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齐攸明显面色不佳,这丫头既然是贴身伺候的,没理由毫不知情,可却丝毫不露口风。

“四表哥这丫头不错,那宋嬷嬷又是什么人?”

“当然不错,香橼原来是老太太身边的人,后来给了四哥哥。宋嬷嬷是四哥哥的奶娘,四哥哥院子里事,都是宋嬷嬷在管。”

荀卿染哦了一声,就不再多问。

齐二夫人屋内,一个小丫头正站在齐二夫人跟前,小声向齐二夫人禀报。

“方才老爷和四爷在书房说话,没让人在跟前伺候,婢子并不知道说了什么。只是开始还好好的,也不知老爷说了什么事,婢子就听得四爷说,“这个条件我答应。”最后四爷又说就这么定了,还说让老爷到时候不能反悔…四爷出来时脸色不好,匆匆去换了衣服,就出去了,听说是找康郡王喝酒去了。婢子进书房给老爷倒茶,看老爷坐在那,似乎在犯愁,可不一会又高兴起来,然后就去找老太太说话去了。”

“行了,你下去吧。等等,记得叫你老子娘到方管事那里,领半年的银米,是给你小兄弟的,等明年他年纪够了,就叫他进来当差。”

小丫头磕了头,欢天喜地地走了。

“可是攸哥儿背着你有什么事?”方氏正坐在齐二夫人身旁,这时开口问道。

齐二夫人想了想,“应该没什么事。我想,这些天为了贤妃娘娘,家里多了很多事,许是老爷让他做什么,他有些不愿意。你不知道,他的性子…可有些事也只有他办得好,有时候老爷和我都奈何他不得。唉,全是老太太给惯出来的。”

“攸哥儿还和康郡王交好?”方氏对于齐二夫人的抱怨并不在意。

“嗯,他做御前侍卫,常在宫里走动,结交了一帮青年子弟,其中有不少宗室,都是差不多年纪的,平时也没个上下尊卑。老爷的脾气是不喜这些的,无奈老太太宠着,说他这脾气像极了老国公爷。他也并没给家里惹祸,老爷也就罢了。”

“这康郡王,年纪不大吧,可曾娶了王妃?”方氏问道。

齐二夫人看着方氏笑,“康郡王是娶了王妃的,侧妃都有了两个。不过妹妹尽管放心,这几年,先是先皇驾崩,然后当今皇上登基,皇后娘娘薨了。皇上又忙于政务,好多年轻的宗室子弟都没有指婚事,其中好几位年轻的郡王,世子,比如永宁郡王世子…”

齐二夫人掰着手指头跟方氏数了一遍,又道,“妹妹看中了哪个,先和我说。我也能早点和贤妃娘娘说。这样的好事,不知多少人家惦记着,早点定下来,免得被别人抢了先。”

“我那天在侯府遇见永安郡王世子,他就很不错。不过听说永安郡王妃为人严厉,不好相处。还是大姐和娘娘做主吧。最好是没娶亲的郡王。我就一个淑兰,虽然规矩礼数她都学的很好,只是皇家规矩严,我还是有些舍不得。若是嫁给郡王,一进门就是王妃,自己当家,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妹妹你是真疼女儿,放心吧,我记下了。想咱们姐妹三人,我那时全是祖父母做主,到你的时候,是娘带你事先相看了。到了三妹,那时全是母亲做主,让她按自己心意挑选。要说这婚后日子…三妹妹过的最舒心,可惜,三妹夫命短。对了,三妹明天什么时候能到?”

“朔哥儿捎信回来,今天到通州,明天大约午后就能进京了。”

“几十年了,咱们三姐妹终于又能聚到一起了。”

七月十六,郑姨妈带着女儿和侄女终于到了京城,自然先被接到安国公府,第二天才到荀家来见方氏。

听得外面报说郑姨妈的车已经到了门口,方氏早已准备好,立时领着众人一路接到二门。

郑姨妈比方氏年轻几岁,保养得宜,年近四十的人,依然是秀发如云,除了笑起来眼角有几道皱纹,脸上皮肤光滑细致,看着着实年轻。

郑姨妈身后带着两个女孩。打的十四五岁,一张小巧的瓜子脸,皮肤白皙水润,鼻梁挺秀,秀眼修眉,全身透着江南女子的柔媚,正是郑姨妈的女儿,名叫郑好儿。另一个女孩只有十三岁,和郑好儿身量相仿,却是容长脸,弯弯的眉毛,一双大眼睛十分活泼,忽闪忽闪似乎会说话一样,正是郑姨妈的侄女,郑元朗的嫡亲妹子郑姝儿。

方氏挽着郑姨妈的手,众人跟在后面,进了思安居的正房。方氏和郑姨妈在榻上相对而坐,郑好儿和郑姝儿姐妹坐在左首的椅子上。荀卿染姐妹四个坐在右首的位子上。荀大奶奶站在地上,招呼着人送茶送果,不仅亲自倒茶,又是亲自剥果子进给郑姨妈。

