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两人当年倘若没有互生情愫,现在岂不少了许多烦恼?单纯的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要弄到现在这样爱恨交织是非难分。

可那时候他们年纪都还小,谁能想到将来的事?这心里喜欢不喜欢,也不是自己全说了算的。

翠玉又反过来安慰又林:“奶奶身子正虚,别为别人的事情烦心了。小少爷该喂奶了吧?我把他抱了让乳娘去喂。”

翠玉觉得罗三少奶奶今天真心不该过来。要不然也不会给自家奶奶添心事。这女人刚生过孩子是最虚的,月子里娇贵得很,哪禁得住这些。

通儿直到天快黑时才回来,弄了一大堆东西,全是给又林的补品、给新生儿买的各种东西。又林哭笑不得:“我现在哪能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刚生下来的孩子就更不能吃这些了。”

通儿摸摸头,笑着说:“没事儿,现在不能吃,就放着。等能派上用场的时候再用呗。”他虽然有点莽撞,可并不是没成算的孩子,今天到李家在京城的分号去还听了个消息,他没跟又林说,但是出了门跟朱慕贤说了。

“姐夫,今天我写信给父母亲报喜。结果那边的管事倒告诉我一条南边的消息。”

“什么消息?”

通儿摇摇头,不是好消息,是丧讯,要不然他刚才就跟又林说了。

“石家老爷子过世了。”

朱慕贤一怔,忙追问:“什么时候的事?”

“这个管事的没说,应该就是这两天吧?好象是因为什么事儿急怒攻心痰堵住了,去得很急,郎中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李家有自己的渠道,消息传得快。石琼玉只怕这时候还不知道。朱慕贤回想了一下她白天的神情,可以确定她还没接着消息。

石家老爷子究竟是不是被京城这边传去的消息气死是难以断定,但是…

朱慕贤真心替这位表姐难过。

只是家里现在正是添丁之喜,他还得打点起精神安慰妻儿。

同样是添了儿子,朱正铭那儿净是烦恼,和桃缘居的喜庆完全不一样。按他的意思,紫莺生了儿子,抬姨娘是理所应当的。要不然洗三、满月这些事情操办起来,没有个名份实在不象样子。可是钟氏病得起不来身,朱正铭虽然不想同她商量,可这事还真绕不过她。而钟氏会痛快答应吗?肯定不会。她现在对紫莺恨之入骨,恨不得生啖其肉,怎么可能同意?

朱正铭说不服妻子,她躺在那儿喘气都不顺当,眼睛里那种惊人的恨意让朱正铭也有些心惊肉跳。

到大太太面前说,大太太想了想,倒是破天荒没有马上站到儿子一边,而是说:“你媳妇病成这样,你这时候抬个姨娘,传出去对你的名声也不好。”

可是没个名正言顺,这孩子洗三、满月,亲戚间提起说起,都没个着落,朱正铭显然不愿意如此委屈紫莺和刚刚得的儿子。

大太太刚得了嫡孙,对这个庶出的孩子也不怎么看重。在她来看,孩子还小,太过张扬也不是什么好事儿。反正日子还长着,周岁前把事情办了也就是了。

对于那个紫莺,大太太打一开始就没好感。陪嫁丫鬟背着自家主子爬上男主人的床,偷偷怀了好几个月才透露消息,这份儿心计实在太深。

“良哥儿和他妹妹这几天都没见你了,你也去看看孩子。”

朱正铭心里烦乱,嘴里虽然应着,可是并没往厢房去,出了大太太的门就走了。

朱正铭一走,黄嫂子却来了。大太太让儿子扰得有些头疼,见了她也没好气:“这么晚还过来?有什么事?”

黄嫂子神神秘秘的,非得让其他人都出去了,才凑到大太太耳边悄声说:“太太,今儿有贵客来探望四少奶奶,您知道吗?”

“废话,我能不知道啊。”避着不见面是怕尴尬,可不是她没听说消息。

“今儿我远远看见那贵客了,太太,您,您没见过郡主吗?”

“见过一回…没细看,远远看的一肯。”黄嫂子的态度让大太太很纳闷:“到底怎么了?”

