圆的一对瞳仁,幽黑深处亮如星子,怒火中居然隐隐有调笑之意。一瞬间,她发觉自己完败,还未及撤退,唇上被重重地咬了一口。

他捧着她的头颅压向自己。两片朱唇甜美娇柔一如往昔,犹带缕缕茶香,他早就想着要再尝一尝其中滋味的,此刻不尝更待何时。她被他捉住了手腕,箍紧了身子,一丝儿也挣扎不得。据说咬断舌头可以令人流血而亡,她恨恨地想,她要咬死他!她松开牙关寻找他的舌尖,他却以为是在迎合自己,立刻追进,愈发温存绵密,抵死纠缠,一点余地也不留。她与他紧紧扭在一处,就是咬不到,急得她喘不过气。

憧憧灯影之下,一枚鸾凤金帐闪闪烁烁,如明月照人,忽然被谁的手扯将下来,半幅红罗帐顿时滑落如瀑布,披裹了帐底的一对鸳鸯,一时繁花锦绣,胭脂醉染,不知今夕何夕。他将她紧拥在怀中不许动弹,一边竭力亲吻,一边双手沿着娇柔的身躯次第而下,渐渐挑入花间深处。她只觉心都化成了甘醴被他吮去了,忽然两腿一酥,软倒在床中。他趁势将她按在枕上,一只手顺势托住了她的腰。

“啊!”她惊叫了一声,猛地蜷起身子。他忽然觉得手上一片冰凉滑腻,才记起她的双臀和大腿上涂满药膏,全是不能碰的新伤。若勉强行事,她定是吃不消的。

他一时懊恼至极,简直想要冲出去砍了那两个行刑的仆妇。如今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他伏在枕边紧紧抱住她,心中挣扎了很久,总算渐渐平静下来,这才慢慢坐起,给她翻了个身,教仍旧趴着。

“等伤好了再来…”那张小脸如玛瑙般鲜红欲滴,看得他忍不住轻捏了一下,“你不要也得要。”

她这时也稍微清醒了一些,颤着声音道:“你还是等我死了吧。”

“好。”他一边整理衣衫,一边简单地说,“我等着。”

她怕他还有手段,索性拉过薄被把头脸都蒙住。然而等了很久也没听到动静,悄悄掀起被子缝一看,他总算是走了。

她蜷着身子侧向暗壁,心如啜泣般一阵阵缩紧。被他摩挲过的肌肤犹自处处发烫,仿佛那双滚热的手竟然没有随它们的主人离开,依然在她身上温存缠绵。他身上的气息犹在鼻间,他胸中的激跳犹在耳畔。她恨不得以头撞墙,然而连起身的力气都一丝不存。不是第一次与他欢好,也不过片刻的工夫…怎么会如此…可怕?

她竭力去想别的事情。然而想起的还是他,方才吵成那样,那些话竟然一句一句都记得,在她的脑子里越转越清晰,忍不住还要反复琢磨起来。

槅扇忽然吱呀了一响,听得她不由得打了个寒战:“你…去哪里了?”

“先前殿下说要自个儿守着娘子…我就出去择燕窝了。”

回头看时,却是谆谆站在帐子外面,眼光躲躲闪闪地不敢看,她明白自己的模样必然十分难堪。

“殿下刚走了,我就进来看看…”

“你说什么燕窝呢?”她索然问道。

“上头赏的呀。叫每天早上熬一碗燕窝粥,给娘子补补身子,伤好得快些。”

她听得难受,忽道:“你跟他们说一声,备些热汤,我要沐浴。”

“这不行呢,总得等伤口长上了才能下水。”谆谆道,“要不…用帕子擦一下?”

她没有回话,依旧面朝墙壁蜷作一团,沉静得像一个影子。

谆谆轻手轻脚整理了被褥,捡起了落在地上的主腰,将两幅月白纱帐合好,又换上一炉安息香。正要掩门而去,忽然听见她又说话了,原来是一直没有睡着。

“你上次和我说,陆家哥哥回来了,他与你的姨婆是旧识…你能替我带个信儿给他吗?”

