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筝想到祖母对自己的教导,眼泪也落了下来,匆匆拉了吕嬷嬷就急赶急地去了杏林胡同。

杏林胡同是个五进的宅子。住着程泾和程渭一家。外面的书房两各一间,厅堂是共用的。程泾住正房,程渭往在后面一进。郭老夫人来了。程家开了大门,郭老夫人被迎进了正房厅堂的罗汉床上坐下,程泾、程渭、程池和渭二太太邱氏。程渭的儿子程让郭老夫人夫人磕过头之后,都围坐在郭老夫人身边。

郭老夫人见温文谦和的程让还是像从前那样的腼腆,就不由地叹了口气,拉着程让问了问他的功课。

知道程让已经把《四书注释》读了一遍。郭老夫人非常的高兴,道:“你祖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才开始读《四书注释》。什么事都贵在粗不在贵快。你要好生读那《四书》的含意才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你池叔父。你池叔父的功课也很好的,当年还曾经受到过你祖父的夸奖。”

程让红着脸应“是”,已有小丫鬟隔着帘子禀着“大姑奶奶来了”。

郭老夫人眼圈一红。也顾不得二儿媳打招呼,忙道:“快请,快请!”

程筝进来就跪在了郭老夫人面前。一声“祖母”,眼泪就落雨似的籁籁而下。

郭老夫人也哭了起来。

程泾等人都侧过脸去。

渭二太太红眼睛上前扶了程筝。温声道着:“大姑奶奶别哭了!您这样,老夫人越发伤心了。”

程筝也知道,只是这眼泪止不住地就住下落。

她擦了两次眼角,这才止住了眼泪,笑着喊了声“祖母”。

那边郭老夫人在程池的劝慰下也止了眼泪,闻言就笑着拉了程筝的手,满脸欢喜地道:“你怎么知道我来了京城?我就是怕耽搁你们的事,谁都没有告诉!”

程筝自然不好说是顾家的长辈知道程家要分宗的事,她想问问情况,笑道:“我没事准备去四叔父那边串门,这才知道您来了京城!”

“可见我们大姑奶奶和母亲多有缘分!”渭二太太在旁边凑着趣,“心血来潮出来走走,正巧就遇到了母亲来京城…大姑奶奶今天要赶回去吗?不如留下来用晚膳吧?”

程筝连连点头,差了身边服侍的去把儿子顾宁和顾中接过来,然后给在衙门当值的顾绪送信:“说祖母过来了!”

当差的连声应是,出了正房。

程泾就忙着给母亲腾地方。

“你们也不用这么麻烦。”郭老夫人笑道,“我就是来京城散散心。今天就住在客房好了。明天我去四郎有朝阳门的宅子看看,到那边住几天。”

程渭夫妻就对视了一眼。

程泾犹豫道:“母亲一路上车马劳顿,不如在这边歇几天再去好了!”

郭老夫人来了京城,少不得要和在京城里的亲戚走动走动。他是长子,理应伺俸母亲。郭老夫人搬去了朝阳门那边,亲戚们来拜访郭老夫人就得去朝阳门那边,袁氏又在老家闹着要分宗,只怕有多心的人会以为郭老夫人和袁氏婆媳不和。

说着,他看了一眼程渭。

示意程渭劝劝母亲。

程渭不敢作声。

母亲瞒着他们突然来京,还带了秦大总管,十之八九是为了分宗的事。母亲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他还没有来得及和母亲说上话,可不敢这个时候乱说话。

他朝程池望去。

子川这些年都在金陵城照顾母亲,又是小儿子,母亲心里想什么,他应该最清楚。就算不是最清楚的,至少他说错了话母亲是绝对不会生气的。

程池满心困惑。

母亲怎么突然要去朝阳门住?

难道是为了周少瑾的事有话要对他说?

程池眼观鼻。鼻观心地站在那里,根本不搭理程渭。

他出门的时候让人去给周少瑾带了信,只说自己有事,今天不在家,免得她去了扑了个空。

小丫头这几天都在他的书房里玩。

突然让她别过来,也不知道小丫头会不会觉得无聊!

程渭暗暗叫苦,只好当作没有看见程泾的眼神似的。吩咐妻子:“母亲过来了。箫姐儿和笙姐儿那边你得派人去说一声才是。厨房那边也要去看看,等到大纶他们过来我们摆膳。母亲,您看如何?”

郭老夫人点头。道:“现在晚了,箫姐儿和笙姐儿那边还是明天去送信发了。打发管事去说一声就行了。这件事就交给让哥儿了。让哥儿,你可使得?”

