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二舅妈待周榭相比。自己当然没那么幸福。可是和以前听说的那对婆媳相比,大太太对她还是和气得多了。她早晚也需向婆婆问安,但是大太太并没有让儿媳妇捧着水盆服侍她洗脸梳头,也没有让她终日站在身边。以便随叫随到。

这其中范妈妈也起了作用。相对于大少奶奶钟氏,范妈妈当然更亲近四少奶奶。钟氏对她也客气,可是钟氏出身优越。让她对一个下人示好,她做不出来。可是四少奶奶就随和多了,从一开始待她就很客气有礼,更重要的是出手大方。

再说四少奶奶又没让她干什么不该干的事儿,不过适时帮几句话,这事做起来惠而不废,顺手推舟。范妈妈自然乐于帮忙。

有了范妈妈不着痕迹的帮助和私下里的一些提点,又林的日子过得还算平顺。生活上的一些小问题可以慢慢克服。饮食上头,厨子也能做挺地道的于江菜色,因为老太太就是于江人。当然,其中还有朱慕贤的原因。这位四少爷可是大有出息的人,老太太和太太对他的起居特别上心,几乎是有求必应。

又林经过穿堂的时候,两个坐在那儿闲话的婆子忙站起来,笑着招呼:“四少奶奶。”

等又林过去了,那两个人又重新坐下闲话:“刘家少奶奶今儿没过来?”

“她敢来?大太太肯定不会给她好脸儿。于家人现在肯定肠子都悔青了,还想攀高枝儿,现在…”

又林听见了,不过她并没往心里去。

翠玉却想着。那位刘家的奶奶,以前的于家表姑娘,要是还要点儿脸面,就不应该再踏进朱家大门一步。

虽然朱家的人表面上都对此事三缄其口,但是下人们私底下的议论可少不了。于佩姿曾经在朱家住过好几年,朱家的下人没有不熟悉她的。胡妈妈就打听到了不少。只不过这种事情又林不感兴趣。

院门敞着,傻妞正提着把壶浇花。又林进屋更衣,翠玉朝傻妞招了下手,傻妞忙放下壶过来,还在裙子上蹭了几下手。

这一下手是干净了,可是水都蹭裙子上了。

翠玉摇摇头,这傻妞。

相处久了,也没人会讨厌她。

“怎么这会儿在院子里干活儿?半夏呢?今天不该她照料院子吗?”

傻妞说:“半夏说她头疼。再说今天天热,再不浇浇水花儿都蔫了。”

翠玉看了一眼那边屋的屋门。

要在以前她非进屋去把那丫头揪出来好好骂一顿不可。一样是当丫头的,她就这么娇贵,一点日头也晒不得?

“她让你干你就干啊?你是奶奶的丫头,又不是她的丫头。”

傻妞只会嘿嘿笑。

“行了,别在这儿傻站着,再等一会儿花也晒不死,跟我去一回厨房。”

这活儿傻妞喜欢,每回去厨房,那儿的婶子大娘总是会招待她们些点心果子之类的。傻妞还帮她们搬过水桶拎过口袋,这样能干活儿实心眼儿姑娘没谁不喜欢。

朱慕贤回来的时候院子里很安静,浇花的喷壶摆在台阶下还没有收走。窗子上的湘妃竹帘放下了一半,这院子几天前还空旷冷清,现在却充满了一种生气。

小英已经听见了脚步声响,笑着迎了上来:“爷回来了。”

朱慕贤顺手把手里用黄纸包着的两册书递给她。

“你们奶奶呢?”

小英一笑,没吭声。

朱慕贤掀开帘子进了屋。

几个丫鬟住的那间屋窗子朝外

屋里有一股淡淡的馨香,又林换了一件在屋里穿的衣裳,那是一件很宽松柔软的衣裳,袖子很宽松,她抬起手梳头的时候,袖子就朝下,露出光滑纤细的一段手臂。

又林没回头,不过她在镜子里已经瞧见他进来了。

朱慕贤放轻了脚步,缓缓走过来,手搭在她的肩膀上。

“回来了?”