谆谆愣了一下,方才反应过来,连声道:“好呀好呀,我叫姨婆去找他。可是…你想叫他去揍殿下一顿替你出气,怕是不成的…”

“你说什么呀,”她说,“我只想请陆家哥哥设法去问一问表妹——他们如今是一家人,就问她今天到底有没有进宫?”

“好,我记下了。”谆谆应得十分爽快。

“林夫人有喜了…”她在枕上喃喃道。

谆谆随口道:“有就有呗,又不关咱们的事儿。”

帐子里再无声音,这一回大约是真的入梦了。

又隔了两日,坤宁宫司籍女史沈夜捧着皇后的题目,上蓬莱山来探望琴太微。宫中姐妹暌违日久,相见自是十分欢喜,不免又将宫中的琐事闲话了一番。

近来皇后十分烦恼。自从皇帝为了拖延时间而甩出为康王杨檀选妃的命令,一时间上下都乱了。都中高门显贵人家有待嫁女儿的,纷纷表示亲王选妃当因循祖制,广选于平民百姓之中,而小康人家又不大舍得把亲女嫁给一个呆子而贻误终身。康王被人明里暗里地嫌弃,皇后已是气愤难忍。偏生又还有些个贪慕富贵的宵小之徒,硬是走了司礼监的门路想把女儿送进来做王妃,皇后又自是看不上这样的人,连连斥责了几个受贿的内官。左右为难之际,坤宁宫打醮请神愈发频繁起来,琴太微这里亦稍微忙了些。女史出宫亲传题旨还是头一回,无非是为了琴太微挨打的新闻罢了。

沈夜牵着她的手上下打量一番,笑道:“听说你因为跌碎了太后赏赐的盆花,被打了二十杖,吓得我们心惊肉跳,只怕有个好歹。倒是娘娘说,岂有吃了二十杖还能写出青词来的人。今日看来,果然将养得甚好。”

琴太微红着脸道:“连日在床上趴着,腰都酸了,咱们去外面走走吧。”

“原来你还走得路。”沈夜惊笑道。

“只是不能久坐着罢了。”

两人相携着走到虚白室后院的水廊上,沿着太液池岸边的假山信步闲逛。秋日晴好,湖上波光撩人,鸥鹭往还。偶然一阵山风拂来,草木瑟瑟,幽香细细,隐约有一缕清甜如蜜的味道。

“这山上有桂花吗?”沈夜奇道。

琴太微道:“山中有前朝的广寒殿,殿前一株老桂树,足有三人合抱粗,据说是前朝道宗皇帝为讨萧后的欢喜,特意遣人从汴梁艮岳的废墟里挖出,千里迢迢移植过来的。这时节想来已开花了,咱们上去看看?”

“罢了罢了。”沈夜连忙摆手道,“不过就这么一问,你倒来劲儿了。腿伤还没长好,好生休息着吧。”

“待我做了桂花露,托人带一瓶子送给你和曹姐姐。”

“那就先谢谢你啦。”沈夜笑道,“说起来,这个地方住着可真好,又清静,又有趣,一年四季花草不断,强胜宫中百倍。都说徵王殿下甚宠爱你,当真不是虚言——你别皱眉头,就连郑总管那样有年望的前辈,污损了淑妃娘娘的画儿尚且要领板子,何况小小一个宫人?我出来时,曹司籍还叫我提点你小心谨慎,要恭顺主君,和睦左右,切莫恃宠而骄才是。”

琴太微一时无言以对,又听沈夜絮絮道:“你知不知道柳美人的事?”

