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你知道袁震东大将军为什么要吩咐他手下地那些将领在那个地方来堵截我们上山么。”冰凝紧逼了一句问道。

“就不知道了。你说这是为什么呢。冰凝郡主。”明脑袋不解地问道。

“其实也是很简单地事情。上次我们要上去地那座高山上有袁震东大将军在那么地营帐最高地一个防守地基地。在那上面。我们就可以看清楚这整个地阵地是如何布局地。也是我如果我们在哪一天能够上地去地话。就可以看清楚了袁震东地大营在那里是如何布置防御地。这当然是袁震东大将军地大忌了。袁震东大将军为了不让朝廷地人知道自己地防御。你知道这又是为了什么么。”

“难道说这样袁震东大将军有不想听从朝廷地意图。所以才不让朝廷地人知道他地防御地布局。

如果朝廷里头地人看到了他地防御地整体布局地话。以后如果朝廷和袁震东大将军翻脸地话。就可以依照他地防御地布局进行选择性地攻打了。而袁震东大将军不想让我们看到这种他在边疆地防御布局。也就是说袁震东大将军已然有了要和朝廷决裂地心思。那么袁震东大将军如果举兵造反地话。朝廷岂不是危险了。”

说道这里,命也欣儿也被自己的这番话给吓了一大跳。

“怪不得上次那个家伙凶巴巴的,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上去。原来是有这么一层的关系在里面,那么这么说来,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了,袁震东大将军如果要谋反的话,朝廷中好像都没有人能够挡的住他。”

袁震东大将军的威名素著,我从明月欣儿的这几句话里头都听了出来,果然这个袁震东大将军是个大敌,连明月欣儿也知道我们朝廷之中基本上没有人能够挡的住这个袁震东大将军,这么说现在实在不是和袁震东大将军闹翻的时机,如果朝廷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贸贸然的就对袁震东大将军下达了什么激怒他的命令的话,袁震东大将军一怒之下,袁震东大将军必然会马上举兵来犯朝廷,到时候朝廷一无可用之兵,难道真的能够凭借这座城池把袁震东大将军这样子的虎狼之师拦在城池之外么,我在心里翻滚着这些念头,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以袁震东大将军手下的那些将领这些年来东征西战,不知道攻破了多少的城池,幻想以一座城池就能防守的如同固若金汤一般,不要袁震东大将军的部队前进一步,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更何况袁震东大将军在朝廷之中培植了这么多的党羽,倘若哪个人私自开了某个城门迎接袁震东大将军入得城来,不要说皇帝和我了,就是列祖列宗的牌位估计都保不住。”

这样子想来,我觉得这件事情真的是非同小可,一定要尽快的牵制住这个袁震东大将军,对他封爵位固然是一步牵制的好棋子,可是如果袁震东大将军率领着他的部队来到京师的城门地下,就算是朝廷要封给他一千个一字并肩王这样的爵位也是无补于事的,所以如今之计,封爵是势在必行,而另外的一方面,朝廷也不可以不做防范。

“太后,给袁震东封爵的这件事情,妹妹以为已然成功了一大半,不过上次我和太后提起的另外的一件事情,不知道太后考虑的怎么样了。”

“冰凝,你上次说的那件事情,我也已然物色到了一个人呢,那个人是秦兰亭大人的门生。”

“秦兰亭大人的门生,那岂不是一个文臣,这如何和袁震东大将军对抗呀。太后你可要三思呀。”

“冰凝,这个人确实是秦兰亭大人的门生,不过呢,这个人是武举出生,得过榜眼。”

正文 二百一十六回:三女论天下(下)

“哦,居然是得过榜眼的武生,可是冰凝看这个秦兰有什么武功,怎么会有这么一个门生呢。这真是奇怪的事情。”

“呵呵,不要说你觉得奇怪了,我当时初次听闻之下也是很奇怪,这样,我和你好好说说这个人和秦兰亭大人的师生的缘分。”当下我就娓娓动听的把秦兰亭当时在大殿上和我讲的那个吴大猷的轶事给冰凝郡主和明月欣儿说了一遍。

“这个人还真好玩,看来以后要好好的见识见识。小时候如今如此好动,看来也是喜欢热闹的人,太后,有机会一定要给明月欣儿我好好的介绍一下。我就可以有多一个人呢带着我出去玩了,那个萧笑太没意思了,整日里头只知道带着我去昭阳楼那个大戏园子里头去听戏,也不带我去那个甘陕胡同好好的看一看。”

“甘陕胡同,眼下还有过节,没有什么好看的,明月欣儿,你也不要整日里头缠着这个萧笑,萧笑如今已然是朝廷的大员,我有很多的事情要交给他去做的。”

