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娘也不过试着要一下,知道这些人明着是伺候她,暗里都只听梅鹤鸣的吩咐,她算着该到了自己的经期,这些天却正好是她的安全期,这次躲过了,以后她需想个妥帖的法子,古代避孕有什么药?她还真不知道,况且,即便有,她一个寡妇若自己去药铺里抓这些药,岂不让人猜疑,这事还得指望梅鹤鸣。

想到这些,宛娘就一肚子火,连避孕都让女人伤脑筋,要是在现代,依着宛娘的脾气,真能把梅鹤鸣活劈了,现在只能想想罢了。

吴婆子自认为看人看的准,可她就是看不透这个宛娘,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宛娘会生出这样的心思,若是有了爷的孩子,这可是想不到的造化,偏这宛娘不想要,更不稀罕,在一边瞧着她对爷的意思,也远远称不上体贴,倒像爷强着她一样,冷淡淡的应付着,偏爷不知怎的,越是这样的,就越欢喜的撂不开手了。

宛娘暗暗叹口气,还不止要愁这些,还要愁赶明儿回去跟街坊怎么圆她这些天的去处,她一个没娘家没亲戚的寡妇,去哪儿也说不通。

望了眼碧纱窗外逐渐移动的日影,不知哪颗树上的蝉鸣传进来,更添几分烦乱,有些害热上来,左右看看,正瞧见那边梅鹤鸣的洒金扇,气更不大一处来,拿过来三两下就撕了个稀烂。

吴婆子不禁愕然,想不到看上去温顺的宛娘竟是这么个燥脾气,那个扇子可值不少银子呢,就这么随手撕了。

宛娘撕了梅鹤鸣的扇子,觉得心里稍稍痛快了一些,侧头见吴婆子还跪在地上,脸上表情跟见鬼一样望着自己,知道自己吓着她了,便道:“你起来吧!回头我跟他说就是了,今儿却比昨个还热些,心里燥起来,倒有些不受用了。”

吴婆子站起来,拿了把绢扇,一边给她打扇,一边道:“这清河县临着水,平时倒还好,只这两日,不知怎的闷热上来,想是闷着雨呢,奶奶若是热的狠了,老奴让人把取冰来,亦或是让厨下熬些酸梅汤祛暑。”

宛娘知道如今酷暑,那冰是个稀罕贵重的东西,她没那么奢侈,酸梅汤她也不怎么喜欢,想起现代时,她妈总熬的绿豆汤,便问:“若有绿豆,熬些绿豆汤吧!”

吴婆子应了,出去吩咐,外面伺候的丫头,宛娘只记的两个,一个叫腊梅一个叫冬雪,这大暑天的听着倒是凉快,其他几个均没记住,之所以记住这两个还是听梅鹤鸣唤过,也是这两个生的最出挑,便是昨儿弹琴唱曲儿的两人,声儿也好听,仿佛南边的口音,说出话来带着些吴侬软语的腔调,极好辨别。

宛娘恍惚听着外头是腊梅还是冬雪的说了一句:“真真穷命小家子气,大热天巴巴的非吃什么绿豆汤…”接着仿似吴婆子喝了一句,才住了嘴。

宛娘不禁冷笑,这可真是恃宠而骄的典型了,亏了梅鹤鸣还跟她说与这两个丫头没事儿,鬼才信他。

不一时,吴婆子亲端了一盏绿豆汤来,却偷眼细细端详宛娘形容,腊梅冬雪原是爷房里伺候的丫头,自然娇惯些,宛娘不过一个乡野寒门的寡妇,让她二人伺候气不愤也平常,爷在时还罢了,爷走了,甩几句闲话也免不了。

吴婆子是瞧见宛娘刚才撕扇子的行为,有些拿不准宛娘的脾性,也想借此试探一下,宛娘这会儿冷静下来,觉得自己犯不着跟这些人生气,也不是常在一起,彼此也无恩怨,说不准过不几天谁也不认识谁了,吃了绿豆汤下去,觉得心里那股火气灭了不少,便自拿了个枕头躺在炕一头补眠。

梅鹤鸣那男人简直就是禽兽,足足折腾了她一宿,不知道是不是昨个那药的缘故,今儿宛娘还觉得浑身发懒,不想动,就想睡觉,躺在炕上,没一会儿就睡过去了。

吴婆子见她睡了,去里屋拿了床鸳鸯夹纱被给她搭在身上,出了屋见腊梅冬雪在廊下弹琴唱曲儿的热闹,便道:“奶奶睡了,你们且消停的回屋歇会儿吧!”

