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嬷嬷高兴极了,分了些给郭老夫人。

郭老夫人笑道:“这江米糕做得不错。”

吃了好几块。

周少瑾吓了一大跳。

江米吃多了容易积食。

吕嬷嬷委屈地道:“老夫人是我们劝得动的吗?”

周少瑾道:“劝不得也得劝啊!不然吃出个三长两短的来,我们可怎么办?”说着。思忖了片刻。道,“那我明天做些萝卜糕来好了。一样的软糯易吃。却是用萝卜和猪肉做的,比江米糕好。”

吕嬷嬷连连点头。

第二天,周少瑾做了萝卡糕送过来。

郭老夫人连吃了四块下放下筷子。

等到周少瑾去向她辞行的时候她问:“你是不是很会做饭?”

“不是很会。”周少瑾谦虚道,“我自己喜欢吃的就很会做,自己不喜欢吃的基本上不会。像我不喜欢吃鲞鱼,我不就会做。”

郭老夫人笑了起来,道:“那你都喜欢吃些什么?”

“松鼠鱼啊!桂花糯米糕、龙井虾仁、莲藕排骨汤啊…”周少瑾扳着指头数着,道,“反正好吃的我都喜欢吃。”

郭老夫人哈哈大笑,赏了周少瑾一套楠木做得糕点模子。

有桃子、菊花、莲花、祥云甚至是五蝠捧寿的团花,一共有二十一种,不仅可以用来做点心,还可以用来做月饼,十分的难得。普通人家有这样一套模子,通常都是用来做传家宝的。

周少瑾不敢收。

郭老夫人笑道:“我没有女儿,你筝表姐几个都不喜欢做饭。别人是宝剑赠侠士,我是模子送名厨,也算是相得益彰了!”

周少瑾也的确是喜欢,不再推辞,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决定以后好好做几样点心给郭老夫人尝尝。

只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她拿着模子回到嘉树堂的时候,吴夫人居然正在和关老太太说话。

周少瑾悄声问似儿:“吴夫人是一个人来的吗?”

似儿点头,低声和她道:“来的时候哭哭泣泣的,刚才才好不容易止住泪。看那样子,好像是来找老安人诉苦的。”

前世,吴夫人也常找了关老太太哭诉。可自从吴宝璋得了识大奶奶郑氏的青睐,吴夫人再有什么事就会在识大奶奶那里哭诉,几乎没有来过四房了。

周少瑾冷笑,进去给关老太太请安。

眼睛还有点肿的吴夫人看见她却前所未有的热情,笑盈盈地就要上前拉她的手:“二小姐从寒碧山房里回来了?今天的风有点大,吹着没有?不过几个月没见,二小姐长高了些,人也比从前漂亮多了…”

第一百六十四章 误求(粉红票1560加更)

这是唱得哪一出戏?

周少瑾不动声色地退后了一步,避开了吴夫人。

吴夫人微微一愣,脸上闪过一丝窘然,回头对关老太太笑道:“少瑾回来了,天色也不早了,那我就先回去了,等过两天再来拜访您!”

关老太太笑着应“好”,没有留客,由周少瑾扶着,亲自送她出了嘉树堂。

周少瑾就低声问外祖母:“吴夫人过来做什么?”

关老太太若有所指地看了周少瑾一眼,笑道:“说是吴大人有意把吴家的大小姐嫁给刘府的三老爷做填房,吴家大小姐不同意,闹死闹活的,还怂恿着吴家大爷把刘家三老爷给打了,刘家岂是怕事的?吴家大爷不仅没沾到便宜,反被刘家的人打得躺在了床上,刘家还不依,说要去京都告吴大人。这门亲事自然也就告吹了。吴大人和吴家大小姐、大爷却把这笔帐算在了她的头上——吴大人责怪她没有管教好吴家大小姐,吴家大小姐和大爷却说是她背着吴大人给吴家大小姐说的这门亲事,现在她里外不是人,连个说话的地方都没有,想来想去,只有跑到我这个姑母面前来哭一场了。”

周少瑾愕然,道:“刘家三老爷,是那个被人称为‘梅府’的官街刘家吗?”

“正是。”关老太太道。

周少瑾思忖道:“吴夫人是想让您出面请了长房或是二房的人帮着他们家和刘家说合吗?”

关老太太笑道:“她没有提,只说是心里不舒服到我这里来透透气。不过我寻思着她应该就是为这件事来的,不然吴大人正忙着春耕的事,她怎么会有空一而再、再而三地到我这里来串门。”

前世吴宝璋很快就融入了金陵城的仕女圈,并且获得了好评,自然也就没有嫁给人做填房这一件事。

周少瑾笑道:“那您是怎么打算的?”