“知道了,皇太后娘娘,我以后尽量不去找这个萧笑的麻烦就是了。”显然明月欣儿也知道自己有时候做的有点太过分了,一听我这样子说,连忙吐着舌头承认自己的错误了。

“太后,既然这么说,这个人如果得到了秦大人的提点,相信这个人的才具还是很不错的,为什么在朝廷中籍籍无名呢。冰凝自问对朝廷的中统兵大员大都有所了解,可是这个叫吴大猷的,居然很是陌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这个武科的榜眼并不知兵。”

“这倒也不是,如果说起这件事情来,和他的老师秦兰亭和袁震东大将军都有关系。”

我对着冰凝说道。

“皇太后,这个叫吴大猷的人是秦兰亭的学生,如果你说这个人和秦兰亭大人有关系,这倒是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不过你说这个吴大猷和这个袁震东大将军有什么关系呀,我都搞糊涂了。”明月欣儿在一旁不解地问道。

“呵呵。明月欣儿。你静下心来听哀家把事情都说完。你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这个吴大猷当然登上了武科地榜眼这个位置之后。朝廷就让他傍下即用。”

“太后。榜下即用是什么意思。”

“榜下即用就是说这些人得到了功名。朝廷一发榜之后。马上就给这些人一下职事做。太后。是这个意思么。“

冰凝给明月欣儿解释了一句。然后转过头来问我是不是如此。

“正是这个样子。朝廷地体制。当年地无论文科还是武科地头几名。都是遇缺即补地老虎班。所以当时兵部地一个主事出了缺。就让这个吴大猷补了这个兵部主事地缺。后来吴大猷凭借着自己地所学。为朝廷平息了好几处地叛乱。朝廷看在眼里。很快就把这个吴大猷晋升到了兵部侍郎地职务。不过吴大猷年轻气盛。而且恃才傲物。难免有些看不起人呢。所以很快地就得罪了当朝地当道袁震东大将军。得罪了袁震东大将军之后。这个兵部侍郎地日子就有些不好过了。应为兵部基本上是袁震东大将军地部属。所以对于袁震东大将军是不敢有所违抗地。就说那个兵部尚书也是袁震东大将军一手保荐地。所以对于吴大猷来说。上官排挤。而其有了什么平叛地差使再也不派给他了。免得他跟袁震东大将军地那些部下们抢功劳。所以这个吴大猷这个兵部侍郎当得有些窝囊。就跟闲废之人差不多。”

“这个吴大猷可用。”等我地话音落了下去。冰凝郡主连忙跟我启奏道。

“皇太后,这个人,这个吴大猷正是合适的人选。妹妹觉得这个人呢既然是能够平了好几处的叛乱,想了才具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他还是秦兰亭秦大人的门生,这就更好了,秦大人对皇太后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而且根据冰凝的推测,这样吴大猷如今这么倒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恩师秦兰亭秦大人和袁震东大将军不和,袁震东大将军为了打击这个秦兰亭秦大人的势力,投石问路,向这个兵部侍郎吴大猷下手,可以说这个吴大猷是袁震东大将军打击他地政敌秦兰亭秦大人的一步狠棋,相信我们地秦兰亭秦大人为了大局着想,才没有对这件事情做出什么反应来。”

我越来越佩服我的这个妹妹冰凝郡主了,这个冰凝郡主见事情的透彻程度差不多可以赶得上我的股胘之臣崔文杰崔大人了。这样子的事情我虽然也是要就已然洞悉地,不过大臣不合,毕竟非国家之福,所以我一直以来都为秦兰亭大人和袁震东大将军之间做弥合缝隙的事情。不过直到事情到了如今这种地步,袁震东大将军为了一己之私,为了避免自己成为明日鹤第二,如今对朝廷产出了谋反地意图,为了这样的事情,我不得不小心应付。

既然袁震东大将军已然走上了这一步,那我以前对袁震东和秦兰亭地不偏不倚的态度也就发生了改变,秦兰亭趁着这个机会向我推荐他地门生虽然说是出于公心,其实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私心在里面的。不过眼下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对付袁震东大将军,所以我对秦兰亭的这番苦心虽然是洞若观火,可是也没有揭穿他。秦兰亭大人是想要扶植自己的门生培植自己的势力来对抗袁震东大将军,可能还有一成意思,朝中议论宰辅,一般都是认为崔文杰大人的功业和威望是在秦兰亭大人之上的,不过秦兰亭大人自己对于这个品论并不服气,如今有这样的几乎,如果秦兰亭大人推荐自己的门生能够威胁到朝廷安危的袁震东大将军给打败了,那么到时候他的勋业自然就比崔文杰大人反超出一截