黄嫂子咽了口口,她一直注意着桃缘居,今天自打瞅见那位郡主之后,黄嫂子十分震惊,一直在心里琢磨,越琢磨越觉得这事儿蹊跷。

“那位郡主娘娘生得花容月貌的,可是我越看着越象一个人…象四少奶奶的那个妹妹。”

大太太吃了一惊。李家还有个女儿大太太当然知道,可是印象并不深,而且她不是已经死了吗!

她心里想着,嘴里也问了出来:“她不是已经死了吗?这可不能胡说!那可郡主啊!你肯定是看错了吧!”

“太太轻些声。我也怕是自己看错了,可是太太只到于江去过两回,又没待多少日子。我可是在那儿待了好几年的。再说,现在想一想,当时李家的丧事办得也太草率,太急切了。得什么急病都没人说得清,两个时辰人就没了。第二天就匆匆的下了葬…”

当时旁人也有说闲话的,不过只是觉得那是李家的私事,不过是个小姑娘,死了就死了。四奶奶又不是亲娘,丧事办得简薄也不奇怪。要是大操大办那才怪。

黄嫂子当时也没往别处想,可是今天见了郡主,又知道她和四少奶奶关系极好,不说送东西,就是来往也不少。这其中当真没有旁的缘故?

黄嫂子兴奋得很,这可是个大消息,奇货可居。凭这个消息,她就能重新在大太太身边占个重要的位置。要是这事儿确实,四少奶奶一直隐瞒太太这样重要的事情,太太心里肯定不舒服,以后四少奶奶在太太这儿只怕讨不了好。

她急切的看着大太太,想从她脸上看出大太太此时的心绪。

大太太抬头看了她一眼:“这事儿,你和旁人说过吗?”

黄嫂子忙表示:“没有没有,我哪敢乱说,第一个就先来回太太了!”

第三百零八章

“这事非同小可,万不可对别人透露,你明白吗?”

黄嫂子十分激动,她来时担心大太太不相信她的话,现在看来大太太是相信了。这可是一大奇功!有了这个功劳,知道了这个秘密,她不信还不能挤掉范妈妈,占据大太太身边第一心腹的位置。

黄嫂子喜孜孜的从大太太那儿出来,小雁正迎上她娘,心里有点儿纳闷。黄嫂子这些天都气急败坏的,难得见她有个笑脸儿。

“娘,你这是往哪儿去?”

黄嫂子拉着闺女的手,小声说:“我先家去。你今天得了空儿也赶紧回去,我有要紧事儿要和你说呢。”

什么要紧的事儿?

小雁进了屋,先给大太太回话。刚才大太太打发她去看大少奶奶和紫莺新添的孩子,还给钟氏送了一枝人参去。

“大少奶奶看着比前两天气色好些了,就是说话还没什么气力,脸上也没有血色。”

大太太点点头。太医也看过了,大少奶奶这脾气,一半是心病,一半是操劳过度。要想病好,当然药是不能少的,更重要的是需要休养,更不能动气。

朱家当然不会吃不起药,哪怕天天吃人参也吃得起。可是这要休养――大太太是能管管家务的,实在不行,等小儿媳妇出了月子,也可以让她暂管。可是钟氏自己放心不下,总怕别人夺了她手里的东西去。

她这毛病大太太知道,可是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大太太都老了,她就算掌家务、攒私房,最后这些能留给谁?还不是留给儿孙?至于小儿媳妇,人家娘家这样有钱,自己也会挣钱,最重要的是小儿子有出息,哪会惦记这点儿家业?

但钟氏自己想不开,能怎么办呢?

大太太看了眼小雁。忽然问:“刚才你娘在外头和你说什么来着?”

小雁一笑:“我娘急着回家去,我还想问太太和我娘说了什么,让她这么高兴呢。”

看她的样子,象是真的不知道。

黄嫂子男人死了,就这么个闺女――小雁在大太太身边这么长时间,听到看到的事情也不少了。世仆们就是这样,一家子在这里,用起来是放心。而且往往一个人有了体面。连带一家子都会沾了光水涨船高。但那是指没出事的时候。一旦出了事,要处置往往也不能只处置一个人,得一兜子都处置了。

