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提亲

贞娘和喜哥儿进家门的时候,已是午后。

李家一家人还在吃午饭,赵氏跟杜氏婆媳两个一早就去了桑树地,锄草施肥的忙活了一个早上,才刚从地里回来不久。

奶奶吴氏烧好了午饭,等得她们回来,大家才开饭,便是李老掌柜的此刻也端坐正位。

“爷爷奶奶,娘亲嫂子,我们回来了。”贞娘打着招呼。

“回来了,吃过了没?”奶奶吴氏叠声的问。

“吃过了。”贞娘微笑的道。

“不过,走了这些路,肚子好象又饿了。”一边,喜哥儿摸着肚皮,这家伙是只馋猫,只要有吃的,也甭管那肚子垫不垫得下去,总是要吃到嘴里才快活。

喜哥儿说着,就往那桌角蹭。

贞娘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随事转身把讨来的生漆放进柴房,又把借来的篾盘放到院子里,这才回了屋。

一进得屋,就看到喜哥儿坐在桌边,手里拿着一块锅巴,沾着菜汁吃的津津有味。嘴还不停的说着话,尽是早上在六爷爷家的所见所闻。

这小子平日里没事就去听书,这说起八卦来竟也学了说书的那一套,抑扬顿挫的,倒也挺吸引人。

墙边的竹床上,笑官儿正依依呀呀的打着滚儿,抗议大家对他的忽视。眼瞧着就要滚到地上,贞娘连忙一个箭步的上前,将他抱在怀里。

至于李大郎,他在油坊里做活,中午一向是不回家的。

“不信你们问二姐,二姐说了,那墨好象是个什么皇帝做的,值大钱了。”喜哥儿最后总结,还不忘拉自家二姐做证。

“其实我也做不太准,不过,那方墨是唐时的龙香墨应该不会错的。”贞娘抱着小笑官道。又说了一下那墨的一些特征。

“嗯,当年,祖上留下很多古墨的,我们几房兄弟都分了些,你六爷爷家有唐时的龙香墨也不稀奇。”一边李老掌柜道。而心里欣尉的却是贞娘能一眼认出来,想来这些年这丫头是真的下了苦功的。

再想着以前这丫头老是跑他那里去一会儿问墨的事情,一会儿又要找书看,那时,他一直以为这丫头主要是来骗自己吃的,如今看来,倒是自己看错了。

李老掌柜想着,又哪里知道,他以前没看错,那时的贞娘确实是想骗吃的,跟现在的贞娘是两回事。

“咱家也有的,只是都叫你们爹给败光。”奶奶也嘀咕着。当初,家里但凡有些值钱的都被李景福拿出去赌掉了。

一边赵氏嘴角抽抽,是心疼的,杜氏则啧着嘴,想着要是能留几块给笑官多好啊,沾沾文气,说不准长大的也能弄个举人老爷当当,那她就是举人的娘亲,也是很风光的。

当然,一切只是想想。

“对了,贞娘,刚才喜哥儿说你金花姑父在苏州又讨了个娘子?这是怎么回事啊?”这时,赵氏一脸好奇的问。

喜哥儿说的不清不楚的。

“娘,那只是猜测,也不知真假的。对了,我爹不是在苏州吗?怀德叔还没有走吧?咱家写给爹信送去了吗?要是没送去就问问爹,让他悄悄打听看看真假。”贞娘道。

“嗯,信还在我的桌上,你一会儿拿来念给你娘听听,再顺便把这事情在信里跟你爹提提,让他注意一下。”一边李老掌柜道。

脸色不太好看,一个入赘的,若是真偷偷又娶了二房,那是绝不能估息的,李家丢不起那人。

“贞娘,你在信里再提一句,让你爹安心赚钱,别起花花心思。”赵氏又突然的道。

贞娘不由的乐了,知道娘亲这也是担心,而这在徽商里面很普遍,徽商大多在外跑,有的好几年也不回家,所以常常在外娶二房。

想着,这倒确实要提个醒,正好,这封信是以爷爷的名义写的,爷爷敲打自家老爹几句,自无不可。

想着,贞娘便去了爷爷的房里,拿起桌上还没有封口的信,打开一看,无外乎就是勉励自家老爹勤恳做事的一些话,贞娘于是拿起桌上的笔,砚上墨迹还未干,贞娘就借着砚台上的墨把金花姑父的事情跟自家老爹说了说,也就是提个醒儿,想来这时候,六爷爷定然已经派人去苏州打听了。