时候水涨船高,他的威望自然也能得到提高,秦兰亭己就可以凭借这个取代如今崔文杰崔大人的地位。我眼下不说破这件事情,是应为我还要倚重秦兰亭秦大人师生二人。不过我也知道崔文杰崔大人对于秦兰亭秦大人的用心已然是猜到了,不过崔文杰崔大人的度量显然不是秦兰亭秦大人比的上地,崔大人对于这件事情并五异议,所以崔文杰崔大人真是公忠体国的大臣,也是老城谋国的干城。

“这个吴大猷年少的时候居然可以折节为文,显然也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呢。而且这个吴大猷既然是带过兵平定过数次的叛乱,想来拱卫京师这样的事情这个吴大猷是能够胜任的,不过拱卫京师,如果调集人马过多,那是很显眼的事情。一旦被袁震东大将军堪破了此间的秘密,乘着我们立足为稳地时候来攻打京师,恐怖刚刚到防的士兵根本没有办法抵抗的住这个袁震东大将军麾下的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士。

所以冰凝这几天想了一想,觉得京师的拱卫是势在必行的,不过要把防线放的远一些的地方,最好不要引起袁震东大将军对朝廷地猜忌之心,这才是万全之策。“

“那么照着你的意思,如何才是万全之策呢。”我笑吟吟的问了冰凝一句,心里头猛然有种惊心的感觉,没有想到这个冰凝的见识真的可以比的上崔文杰大人和秦兰亭大人,这样的女人如果生出来的时候是个男儿身,那么我认为冰凝的功业将不下于崔文杰秦兰亭或者袁震东大将军这些人中地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呢。

“这是冰凝地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如果皇太后想要听的话,冰凝就把这个不成熟的看法说出来,让皇太后娘娘评鉴评鉴。如果冰凝说的不好,或者想得不对地地方,希望娘娘你一笑置之,不要将冰凝的这是计划作为行事地宗旨。”

“呵呵,冰凝说的话,怎么会有什么不对地地方呢,一直以来本太后就是视你的话是至为重要地规谏的。”

“太后的这种话说道冰凝实在是惭愧,冰凝不过是有时候给太后提提主意,至于这个朝廷的大主意还是要太后自己拿的,冰凝怎么敢在太后面前有所规谏呢。”

“不要紧,不要紧,我说你说的好就是说的好,如今朝廷的局势如此,哀家也很想多听听其他人的规谏,应为只有这个燕子,才能更好的领导这个朝廷走出困境,冰凝你既然有好主意,就尽管说。哀家在这里洗耳恭听。”

“那冰凝我就献丑了,冰凝以为如今的局势于朝廷有大不利的地方有二,一,朝廷的兵权大多还在袁震东大将军的手中,而且袁震东大将军接着自己手中的兵在握,在朝廷之中大肆的培植党羽和那些死党,这样子朝廷的袁震东的耳目不止凡几。二者,袁震东大将军居然还把自己的耳目安插到了深宫里头,对于太后来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一旦事机不密,走漏了风声,一旦被袁震东大将军得知,袁震东大将军比如会起兵造反。所以朝廷眼下最好的对策莫过于示人于无事,这样子方可以瞒得过袁震东大将军在朝廷和宫中安插的那些耳目。”

“冰凝姐姐,你说的好矛盾哦,你一方面说要太后派遣将领拱卫京师,另一方面又说要示人于无事,这样子才可以瞒得过袁震东大将军。可是朝廷调动兵马来拱卫京畿那是谁都可以知道的事情,这种天下公见的事情,怎么可能瞒过人去呢。”

明月欣儿听着有些糊涂了,她不由在一旁向着这个冰凝郡主发问道。

“呵呵,明月欣儿,世间的事情都是事在人为的,不是说不可能,而是很有可能。如今就有一个很好的题目可以发挥。”

“姐姐,怎么题目,可以发挥,你快说呀。”明月欣儿听到冰凝这么说,顿时来了兴致,把手中没有吃完的糕点都扔到了大湖里头去了,那些鱼儿们拼命游过来抢食物,湖中顿时荡漾起来了许多的波纹。

待到命也欣儿依着冰凝坐下来之后,冰凝就很开的问了明月欣儿一句。

“欣儿,我们在跟随太后去边疆取粮食的道路上,发生了一件很惊险的事情你还记得么。”

“记得记得,这次去边疆也就这件事情就惊险好玩了,我怎么会忘记了呢。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一伙抢粮食吃的饥民,那些饥民好可怕哦,眼睛绿绿的好像个个都要吃人的样子,而且不由分说上来就要抢我们的粮食。这些流氓好可恶。”

