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轩一个手揉着脑袋,另一个手摆了摆:“先把小艇上的几个人都秘密的控制起来,水师全部拔营,离岸十里抛锚,凡是从澎湖方向过来的船一律扣下,切记不能让他们跟水师的官兵水边接触,澎湖那边的事要严格保密,千万不能传了出去”

刘国轩不得不这么办,澎湖是台湾水师的根基,没有了澎湖,台湾水师就成了无根的浮萍,现在澎湖出事的消息一旦传了出去,不用说,整个台湾水师就会乱了套,要是没有了水师,他刘国轩的本钱就不存在了,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别说大清会怎么样,即使是台湾恐怕都容不下他刘国轩了。

能跟刘国轩在这将军府谈台湾未来规划的动人都是刘国轩的心腹,毕竟是多年领兵的人,御下之道还是懂的,再说刘国轩这个时候也没有其他的选择,总不能把知道澎湖出事的人都给杀了吧?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赶快把水师先给隔离起来,保留下一点家底再说,这样即使是有什么问题,也不用担心自己会有什么风险。至于延平郡王那里就无所谓了,一个下孩子即使是告诉了他现在的状况也没有什么用,凭郑聪那两下子,不坏事就是好的。

郑聪很意外,刘国轩已经控制了台湾的局面,这么突然说走就走了?事先一点迹象都没有,别看郑聪不太聪明,但是也不是傻的,现在台湾刚刚“换届”,正是多事之秋,刘国轩大权在握,却突然放下一切跑到了海上,这里面要是没有问题才见鬼呢。

郑聪也找不到什么人商量,连忙让人把冯锡范给喊了来。别看冯锡范是侍卫统领,要是放在大清算不得什么,可是在台湾这么个弹丸之地就已经是不得了的人物了,至少他的手上掌管着整个延平王府的护卫工作,可以说是台湾除了刘国轩以外唯一掌握军队的人。

其实冯锡范得到水师举动异常的消息更早一些,他也闹不明白刘国轩是怎么回事,不过事到如今,不管刘国轩想干什么,凭他冯锡范手里的那点兵是没有什么能力的。都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反正不能拿刘国轩怎么样,干脆装聋作哑,当做什么都不知道,至少这样能活得久一些。

台湾这边怎么回事就先不说了,施琅发现,有了新式的火炮,攻打澎湖还真不是什么问题,至少在船上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危险的。当然了,登陆以后便开始出现了伤亡,但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于是也不太在意,他需要考虑得事情太多了,些许小事交给手下去处理就行了。

“快,已经占领的地方马上安排运兵船和补给船靠岸,一旦肃清残敌,马上将火炮也上岸,原来那些炮台整理一下,能用的火炮先摆到边上去,我们的炮赶紧架起来,卸下了货物的船立刻返回,然后再跑一趟。”新式火炮好用是好用,但是由于射程的问题,准头和炮弹消耗都不太乐观,攻打澎湖可不比金门,整个船队消耗比较大,现在又需要安排澎湖的防御,当然需要马上补充。

其实用不着施琅反复,水师的各个统领早就开始按照先前制定的计划实施着,毕竟攻打澎湖可不是心血来潮,就算没有郑经的事,攻打澎湖也一直是大清水师平时演练的项目,要是到了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该干什么,那也谈不上什么当官管事了。

施琅带着水师在澎湖忙碌了好几天,基本上算是吧澎湖这边安排好了,接下来就等秦有福、姚启圣他们跟刘国轩的谈判结果,要是谈成了当然好说,要是谈不成,按照计划,施琅就得到台湾区走一趟了,当然了,施琅可不是去旅游的,他是带着火炮和军队去的。

第一百八十四章大捷之后

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捷之后

“澎湖大捷澎湖大捷”传令兵大声叫嚷着,也顾不上什么通传不通传的,径直拿着捷报一溜烟冲进了帅帐,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姚大人,施琅将军着快船传回口信,澎湖拿下来了”按照惯例,有两种公文是不需要密封的,一种是类似喜报这样的捷报,为了振奋人心,有的官员甚至要求负责报喜的军士一路不停的吆喝,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另一种就是警报,负责任的官员会在上报上级的同时要求传令兵在需要预警的区域大声宣传,达到预警的目的。很显然,现在这个传令兵就是奉命一路报捷,有他这一路上的吆喝,用不了多久,这个消息就会四面八方传了开去。

姚启圣跟秦有福正有一句没一句的在帅帐里聊着天,其实说的是什么两个人恐怕自己都说不清楚了,大家都在算计着时间,要是顺利的话,这个时候,即使不能完全拿下澎湖,但是只要刘国轩的台湾水师不在澎湖,胜利基本上就已经是定局了,占领澎湖无非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别看两个人像没事人一样在帅帐里聊天,其实就等着施琅传回来得消息。

传令兵一路上的吆喝声早就传进了帅帐,不过姚启圣怎么说都是福建总督,要是还像个毛头小子一样不踏实,听见报喜的事儿就一下窜了出去,未免有**份,所以只能强压着心头的狂喜,稳稳当当的坐在帅案后面,秦有福倒是有心赶快抢出帅帐将捷报拿来,可是姚启圣还坐在那里,秦有福自然也不能丢了面子,所以也只能老老实实的等着。

等传令兵跪在地上等着姚启圣手下的人接过捷报的时候,姚启圣再也憋不住了,老头两步抢了出去,一把接过传令兵双手捧上的捷报,一下打了开来。

秦有福早就忍不住了,一看姚启圣有了动作,当然也不甘人后,一下就站在了姚启圣的身后,探着脑袋往姚启圣手上打开的捷报猛看。

“好好太好了”姚启圣一目十行,快速的将捷报浏览了一遍,嘴上不停的叫着好。

“怎么样?怎么样?顺利么?刘国轩没有回澎湖?”毕竟站在姚启圣身后,而且这老头因为激动两个手不停的哆嗦,再加上秦有福看繁体字还不是很习惯,所以这捷报上说的什么半天都没有看清楚,情急之下,只能不断的发问。

姚启圣哪有功夫搭理秦有福,他还得好好感受一下胜利的喜悦,秦有福不断的在一旁鼓噪显然干扰了姚启圣的心情,老头不耐烦的一下子将秦有福差不多趴在背上的身子扒拉了一下,一边嘟囔着:“吵什么?吵什么?没看见本督正在看捷报么?”

秦有福原本就着急,否则也不会那么不顾体面,整个人都差一点趴到姚启圣身上去了,被姚启圣这么一扒拉,一个踉跄,差一点没摔个大跟头,为了保持平衡,只能猛跨了两步,这才站稳了身子。

“啊”秦有福刚刚站定,突然一声惨叫,不但把秦有福吓了一跳,连姚启圣都给吓得一哆嗦。

帅帐里的几个人寻声看去,刚刚送捷报进帅帐的传令兵正跪在地上,抱着手痛苦的惨叫着。原来刚才秦有福和姚启圣急着看捷报,把送捷报的传令兵给忘记了。没有接到让站起来的命令,传令兵当然只能跪在地上,刚才秦有福被姚启圣这么一扒拉,身子没站稳,一脚踩到了传令兵的手上,看传令兵的样子,估计伤得不轻。

“哎呦,对不住、对不住赶快起来,赶快起来”秦有福一看自己踩伤了传令兵,习惯性的连声道歉,赶紧让传令兵站起来:“怎么样,伤着手没有?要不要让医生看一下?”