关老太太笑道:“县官不如现管。我们总不好和吴家闹得太僵,我且等她开口怎么说了再做计较。”

周少瑾微笑着颔首。

过了两天。吴夫人真的过来了。

她除了礼品,还带了吴宝华姐妹。

“少瑾,”吴夫人见到她一如从前的亲热。把吴宝华和吴宝芝拉到了她面前,“早就听说你的女红好,我这两个女儿,跟着我在乡下地方呆久了,人倒灵巧,可就是没什么眼界。我今天特意带了她们姐妹过来。想让你在女红上指点她们姐妹一、二。”然后没等她拒绝又道。“我知道你每天下午都要去寒碧山房里抄经书,也不敢耽搁你的时间,以后她们姐妹若是有了绣品。你帮着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就是了。我在这里谢谢你了!”说着,就要给周少瑾行礼。

这样是传了出去,一个“轻狂”的名声周少瑾是背定了的。

周少瑾心中大怒,觉得吴家一个、二个都是这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顾忌别人的感受。吴宝璋说起吴夫人的不是如数家珍,现在看来。她的这些毛病也是跟着吴夫人学的。

可她不再是前世的周少瑾,她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傻傻地把把柄往别人手里递了。

“多谢吴夫人错爱。”她客气地微笑着,“要说女红,我们阖府也比不上针线房里的那几位师傅。我年纪小,不敢为师。若是吴夫人不嫌弃。两位吴小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只管找我,我带着她们去针线房给师傅们瞧瞧。他们可都是名满江南的大师。别说是得到他们的指点了,就是把他们做的东西拿出来仔细地瞧瞧都是眼福!”

吴夫人的笑容顿时有点僵。

周少瑾只当没看见,笑着问吴宝华:“你是什么时候过来的?我们有些日子没见了,你这些日子都在做什么?我们这边的静安斋二月初二就要开课了,以后我就更忙了。你们姐妹都跟着谁在读书?也不知道这书读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她叹息着,就像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姑娘。

吴宝华是那个典型的长相一般却非常有内秀的姑娘,周少瑾一开口她就明白了周少瑾的用意。又因吴夫人一直想把她培养成个品行高洁的官家小姐,吴夫人在她面前表现出来的也都是好的一面,吴宝华姐妹俩反而受吴夫人的影响比较小。

见母亲如此行事,姐妹俩都羞红了脸。

吴宝华忙道:“我们家里请了位女先生,我和妹妹每天都跟着女先生读书,有时候也想歇歇。倒不比二小姐能忙里偷闲,还有放假的时候。”她当机立断就为这件事做了决断,“我到金陵城后也听人说起过九如巷的针线房,是在整个江南都是数一数二的。能沾了二小姐的光去看看,我们姐妹都非常的荣幸。只是我听人说程家二房老祖宗的衣裳都是在针线房做的,我们就这样冒昧地闯过去,不知道会不会打扰针线房的师傅们做事?”说完,瞥了吴夫人一眼。

吴夫人立刻噤若寒蝉。

难道吴夫人平时还要听女儿的不成?

周少瑾猜测着,面上却不显山不露水的,笑道:“吴二小姐是客,这主随客便。要说沾光,还是我沾了吴二小姐的光,能去针线房里见识一下大师傅们的手艺。”

言下之意,我平日里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你若是知情识趣,就不要再提什么指点女红的事。

吴宝华笑道:“好在我们姐妹们平日里在家也有婆子指点针线,这事也不急,等我们遇到难处的时候再来请教。”

这就是个场面话了。

周少瑾突然对吴宝华的印象不错起来。

至少比吴夫人和吴宝璋的印象好。

吴宝华就笑道:“二小姐每天都去寒碧山房抄经书吗?就没有一天间断的?”

“抄经书是个诚心的事,怎么能间断?”周少瑾笑着,刚开始还以为这只是一句很寻常的家常话,可当她发现吴夫人正支着耳朵听,联想到刚才吴夫人的表现,她立刻意识到这句话里另有含意。

吴夫人最终的目的难道是长房?

不知道她求长房做什么?

周少瑾暗自猜想,试探道:“不过我下午也没有什么事。去寒碧山房抄经书还可以和郭老夫人说说话…”

她发现自己的话还没有说完,吴夫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周少瑾朝关老太太看去。

关老太太笑着朝她微微点头。

她知道关老太太也看出端倪来了,三下两下就结果了话题。借口要回屋更衣,离开了嘉树堂。

到了晚上,关老太太对她道:“吴夫人磕磕巴巴的,只说是有事找长房,想我从中说项,找长房有什么事却只字未提!”

周少瑾很烦这种把别人当成傻瓜当枪使的人。

她小声嘀咕道:“她要是想为吴大人求官难道您也陪着她去见郭老夫人不成?这么大个面子。我们四房以后可怎么还?我看您还不如把这力使到沅二舅舅身上呢?”

关老太太呵呵地笑。很喜欢她用“我们四房”来称呼自己。所以等周少瑾走后,她悄声问王嬷嬷:“你觉得少瑾和诣哥儿怎样?”

“我瞧着好。”王嬷嬷笑道,“漂亮孝顺不说。还性子好,和家里的每个人都相处的好,正应了那句‘家和万事兴’。”

关老太太笑眯眯地喝了口茶,道:“我也是这么想的。”

过了几天,吴夫人又来了。

她这次是一个人,在屋里和关老太太说了良久的话,出来的时候眼睛依旧红红的。神色间却一扫前两次的阴霾,满面春风的,而关老太太却恰恰相反,眉头紧锁,能夹得住蚊子。

似儿不免有些担心,待周少瑾从寒碧山房回来给关老太太请安。她悄悄地朝着周少瑾招手。

周少瑾和她去了茶房。

似儿凑在她耳边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最后道:“您说,会不会是那吴夫人威胁老安人了?”

“不会。”周少瑾也有些拿不准。道,“我等会进去探探外祖母的口气。但愿不是如此。”

似儿不住地点头,深深地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