不等她想起柳美人是谁,沈夜便迫不及待道:“就是前一阵子宫里的大红人呀!她年纪很小,也不算很好看,本来毫不起眼的一个人。三月里不知怎么的,皇上忽然翻了她的牌子,从此就得了意了,尤其淑妃娘娘生育之后,皇上几乎天天和她在一起,连着晋了琳嫔、琳妃,针工局、银作局、织染局的几位大总管都围着她转。本来下个月,连她那个在大兴县放羊的父亲都要封平乐伯了。”

“…本来?”

“前几天她被夺了琳妃的名位,依旧降为美人。景阳宫也不让再住,直接搬到永巷去了。原本也不是一桩大事,苏州织造上来一批新样的衣料,皇后娘娘不要,只教宫里几位要紧的娘娘挑拣,柳氏自是不让人的,一大半叫她卷了去。结果么,过了几日,杜娘娘忽然在太后面前说,琳妃做了一条大红织金襕裙,大红…也就罢了,那裙襕竟是‘江崖海水双龙赶珠’的纹样,这是皇后才能用的。太后老娘娘生了气,教皇后彻查此事。皇后问琳妃时,琳妃却一口咬定不是龙纹,只是飞鱼,妃嫔命妇亦可用得。取了那件衫子来,那纹样倒真是教人作难,说是龙要差一点,说是飞鱼又与平日所见不同。问了针工局的几位内官,亦各执一词。淑妃最是博学又善画,皇后待要问她的意思,她却先上了一道自陈,说那日挑选衣料大家都在,是她说了一句琳妃穿这红的好看,琳妃才拿了去的,她愿分担罪责。如此一来,皇后自不好再问她,又问了沈敬嫔她们几个,有人说还是像飞鱼,有人说看不出,也有人说只怕真是龙。琳妃看看说是飞鱼的人也不少,遂到皇上面前哭说杜娘娘造谣害她。皇帝催着皇后办理,皇后只好想了个不是法子的法子,把那件衫子用一只漆盘盛了,传给宫中嫔以上的十二位娘娘一个一个看过。再另置一铜瓶,教娘娘们各写一签投入瓶中,不一定要署名,只写是龙还是飞鱼。最后漆盘和铜瓶传回坤宁宫,你猜如何?”

“她既已被贬,自然当时说是龙的人,比说是飞鱼的人要多。”

沈夜摇头道:“只有一人投了一张署名的白签,正是淑妃,她陷在其中不好表态。其余十一签,都未署名,都写的是龙。”

不管面上如何表态,暗地里人人都盼她死。

“如此一来便定了琳妃的罪。请皇帝示下,皇帝只说按律办理,按律是要降为宫人的。皇后想着给她留点体面,只降回了美人,迁去冷宫了事。她自是不服,闯到乾清宫去找皇上,偏生那日皇上忙着和谢大人议事,只教先送走。后来竟也没再问起。仅仅数月恩宠,随即打回原形,君王的宠眷…其实不能太过依赖的。”

琴太微默想一会儿,深觉其中颇有蹊跷,忽道:“姐姐,我真不喜欢这些事情。”

“我也不喜欢。”沈夜怅然道,“这样的事情每听上一回,都觉得这宫里实在…实在让人待不下去…”

“再过几年,你就可以出宫了。”琴太微叹道,“我却是再出不去。”

沈夜劝道:“你既明白,行事便要分外小心。打碎太后的花盆这种事,弄不好也会成为旁人把柄的。”

琴太微哑然,只得转言道:“那么淑妃娘娘呢?她有没有受牵连?”

“她被罚了三个月的俸禄。不过,你那表姐什么时候吃过亏呀!”沈夜呵呵冷笑道,“刚罚了俸,转过身皇上就特赐她省亲了。”

琴太微瞪大了眼睛。

“这是我要和你说的正事儿。”沈夜认真道,“你那外祖母…想来你也知道,拖不了多少日子了。淑妃便求了皇上要回家省亲,皇上是允了。可妃嫔出宫省亲乃是国朝未有之特恩殊荣,太后老娘娘觉得不合规矩,不肯同意,最后只好说让皇后娘娘以探望姑母的名义摆驾驸马府,带着淑妃一道。眼下宫里忙着准备中秋节,过完了中秋就去。我想着你一直没回过家,遂跟皇后娘娘面前提了一下。娘娘说了,不妨把你列在随行女官之中。但你如今是徵王的人,必要先求得他的同意。”

琴太微连声谢过沈夜,心中却有些不是滋味,表姐回家绝不会捎带上她,倒是坤宁宫的人还记着…然则这也是意料中的事,又转了一念,不觉跌足道:“如今求他不得,我倒是自误了!”