虽然小雁说黄嫂子没告诉她,可是如果处置了黄嫂子。小雁也不能留下。

大太太最初听了这消息十分震惊,可她毕竟不是普通的内宅妇人,只会跟儿媳妇斗气。她有个差点儿做了首辅的公公,也有个前途无量的俊才的儿子,她也有一定的政治嗅觉。

这件事儿绝不简单。如果郡主真是当年李家那小姑娘,她为什么会在李家长大,现在又为什么会恢复了身份,这里头的水太深了。大太太想不通,也不敢去想。

她打发了小雁去开箱子找件旧衣裳。又让人陪着她一起找,又叫了范妈妈来,让她找人手盯着黄嫂子的家门,既不能让人进去,也不能让她出来。吩咐完了这些事,大太太去了老太太的院子。

这婆媳俩说了什么没人知道,连徐妈妈都没能进屋。两人说话的时间也不长。大太太进屋时上了茶,等她走了徐妈妈进屋,茶还是热的。

黄嫂子并没发现自己已经被人看住了,她还在美滋滋的等着闺女回来。这事儿她当然不会瞒着闺女。

黄嫂子看看屋里,还有昨天晚上从大厨房带回来的两个菜,热一热就能吃,她生了火热菜,正想着要不要给闺女再做碗汤。就听见有人敲门。

黄嫂子以为是闺女回来了,随口答了一声来了,就过去开了门。

一开门,门外两个人就把她给制住了,两手反剪,堵上了嘴。黄嫂子惊骇之极。可是既动弹不了又出不了声。天色昏暗,她看不清这两人的面目,只能认出应该是府里的人。这两人把黄嫂子捆起来堵了嘴,并没有再动她,只把她拖进屋放在门后头,然后又进来两个人,虚掩上院门坐着不动。

黄嫂子起先不明白他们要干什么,接着她马上明白过来!

他们是在等小雁回来!

黄嫂子纵然人品不佳,可是她爱女之心一分都不比旁人少。她努力想挣扎出声,可是那些人都是老手,捆得她一动都动不了,嘴也塞得严严实实的,用尽力气也发不出声音。

外头传来小雁的声音,她喊了一声娘,没听见黄嫂子应声,就很自然的推门进来了。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黄嫂子眼睁睁看着女儿也被人捆起来堵了嘴,母女俩被一起拎上一辆骡车。

那车看起来和寻常街上的青布骡车一模一样,一点都不起眼。巷子里大街上每天都有数不清这样的车来来去去。

黄嫂子也不傻,她马上想到了自己刚才为了邀功而告诉了大太太的那个秘密。

这肯定是牵扯到什么了不得的人了!所以自己才会落得这个下场。

可是小雁她不知道啊!自己还什么都没告诉她!

黄嫂子拼命挣扎无果,只能用目光先安抚同样惊恐不安的女儿。

她想着,要是大太太再审她,她怎么也得把女儿从这件事里开脱出来。小雁她对这事一无所知,要处置就处置她一个人就好,放过小雁。

可是车子一直在朝前走,黄嫂子的心往下沉下去――车子走了这么久,肯定都快要出城了。

这是根本不给她一点辩解的机会,要直接处置她们母女了。

车子越往前走,黄嫂子越发绝望,恐惧象一把刀,已经压在了她和女儿的脖子上。

前面等着她们的绝不是什么生路。

车里忽然散发出一股骚臭气,驾车的人并不理会,仍旧一路往前。

这件事情,又林当然不知道,但是朱慕贤已经知道了。

他本来预备这几天就动手除了黄嫂子这个隐患,可是想不到他还没动手,黄嫂子就自寻死路了。

妻子精神不济,晚上总睡得不算踏实,朱慕贤看着妻儿已经睡了,披上了斗篷,往大太太的正房去。

大太太也没有睡,母子俩坐了下来说话。

“这事儿…可是真的?”

“是。”朱慕贤说:“因为怕人多口杂,所以连娘也一起瞒着,还请娘不要见怪。一开始原哥儿的娘也不清楚内情。知道妹妹死的时候,还伤心了好一阵子。还是杨兄和郡主都已经差不多定亲的时候,她才知道的。”

“她当时就告诉你了?”

