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交到她手上,婉婉就像揣着个宝贝,大气儿都不敢喘。孩子落地几天后退了红,现在是白白净净的,肉皮儿嫰得杏仁豆腐一样。她看了又看,多可爱的孩子,多讨人喜欢呀,打今儿起就交给她养了。她自己不能生,只好拣别人的。其实面上过不去,唯恐人家背后笑话。可是看着孩子,又什么都顾不上了,她们笑话就笑话吧,留下孩子就好。

“倘或想哥儿了,过府来瞧瞧。”婉婉温煦对云晚道,“先养好自己的身子,等出了月子就能走动了。”

一旁的塔喇氏忙接话头儿,“殿下说得是,这么千辛万苦的,伤了根基就不好了,还指着以后呢。殿下仁慈,哥儿在她身边是大造化,放一万个心罢。想他了过去瞧一眼,两府离得不远,很方便。”

王爷和太妃的主意,谁敢有违。按理说孙子在正头祖母这里养着合乎规矩,可她作为亲祖母,说不难过是假的。通房出身,到天上也矮人一头,在他们眼里,她从来算不得体面人。当初养儿子没她的份,现如今孙子也是这样。她只有看着自己的心头肉交付他人,连半点不满都不能表现出来,因为这个家里,根本没有她说话的余地。

婉婉把孩子带回来了,摇车摆在上房,她只要睁眼就来瞧他,名义上是孙子,其实心里把他当儿子。

犹记得自己弄丢了的也是个男孩儿,如果长得更结实点儿,顺利生下来,叔侄的年纪相近,像哥儿俩似的。婉婉趴在摇车边上,招呼铜环她们来看,小阿哥睡醒后睁眼,眼睛里金环隐现,这是他们宇文家的标志。

她很疼爱孩子,仗着以前有带锦书的经验,东篱也可以照顾得很好。只是哥儿有喘症,发作起来叫她忧心。她有时候半夜披衣裳,上奶妈子屋里去瞧,见阿哥好好的,才能安心回去睡觉。

好在那毛病也不常犯,只要奶妈子的饮食控制得当,不吃那些发物,孩子就健健朗朗的。她把两手搭成一个窝,抱着他摇晃,“等再大点儿,跟你爷爷上京城,见一见锦书吧。她是个漂亮姑娘,可惜缺人疼少人爱,你把她带回来,好好对她好么?”

小酉开始笑话她,“敢情,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哥儿才多大,您就给他操心婚事了?京里那位公主是姑爸辈儿的,您可不能乱点鸳鸯。”

她哦了声,很是遗憾,“也对,他阿玛和人家才是一辈儿的…”说着香香他的小脸,“是太太糊涂啦,没关系,咱们再找,总有好姑娘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嘛。”

她抱着他看鸟儿,看冬蝈蝈,孩子太小,不多会儿就打瞌睡了,她总有充足的耐性等他睡醒,再接着逗弄他。

她对孙子倾注过多的心力,连良时都要吃醋了,“留神自己的身子,半夜里起来,会冻着的。”她又要下床,被他硬铮铮拉了回来,“不听话就把他送回藩王府去,我让他留下是给你解闷的,不是让你耗命的。”

她委委屈屈瘪嘴,“我觉得东篱像咱们的哥儿,转了一圈,又回到我身边了。”

他蹙眉不许她再说了,“你怎么有这么荒唐的想头?小产的孩子,连三魂七魄都没长全,丢了就丢了。你这模样,是在提点我不中用,又要伤我的心了?”

她忙闭上了嘴,其实她知道症结不在他那儿,她还总找不自在,真辜负了他的好意。

她枕在他颈窝里,巴巴儿问:“朝廷的旨意下来了吗?谁任兵马大元帅?”

他闭着眼睛说关戎,“五军都督府右佥事。”

婉婉有点高兴,“这么说你不必去了吧?”

他睁开眼瞥她,“好男人不是应当征战沙场吗?”

