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她愁眉不展,不收揉了揉额头,然后将银子银票收到了柜中,倚在枕边闭了闭眼,此时满脑子都是,怎么才能即帮助那些孩子,又能收到他们的白芒助玉兰开放。

一方面又要想,这般坐吃山空不行,如何能将一千两变两千两,两千两变两万两,也只有这样才能供得起她做功德挥霍,否则没有银子,以后想再做些好事,更是难上加难。

罗溪玉想了想,不由的叫刘婶进来,打听周围有没有卖房子的,这个刘婶多少了解些,毕竟她一直在九牧城,若不是被丈夫卖了,也不会沦落到为奴做婢的地步。

“那我找人打听下吧夫人,九牧城这几年不少人卖了宅子到京城,听说最近还有大户要宅子的,不知道价钱多少,等打听好再告诉夫人吧。”

罗溪玉想了想点点头,这事儿暂时也急不得,再过几日便过年了,也不好大张旗鼓,但心里想帮那些小乞丐,家里人手不够,又临近春节。

只得让刘婶多蒸些馒子,带着咸菜疙瘩去给那些孩子送去,每日至少要供他们一顿,大冬天的,冷就够难受了,可不能再饿着肚子,孩子不是大人,不耐冷不耐冻,说饿死便饿死了。

一个冬天下一场大雪,就能冻死不少乞丐,里面十个有六个都是孩子。

想想,她又于心不忍,这不知道不上心便罢了,若上了心,就觉得不做,良心不安。

想来想去,又让刘婶将宅子东侧隔开的那个破院子让人用石头简单彻了彻,又支了个棚子挡风,里面用些破木板打的几米长的通铺床,买来一些便宜收来的旧棉被棉衣,还盘了个锅台,买了锅碗瓢盆,然后让那些孩子进去遮个风挡个雨什么的,能有个落脚之地。

程老爷子这么一看,之前本来是死的老婆子时,隔开留着养猪养鸡鸭的院子,此时被罗溪玉收拾了一番,领子不少小乞丐进去,程老爷子开始还有些不解,不过很快,看到那些孩子一个个可怜的样子,虽然身上的衣服都又破又旧,头发凌乱,但眼神又黑又干净,有个小的还叫了声爷爷,大概是看着程老爷子像他的爷爷吧。

程老爷子当时整个人就不对劲了,三天两头去看,还用自己教书的薪银给孩子们买了棉衣,小乞丐都是被家里人抛弃,或者父母双亡,过早的尝过人情冷暖,比同龄的孩子更为懂事,他们从不喧闹,大的小的都会听一个八岁的小乞丐的话,颇为团结。

白天穿上破衣服出去讨食讨米,晚上就穿着新棉衣个个背靠在一起,御寒入睡,起来时就将新棉衣藏起来,穿着破衣出去晒太阳,从来不给程家惹一点麻烦。

便是罗溪玉,本来也忐忑收留他们会带来些麻烦,却没想到这些孩子没有给他们带来一点点麻烦,甚至每日连声响都很小,都是低低的说话,从来不哭闹,便是连最小的孩子都很少哭,饿了也只是吸咬着手指。

如此更引得人喜欢,连刘婶都时常过去送点剩菜剩饭,家里的奶羊,除了罗溪玉与宝儿喝之外,老爷子也喝一晚,母羊养的好,奶都会剩一些,有时罗溪玉会做些糕点,有时也就浪费了,不过自从隔壁院子有了这些小乞丐,这些羊奶都让刘婶时常和进面里,蒸些奶馒头,奶糕给他们送去。

每次都是年纪最大的那个,过了年八岁的孩子接过去,每次都说谢谢恩公,然后切成一块块,一人分一些,平均的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十分公平,所以从来没有孩子闹。