“嗯,今天遇见杨大人了。从前我曾经跟随杨大人读了两年书,杨夫人待我如子侄一样,还说下回让我带你一同去做客呢。”

又林站起身来,朱慕贤松松的揽着她的腰,感觉在手心滑动的衣料象水一样,而被丝绢包裹的身体柔软婀娜,让人爱不释手。

“给你买了两本书…没事的时候可以消遣消遣。”

又林心说,现在可没有那个闲情坐下来好好读书了。她要花心思来搞通婆家这些复杂的关系,要应付婆婆——这之外的时间,几乎全被他占据,哪还有读书的闲暇?

夫妻俩说了几句话,朱慕贤换了衣裳,外头有人来传说,说老爷子让四少爷过去一趟。他只能又换一回衣裳去见祖父。

半夏躲在屋里,悄悄掀起一点帘子,正好看见朱慕贤的背影。

她知道少奶奶不待见她,所以轻易不往前凑。

端茶递水的差事她挨不上,在奶奶的眼皮底下她也不能做什么。更何况还有翠玉她们眼错不见的盯着,半夏就算想做什么,也寻不着一个合适的机会。

二太太马氏这几天一直闭门不出,院子里还在煎着药,看着颇象是那么一回事儿。

实际上马氏这几天快要急疯了。

即使老太太发过话,对她暗示过前事不究。可是她深知道大太太不会这么轻易放她一马。库里头有不少和账上对不上的地方,有些是多少年的亏空,但是最近这几年都是她做了手脚。账本和钥匙一交出去的话,这事儿怎么都盖不住了。铺子里和庄子上的亏空好说,库里短了东西那是实打实的,要蒙混过去可不容易。

她本来想着先装病,然后想法子把账平了。可是大太太也不是吃素的,她已经让钟氏带人去了库房,把那摊子事儿接了手了,她这里也难说没人盯着。

库里有好些古董,是装在箱子里的,那些东西一时用不着,又收得严密,一时不会有人去查看。二太太当时和人合伙儿做买卖,想要入股,手头银钱又不方便,就打起了那些古董的主意。当时只说拿出去抵了钱,待一周转回来就放回去。可是谁让她走了背运,做什么赔什么,那几样古董是赎不回来了。倘若大太太让人盘查出来,那一定会揪着此事,绝不会轻易放过她。

二太太急得夜里睡不着觉,白天吃不下饭,两眼通红,焦躁难安。眼看这装病要变真病,也没有想出什么办法来填补。

二老爷倒宽慰她——毕竟是多年的夫妻了,她做的事也都是为了二房,为了儿女。二老爷总不能这时候撇开妻子不管。

“你也放宽心,别真熬坏了身子。不行的话,我去娘那里认错,说是我把古董取出去结交打点关系了。娘就算罚我,也总不会不认我这个儿子。”

二太太抹了下眼,面朝床里躺着:“我闯的祸,哪能让你去顶。再说,老太太真对咱们一房灰了心,以后长安和明娟他们只怕也讨不了长辈欢心了。”

“你还不是为了我,为了儿女才冒这风险的?总不能有事你一个人出力,到了儿罪责你也一个人担。”

二太太用帕子捂住了脸。

“我去娘那儿认错吧,这事儿娘只要点了头,后头就不会有麻烦了。娘的脾气我了解,要是死撑着不认错,她才会更恼怒。老老实实认了错,她反倒会宽容得多。”

“不行,不能去。”二太太坐了起来,咬着牙说:“老太太现在一心偏着大房了——我还有办法。”

第178章

又林自到了京城之后,头一回得到了出门的机会。

大太太看着请柬,真是感慨万千。

有好几年不曾接过这样的贴子了。几年中朱家门可罗雀,过去那些挤破头来献殷勤攀关系的人,就象全部约好了一样都消失不见。

但是朱老爷子的事儿一换了说法,这些世交故旧们,又象是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冒了出来。

贴子上当然是请她们婆媳妯娌都去,不过按习惯,老太太很少出门应酬,都是大太太出面居多。

这代表着朱家的苦难已经要过去,又重新踏入过去的那个圈子。

大太太既感慨,又兴奋。从接了贴子就开始坐立不安。范妈妈在一旁陪笑凑趣,拣着大太太爱听的好话说。

“这两年都没做什么新衣裳,也不知道现在京中都流行什么花样的料子,梳什么样的发髻了。”

范妈妈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去后头巷子找个梳头的媳妇来一问就知道了。”

可不是,这还得问专业人士。这些靠手艺吃饭的媳妇婆子们经常出入京城的大户人家,要说现在时兴什么,谁都没有她们知道的清楚。

大太太一刻都等不了,立时让范妈妈去找人。范妈妈笑着说:“您瞧您,这会儿叫了人进来,正好是用饭的时候,用了饭,您不得歇一会儿养养神?难道就一直让人白等着不成?”