她却摇头,“我情愿我男人平庸一些,离那些兵戈远远的。”

他知道自己永远达不到她的要求了,朝廷没有准他领兵,不是因为旁的,是为让他筹集粮草。那倒也无妨,关戎是他的至交好友,底下将领又都是他的人,他即便慢行一步,也可坐镇指挥。但是江山总要亲自打,谁也不能靠沙盘上的布阵当上皇帝。他出征只是时间问题,能够陪她的时间一天少似一天了。

他偏过头去,和她贴得更紧密,耳语似的喃喃:“那二十万人马经不经用,尚且没有定论,万一要加派,我不去谁去?你们姑娘家不明白战争的残酷,一旦奴儿干攻入中原,异族的征服,必要通过最残忍的手段,到时候就是一场浩劫,你愿意看到么?澜舟请命出征,我准了,让他到关戎麾下当副将。你瞧儿子都上阵杀敌了,我这个当阿玛的焉能屈居他之后?”

婉婉不由惶然,“奴儿干都司竟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听说不过区区四五万人罢了,居然要朝廷调遣安东卫的兵马?”

他笑了笑,替她把遮盖在脸上的乱发拨到耳后,“乱民不过是一小部分,现在扛旗的是边关的戍军。他们已经五年没有拿到军饷了,皇帝由谁当,不是他们要关心的,他们只想填饱肚子。你断人生计,别人断你的江山,就这么简单。”

他说的都在理,该怨恨谁呢,怨只怨西海子的那位帝王,身在高位,却没能担起责任。有暴民祸乱朝纲,唯一想到的就是征伐,就算平息了又如何,治标不治本的买卖,谁知道多早晚又要复发。

她偎在他怀里叹息:“我也劝皇上勤俭,可他过耳不入。但愿这回的事是个警醒,叫他看见局势有多紧迫,那根治国平天下的弦儿也该绷起来了。”

她是妇人之仁,可以一再姑息,但他知道,慕容高巩这回是再也没有机会改正了。大战已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现在要确保的仅仅是后宅安定。至于前方战事,出征经朝廷许可,连路不会遇上任何阻拦。只要规划得当,甚至可以兵不血刃,直取紫禁城。

他一步一步谋划,终于轮到她府上的厂卫了。不论当初他们受谁派遣,都不及他的人靠得住。所以这帮人不能留,必须全数解决,换上他的禁卫。

他和颜悦色地敲边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安东卫的军需从南苑拨出,如今各处都要缩减开销,咱们府上也得过一段苦日子了。”

婉婉当然不反对,盘算着可以从吃穿用度上先省起。譬如一餐饭雷打不动的几十个菜品,其实不过为了排场,两个人哪里吃得完那些!换成家常的小炒,能打发就行,这上头就节约下不少。

她把她的想法告诉他,他只是笑:“从牙缝里减省,能省几个子儿?长公主府最大的花销在人口上,皇上给的銮仪、肖铎留下的番子、还有北京跟来的锦衣卫,你算算,每月这上头要支应出去多少?南京是咱们的藩地,这地界上的人早就养熟了,要护卫两府安全,何必饶那么大的圈子。依我看,闲职上的人都散出去吧,或是回京,或是从军抗击北虏,好歹也挣个功勋。留在这里吃呆粮,白耽搁年岁罢了,你说呢?”

婉婉也想到这宗了,养活那么些人,花销实在太大。便点头道好,“这事我让余承奉去办,俱了名册递上来我瞧,能遣散的都遣散吧。”

他却说用不着余栖遐插手,“我瞧厂卫个个满腔热血,我这儿正组一个卫,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回头我亲自去问,让他们到军中效命,战事平息后向朝廷邀功,也好给他们谋个前程。”

婉婉当然觉得再好不过,他见她首肯,开始着手处置那些人。当真放进军中么?绝无可能!星夜引至城外斩草除根,因为他的计划出不得半点差池。

只是算得再周详,算漏了金石。他手底下那八员锦衣卫和他一样,不管如何利诱都不肯离开长公主府半步。

金石的回答铿锵有力:“臣等受命保护长公主,殿下在,则臣等在,不敢有违圣意。”

婉婉无可奈何,人都去尽了,留下这八个也没什么。问良时的意思,他不好做得太绝,只得暂时按捺,慢慢再作打算。

第78章 寂寞孤城

余栖遐曾经问她,“殿下相信王爷吗?”

