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水杂质太多,得沉淀了以后烧开再喝。”

杜若从包里翻出一包治腹泻的药,“江昭辉看起来身体很好都中招了,我们以后也得小心点,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喝这样的水,可能都不烧沸。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样的硬水,说不定也会腹泻,要不然明天去买点矿泉水先对付着?”

“还要买热水瓶!”

苏丽环顾着房间,苦中作乐道:“我们这真是‘走进一间房,四面都是墙’,连个热水瓶都没有!”

“还有热水壶!”

“脸盆,脚盆,各种盆!”

“洗衣粉,肥皂!”

几人七嘴八舌的讨论着要买什么生活用品,秦朗掏出一个小本子,开始记录着。

“我们这是来支教的,还是来体验乡村生活的?”

杜若看着面前这架势,在心里暗叹。

“早知道是这样,就不选这里了,哪怕去哪个镇里的学校支教也比这里好。”

事情其实比杜若想象的还要艰难,江昭辉几个小时里去了五六次厕所,本来是人高马大的一个小伙子,硬生生拉到虚脱,连走路都在飘。

杜若将带来的治疗腹泻的药给他吃了,腹泻是止了,人却有点脱水。

也不确定江昭辉是不是水土不服,他们不敢再给他喝井里的水,村里的超市小卖部又全部关了门,最后还是从秦朗包里翻出一包纯牛奶给他顶了过去。

黛文婷很担心江昭辉的状况,进进出出不停,连每天都在继续的直播和微博都没顾上。

对于黛文婷来说,来支教的第一天无疑是个噩梦。

损失了行李箱和大部分的行李,她一直倚靠着的江昭辉直接趴下了,这个鬼地方没有网、水是苦涩的,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秦朗从厨房拎了个热水瓶回来,准备给江昭辉送点热水擦擦虚汗,门还没推开,就听见屋子里的江昭辉虚弱无力地说:

“婷婷,这里根本不是什么好地方,你连行李都丢了,我看,我们还是回去吧…”

秦朗伸出去的手突然顿住,提着热水瓶进退不得。

“我之前在微博上宣传了那么久,直播里直播预告也发出去了,现在回去要被笑话的…”

大概觉得在这里确实煎熬,黛文婷犹豫了一下,劝他:“要不然,我们再撑一阵子,等教了孩子们,拍了足够的照片,咱们就找个由头回去?”

江昭辉沉默了一会儿,最终“嗯”了一声。

秦朗微微叹了口气,提着热水瓶敲了敲隔壁屋。

虽然天已经黑了,但他们下午三点多才吃上饭,现在一点都不饿,秦朗进来时,杜若和苏丽都在整理自己的东西,黛文婷东西丢了,倒省了些事。

不过要让她们来选,情愿麻烦些也不愿意省这种事。

苏丽的两个大箱子里私人物品不多,却装了不少饼干、糖果和一些小玩具。

杜若随口一问,得知是她准备拿来送学生的,欲言又止。

听到秦朗敲门,苏丽放下手里的零零碎碎跑去开门,她刚刚一打开房门,目光便从秦朗的肩头往上而去,继而突然睁大了眼睛,呆呆保持着仰望的姿势不动了。

秦朗被她瞠目结舌的目光所惑,也跟着转过身抬起头。

璀璨星河,直泻千里。

这幅在城市里根本无法看到的美丽画面,就这么一下子撞进了他们的眼底,恍如梦境。

杜若见他们都愣在了门口,好奇地将头凑在窗前往外看,在仰头的一瞬间,她发出了一声惊叹:

“这么多的星星!”

“就算为了这样的星空…”

秦朗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光彩,像是漫天的星子都坠入了他的眼睛里。

他的嘴角噙着微笑,声音低不可闻,好似高声都会破坏了这样的完美夜色。

“…也不枉我们辛苦一场。”

第9章 平等VS歧视

还好江昭辉是个健壮的小伙子,昨天晚上拉成那样,吃了药睡了一觉就又恢复了元气,但他怎么也不肯再喝学校井里的水了。

这里用水这么麻烦,上厕所还要自己提水冲,要再拉一次肚子,难不成还要来回提水到二楼去?