“这孩子,还是成亲的时候见过一次,如今越发利落能干了。”郑姨妈赞道。

方氏扫了一眼荀大奶奶,撇了撇嘴,并没说什么。

“…咱们姐妹多年未见,不如你在我这多住些天,咱们也能好好说说话。”

“我也是这么想着的,可是昨天到了安国公府,老太君知道我那房子还没收拾好,硬要我留下,单拨了香萝院给我和你两个外甥女。那院子在她们花园子旁边,单独有门通着外面的街道,住着十分便利,我就答应了。”

荀卿染赔笑听着方氏和郑姨妈说话,感觉郑好儿和郑姝儿姐妹两双眼睛,总在她身上打转。郑好儿还不十分明显,可郑姝儿却是毫不掩饰。荀卿染故意一转头,正对上郑姝儿一双大眼。郑姝儿眨眨眼,冲着荀卿染笑,满是赤诚,荀卿染也笑了。

郑姨妈说着话,就叫人送上三只狭长的锦盒。打开来,里面满满一盒子的五花八门的东西,有无锡泥人、苏州的绣帕、荷包、杭州的纨扇、还有镶银的玻璃靶镜和西洋的香皂。

“这里是些江南的土产,还有咱们家的铺子进的西洋玩意儿,是你们这两个妹妹亲自挑的,算是姨妈给你们的见面礼,别嫌单薄。”郑姨妈笑着道。

荀卿染几个忙上前谢了郑姨妈。

郑姨妈笑着将荀淑芳、荀淑芝、荀卿染和荀淑兰看了一遍,就抓了荀卿染的手,拉她坐在自己身边。

“这个就是染丫头,果真是美人胚子,比那画上的人还漂亮几分。”

郑姨妈一边夸,一边又把荀卿染从上到下仔细打量了一遍,连连点头。

“我们年纪大的人,说起话来,怕你们嫌烦。你们姐妹们一处玩会去吧。”郑姨妈道。

方氏见郑姨妈似乎有话要说,便又打发了荀大奶奶和屋里伺候的人都出去。

郑姨妈这才笑着向方氏开口。

“二姐,咱们姐妹两家亲上做亲,你看怎样?”

第五十八章 议亲(二)

荀卿染几个人出了方氏的上房。

“三姐姐,你的屋子在哪,我们去你那玩。”

郑姝儿就走过来,拉了荀卿染的手,热切地说道。

“听说大姐姐正在绣嫁妆,如果不嫌我们烦,我们先看看大姐姐的嫁妆绣的如何了,听姨妈说,大姐姐的活计是顶尖的。”

郑好儿上前一步对着荀淑芳说道。又转过头压低声音在郑姝儿耳边说,“三姐姐就在那里,又跑不了,急什么?”

方才郑姝儿只顾和荀卿染亲热,荀淑芳在旁看的已经有些撇嘴,这时听了郑好儿的话,不由得回嗔作喜,领了几个人进了她的屋子。

荀淑芳自从定亲,就在思安院住下,方氏将一间厢房拨给她住。荀淑芳请大家坐下,就让人拿了她绣的嫁衣给大家瞧。

盖头只绣了一朵花,嫁衣还差一个袖子没绣好。

郑好儿自然是赞不绝口,郑姝儿也好奇地拿起荀淑芳的嫁衣来瞧。荀卿染坐在旁边,顺手拿起那件盖头,看得出那朵花却是出自荀淑芳之手。可那件嫁衣上,几乎全都是春桃的针线。因为春桃曾在荀卿染那做过针线活,因此荀卿染认得春桃的针线。

嫁衣一般都要新娘子亲手绣,但是荀淑芳并不是个能安静下来的人。

尤其定亲后,荀淑芳在方氏面前大大地有了脸面。方氏出门,荀淑芳就说成亲后,她也要出门应酬,要跟着方氏多认识些亲戚。就是在家里,荀淑芳也不肯坐在屋里做活计。因此索性把嫁衣都交给春桃一个人在绣,荀淑芳实在闲了,才绣上几针。下人们开玩笑,说春桃足不出户的绣嫁衣,倒像是要出嫁的小娘子。

郑好儿几句赞扬,把荀淑芳喜得什么似地,直把郑好儿引做了知己。

荀卿染打量了郑好儿一眼,尽管见面不久,郑好儿成熟稳重,说话处事

老练圆滑,几乎给每个人都留下了好印象。就像刚才提出来先来荀淑芳这,是她会看眼色也好,或者是懂礼数也好,说话行事都让人挑不出半点错来。

看了荀淑芳的嫁衣,大家就来到水畔居。一进院门,郑姝儿就问:“三姐姐住哪个屋子。”