婉婉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她一直对他有疑虑,但事实证明,每次都是她小人之心。曾经她被圈禁在北京,那么失落失望,是他给她希望,把她救出深渊。她设想过,如果王鼎谋反时他背弃了朝廷,背弃了她,最后自己会怎么样?也许只有静静等待结果,或者城破,或者他被诛杀…她必须面对两难的结局,可最终他没有。

她的处境决定了她的头脑,其实有时候并不是她想不到,只是不愿意相信罢了。作为旁观者,看着大势已去,江山在谁之手两可。余栖遐很想提醒她,王鼎案中他使了反间计,临阵放弃,也许只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王鼎一死,东南以南再无藩王,大批的人马落进他手里,他的油水比朝廷更足。事有两面,她看见的是善,但作为肖掌印留下保护她的智囊,他看见的却是险恶。如今府上扈从一扫而空,更让他笃信了这点。厂卫的俸禄其实有限,金石那样的锦衣卫千户,正五品的官,月俸不过十六石。底下的校尉、力士,那就更低了。通常王府的一顿饭,能够抵他们一年的俸禄。养不起人口?何至于此!

扈从离府,他没能插手,同时也开始斟酌,究竟怎么样,才是对长公主最好的。

她经受的磨难已经够多了,一位公主,从小被帝王捧在手心里,出降后的命运这么坎坷,是他始料未及。南苑王有句话说得很对,造反的边军,不在乎皇位上坐的是谁,他现在的心情也是如此。如果沉默对她更有益,那他就选择沉默。一个王朝寿终正寝的时候到了,凭她一己之力挽回不了什么。他宁愿她好好的,不要再虚耗生命,天翻地覆时坦然接受,如此对她最有益。虽然要接受很难。

他找到金石,和他说了想法,“这只是我的猜测,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愿是我多虑了。如今府里只剩你们八位,平常大家一同把酒言欢,从今天起,打起精神来,一同护卫长公主殿下安全。外面的事,只要长公主不下令,我们概不过问。但在公主府内,有人敢对殿下不敬,抽出你们的绣春刀,将他杀剐殆尽,断不要手软。”

余栖遐的眼中泛着冷光,一向谦卑顺从的内承奉,这个时候像一曲战歌一样悲壮。

“请余大人放心。”金石两手向上高拱,“臣誓死,护长公主殿下周全。”

暗涌层叠如浪,二门外怀着必死的决心,二门内依旧一片锦绣气象。

过完了年,天气一点一点暖和起来了,小孩子贪睡,但醒的时间相对长了一点儿。婉婉就像养花,一天天看着它发芽抽条儿,终于把东篱养成了年画上抱鱼的胖娃娃。

云晚来看孩子,拢在怀里讶然:“才落地那阵儿病猫似的,竟让太太照顾得这么好!”她对婉婉千恩万谢,“额涅,叫我怎么感激您呢,您这么疼爱我们哥儿…”

婉婉笑道:“我得对得起你的嘱托,把你儿子养瘦了,没法儿向你交代。”

塔喇氏欠着身子奉承:“我们少福晋在王府念着孩子,我常和她说的,殿下能不爱自己的亲孙子么。今儿见了,可算放心了吧?”

云晚腼腆一笑,“我也不是信不及额涅,就是牵肠挂肚,不在我眼前了,我想得慌。”

“老太太也想小阿哥呢,这两天犯了腿疾,原本是要跟咱们一块儿来的。”塔喇氏又道,“倘或殿下应允,把哥儿带回去,让老太太看看孩子。晚间再送回来,阿哥离了太太,怕睡不好觉。”

听说要抱走孩子,婉婉心里有些难过,但又不好说什么,只道:“孩子夜里走不好,没的受了克撞。太阳在天上就送回来吧,替我给太妃陪个不是,今儿我要祭奠皇考贵妃,就不过府请安了。请老太太保重身子骨,腿疾不是小毛病,好歹让医官仔细诊治。”

塔喇氏屈膝应了个是,和少奶奶两个欢欢喜喜抱着阿哥出去了。

府里的小道九曲十八弯,因为以前是皇帝驻跸的行辕,一步一个景儿。春日里风光正好,经过月洞门时,远远看见一处回廊底下挂着一只鹦鹉,鎏金的鸟架子衬着那潇潇的芭蕉,如同画里的景致。

她转头问领路的婢女:“那个院子清幽得紧,两位爷来时就住那里吧?”