随后又把娘亲的叮嘱补上,便拿着信出来,准备先读一遍给娘亲听,然后就送去怀德叔家。

只是刚走到院子里,就听院门吱呀一声被打开了。门外探了个头正来,正是孙月娟。孙月娟手里还提着一壶铜油。

见到贞娘就站在院子里,孙月娟嘻嘻一笑,便推了门进来:“你昨儿个没有去领桐油,今天我爹让我给你送过来。”

随着孙月娟进门,她的身后跟着她娘冯氏,也是一脸笑开了花似的。

“谢谢孙叔了。”贞娘接过桐油,随后又问道:“什么事这么高兴啊?”

“好事儿,你娘在吧?我跟你娘有事说。”这时冯氏一摆手大咧咧的道。

“在呢,在屋里。”贞娘说着,冯氏就一甩手进了屋。

贞娘则一脸疑惑的看着孙月娟。

“我爹升职啦,因着你那烟料的事情,今天郑管事被邵管家罢了职,我爹顶上了。”孙月姐一脸笑容的道。

“哦,这样啊。”贞娘点头,这在她的意料之中,只是没想到最后却是孙月娟的爹上位了。

难怪月娟的娘亲这么高兴。贞娘随即又一脸好奇:“那你娘找我娘干什么呢?”

孙月娟却是未语先笑,还一个劲的瞅着贞娘,看的贞娘是一脸的莫名其妙。

“什么事啊?别神叨叨的,快说。”贞娘没好气的拍了她一记。

“我们要成亲家了,我娘想让你做我的二嫂。”孙月娟这才笑嘻嘻的道。

贞娘一听这话,眉头却是不由的皱了一下,冯氏以前对她什么态度她是清楚的,平日里倒还好,但唯独在孙千一上却是防她防的厉害。这会儿却突然转了性子来提亲?

不是贞娘阴谋论,贞娘可以肯定,冯氏必是有所图,想着这两天发生的事情,无外乎自己一手点烟技术。

正想着,却看冯氏一脸气哼哼的出来,嘴里嘀咕道:“真还当你们自己还是当初的李家八房啊,早就不是了,还端着高门大户的架子啊,我这也是好心,不忍贞娘被耽误了,没成想却是好心没好报,算了算了,你们家贞娘啊,我家二郎高攀不上。”

冯氏说着,一把又扯了孙月娟:“走了,回家了,以后啊,这里少来。”

“娘…”孙月娟为难的叫了一句,最终却硬是被冯氏拉走了。

看着晃当的院门,贞娘明白,不用说了,定是亲事谈崩了,这在贞娘的意料之中,自家娘亲可不是个傻的,又哪能不明白冯氏的所图。

倒是松了口气,只是如此一来,自己跟孙月娟的这点情谊说不得慢慢的就要淡了,有些可惜,但时运如此,亦不必太在意。

“孙家两个儿子,大儿子脾气鲁莽冲动,又兼好勇斗狠,不是良人,二儿子,性子懦弱,更不是一个有担当的人,都不是良配。”