“是。”

大太太觉得心里舒服了点儿,儿媳妇隐瞒她固然让她有些不快。可是她和儿子毕竟是一条心的,胳膊肘没往外拐。

“这…那郡主的身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朱慕贤只能含含糊糊说了个大概,当年岳父在外行商的时候,有个极有来头的人把怀孕的家眷托付给他,李光沛并不想招惹麻烦,可是也没法儿拒绝。那个女子生下孩子死了,李光沛为了掩人耳目,就把那个婴儿说是外室所出,带回了家中抚养。

大太太当然听得出其中含糊的地方。

她刚才在老太太那儿只说了黄嫂子看出来这事,老太太吩咐人立刻处置此事。从婆婆的反应,大太太也能推判断出一点儿事态来。

郡主的身世虽然隐密,可是老太太见过多少大风大浪,断不会因此就这样雷厉风行。

除非,郡主她也许不是宏王爷的女儿…

大太太不敢再想下去了,低声问儿子:“这事儿…不会给咱们家惹祸吧?会不会妨碍你的前程?”

他们可是知情人,天心难测,这祸福实在难料啊。

“母亲不用担心。”

如果玉林这事儿需要灭口,那第一被灭的就应该是李家,玉林也绝不会这样和又林来往,把祸事带给朱家。

“好,好。”大太太点点头,又问:“还有谁知道这事?”

“除了又林身边的几个人,没有其他人知道。”

大太太想了想。又林身边陪嫁来的几人原来就是李家的人,知道内情不足为奇。

“这些人得看好了,胡妈妈老了,那几个年轻的丫鬟…将来最好还是都在府里配人吧。”

既然不能象黄嫂子母女那样一劳永逸的解决,那只能放在眼皮子底下才能放心。

“娘说得是,小英和翠玉也都算是嫁在府里头的,其余几个丫鬟也会一样办。”

大太太担心过了之后,又开始琢磨――怪不得郡主这样看得起小儿媳妇。不但隔三差五的送东西,生病、生子还亲自来探望。大太太原来以为是她沾了儿子的光,现在才弄明白,说不定是儿子沾了她的光。不知道将来对儿子的前程还会不会有助益?论理,郡主还要喊儿媳妇一声姐,喊儿子一声姐夫呢。

这事儿老太太也心里有数,只是装不知道。

大太太知道自己也得象老太太那样才行,揣着明白装糊涂。下次哪怕和郡主走了个对脸儿,脸上也不能带出一丝异样来。

第309章

家里凭空少了两个人,范妈妈的说辞是,黄嫂子这几日办差犯了错儿,小雁管着大太太屋里的东西也有偷盗私藏,昨天在她们家已经搜出了大太太丢的东西,所以娘俩儿一起撵到庄子上去了。

其他人多少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四少奶奶刚生了孩子,家里正欢喜着呢,一般人家也不会在这时候处置下人。如果是小偷小摸的,一般是先关起来,过了好日子再处置,断不会这样严厉,这样快。朱府的仆役大多都住得挨着,抬头不见低头见,黄嫂子和小雁最后进家门也有人看见,可是她们是什么时候被送走的却没有人看见了,住隔壁的人甚至都没听到一点动静。

有些人就琢磨,这母女俩肯定不止小偷小摸,而是犯了更大的忌讳。不过谁也不去多管闲事,黄嫂子和小雁一向不怎么得人心,尤其是黄嫂子,这些日子上蹿下蹦的没少得罪人,她们被处置了,拍手称快的人才是大多数。

但也有心里犯猜疑的。

比如正在养病的大少奶奶钟氏。

这两年大太太身边儿得用的人是小雁,钟氏对她就算不拉拢,也不能得罪。更何况还想时时从她嘴里问点话什么的,来往很不少,甜头也给了不少。昨天小雁过来时,还笑呵呵的什么事儿没,坐下说了一会儿话才走。还透露了一点大太太最近的心情、桃缘居这几天的动静。怎么一回去就出了事?

难道是针对她的?

钟氏在想什么,没人比周嫂子更清楚了。一边吹着药,一边劝着钟氏:“奶奶别想太多了。我刚才已经打听过了,昨天大太太那院儿并没有什么动作。门上的人嘴很紧——要是大太太吩咐的差事,他们不会小心成这样。”

钟氏眼一睁:“你是说?”

“她们娘俩肯定是犯了大忌讳,我猜着,多半是知道了什么天大的事,绝对不该她们知道的,昨天的事儿不是老爷子就是老太太出的手,跟咱们没牵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