沈夜不解其意,再三追问,琴太微终于支支吾吾地将前日挨打的真相说了出来。

沈夜连连惊道:“你胆子也太大了,竟敢私自出宫,这是犯了大忌的呀!你知不知道当初坤宁宫有个宫人出去,还是得了允可的——只忘了拿腰牌,就被结结实实打了二十棍,贬去南宫了。这还是皇后一向宽仁,若犯在太后手里,轻则浣衣局,重则直接打死的呀!”

“我岂不知,别说内苑王府,就是寻常大户人家的姬妾,未得主家许可而私自出门都会被重罚。”琴太微脸色发白,道,“可是,我实在是没有别的法子去见外祖母了,舅舅和舅母不让我回家,殿下他也不愿开口。我娘死得早,爹爹去世后,我在这世间更无亲人,只剩外祖母一人疼我,我在宫中这一年,时常梦见她唤我回家。我若不能再见她一面,心里是怎么也过不去的。”

宫中皆是如此,多少宫女青丝熬成白发,始终与亲人生死不见。沈夜一时也不知如何劝她。又听她缓缓道:“所以我想,索性拼着一死出去,强如将来后悔。反正我这一生,也不过是这样了…”

沈夜揽着她劝慰了半天,又道:“可见你是心急莽撞了。说来,你那个表妹,威国公府少夫人,到底有没有进宫来?”

琴太微摇了摇头。陆文瑾果然敏捷,立刻就带来了谢远遥的回信,琴太微不免对谆谆刮目相看。

“真是蛇蝎心肠!”沈夜诧道,“你可向徵王殿下禀明此事?”

“还没有。”琴太微慢吞吞道,“要是他问,我是怎么又知道表妹没有进宫的,我要怎么解释呢?”

“只说问过了淑妃宫里的人。”

“我才不告诉他。”琴太微烦恼道。

沈夜想了想,道:“你若不肯自辩,又何以自保呢?譬如现在,你总得求了他的允许,才能跟着皇后回家吧?”

“我才刚得罪了他,他必定不答应的。”说着说着,竟然眼眶都红了起来。

沈夜亦觉得此事十分棘手,但机会难得,总不好就这样放过了,“肯不肯的,总要求过了才知道。他既能替你遮掩,想来不是没有环转的余地。”

“不敢跟他说。”

“你才说宁可舍了性命,也要回去看你外祖母,怎么这会子又怕起来了?他是你的夫君,难道开口求他一句话,还胜过要了你的性命?”

琴太微嘟着嘴不言语。

“他如今在哪里?我陪你去找他。你不好意思开口,我来说。我虽卑微,终究是皇后面前的人,他总要给几分薄面吧?”

琴太微支吾道:“每天这时他都在半山上的天籁阁里读书。”

沈夜拖了她的手就要走。

“不去呀,我不能爬山。”她扭着身子不愿动,一脸纠结生涩。

“又胡说了,刚才是谁要带我上山看桂花来着?”

