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坐立难安,偏巧十锦槅下砰的一声,一只猫头露出来,对着皇帝呲牙咧嘴的做怪腔。锦书一乐,忙启禀道,“万岁爷,奴才把大白抱出去,没的惊了圣驾。”

  皇帝不喜欢那些猫猫狗狗的东西,一靠近就浑身不舒服,忍不住要打喷嚏,于是挥了挥手便应了。

  锦书蹲下招呼大白,那猫很听话,摇摇摆摆就过来了,她一把捞起来抱在怀里退了出去。

  李玉贵正在廊庑下眯着眼晒太阳,看见她忙迎上来,探身往殿内看,“你怎么出来了?万岁爷呢?”

  锦书老大的不痛快,只讪讪道,“万岁爷在里头呢!谙达,我不是御前的人,我在跟前伺候不合规矩,还是劳谙达指派别人吧。”

  李玉贵眼一横,心想真是个不开窍的丫头!她以为万岁爷做什么巴巴的跑了来?明早要出宫了,这一走十天半个月的见不着面,不免生出点离愁别绪来。他那样的万乘之尊,要想瞧个人还得费这劲儿,来了还不受待见,可不是这丫头不识时务么!

  他拖着长音哟了一声,“主子点谁伺候可不是咱们奴才能做主的,我要是擅自换了,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再说这会儿慈宁宫里就你一个掌事儿,你不管谁管啊?不能叫抱猫的丫头给主子上茶吧?”

  锦书还想磨蹭一会儿,就说,“我到后厨让人给万岁爷准备点小食吧!”

  李玉贵笑起来,“您只要在边上伺候着,那些走营的活自然有人干。姑娘嗳,做人要撂高儿打远儿,我知道您不是个忤窝子,机灵人不干傻事儿,进去伺候吧,万岁爷肯定有话和你说。”

  锦书只有认栽,重又回了殿里。在外面站了一会儿,屋里光线暗,她一下看不太清,在门前踟蹰着,皇帝出了声,“朕瞧你胖了点儿。”

  锦书噎了下,脸渐渐红了,答不上话来。

  皇帝似很有感慨,“老祖宗这儿还是轻省的,总比永巷好。朕头回见你你才出掖庭,五积子六瘦的,呵口热气就要化了似的。还是眼下好,瓷实。”

  锦书暗道这南蛮子北京话学得不赖,可也不该变着法的说她胖啊,还“瓷实”!她懊丧不已,哈着腰说,“这是托万岁爷和老祖宗的福。”

  皇帝淡淡一笑,“那敢情好。”顿了顿道,“明儿朕要巡三营,你愿不愿意随扈?”

  这话说得就没道理了,她是慈宁宫的人,点谁也点不上她啊。她肃了肃,“能给万岁爷随扈是奴才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可明天我师傅就要放出去了,老祖宗身边就荣姑姑一个人怕倒不过来。”

  皇帝也觉得刚才的话没过脑子,不过既然出了口也算是尽了心力,她推辞是肯定的,万一她要是答应,那就再好不过,只消他一句话就能把人要过去,放在自己身边定然万无一失…只可惜了,她不稀罕啊。

  皇帝冷笑,她心里只有太子,太子呢,为她诈伤留宫,连巡军都不去了。果然是情深义厚得很。自己不盐不酱的算怎么回事!竟然没有申斥太子,还装糊涂由得他乱来,为的是好有人保她平安,到最后怕是要促成他们了。

  他深深看她一眼,状似漫不经心的问她,“太子近来可来慈宁宫请安?”

  锦书垂眼看着脚尖,思忖了下方道,“主子们晨昏定省时奴才不在值上,所以并不知道。”

  皇帝蓦地皱起了眉头,太子下半晌上慈宁宫来是几天前的事而已,怎么就不知道了呢!他恨她耍滑,怒气直冲上来,霎时拉了脸子,砰地便拍了桌子,炕桌上的盖碗茶盏跳了半寸来高,哐当一阵乱响。

  锦书唬得跪下来,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真是不该,她怎么在皇帝面前打马虎眼呢?这下惹祸了,脑袋保不住了!

  正胡思乱想着,膛帘子一打,李玉贵面无人色的爬过来,磕头如捣蒜,“万岁爷息怒,万岁爷息怒…”

  皇帝气得发抖,抬腿就踹过去,嘴里狠狠骂道,“狗奴才,谁让你进来的?给朕滚出去!”