腊梅哼了一声,越发拨弄了几下琴弦道:“她算哪门子奶奶,府里的兰姨娘那样受宠,我们在她院里弹唱几句,她也不敢说什么的,更何况这位,不知从哪儿来的乡野村妇,倒让她占了个坑…”

吴婆子脸色一沉道:“越说你越不像话,她便是乡野村妇,如今入了爷的眼,上了爷的心,置办下这个院子,便是她的产业,把你两个拨过来伺候她,你不服她的管,只去爷跟前说去,你两个有本事,也让爷给你们置办个产业做成主子,到那时,我也称你们一声奶奶,若没那样的本事,趁早本分些,不看别的,就看她如今正得爷的宠,若在爷耳边吹些耳边风,把你两个卖出去,也没人敢说二话。”

腊梅冬雪听了,心里虽不服,也只得起身回了自己屋子,吴婆子暗道:怎的爷就把这两个派了来,倒都不是省事的,觑眼瞧了眼那边的窗户根儿,一时真弄不清这宛娘是个什么路数。

宛娘是真累很了,这一觉直睡到天擦黑才醒过来,睁开眼就听见仿似有调笑伴着曲词丝竹的声儿从窗外透进来,屋里没掌灯,窗外的廊下红灯具已点亮。

她仔细听了会儿,仿似从院子西厢传来的声气儿,大约听见屋里响动,吴婆子进来点亮了屋角的烛火,见宛娘瞧着窗外,吴婆子小声道:“爷今儿回来的早些,见奶奶睡的熟,便没让惊动,自去西厢沐浴歇息,传了腊梅冬雪近前弹唱消遣。”

宛娘不禁撇撇嘴,恶毒的想着,他也不嫌腻,外头嫖完了回来还不歇着,也不怕哪天死在这上头…正想着,丝竹曲声歇了,没大会儿,梅鹤鸣一脚迈进来笑道:“可是醒了,我正等着你吃晚上饭…”

暂且脱樊笼

吴婆子吩咐丫头进来伺候宛娘梳洗,宛娘只粗略洗了把脸,也不用伺候的人,自己随手把头发挽起,伸手去摸桌上卸了的银簪子,不想却摸到梅鹤鸣的手。

梅鹤鸣握住宛娘的手,低笑一声,伸手从怀里取出一支实心凤头的金簪子,别在她的发髻上,左右端详端详道:“倒是配你,今儿在外头见了就买了回来,你瞧瞧,配上你这身茜青色的衣裳正相宜。”

宛娘身上这件裙子本是梅鹤鸣一早让吴婆子寻出的衣裳,也不知是什么料子,轻薄凉滑,似纱非纱,也不是那寻常薄绢儿,虽薄却不透,里头只穿一件肚兜小衣,倒分外凉爽。

梅鹤鸣还从未见过像宛娘这样不喜装扮的女子,举凡女子,那个不爱新鲜,脂粉簪环,四季衣裳,越多越好,偏宛娘是个素净到极致的,以往贫寒,不思打扮还说的过去,如今到了这里,不说旁的,首饰衣裳他早让吴婆子备下了,一样不少,昨个便不提,今儿一早,他洗漱了回身去瞧她,虽换了衣裳,头上却仍是哪根旧银簪子,虽清爽未免寒酸了些。

梅鹤鸣搂她坐炕上道:“这样装扮起来,我的宛娘怎比旁人差。”宛娘闻到他身上一股子脂粉的香气,不禁有些恶心,略推开他坐到一边道:“也不知什么时辰了?”梅鹤鸣知她不惯跟他亲热,便也不强她,笑道:“你只管睡的香甜,早过了饭时,来人,摆饭,回来时听常福说,刘二送了几尾极鲜的鱼来,让厨下把头尾去了,中断打了鱼蓉,配上鲜笋做碗汤来,既清淡又养脾胃,这样的暑天里吃最好。”

宛娘却没听他吩咐什么,目光只落在跟着梅鹤鸣进来后便立在屋角的腊梅冬雪身上,也不知刚才怎样弹唱取乐,两人的鬓发都有些蓬乱,衣裳也不大齐整,两张小脸在烛火下晕染起淡淡□,眉眼含情,不住瞄向梅鹤鸣。

梅鹤鸣早起出门时的衣裳早不见踪影,这时身上却是一件石青绉纱褶子,宽了腰间束带,襟边松松敞开,唇边尚有几许胭脂的痕迹,可见这消遣不知多香艳了。

梅鹤鸣吩咐下去,见宛娘的目光落在自己唇上,半晌不动,遂疑惑的抬手抹了抹,在灯下一瞧,不禁有些不自在,虽说这事儿着实不算什么,即便在他府里,也时常跟这俩个丫头消遣一二。

腊梅冬雪是青州知府杜若中去岁送与他的生辰礼,模样齐整,善弹唱,识情趣儿,跟他时又都是清白身子,故瞧得与其他丫头不同些,原是想宛娘这里没甚消遣,便让她们两个过来充了丫头,平常伺候宛娘,他过来时,也有个弹词唱曲的乐子。

今儿在赵洪升府里因惦记着宛娘,没吃几盏酒,便急巴巴寻了托词摇席破座的家来了,不想宛娘却睡下了,未免无趣,便在西厢那边让下人备了热汤,沐浴过后,唤了腊梅冬雪过去弹词儿唱曲。

腊梅冬雪今儿受了吴婆子一顿抢白,两人越发不服气,见这个机会,忙着收拾的十分妖娆去了,梅鹤鸣本就跟她俩不干净,见两人如此,哪还忍得住,搂着又亲又摸乱了一会儿,想着宛娘忌讳这俩丫头,也没整成真事儿,却不想还是带了幌子出来。

挥挥手让腊梅冬雪下去,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道:“不过跟丫头玩闹会子罢了,你莫介怀。”让吴婆子另打了水来重新洗漱一遍,才坐回炕上。

吃了饭,等屋里没了旁人,宛娘才对梅鹤鸣道:“我虽跟了你,却是个实打实的寡妇,若有了身子,在这清河县却如何立足?”

