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婉鼓着腮帮子吹风车,听他这么说便一笑,“你管我叫额涅呀,就是我的儿子。”

口头上的承诺一向那么容易,他别开脸,对着广袤的天空扯了扯嘴角。

他虽然不庆生,王府里的欢聚还是少不了的。端午节,女眷们聚在一起打五色线,吃粽子。太王爷的那些儿子们分府而居,但是一到过节,福晋们就过府来,陪着太妃一块儿玩乐。

澜舟问:“额涅不上前院去吗?那些婶子们早来了。”

她说知道,“晚到才显得我尊崇嘛。”扭头看更漏,觉得差不多了,站起身向他伸出手,“过去打个照面吧,回头传两台戏,给你唱《大闹天宫》。”

澜舟顺从地牵了她的手。

其实八岁的小子,个头已经不算矮了,和她在一起像姐弟似的。澜舟有时候很羞涩,有点畏首畏尾,她却从来没往心里去。到了人前受妯娌们肃拜,她自己坐下了,也让澜舟跟着一块儿坐。

女人们在一起,难免东家长西家短。老五的福晋和他一样是个碎嘴子,一屋子女人里头,数她话最多。婉婉听她说宇文氏远房族亲的故事,说一个格格嫁了个多不好的姑爷,上庙里进了一回香,和年轻住持攀搭上了。后来怀了孩子,生下个小和尚,横竖姑爷也不管,格格干脆常住在寺里,和住持做起夫妻来了。临了感叹:“我要是生了这样的闺女,怎么有脸子见人呢。铁荣那媳妇儿可好,走亲戚半点不含糊,别人问起大格格,她说好着呢,比在温家可舒称多了。瞧瞧,这哪像个当妈的,不狠狠教训闺女,还直乐。”

大伙儿啧啧称奇,“铁荣的媳妇儿是营房里的穷家子出身,上不得台面。在她眼里可有什么脸不脸的,受用就成了。”

五福晋有感而发:“要不说闺女养不好,祸害别人家呢,闺女比小子更得尽心。”说了半天想起还有位长公主在呢,一时住了口,笑道,“尽顾着咱们说话,也不知殿下爱不爱听。夜里叫小桂香唱堂会吧,爷们儿不在,咱们自己取乐。唉,说起爷们儿,我们爷昨儿捎信回来,说京城这会子还穿夹的,北方比咱们这儿凉多了。六爷那儿也是的,早晚在校场上练兵,夜里雾重,得好好留神,仔细年纪大了冻出个老寒腿来。”

她这番口没遮拦,把在座的都吓出了一身汗。就藩的氏族进出京城有严格限制,谁要是蹦出个入京来,呈报上去必须审查核实,这点长公主是知道的。再者江南除了水师,面上是没有任何兵马的,老六练兵,练的又是什么?

太妃不好喝止她,迂回澄清着:“老五是奉他三哥的命,进京面见皇上的吧?去了二十来天了,没准儿这会儿在回来的路上了。老六呢,办事忒揪细,那百十来个兵,有什么可操练的,横竖就那样了。”

婉婉不说话,搁下筷子,接过铜环的手巾掖了掖嘴,“豆沙的这个甜得起腻,我还是爱吃白米的,蘸糖多好!”

澜舟忙站起身叫人准备,她笑了笑说不必了,“一气儿吃了半个,怕要积食呢,得活动活动才好。”对太妃道,“今儿是大阿哥生辰,我也给他点两出戏。额涅和福晋们先瞧戏折子,容我消消食儿,回头开锣的时候再来。”

她这么说,没人好强留,大伙儿打着哈哈应了,她扶着铜环的手,慢吞吞走出了银安殿。

“五福晋的话,你都听见了?”走得够远了,她偏过头问铜环。

铜环道是:“听主子的示下。”

“让余栖遐打发人上徐州瞧瞧去,要是真的…这一家子可就没一个好人了。”

这种时候她还能保持清醒,叫铜环很意外。原以为年轻姑娘做了媳妇儿,一心都在男人身上,她和南苑王又是才顺当起来的,听见这个应当担忧或是回避,就算存疑,也没有勇气刨根问底。可她却不同,仿佛随时能把自己择出来,一旦发现风吹草动,毫不犹豫,竟让人觉得她委身南苑王,似乎也不全是真心的。

铜环去外面传令了,她一个人在园子里散步,看看树,看看鸟儿,孑然的身影,但愿看上去不显得彷徨。

澜舟站在垂花门后远观,隐约觉得大事不妙。长保在边上呵腰听命,瞧小爷眉心打着结,便冒失地说了自己的想头:“怕是要兜不住了,练兵的地方可不止一两处,万一叫人查出来,往京里一报,事儿就大了。依着奴才,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没等他说完,小主子回身狠狠瞪住了他,“怎么个一不做二不休?你再说一遍!”