大太太也笑了,指着她说:“就你话多。也好,那也过了午再说。记得一起找个裁缝来。”

范妈妈笑着应了。又问:“老太太多半是不会去的,可是咱们大奶奶和四奶奶那儿,您总得带她们去开开眼吧?”

大太太犹豫了一下。大儿媳妇出身不错,人也大方。这种场合她以前也经过见过。可是小儿媳妇…别人只要一打听着她娘家的底细,只怕就要在背后偷笑议论。可是若不带吧——新媳妇进了门,亲朋友故旧面前总得要见一回。不然的话也说不过去。

范妈妈劝大太太:“四奶奶年纪还小,又是新媳妇,对京里头的规矩、来往、人情礼节都不熟悉。您要不教她,能指望谁教啊?将来咱们四少爷是要有大出息的,这媳妇也得懂世故会来事儿,才能当个贤内助不是?”

这话可说到大太太心里去了。她是不待见小儿媳妇,可是这不得顾着儿子么。要是媳妇上不得台面什么都不懂什么人都不认识。将来怎么同人结交?怎么同人来往?

大太太随大老爷放了好些年外任,深知道夫人外交的重要性。有很多男人不方便出面做的事,不方便说的话,都靠着夫人们来沟通走动。当时他们来往的人家里就有一位金知州,他夫人八面玲珑。很会说话。金知州后来谋了个好缺升了官,据说全是这位夫人出的力成的事儿。

范妈妈说的对,就算不能人人都象金夫人一样能帮夫旺夫,起码的道理人情总该懂得,不惹人笑话,不会给家里惹祸。

“好,让人去叫她们来。”

范妈妈笑着应了一声出去了。

钟氏那儿是锦云去传的话。锦云到了院门口,已经有丫鬟瞧见她了,笑着说:“哟。锦云姐姐来了?可是太太有什么吩咐吗?”

锦云笑着应:“太太有事儿,打发我来传个话。大奶奶可在屋里了?”

小丫鬟说:“我们奶奶带着少爷去花园了,我这就让人去找。锦云姐姐先坐坐,喝口茶歇个脚。”

“好。”锦云也不同她客气。她是大太太的人,到了这里,钟氏都会对她十分客气。更不要说这些小丫头了。

小丫鬟出门去找人,锦云在门前站了一站,就穿过回廊往左边走。

锦珠已经听见外头说话的声音了,正站在门口等着她。

锦云同她在一起好几年,两人交情不错。不过现在一个做了房里人,一个还是在做丫鬟,身份却不一样了。

锦珠给她倒了茶来,锦云正打量屋里的摆设。东西倒是都挺新的,也挺鲜亮。不过锦云在大太太身边多年,眼力也练出来了。这屋里并没什么值钱的物件,茶壶茶杯花瓶这些和外头那些屋里头用的都一样。锦珠身上穿着件桃粉的衣裳,头发挽着芙蓉髻,别着两根簪子并两朵绒花,也不见有什么贵重的装饰。

“你怎么过来了?”

锦云说:“太太打发我来传话,刘太夫人要过寿了,请咱们家过去赴宴呢。太太让我过来传话知会奶奶一声,要做衣裳、要商量寿礼,还要准备出门的事儿。”

锦珠点点头:“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刚才锦云过来,丫鬟对她热络客气,锦珠都听见了。以前她还在大太太身边服饰时,别人也是这样对她的。可是被大少爷收房之后,整天闷在屋里不得出去,有什么事儿也差不多总是最后知道。在大奶奶面前又要小心奉承,还要防备另两个通房丫头勾在一块儿算计她。锦珠有时候想,她现在虽然说不用做活伺候人了,可是过得还不如从前体面快活。

锦云问:“太太回来了,这几天你也不过去请个安?”

