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炳福脸色顿变,忙拿起筷子道:“本官哪里是不喜,不过是早饭吃多了些。”

薛庭儴领会地点点头:“卢大人真是好饭量,能吃能喝是福气。不过养生之道讲究饭吃七分饱,卢大人还是要注意些啊”

卢炳福刚进口的菜当场喷了出来,并剧烈地呛咳着,老脸通红一片。

薛庭儴忙扬手叫人,还关切道:“本官知晓卢大人有感陛下圣恩,可也不用如此匆忙。俗话说催工不催食,卢大人就算腹饥难忍,也实在不用如此心急。”

等监察朝仪的御史到了,他还帮着卢炳福说了几句好话,让御史不要将之记名。另帮他找小太监要了茶水,可谓是呵护备至。

经历这么一出,哪怕心中再是含了怨怼万千,也无人敢找薛庭儴逞口舌之快了,知晓此人是个牙尖嘴利的。

不是牙尖嘴利,方才在朝堂上舌战群雄,能会不败于下风?

都是官场的老油子,其实没人不懂这个道理。可关系到切身利益,也是心知薛庭儴受陛下宠信,若此事真让嘉成帝提上日程,损失的可是众人,也因此难免失了方寸。

提起这个,就要说说这商税了。

大昌一直是个重农抑商的国家,从前朝开始就是如此。朝廷重田税,而轻商税,商人地位低下,从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就可窥见一斑。

虽随着时间的过去,各地的商业越来越繁荣昌盛,商人的地位日渐增高,可是商税依旧没正式进入朝廷征收赋税的范畴之中。

这其中的原因太多,最大的原因无外乎官商勾结。

朝堂上历来南官多,北官少。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情况,不外乎一词解释之,良性循环。

南地自古以来就比北地繁荣,气候、经济等等都是原因,而人们富裕了,最大的体现就是读书人多。

读书人多,出的朝廷官员就多,本土出身的官员免不了扶持家乡。文风鼎盛的情况下,读书的人就更多。

南地普通老百姓识字的都不在少数,可北地的想要供出一个读书人,得举全家之力,就足以证明!

同样,南地历来都是商业繁荣之地,江南一带多少富豪商贾,其生活之豪华奢靡,估计连嘉成帝都要退一射之地。

为何收不起商税,不外乎南官占了朝堂大半江山。提高商税等于动了他们的饭碗,这就是为何沿海开阜艰难,而想提高商税更是难之又难。

前朝曾几次都想提高商税,无奈都是腹死胎中,俱是来自于朝堂上阻力太大。

而这些官员一面收受着那些豪贾的好处,一面阻挠朝堂提高商税,等于吸了万民之血,来中饱自己的私囊。

明白这些的官员并不在少数,可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泯灭于众。因为但凡敢提起这个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

所以说,薛庭儴此举,真不亚于捅了马蜂窝。

薛庭儴吃饱喝足,又怼了人,难得神清气爽。想到待会儿还有一场持久仗要打,便想出恭。

他并不在乎有没有失仪什么的,这会儿失仪,总比等会儿吵架吵到一半失仪的好,遂叫来监察御史,小声说了自己的需求。

御史自然不会阻挠,于是薛庭儴便在众人如炬般的目光中,离开了。

等他走后,又是一阵议论声起。监察御史眼观鼻鼻观心,只当是听不到也看不到。这时,又有一人起了,却是陈坚。

他也要出恭。

别看出恭这件事简单,实则但凡扯到皇宫,就不会有简单的事。

皇宫乃至圣上住的地方,可不是来给你出恭的,所以最起初前廷并没有给官员设置茅厕。

因这不仁道的行举,多少官员漏夜赶来上朝,却米水不敢进。若是早朝结束的早也就罢,拖晚了饿晕的也不再少数。

自然也少不了当廷便溺出丑者。

因为这样的事不少,当时的皇帝才特意在前廷设置了一处茅厕,专供朝臣使用。茅厕设于南城墙根下,距离内阁大堂没有多远,也是方便阁臣们使用。

薛庭儴一路从太和殿奔至南城墙根下,路上在心里是骂了又骂,直到终于到了地方才解放。

这茅厕挺干净的,不光设了几个恭桶,还以隔间分之,并熏了香,一点污秽之气都无。

薛庭儴净了手,正打算出去,陈坚从外面进来了。

见此,他忙装作腹痛,又回到隔间内。

领路的太监在外面守着,若是压低了说话,外面其实是听不见的。

陈坚坐下后就道:“你这是捅了马蜂窝!之前不是说的那事,怎生又弄了这出?”