传令兵这一辈子怕也没想到像秦有福这样的大官会给自己道歉,尽管因为疼痛脸上的汗都下来了(其实有可能是刚才一路赶来跑的),可是脸上却硬是挤出了满脸的笑容,连声应道:“没关系,没关系,小的身子骨结实着呢,这点小事不碍的。”

秦有福心中有数,怎么说他的体重也有一百四五十斤,刚才为了站稳身子,脚底下当然是没有轻重的,传令兵叫得那么惨,估计骨头都成问题。虽然是无心之失,可是给些补偿总是应该的,再说秦有福也不缺钱。

“拿着,赏你的”秦有福二话不说,随手从怀里掏出几张银票,根本就没看面值,一把就塞在了传令兵那只好的手上。要说秦有福还是农民意识,怀里不装着点钱总觉得不踏实,所以平时他身上总是带着几千两银票。刚才给传令兵的那几张上说也有上千两,要是平时让秦有福一下子掏那么多钱出去他肯定心疼得不行,不过今天例外,澎湖大捷的好消息让秦有福兴奋不已,也顾不上给了传令兵多少钱了。

姚启圣这会也反应了过来,先不说像这样的情况总是要有点好彩头的,就凭别人传令兵让秦有福踩了一脚就拿到手了一打银票,他这个当总督的当然也都得表示表示,当然了姚启圣可没有随身带钱的习惯,就算是带了,那也是他自己的钱,像这样赏个下面人的钱是可以出公家的帐的,慷人之慨谁不会?于是姚启圣大手一挥:“赶快去找医官看看手,别落下什么毛病,另外去领十两银子,本督赏你的”

传令兵看着手上的银票,再加上姚启圣的赏银,差一点都惊呆了。平时送一份捷报多少都能有点赏钱,或多或少,但是顶多也就是二两三两的,可是今天被踩了一脚却踩出好处来了,相比秦有福给的这些银票,姚总督那十两银子根本就可以忽略,他不过随便扫了一眼就发现,这些银票至少有上千两银子。

“对了,一会看完了手马上回来,要是没什么大事就派你跑一趟京城,把捷报送就能京里去,顺便帮我给家里捎封信。”这样的好消息当然得马上送进京去的,浙江到北京路程可不近,跑着一趟绝对是一个苦差事,但是这得看是谁让跑的。秦有福有转折奏报的权力,这个传令兵拿着秦有福和姚启圣奏折和捷报应该能进得了皇城,一般情况下,只要脑筋不是太不管用的,这一趟跑下来,至少是要记军功的,这样就能有一个升职的机会。怎么说都是秦有福把人给踩坏了,心里挺愧疚的,于是希望能通过这个办法给他找一条出路。

能给姚启圣当传令兵的当然不傻,一听秦有福这么说,马上明白了秦有福的意思,传令兵心里那个乐呀,别说手是不是被踩坏了,就算是当真断了,这一趟赶赴京城的事也不能让给别人,无非是辛苦个两三天,要是运气好,等回来得时候就是官了。

姚启圣一听秦有福的话,知道秦有福是有心成全了这可怜的传令兵,现在他的心情好,自然也就不那么小气,当时吩咐书记官:“一会给他记上,素来作战勇敢,屡有功绩,安排人给他换上一身补子。”姚启圣总督浙江福建两省,提拔一个小兵还是简单的,而且又不是什么大官,不过一个不入流的武官,赏了也就赏了。

施琅没有跟补给船回来,澎湖虽然已经控制了下来,但是难保没有漏网之鱼,再说还得小心刘国轩不服气打过来,防御是重中之重,这样的事情施琅可不敢假手于人,当然是留在澎湖看着点。

海滩上,大批俘虏被从船上赶了下来,一个两个垂头丧气的,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哪知道刚一下船,接管他们的清军就安排这些人分组,然后便招呼着去吃饭。在海上漂了两天了,补给船上的粮食又都留在了澎湖,当然没有什么给他们吃的,这会都饿得不行,一听说吃饭都急得嗷嗷叫,恨不得连锅都吃下去的架势。

“大家都看好了,雪白的大米饭、肥得流油的大块肉正等着你们,想吃饭的先找你们领队的报名,剃了头以后就可以吃饭了”一个将军站在高台上,反复大声要喝着。

这是姚启圣想出来的办法,毕竟这些当兵的多数都是闽浙一带海边的人,不管跟着台湾是不是他们情愿的,可是现在已经被抓回来了,就得想办法安排,总不能都砍了,姚启圣自己就是浙江人,他当然知道,虽然他可以下这个命令,但是要真的把这些被俘的官兵都给杀了,他姚启圣也就别指望回家了,再说只要头一剃,这些当兵的就算再忠于大明朝,至少台湾是回不去了的,探望你那边可不管这么多,只要剃了头的,谁管你是神马地方的人,不把你当清狗给杀了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当兵?所以说,只要这些当兵的肯剃头,基本上就算无害了。

要是这些被俘的官兵都吃得饱饱的,负责管理俘虏的将军的话恐怕会让这些人犹豫一阵的,可是这帮人都饿了两天多了,谁还撑得住?将军话音刚落,已经分好了组的俘虏们便乱了起来,一个两个抢着报名剃头,别看那边的大米饭和肉都不少,可是谁知道要是晚了够不够吃?这年头当兵不就为了吃粮么?谁还管到底是给延平郡王当兵还是给大清当兵?再说,说不定像他们这样的别人大清还不要呢?

当然了,这些被俘的官兵都不知道,吃完这餐饭以后,他们就会被押解到广东和云南等地。虽然三藩打得差不多了,可是岳乐的部队也损失不小,正盼着大批兵员补充,台湾的这些虽然原来大多都是水师的人,但是不表示他们拿起刀来就砍不了人,只要送到岳乐手上,岳乐自然有办法收拾他们的。

刘国轩算是彻底歇菜了,他心里有数,虽然他现在手里掌握着大批的水师,兵力足以控制台湾,但是没有了澎湖基地,一旦施琅进攻台湾,他手里的战船和官兵根本经不起消耗,用不了几仗,台湾就会成为一个不设防的孤岛,他刘国轩即使不死在施琅的手上,台湾的郑聪也不会放过他。一个没有了军队的老头还能怎么样?还指望成为台湾的皇帝么?事实上,刘国轩这个时候要是真的想当台湾的皇帝也不是什么难的事情,无非就是带着手下的部队直接登岸,然后把郑克爽和郑聪,还有冯锡范他们这帮人都给砍了,然后给自己整一身龙袍穿上就是了,可是这样当上的皇帝有什么意义?到了这个时候,大清还有可能放过台湾么?答案是否定的,刘国轩问心自问,除非康熙突然间脑袋锈逗了,给姚启圣和施琅下一个命令,让他们别跟台湾过不去,否则用不了几天,台湾就得换上大清的龙旗。

现在刘国轩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究竟这台湾岛上的龙旗是自己老老实实的挂上去,还是等施琅带着大炮和军队过来,把自己的脑袋砍掉以后再挂上去。