锦珠小声说:“大奶奶这几天着急上火的,脾气不好,我也不好往前凑,且再等几日吧。”

锦云正要说话,听着外面有脚步声响,来不及再说。她到了院门口,果然钟氏带着儿子进来了,母子俩脸都让太阳晒得红红的,钟氏笑着说:“你怎么不在屋里等我?天气可热着呢,快进屋吧。”

锦云把大太太的意思转达了,让钟氏吃罢午饭后半晌再过去。钟氏客客气气地说:“这事儿不拘让谁跑一趟就行了,你还自己过来。”又让丫鬟倒茶来,锦云可不敢坐下来再吃茶,又怕大太太那里还有吩咐,话交待完就走了。

又林那里是范妈妈亲自跑了一趟。

院门口有两个丫鬟站那儿说话,范妈妈老远就看见了傻妞——这丫头肯干活儿,有力气,人又傻乎乎没什么心眼儿,范妈妈也喜欢她。和她说话的那个丫头,范妈妈也知道——生得比别人都出众俏丽,又不见她平时做什么当用的活计,就知道她陪嫁过来是干什么的了,这种事儿很常见。

傻妞看见范妈妈过来,赶忙问了好,又进去传话。范妈妈打量了半夏几眼,半夏抿着嘴,把头低了下去。

“你多大啦?”

半夏细声细气地说:“十五了。”

“家是哪儿的呀?”

“在房安。”

那地方离于江不远。

小英迎了出来,范妈妈也就没再问下去。

到了又林面前,把这事儿一说。又林想了想,问:“这位刘老夫人是什么人?以前同咱们家有来往么?”

范妈妈就料到了又林要寻她打听,早预备了一肚子的话了。

“刘大人以前和咱们家老爷子交情极好的,两家也经常来往。就是这几年往来得少了…听说刘大人现在跟着几位老翰林大人一块儿编什么书哪,差事倒也算清闲。这不,再过几日就是刘老夫人的寿辰了,他们家特意下了贴子来的。”

又林心里就有数了。

范妈妈话里至少透露了两个关键,一是刘大人应该也受了朱家的牵累,编书这种活儿毫无实权,就干吃一点俸禄,养老等死。二是这几年两家基本不往来,这次还需要特意下贴子通知,可见关系毕竟不复从前了。

因为院子里书房还没收拾齐整,朱慕贤就先去小书房那边读书。中午他回来用饭,又林把这事儿和他说了。

既然以前交好,那朱慕贤肯定也知道刘家的事儿。

果然她没猜错,朱慕贤说:“以前我跟着祖父,刘家也经常去的。刘大人和祖父一样爱下棋,刘老夫倒是个和气的人。母亲说要带你和嫂子一同去?”

“范妈妈是这么说的,说下午过去,可能会请人来给做两件新衣裳。其实我的衣裳不少,不用另外再做。”

“难得出次门,再说,母亲既然欢喜,你们也就跟着做吧,让她高兴高兴。我还是头一次见女人家说自己衣裳多呢。”

“可不是么,一季一季的都做,有好些根本没来及上身,实在有点儿浪费。”

又林又问他:“小书房安静么?能读得进去书么?”

朱慕贤说:“我和他们不在一个屋里,他们跟着先生念书,我听着心里倒是很安静踏实,并不觉得吵。你回头要是挑了料子和衣裳样子,记得回来告诉我一声。”

又林一笑:“告诉你干什么?”

“说不定我能帮你参详参详呢。”

“你先参详好你的功课吧。”

小两口说笑几句,吃完饭歇了一会儿中觉,朱慕贤又去了书房,又林领着小英往大太太这边来。到了门口,正好遇着了钟氏。

妯娌两人打过招呼,一起进了院门。

第179章

范妈妈请来的那个梳头媳妇姓周,打扮很是不俗,身上穿的头上戴的,比一般人家的主母还要讲究,谈吐也不一般,可见是经常出入各种权贵之家。

又林琢磨,这样的人物放在现代,也得是个知名形象设计师之类,专门服务于有身份的贵夫人、小姐们。既会梳头,又会搭配服饰,懂得流行趋势,又很会说话奉承,实在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