“那些人都是饿话了的黎明百姓,自古民以食为天,这些灾民四下逃窜,而且只要有粮食可以果腹,便悍不畏死,所以上次虽然有袁震东大将军带着一对近卫的小队护送,我们差点都要被那伙流民给抢了。所以还是很厉害的。”

“原来这些人叫做流民。不叫做流氓呀。”

“以前让你多读一点书,你如果能够多读一点书的话,自然就知道了。”

“不要太后,读书是很头疼的事情。欣儿我宁愿去干活也不愿意读书。”

冰凝不理她的插科打诨,继续说道:

“我说的那件事情就是在这件事情上想法子,只要朝廷以剿灭流氓,安定地方的名义派出朝廷的兵勇,在山西的境内,袁震东大将军举兵入京师的必经的险要路途之上安排下重兵,就可以把整个京师的防线拉到了山西去。

这样子,朝廷就算是有明发上谕,公文往来,袁震东大将军也是不能知道的,朝廷中的耳目和宫中的耳目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正文 二百一十七回:仁善莫统兵(上)

是这个道理,如今的局面已然如此,无论是朝廷或都不得不小心谨慎,何况兹事体大,朝廷和哀家都要本着如履薄冰的心境行事,这样子方可以收到预先谋划的功效,如果一着不慎,恐怕就要全盘皆输了。”

冰凝见我说的如此之郑重,知道这件事情事关重大,低声和我启奏道:“太后,既然事已至此,我想最好还是尽快的派遣这个吴大猷飞驰山西,不过如果只怕他一个去,恐怕还是有些不妥,最好再派一位太后放心的人一同前往山西去协助吴大猷料理此事。”

我明白冰凝这番话的意思,冰凝如此说也就是害怕吴大猷见到袁震东大将军的军容鼎盛,可能会中途变节投靠了袁震东大将军,这样子如果吴大猷也投靠了袁震东大将军的话,显然朝廷在山西所做的一切安排都打水漂了,自毁长城固然是一大痛事,而派遣出去的与袁震东大将军周旋的将领一旦投靠了袁震东大将军,而且还反戈一击的话,这种消息如果传到了京师,必然引起京畿的震动,朝天上下,必定会计无所出,那是大局就自然而然的不可收拾了。所以冰凝鉴于有可能出现的局面,预为前设,对我提出了这个忠告。”

我点点头说道:“妹妹你的这个意见很对,哀家这几天也在考虑到底是派谁跟这个吴大猷一起出京比较合适。朝廷中的统兵大员大都是袁震东大将军举荐的私人,所以根本就不足恃,只能去别的地方寻觅可靠的人手。”

“冰凝以为此次事关重大,派出去的这个人一定要是对太后绝对忠心地人,如今朝中的那些带兵的武将既然不足以让他们与闻此事,太后不妨从御林军上面去考虑人手。”冰凝见我面有难色,就提醒了我一句。

她的这句提醒顿时使我想到了一个极为恰当的人选。只是这个人现在还在宫里头为我秘密的做一件事情。如今看来,是时候让这个人出去办这趟子的差事了。

我微微颔首道:“恩,确实可以在御林军地统领里头找一个人,名义上可以让他发公里头的内帑去山西赈灾,救济黎明,暗地里可以让他协助吴大猷处理山西的一应事务。”

“太后所说之人是不是御林军的侍卫统领海东青海大人。”

“自然是海东青海大人,如今宫中朝中能对哀家和朝廷忠心耿耿,毫无二心的将领已然不多了,数来数去,这个海东青海大人就算是一个忠心的人。”

“太后对这个海东青海统领下的这个考语是极贴切的,这个海东青海统领确实是极其适合的人选。冰凝的本意也就是推荐这个海东青海统领去山西协助吴大猷处理这件事情。”

既然莫逆于心。说完了这番话以后。我和冰凝相视一笑。

明月欣儿已然知道这个海东青海统领也要被我给派到山西去了。觉得能够带着自己去玩地人又少了一个。脸色微微有些怏怏不乐地样子。

冰凝看出了明月欣儿心中地不乐。对着明月欣儿说道:“欣儿你不必如此。海东青海统领有太后交给他地重要事情要去做。如果耽搁了这件事情。恐怕对朝廷是大不利地事情。所以海东青海统领这段时间是不能陪着你去玩地了。不过冰凝有时间。可以陪着你。”

“好。冰凝郡主你说话可要算数。一定要陪我去玩。最好带我去一趟那个甘陕胡同。”听得冰凝郡主这么说。欣儿很高兴地说道。

“依你。这些都依你。无论你想要去那里玩。姐姐我都依你。”