刘国轩不傻,他知道脑袋不是韭菜,砍掉了就再也长不出来了,他也清楚,这不能怪别人趁着他把水师都带到台湾的时候攻打澎湖,虽然大家正在接触商量着招安的事情,可是毕竟这事还没有谈成。现在台湾出了事,要是姚启圣他们再放过这样的机会不利用就真是傻蛋了。刘国轩反思过,自己还是太大意,仗着几次跟施琅交手都没有吃过亏,就认为施琅领兵打仗的水平不行,可是自己不过出了这么一点小纰漏就让施琅抓住了机会,还没等自己反应过来,澎湖就易主了,这事说起来还真不能说别人不地道,换了是自己,对这样的机会也一样不会放过。

刘国轩现在已经对自己原来提的条件没有什么兴趣了,他明白,自己已经没有什么题条件的本钱了。现在的问题是自己如果接受招安,大清还会不会优待自己?刘国轩不想什么高官厚禄,只希望接受了招安以后能过几年安分的日子,不至于整天提心吊胆的。

“后天就跟秦大人约定的见面的时间了,现在咱们丢了澎湖,已经没有谈判的本钱了,你见着姚大人和秦大人以后就说,我刘国轩愿意接受招安,并且愿意说服延平郡王归顺大清,只希望大清能善待延平郡王,他还是个十一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至于老夫,只希望能回到家乡,过上几年安分日子罢了,别的要求一概都不要提,免得大清觉得我们要的价钱太高,索性派施琅过来攻打台湾。”刘国轩吩咐麦克平道。刘国轩不是不想有好一点的待遇,不过他明白,这些事是不好明说的,康熙只要不傻,当然不会当斩就不管不顾的让自己回家,毕竟这大陆也不太平,康熙就算演戏也得演给别的人看。

“小的明白了,将军放心,显得定然不负将军所望,好好的跟姚大人和秦大人谈。”麦克平其实知道,他不过就是个送信的角色,但是将军这么说,他当然得答应。

“你跟姚大人和秦大人解释一下,不是老夫不愿意登陆谈判,实在是台湾现在是多事之秋,实在离不开,只要朝廷答应了招安,随时可以跟老夫联系,到时候老夫会带着朝廷派来的官员接管台湾的。”刘国轩当然不敢离开台湾,现在也只能这样了,当然了,他相信别人是会理解的。

第一百八十五章 双喜临门

康熙这段时间算是开心坏了,真有点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味道。

话说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可喜眼瞧着三藩节节败退,吴三桂自己又当上了皇帝,便开始动起了投降的脑筋。这也难怪他们,当初三藩起事虽然是有点被逼无奈的味道,可是权衡一下实力和控制范围,即使打不赢清军,毕竟满人就那么多,要是天底下的老百姓都能顺势而起,支持三藩,即便是不能推翻满清,至少划江而治是不难的,等到了那个时候,耿精忠、吴三桂和尚可喜自然是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的各自控制各自的地盘,关起门来当皇帝。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秦有福玩一样的带着全火器营的一帮兵痞,三两下就打破了僵局,使得大清顺利渡过长江,一路攻打了下来,再加上清军多路出击,采用分割包围、步步蚕食的手段不断压缩三藩的生存空间,吴三桂背靠交趾到也好说,实在不行就退到属国去,可耿精忠和尚可喜就难办的,他们的生后就是大海,难道还能变成了鱼游到水里去?无奈之下,耿精忠和尚可喜也顾不得世人会这么看他们,最要紧的是保全了性命,在耿精忠和尚可喜康来,大清既然可以接受他们第一次降清,想必也能第二次接受他们的投降的,了不起不当什么王爷,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过自己的小日子。于是这两个再也撑不下去的王爷先后投降大清,想落个优待的条件,可是的是这个时候得大清不再是刚刚进关,为了更好的掌控整个中原不得不接受一些在他们看来不合理的条件的时候了,别看康熙年纪不大,可是志向却是不小,在他看来,满汉一家固然是大势所趋,但是没骨气的汉人却是留着没什么用的,耿精忠和尚可喜的投降固然可以降低一些伤亡,但是凭他们现在的实力,投降只能说是迫不得已的事,对这样反复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闹出一点事来的家伙,留着只会给大清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很有可能会给世人留下一个大清软弱可欺的印象。这样一来,耿精忠和尚可喜固然是投降了的,可是优待条件确实没有了,康熙早就磨快了刀子,等着砍他们俩的脑袋。

三藩本来还可以跟康熙拼一阵子的,可是随着长江防线被打破,形势一下子便急转直下,三藩不得不收缩兵力全力抵抗,耿精忠和尚可喜的突然投降,使得吴三桂更是独木难支,整个防御体系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再加上吴世藩本来就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人,年纪小不说,见识就更没有办法跟吴三桂比了,打仗对他来说就是拿刀子砍人,哪里来的什么章法?结果没几天功夫,这位刚刚继位的大周皇帝便给大清的几路人马困在了云南昆明,想跑也跑不了了。要不说精英教育还是有些好处的,至少审时度势的能力还不错,再加上耿精忠和尚可喜的例子放在前面,吴世藩知道,康熙绝对不会放过自己,与其受尽羞辱然后被砍掉脑袋,还不如索性光棍一点,吃饱喝足以后自己了断,至少还能落得个有骨气的名头。

一个孩子都能想明白的事情,吴三桂那些比鬼都滑溜的手下当然也清楚,只不过吴世藩还在的时候大家都得做一个样子,现在大周皇帝都自杀了,他们这些当臣子的人还能怎么样?当然是老老实实的整理一下昆明城的人口名册和田地档案什么的,然后高举白旗开城门投降了事。这帮人心中有数,他们和吴世藩不一样,毕竟吴世藩是当过皇帝的人,康熙当然不会留着他,但是自己不过是一个打工的,平时出谋划策而已,即使是康熙看不上,但是也不会要了自己的命,毕竟当年白起坑杀降军的是可是搞得天怒人怨的,康熙只要想为他自己的将来留下一个好名声,应该不至于将这些跟过吴三桂的人都给杀了。

康熙当然不会把吴三桂手底下那些投降了的官吏给杀光。三藩平定了以后,大清基本上就不存在内部发生混乱的危险了,在这样的时候,迅速归拢民心,树立统治者的权威,表现出皇帝怀柔天下成了最关键的事情,在这样的时候,面对一些已经变成了落水狗的投降者,杀了他们非但对统治没有好处,反而会让天底下的老百姓担惊受怕,也显得他这个当皇帝的太小心眼,这样的事情,康熙自然是不干的。不过康熙也不是那么大方的人,三藩作乱闹得鸡犬不宁,好容易存下的一点家当又变成了军费丢到了水里,换了是谁,碰上这样的事情也不会有什么好态度,现在吴三桂一家老小全都死了,剩下的这些吴三桂的走狗又想像没事人一样混个好,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康熙一声令下,所有随吴三桂犯上作乱的,一经查实,,尽数抄没家产,全家发配于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宁古塔地处级北之地,历来都是充军发配之所。当地的披甲人当多都是当年被满人征服的小部落的兵丁,大清占据了中原大地,能够享受这一切的当然得首先考虑满人,可是这些披甲人当年也是出过血、流过汗的,在条件那么艰苦的地方,别说老婆,就是母猪都难看到一头,他们守护着大清的龙兴之地,当然也得有所表示,现在好了,一下子抓了这么多乱臣贼子和他们的家眷,送到宁古塔去,男的当奴隶干活,女的,当然也是奴隶,不过奴隶主想怎么样他们就难说了,也算是大清对当年那些出过力的披甲人的一点优待吧。