于是买水、买生活用品这些事情就迫在眉睫。

所以天一亮,吃过王大婶做的早饭,他们就拉着李老师,请他带着去买生活用品。

李老师和他们差不多大,比杜若和苏丽大一岁,比黛文婷和江昭辉还小一岁,不是很跳脱的性子,看起来很沉稳。

他在海事大学里学的是“轮机工程”,以后很可能是管理船舶机电设备和动力装置的机电全能工程师,但在扬帆起航之前,他选择了扎根大地,来西北支教一年。

他们来的时候方老师已经走了,听说方老师是个特别幽默的直率性子,他自嘲自己能坚持下来全靠方老师一直打气,可新学校建起来了,先走的却是一直给他打气的方老师。

李老师话不多,接过秦朗递给他的单子草草看了一眼,就掏出随身带着的笔划掉了大部分的东西:

“这里没有洗面奶,只有香皂:”

“床单被套这些要买布找裁缝做,店里没有;”

“内衣…呃?”

李老师脸一红,“这个,这个得赶集时候,咳,去县城里买。”

“那就先把有的买了吧,麻烦李老师了。”

秦朗又提醒了句:

“我们还少张床。”

李老师点了点头,回屋里拿出一个小挎包挎上,带着他们在村子里走。

八、九月份是农忙季节,在村子里晃荡的都是闲汉,这些人看到一群外乡人走在路上,尤其队伍里还有黛文婷、杜若几个年轻女人,先是眼睛一亮,再看到李老师和江昭辉这两个健壮小伙子,眼睛里便浮现出了失望。

也有胆大的上来搭话,问他们需不需要帮助的,都被敷衍走了。

“这里治安怎么样?”

杜若终于问出了自己最担心的问题。

“这个村子里住着的大多都是亲戚,都知根知底,外面人来了容不下身,但也因为这个,没出过什么事,偶尔有些小偷小摸自己内部就解决了。”

李老师指了指不远处:“村子那个尖顶房子是村委会,驻着一个村警,今年有五十多岁了,也快退休了。你们要有什么事情可以去那个尖顶房子请人帮忙解决。”

“当地百姓还算热情,就是因为条件很差比较艰苦,还有就是重男轻女很严重。”

李老师看了眼杜若几人,叹气:“我刚来这里时,不到四十个学生,还包括周围山上的,只有五个女孩。我和方老师一家一家跑,才发现他们让男孩子读书,女孩子在家种田喂猪做饭砍柴,纯粹当成劳动力用…”

“我们来的时候,支教组织要求我们要帮助宣传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我和这些老乡沟通十分困难,无论我们怎么说,怎么告诉他们义务教育是强制性的,而且是免费的,除了一些家里条件还过得去的和还算开明的,绝大部分都不让家里女孩子来上学。”

这话题很沉重,但也在他们的意料之中。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即使在城市里也很常见,更别说农村了。

苏丽好奇地追问:“那你和方老师后来是怎么说通他们的呢?”

“说通?”

李老师嗤笑着,“没有,我们没有说通过…”

“后来国家对山村学校进行补贴,每个读书的孩子每天有四块钱的餐费,可以在学校里吃上一顿餐,许多人家里就把年纪小还不能干活的女孩子送来读书了。”

他慢悠悠往前走,仰首望天,自问自答。

“少一张嘴吃饭,偶尔还能往家带两个馒头,多划算啊,是吧?”

之前李老师给他们的感觉是木讷而淳朴的,可这一刻,一种激烈的东西破土而出,他也露出了属于年轻人的锐气。

也许这位李老师,只有表面上是木讷的,其实内心也燃烧着火焰。

说话间,已经到了那家叫做“军军超市”的小店。

在这座村子里,这家规模不大的杂货铺已经算是最大的店铺里了,之前来接他们的三轮电瓶车也是店主借的。

店主见到李老师带人来很热情,用当地的土话向李老师说了些什么,这里的方言短促有力还带着一股喷气的声音,仿佛要鼻子和嘴巴一起用力才能说清楚一样,听起来很是吃力。

杜若努力去听,对方大约说的是“就猜到支教老师要来光顾生意”之类的话。

“你们要的东西,这里要有卖的,就有;要是没有,在红星村其他地方也买不到。”李老师让他们留在这里慢慢挑。

“你们先选着,回头我来结账,我去前面木匠家里找他再打张床。”

说完,他掀起帘子出去了。

这间军军超市特别昏暗,也许是为了省电,老板根本没开灯,整个屋子里黑乎乎的,看着不像超市,像是地下党接头的据点,东西也放的乱七八糟的,完全不知道东西该怎么找。

杜若有点洁癖,伸手一摸货架,一手都是灰,所有的包装袋上也都是灰扑扑的,不擦开根本都看不见字,大概这里的老板也从来不擦货架。

江昭辉直接就问:“有矿泉水没有?先来一箱矿泉水!”