她的话没说完,梅鹤鸣的脸色便沉了下来:“你想说什么?”宛娘咬咬牙道:“公子体恤,宛娘只求安生立命,再不求旁事。”

梅鹤鸣道:“你是不想生养爷的子嗣?”宛娘道:“公子的子嗣金贵,哪是我这个贫妇人受得起的,府里的夫人们该往哪里摆呢?”

梅鹤鸣不禁冷哼了一声道:“宛娘,我知你的心思,可爷不放手,你永远都是爷的人,旁的心思趁早给爷歇了的好,昨儿你累的很了,今儿晚上好生养养精神,底细想想爷的话…”

说完,一甩袖子走了。

听着脚步声过了窗下,想来是往西厢去了,宛娘不禁暗暗冷笑,也着实松了口气,虽是无奈屈就,可眼睁睁看着梅鹤鸣刚从别的女人身上爬起来,再跟她亲热,真膈应的不行,若今晚上梅鹤鸣还要跟她…,宛娘都怀疑自己会不会破功,亦或是直接吐他一身。

不过也知这不是长久之计,便是躲过了今儿,明儿如何应付,许是宛娘的运气到了,夜里大姨妈就来了。

梅鹤鸣觉得,自己对宛娘是不是太好了,好得这妇人越发大不识好歹,不给她避子汤,原是怜惜她,避子汤最是伤身,倒不妨自己一番好意竟被她当成了驴肝肺,进了西厢后,越想越气。

吴婆子刚才就在外间伺候,自是什么都听了去,这会儿见公子的脸色黑沉一片,想到宛娘,吴婆子又觉有些可怜,虽说跟了公子是福气,可这福气若长还罢了,若短,说不准就是祸事,宛娘虽是个大字不识的寡妇,难得却是个通透人,也是个正经妇人,想来不是公子使了手段,必不会这样不清不白的从了公子的,为自己将来的后路打算也无可厚非。

想到此,心软了些,便劝道:“公子休气奶奶,奶奶白日跟老奴说了几句体己贴心的言语,话里话外却是怕将来没着落,倘若公子来日不眷顾于她,她一个寡妇,真有了孩子,在这清河县如何过活下去。”

梅鹤鸣道:“她若有了爷的子嗣,难不成还能亏了她,便是纳进府去是什么难事,她倒是一门心思要给爷断了恩情,就没见过这等不知情识趣的妇人。”

气着气着又觉这样的宛娘更令他放不下,不禁暗骂自己,怎的就跟着了魔一样,偏瞧上了这么个妇人,终是心软道:“罢了,明儿你把爷的话底细说与她听,让她放心,爷便是不顾念她,若有了孩子,也要顾爷的骨血,必不会让她无着落去。”

吴婆子听了,心里暗惊,这可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俗话真真不假,若依着爷往常的性子,早冷了心肠,哪还至于生气,这倒好,气成这样了,还是心软的让了一步。

吴婆子在一边看的分明,这宛娘虽是个寡妇,说不准真入了爷的心,这以后还不知怎样呢,又见爷都气成这样了,也没让腊梅冬雪侍奉,便知心里仍挂着宛娘。

吴婆子从西厢出来,本想着去劝宛娘几句,服个软,把爷哄回来还不容易,哪想到进了这屋,见灯都熄了,问伺候的小丫头,说爷一走这边就睡下了,吴婆子嘴角不禁抽了两下,这宛娘倒是个心大。

原还指望转过天来揭过此事,宛娘好生服侍的爷欢喜,便万事大吉了,不想却赶上了宛娘的小日子,梅鹤鸣想着几日近不得宛娘的身,便有些不大爽快,正巧青州那边送了信儿来,说京里来了人有要事,梅鹤鸣也就顾不得宛娘,急急上马去了。

他一走,宛娘不顾吴婆子劝说,只说跟梅鹤鸣早已说好,收拾收拾,便回了自己家,宛娘进了家,还琢磨着该怎么跟邻居解释,不想她前脚进门,后脚李家婆娘就跟进来道:“昨儿我还跟当家的说,宛娘倒是个有福带财的命,你瞧瞧,这成衣铺子才整治了几天,便引得钱大户家上门来请,还巴巴的派了个伶俐的小厮来跟我说,让我帮着你看好门,说他家内院的奶奶姑娘们喜欢你的衣裳样子,要底细的商量置办,留你多住两天,你揽下他家的生意,今后还愁什么,听说钱大户别看都六十了,却新纳了一个侍妾才十八,都说生的模样极好,想必你见了?”