这次郑好儿没说什么,荀卿染就把人都领到自己房间,大家围在窗前的桌子旁坐定,桔梗和麦芽端上来香茶鲜果。

后窗开着,可以看见外面一池荷花,有微风吹来,满屋子都是淡淡的荷花香气。

“原来三姐姐也和我一样,不喜欢熏香的。这屋子收拾也清雅。只这一窗的荷花,一室花香,就好过金玉满堂。”郑好儿笑着说道。

荀卿染心情很愉悦,郑好儿话虽不多,但是句句能说到人心里。

郑姝儿大眼睛环顾四周,看完屋内的摆设,又大量麦芽和桔梗几个,忽而发现旁边多宝格上放着一艘西洋帆船木模型,便走过来,拿起来端详。

“姐姐这只船也是我哥哥送的不是?”

荀卿染看了看,正是郑元朗这次到颍川,送给她的礼物,就点头说是。

“这只船还是一个西洋商人送给我哥哥的。我当时喜欢的不得了,要哥哥送给我。哥哥不肯给,说是要送人。后来哥哥给姨妈贺寿,就不见了这只船,原来是送给三姐姐了。”

“想是你哥哥故意逗你着急。这样的船,我们姐妹每人一只,都是表哥送的。”荀卿染道。

“哦,我知道的,那种我也有,是咱们自己作坊仿制出来的,怎么能和这个比。”

荀卿染看荀淑芳和荀淑兰眼睛都转到那艘帆船上,忙说,“我并没看出有什么区别,妹妹快过来歇歇,尝一尝我这茶。”

“怎么没有区别,这只放在水里是能走的,别的就不行。三姐姐你别不信,我以为这船就是我的了,偷偷刻了字的,你瞧,就在这角落里。”郑姝儿却认了真。

荀淑芳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荀卿染,随即站起身。

“快给我瞧瞧,二表哥也送了我一只,我还以为是一样的,原来竟不是,二表哥这是厚此薄彼啊。”

郑姝儿被荀淑芳这样一说,顿时有些尴尬。

“小玩意儿罢了,就你小孩子脾气,总爱在这个上面用心。”郑好儿嗔怪郑姝儿,又指着多宝格上一本书问荀卿染。“那是三姐姐平时看的书,能不能给我看看?”

“有什么不能的。”

“那劳烦大姐姐递给我。”

荀淑芳本要去瞧那帆船,正走到那本书旁边,就被郑好儿叫住,只得先拿了那本书过来。等她再回身想看那艘帆船时,麦芽早的了荀卿染的示意,将帆船收起来了。

方才有郑好儿那关于小孩子的话,荀淑芳也不好再借题发挥,只得罢了。

“山海经,原来三姐姐也喜欢看这样的书。”郑好儿将书接在手里,打开来看。

郑姝儿也看了书的封面。“我还以为三姐姐必定是会把烈女传摆在床头,或者是唐诗宋词,没想三姐姐爱看的是这样的书。”

“你啊,总有这样奇奇怪怪的念头。”郑好儿白了一眼郑姝儿。显然姐妹俩感情很好。

“我也不过闲的时候,偶尔翻翻。”荀卿染道。

“也是,你们不知道,三妹妹只怕连里面的字都认不全。”荀淑芳抿着嘴笑。

荀卿染心道,荀淑芳,不吐我的槽,你会死吗。

“怎么会这样?”郑姝儿诧异,郑好儿也抬起头看荀卿染。

荀卿染笑笑,并不答话。

“我还以为三姐姐必定是个才女。”郑姝儿道。

“说起才女,我们家还真有,就是…”荀卿染拿手指指着荀淑芳,荀淑芳正笑着等人赞她,不想荀卿染手指往旁边一斜。就是我们四妹妹。”

荀淑兰最近跟着许嬷嬷学规矩,行动举止,比过去大方了很多。若是平时,大家注意力不在她身上,早就焦躁起来,今天这么久都没发作,可见许嬷嬷的教育有多么成功。

“母亲经常提起四姐姐,说是和姨妈极像,德容言功俱佳不说,还是颍川有名的才女。让我们姐妹,有机会要和四姐姐多学学,还说我和四姐姐长的有些像。若我再和四姐姐多像几分,那我可就知足了。”郑好儿放下书,笑着拉了荀淑兰的手。

荀淑兰少不得谦逊了两句,又请郑家姐妹到她屋里,还叫了许嬷嬷出来。

郑好儿见了许嬷嬷的举止做派,一点没托大,还站起来,还了半礼。

思安院上房,郑姨妈正和方氏促膝而谈。

“…你家那三丫头,我看着很好,听说还没有定亲是吧。”

方氏沉吟片刻,道:“妹妹你也知道,对四丫头,我打算是和妹妹对好儿的打算一样。现在,只有大丫头是定了亲,这月底成亲。二丫头和三丫头,暂时没定亲。”

“这就好,这就好,总算没耽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