  李玉贵冤枉,不明不白挨了一通窝心脚,全当是给皇帝撒气了。连滚带爬的逃了出去,瘫坐在廊子下喘粗气儿。心道好家伙,这雷霆震怒没要人命简直就是老天爷睁眼了!管不了了!爱谁谁吧!

  龙颜大怒可不是闹着玩的,众人魂飞胆丧,齐齐退到三丈开外,抖抖缩缩挤作一团。

  皇帝坐在阴暗里,眼神如鹰隼般凌厉,“朕最恨被人欺瞒,你好大的胆子!”

  她极度的恐惧,却咬着牙不说话。

  他怒极反笑,“好啊,这会儿成锯了嘴的葫芦了,你的伶牙俐齿呢?”

  她哆嗦着应道,“万岁爷消消气儿,奴才罪该万死,万岁爷要剥皮抽筋,还是白炖油焖,奴才听凭主子发落。”又闷声补了一句,“气坏了圣躬,奴才再抄两本《金刚经》也不够抵罪的!”

  皇帝被那几句话弄得哭笑不得,顺了半天气才道,“往后少和那些个太监逗闷子,怎么张嘴全是那种调调!”

  锦书老老实实应个嗻,终于长出一口气。这狂风骤雨来得快,收得也快,所幸没有一个怒雷劈下来,否则这会儿准糊了。

  皇帝放了恩典,“你起喀吧。”

  锦书麻利儿爬起来谢恩,垂着手偷眼觑他,他抽了汗巾子自己拭被茶水溅湿的胳膊,那夔龙纹的箭袖乌泱泱湿了大片。她忙上前拿帕子给他擦,可那夹袍早吃透了水,再擦不干了。她抬了眼看他,“万岁爷,奴才传尚衣的太监来伺候您换衣裳吧。”

  皇帝瞧着那双澄澈的眼睛,里头波光潋滟恍惚要沉溺进去似的。他似笑非笑的说,“既这么,连亵衣一道换了才好。”

  她缺心眼的哎了声,欢快道,“奴才给您生火盆子去。”

  皇帝慢吞吞道,“然后惊动太皇太后,问怎么弄脏了袍子,朕就说你对朕扯谎,太子明明来请了安,你却说没有,朕恼了,打翻了茶盏。”

  锦书越听越后怕,这要是捅到太皇太后面前,少不得又费口舌。落了短的是,那天太子到了慈宁宫门口并没有进来,两下里夹攻…不堪设想!

  她瞥一眼他的袖子,结巴着说,“那怎么办?”

  皇帝反问她,“你说怎么办?朕就这么晤着。”

  她忙摇头,“那不成,天冷。”左右一看,墙根矮柜上摆着个绷子,是她绣了一半的手绢。急忙卸了花绷拿过来,“万岁爷,奴才给您垫着吧,还能吸掉点儿湿气。”

  皇帝看着她忙碌很受用,威严的应了把胳膊伸过去。

  锦书草草卷了就塞进他袖笼里,皇帝突然一激凛,嗬了声,嘶嘶抽起了冷气,把她吓得僵在原地不敢动弹。

  “是什么?”皇帝拢着眉心喃喃,把帕子抽了出来,上头赫然是根绣花针。这下他觉得愈发疼了,虎着脸道,“这是给朕上刑啊!你是成心的?”

  她早骇得脸色煞白,腿一软就跪下了,“万岁爷,您杀奴才的头吧!”

  皇帝无奈的举手在她脖子上一比划,“真要杀你,都能杀上十回了。朕…或许真该杀了你,否则你迟早会要了朕的命…”

  第六十一章 不管盈盈

  她吓得不轻,打着摆子说,“万岁爷,奴才这就请太医去。”

  皇帝嘴角直往下耷拉,“多大点事儿,请什么太医!你起来,别动不动就下跪,往后背着人时就甭磕头了,有话站着说,还要挺直了腰杆子。”

  锦书躬身道是,又小心说,“奴才瞧瞧您的伤吧,值房里有药,奴才去取。”

  皇帝撸起袖子,男人的胳膊和女人的胳膊不一样,到底是练家子,结实有劲儿。锦书也顾不得害臊了,凑近了看,却是汗毛林立,什么也看不见。

  她又往细了看,呐呐道,“在哪儿呢?真戳着您了?”

  皇帝气结,敢情她还当他讹人是怎么的!另一只手往腕子上一指,沉声道,“这个红点儿,瞧见没有?这是针眼儿,不是刀伤!”