这是李老掌柜对孙家两个儿子的评价。

第十七章 五石散墨

冯氏离开时的话虽然是嘀咕,但声音却不小,李家几人都听到了。

赵氏气的不行,只是这种事情终究不可能因几句不顺耳的话跟人争执,只得恨恨的甩了一下抹布了事。

不过,如此一来,两家的情分自是要淡了。

而李老掌柜和贞娘爷孙两个倒是淡定的很。

一个已是年过花甲,已过了知命之年,些许义气又怎么会放在心上。

而贞娘,两世为人,还有什么能纠结于心的呢,死过一次的人,人生观会变得十分的豁达。

而在贞娘的眼里,这冯氏实在不是一个聪明人,这种结亲这事,越是熟人越不好这么直接开口,须知一但不成,两家反而尴尬。

如今,这不果然嘛。

这会儿,贞娘抛开那些,爷孙两个蹲在一边商量着,在算着超漆烟料的配伍,比如说桐油要放多少,生漆的比例是多少,还有猪油要放多少。

这些油料配好,才能烧出超顶漆的烟料。

好在之前的桐油烟赚了点钱,要不然这会儿买猪油的钱都没有。

想到桐油烟,贞娘不由的想起之前说好的,让程家三爷爷同罗家少主送桐油来烧烟料的。

转头看了看天,城门洞里,也就一线天的天空,灰灰的,应该已是傍晚了。

“娘,今天,陈家和罗家没有送桐油来啊?”贞娘冲着一边正忙活的赵氏问。

“没有,你这丫头还真当自己是人物啊,人家程家罗家是什么人家?哪里会巴巴的送桐油来,谁稀罕你烧的那点烟料啊,还真当人家程家罗家烧不出来啊。”赵氏肚子里本就憋着火,这会儿说话口气是冲的很。

贞娘听着赵氏的话,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却是哑然一笑。

“程家和罗家是不会送桐油来的。”一边李老掌柜也眯着眼道。

“嗯,是我考虑不周了,明日我便去程家和罗家的墨轩那里各领二十斤桐油来点烟。”贞娘点点头道。

自己去领和他们送来是两回事。

自己去领桐油,那是做工,为了赚钱,当然,在自己来说,也是为了诺言。

而如果他们送来,那叫礼贤下士,毕竟两家都有大型的制墨坊,坊里点烟的老师傅那拧到哪里都是一把好手,两家自不可能巴巴的送桐油来给自己一个小女娃子,那岂不有些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分。

便是不计较这些,自己墨坊里的那些老师傅也不好交待啊。

这些贞娘一时没想到,反倒是赵氏,本着最朴素的相法,一语道破了天机。

“嗯,自是应该,人立于世,信用二字不能丢。”李老掌柜道。

如此,一夜无话。

第二天,贞娘一早起来,依然是每天的固定活计,打热水,然后将柴房里的点烟的用具整理好,便收拾了一下,去四宝街,到程家墨轩和罗家墨轩领此桐油来,一是信誉,二又何偿不是全了因果。

徽州墨坊几百家,墨工几千人,而因为徽州府台就在歙州,因此,四宝街就成了四宝云集之地。

便是两都商人常流涟于此,各家货栈亦有分号,可以说,四宝街是本地最热闹的一个坊市。

贞娘一路慢悠悠的走着,喜哥儿拿着一根棍子和麻绳蹦蹦跳跳的跟在后面。

开玩笑,四十斤的桐油,重量着实不算轻的,贞娘虽然有着成人的灵魂,但如今这身子不过十四岁,还因为家里穷,有些营养不良,显得有些瘦弱,劲道自然不大。

所以喜哥儿也算是被她抓了差,一会儿两得合力把桐油抬回家去。

两人不一会儿就到了程氏墨轩,程三爷爷不在,不过,前日发生的事情,墨轩的掌柜却是知道的,程氏墨轩的掌柜程五石听贞娘说来领桐油回家点烟,便让贞娘等一会儿,自让伙计去后院称桐油来。

至于贞娘能不能烧超品的烟料,程掌柜的倒是不怀疑的,因为在他的眼里,这背后点烟的定然是李金水李老掌柜的。

李老掌柜因着誓言在先,如今让孙女儿出面,也在情理之中。

而以李金水的本事,取出超品烟料应该不成问题。

“贞姑娘,李老掌柜的身体还康健否?”程掌柜有笑问道。

“还算康健。”贞娘起身回礼。

两人便有一答没一答的聊着。

就在这时,一个三十来岁着大袖袍服的文士急匆匆的进来,一进来就将手里的一方墨拍在柜台上:“程掌柜,你们程氏墨轩太不地道了啊,这方五石散墨可是我花了重金买下的,没成想,墨质却差的很,你们得给我一个说法。”