“矿泉水?”

老板愣了下,然后连连点头:“有有有!”

他絮絮叨叨着这里没人买这个,然后从后面搬出来一提蓝色的矿泉水,江昭辉一问两块五一瓶,二十四瓶一提,都没还价,自己掏腰包拿了一提放到了门口。

他们都知道采买东西的钱都是外界捐助需要做账的,也不愿意让李老师将这些经费破费太多,所以买的个人用的东西都是自己掏的钱,只有一些公用的东西才放在柜台上,等着李老师来结账。

等李老师回来后,发现大部分东西他们都自己付钱了,只有水瓶、热水壶、电热锅这样可以长期用的东西在等着他付账,眼睛里生出些暖意。

大概是因为双方这样的体贴,在回去的路上,李老师话也多了起来,开始絮絮叨叨说着这里的一些糟心事。

原来江昭辉上厕所没有纸也没有水不是偶然,这里原本也不是这样。

新校舍投入使用后,李老师原本是把纸放在厕所里随学生们取用的,可后来也不知是谁开了头,带头将卷纸揣回了家,卫生纸耗费的速度快了,李老师和方老师找学生们谈论了几次后都没用,连张校长都把学校的纸拿回家去,后来李老师一气之下就不再往厕所里放纸了。

后来学生们要上厕所,就来李老师这里领几张纸,张校长家则是自己带纸,水也是谁用谁来提,双方就这么杠上了。

像这样的摩擦还有很多,李老师和方老师一共接受了不到两万块的社会捐助,这些钱还有不少在新校舍投入使用时候置办了办公用品和杂物。

除此之外,每次出去采买东西的运费、路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在这个乡下地方,一个家庭每年的收入很多都没有五千块,两万块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笔巨款,可其实根本花不了多少时间,李老师精打细算希望能用在刀刃上,张校长觉得这些钱是白来的应该给学校里添置东西才算符合捐献者的初衷,这矛盾就一天天激化。

“那我们来的时候,他们说你贪污捐款,捐来的好衣服自己留着,破衣服就给别人是怎么回事?”

苏丽心直口快,直接问了出来。

“我贪污?”

听到苏丽的话,李老师脸色铁青。

“他们说我贪污那些破东西?”

杜若见苏丽就直接这么问了,不忍直视地捂上脸,另一边的秦朗也和她是一样的表情。

她有种预感,这句话要搞出大事情。

果不其然,在路上李老师还能按捺住自己的情绪,只是脸色不太好,可把他们都送回学校,放下东西以后,李老师就彻底爆发了。

他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歇斯底里的喊着张校长儿子张有田的名字。

“张有田,你给我滚出来!”

他举着一个本子大叫着。

“给我出来对账做交接!少一个子儿我今天撞死在你们这里!还有那些送不出去的衣服,你们要看得上就拿走,你要能穿我是你儿子!”

他在操场上连续叫了四五分钟,别说张有田,就连后面土窑里的张校长和王大婶都惊动了。张有田在学校里看管米粮之类的屋子,睡在食堂做保安,迷迷瞪瞪地跑出来,听着李老师在那大喊,整个人都透露出一种手足无措。

有些人在别人背后能肆无忌惮的议论,义愤填膺到似乎随时能主持公道,可一旦将那层虚假的友好撕掉,就会缩手缩脚不知所措。

张有田无疑就是后面这种。

李老师见张有田出来了,拉扯着他就往杂物间走,又对着一边不知道是该拉架呢还是安抚呢的老师们说:

“正好,你们都在,做个见证,咱们今天就把这交接做了!”

第10章 爱心VS垃圾

李老师不是个激烈的性子,但也有年轻人的血气。

他和方老师不一样,性子老实的他听不懂一些“含沙射影”,就没有方老师那样经常生气。从小就被教导“善始善终”,李老师也习惯了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所以当方老师说他受不了别人对他的指责要走时,李老师却留了下来。

原本应该两个人一起保管的东西到了他一个人手里,那些怀疑就更多了起来。

他本就想着等新老师到了,就把这些东西交接给新的老师,顺便提点他们一些事情,没想到新老师到的第一天,这些人就在背后这么戳他脊梁骨?!