沈夜力气原是要大一些,生拉活拽地把她从阑干上拖下来,沿着游廊一路往山上去。琴太微心中百鼓齐鸣,自那晚之后她一眼都不想再看见杨楝了。两人拉拉扯扯的走到了一程,琴太微忽然大松一口气:“他不在。”

她指着半山上的一所空空的凉亭道:“他不喜人打扰,每上山读书,都要亭子里留一个小内官守着。”

只得悻悻下山。两人牵着手走回湖边水廊,沈夜正要再劝,琴太微忽然站住了,脸色煞白如纸。

顺着她的眼光看过去,只见水廊外假山后面,徵王穿着一件家常的月下白道袍,正倚着湖石闲闲坐着,手里拈着柳枝逗一只胎毛未褪的小白猫儿玩耍。良辰美景,斯人如玉,连沈夜亦不免多看几眼,琴太微却如白日见鬼一般,踮着脚就要跑。

“他都看见你了,躲不掉了!”沈夜低声喝道。

琴太微闪在沈夜背后,两人上前行礼。杨楝朝沈夜回了半礼,又问过皇后安好。琴太微低头听着他的声音,如有芒刺在背,恨不得他立刻赶了自己走开。沈夜见她不敢说话,便将皇后有意带琴太微探望熙宁大长公主之事禀了一遍。

“那就去吧。”他道,“跟着皇后娘娘出门,自然十分妥当。”

琴太微瑟瑟地跪下谢恩。粉面霞染,双目盈盈,简直叫人疑心她立刻就要哭出来。杨楝看在眼中,亦觉暗暗吃惊。

辞了出来,沈夜便数落琴太微过于胆小,徵王哪有那么难缠,又说起林夫人做局的事——“将来定要向殿下说明了。”

“人家现在有身孕了…”琴太微怅然道,“说了又如何。”

沈夜一怔,不觉跺脚道:“那你更得小心!这时候最容易出事儿,你且离她远一些。”四周看了看,俯在她耳边低声道:“我听人说呀…从前她在清宁宫走动时,就有些奇奇怪怪…”

“她怎么了?”琴太微好奇道。

“我也听得不真,”沈夜道,“她是去年年底进宫里服侍太后的,只说是画院林待诏的女儿。可是去年林待诏去世,她不穿孝不说,连一滴眼泪都没有。”

“宫中礼法谨严,本就不让为父母守孝。”琴太微道。

沈夜想了想,又道:“据说她…有点淑妃娘娘的品格儿?”

琴太微听得直出神,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子,酸甜苦辣不知是何滋味,挨了半天才淡淡回道:“我才不管他们。”

第十三章 良宵

展眼即是中秋佳节,宫中以互赠节礼为俗。杨楝是个坐冷板凳的亲王,没有人借此机会奉承溜须,只有一些故旧亲信孝敬些应时的瓜果、月饼之类。他略略扫了一眼,依次记下,先将田知惠送来的一盒月饼挑出来携至书房中,掰到第五个,饼子里才掉出一个油纸包儿,拆开封蜡,里面露出薄薄一张茧纸,字迹淡若烟岚。

因朱宝良一行人在东南的大动作,余无闻一伙人便远远地躲开了国朝的海疆,最近只在东瀛与南洋诸岛之间做了几笔买卖,居然获利颇丰,从红彝手里斩获了一大船上好的龙涎香。等东南稍平定,运到南都繁华之地卖个高价,装备四十门大炮的宝船便有着落了。又云获悉太孙——指的便是杨楝——与琴督师的爱女喜结连理,不妨问问琴氏那里有没有督师留下的宝船样式图、海舆手卷等,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杨楝心中烦躁起来,把茧纸撕成一缕一缕掷入炉中。纸条被火舌一抿,忽闪几下便化灰化烟,然而他的秘密却烧不掉、化不开、剪不断、斫不去,一想起就觉抑郁难耐,偏偏这世间无一人可与言说。

如噩梦。如顽疾。如一枚沙砾含在柔软的蚌肉里,年深日久裹上层层珠泪,明明难受至极,却永无吐出的那一日。

一时,文夫人捧着盒子进来问安,展开一件簇新的金缕红罗圆领袍,胸背各缀一片应节的缂丝彩云圆月玉兔补子。杨楝由她服侍着试穿了一回,端的是流光溢彩,华美非凡。杨楝笑着谢过,又从桌上挑了一只青玉子母螭镇纸赏还给她。