长保打了个愣蹬,“就像上回对步娘娘似的…”

他扬手就给了他一嘴巴子,“你当这是谁?叫王爷知道,非活剐了你不可!”

长保哭丧着脸道:“奴才脑子里装的是豆花儿,不会想事儿,就觉得这个最方便…”

“然后给朝廷一个侍主不力的借口株连九族?真听了你的法子,大伙儿都别活了。”他沉着脸吩咐,“即刻回禀王爷,派人快马加鞭上各处报信儿。要是兜得住最好,兜不住…想法子暂且把人买通,过后再处置。”

长保虾着身子应了个是,一面嘀咕:“这位殿下也是的,已然嫁了咱们王爷,怎么还处处向着紫禁城里的活神仙。”

他一哂,“你懂什么,人家先是大邺的长公主,后才是南苑王福晋。这泱泱二百余年的基业,是老祖宗一辈一辈扛下来的,就算不瞧着那昏君,还得瞧着父辈。慕容高巩毕竟不是李后主,他比李后主能折腾,要不然也不会这么顺顺溜溜把长公主嫁进南苑来。”语毕一挥手,“别啰嗦了,办你的差去吧!”

婉婉那头呢,已然没了心力赴晚上的筵了,借口托病,还是告了假。

一个人心事重重歪在榻上,听外面风声潇潇,不多久又有雨声淅沥,起来推窗一看,天阴沉沉的,像个倒扣的砂锅,豆大的雨点砸在芭蕉叶上,噼啪直响。

小酉进来问传不传膳,她中晌吃的粽子还囤在心窝里呢,并不觉得饿。仍旧回榻上躺着,闭着眼问余大人那头的番子出去没有,小酉说是,“殿下放心吧,余大人自会有个交代的。”踌躇了下又道,“万一确有其事,殿下打算怎么料理?”

是啊,怎么料理呢。她已经想了整整半天了,没有想出个答案来。她只记得他曾经答应过她的,她很相信他,现在也不过是猜测,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有不断安慰自己,如果是真的,或许他只是需要兵马护卫南苑。比如怀宁灾民的泛滥,守不住要道,南苑真会被流民淹没。现如今的藩王们,个个表面恭敬,背地里都在打着算盘。真正谨遵朝廷政令的,恐怕就是傻子了…

她也愿意他能自保,当然是在人数尚可控制的情况下,如果超得太过,那就不得不让她起疑,他有别的图谋了。

各藩地,其实就像一个个小朝廷,不过疆土有限,规模有限罢了。他要处理的事很多,因此也很忙,有时整天看不见人影,她习惯了把要说的话攒起来。可是今天的事,攒到后面没了要说的欲望,叫铜环早早点起香,挪到床上躺着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夜已经很深,她背身而卧,听见脚步声到了床前。然后他在她身旁躺下,习惯性地从后面拥抱上来,像小碗外头套上了个大碗,严丝合缝的温暖,仿佛身体遗失的一部分重新归位,安心又满足。

她喜欢他这样不体贴的打扰,让她知道他回来了,一夜可得安睡。

她微微动了动,他把手臂收得更紧,暗哑的嗓音带着蛊惑的味道,“还在等我罢?”

她嗯了声,转过来,“这么晚,忙什么去了?”

他叹了口气,“朝廷查验春蚕夏桑,少不得为钦差接风洗尘。酒桌上推杯换盏,比什么都累…往后我要是晚了,别等我,自己先歇着。”

他皱着眉头,面有倦色,但是视线一刻都没有停下。他在细细观察,试图从她的表情里分辨出哪怕一丝的不快来。其实她不知道,应付她的怀疑还是次要,新江口刚刚造好的福船和海沧船要糊弄过去,才是最最麻烦的。幸好肖铎再也不会来了,一个对水师一窍不通的文官,只会抱着帐册子核对火器和船只数量。这里添几笔,那里减几笔,虽然能够应付,但也着实废了一番工夫。

白天的事他得到消息,知道她已经派人查办去了,就算可以滴水不漏地掩过去,还是对她的做法感到有些失望。他以为彼此那么亲密后,她能够专心致志当她的小妇人,谁知她从来没有放下。她这么倔强,倘或真的查出蛛丝马迹来,是不是要和他一刀两断?