对方压低着嗓音,又是这么个环境,薛庭儴哪里经历过这种,心里是囧囧然。

“这啊,这有些不好说。”

其实并不是不好说,而是薛庭儴不知该怎么说。

事情还要说到之前,孝安惠皇后的梓宫刚送入皇陵,嘉成帝突然召见了薛庭儴。

倒也没说什么,就是言语中有暗示之意。

嘉成帝早就想动土地兼并的事了,早在十年前薛庭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中书舍人时,就曾在廷议中提过,那次的事最终不了了之。

可这样的帝王,又怎能会放下心中的宏愿。

薛庭儴以为嘉成帝明白这种事不能操之过急,他确实有想逢迎之心,是为了大昌,也是为了百姓。可此事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无疑是身在烘炉,一个不慎就是万劫不复,他难免会有所犹豫。

可惜……

可惜嘉成帝等不急了。

薛庭儴不知嘉成帝到底在急什么,可显而易见若是没有这一遭,他完全可以偷摸打诨,且行且看。

这么一来,他只能被赶鸭子上架,也因此才会有今天这一出。

“罢,既然你意已决,等会我会声援你。我会尝试带着徐系一派的人,可你是知道的,徐系一派的人恐怕也不愿意看到朝廷提高商税。”

身处浑水中,谁比谁干净呢。

所谓的干净,不过是合没合皇帝的意。世上哪有全然的敌我之分,为了同样一个目的,可以是敌。也可以是友。

诚如之前斗垮吴阁老,诚如当下。

明明这种让人发窘的情况,有些不合时宜,薛庭儴心里还是一阵感动。他笑了笑,道:“这事你不用插手,我志不在此。”

百官进了廷食后,便翘首以盼。

盼了近一个时辰,才盼来似乎小憩了片刻的嘉成帝。

大臣和皇帝自然是没有比的,譬如高坐龙椅神清气爽的嘉成帝,譬如下面一众腰酸背痛,说不定还内急难忍的众官。

关于提高商税的第二场朝议,就这么开始了。

不同于上午,彼时众官没有准备,又被薛庭儴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次他们明显经历过悉心准备,说不定还打了腹稿,嘉成帝的‘各抒己见,权衡利弊’刚说完,就有朝臣上奏。

奏的自然是提高商税有多么的不人道。

对于这种不人道之诠释,此人拿了前朝万历年抗税案做以旁证,细述了提高商税会引起百姓的暴动,社稷的动荡之种种。

其实此人有些牵强附会了,万历抗税案乃是万历皇帝识人不清,宦官为祸。那些充作税使的宦官去了地方,各种巧立名目,大肆横征暴敛,并从中渔利。以此惹来当地百姓心生不满,并致使暴动。

当然,宦官为祸之余,这暴动之中有没有受人指使且不提,但此案确实是每次有官员提出加收商税时,攻击对方的必备之救命良药。

但凡是帝王,大抵就没有不怕激起民变的,所以此人也是对症下药。

而打从这名官员开始,一个又一个官员连连上奏,都是附和此言,说得是声声如泣,用心良苦。

只差摇着嘉成帝的衣襟说,千万不要听薛庭儴这个小人的,他这是居心不良,妄图动摇国之根本。

作者有话要说:有点短,下午困死了,睡了一会儿

☆、第255章 第255章

第两百五十四章

是的, 在驳薛庭儴之上书的同时, 这些人并没有忘记将他打成奸邪小人。

这是朝堂上一贯的论调,凡有异者,皆是奸邪小人, 意图蒙蔽圣听, 企图动摇国本。

招式不怕老,够用就好。

这招老套是老套了些, 但架不住好用。如若薛庭儴是奸邪小人, 听了奸邪小人的嘉成帝不就是昏君了?