宛娘心话儿,她都不知什么钱大户,还什么十八的侍妾,她见鬼了,只含糊的道:“的确极好…”李家婆娘跟她说了会儿话,便走了,宛娘这才松了口气,想是梅鹤鸣让小厮来这么说的,倒也算说话算话。

梅鹤鸣既走了,宛娘便打叠起精神来经营自己的成衣铺子,大约是听说钱家寻她去做衣裳,倒是引来不少生意上门,原先代加工的几家便跟不上趟了,宛娘便想着单寻几个针指女工好的来家,专做成衣活计,除了包吃住,每月还给工钱。

李家婆娘听了,寻思这是个好营生,不禁想起她娘家两个侄女来,李家婆娘的娘家在城东外的三里庄,临着双桥村,虽家里有几亩薄田,可架不住人口多,吃饭的嘴一多,指望每年地里打得那几口袋粮食,哪里添的饱肚子。

她大哥屋里还过得去,横竖两个小子如今都大了,出去跟着人跑跑颠颠,也能赚口饭吃,她二哥屋里却难上加难,原先得了一个儿子,十岁上出花死了,后面却连着生了两个丫头,指望着她二哥一人种地养活三张嘴,经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的。

今年两个侄女一个十四,一个十二,难得针线上到好,不若接了来,到宛娘这里做些活计,有吃有住的,还能攒下些嫁资,将来也好说婆家,却去哪里寻这样的好事。

拆对换银钱

李家婆娘夜里跟当家的商量了,转过天儿来就跟宛娘说了自己的主意,宛娘琢磨这样也好,只要针线过的去,跟李家占了亲戚,平常李家婆娘还能帮着她照顾一二,也省去了颇多麻烦,就是觉得年纪小点儿。

又一想,自己可不傻了,她现在这个身体也才十八都成寡妇了,这里的女孩儿十二三就嫁人的也尽有的,李家婆娘的两个侄女已算不小了,便点头应了。

寻好了做活的人,便想着让人来重新粉刷屋子,自打王家的人死了,宛娘就有心收拾收拾,毕竟自己要再这里住下去,原先的屋子真不大像样,只可惜那时手里没什么钱,便是有王婆子留下的些存项,也不敢花在这上头,还要做成衣铺子,置办东西。

这会儿,宛娘也没多少几个钱,却从钱家胡同弄了些衣裳首饰,是她回来之后,吴婆子让人送过来的,说这些都是梅鹤鸣给她傍身的梯己。

梅鹤鸣人虽阴险,出手却大方,她这样一个不明不白的外室也置办了个齐全,在钱家胡同,宛娘净想着怎么应付梅鹤鸣,这些衣裳首饰就没底细看,这会儿一瞧,都算难得好东西,即便她不懂好坏,可金银总认识。

只镶宝石的金簪子就有七八支,还有些银子镶宝石青玉的,珍珠的戒指耳坠项链,倒是满满一小匣子。

宛娘自然不会戴出去,她一个寡妇,戴这些金银不合适不说,也难说个来路,挑了半天,挑拣出一个不大惹眼的珍珠戒子,拿到李家婆娘那里道:“还要烦请婶子,寻了个诚信的当铺,当了这个,再寻几个人来,帮我把屋子粉刷粉刷,婶子两个侄女来了也好住下。”

李家婆娘接过那枚戒子端详半晌道:“倒真是好东西,哪儿得的?”宛娘便含糊的推说:“去钱家时,夫人赏下的…”李家婆娘没口的赞道:“咱们满县的人,谁不知钱家这位夫人,最是个怜老惜贫的善人娘子,只钱家老爷倒是个老不正经,胡子都白了,还一个个小的往家抬,这样好的东西随手就赏了你,可见府里金山银山都有的,咱们县里的当铺本小,恐给不上几个钱,可巧,明儿我那当家的,得了个拉脚送货的差事,要去青州府一趟,让他拿去当来,怎样也比咱们这清河县的当铺要公道些,再有,你能有几个钱,就这么大手大脚的花,听婶子的,拾掇屋子算什么大事,我两个小子如今都巴巴闲呆着,让他们俩和你李叔帮着粉刷修补,再寻两个泥瓦匠来,也便妥当了,工钱也不要你的,只管饭就成。”

宛娘自来知道,这李家婆娘最是个抠门会过日子的,反正找谁来都一样,便道:“那就麻烦婶子了。”李家婆娘道:“麻烦什么,街里街坊的也不是外人。”

李大牛去青州府拉了脚儿家来,一进门李家婆娘就忙赶上去问:“那个戒子可当了多少?”李大牛趴在外屋的水缸上灌了半瓢水下去才道:“说起这个,真真造化,我拉的那车货正是青州府恒通当的,跟那个二掌柜的搭了几句话,便把你给我的戒子拿与了他,他看了,便问我这件东西怎么得的?我便说是邻居家寡妇失业的娘子,手里缺银子使唤,拖我当了好修房子,他便没说什么,给了我足足一两银子呢。”