一听冰凝郡主应允了自己地意思。明月欣儿刚刚因为海东青海统领被外派去山西。一段时间不能见面地事情就不放在心上了。

冰凝见和我要奏报的事情已然有了区处,所以就稍稍的和我谈了一些最近发生事情就跪安了,然后带着明月欣儿一起走到了。

我再她们走后,坐在亭中想了一会,心事如焚,一时也理不出什么头绪来。所以变决定先去看看海东青那边的情况。

所以我叫来贴身地宫女,让后让这个吩咐太监传轿去了武备库。

海东青就在武备库里面为我和朝廷训练死士。

进入武备库以后,我让太监们都在门口等着,然后带着绕过了几个庭院来到了海东青海统领秘密训练死士的地方,快要进入海东青海统领训练死士地地方,我和听到了一些刀枪剑戟的碰撞地声音,一跨入庭院,只见海东青手持一杆长枪,正将七八个拿着各种武器的手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而这些士兵地身手倒也不错,只是还是及不上海东青海统领,看到精彩的地方,我不禁叫了一声好。

海东青海统领一棍子扫倒了几个士兵,正好整以暇的等着这几个人起来。海东青耳听六路,一听喝彩声,立刻就知道我来了。

便转过身来对着我跪下道:微臣惶恐,

不知道皇太后驾到,有失远迎,还望皇太后恕罪。”

那些原本在训练的士兵也跪了下来,齐声说道:“躬请皇太后圣安。”

我走下前去,一把扶起跪在地上的海东青海统领说道:“海东青海统领,此次本宫并没有传告统领大人,统领大人既然事先并不知道哀家要来,何罪之有呢。海东青海统领,你快快请起吧。”

“微臣遵旨。”说着海东青并站了起来。

我看着跪在周围的一圈海东青海统领训练的士兵说道:“你们也起来吧。”

“谢皇太后。”

海东青海统领知道太后不宣而至,肯定是有很重要的事情来商议。所以海东青海统领让一个副手继续训练士兵,然后变带着我和进入了正殿。

海东青服侍着我坐下来以后,便跪在地上给我磕了一个头问道:“太后金安,皇太后此次是否有重要的谕令示下。”

“哀家此次过来确实是有重要的事情要与海东青海统领商议。”我回了一句,然后对着伺候在一旁的贴身宫女说道:“你给海东青海统领拿一个椅子来。”

取过来一个椅子,海东青海统领谢过恩之后便坐了下来。

我看着海东青海统领坐定之后,便开口相询道:“海东青海统领,哀家命你为朝廷在御林军中遴选精壮士兵,训练朝廷的死士地计划,如今进行的如何了。”

“启奏皇太后,依照皇太后的吩咐,微臣在御林军的精锐之中遴选出孔武有力的士兵三万八千六百人,外带一些将领,有四万人之众,轮番训练,如今已然有了大成,只是建制已成,因为武备库格局所限,不能将所有的部武一次展开,所以军阵之事,尚未成功。不过这些死士以一当,是不成问题的。”

我听得海东青海统领如此说,心里头甚是宽慰,所以对着海东青海统领抚慰道:“这次为朝廷遴选训练死士一事,卓然大成,多亏了海统领,如今能够练成一军,在朝廷则可以安枕无忧了。”

“诚如太后所言,如今微臣地心意就是想要挑选一个地方,将这支新军拉往此处,演习训练行军布阵之事情。如果有成,上可告慰太后拳拳之心,下则微臣对于朝廷的深恩厚德也可回报万一。只是这四万多人如果一时出动,恐怕会被他人瞩目,微臣对于此事一直悬而未决,要听皇太后的圣裁。“

“海东青海统领,如果哀家没有听错的话,海统领你的意思是想要朝廷出一个恩命。令你率领这个从御林军遴选出来的四万将士,去一个地方扎营设寨,行军布阵。”

海东青微微迟疑了一下,断然说道:“微臣就是这个意思,微臣身受太后和皇上的浩荡皇恩,日夜只思如何报答朝廷和太后,如今太后命我为朝廷遴选和训练士卒,是太后信任微臣所致。微臣敢不竭尽所能,许国以驱驰。新军既成,如果不教之以行军布阵之法,严令这些士卒加以演练。恐怕到时候国家有事,征伐一起,这些未经这般训练的士兵,一触即溃,不堪一击。所以臣冒昧,恳请太后命微臣带着这支军队择一善地,勤加演练,假以时日,壁垒自可一新。到那个时候,就算兵衅为人所开,也可以应付得了。”