程老爷子看着那八岁的孩子,一脸正气,既稳重又懂事,一群小乞丐都愿意听他的话,他也从来不欺负哪一个,像是老大一样带着他们,程老爷子见着喜爱异常。

还专门找人打听了,这孩子无父无母,有个爷爷给人写状子的,前年也去世了,家中无亲人,这才沦落为乞丐。

可怜的孩子,别说是程老爷子,便是罗溪玉都觉得可惜,她脑中有想法,这一日见程老爷子回来抱着宝儿又去了隔壁。

大冬天的倒也不怕染什么病,这些孩受过苦,虽然个个面黄肌瘦,但也都还算健康,刘婶前几日还弄了浴桶给浇了热水,让他们两个两个进去洗澡。

衣服都洗干净了,不过出去要饭还是会蹲在从锅坑抹些黑灰到脸上,据说这样才能要到饭。

他们要到的饭不会自己吃,而是都拿回来,然后倒进锅里填上水热一热,再一人一碗分吃,幸运的有的还能要些糕点果干,这些大点的孩子都只能干看着,都是给四五岁小的吃的,如果能讨到米,大家才能喝上顿米粥饱肚,跟过年一样。

自从来到程宅落脚,伙食要好多了,无论早上中午能不能讨到吃了,吃不吃得饱,晚上都会有香甜的奶馒头吃,还有腌好的脆咸菜,吃着可香了,比过年还要好,慢慢的都把这里当成了家一样,特别爱护,每日都收拾的干干净净。

生怕程家嫌他们脏,赶他们走。

有时讨到些好东西,如核桃瓜子与舍不得吃的好糕点,还送给刘婶,让他带给宝儿吃,十分的懂事的孩子。

看着程老爷子把着宝儿进来,罗溪玉将宝儿接过,此时宝儿身上穿着喜气的红色小棉衣,藏青色棉裤,红色的虎头鞋,见着罗溪玉,还冲她笑,叫姐姐,然后嘴巴凑到她脸上吧唧就亲了一口。

“哎哟……”我的乖宝儿,罗溪玉喜欢的一顿亲。

程老爷子寻了凳子坐下,也是一脸笑意,自从罗溪玉来,他才觉得老宅总算有点人气儿,不是以前进屋便冷冷清清,满是宝儿的哭声,让人心情低落,不知所措。

如今,回家就有热水,热饭吃,每日的饭菜都,变着花样儿,干净的衣裳,屋子里经常是孩子的笑声,过年也有人办置东西,程老爷子觉得这日子也算知足了。

罗溪玉亲了一通宝儿,逗得他嘎嘎的笑了一会儿,这才哄着它睡了,回头见程老爷子正从怀里掏出本书来在边读边喝着茶水,不由摇了摇头,倒底是老学究,走哪里都不忘记看书。

不过今日她想说的事也与书有关。

不由的轻“咳”了声,然后道:“程老爷子,打扰一下,正要跟您商量个事儿。”

“罗姑娘不要这么见外,别人道你是我家儿媳妇,这虽与事实不符,但老头是真的厚着脸皮将姑娘当自己亲闺女一般,老头子现在无儿无女,晚景凄凉,知道高攀姑娘不起,可是这宅子等我死了,除了你们,我也给不着别人,都是你和宝儿的,如果罗姑娘不嫌弃,就认我做个爹吧,哪怕只是面上……”

罗溪玉到现在仍对程老爷子心有埋怨,宝儿若非他心粗如何能受得那种针刺的罪,大人都受不了,何况是孩子,所以一直对罗老爷子颇为冷淡,可是如今他这么一说,又觉得土埋半截的老人,如何能跟他计较。

她虽不能一下子就对他转变,改口叫爹,可是语气倒底软了些,她道:“您才六十来岁,多保养好身体,我再让人准备些养身的膳食,活百来岁也不为奇,宝儿将来娶妻生子,还要带媳妇叫你一声爷爷呢。

这事尚且不提。

今日我想与老爷子说一件事。”