李家婆娘有些不信的道:“就那个不起眼的小戒子,能值这许多?”大牛道:“可不怎的,不想宛娘倒是个有财运的。”李家婆娘一张手道:“银子呢,拿来给我。”李大牛从怀里掏出个蓝布包,把裹了几层的银子,拿出来递给了婆娘,李家婆娘眼睛一亮,见是一块足一两的小银锭子。

打从生下来,也没见过这么好成色的银锭子,便是出嫁那会儿,她娘东拼西凑,也不过打了个薄片子的银簪子,给她当嫁妆,成色哪里比得上这个,虽也是银子,却有些乌突突的杂色,这些年,一家省吃俭用的,也没存下个齐整的银子,不过些散碎银钱,想着这个成色倒好,若是熔了打成簪子,赶明儿两个小子娶媳妇拿出去当彩礼,岂不体面。

想着这个主意,便动了心,跟李大牛商量着用自家的存项私里换了,李大牛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一听婆娘的主意,大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不成,不成,如今她寡妇失业,好容易得了些体己,咱们怎好换了她的,若她将来知道,这邻居街坊的如何是好?”

他婆娘呸了他一声道:“可真是个榆木疙瘩脑袋,她当了银钱,不过为了整修房子拾掇买卖,她一个寡妇家,又无亲戚娘家,日后免不得要靠咱们帮扶着,便是得她些好处,又算的什么大事,再说,她整修房子咱们一家子都过去帮忙,我帮着做饭收拾,也还了情儿,又不是黑了她的银钱,不过用咱家的碎银子换了她的,也不当着她使唤,却有什么打紧。”

一番话说的李大牛没了言语,李家婆娘忙去里屋,炕上柜子下头掏了个布包出来,是这些年存下的几个钱,打开数了数,散碎银子有两块,寻出小称,称了称,一块五钱,一块三钱,另有些铜钱串子,合在一起勉强抵得上那一两银锭子。

便一总拿出来,把那小银锭子用布裹了十来层,压在箱柜最下头的角落里,出来打发李大牛吃了饭,便去旁边寻宛娘。

宛娘正在铺子里裁衣裳的木头案上比划,宛娘本是个地道的外行,到了这里,一时寻不到旁的营生,也只得硬着头皮学起来,好在现代时,她奶奶住在村子里,小时候,一到寒暑假的爸妈工作忙,便把她送到奶奶家里住着。

奶奶虽是个农村妇女,手却巧,裁衣裳,做鞋,绣花,什么都会,她那时候小,觉得有趣儿,便在一旁看,如今还模糊记着些。

她奶奶裁衣裳的时候,都用废旧报纸先画了,剪出样子,再用布料比着报纸裁剪出来,倒是简单些,也省得裁费了布料。

平日她画出的样子,都是李家婆娘裁的,虽裁了出来,宛娘总觉跟自己想要的不大一样,想着若自己学会就好了,便买了一领糊窗的纸,比着画着,自己瞎琢磨,却有了些模样儿,想着晚上用块便宜的粗布,先给自己裁件衣裳试试,若成了,以后也省得求旁人。

正想着,见李家婆娘进来,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迎上来道:“这才过了晌午,婶子怎的也不歇歇。”让着李家婆娘坐下,去里面呈了一碗绿豆汤来:“我这里也没茶,婶子吃碗绿豆汤解解暑气吧!”

李家婆娘也没推让,吃了半碗下去才道:“也不知今年这天气怎样,这早出了伏天,眼瞅都快立秋了,却还如此暑热难耐,稍动一动,便是一身的汗,晚上觉都睡不踏实…”

两人说了会儿子闲话,李家婆娘才拿出蓝布包的银钱道:“你李叔去青州府跑了几家当铺,你那个戒子终是当了一两银钱回来,只不过是些零碎钱。”

宛娘忙道:“偏劳李叔一趟,零碎些怕什么,横竖都是要使出去的。”也没接李家婆娘的钱,只道:“宛娘自打来了,亏的李叔和婶子照顾,才有今日的安生,宛娘如今守寡,又是个外乡人,虽在这清河县落了户,却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又是个妇道人家,不得到处走动,整修房子这事儿,还需请婶子和李叔多帮扶着,寻两个知根底儿的人来,这些银钱婶子拿着使,若不够,宛娘再去寻东西拆对些来,也就是了。”

李家婆娘不妨她如此敞亮,心里一喜,嘴都笑的合不起来,一叠声道:“够了,够了,多大点儿事儿,能使几个钱,你叔跟两个侄儿巴巴闲着,再寻两个人来,保管把你这院子收拾的齐齐整整的,那我就先拿着了,赶明儿使多少,剩下多少,算了帐再还你。”