海东青海统领的这最后几句话,自然是对袁震东大将军而发的,我本来对于命海东青海统领率领这只队伍出京地事情还是有所顾忌的。可是海东青海统领的这句话提醒了我,如今其他部武的战斗能力都及不上袁震东大将军手下那些能征善战地将士,如果不能给吴大猷派过去一只精兵,就算吴大猷才具再好,也是无补于事的。所以我就下了这个决心,让海东青率领这支新建之军好好历练一番,二者也给吴大猷送过去一个助力。

“既然海统领愿意不辞辛劳,为朝廷恪尽职守,全力练兵,哀家怎么会不支持呢。哀家已然为海东青海统领筹划好了一个去处,海统领这几日即可带兵出京师。”

我地这番话使得海东青大喜过望,不过海东青海统领觉得自己的建议既然已蒙恩准,就无所顾忌问道:“太后,微臣愚昧,不知道太后说的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真的能够不让朝廷中的那些居心叵测之人不生猜疑之心么。”

显然海东青海统领还没有想到本宫究竟会派他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才有此一问。

我微微一下道:“哀家准备派海统领派兵支取朝廷内帑一百万两银子,克日启程,前往山西赈灾,并会同山西巡抚剿灭造反的流民。”

“剿灭流民,太后,这固然是微臣地分内之事,只是奴才刚才说的训练新军地。。。”

“哀家此番派你出去,只是拿这件事情做个幌子,能够使得朝中的某些统兵大员不至于猜忌朝廷派你去山西地真正用意。哀家的本意,是让你去帮助哀家派到山西去赈灾地兵部侍郎吴大猷一同守住从山西通往京师的要道,你明白哀家的意思么。”

海东青海统领是何等聪明的人,我把我的意思微微的向他点破了一些,他微微的从守住山西通往京师的要道,立刻就推想到了我这次要他带兵前往山西的真正用意,是为了对付袁震东大将军派兵攻打山西。想到这里,海东青大人不由的吃了一大惊,海东青海统领没有想到,太后居然已经开始对袁震东大将军有所防范了,那么这些说来袁震东大将军的反叛朝廷的迹象已然落到了太后的眼里了。

海东青海统领跪下来说道:“微臣知道此事的事情责任重大,太后放心,只要微臣在山西,绝对不放一兵一卒由山西进入京师。”

看着海东青海统领凛然而惧的神情,我知道海东青海统领已然明白了我的意图。所以我便很欣慰的继续说道:“海东青海统领,这次委屈你做为吴大猷的副手,镇守山西,是哀家的主意。这个吴大猷是兵部侍郎出身,他是秦兰亭秦大人的门生,这次是秦兰亭大人力保这个人去山西的,希望你能够好好的协助这个吴大猷,将山西的方面的事情做好,那么朝廷自然也就可以好好的运筹帷幄了。”

海东青心想,太后说的朝廷自然也就可以好好的运筹帷幄的这句话里头大有深意,太后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朝廷要调集兵马上京勤王,和袁震东大将军撕破了脸,好好的干上一场呢。

这样想来,海东青不免有些兴奋,当朝的袁震东大将军一生南征北战,有无敌将军的称号。如果这次能够和袁震东大将军交上手,一决雌雄,倒也是平生一大快事。

“启奏太后,这个吴大猷的才具如何,微臣到了山西之后,是否公事上都要听他的。”

“这个吴大猷是武科的榜眼,榜下即用,做了兵部的一个主事,带兵打仗倒是颇有一套,早年间帮着朝廷平定了好几处的叛乱,后来为袁震东大将军所嫉,所以只升到了兵部侍郎的职衔,至今未有寸进。崔文杰崔大人和秦兰亭秦大人都说这个人颇有才具,你此番去山西,只要细心看他如何行事就可以了,回宫之后向本宫奏报此人是否可以大用。”

“微臣明白了,太后的意思是微臣此去,尽可以让吴大猷大人做主,微臣在旁旁观就可以了。”

“没错,本宫就是这个意思。朝廷用人本当如此,至于你么,只要勤加让你的部下演练军阵,以期谙熟就好了。你明白我的意思么。”

海东青明白太后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海东青海统领做好监军,看看这个吴大猷是否有足够的才具,可以不辜负朝廷的期望。另外的一层意思是让自己好好的训练这批从御林军遴选出来士卒,这在于海东青海统领原本就是分内的职责,海东青海统领是十分乐从的。”

既然明白了皇太后的心意,海东青海统领便站起来,伏在地上磕了一个响头说道。

“太后,微臣已然知道怎么做了,微臣克日便带着士卒出京师,赶赴山西,把持山西通往京师的要道,不让那些作乱的流民和散兵流勇从山西进入京师。”