文夫人谢过恩,忽又从漆盒里拣出一件香囊来,道:“这是琴娘子献给殿下的节礼。”

“自己不来,竟支使起你了?”杨楝皱眉道。

“她说,眼下还走不得路,不能亲自来给殿下磕头,请殿下恕罪。”文夫人赔笑道。

那只香囊是六棱粽子状的,碧绿素缎裹成,腰上绣了一行细如米珠的紫花,花瓣潦草得如同小孩儿涂鸦。杨楝定睛瞧了一会儿,道:“这么难看。”

文夫人道:“原是琴娘子的手还未好,在我那儿做针线练练指爪。这香囊还是上月绣起的,颇费了她一顿功夫。因要过节才又打了个盘龙绦子,央我连缀整齐了一并带过来。这是她一番心意,殿下别嫌简陋。”

“天下哪有这样送礼的,人不来不说,东西还要别人帮着收拾。”杨楝将香囊掷到抽屉里,冷笑道,“我只领你的情,不记得收了她的粽子。”

文夫人淡淡一笑,也不接他的话,却问起节前是否要摆一次家宴。杨楝一贯独来独往,不过偶逢节庆才设一家宴,陪几位侧室坐一坐,自从陈烟萝走后,连这都要废弛了。文粲然想着中秋是个大节,林绢绢新有了喜信,琴太微又一直借口棒伤躲在岛上不敢出头,或者杨楝有意把众人都邀来一聚也未可知。不料他一拧眉毛,却道:“一个伤还没好,一个又挪动不得,还多这个事做什么?只你我二人对坐饮酒,岂不是无趣得紧?”

文夫人知道他不喜饮酒,这不过是句玩笑话,然则听在耳朵里仍不免脸上一白,犹自强笑道:“既然殿下图清净,妾就乐得偷懒了。”

杨楝亦觉出不妥,心下略有愧意,遂环转道:“上次琴娘子出事,多亏你闻风报信,我想来想去,倒不知怎么谢你才好。”

文夫人揣摩这话的意思,是真想要答谢她要她开口讨赏,还是说虽有谢意却无以为谢呢?这若是换了林绢绢,一定娇笑着要新鲜衣裙,要金珠首饰,甚至直言要陪她一晚。他明知自己不是林绢绢才会这么说,可那双墨描漆点的一双凤目竟是诚挚又温和。文夫人遂笑道:“殿下将家事托付于我,妾自当担起责任,不敢领什么谢赏。琴娘子年幼,是妾没有照看好她。殿下不问责,妾已是万幸了。”

他显见得是对这个回答很满意,文夫人心中无声地叹了一下,又道:“林夫人那里,殿下可还有什么吩咐?”

桌上正摊开一幅长卷,是林绢绢花了许多功夫精心涂染的一幅仿董源的潇湘图卷,原先说是要留到十月里给杨楝祝寿的,却提前当作中秋节礼送来了。杨楝轻敲着画纸,缓缓道:“她养着胎,后院的事务便都交给你了,你多辛苦些,有事与程宁商量着办。”这话原是早就说过的,他想了一下又郑重道:“林绢绢身子不稳便,教她不要再乱走动了。添几个老成可靠的内侍和宫女到她房里去帮忙,别教她跨出房门半步,也别让闲杂人等扰了她。”

文夫人听了这话,长久以来心中隐隐的猜测似乎落到了实处。

“先把孩子好好地生下来。”他皱着眉头轻声说。

看看暮色将临,杨楝换上文夫人缝制的新衣,加冠束带出门去。赶到太液池北岸的太素殿,徐太后在殿中坐着由几位太妃陪着说话,早有花团锦簇的一众儿孙晚辈过来磕头献礼,欢欢喜喜领了赏去。徐太后远远瞧见杨楝,立刻招手唤他跟前来,笑眯眯地道:“听说林绢绢有了喜信,我高兴得很。你且说说要什么样的赏赐?”