没有皇帝愿意被人说是昏君的。

又或是被打做奸邪小人的定力不好,一时受不住攻击乱了方寸,那就更好了。不用人打击, 就先不战自溃。

于是本来是攻击提高商税的种种弊端,到最后变成了批判薛庭儴的专场, 直到嘉成帝听得十分不耐, 说道改日再议,才散了朝。

等众朝臣走出太和殿,已是红日西沉。

几个今日在朝堂上大出风头的官员十分得意, 顾盼之间神采飞扬, 身边更是拥簇了许多官员,纷纷低声议论着。

在见到薛庭儴从此经过,大多的表情都是讥诮地笑着, 不屑一顾。

“薛大人, 年轻气盛是好的, 可做事多多少少讲究些方式。”冯成宝大摇大摆走过来, 圆胖的脸满是居高临下的笑。

“冯阁老所谓何意,下官有些听不懂。”

“听不懂啊?今天不就懂了。”

丢下这句高深莫测的话,冯成宝便离开了。

留下薛庭儴看着他远去的背影,目色深沉。

不远处,陈坚遥望此处,身边站了几名官员。

其中一名官员道:“陈大人,当下情形,明哲保身乃是正途。这薛大人有想法,人才也出众,可惜……”

可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都是蠢的。

陈坚没有说话,依旧看着远处明黄色的琉璃瓦,以及视线尽头被橘红色笼罩的金水桥。

就要开始了吗。

已经开始了。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薛庭儴比想象中更为不屈不挠。

每日早朝上他都会提出其他的佐证,用以证明提高商税确实乃是利国利民之举。渐渐,朝堂上也开始有了声援他之人,起先只是一两个本就有清名低阶官员,到后来越来越的官员加入,竟不乏中阶官员。

这些人与百官相比,自然不能相提并论,首先从数量上便不能相比。可这些人也是起到作用的,

最起码集中在薛庭儴一人身上的炮火,被分散开了。

而就在朝堂每日都因此事吵得如火如荼之际,薛庭儴又生惊人之举。

在后世中,被誉为大昌王朝转折点的《醒世疏》,就是在此时诞生。而此时在众人眼里,这份奏疏不过是薛庭儴被围攻狗急跳墙的哗众取宠。

此奏疏现世,便引起朝野内外震动。

在奏疏中,薛庭儴痛斥朝廷种种弊政,贪官当道,吏治不修,百姓民不聊生,前朝之弊历历在目,可惜一些官员蒙着眼佯装不知,而大昌看似一片太平盛世,实则大厦将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他的上疏自然不是空口白话,而是旁征博引举了许多实例。

从定海开阜说起,阐述了其中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又以广州任巡抚所见所闻为佐证,辅以河南赈灾的经历,及至入了户部后,种种陋规恶俗,让人触目惊心。

而长篇大论说了这么多,不外乎为了引入大昌如今面临之危机,要想化去这些危机,朝廷急待改革。

改革之重为二,其一为提高商税,其二为清丈土地,重提前朝一条鞭之法,并在此基础上拾遗补阙。此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做到真正的利国利民。

这份奏疏直戳核心,等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将朝廷乃至官员们最后一层遮羞布扯下来。而这次打击面更为广阔,甚至涉及到土地问题。

难道薛庭儴说的这些,别人看不到吗?

当然看得到,不过大家都不说,也就都不说罢了。

都是读书人,从踏上这条仕途开始,就注定利益是共通的。而这利益之共通,不外乎朝廷对于士大夫的优待。

投献之风历来盛行,有这么一句话形容,士一登乡举,辄皆受投献为富人。

所以朝廷看似还是那么多地,可这么多地其中有许多都是不收税的,甚至有些人为了避税,勾通当地官吏,将重税转嫁在老百姓头上。

大昌的人口在一天天增多,可能收到税的土地却在一年年减少,又有朝廷开阜,那些奸商们为了更大的利益毁田种桑,甚至不惜谋夺百姓的稻田,看似换取了巨额银两,实际上不过是在饮鸩止渴。

于己身没有直接的干系,可于一朝一国来说,危机早已悄无声息的逼近。

“微臣知晓现当下有不少人认为微臣这是疯了,之前重提加征商税被众官围攻,还历历在目,可微臣不想再沉默下去,也是微臣经历了这些日子,突然有了底气。因为我不信圣明如陛下,会坐视不管;我不信这朝堂只是藏污纳垢;我不信这里只有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我不信熟读圣人书的诸官可以泯灭良知;我不信他们心中只有孔方,而没有大义……

“所以我来了。孰是孰非,自有公论,即使如今不能盖棺论定,百年之后还有史书,还有无数后来之人,是时定然能见分晓,而我薛庭儴问心无愧!”