  她木讷地哦了声,“主子稍等,奴才这就取药去。”说着快步出了正殿,一撩洒花软帘,正撞在门口的李玉贵身上。

  李玉贵被撞得一踉跄,稳了身子慌里慌张把她拉到一旁,朝殿内努了努嘴,问,“怎么样了?还火着吗?”

  锦书绕过他往配殿里去,边应道,“消了火了,这会儿没事儿了。”

  李玉贵叹道,“到底锦姑娘脸面大,三两下就哄住了。”看她翻箱倒柜的就问,“找什么呢?”

  锦书手上一顿,怯生生道,“谙达,我把万岁爷的胳膊弄伤了。”

  李玉贵五官移了位,惊呼道,“神天菩萨!您可真行!够把祖宗从祖坟里扒拉出来鞭一顿的了!伤着哪儿了?赶紧请太医吧!”

  锦书苦着脸说,“我把绣花针插在万岁爷胳膊上了,可万岁爷说不是什么大事,犯不着传太医,擦点药就成了。”

  李玉贵听得直倒气儿,姥姥的!都这样了还能不杀头,连呵斥都没听见,真个儿是稀罕到骨头缝里去了!他摇着脑袋长吁短叹,生了情的横竖是不一样的,戳一针算什么,就是拿顶针整根的捅进去也不带发火的!他拍了拍她的肩膀,“丫头,你可真够有福的了,自个儿多珍惜着点吧!”

  锦书含糊着应承了一声就往明间里去,边走边想,什么有福!对着仇人强颜欢笑,自称奴才,又是磕头又是伺候,这样的福气她宁肯不要,如果可以,一辈子再不相见才好呢!

  南窗户的帘子打起了一个角,皇帝微侧着身子,明媚的春光照在他的膝盖上,他凝神看手腕上的针眼,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眼皮都没抬一下,冷着声道,“又在发什么愣,还不过来上药!”

  她应了声,急忙捧着药罐子过去,躬身替他挽起袖子,只见那皮肉间不知什么时候鼓起了个包,像蚊子叮咬的一样,周围大片的红肿。她这才觉得害怕,惶惶的半跪在他脚边的踏板上,拿玉拨蘸了药薄薄敷上一层,又觉得不够,便再敷上一层,直涂了五六层上去,这才拿素绢包扎了伤口,重替他放下箭袖起身退至一旁。

  这时候园子里有脚步声传来,李玉贵大声的请安,“老祖宗回来啦,奴才给您问吉祥啦!”

  皇帝看她一眼,顺手把矮几上的药罐儿塞到了脚踏底下,拿足尖一踢,药罐子骨碌碌就滚进最里头去了。他若无其事的整整衣裳迎到门前去,远远给太皇太后揖手行礼,“孙儿给皇祖母请安。”

  太皇太后看见他只一怔,旋即笑着虚扶一把,“皇帝多早晚来的?”

  皇帝扶她到大狼皮褥子上坐定,方恭敬答道,“才刚来了不久。皇祖母是上景仁宫去了?”

  太皇太后点了点头,“东篱那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扭伤了脖子这样大的事也不打发人来回我,倒是顺子在这儿说起了我才知道。你去瞧过了?依着你看到底怎么样呢?”

  皇帝看太皇太后心疼肝断的样子,就知道太子这回的戏做得足,只得应道,“皇祖母且放宽心吧,孙儿看了,没什么大碍,不过就是扭着了,并没有伤筋动骨,将养几天也就好了。”

  “这我就放心了。”太皇太后道,“我怕他身边的人大意,把塔都留下照料他了,另吩咐了太医正坐守在景仁宫里,好保他万无一失。”

  皇帝笑了笑,“还是皇祖母想得周全,塔嬷嬷在,朕也好安心出巡。”

  帝王家就是这样,行事说话各有各的用意,再亲的人面前也要保留三分,从没有掏心掏肺的时候。太皇太后是个心思深沉的人,她虽看不出太子是装病,却也留了个心眼儿,把塔嬷嬷留下一则照顾太子,二则也作看管。

  至于皇帝,当然乐见其成。

  风平浪静时有塔嬷嬷在,太子不能随心所欲,只好乖乖呆在自己宫里“养病”。倘或锦书出了什么事,凭着他的能耐,一个塔嬷嬷断断留他不住。这样既防止他们见面,又能在紧要关头保全锦书,不失为上上之策。

  皇帝敛了笑容,又道,“孙儿明早就要出巡了,今天特来和皇祖母辞行。这趟围子约莫十来日便回来了,孙儿不在宫里,请皇祖母保重凤体,孙儿出行在外也念着皇祖母。”