“什么事?姑娘尽管说。”

“老爷子可想过自己开一家书院?”罗溪玉抱着已睡熟的宝儿道。

“书院?”程老爷子略一犹豫,“这倒是从没想过,不过我的一位友人在京师便办一家书堂,听说颇为繁锁,且所费银子也不是小数目,短时间也赚不到什么钱,最后赔钱收场……”

罗溪玉不由接道:“我也是才兴起此念头,老爷子教书二十年有余,年纪轻轻考中秀才,学识见识都不比京城的老师差,在九牧也十分有人气,否则也不会有学堂前来相请,一月还给五两银。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学堂虽然繁锁,但到底是安静的学府,有的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生活上的小事,找些下人打理上手就好了。

银子,我手头有一些,除去现银,还有几件首饰,能卖些银,开家学堂是足够了,而且我也打听到附近正好有两家要卖宅子,一家偏南,地点好又安静,且常年阳光足,宅子大,房间多,到时买下改成学堂十分容易,也是不用推倒再装置,省了不少麻烦。”

“可是,这买下宅子,与办书院又不同。”程老爷子担心道:“买子宅子,宅子在那里,总也不算亏本,但是若是没有学生前来,或是来得少,这买奴仆的花费,装置修改的花费,还是每日伙食衣物都需要钱,这若赔了钱……”

“这又有何担心,我手头有些银子,左右也花不完,程老爷子不必在钱一事上发愁,前期可能会赔一些,但老爷子的名气在那里,早晚也是要赚回来,而且开书院我本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着隔壁那些孩子做打算……”

提到那些孩子,程老爷子也不忍,微微叹了口气。

“奴仆买上两个打理书院便是了,倒也不必多,我想的是,让孩子们进书院,每日在书院住宿,供衣食,让他帮忙打理院子,这样程老便能放心不少,且也不怕没学生,闲时就教授他们做人的道理,认字识字,总比从小做一个乞丐,长大做一个土匪走邪路走弯路要好的多。

若是幸运,这些孩子里也许能有人出人头地,也不算程老爷子白教一场……”罗溪玉抱着宝儿手有点酸,便将孩子小心放到了一边的炕上。

程老爷子此时眼前一亮:“罗姑娘真是好主意。”他不由的激动的起身,然后在屋里转圈,越走越激动,回头忍不住道:“这样好,这样实在是好,既能让孩子们有个住处,也能引他们走正路,我也会好好教,就算书院赔了钱,也值得,不不,这些孩子的价值远远不是银子能衡量的……”

程老爷子与罗溪玉的想法不谋而合。

“好,我这就跟学堂辞去教学先生的差事,罗姑娘将宅子买下吧,我老头子发誓,余生定要将那些孩子们教导好,便是不出不了大文豪,也要是识文断字正直晓礼之人……”

程老爷子出门的时候,是眉飞色舞,转眼就去了隔壁孩子们那里。

不久,罗溪玉就听到一声孩子们的欢叫,但随即又嘎然而止,她再次摇了摇头,老小孩老小孩,什么事也藏不住。

而程老爷子不知道的是,罗溪玉不仅买下了一家大宅院,更是买下另一条街的一家客源好的铺子,另做打算。

这年儿过得比任何一年都要热闹喜气,那些孩子都换了新衣,宝儿也穿得一身红,头带黄色虎皮帽,极为讨喜,似乎感觉到欢乐的气氛,罗溪玉一逗就笑得见牙不见脸。

刘婶一人忙不过来,罗溪玉又买了两个丫头一个看门的,两个小厮,一时间程宅子里热闹极了,刘婶应自家夫人之言,做了许多笼大馒头,三笼肉包子,另两大锅的红烧肉。

整个院子里都是满满的香味儿,然后让人抬到了隔壁。

刘婶回来的时候,罗溪玉有些疑惑,那边安安静静的,一点动静都没有,孩子看到肉怎么能忍得住?