程让忙上前应是,脸红得能滴出血来。

郭老夫人呵呵笑。道:“让哥儿也不小了,到了该经历事情的年纪了。”

程渭等人忙躬身应诺。

郭老夫人就道:“至于厨房的事。让府里婆子去看看就行了。二儿媳的身子骨不好,快回房去更了衣,换个松散些的打扮过陪着我们说说话就行了。你们有事也都去忙自己的去。等到大纶他们过来,就有厅堂里摆膳。”

渭二太太听闻泪盈于睫。

她嫁过来二十几年。生育艰难,头几胎都没有站住,好不容易才生下程笙和程让。或者是因为这样,程让自小就体弱多病。读书也没有程许聪明,但婆婆对她素来宽厚,不仅没有半点怨言,她自怨自艾的时候还安慰她,程渭在京城出仕之后还送了她和儿子来京城和程渭团圆,把活泼好动的程笙留在身边照顾…

“母亲!”渭二太太拉着郭老夫人的衣袖就哽咽起来。

郭老夫人笑道:“我这好生生的,你可别哭了…”

渭二太太吓了一大跳,硬生生地止住了眼泪,不安地喊了声“母亲”。

郭老夫人就笑着拍了拍她的手,道:“好了,好了,我知道你教训。你们都下去吧!我筝姐儿说会话。”

做儿子孙子的就鱼贯着了正屋的宴息室。

等一出厅堂,程泾就抱怨道:“母亲要去朝阳门住,也不帮着劝劝。那边空荡荡的,又全是新进府的仆妇,怎么服侍得好母亲?”

程渭只是笑。

程池则懒懒地道:“大嫂不是吵着要分宗吗?我这也是为了我们长房好——母亲被二房的老祖宗逼得没有办法了,只好跑到京城来,又急又气,觉得没脸见那些亲眷,悄悄地住地了小儿子家里。等到我们付了银子给二房的,正好坐实了二房不仁不义的名声,这不是挺好的吗?”

杏林胡同这边的宅子的确太小了点。

还要给程嘉善腾地方做新房。

母亲又是孀居之人。程嘉善成亲的那天肯定是不能住在正房的。

难道还让她老人家搬到后罩房去住不成?

母亲生平都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

没道理几个儿子都大了,还受这从闲气。

程池道:“母亲这也是为了大哥和大嫂着想。筝姐儿的婆家可是最重这些的。”

程泾老脸一红,低声道:“分宗的事,也是大势所趋。”

“那是!”程池道,“天下还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呢,何况家户人家!我也不知道大哥在烦什么?”

程泾尴尬地笑。

程渭忙出来和着稀泥,对程池道:“既然你也觉好,那就让你二嫂跟过去服侍母亲好了。”

二嫂也是个性子柔顺的人,让二嫂提前和小丫头接触接触,以后小丫头嫁进来了也有个伴。

程池笑道:“二嫂去不去都不打紧,让让哥儿过去服侍才是正经。母亲不也说了吗,让哥儿也到了经事的时候了,正好那边的仆妇少,让让哥儿去给母亲跑跑腿。”

第四百二十七章 故知(端午节加更)

程渭有些意外。

祖父重长孙,爹娘爱幺儿。

他是中午的个,性情温和,好不容易得来的儿子又不是极其出众的孩子,袁氏又是个争强好胜的,他对孩子也就没有太多的要求。

但做父母的操心了一辈子,不过是希望孩子能在没有自己照看的时候能好好的过日子。

能得到母亲的点拔,于儿子待人处事上肯定会大有长进。

程渭很快就答应了。

程池不再说什么。

程泾向来觉得家族要兴旺,就得一辈提携一辈。

程让如何有这个造化,兄弟两人齐上阵,外面的也要多看程家一眼。

对于程池提议他很是赞同。

兄弟三人就去了外院的书房陪了程劭里喝茶。

屋里,程筝问起了分宗的事。

毕竟是嫁了出去的女儿,一面是婆家,一面是娘家,手心手背都是肉。

郭老夫人笑道:“这件事你就别管了,顾家的人若是问起,只说不知道就是了。”

程筝心中苦涩。

不管这家分不分得成,这分宗的罪名只怕会由她母亲袁夫人担待下来。

可她也明白,这时候再说都晚了。

程筝拉着郭老夫人的手就抽泣起来:“母亲的性子我知道,不要说是我了,就是您也难得劝得动她…但她总管是我母亲,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不管。别的我也不敢多想,只求祖母看在嘉善是您长孙的份上,您求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