  太皇太后满脸的慈爱,伸手搭在皇帝手背上一握,“你也要保重圣躬才好,才入的春,到底还是寒浸浸的。军中不比宫里,该带的东西都要带全了,到了那边缺这短那的可不行,临时置办也不方便。”转脸对李玉贵道,“多给你们万岁爷带几套氅衣,别由着他贪爽利,会头着了凉我唯你是问。”

  李玉贵点头哈腰道,“老佛爷只管放心吧,奴才自当尽心伺候主子。”

  皇帝也道,“朕每日打发人送平安折子到皇祖母跟前,请老祖宗不必挂念孙儿,孙儿定会仔细朕躬,请皇祖母宽心。”

  太皇太后笑着说好,祖孙俩慢慢的吃了一盏茶,聊了几句番外话,太皇太后拿眼一乜旁边的锦书,说不上的乏力。皇帝真正的目的怕不是单单和她辞行吧,还有他心心念念的人,临出宫来瞧一眼,说上几句话,真够难为他的。堂堂的皇帝,这样的煞费苦心,这点子精力用在后/宫哪个嫔妃身上不好,明知道难,偏和自己较真,何必呢!

  太皇太后打量皇帝,眉目清朗,英姿勃发,端端正正的坐着,那样子真是像极了他皇考。高皇帝半生戎马,原本是心怀天下的,后来怎么样呢?敦敬皇贵妃一死,连带着把他的志向和三魂七魄统统带走了,点灯熬油的把命熬丢了,扔了个烂摊子给皇帝,亏得皇帝争气,走到了那份上没了退路,二十岁的年纪咬紧了牙关攻下了京畿,否则宇文家早就株连九族了。

  如今呢?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轴脾气,别到临了也砸在个女人身上!

  太皇太后幽幽叹了口气,转头问李玉贵,“随扈的御前伺候都妥了吗?短人不短?要不我这儿拨两个过去?”

  皇帝扫了李玉贵一眼,直扫得他遍体生寒,忙哈着腰道,“瞧老佛爷说的!这大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柱,都是咱们万岁爷的,就是玉皇大帝那儿短了人,万岁爷跟前也不能短喽。老佛爷甭操心了,奴才都置办好了,钦点御前随扈的红顶子侍卫们也都收拾齐全在营房里候着了,擎等着明儿天一亮就开跋。”

  太皇太后犹不放心,“九城戒严了没有?道儿都清了吗?”

  皇帝笑道,“坊市间有九门提督衙门会同前锋营,护军营等警跸,御道上有三营亲兵把守,不会有闲人误闯的,请皇祖母放心。”

  太皇太后沉吟道,“虽说这些年太平无事,可总归仔细些好。”

  皇帝自然知道她要提点的是什么,微躬了躬身子道,“孙儿省得,谢皇祖母关心。”说罢起来行礼,“时候不早了,说了这么会子话耽搁了皇祖母歇觉,倒是孙儿大大的不是。皇祖母安置吧,孙儿告退了。”

  太皇太后站起来,年纪大了想得也多,她统共就两个孙子,一个撒在外头还没回来,这个时时在身边的这会子也要出宫去,心里一惆怅,就拉着皇帝一再的叮嘱,“澜舟啊,出了城冷,好歹多穿些。上驷院里的马挑性子温和的,像上回那样撂蹶子的多吓人啊!到了丰台捎信儿回来,我盼着的。”

  皇帝颔首道,“孙儿记住了。老祖宗且等两日,朕早晨接到了咱们庄王爷的折子,说眼下到了房山,赶着点脚程,再过两三天就能到京城了,到时候叫皇考定妃和长亭进宫陪您。”

  太皇太后想了想道,“房山离丰台近,还是叫他往丰台去,你们弟兄先碰个面,有他在你身边我也放心些。”

  皇帝道是,太皇太后指派了锦书道,“送送万岁爷吧。”

  锦书应个嗻,便尾随着皇帝朝宫门上去。太皇太后倚着大迎枕,掀起帘子一角看,脸上神色复杂难懂。崔贵祥在边上看着,不明白太皇太后怎么指了锦书送驾,暗琢磨着是不是老太太有了松动,刚才还要往御前拨人,难道是要把锦书往皇帝身边送吗?

  “崔啊,”太皇太后突然道,“你也是老人儿了,迄小儿就在南苑王府当差,敦敬皇贵妃你也见过,你瞧锦书和她像不像?”

  崔贵祥不由一惊,脑瓜子转了转才道,“像,也不像。”

  太皇太后看过来,“这话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