康熙原来以为与三藩的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少年,可现在看来,自己当初还真是多虑了,别看当年三藩闹得厉害,可是不过几年,连吴世藩都死了,剩下那些小鱼小虾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即使是不去理会,用不了几年,将年便会变得风平浪静,一切又都回到了正轨。

“小喜子,宣读圣旨吧”端坐金銮宝殿的康熙一脸的笑意,下令喜公公宣旨。

这是当然的,不管怎么说,三藩平定之后,也该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前明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钦此”圣旨当然写得华丽异常,关键是得把吴三桂等人描述得罄竹难书,还得显示皇上平时对他们的优待,最后自然是大清官兵在英明伟大的康熙皇帝的带领下,不辞劳苦,奋勇杀敌,最后终于夺取了胜利。这其中,像岳乐、傅弘烈、莽依徒等人当然是表彰奖励,该升官的升官、该赏钱的赏钱。至于秦有福就没什么事儿了,毕竟他不过是去溜达了一圈,而且也封赏过了,当然没有必要记录在那么重要的典籍里。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满朝文武磕头虫一般用自己的脑袋跟地板较劲,好像跟地板有仇一样,不过心里都美滋滋的,不管怎么说,这打了胜仗了,不光皇帝开心,他们这些当大臣的也舒服,眼看好日子就要来了,能站在这大殿之上的那个没有点能力?国家稳定了,他们就能放开手脚搞钱了。

毕竟是高兴的日子,康熙也愿意跟自己的大臣们乐呵乐呵,于是一声令下,早就准备好了的御膳流水一般传了进来,金銮殿上,康熙也走下了宝座,跟大臣们做到了一起(毕竟那宝座太高,说话什么的不方便)。当然了,康熙不过是象征性的跟大臣们打成了一片,否则谁跟他坐在一起,这顿饭就不用吃了。

虽然金銮殿面积不小,但是能留下吃饭的人却不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是都留下来,这桌子可就摆不开了。

“列位爱卿,今天朕与众位爱卿在这金銮宝殿上共饮庆功酒,还有一人却没有能来,众卿家知道朕说的是谁么?”康熙对秦有福被迫离京的事已在觉得有些愧疚,其实想一想也是,秦有福既不争权夺利,又不会妨碍着谁升官发财,只不过因为风头太健,这才变成了过街老鼠,要说起来,这秦有福对康熙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别看康熙不得已逼着秦有福丁忧,但是内心里,康熙还是能把秦有福留在身边的。当然了,康熙也明白,他这个时候提起秦有福的名字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是有了这几句话,至少秦有福能安全一些。

康亲王可是秦有福的福晋的爷爷,这个时候要是不马上站出来挺一下秦有福,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当下马上接上康熙的话头:“当初三藩与我大清划江而治,若不是秦有福带着全火器营几千兵勇破了长江天险,要想这么快拿下三藩怕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当初皇上已经对秦有福和全火器营进行了封赏,况且秦有福志不在殿堂,现在又请了丁忧,不能来也是正常的,皇上无需挂记。”康亲王自然明白康熙的心思,他当然知道康熙也就是这么一说,要不然秦有福早就回来了,可皇帝既然说了,当臣子的自然是得给皇上找好台阶的。

“话可不是这么说,秦有福怎么了?他秦有福不过”康亲王话音未落,马上就有人跳了出来。开什么玩笑?好不容易才把秦有福弄走了,难到一句话又弄回来?不能什么好事都落到秦有福头上。

“秦有福怎么了?没有秦有福打败了吴三桂的长江水师,我的大军就过不了长江没有秦有拿下岳阳,我们就没有登陆上岸的地方,吴三桂这会说不定还在湘潭当大周皇帝呢”岳乐不高兴了,秦有福可是帮了他的大忙,虽然他跟秦有福没有什么交情,但是这么诋毁秦有福,岳乐却是不干的,毕竟是武将、是亲王,他还没有那么下作。

“”

“”

一时间,金銮殿里乱哄哄的差一点没吵起来。当然了,只能说是差一点,毕竟君前失仪的事可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谁的屁股都是肉长的,要是真的到了挨板子的程度,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众位爱卿,大家就别争了,今天朕与众爱卿在这金銮殿上用膳本是为诸位得胜还朝的将军庆功的,比高兴的事情就别说了,要不然朕还怎么呆在这?”康熙一看再这么下去不是个事儿了,连忙出来打圆场。

“皇上所言极是,臣等明白了。”只要不是傻得厉害的,到了这个时候,谁也不敢继续争论下去。横竖秦有福已经丁忧回家了,按照规矩,这一去至少三年,三年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除非康熙下旨夺情,否则秦有福怕是回不了京城了。

就在酒宴即将结束的时候,御林军侍卫走进大殿,来到喜公公身边,小声说着什么。喜公公听了一会,点头示意知道了,侍卫转身出了大殿。紧接着,喜公公俯身贴着康熙的耳朵边,小声禀报着:“皇上,姚启圣、秦有福八百里加急联名上折子,施琅将军拿下了澎湖,我大清水师大获全胜”毕竟军报都是直接呈报给皇帝的,没有皇帝的许可,当然不能随便乱说,即使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哦?传”康熙一听是这么个好消息,顿时也顾不上别的了,当即下令通传。

传递八百里加急的正是被秦有福踩了一脚的传令兵,连续几天几夜,传令兵都是在马背上渡过的,困了在马背上打个盹,饿了在马背上吃点干粮,撑到北京,几乎已经累得快倒下了,不过在八百里加急没有送到皇上手里之前,再累再饿也只能撑着,还好这内城里面有专门负责招呼像他这样的传令兵的机构,至少一到皇城就能混上一碗热汤水喝,也免得累倒了。

“启禀皇上,小人奉姚启圣姚大人和秦有福秦大人的差使,八百里加急送来捷报。施琅将军三日前大破澎湖守军,现已拿下澎湖”别看这传令兵一辈子都没想过能有一天会在金銮殿上见到皇帝,但是平时在姚启圣身边呆久了,见到的大官不少,心里激动是自然的,但是还不至于到语无伦次的程度。

康熙本来就在大殿内跟大臣们饮宴,这个时候也方便,碰上这样一件好消息,当皇帝的也顾不上什么矜持,几步抢了上去,接过装着捷报的信筒,也来不及验看什么火漆之类的,三两下就将捷报拆了出来。

“太好了这可真是太好了没有澎湖,我看台湾还能撑到什么时候”看完姚启圣写的折子,康熙恨不得跳起来,连声叫好。

一边的康亲王和岳乐都急得不行,还是康亲王的面子大一些,顾不得什么失礼不失礼的,站起来跟康熙伸手:“皇上,让老臣也看看这捷报。”

“好,都看看都看看哈哈哈”康熙心里高兴啊,随手将澎湖捷报递给了康亲王,接着低头看着跪在地上的传令兵,想进一步询问一下消息,结果一眼看去,传令兵正满脸的灰尘跪在地上,手上缠着已经看不出颜色的纱布,偷偷的扭着脸看着边上酒桌上的大鱼大肉,就差没留下口水来了。