杨楝笑道:“祖母心中高兴就好,等生下来再赏也不迟。”

徐太后笑着摇头道:“这是我第一个曾孙,虽不是嫡出,到底也与别人不同。按例的赏赐自不用说。我想清馥殿终归狭小了些,是否不方便?再者,我这里还有两个医婆,都是极老练稳妥的,先拨给你们使用。早晚贴身伺候着,也免得临时忙乱。”

听见医婆一说,杨楝不免心中一紧,脸上却笑道:“孙儿自己就会瞧病,不必劳烦旁人。”

徐太后嗤笑道:“你瞧瞧头痛脑热的也就罢了,难道还会妇人千金科?”

“孙儿实说了吧,”杨楝道,“祖母身边得用的人自然极尊贵,纵然是我的王妃,也不敢劳动她们屈尊伺候。林绢绢一个小妾,我只怕她受用不起,反折了福气便不美了。”

这推三阻四也太过明显,徐太后沉下了脸。正要再说什么,外面人声鼎沸,却是銮驾到了。帝后二人拜过太后,又依次升座受礼,一家亲眷团团见过,才有司膳内官请众人入席。

筵席摆在殿外的三层白玉丹墀之上,高台四角悬挂琉璃宫灯,满地团团地摆满盆花,皆是嫣红的秋海棠、银白的玉簪花。山珍海错、玉液琼浆杂列其中,应节的各色花饼、如意饼、金银茶食和馓子垒成座座小山,山顶插着金银五色剪花,盘中新摘的玛瑙葡萄与翡翠蜜瓜各自甜香缭绕,酒未开樽已有三分醉意。

一时云破月出,水天澄澈,清风徐来,满池碎金。水上花影浮泛,阁中笙歌相和,嘉亲美眷,语笑嫣然。三杯“长春露”下肚,皇帝满心畅意,索了纸笔过来,一气写下三首绝句,又命随侍内官朗声念出,博得满座喝彩。他自幼雅好艺文,琴棋书画样样拿得出手,咏月三章写下,连太后亦真心称赞了几句。皇帝犹觉不足,又命座中诸位妃嫔步己韵和诗一首。

徐太后笑道:“放着这么些兄弟子侄在眼前,却叫内眷写诗,这是皇上糊涂了。”

皇帝一想确有不妥,遂环视一周,教杨樗和几位庶弟、驸马各自写了诗来,因见杨楝远远地坐在一边,特意取了自己案上的纸笔教人递过去。

咏月原是烂熟的题材,杨楝略想了想凑出四句,偷眼看见旁人都还在搜肠刮肚,遂放下笔慢慢走开,两眼瞪着湖上粼粼波光只作沉思状。

湖心灯火荧荧,内官们在蓬莱山上搭了一个巨大的灯架,几百只五色灯笼组成“太平万岁”四个大字。杨楝望着黑沉沉的山影,忽又想起虚白室中那个推病不出的人,这时一定带着侍儿溜出来看灯了。

席上垒着拳头大小的一盘螃蟹,据称是阳澄湖所产,一路漕船运送,皆用成箱的湖水养着,今早刚到通州码头,便快马送入清宁宫小厨房,专供太后设宴所用,只只色若胭脂、肥满喷香,又比平日贡上的更好。徐太后特好此味,年年要摆上几回螃蟹宴,带着宫中上下皆尚食蟹。然而好蟹产自南省,每年单是运输一项即靡费不少,这也就说不得了。

今日这螃蟹挂着忠靖王府孝敬太后节礼的名目,暗地里却是杭州巡抚一手操办的。杨楝只吃了一壳子蟹黄就放下了。这时出神想事,不知怎的又记起少年时被琴灵宪悄悄带去海上看水师的宝船,正逢余无闻从扶桑做了一笔生意回来,船后拖着的渔网里有车轮大小的雪蟹,长腿巨螯,色若胭脂。用船上的大锅略蒸一下,匕首砍开,膏脂流了一桌,连脚壳尖子里都是满满的莹白如雪的肉。连琴灵宪也放下了斯文架子,卷起袖子掰下一只硕大蟹钳,笑呵呵地捧给他,蟹肉甘甜如荔枝,犹带着海风的清新。