“好,海东青海统,此番要辛苦你一趟了,这份差使哀家也知道,是很不容易的,只有海东青海统领这样忠勇奋发的将领才能担负的下来。这次海东青海统领如果能将这件事情处理好,朝廷自然会有恩命给你。”

 

 正文 二百一十八回:仁善莫统兵(下)

皇太后言重了,皇太后和皇上的浩荡皇恩,微臣纵使,也难以为报,此事本是微臣职责所在,微臣岂敢望朝廷的恩惠。”

“海统领,你也不必如此谦虚,你做的事情朝廷和哀家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偌大的朝廷,如果要再找出一个比你海东青海统领更加忠心的臣子,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哀家今天对你说的此番话,一则是勉励你的意思,二则你也实在是当得起朝廷的恩典。不过眼下国事,还不是给海统领叙功加恩的时候,所以不等不放一放。”

“微臣惶恐,微臣一定为朝廷尽心竭力,报答太后和朝廷对微臣的知遇之恩。”

海东青又在地上磕了一个头,然后抬起头来启奏说:“太后,微臣是不是要和吴大猷同时出京呢。”

“恩,这件事情哀家还要好好的想一想,海东青海统领,依照你的意思是两人同时出京好,还是你们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合适。”

“以微臣的意见,还是分开来比较妥当,应为好些人都盯着微臣,一旦微臣和吴大猷一起出京,虽然名为剿灭山西的流民,可是也会无端惹起很多人的猜疑,对朝廷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以微臣的意思不如让吴大猷先行出京师,然后以赞襄军务的名义派臣飞驰山西,前去帮助这个吴大猷剿灭山西的流民之乱,这样不易惹起朝廷中人的怀疑。”

海东青海统领的这番奏对极为称旨,我事先也考虑过,如果派两人同时出京师,动静太大,恐怕会引起袁震东大将军的注意。而另外的一层顾忌就不能和这个海东青海统领说了。我地另外一层顾忌是如果派海东青海统领和吴大猷一起出京师奔赴山西,虽然也说地过去,可是在于秦兰亭和吴大猷这对师生可能会做如此想。他们会觉得朝廷对吴大猷还是不放心,所以特意派遣御林军的海统领跟着吴大猷一起出京,名为副手,其实就是监视。

眼下朝廷中的许多大事还需要秦兰亭大人的支持,所以我不能让秦兰亭大人对我和朝廷在心里存在这么一个疑虑,所以海东青的这番奏对很和我地意思。所以我当下就依允了海东青的意思。

“海统领言之有理,这几天朝廷就会有恩命下来,让吴大猷飞赴山西会办赈务,然后再命海统领刻期奔赴山西,作为吴大猷的副手,镇剿作乱的流民。”

“太后圣明,如此则朝廷比如可以消弭大祸,保我宗国社稷万年不坠。”

“海统领。借你地吉言。希望朝廷这一次也能平安地度过这般地大劫难。”我微微地叹了一口气。

晋封袁震东大将军为朝廷地一字并肩王地上谕发下去之后。果然如崔文杰大人所言。举国地百姓都觉得这是旷代地恩典。所以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很多人都将此事作为一件消闲地趣事来谈。本来依照本朝圣祖皇帝地祖训。外姓是不得封王地。如今封了这么一个王爵。而已还是几乎可以跟皇上平起平坐地王爵。自然就引起了朝野地轰动。

袁震东大将军在边疆已然从我地透露地口风之中知道了朝廷要给他封王地意图。而且已然通过朝中地耳目知道了当时我和诸位大臣商议此事地情形。认为这次朝廷恩出特典。是对他这番功绩地最好表彰。所以不疑有他。已然上了谢恩地折子。不过折子里头却是力辞地意向。

我知道对于袁震东大将军而言。只要他不怀疑朝廷地此番封他做朝廷地一字并肩王地用意。自然不会这么早就举兵造反了。所以见到了袁震东大将军从边疆飞递过来地谢恩地折子。我很用心地看了几遍。推敲了一下袁震东地用意。不知道袁震东究竟是什么意思。当天晚上。我心事如潮。根本就无法入眠。倘若袁震东大将军不接受这项朝廷地恩命。那么袁震东大将军极有可能这几天时间内就要发兵征伐朝廷了。而吴大猷才刚刚派出京师。还在奔赴山西地途中。袁震东如果猝然发难。朝廷一无应对。那么局势必然对朝廷极为不利。我都有意发令让海东青派兵出镇京畿地意思了。不过最后想了想还是先和朝廷地宰辅崔文杰大人好好地商议一下。再做决定。

所以第二天我早早地便让崔文杰大人进宫。给崔文杰大人看了那份袁震东力辞恩命地奏折。

看完奏折。崔文杰大人将奏章交给了伺候在一旁太监。

我问道:“我问道,崔文杰大人,依照你的判断,袁震东大将军上的这份折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袁震东大将军是不是不想接受朝廷的这份恩命呢。”