康熙当然知道八百里加急的规矩,距离近一点还好说,要是远一些,累死人是正常的,浙江到京师的路程那么远,这传令兵没有跑死已经是不容易的了,这个时候肯定是又累又饿。康熙也知道,凭姚启圣的文采,这澎湖大捷的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再问传令兵本来就是多余的事情,还不如赏这传令兵一点好吃的,也算沾点喜气。

“今天可真是算喜临门,一来是三藩之事以盯,现在又传来了澎湖大捷的消息,真是可喜可贺。小喜子,把朕桌上的这碗肉端给信使,就让他在这大殿里吃上一顿”

话说为了表示亲切和慰问,逢年过节的时候,皇宫里经常会给各位大臣家里送些菜肴,表示君臣一心的意思,一般情况下,皇上只会给亲王这个级别的大臣送吃食,再往下就是皇后或皇贵妃之类的派人送去的,当然了,不管是谁做的,送吃食的太监肯定都会说这是皇后娘娘或者是皇贵妃亲自下厨动的手。大家其实都知道,但是这份情谊自然是要领的。

可是今天却不一样,一个只是勉强穿上了补子的信差居然在金銮殿上得到了皇上赏赐的吃食,而且这还是从皇上那一桌上端下来的,这意义可就不一样了,要是传了出去,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这小小的信差,要是放在平时,康熙的这个举动说不定会惹得御史的弹劾。但是在今天,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坐满了得胜还朝的将军的殿堂里,大家顶多也只是羡慕之小信差碰上的好事,却没人会说什么。

小信差听到康熙的话的时候吓了一跳,他当然知道自己刚才走神了,本来以为会因为这个事受到责罚,可万万没想到,皇上居然会赏了他一碗肉食,而且让他就在金銮殿上享用,这事若是说出去,这辈子算是有吹牛的资本了。

“谢谢皇上赏赐”信差差一点没把脑袋给碰出血来,不过这个时候磕多少个头也不为过。

康熙很满意自己这碗肉的效果,笑着吩咐道:“好了好了,不用磕头了,赶紧吃点东西,一会下去领赏去吧”

第一百八十六章招安台湾

第一百八十六章 招安台湾

没有了澎湖,刘国轩算是抓瞎了,他已经没有了谈判的本钱,现在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朝廷提出的条件。刘国轩没有办法,要是没有了军队,他刘国轩就算长着三头六臂,也架不住那些虎视眈眈盯着他这个台湾领军第一人位置的人,再说了,无论是郑成功还是郑经对他刘国轩都不错,要是他就这么丢下台湾延平郡王,这一辈子怕是连腰都直不起来了。当然了,刘国轩之所以愿意接受招安,也是考虑到了大清的习惯问题,当初大清为了进驻中原,大量使用降将,而且待遇也都不错,台湾虽然孤悬海外,但是终究还算是大明朝的正统,况且收复了台湾就意味着大清完成了统一大业,无论是为了显示大清的实力还是显示大清满汉一家的决心,只要终究别提什么过分的要求,这一辈子混个安生日子是不难的。

对于刘国轩来说,现在的关键是怎么样才能摆平郑聪和冯锡范,至于郑克爽倒是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又刚刚面临丧父之痛,别说拿什么主意,事到临头别给吓得尿了裤子就不错了。

“见过姚总督,见过秦大人”麦克平单膝跪在大帐内,规规矩矩的行礼道。

“不是跟你们刘国轩将军约好了,这次会面我们想直接跟刘大人面谈的么?”姚启圣明知故问,调侃着麦克平,他当然知道,现在台湾局势不稳,刘国轩这个时候要是还敢离开台湾才是怪事。这倒不是说刘国轩不能直接带着他的水师投降大清,可是只要刘国轩不是傻得,他当然会明白,大清想要的不是刘国轩的水师,真正看在康熙眼里的是台湾刘国轩要是不能趁这个时候控制住台湾,只是他带着台湾水师来降,大清倒也不会说太为难刘国轩,但是相比整个台湾来说,刘国轩当然希望能得到更多,大清也是一样的。

“我们将军说了,自从与秦大人一番交流之后,他已经想明白了,如今的天下是大清的天下,乃是众望所归,天下大统理所当然,台湾与大陆虽然隔海相望,但是自古以来都归福建管理,现在回归中土当然是正途。我们家将军虽然受封延平郡王,可现在大明朝已然不复存在,自然这延平郡王也就该统领台湾军民皈依大清,可惜的是,先延平郡王郑经不幸罹难,郑聪和冯锡范扶持着郑经的次子,十一岁的郑克爽接替了王位,这样一来,台湾的局势就变得异常微妙,我们家将军手握兵权,为了台湾的稳定,这样的时候实在是难以脱身前来谈判,只能委托小的再登大陆,面见姚总督和秦大人。一来是想知道上次我们家将军提出的招安条件不知皇上有何示下,另一方面希望请姚总督和秦大人前往台湾商议具体事宜。我们家将军保证,只要我们家将军无虞,势必保全两位大人的安全。”麦克平明白,要是他能说服姚启圣或秦有福亲自到台湾跟刘国轩洽谈,一旦招安成功,他的功劳自然是小不了的,为了自己,麦克平并没有完全按照刘国轩的意思说。

不能不说麦克平的话说得有道理,即使是从刘国轩的角度考虑,这也是最合理的,可是要让姚启圣去台湾,那还是免了吧,当初为了招安刘国轩,姚启圣没少动脑筋,明的暗的出了不少招,就连派人暗杀的事也没少干,现在已经是胜券在握了,姚启圣又怎么肯冒这个风险?至于秦有福就更不用说了,他现在可是正在丁忧,按理来说,这一切的公务都跟他没有关系,更不要说去台湾洽谈招安的事了,所以麦克平的话是这么说,可秦有福就像没事人一样,就等着看看姚启圣是怎么安排的。

姚启圣老谋深算,早就预料到了台湾出了这样的事情刘国轩肯定是不会来的,你们这次的谈判就会安排到台湾,虽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是自己的安全还是要小心的,现在蒙派克把秦有福也划拉到了赴台谈判的名单当中,自然是最好不过,再说了,皇上早就说了,这次谈判本来就是以秦有福为主,到时候谈好谈坏,都是秦有福的事情,自己只需要跟着沾光就行了,何必冒险?反正皇上已经回复了谈判条件,台湾仿琉球、朝鲜例是不可能的,且台湾延平郡王和军队必须登岸,至于留头发的问题倒是说得很含糊,,大概就是让这边看着办,现在有这个机会,正好把事情丢给秦有福。

“老夫统管闽浙两地,赴台谈判实在不便,好在皇上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授权秦有福秦大人全权处理台湾问题,要不老夫这就安排一下,让秦大人给你回去,与你们家将军好好谈一谈。”姚启圣一边说一边偷偷打量着秦有福的反应,当他发现秦有福一脸惊讶的样子嘴巴越张越大,知道再这么下去秦有福怕就该说话了,赶忙转换了话题。

“不过别怪本督丑话说在头里,现在施琅将军手握雄兵,又刚刚拿下了澎湖,正盼着再接再厉,也好多立军功,换个封妻荫子,这谈判的事情万万可拖不得,否则一旦本督弹压不住,就难保台湾生灵涂炭了。”

说到这,老头话锋一转,径直对秦有福道:“秦大人,皇上的圣旨你是看过了的,既然皇上将与刘将军谈判的事情交给了你,你就能者多劳,辛苦一趟,老夫相信,凭秦大人的手段,台湾必定能感受到皇上的恩典,早日接受招安,也免得老百姓遭殃受苦。”