“孩子们不在?”

刘婶擦了擦眼泪:“唉,肉抬过去时,都哭啦,小的一边哭一边吞肉,都不敢哭的声音大,被大的用眼晴一瞪,说他们今儿个掉眼泪会冲了主人家的喜气,结果都咧着嘴笑,唉,都是哭着笑,都是好孩子啊,怪可怜的……”

大概是收留他们,决定建军书院让他们住宿读书,又或者让他们过年吃了肉,吃饱了饭,亦或是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罗溪玉过年这一日,终于陆续的收到了白芒,虽然都只有荧火虫大的光芒,但一个两个三个,一夜醒来,便发现鸭蛋中已存有半个指甲大,加上原来的一点,虽然还是不够,但只要再凑一些,便能渡过眼前这一关。

待到年一过,就让人整改宅子,栽树种花,建书亭,改读室,桌子板凳,还要买书与笔墨纸砚,这般算下来,罗溪玉手中的银子已所剩无几。

可是她还有另一个药材铺子没有装置,还要进些药材,还要请几个有名气的大夫坐堂,这些都需要大把的银子,罗溪玉想了想,从柜子中取出了一只帕子,打开帕子,里面正有几件首饰,件件都是价值连城罕有的宝贝,婴儿粉晶,碎花福禄寿彩镯,八块赤黄晶镶嵌细银腰链,正是当初圣主给她的那一条。

她坐着看了半天,才终于伸手,将那条腰链拿了起来。

☆、第九十五章

罗溪玉将那条黄晶银链拿起,只觉得外面的光线都弱了三分,她用手指轻轻抚过黄晶上面如有水银在流动的赤黄光泽,心中一时揪紧,想到什么,只觉得闷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她不由的一只手摸的肚子,孩子快四个月了,肚子已经微微有一点隆起,虽然外表看不出,但她能摸到那一些变化。

罗溪玉轻轻放下了晶链,移开了视线,就如将一些无意泄出的东西再次封住,自从有了这个孩子,为了能睡好,为了能安心养胎,为了自己能有力气有勇气。

她不听不看不想,装作什么也不懂,将关于东狱的一切都忘记,也只有这样,她才能让自己好好的再次重新开始,才能以愉快的心情度过每一天。

可是,有些东西不是说丢弃就可以丢弃,总能在不意之间,狠狠的刺痛一下心脏,让她面色苍白,满心伤痛。

也正是因为如此,如爱生恨,她想,该丢弃的还是要丢弃,否则永远只会是刺,无力拔出。

罗溪玉抚着肚子,咬咬牙,一把将那黄晶链子取过来。

然后用手使劲的扣那块黄晶,这么让人心中刺痛的东西,留在手里只会徒增痛苦,不如卖了银子帮助更多的人,还有它的价值,也好过睹物思人。

她边扣边念念,但那黄晶不如何镶嵌,也不知那银链是何材料,竟是怎么扣也扣不下来,扣得罗溪玉手指通红,甚至有隐隐的血迹,那黄晶仍赤黄的耀眼,如一团水在流动。

罗溪玉红着眼眶将它扔到了地上,深吸了口气,告诉自己不要激动,还有孩子,为了孩子,不能影响它,不要想,不要想……

直到半晌,才总算平静下来,起身又将那腰链拾了起来锁进了柜子里,匆匆拿起了那个碎花福禄寿镯子,然后将布包了包塞回了柜中。

像这种碎花带风景的碎花福禄寿,极为罕有,而且也好出手,基本都是些富贵大户人家的老太太过寿,买来当贺礼最适合。

在这程宅虽说都是些老弱妇孺,但是好在程老爷子是多年的秀才,儿子又在京城,虽然已死,但这老宅人并不知情,加上又是教书先生。

在这九牧城虽都富裕,但大概是早先都是些放牛羊的土身子,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多少年过去,当人们已有了这样的意识,却也有些晚。