宛娘道:“若真剩下,也不用婶子还,给李叔打些酒吃,也算我的心意…”几句话把李家婆娘喜的什么似的,倒不成想,这宛娘如此会做事,算计着这档事下来,怎样也使不了一两银子,正有些心疼呢,却又转了些回来。

便跟宛娘商量着,现在去寻了人,等一立秋,天凉快些寻个吉日便破土动工,还说这些事不用宛娘再费一丝心,都包在她身上,只嘱咐宛娘:“别傻傻的只知道在铺子里等着生意上门,那些主顾,还有钱家那边,都多去走动走动,便是不做衣裳,也堆些新鲜的绢纱花儿送去,说不得,就能做成几笔大生意,以往你婆婆都是如此作为的等等…”

宛娘嘴里应着,心话儿却道:钱家?她恨不得这辈子都别再去钱家胡同,一想到梅鹤鸣,就从心底里生烦,自己这命也真不济,好容易摆脱了王婆子母子,却怎的又招惹上这么个瘟神,心心念念盼着梅鹤鸣在别处寻个可心的相好,勾住他的魂儿,日后永不来这清河县才好。

作者有话要说:卡死了,两天才写出一章来,亲们体谅体谅!

宛娘初动意

说话间,时光如梭,转眼已是立秋,宛娘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到临街铺子后的小屋里,底细锁了,也怕人来人往的,让人瞧见了那些首饰衣裳,难道个来处。

李大牛跟他两个小子,又另寻了两个泥瓦匠,来整修宛娘的房屋院子,换了房上漏雨的破瓦,平了当院,砌了新砖台阶,连窗户纸都重新糊了,还把厨下的灶台重新磊了,倒收拾的甚为齐整。

屋里原来那些破桌烂凳的,宛娘一总给了李家,想这些家伙什都是王家母子用过的,就觉膈应的难受,打算另买些木料来,打些新的桌椅板凳使唤,也不要好木头,就图个干净。

倒是恰,巧隔邻的人家张罗着秋后聘姑娘,正筹措嫁妆,便把他家院前两颗迎门的大槐树砍了寻买主,宛娘让李家婆娘去问了价钱,说两颗树只要一钱银子,倒是便宜非常。

宛娘不敢再拿匣子里的首饰,便把王婆子留下的一根旧银簪子熔了,称出一钱银子,买了回来,这木匠却不好寻。

手艺好的,自然请不起,还不够料钱呢,前街原有个老木匠,手上的活计虽平常,难为工钱要的极少,街前里后的若是家里缺个桌凳,甚或修补什么东西都乐意寻他。

不想暑天里不知怎么病了,到如今才刚好些,却也做不得活,宛娘便计量着,这些家伙什什也不着急用,横竖屋里的破柜子先用着,炕上的桌子虽缺了两个角,也能将就些时日,便把两颗木料抬到院子里放着,仍做她的生意。

收拾好屋子,李家婆娘的两个侄女就接了来,倒都是老实孩子,人也干净勤快,手上活计也利落,不拘针线女工,上灶收拾屋子,样样拿得起来,就是没个正经的名字,大的叫大妮,小却叫招弟,可见多盼着生儿子。

宛娘把她们安置在原先二郎屋里,那屋子大,里外间,里屋睡觉,外屋摆了绣架,权当个做活绣花的屋子,她自己仍在王婆子原先的屋里起卧。

如今她也寻到了些门道,比划着裁了几回,也差不多有些样儿了,如今她自己身上的衣裳,都是自己琢磨着裁的,大妮和招弟都说她这个法子容易,也学着裁,渐渐的,一些不大要紧的活计也敢裁做起来。

眼瞅着到了七月十五,赶上这天,李大牛要去县边的东岳庙上庙,便让婆娘来问宛娘:“可有什么要捎的东西?”宛娘忙谢了说:“不用捎什么来。”

及至刚过了晌午,宛娘正跟大妮招弟儿在后头屋里做活儿,顺便歇着说话儿,忽听前头李家婆娘嚷嚷的声儿:“宛娘,宛娘,你可瞧瞧,你李叔把谁带回来了?”

宛娘急忙出去,只见门帘子打起来,跟着李家婆娘进来一个挺黑挺壮实的汉子,浓眉大眼人高马大的,看着就那么结实,有些憨憨的,看年纪也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

宛娘哪会识得,李家婆娘笑道:“这是你家的公公嫡亲的侄儿王青,你婆婆生前提过的,可记得不?”宛娘心里咯噔一下,不禁起了几分警惕,这李家婆娘把王青给带回来,可有什么心思不成。

李家婆娘大约也是怕她多想,忙道:“你李叔今儿去上庙,逛到了正午,寻了个茶棚吃茶,正巧就遇上了王青,说起刚从外县里做了活回来,这才想起来,王青在双桥村可不学的一手好木活儿,想着你这里正寻木匠呢,问了王青,便带了家来,说起来,你们也都是一家子,正巧也见见面,省得外道了。”

李家婆娘也是抽楞子瞧见当家的带了个生脸都汉子回来,招呼了,忙把李大牛拽到一边去私下问他:“让你去上庙,怎的弄了个生人回来?”