老家伙会忽悠人啊,这话让他这么一说,秦有福即使是不愿意答应都不好说什么了。还有什么说的呢?老家伙把皇上都给搬出来了,秦有福这要是不去台湾跟刘国轩谈判,老家伙这边使点坏,秦有福就得背上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现如今秦有福可不是在京城当得起皇家军校校长的时候了,说不定有人歪歪嘴,康熙一下子脑袋热了,秦有福的脑袋就该凉了,这样的时候,孰轻孰重秦有福还是清楚的。

咬咬牙,秦有福只能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来:“姚大人哪里的话,秦有福虽然正在丁忧期间,按说应该在家里诵经念佛,祭奠先人,可是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国事当前,自然是舍小家为大家,万事以国事为重,想来我秦氏一门先人也是能够理解的,更何况皇上是信得过我,这才给下官安排了这么一个差事,要是办不好了,下官也没脸再去见皇上了,也罢,下官这就回家招呼一声,然后就往台湾一行。”

姚启圣一听秦有福答应了下来,当然大喜,于是一边招呼着派人往经常给康熙送信,另一方面当然是派人招呼好秦有福一家,确保安全。秦有福也不会放过姚启圣,虽然家里来的侍卫不少,但是保不定有什么宵小之类的不清不楚就闯上门去,再说了,秦有福也担心自己不再两位夫人和孩子身边,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不懂得应付,于是一番安排,秦有福以喜欢海景为名,让姚启圣跟住在海边的一个大户人家买下了一个挺漂亮的院落和周围的一大片土地,另外安排秦虎找了一条大船藏到了不远处的海湾里,这样一旦有什么不对劲,大不了上船跑了就是了。

“秦大人辛苦了,老夫实在是分身乏术,不得已,只好将秦大人请了来,也好详谈台湾归顺大清的事情。”几天以后,秦有福登上了刘国轩的战船,刘国轩站在甲板上,秦有福一露头,便双手抱拳打着招呼。

秦有福这会挺狼狈的,他连游泳都不会,更别提使船了,刘国轩的战船是台湾水师战船中最大的一艘,比秦有福带来的船大得多,跳板都不好架,只能爬网绳。秦有福本来就是那种能躺着就不坐着的角色,这些年享福享惯了,肚子当然就挺了起来,即使是有人帮忙,爬上刘国轩的战船也费了不少功夫,脸丢大了,好在秦有福不是很介意的人,虽说有点难为情,但是在他看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微微红了一下脸。

“刘将军,咱们可是有日子没见了,一向可好?”秦有福随手在脸上搽了一把汗,然后一抱拳,问候着刘国轩。

“不敢不敢,败军之将,不敢在秦大人面前称将军,要是秦大人不介意,叫我声老刘就好。”现在的形势很明显,只要这次谈判谈崩了,不用说,接着来的就是施琅,虽然施琅不一等能一举击败刘国轩,但是刘国轩没有了后勤基地,而施琅却不同,此消彼长,刘国轩根本就撑不了多久,现在是有求于秦有福,刘国轩当然得客客气气的。

“哎,刘将军这话说的,胜败乃是兵家常生,况且这并不是刘将军御下不利或指挥失误造成的,要论起海战来,我大清除了施琅将军,恐怕就没有能与刘将军匹敌的人了。”秦有福相当客气,就像跟多少年没见的老朋友聊天似的。其实秦有福心里也害怕,他很清楚,如实这次谈判不成,惹火了刘国轩,到时候刘国轩破罐子破摔,一刀砍了秦有福的脑袋,那可就哭都没地方哭了。

“秦大人客气了,刘某已经备好了美酒和几个小菜,虽说跟京城里的馆子没得比,但是胜在新鲜,都是海里的好东西,咱们边吃边聊如何?”其实刘国轩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招呼秦有福,秦有福家大业大是天下都知道的,即使刘国轩在台湾实力雄厚,但是要想整出点花样来还真不容易,好在这海里的好东西不少,勉强算是能保全一下颜面了。

“哎呀刘将军,你可真是对了我的胃口了,你是不知道啊,我这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吃海鲜,这可比那些大鱼大肉好多了。你这一说,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赶紧的,我都忍不住了。”秦有福一副喜出望外的样子,一头就钻进了船舱。其实秦有福并不是那么嘴馋,可惜这一路上晕船晕得难受,已经有点站不稳了,当然只能先躲起来。

“来人,吩咐下去,战船上所有官兵全部离船。麦克平,你带几个人四下巡视,凡有违令登船者,杀无赦”现在可是最关键的时候,不能不小心翼翼的,条件没有谈好以前,当然不能泄露出去。

“皇上说了,只要台湾接受招安,朝廷可以答应三不伤:不伤台湾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人。皇上还答应,延平郡王上岸以后会被封为汉军正黄旗海澄公,但是需迁居京城,当然了,遇事可以告假还闽。其实这也难怪皇上,毕竟三藩的事情历历在目,延平郡王控制台湾多年,要是留在福建,实在难以让人安心,你说是不是?”秦有福开始一条一条的跟刘国轩商量招安的条件。

刘国轩其实已经跟郑聪和冯锡范商量过招安的事情,郑聪和冯锡范都知道,要是刘国轩还能打下去,那么台湾就还有守住的希望,可现在的情况还是刘国轩丢了澎湖以后根本就有心无力,根本没法打了,要是台湾不接受招安,恐怕谁也活不了,与其这样,还是老实一点的好,至少这样还能有一个好前途。

听了秦有福的话,刘国轩犹豫了一下,仔细一想,秦有福确实有道理,大清刚刚才解决了三藩的事情,怎么会放心让郑克爽留在福建?于是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至于刘将军您,皇上也说了,刘将军乃是难得的将才,接受招安乃是大清的福分,将来我大清万里海疆还得靠刘将军和施琅将军共同巡守,不过鉴于刘将军原本是延平郡王的属下,一下子封赏的太过,不利于刘将军未来的发展,所以先给个总兵当着,以后有机会慢慢再提。”秦有福一边大口的啃着龙虾,一边说着。

刘国轩本以为自己接受了招安,势必丢掉军权,以后只能庸庸碌碌的终老,可现在听秦有福这么一说,看来自己以后还有希望掌握兵权,能有这么好的机会,还有什么好说的?更何况总兵也不小了。

“当真?如此说来,这是要多谢秦大人和姚大人了,老夫真没想到,皇上居然不计前嫌,依旧让本人领兵,请秦大人放心,老夫一定尽心竭力,不负皇恩。”刘国轩这话一出口,已经坐实了他答应接受招安的事了。

“其他的人也差不多,毕竟皇上只是想让台湾回归我大清版图,并不愿意闹得生灵涂炭的,只要不是狮子大开口,一切都好商量,但是有几个原则:首先,台湾水师的官兵中老迈伤残的退役,余者编入大清水师,重新调配。其二,凡属台湾官吏官眷一律上岸,不得留在台湾。其三,除台湾黎庶、瑶民,凡属汉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同大清律。”秦有福其实是想让台湾官兵可以留头发的,可是皇上已经说了,这些人必须打乱编制,那么剃头就是肯定的了,否则如何管理?其实要真到了那个地步,估计那些当兵的也不愿意留头发了,因为那样他们就将自己跟别人隔离开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秦有福相信,这事不用解释得太清楚刘国轩也能理解。