要是跟琴太微说这个,大约她又要瞪眼了。又是一连几日都没有看见她,连中秋节都不曾露面,如此想着,他伸手又取了一个螃蟹。忽然听见上面催诗,只得回到条案边,匆匆写下先前想好的四句,转见陈驸马刚交了卷一脸得色,又低头把自家的一句涂了,重写了一句。

皇帝这几个庶妹的驸马,皆依国朝祖例而广选自民间,以品貌德行为先,并非个个都是文章才子,其中要数仙居长公主的陈驸马读的书多,果然这回又拿了魁首,皇帝特命人折了一支丹桂赏赐他簪在帽上,屏风后女席中的仙居长公主亦是双目放光。皇帝又品度一番,选出一两篇赞过赏过,忽然掉过头瞧着杨楝笑道:“徵王这篇,不比陈驸马的差,然朕却以为该罚。”

杨楝惊得几乎将茶杯跌在地上,立刻疾趋至御前跪下称罪。

席间一时鸦雀无声,徐太后不由得盯了皇帝一眼。皇帝仍是笑盈盈的,望了望皇后,道:“朕看你平日里为你婶娘写的青词,篇篇都是佳作,怎么朕叫你作诗,却不肯好好作来?”

杨楝心中稍定,微笑道:“臣无能,平日里自己在家慢慢琢磨,尚可敷衍一二。值此良宵盛景,龙威赫赫,心中已是诚惶诚恐,又有陛下的三首珠玉在先,极尽绝妙好词,臣更不知如何下笔。古人云‘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臣今日可是领教了。”

虽是忍不住冷笑了一下,皇帝心中终归是受用的,遂道:“我见你先前涂改过一句,删去的是什么?”

杨楝才知他一直盯着自己,不觉暗暗叫苦,只得道:“是‘莲舟载月归’。”

“好句,为何不用?”

“只因陛下有‘林下美人’之句,艳冠群芳,侄儿的采莲女自惭貌陋,故不敢争妍。”

听他说得有趣,皇帝亦不免呵呵笑了起来,当场将三篇御笔诗稿赏给了杨楝。徐太后亦跟着笑道:“原来皇帝是这样罚人的,似此将来人人都要讨你的罚了。”

“‘莲舟’一句清丽,亦可将功抵过了,朕不是那般小气之人。”说着回味起梅花美人与采莲女之比,未及细想,却见杨樗捧着诗稿摇摇摆摆地上来了。

皇帝一见便皱起眉头:“我只道你不肯写了。”

杨樗不敢答话。皇帝将四行诗略略扫了一眼,便转递给身边的杨楝:“你来品评一下。”

杨楝一心想着今晚不可出风头,不料皇帝给他来了这一出,才只读了一句,骤然觉得心跳都加快了。他曾与杨樗一同读书,深知其最惧这类笔墨游戏。这首诗辞藻优雅,用典娴熟,水准还在皇帝之上,定是有人暗中捉刀。杨楝踌躇起来…准备了许久的事,临了忽给他这么一个机会,要不要借此揭穿呢?

他定了定神,收住了自己的妄想。皇帝虽从不关心杨樗,未必就看不出其中有问题。他心中冷笑几声,只道:“文辞稍欠雅驯。”

皇帝不觉挑起了眉毛。

“然少年豪气,浑然天成…”杨楝继续道,“文笔虽朴却已显出天家气度,福王殿下愈发长进了。”

明知他一派胡言,皇帝却也不好再说什么,草草点了头,也不命人诵读给大家听,就挥手叫都退下了。杨樗不由得满脸纠结地望了杨楝一眼。徐太后顿生疑窦,对身边的李司饰使了个眼色交代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