李大牛倒是笑了,把怎么来,怎么去一说,李家婆娘也听说过王青一些音讯,自被王婆子赶出去后,在城外的双桥村落了脚,那边跟着个老木匠学手艺。

却说那木匠一手得好活计,老婆子早早便死了,膝下没儿子,只有个女儿,跟王青年纪相当,后索性招赘了王青,把手艺并家业一起托给了王青,不想老木匠的闺女是个短命鬼,没两年呢,就病死了,连个香火都没留下,王青便守着老木匠,爷俩过活。

原说要再给他说门亲事的,王青却说,屋里的女人刚走,炕席还没凉呢,过过再说,便又耽搁了一年多,今年春,老木匠不知怎的也染了症候,至夏初也撒手走了,王青家里没了老人,屋里没了婆娘,便出外做了一夏的活,赚得些银子,还没到家呢,正赶十五,清河县上庙,可巧就遇上了李大牛。

两人搭了话,李大牛听王青说了这些来去,不禁动了心思,想宛娘这么个年轻寡妇,终不是个常事儿,再看王青,正值壮年,有把子力气,还有手艺,上哪儿再去寻这样恰好的姻缘呢,宛娘嫁了王青,旁人也说不出什么去,便是长嫂如母,可论起来,中间毕竟隔着一层呢,也没什么。

因跟王青说了王家的事,说如今王家屋里还有个守寡的宛娘,也算你的正头亲戚,总跟我那婆娘念叨,要还了你家的房子产业,正巧你跟我回去见见她。

王青一进清河县就听说,王家连着死了三口,王婆子连他表哥表弟一个接着一个都死了,想起那时王婆子欺他年小,谋夺他家房产的旧事,不得不信报应二字。

如今王青衣食不愁的,再不想寻这些旧事,无奈被李大牛硬拽了回来,只没想到,宛娘却是这么个年轻齐整的模样儿,比起他死了的女人,不知道好看多少倍去,虽穿着一身粗布裙衫,头上青布裹发,却仍掩不住眉眼细致水灵,脸庞白净好看,不禁有些看的呆住。

宛娘见他虽直眉瞪眼瞧着自己,却自有一股子直率憨傻的可爱,不免笑了笑,蹲身福了福道了声:“叔叔万福。”声音清脆悦耳,钻进王青耳朵里,只觉比那林子里的莺声还要婉转好听,一张黑脸不禁胀的通红,本该称呼嫂子,又觉着实不想这么唤她,便含糊的还了一礼过去。

李家婆娘一瞧,不禁暗笑,这倒是俗话说的好,千里姻缘一线牵,不想王婆子给她短命的大儿子买下的媳妇儿,最末了落到了王青身上,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知道王青没吃晌午饭,宛娘忙把他让到了里面堂屋,亲自下厨张罗了两碗面来,用早起炒的黄芽菜拌了,一碗让李家婆娘端去给李大牛,这一碗亲手递给了王青。

王青稀里呼噜吃了个底儿朝天,抹了抹嘴,连赞了几声好,宛娘抿嘴笑了笑,把前街上原王青家的房子地契寻出来要给王青,王青却坚辞不受,只说:“他如今屋里如今也没个婆娘掌管着,莫如留在这里的好。”

王青早瞧见院子里横着的两根槐木料,再见这屋里竟是空旷的,连个齐整桌凳都不见,只那柜子也都破了角,缺了腿儿的,便问宛娘:“可要置办什么家当,只管跟他说来?”

宛娘见他主动提及,便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说给了王青,说不清楚,便寻了笔墨粗纸来,画了样儿让他瞧。

王青看了看,倒也没什么,只有个椅子样式有些古怪,却也没说出来,只琢磨着如何打来,因要做活儿便要住下,宛娘一个寡妇,屋里还有两个未出嫁的姑娘,自然不便王青住,好在李家只两个儿子,王青便住在了李家的闲屋子里,白日过来宛娘这边做木工活儿,晚上吃了饭自回李家睡下。

话说自打王青来了,宛娘渐渐觉出了家里有个男人的好处来,王青别看人生的高大憨实,手却巧人也勤快,举凡挑水,劈柴,一些搬搬抬抬的重活儿,有了他都不当个事了。

宛娘每日一早起来,各处的水缸都挑的满满,院子里外洒扫的一干二净,平常也不多说少道的,心却细,没几日就先把宛娘屋里桌角柜腿儿都拾掇好了,宛娘切菜的菜墩也锯了新的来使唤,知道宛娘爱干净,每日晚间必要洗澡,吃了晚上饭,准会烧捅热水,提到宛娘房外的堂屋里,亦或者在灶上的大锅里,温上一锅热水备着宛娘使唤。