刘国轩默默地点了点头,他当然明白,这事已经成了定局,除非台湾不接受招安当然了,对于刘国轩来说,留着头发可是汉人的标志,要是真的剃了头,不就跟鞑子一个样了么?可现在的问题是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

这顿饭大概是秦有福和刘国轩吃得时间最长的一顿饭。秦有福一开始还能大鱼大肉的猛吃,可是到了后来,就开始慢条斯理的跟蟹钳、虾爪打交道了。毕竟容量有限,只能慢慢的耗着。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秦有福还在酣睡的时候,刘国轩便带着侍卫上了岸,直奔王府。

郑克爽毕竟还是个孩子,这会跟秦有福一样,还在睡觉呢,不过郑聪和冯锡范却已经都到了,他们两个这段时间一直代理郑克爽处理政务,当然得来得早些。

“忠诚伯,王叔,二位早啊”刘国轩当然是不用通报的,一进王府,便直奔政务房,他知道,冯锡范和郑聪肯定在这里。

“侯爷早,事情怎么样了?”冯锡范和郑聪异口同声的问道,他们早就知道秦有福商量刘国轩战船的消息,这会正在等消息呢。

刘国轩一屁股坐了下来,也不管是谁的茶水,端起来就是一大口:“事情差不多了,昨天我跟秦有福谈了一天,基本上算是谈妥了。”

“那边怎么说?”冯锡范急忙问道。别看郑聪是王叔,不过也不过是个摆设,没什么用处,这样的时候,还真轮不上他说话。

“还能怎么说?登岸、剃发、打乱编制,所有官吏眷属不得留台,郡王进京。”刘国轩先把最坏的消息说了出来。

“啊?那我们呢?”郑聪一听急了,在他看来,刘国轩刚才说的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关键还得看自己能得到什么。

“大清皇帝答应不伤台湾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人,郡王封公,冯大人封爵,文武百官离台后酌情任用。”刘国轩说出了最关键的东西,他心里有数,只要冯锡范肯答应接受招安,剩下的就不是问题了,毕竟自己手里有兵权,冯锡范管着台湾的政事,他们两个没有问题,台湾的事就算办好了。

“那我呢?”郑聪急急忙忙的问道。

“王叔放心,大清皇帝已经说了,优待台湾郑氏一族,王叔只管放心就是。”刘国轩根本就懒得跟郑聪说什么,事到如今,有他没他都没什么事情。

“既然如此,我这就写降书用印,现在这个事情拖不得,迟则生变”冯锡范也清楚,现在施琅的水师就是悬在台湾头上的刀,不可能就这么一直举着,要是再不懂事,台湾就危险了。

秦有福这一趟算是跑得顺利,不过是吃了两顿饭,睡了一觉,台湾的降书顺表就已经拿到手了。当然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台湾的降书顺表是必须送到京城给康熙御览的,只有康熙同意了才算数。台湾太危险了,秦有福是一刻也不想多呆,东西一到手,他也顾不得别的,匆忙告别了刘国轩,赶忙回到海峡对岸。

见到秦有福手里的降书顺表,姚启圣后悔了,早知道这么顺利,他还守什么总督衙门?就总督衙门那点事,交给谁办不行?就算拿不了主意,耽误一天两天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什么事情比招安了台湾更重要?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也由不得他想得太多,当即写下奏折,八百里加急派人送回了北京。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是在他和秦有福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不用说,姚启圣已经习惯性的忘记了施琅的功劳),皇上论功行赏的时候,身为福建总督的他怎么都不会比秦有福的功劳小了。

且不说秦有福和姚启圣他们这边的动作,施琅这边可是有点急不可耐了。施琅是海战名将,他当然知道,台湾没有澎湖就等于没有了盾,就算刘国轩有天大的本事,战船只要沉了,短时间内就不可能再有新的进行补充,只要持续不断的进攻,就算是耗也耗死刘国轩了。台湾之所以能撑到现在,关键就是有刘国轩统领的台湾水师,要是干掉了台湾水师,攻占贪玩根本就不在话下。施琅当然明白姚启圣和秦有福正在跟刘国轩谈判,想要招安刘国轩,要说这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少死一点人,可是对于施琅来说,这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施琅盼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才抓到了这样一次机会,他当然想拿到更多的战功,可姚启圣一直让他按兵不动,这一等就是将近半个月。施琅好几次都打算直接出兵,不顾及姚启圣的命令。

就在施琅打算再派人去跟姚启圣打听一下消息的时候,姚启圣派人来通报,刘国轩和冯锡范已经上了顺表,台湾接受招安了。

第一百八十七章封赏

第一百八十七章 封赏

康熙这几个月真是喜事连连,三藩刚刚平定,台湾就撑不住了,刘国轩和冯锡范为了保全台湾军民,不得不联合王叔郑聪,说服延平郡王郑克爽,上了降书顺表,大清书算是一统天下了。为了这个事,康熙开心得大宴群臣,几个本来被查出有问题要发配的官员算是捡了大便宜,康熙一高兴,难得的开了金口,赦免了他们这些人,只是把他们打发回了家吃老米,并没有让他们到宁古塔受罪。

姚启圣这会牛起来了,康熙下了圣旨,让姚启圣前往台湾延平郡王府接受台湾投降事宜,并负责安置和管理台湾的政务,台湾至此划归福建总督府管理,可以说姚启圣成了刘国轩、冯锡范等人的顶头上司。当然了,这只是指宣旨接顺表前的这一刻,毕竟一宣读了圣旨,延平郡王郑克爽就成了汉军正黄旗海澄公,虽然品级上不敢说比姚启圣高,但是他可是有爵位的,按大清律,姚启圣就得给郑克爽行礼了。至于冯锡范也是要封爵的,当然也轮不到姚启圣管。剩下一个刘国轩,别人是要封天津总兵的,也不在姚启圣的治下。不过这都不妨碍姚启圣兴奋的心情,不管怎么说,台湾能平安招安是在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完成的,这天大的功劳怎么说都得算上姚启圣一份,姚启圣怎么能不开心?

台湾的事情解决,秦有福算是松了一口气,当初要不是在海上碰上刘国轩,秦有福才不愿意揽上台湾的事情,可问题是既然让秦有福碰上了,要是不能解决这件事情,不用说,不知道会有多少脏水泼到秦有福的头上。秦有福现在已经是被丁忧了的,他当然清楚,要不是压力太大,康熙恐怕舍不得让自己离开京城,偏偏又在海上碰上了刘国轩,别说那些居心叵测的,恐怕就连康熙也不敢相信秦有福的清白。现在好了,台湾的事解决了,秦有福既然已经被丁忧,按照惯例,大臣丁忧期间,如果没有重大状况,不得不用上这个人,即使是皇帝,也不敢轻言夺情。康熙一直主张以仁孝治理天下,要不是碰上实在无法解决的事情,又怎么会让一个丁忧在家尽孝道的大臣轻易回京?再说了,康熙一惯都认为自己很有能力,一般情况下,他都希望自己能凭借他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也免得让某些大臣生出非他莫属的念头来,所以秦有福断定,自己算是可以清净几年了。