“是东图先生,快请雅间奉茶,有事您慢慢说。”那程掌柜的一看这文士,连忙恭敬的欲请他雅间坐下。

东图先生姓詹,本人是一个秀才,但家学渊源,书画传家,尤其他本人,四岁便跟其兄学画,如今在画坛已是小有名气,各家墨坊每有新墨成,便会花重金请他试墨。

詹东图,贞娘还是有些印象的,只因前世,他爷爷研究徽墨,而书法,绘画,雕刻同制墨是一体的,如果没有书法,没有绘画,没有雕刻,那墨也仅仅是用来写字的墨罢了,远远谈不上艺术。

而詹东图此人,不仅画上成就不小,而书法上更显其狂狷,以怀素为师,以意胜法。

而此时,东图先生可没有心情喝茶,却是叫来伙计,又拿出自己带来的砚台,当场研墨。贞娘这才发现,研出来的墨有气泡,而且还不少。

这显然是有问题,当然是不是墨不好还不好说,因为有的时候砚台不好,发墨不均也同样会有气泡。

“东图先生,我程家几代人的信誉,出去的墨都是经过检验,如今这种情况,会不会是东图先生的砚台有问题。”程掌柜有些为难的道。

事关墨坊信誉问题,这是一定要弄清楚的。

“怎么可能,我这可是宋朝的老坑端砚,当年曾为子瞻先生的收藏,又岂是一般的凡品。”那东图先生沉着脸道。

所谓的子瞻先生正是苏东坡。

贞娘看那砚台,果然是一方好砚,包浆温泽的很,外面是荷叶形,偏里面胭脂红的暗纹看上去就如同一朵荷花,这是一方胭脂红紫石端砚。

“要不,用我们的砚台试试。”这边程掌柜仍咬着不放道。

“行。”那东图先生点头,都是本乡本土的人,再家上程家一向信誉不错,东图先生便不为难他。

“去,把书房里那方金钱端砚拿来。”程掌柜连忙吩咐一边的伙计。

不一会儿,那伙计就把砚台小心的捧来,贞娘看上去,砚台上几个暗色的铜钱纹,整方砚石透着紫玉帮的温润光泽,端又是一方好砚。

滴了几滴清水在砚上,程掌柜便慢慢的研起了墨。

“哎呀,又起泡了。”没一会儿,砚台上的墨便起了一个个连着的小泡。这会儿便是程掌柜的也没话可说了。

“怎么会这样,真的明明是好墨,用的是最好的配料,由坊里的大师傅特制而成的,还特意加了五石散的,能让人书写时精神更有振备,灵感如泉涌。”那程掌柜喃喃的道。

五石散?贞娘先是一愣,随后明白了,如果分开,砚没有问题,墨亦没有问题,而二都一合,问题就出来了。

感谢慧慧~姐姐,enya2013的平安符,奶油珍珠米的香囊,roxchan,的评价票,谢谢支持!!!!!