自打穿过来,宛娘净受欺负了,前头是王婆子跟王二郎,逢打既骂的,还要伺候一个快死的痨病鬼王大郎,好容易熬的那娘仨都死绝了,偏又惹上一个梅鹤鸣,先下药□,接着逼迫她当个外室,哪里有一个人对她如此好过。

就是李家两口子,也不过看着能从她这里得些好处,才照顾于她,可王青呢,别看不念不语的,可真对自己挺好,这种好,不是给她多少首饰衣裳的好,是那种用心对她的好。

在这里无依无靠的寡妇,想安生的过相当艰难,就是她这儿有隔壁李家夫妻常照管着,隔三差五还有前街后巷的几个浮浪汉子来她这里巴头探脑的不怀好意,若是家里有个王青这样的男人,两人一起守着家过日子,岂不顺遂。

宛娘这边悄然动意,都忘了梅鹤鸣可是个好惹的主儿。

李婆娘做媒

王青手巧,宛娘画给他的物件儿中有一个是临时起意的摇椅,宛娘是琢磨着,真若做出来,赶明儿在院里种一架葡萄,到了暑热时,放把摇椅在葡萄架下乘凉,晚上摇着蒲扇,找找天上的银河星星什么岂不好,后来想想,王青不过一个乡下的小木匠,能打出齐整桌椅柜案已是不易,哪里会做这样奇巧的东西,便说这个不用做,做其他桌凳便好。

不想这日收了铺子,刚进后面就见墙根下有把簇新的摇椅,唰了一层透亮的桐油晾在院子里,虽跟自己画的不大一样,但形状大致差不多。

宛娘围着摇椅看了又看,对一边做活儿的王青嗔道:“不说不让你做这东西了吗?”王青憨憨一笑道:“以前在个大户人家做活儿时,见过差不多的,估摸你是要这样的,便顺手做了来,不费什么事儿的。”

宛娘见他一身汗,快八月的天儿,只穿着一件蓝粗布的衣裳,背上都被汗水浸了个透,袖子上上不知怎么挂了个斜斜的大口子。

王青见宛娘盯着自己破了的袖子看,脸上有些不自在,把袖子往后藏了藏,宛娘不禁抿嘴笑道:“藏什么?不过一个口子,我这开的成衣铺子,还能让你穿破衣裳不成,岂不让人笑话,横竖这些活计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完的,何必要赶累着自己。”说着去院角的大水缸里拿了半瓢水递给他:“先喝点水,看出了这些汗,你收了这些,先去李婶子院里换下这衣裳,等晚上我抽空给你补了,只我虽开的成衣铺子这针线上却大好,你可不要嫌弃才是。”

王青听了,眼睛亮闪闪的,一颗心喜的不知怎样,他是心里惦记着宛娘,宛娘比他屋里短命的女人,不知好看多少,也不止好看,比起旁的妇人,更觉伶俐可爱,说的话也中听,可王青也暗暗思量,自己也没什么家业钱财,宛娘模样儿好,性子又好,怕是瞧不上自己,故此,虽有心让李家婆娘说媒,却又张不开嘴去。

这会儿见宛娘要给他缝补衣裳,那言语间颇有情意,心里不禁热乎起来,忙答应一声,接了水咕咚咕咚灌了下去,拾掇了家伙什,便去李家那边,先打了半桶水,洗刷干净,另换了件衣裳,才到宛娘这边来。

可巧昨儿儿李家婆娘的嫂子家送了信儿来,说大妮招弟的爹在地里摔了腿,宛娘一听,今一早忙打发了大妮招弟家去,把这个月的工钱先给了二人,并给了几尺粗布,让她姐俩捎回去,也不算空个手。

大妮招弟这一去,这院里只剩下宛娘一个,宛娘也怕有什么闲话传出去,便在厨下多做了几个菜,另去对街的酒坊打了坛酒,让王青去喊了李大牛两口子一起过来吃饭,也权作个谢意。

李家婆娘过来也没空着手,李大牛今儿赶集,称了肥嫩嫩一斤五花肉,原是想着在家包顿饺子,都和好了面,整治妥当了肉馅儿,这边宛娘一叫,索性连面带馅儿都搬了过来。

酒菜摆在炕上,让李大牛和王青吃酒,李家婆娘跟宛娘两个在炕下的桌上包饺子,一边说话儿。

李家婆娘看了看宛娘,瞟了瞟那边炕上的王青,不禁暗笑,这两人倒腼腆,明明彼此合意,偏谁也不张嘴,少不得还要她从中周旋,赶明若成了姻缘,也是一桩好事,更少不了她的好处。

想到此,便笑着问王青:“屋里的婆娘可去了几年?怎的如今也不思量着再娶个家来,成日里一个人,清锅冷灶的过日子,有什么意思?”

王青道:“我屋里的女人,娶了一年多就病死了,那时丈人尚在,念着丈人的大恩,虽有不少说的,却也没想再续一个。”

李大牛道:“虽你念着丈人恩情,屋里没个女人,总不是长久之计,再说,也要有个香火承继,如今你王家可不就剩下你这一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