正如秦有福所想的,康熙处理完了台湾的事情以后就有些犯愁了,要说起来,顺利收复台湾的事情上,秦有福虽然不敢说居功至伟,但是至少可以算得上是有功之臣,相对来说,至少应该跟姚启圣和施琅的功劳差不多,要是姚启圣和施琅都封官授爵,却偏偏漏下了秦有福,别说秦有福不服气,即便是康熙也觉得太过份了。可是这么大的一件事,要是就这么不赏不罚的,实在难以服众。问题是秦有福一直都没有品级,也没有什么爵位,顶多就是顶着一个郡主额驸的头衔,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赏法。再说了,京城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恨不得要了秦有福的命,要是皇上能大张旗鼓的表彰秦有福,当初也不至于让秦有福丁忧离京了。

康熙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没办法,只好将康亲王请进宫来,毕竟康亲王对皇室的忠心康熙是知道的,而且老王爷经验丰富,非常善于处理这样的问题。

“康亲王,台湾现在已经招安了,朕也算落下了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咱们大清的版图基本上算是全了,这次平台大业,当属施琅突袭澎湖的功劳最为显著,姚启圣总督福建多年,不断压缩台湾的生存空间,这才逼得刘国轩生出了招安的念头,但是如果没有秦有福,要想顺利收复台湾,不知道还得耗费多少粮饷、耽误多少时间,至于死伤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在平台的事情上,施琅、姚启圣和秦有福的功劳难分伯仲,一时间朕都不知道该怎么奖赏他们了。”康熙当然不会明说,他心里有数,有的事用不着他说出来,康亲王自然会明白的。

康亲王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大概是理顺了关系吧,然后开口道:“皇上的意思老臣明白了,按说这本不是老臣该管的事情,有功当赏、有过当罚,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然是皇上说了算的。但是据老臣所知,姚启圣和施琅一个是福建总督,一个是大清水师提督,台湾自古就是福建总督府管辖之下的属地,姚启圣恢复对台湾的管理自然是责无旁贷的事情,若是他不能恢复对台湾的管理,老臣倒是要联络御史和众亲王,弹劾姚启圣的不作为。所以依老臣所见,收复台湾本是姚启圣理所当然的事情,算不得什么功劳,虽然有功,但也有过,只需圣旨一道,褒奖即可。这样既能显示皇上不是对他的功劳视而不见,又表示皇上对他的鞭策之意,如此一来,姚启圣当无话可说。”

康亲王这番话是反复考虑过的,毕竟奖励了姚启圣就必须奖励秦有福,否则就显得康熙处事偏袒,所以必须首先把姚启圣的功劳给压下来,这才好压住秦有福的功劳。

“康亲王说得是,朕听得康亲王这一番话,顿时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听了康亲王的这番说辞,康熙算是服气了,不愧是多年官场打磨出来的,处事就是圆滑。想问题的角度就是刁钻,连这样的理由都让他想出来了。

康亲王一看康熙的样子,知道自己的这番意见让康熙很满意,于是继续说下去:“至于施琅就不同了,他统领着大清水师,为了维护大清海域的安全,率领水师勇破澎湖海寇基地,使得常年盘踞台湾、澎湖的海寇没有了容身之地,对平定台湾匪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是不大力褒奖,实在难以令终日为了大清浴血奋战的八旗官兵心服口服,所以老臣以为,对施琅帅水师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精神和辉煌的战绩需要大力宣传和表彰,为了树立典型,老臣以为,施琅的功绩不妨奖赏得高一些,这样一来,方显得皇恩浩荡。”

让康亲王这么一说,康熙忍不住连声叫好:“好好康亲王说得妙施琅守土有功,若是不好好的褒奖一番,朕又如何让我八旗子弟能知道皇恩浩荡,将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朕以为,施琅拿下澎湖,进而逼得台湾郑氏不得不接受招安,功不可没,当可封侯”

康亲王自然是不会反驳康熙的话,再说了,康亲王也没有权力对皇帝如何奖赏施琅说三道四的,再说这个事也跟他没关系,毕竟他只有建议的权力,没有决定的权力,所以没有发表意见,只是接着说了下去:“至于秦有福,要说起来,收复台湾的事要是没有了他恐怕还得拖一段时间,大那是这秦有福没有品级,碰上刘国轩也是恰逢其会,在收复台湾的问题上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再说了,这秦有福目前正在丁忧期间,若是皇上大肆封赏,到显得秦有福有些不尽孝道,再说秦有福身家颇厚,若是赏金赏银的,反倒显得皇家小气了一些,臣以为赏赐秦有福还不如赏赐他的子嗣,现如今秦有福的儿子秦凯旋已然是拿着了皇家俸禄的,倒是朵蓝郡主身怀六甲,若是生下女儿虽然能承袭县主之职,但是对秦有福来说,这当然还是不够的,不如皇上给秦有福一份圣旨,许他秦府世袭罔替,这样一来,秦府的后代便有了保障,秦有福虽然有功,但是没有赏在他的头上,相信也不会有什么人胡乱说话,皇上也就没有什么会感到为难的事情了。”

康亲王的一番话让康熙有了彻底解决如何封赏姚启圣、施琅和秦有福的办法,这下,康熙用不着为难了,于是一声令下,三份新鲜出炉的圣旨被用了玉玺以后送出了皇宫,一路快马加鞭,被送往了福建。

姚启圣本来以为拿下了台湾怎么都能混个爵位什么的,可是接到圣旨一看,不过是口头奖励了一番,临到头来,他还是当他的福建总督。老头子拼搏了一辈子,几上几下,为的就是能封妻荫子,事到如今,就连拿下了台湾这么大的功劳,不过也就是维持原状,当然着急上火,这一气之下,当时就病倒了,没过多久,就跟拉上了阎王老子的脚丫子,连烧埋的银子都是他儿子借的。

倒是施琅算是开心了,趁着刘国轩到台湾的时机打下了澎湖,事情不多,到混了个最大的功劳,无端端的静海侯的大帽子砸到了脑袋上,差一点没乐昏了过去,至于秦有福也挺开心,虽然他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但是他的子女可就捡了便宜了,不管事儿子还是女儿,得到的爵位都可以世袭罔替,等于说混到了一个几百年的铁饭碗,当然开心的不得了。

第一百八十八章 狡兔三窟

秦有福本来就不是什么当官的料,原来被安排的几个职位,除了短期皇家军校校长的职位还算是尽忠职守,其它的几个职位上却没有哪一个是干得长的,基本上都是干出了一点成绩以后就甩手丢给了别人,自己不管不顾的,没有一点长性。不过这也难怪秦有福不老实,他干过的那些职位,成绩基本上都是显而易见的,早就有人恨不得伸手抢过来了。别看秦有福扛着一块大清皇家顾问的牌子好像挺神气的,其实说到底,他毕竟没有品级,又是一个汉官,京城里说不定随便抓一个满人出来都能够跟皇室牵扯上关系,即使是犯了罪,顶多也是交给宗人府管束,如果秦有福一直把持着这些个职位不放,说不定现在连骨头渣子都找不着了,即便如此,秦有福也还是得罪了一大帮的宗室贵族,其中不乏有人想要来他的命的。

“我说秦大人,您老人家是不是也该起床了?再睡下去就该吃晚饭了。”熊婉儿板着脸怒气冲冲的走进了卧室,直接揪住了秦有福的耳朵,嘴上唠叨着。

“别疼疼”秦有福总算是有了动静,不得不从床上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