所以这种自己所缺少的文化,使得九物人对文人大多敬仰与羡慕,而人们对于能识文断字的先生,和一些秀才举人也颇为敬重,尤其是从京城回来的程老爷子,说话还是有极有分量,城中的大户有钱人家,有的也特意找上门请程老爷子教导。

毕竟老爷子不止自己是秀才,儿子更是京城学子,把孩子交与他总盼着能像他儿子般,将来入京参加科举,最好能做个官,将来回旧宅也算光耀门楣了。

因此,这求上门来的九牧城的富家,程老爷子多少认识个五六成。

若放出消息说为友人卖,倒是容易出手。

毕竟好东西并不愁卖。

程老爷子看到罗溪玉忙里忙外,不仅白日随人去看那宅子与铺子,还要整日在纸上写写画画,如今又落到要典当自己首饰的地步,不由连连叹气。

隔了三日,终于不发一言的拿了一沓银票进来。

罗溪玉看着银子,顿时感觉到心情振奋起来。

就在人手短缺时,之前遇到劫匪的兄妹两人,终于找到了程宅,兄妹两个掩护了罗溪玉后,就往山上跑,一直躲在山中,靠着些存粮和草根过活,不久才下了山,因为知道罗溪玉说的九牧程家宅,所以一路连乞带讨的走了回来。

这兄妹两个归来,使得罗溪玉压力骤减。

本身学院其实除了改置,因为有程老,也不需要她操太多心,买些奴仆买菜买饭,收拾院子,按部就班倒也顺遂,这九牧本来书院就少,大多是些小学堂,没有什么竞争力,办起来也不麻烦。

最为操心的是罗溪玉准备开的那个药铺。

之所以开药铺,一是想赚些钱入帐,毕竟此时书院赚不了多少钱,因为罗溪玉让程老学生收入一些十岁以下的小乞丐,又是够吃够住,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所以她需要有银子入帐,而罗溪玉所熟悉的便只有草药之类,这也是她比较精通的,因为了解所以才想做,并且这药铺还有收集功德的好处。

她想设些偏屋,专门为付不起药费的穷人诊治,可以让他们拖欠,甚至收极少的钱,或者不收,虽然不赚钱甚至于赔钱,但功德白芒的获得,必定不会少。

而药铺里其它正常的收费,保持着盈亏。

罗溪玉也不想赚多少多少银子,她的想法就是用药铺养着学堂,等学堂开始盈利,再用学堂养着药铺,互相保持一种平衡,赚到的钱不需要太多,只要能让她付得起奴仆的衣食住行,养活得了这一大家子便足以。

而她手中还有不少银钱,倒也不慌。

书院是未来出无数学子的地方,必然要一腔正气,整个屋子的布置,采光,学子的衣食住行,吟诗写字的环境,都要考虑,环境好,才会更投入的学习,而有意境才有情怀,这个地方很重要。

罗溪玉颇下了番苦功,将一些布置都画了起来,请了能工巧匠来改造。

过了年,很快便到阳春三月,青柳发嫩芽,在忙碌间,程前学院便立了起来。

院名以石雕刻,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浩然正气,正是程老爷子所写。

进古铜大门,里面树柳成荫,池塘亭子颜色清爽又精巧,鹅卵石铺成得小路,两旁处处可见风景。

巧玲珑的吟诗亭和写字的楼阁,上面镂刻精美的花纹图案,加上小门与四面可以卷帘的大堂。

书场便设在竹林之中,夏日凉风习习,闻着竹声,显得十分的清凉。

天井不远处有一排竹屋,可用作酷夏时冲凉之用,上面数个木桶,让仆人灌满水,晒上半天,然后便可拔了竹塞冲凉,即方便又快捷。

甚至还留了孩子们可以玩耍之地,还仿着一些秋千与转盘,石头动物之类,供他们学习累了时玩耍之用。

整个来说,一个大宅院,被这般一整改,顿时显得即古趣盎然又淡雅纯朴。

让人一看便忍不住爱上这样的环境。

在建成第一日,罗溪玉便让隔壁睡通铺的小乞丐们进学院住,那边后院修了很多屋子,专供留宿的学子之用,热水被子一应俱全。

而食堂也有人打理,每日早中晚餐。

住宿是免费,但除了馒头,好的食物与笔墨纸砚书籍之类,却要花钱买的,罗溪玉当然不能让这些孩子们养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习惯。