婢女说不是,“那是王爷的书房,等闲不让人进去的。”一头说,一头把她们引进了轿厅。

东篱不在,婉婉无聊得紧,等祭拜完了爹娘,倚在窗下绣花。以前给良时做的荷包香囊,翻出来看看,好像都过时了,越性儿重做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她描了花样子,一针一线慢慢缝,心里记挂孩子,隔一会儿就看那西洋座钟,“春天风大,别把东篱吹着了…”

铜环回头道:“殿下放心吧,少奶奶是亲妈,焉有不仔细孩子的?”

小酉则嘟囔:“下回再来抱阿哥,不叫她们带走了。既然放在这里养,按着道理连看都不许她们看,哪儿有说抱走就抱走的道理?殿下又不是她们的看妈,白给她们带孩子!”

可是怎么办呢,终究是人家的,她过过手而已。将来哥儿大了,和自己的妈亲是天性,她是太太辈儿的,还能抢孩子不成?

“但凡我自己有,何必养别人的…”她黯黯道,起身把绣片都归置起来,关进了匣子里。

外面战局怎么样了,她有个把月没有过问,到今天才想起来。传余栖遐进来问话,他说:“大军上月二十六出发的,大多是步兵,脚程也慢,估摸这会儿到河间府地界儿了。”

“朝廷出兵吗?在什么地方和安东卫大军汇合?”

余栖遐躬身道:“料着在天津。京城戍卫有十几万,环城驻扎。点兵集结,在天津交汇,过大同府,沿东胜城到开平卫,就可直取撒叉河卫了。”

她点头,若有所思,“绕开了京城好…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大大的有失体统。”

余栖遐抬眼看她,她不再说什么,转过身去侍弄她的花草了。

她们很晚才把东篱送回来,婉婉本以为今晚上大概要留在藩王府了,没想到点灯时又进来,塔喇氏赔罪不迭:“宁波的老姑太太来了,偏要给哥儿添福禄,打发家人去买,耽搁了足有个把时辰,可把奴婢急坏了。殿下瞧了半天吧?对不住,都是奴婢的过失…”说着把东篱交到她怀里,学着孩子的语气说,“哥儿也想太太啦,这半天不肯吃奶,得在太太身边才踏实呐。”

婉婉的不满,在抱回孩子后就烟消云散了,顺嘴问云晚:“大爷写信回来没有?这会子到哪里了?”

云晚没什么心眼儿,答道:“昨儿收着家书,说才刚开拔。”

婉婉纳罕,怎么和她设想的两样呢,里头足足一个月的出入,真是奇了。当然也没什么好追问的,调度大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晚了也没什么。和她们闲话了几句,她们便告辞,回藩王府去了。

她把东篱抱到灯下查看,他吐着泡泡,澄澈得一尘不染的眼睛望着她,虽然月份很小,但他也会认人了。婉婉被他看出满心的柔情来,俯下亲了亲他的脸颊,“果真想太太了么?半天不吃不喝,不饿么?”

忙传奶妈子来,奶妈子撩衣裳,露出一对大胸脯子。见哥儿吮吸了,方笑道:“我的娇主子,这么点儿小人儿,心里什么都明白呵。在那府里不吃不睡,闹了半天。眼下回来了,见着太太,心里可算舒坦了。”

婉婉也笑,被一个孩子这么惦记着,说不出的欣慰和甜暖。

良时回来,给她带了一碗豆花儿,她都睡下了,又被他叫起来,说这是他小时候吃过的口味。那个磨豆腐的二十多年没见,今天在衙门口忽然遇上了,他巴巴儿端了一碗,横跨了大半个南京城,硬给她端回来的。

豆花儿上撒了莼菜沫子,淋了香油,婉婉浅尝一口,对于他们这种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来说,其实这豆花儿没什么特别,他怀念的不过是幼时的岁月。

他撑着膝头问她:“好吃么?”

她点点头,“很好吃。”

他笑起来,笑容里有孩子式的满足,他喜欢的东西和她分享,有莫大的成就感。

“我怕它凉了,拿大氅包上,焐在胸口带回来的。”他伸手在盅上摸了摸,“还成吗?要不要拿去热一热?”

早春的天气,走了那么远的路,的确微凉了。她不好意思扫他的兴,只说正好,“烫口品不出味儿来。”一面递过去喂他,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把它吃完了。

他出去洗漱,收拾完了躺回她身边,她瞧他面有倦色,轻轻问:“衙门里很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