崔文杰回奏道:“皇太后,臣的看法却是相反,这份袁震东大将军力辞的奏章其实不过是袁震东大将军故作姿态而已,当不得真的。”

“崔文杰大人既然如此说,必然是有所根据的。不知道崔文杰大人怎么会此认为呢。”

崔文杰不慌不忙的说道:“据臣和礼部堂官昨日聊天,打听到了一件事情,从这件事情上,臣知道这个袁震东大将军上这个折子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

我大为好奇,连忙追问道:“崔文杰大人,你不妨把你打听到的那件事情和哀家说一说,哀家听听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皇太后,臣昨日和礼部尚书说闲话,礼部尚书说他这个礼部尚书可能当不了几天了,臣非常诧异,问他的原因。他说他得到消息,礼部的一个侍郎平素最喜欢钻营了,如今为了登上吏部尚书的位置,钻营到了袁震东大将军的门下,据说袁震东大将军已然写书信命他赶紧缝制王爷的补服,而且让他准备好一字并肩王的仪仗用具。”

“此话当真。”

“当真,臣在礼部衙门都看到了一字并肩王的前导地仪仗用具了。看来此事不是捕风捉影,是确有其事地。”

想来这个礼部的侍郎一定是袁震东大将军的党羽,想了这样子的事情袁震东一定在信中是向他透露了口风。

既然摸清楚了袁震东大将军的底牌,知道袁震东大将军这番做作是让朝廷再次地推恩于他。既然知道了这个意思,我觉得朝廷不如顺水推舟,继续在这件事情上布置一番,让袁震东真的以为朝廷对于这件事情是认真的,没有其他的用意。所以我便命令崔文杰大人写了一道私人的信件,督促他接受朝廷的恩命。

果然没过几天袁震东大将军上了一个折子,不再推辞,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这个恩命。

既然事情已然到了这的地步,朝廷中的礼部的官员,其中有些人也是袁震东大将军地党羽,早就知道了袁震东大将军的态度的人。就欢欣鼓舞的准备将一字并肩王的仪仗和袍服都拿了出来,准备袁震东大将军进入京师的时候用。

袁震东大将军在上了一道谢恩折子之后,带着自己的一

兵,兼程赶到京师以西的郊外,在一座官府的驿站贤了行辕。

听到袁震东大将军已然到了京郊的消息地京师里头的那些王公大臣们,纷纷都赶往京西的贤良寺,结果大将军的安身的贤良寺连日里头车马喧嚣,冠盖云集,贺客盈门。

由于投帖子要见袁震东大将军地帖子太多了,袁震东大将军不胜其扰,所以命令门下的侍卫,非朝廷地二品大员以上不见,由于有了这样子的严令,贤良寺地门徒才稍稍稀落了一些。

崔文杰大人轻车简从,带着自己的一个贴身地仆人来到了贤良寺,袁震东的侍卫见这个人的车马简素,还没有等到崔文杰的这个仆人开口,便过来拦阻道:“去去去,我们大将军说了,只有朝廷品阶到了二品以上的大员才有资格登门祝贺,你们就不要在这里浪费功夫了,你没看那边一大片二品的大员都在等待我们的袁震东大将军接见么。”

崔文杰在轿子中听到了这个人这个人如此说,从轿子里头递出一张名帖来给自己的替身的仆人,然后说道:“你把我这张名帖给袁震东大将军递进去,看看他是不是要见我。”

那个侍卫接过来一看,顿时吸了一口冷气道:“原来是崔文杰崔大人,我们袁震东大将军有吩咐,如果是崔大人的大驾光临,立刻就让小的们带着崔大人去见他。小人该死,有眼不识泰山,差点冒犯了崔大人,还请崔大人不要放在心上,到时候不要在我们大将军面前提起小人的疏忽。”

崔文杰在轿子中说了一句:“不知者不怪罪,我怎么会见责于你呢,既然袁震东大将军有这样的吩咐,那就快带着我去见你们的袁震东大将军好了。”

那个侍卫连忙说声是,便引着轿子到了贤良寺里头靠进西面的一处庭院。

下的轿子来,崔文杰发现这个庭院鸟语啾啾,颇有一番花木之胜。

那个侍卫已然进入了一间精舍去跟袁震东大将军报知崔文杰大人过来拜访的消息去了。

而崔文杰带过来的下人和贴身的仆人也被袁震东大将军的手下给请到其他的地方休息去了。

“哈哈哈,崔大人大人到访,震东有失远迎。实在是震东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