所以学堂里便有勤工俭学一说,打扫院子,打水,整理书堂桌椅,每日皆两文钱,如此这般,可以领任务取得钱买食物和笔墨。

或者,可以到药铺后堂帮忙辗药或一些简单的制药,半日可得一文。

学堂只教上午课,下午可以自行学习及做取任务。

这样即养成他们动手获得食物与学习的机会,知道珍惜,也能减轻一部分人手不足。

在第一日,程老爷子便兴致勃勃的开始与这些孩子授课,教他们三字经百家姓,每个人都换上了春季的新衣,这是书院的学子衣,干干净净,一人两套换洗。

孩子们头发也梳理起来,一时间坐在光亮几净的学堂中,竟是改头换面,焕然一新起来,个个都激动的看着手里的书,与免费赠与的一沓练字的纸。

个个认真异常,连四岁的孩子都听得认认真真,即使不懂也坐的板板正正,丝毫不捣蛋也不哭闹。

一时间在学院门口都能听到那朗朗的读书声,经过的路人都驻足观望许久,有的甚至在周围四处看,甚至围观着,不少家里有孩子的,都忍不住想进去看看。

毕竟这宅子可是造了许久,经常看到有工匠来来往往,还有移栽树木的,真不知里面改成了啥样,待看到一排身着白衣,此时正八经像小学子的孩子,整齐的跟着程老爷子身后,正手里拿着木盘领了食物,从食堂往外走,坐于一处建好的食亭中,然后坐下来大口吃。

那香气传得街上都是。

无论这间书院开了会有多赔钱,罗溪玉觉得能将一个个孩子从无望的深渊中解脱出来,见到前方的光明,赔多少钱都是值得的,改变一个人的未来,改变无数人的未来,这将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不能以钱来衡量。

而这件事不仅要做,还要做好,所以无论是衣服还是住处,而吃用更是半丝不得马虎。

在吃的方面,量又足,花样又多,她买下的都是厨房的一把好手,每七天一轮,每天都定了餐表,严格执行,孩子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不能缺,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体状况,更是让头脑有充分的营养供给。

早上,小的孩子都会给一怀羊奶,每人一个鸡蛋,馒头与咸菜及凉拌菜,中午定要有肉,菜炒肉,鸡肉汤或者红烧肉之类,晚上则是有营养的小米粥与各类米粥。

伙食与以前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可同日而语。

孩子们简直乐疯了,饭菜吃得狼吞虎咽,回到干净的房间,还有热水供应,每三日可以洗一次热水澡,且全是干净的被褥,他们欢腾的扑到各自的床上被子上,笑声传得整个书院都是。

自给了他们赚钱买笔墨食物的“工作”,几乎整个书院小孩子能做的都被这些孩包揽了,每人两种,一人一天都有四文钱的收入,因头一个月免费吃住,还有纸墨用,他们可以尽情的攒着。

有的甚至做完了学院的活儿,还去药铺抢着帮忙,每个人把赚的钱又都交给程老爷子,让老师代为收管,到时每月再给他们发笔墨纸交伙食费。

这些孩子既懂事又勤快,整个学院都像是一个家一般。

本以为半个月内可能都要维持这种情况,却没想到,罗溪玉还是低估了程老爷子的师名,也低估了九牧城中想让自己孩子有出息的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