他凝视她,这张脸刻在他的脑海里,到死也不会忘记。但是有时靠得太近,反倒模糊了。他抬起手触了触那粉腮,努力挤出个笑容来,“今天想我了么?”

婉婉点头,和他靠得更近些,“你用力抱我,好不好?”

又是这样,心里的话不肯说出来,他想化解却无从下手,彼此打着哑谜,不停耍心眼子,实在可悲可恨。

他照她说的,狠狠搂住她,搂得两臂微痛,她不言不语,只是贴着他。他吻她的时候甚至有点蛮横,因为自己也负着气,怪她太敏感,一点不给人转圜的余地。他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她放松戒备,他能做的都做了,还待如何呢?

她在他身下啜泣,他没有缓和下来,不敢怨她,只是带着一点惩戒的味道爱她。她蒙蒙地看他,脸色酡红,眼神又是无辜的。他蒙住她的眼睛,心里乱得厉害。筹划到今天,同他并肩作战的大有人在。他停顿下来,他们势必不断劝谏,他为了两全,脚下的路反倒比以前更难走了,这是尚主之前始料未及的。

累到极致,全身放空,他仰在那里喘气,她艰难地探手过来,纤纤的手指替他揉压太阳穴,轻声问他:“良时,你又头痛了?”

上次他过于沉溺把她弄哭,就是拿头痛来搪塞她的。她似乎已经记住了,只要这样就说明他头痛,不能怪他。

他忽然心酸,把她搂进怀里亲吻她,“对不起,我莽撞了。”

她笑了笑,“不用道歉,我知道你累。”

他很久没有说话,婉婉以为他睡着了,他却突然说:“我手上有兵。”

她吃了一惊,愕然看着他,他坐起来,垂头丧气说:“我有兵,每个郡县都有。现如今局势太混乱,那些藩王个个虎视眈眈,如果照着朝廷的说法办事,说不准哪天睡梦里就被人割了脑袋,我不得不防。”

他这么坦诚,她倒平静下来,“只是为了自保,是吗?”

他点头,“只是为了自保,必要的时候可以勤王。”

她松了口气,晏晏笑起来,“这就好,你越性儿同我说了,我就不用瞎猜疑了。”

她偎过去,柔软的身体像上好的缎子,密密缠绕住他。他心虚又愧疚,即便一切暂停,图谋依然存在。这样一次又一次欺瞒她,不知道将来她得知真相后,会是怎样一番可怕的景象。

第51章 高城望断

余栖遐那里半个月后有了回应。

那时婉婉正蹲在笼子前喂她的松鼠,铜环进来通传,说余大人到了。她站起身擦了擦手,穿过落地罩到了前殿。

余栖遐上前揖手,“殿下那日命臣查办徐州等地的兵力,派出去的番子昨儿夜里回来了,臣赶早进来禀告殿下。各郡县除了衙门配备的人力,戍守的守军上,钧超过朝廷限制的数量。据番子统计,大约每处一千人左右,按南苑封地二十六县算,至多两万六千人。”

她绕室沉吟,“两万六千人…加上你上回探得金陵的卫军、边兵及水师,林林总总揉到一起,大约五万人,是么?”

余栖遐道是,“五万人马,只多不少。”

“五万人,能干什么?”她蹙着眉头攥起了拳,“南苑地广,把人集中在一处,倒甚为可观,但若是分散,似乎不足为惧。我眼下庆幸的是那些人不过步军、骑军,陆地悍将不怕,怕的是那五万人运作水师。新江口停着那么多的战船,万一水上失控,直下天津,京城就可危了。”

余栖遐微微抬起眼来,听她分析用兵和战线,那样头头是道,竟不像个闺阁里的公主。

不过到底有私心,前一刻还未雨绸缪,后一刻又松懈下来,落寞地靠着螺钿柜道:“他上回和我说了,我知道他也是为了自保。南苑还有个我,会私下探查他手上的人马。其他七王那里呢,谁担保他们没有一兵一卒?”