“怎么办,我是不是惹祸了?”

苏丽忐忑不安地扯了下身边的秦朗。

“我是不是该说那些话?”

苏丽从来没见过一个人能生气成那样。

她毫不怀疑,如果那些钱真出了问题,李老师会撞死在这里。他现在表现出来的态度,就像撞不死自己也要撞死别人一样。

“你下次说话之前能不能考虑下别人的感受?”

杜若并不是个喜欢教训别人的人,可现在也觉得很头疼,“我们才来两天,就‘挑拨’了支教老师和张校长之间的关系,李老师马上就要走了,我们以后还要在这里待一两个学期,以后怎么办?”

见杜若说的这么严重,苏丽脸色一白,眼睛里已经泛起了泪光。

“其实也没这么严重。”

秦朗拍了拍苏丽的手臂,“这种事情迟早是要撕开的,他们之前能怀疑李老师,以后就能怀疑我们,说开了以后我们也没那么难做。”

谁愿意为那几个针头线脑的被人在背后说贪污?

黛文婷和江昭辉依旧和往时一样,事不关己地站在一旁看热闹。他们到哪里都是同进同退,和其他人既客气又疏远,像是两个来偏院山区体验山区的游客,眼里只有看热闹的好奇。

另一边,李老师扯着张有田到了操场空地旁一处破瓦房门前,拿出钥匙打开了上面那把大锁,一掌推开瓦房的大门,指着里面说:

“这就是你们说的,我预留的‘好衣服’!你要你拿走!”

杜若和秦朗他们怕出事,跟在后面,那门一打开,一股难闻的霉味儿和臭味儿就迎面扑来,熏得他们捂着鼻子退了两步。

现在还是八月底,气温还很热,这瓦房建在操场旁边受到暴晒,里面熏热的可怕,但李老师好像毫无所觉一样站在门里,一件件往外丢着那些衣物。

“我和老方为了这些破烂玩意儿,来回跑了几十趟,三九天、三伏天都在这屋子里蹲了着,你蹲一个月给我看看!”

随着他的动作,各种上了霉和没清洗过的脏衣服被丢了出来,有些衣服根本不是小孩子能穿的,看着倒像是酒吧女的暴露衣裙。

“你以为外面捐来的衣服都是能穿的,都是给孩子们过冬的衣服?屁!他们把我们这当垃圾厂,当废品站,当处理过剩的爱心的地方。”

在这里当支教老师这么长时间,他也从一个满腔热血的小伙子被磋磨成了沉默寡言的年轻人。

“这么多衣服都没清洗就送过来,到了我们这里的时候都臭了、霉了、烂了!你们这里这么干旱少雨,又没有洗衣机,哪里有水清洗这么多脏衣服?”

他将牙咬得嘎吱嘎吱响,“要不是怕丢出去又被老乡捡回去,给孩子们穿了生病,我愿意锁在这里?”

好衣服早就已经分给孩子们了,留下来的都是没办法处理的破衣服,可是没有人相信。

“我们是看山上那些山民的孩子们可怜,冬天都没有衣服穿,才发了照片出去求募捐。结果呢?你们村里哪里穷到吃不下饭了?看到别的孩子有衣服穿就也来闹,闹完了,我们分了,又嫌弃我们给山上的孩子衣服厚,给你们村里的衣服薄!”

李老师话是对张有田说的,眼睛却看着秦朗他们。

“周围山上的孩子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来上学,山上的房子连个挡风的玻璃都没有,你们怎么能埋怨我们给山上的孩子衣服厚?”

“你们在我们面前指桑骂槐,说我们给喜欢的孩子分的都是好东西,给不喜欢的孩子分的都是破烂货,你以为我听不懂?我只是不想跟你们计较!如果都气跑了,这些孩子怎么挨过冬天?我怎么能相信我们离开后,你们不会一哄而起把这些冬衣全拿回家去?”

“这都是误会!”

张校长连忙上来劝架,拉走了自己的儿子。

“既然是误会,解开了就好!”

“这不是误会,这就是人性。”

李老师走出屋外,恶臭的气味并不能让他皱眉,因为就在这间屋子里,他早就已经嗅到了比这些恶臭更令人作呕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