其实最起初,薛庭儴本不是这么打算的,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打算以提高商税作为契机,经过种种布局,而后切入清丈土地之事。

一切不可操之过急,而是温水煮青蛙。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底线,只要不越过那道底线,完全可以慢慢操作。

可他突然改变了主意,是因为渐渐有未泯灭良知的官员站了出来,是因为这些越来越多站出的官员让他知道,大昌还没有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大抵基于那个梦的原因,一直以来薛庭儴对诸官都是失望的,这些官员没有作为一个官应有的品质。他们无利不起早,党同伐异,排除异己,不问对错,身为官员不知民生疾苦,只为自己谋求私利。

所以他在面对与这些人博弈之时,惯是阴谋,而不喜用阳谋。

是力所不逮,也是因迂回为之更为便宜。

可这次他不想这么干了,他想堂堂正正的站出来,看一看。看看这朝堂上还有多少官员有药可救,而这天下人之中,又有多少心怀天下之人。

而这一句‘我不信’,述尽了薛庭儴心中挤压了许久种种。也许打从他连着几夜伏案奋笔疾书,他已经完全变了,不过谁又知道呢?

也许真如他所言,还待若干年后,史书自有公论。

这道《醒世疏》就像一道龙卷风,席卷了个整个大昌。

从北到南,从朝堂到民间,到士林,无数人都在议论着。

唾骂其妖言惑众者无数,骂其哗众取宠也不少,这世上骂人骂得最好的,便是这群读书人。口诛笔伐,一时间各地都充斥着唾骂,甚至不少士子写时文痛斥。

可与此同时,薛庭儴也迎来了无数人附庸。

诚如他所言,他不信那些人只有孔方,而没有大义。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他们或许性格上有各种不讨喜,甚至私德有亏,甚至也曾做过许多错误的事,可同时他们心底也有良知未被泯灭。

就如同那星星之火,只要给其一个引子,便足以燎原

前朝之亡,历历在目,难道真要到了那一日,才知道清醒。

……

还是那座不知名的宅子里,林邈再度登门。

不同于以前,经过这近十年的岁月,彼此之间都有了许多变化。

两人面对面而坐,一个青衫,一个红衣。

青衫之人容貌未变,红衣之人经历了这些年朝堂的倾轧,和那些掩在水面之下的尔虞我诈,面容苍老,眉宇疲惫。

“怎么?”

“师叔,这些年我生为人师,却束手旁观,任其沉浮。只因你说为了大局,为了北麓一系的未来,为了复社再兴,为了我们心中的大义。可到了如今,我已不知我们心中的大义是否尚存。

“我实学派生自心学,却反对心学、清谈,抨击空、无,主张反虚务实,反对逃世、主张救世,以救世为己任,所以我们入仕。我还记得《复社纪略》中所言,‘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人才日下,吏治日偷’,此为大误,误国、误民、误己。

“现如今我已不想再深究继续中立下去,未来是不是我复社大兴,我只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只知现如今已有人站了出来,我不该继续沉默。不光是为师,也是为臣为人,所以我打算卸下北麓一系未来山长之位,去做我应该做的事。”

虞钦本是闲适端在手中的茶盏,发出一阵悦耳的清脆之声。

他将茶盏搁于案几之上,道:“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你这么做,可是对得起你师对你之栽培?”

这十年里发生的事太多,北麓山长鲁桓卿寿元耗尽,与世长辞。而同时随着林邈的入阁,北麓一系再度立于朝堂之上。

鲁桓卿逝世后,北麓群龙无首,因着林邈是当下中流砥柱,所以北麓一系都是以他为马首是瞻。

如今他要撂了挑子走人,北麓其他人又该如何。

“我不知我是否对得起老师的栽培,但老师若是一直以复社社义为主张,想来他定是愿意看到这一幕。此子徒有徒孙之名,甚至根本不知复社为何,可所作所为无不是光复我复社核心社义之己任,也许老师在天有灵,会后悔当日对其袖手旁观,可我不想再后悔一次了。”

……

次日,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林邈上书,附议户部右侍郎薛庭儴之奏疏。

他的此举引来朝野内外纷纷侧目,同时也宛如一记强心剂,打入以醒世疏为核心一众官员心中。

紧随其后,陈坚也下场声援,与之一同还有数名清流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