第十八章 端砚的问题

此时程掌柜脸色不好啊,这五石散墨可是墨坊最近征对文士圈子推出的一款特制墨,墨坊可是下了大本钱的,而且是准备用这墨参家贡选的。

怎么也没有想到如今墨汁的表现竟是这样,可明明试墨完全没有问题的。

程掌柜怎么也想不通啊。

“程掌柜,不如找一方歙砚,或者普通的老坑砚石试试。”贞娘这时上前道。

“这位姑娘是?”那东图先生转脸看了贞娘一眼,微微有些诧异,这位姑娘衣着朴素,身形有些瘦弱,但让人一眼看来,端是有一种别样的韵致。

说是大家之风不象,亦非小家碧玉那种宛约,给人感觉就是自然,云淡风轻。

“当年李墨,李老掌柜李金水之孙女,颇得李老掌柜之真传。”一边程掌柜介绍道,至于真传什么的,显然是给贞娘脸上贴金。

“贞娘为何如此之说,难道说是端砚有问题?”程掌柜这时亦转头冲着贞娘有些迫切的问。

“只是一个想法,具体一时也说不太清,程掌柜不防先试试,也不过是瞬息之间的事情。”贞娘一脸微笑的道。

随后又冲着那东图先生行了礼。是对自己随意插话表示欠意。

“好,那就试试。”程掌柜此时如同那抓着浮木的溺者,已经让伙计去请三爷,只是在三爷来之前总不能僵着,多试试致少可以拖延时间,等三爷来处理这事情。

那东图先生微微有些不快,只觉得忒多借口了,他拿出来端研,在品质上,绝对是徽州三甲之例,难不成这方墨在好砚上表现不好,到差砚上还能表现上佳不成?

因此,这东图先生心中便有些微忿,不过,贞娘礼仪周倒,又是这么一个小丫头,他倒是不好计较什么,便点点头。

于是,很快的,伙计又拿了一方平日墨坊里试墨的普通砚台来。

程掌柜再一次慢慢的研墨,而等到墨成,墨色幽黑,墨汁细腻润泽,拿笔一舔,毫无滞感,并无这前的气泡。

“哈哈,果然是砚台的问题。”程掌柜长舒了一口气,一脸欢喜。事情澄清,他保住了程墨的名声。

“真是这样?”东图先生尚有些不信,又试试了,果然,那五石散墨在普通砚台研墨出来的墨汁表现极好,跟之前在端砚上完全两样。

东图先生却不由的起了兴致,又让程掌柜的让伙计拿了几方普通的砚台来,墨出的墨汁都有上佳表现。

此时,便是周围几个围观的人也是一脸讶然。

都言:“啧啧,这姑娘不简单啊。”

“这位姑娘,这是为何?”那东图先生也一脸好奇的问贞娘。

“程掌柜,东图先生,小女子想来,之前,墨汁表现不好,非砚石不佳,亦非程墨不好,而是因为墨里的五石散遇上端砚里面的含铁成份,产生了一种反应,应该说就是发墨发过头了。”贞娘这时才解释道。

端砚易发墨,磨出来的墨润泽细腻,这是公认的事实。

而关于这一点,前世,李贞就同几个同事闲聊过,端砚之所以发墨好,磨出来的墨汁色泽倍加光润,很可能就是因为里面含铁的缘故。

但这种铁遇上五石散就不好说了,如今的五石散多是方士练出来的丹方,天知道那五石散都含了些什么成份,而铁跟某些物质的反应是比较敏感的,尤其是磨墨时产生热量后,如果反应太过明显,那产生气泡就再所难免了。

就好比平日里发面粉做馒头,酵母用的合适,那做出来的馒头表面自然就光润,但若是发过头了,那做出的馒头表皮就会显得坑坑洼洼的。

“竟是这样,嗯,倒也有理。”东图先生点点,他平日读的书多,天文地理各种多有涉猎,一些简单的练丹反应也是知道的。

于是,一场纷争就这么化解了。

东图先生满意的离去,那程掌柜自是十分的感谢贞娘。

贞娘连连摆手,既然遇上的,自己又略略猜到一些原因,总不好眼睁睁的看着吧,虽说之前并不那么肯定,但自己一女子,便是说错了也没人会太在意。因此,自不能坐视了。

随后贞娘领了铜油离开。

那程掌柜看她和喜哥儿都没什么力气,派了个伙计跟着,帮她送桐油。

于是,一行三人,出了程氏墨轩,又去了前面不远的罗氏墨轩,同样领了二十斤桐油,然后回李家。

而等贞娘等人离开后,那边程家三老爷才匆匆的赶到墨轩。

程掌柜的自是一五一十的说清楚了,程三老爷才松了口气,随后却是大叹,李八爷有个好孙女啊,算是后继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