余栖遐道是,“殿下暂且不必忧虑,我大邺两百万雄兵,藩王就算手握五万,不过沧海一粟,无需介怀。只是臣怕…”

她见他犹豫,让他但说无妨。他掖着袖子又道:“祁人兵士有个习惯,闲时务农,看来和常人无异,一旦战起,便可八方聚拢,披挂上阵。所以王爷究竟有多少兵力,根本说不清楚。”

她怔住了,忡忡道:“你的意思是,咱们查他,全是做无用功么?”

余栖遐露出了个无奈的表情,“确实如此。但殿下也不必往坏处想,没准儿王爷手上确实只有这么多人,也未可知。臣还是要劝殿下一句,朝廷里有皇上呢,战也好,和也好,都是男人的事,殿下只要保重自己。这两头,一头是您的皇兄,一头是您的驸马,将来无论如何,您总是安然无虞的。”

她听了一笑,嘴角的弧度扭曲,可能并不应该称之为笑。

“安然无恙…内承奉,你当真这么觉得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论哪头招损,对我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我最希望的还是维持现状,现在这样儿多好,我想和王爷好好过日子,还想要个孩子。我以前总是觉得寂寞,身边才刚热闹些,不愿意这么快就走到头了。”

铜环在一旁笑着解围,“殿下真是的,越说越唬人了。您前儿还和我说的,容得下他手握五万兵马,如今这数儿和您预想的差不离,怎么又愁起来了?”转头嗔怪余栖遐,“余大人也是的,别把殿下往那上头引,没影的事儿,叫你三言两语的,把人吓出病来。今儿闲在,余大人陪殿下杀两盘吧,我叫人搬棋桌来,坐在槛窗底下,那里有风。”

余栖遐听了忙道好,“是臣莽撞,在殿下跟前说这些。”

婉婉却摇头,“人都说糊涂是好事儿,糊涂人有糊涂福么,我倒不这么看。我宁愿时时刻刻明白着,事到临头不至于慌张。”她笑了笑,“帝王家就是这样,倒驴不倒架子。有个词儿叫从容赴死,死也得死得有风度,有风骨,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训诫。”

屋里的人听着,其实都有种说不上来的味道。她把江山社稷看得很重,皇上的治世却带着玩世不恭。有时候铜环也劝她,结果她的话让她哑口无言,“慕容家这辈儿里,就剩咱们这一支了,哥哥的江山守不住,怎么传给底下孩子?我不是为他,我是为慕容。我的儿子将来要与那些皇子们为臣,我呢,自然也要与哥哥为臣。”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信仰,信仰得太久变成执念,她的忧国忧民在到过怀宁之后更甚了。大邺成了这样,和开国时的盛世相去甚远。子孙留不住祖宗基业,将来下去了怎么有脸认门儿!

围棋不想下,棋盘也不用摆了。她说今儿没兴致,“我看池子里的荷花开了好些,去那儿赏荷。”

余栖遐躬身告退,她到镜子前拆了头,拿一支金雀钗绾了头发,独自往湖边上去了。

将近六月,天气一日一日热起来,太阳当头的时候已经没法儿出门了。这是她来江南后的头一个夏天,南方的气候果然比北方来得分明。还好湖上有长廊,廊子顶上铺稻草,她挑着一根钓竿儿打算找地方下饵,感觉有风窜进裙底,湖上凉风习习,是个消暑的好去处。

她和那些“怯轻寒,莫凭栏”的女孩子不同,别人打秋千、斗草的时候,她宁愿钓鱼钓螃蟹。她身子骨很健朗,试过两次不畏寒,所以湖鲜煮好后,蘸着酱料也敢吃。上回她吃蟹,被澜舟看见了,大惊小怪地嗳了声,“这东西多脏”!她怨怼地瞪着他,心说这孩子不会说话,她都好几个进了肚子,他说脏,分明是不给面子。

她把剩下的两个推到他面前,“这是我亲自钓上来的,天底下没有第三个。来得好不如来得巧,赏你了,你吃吧。”

澜舟是个怪孩子,他不喜欢吃这种东西,但听说世上没有第三个,悄悄看了她一眼,“额涅没给阿玛留?”

她摇摇头,“你阿玛还不让我钓鱼呢,说想吃什么吩咐厨子。集市上买的哪有我自己钓的好吃!”她掰开一个,指指里面的黄儿,“看看,多壮!”

澜舟知道蟹的精华在黄儿上,他小心翼翼剔到她碟子里,“儿子吃身子就成了,额涅吃这个。不过要仔细,这种东西性寒,少吃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