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中,镇元子这样交代:“不日有一个故人从此经过,却莫怠慢了他。可将我人参果打两个与他吃,权表旧日之情”。二弟子得知师父故人是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和尚,说:“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镇元子解释说:“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盂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敬茶之恩,便如此相报,慷慨至斯,也无愧于”大仙“二字了。

镇元大仙送唐僧两颗人参果,估计原意是让唐僧吃一个,孙悟空等三个徒弟吃一个,不想唐僧已非当年之金蝉子,现今乃是肉眼凡胎一俗和尚,打死都不肯吃长生不老药,最后便宜了清风、明月。

猪八戒没捞到好处,便撺掇孙悟空去偷果子,由此而生一系列冲突,孙悟空性起之下,一棍子倒翻了天地间的灵根。

原著中,吴承恩特意对人参果树做了各种渲染夸张的描写,极力凸显其宝贵,并且以福禄寿三星、东华帝君等仙众的口吻,极尽对镇元大仙和人参果树的推崇,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孙悟空和镇元大仙的矛盾做铺垫。

果树被推倒,孙悟空等人逃跑,镇元大仙追击,于是矛盾由此而生,我们也由此进一步得见镇元大仙的种种风度。

当镇元大仙回庄的时候,听说人参果树被推翻,却是这样表现——大仙闻言,更不恼怒,道:“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孙的,也是个太乙散仙,也曾大闹天宫,神通广大。既然打倒了宝树,你可认得那些和尚?”清风道:“都认得。”大仙道:“既认得,都跟我来。众徒弟们,都收拾下刑具,等我回来打他。”

清风明月没看好家,坏了人参果树又走了凶手,镇元大仙不仅不恼怒,反而安慰他们,又替他们开脱,实在是难得的长者之风。

同样是作为师父,唐僧对孙悟空就不一样了,孙悟空一闯祸,唐僧就开始“泼猴、泼猴”的骂个不停,然后就是抱怨其连累了自己,最后就是威胁要念紧箍咒,没有一点为师的大度雍容气概。

且看唐僧等人被清风明月锁在屋子里以后,唐僧埋怨行者道:“你这个猴头,番番撞祸!你偷吃了他的果子,就受他些气儿,让他骂几句便也罢了。怎么又推倒他的树!若论这般情由,告起状来,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通。”行者道:“师父莫闹,那童儿都睡去了,只等他睡着了,我们连夜起身。”沙僧道:“哥啊,几层门都上了锁,闭得甚紧,如何走么?”行者笑道:“莫管,莫管!老孙自有法儿。”八戒道:“愁你没有法儿哩!你一变,变什么虫蛭儿,瞒格子眼里就飞将出去,只苦了我们不会变的,便在此顶缸受罪哩!”唐僧道:“他若干出这个勾当,不同你我出去啊,我就念起旧话经儿,他却怎生消受!”

而四人在孙悟空的引导之下,逃跑之后,一夜马不停蹄,只行到天晓,唐僧又骂道:“这个猴头弄杀我也!你因为嘴,带累我一夜无眠!”

反观孙悟空,处处为唐僧等人着想,打人的时候,大仙道:“唐三藏做大不尊,先打他。”行者闻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顿鞭打坏了啊,却不是我造的业?”他忍不住开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

第二次打人的时候,大仙又吩咐道:“还该打三藏训教不严,纵放顽徒撒泼。”那仙又轮鞭来打。行者道:“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时,我师父不知,他在殿上与你二童讲话,是我兄弟们做的勾当。纵是有教训不严之罪,我为弟子的,也当替打,再打我罢。”

当受刑结束,镇元大仙等人休息时,再看看唐僧的嘴脸——那长老泪眼双垂,怨他三个徒弟道:“你等闯出祸来,却带累我在此受罪,这是怎的起?”行者道:“且休报怨,打便先打我,你又不曾吃打,倒转嗟呀怎的?”唐僧道:“虽然不曾打,却也绑得身上疼哩。”沙僧道:“师父,还有陪绑的在这里哩。”

看到这一点时,笔者差点笑喷了,孙悟空挨打挨了一天,吭都没吭,唐僧倒抱怨绑得疼,简直是岂有此理,令人发指!

上下一对比,唐僧的尖酸刻薄、心胸狭隘显露无疑,亏他还是如来的二弟子转世,可见如来教徒弟的本领真是不怎么地,一个个人品都奇差,真正是让道家的人笑话。

接下来再看镇元大仙的霸气之处。

当孙悟空被镇元大仙活捉并三番几次捣乱脱逃之后,原著中如此描写——却说那镇元大仙用手搀着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那,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你莫弄神通!”

这番话,真正霸气,除了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绝对找不出第二人来。

而且这话说的不仅仅是霸气,还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孙悟空伶牙俐齿却无可辩驳。

由此,孙悟空才真正了解到镇元大仙的厉害。

其实,由最开始,镇元大仙得知人参果树被推翻后不着急、不愤怒的表现,可以推知,镇元大仙应该是有把握医治好人参果树的,不然他不会那么轻松,整天和孙悟空纠缠来去。

而且以常理推断,身为地仙之祖的镇元大仙是和如来佛祖平起平坐的一派领袖,连如来的徒弟观音都能医好人参果树,没来由他自己却医不好,如果他真的连自己种了数万年的果树都医不好,他又如何以此灵根得道成仙?

不要忘了镇元大仙可是地仙之祖,地上的根,岂有他医不好之理?

镇元大仙之所以非要孙悟空医治,那是因为孙悟空砸了人家道场,毁了人家灵根,而且此时的孙悟空是佛门徒弟,不是以前的太乙散仙了。

就这样一声不吭地放孙悟空等人走,然后自己医好树,堕了自己的名声是小,堕了道家一派名声就事大了。

所以,镇元大仙必须得让孙悟空医好树,哪怕事后再与孙悟空和好也行。

镇元大仙做事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实不愧是地仙一派巨擘翘楚。

从以后孙悟空三岛四海求方的经历来看,镇元大仙的威望很高,当孙悟空到了南海,更是劈头盖脸地遭到观音菩萨的一顿臭骂。

当孙悟空请动观音菩萨医树之后——大仙躬身谢菩萨道:“小可的勾当,怎么敢劳菩萨下降?”菩萨道:“唐僧乃我之弟子,孙悟空冲撞了先生,理当赔偿宝树。”

镇元大仙是观音菩萨的师父辈人,而且两人不同门派,但镇元大仙能如此降尊屈礼,当真是风度翩翩。

道家和佛家作为两大政治派别,从来不乏勾心斗角和互比高低,从前文观音菩萨的话里可以看出,观音菩萨没少跟太上老君比试高低——菩萨道:“当年太上老君曾与我赌胜: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

而如今,镇元大仙和观音做出一派和谐的情景,也正是佛道两家和平共处,大秀清平政治的基调继续。

笔者推断,镇元大仙去元始天尊处听讲也只是个幌子,实际上的内容还是与取经大计有关。

到最后,人参果树医好之后,“那大仙十分欢喜,急令取金击子来,把果子敲下十个,请菩萨与三老复回宝殿,一则谢劳,二来做个人参果会”。

按理说,佛门中人推了他的果树,就应该佛门处理,不问他们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已经很给面子了,凭什么还要请他们吃果子?

但是镇元大仙就不这么想,人家还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由此再见大仙的雍容大度风范。

镇元大仙的故事结束之时,镇元大仙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依依惜别。

书中的描写时镇元大仙再三挽留,和孙悟空有说不尽的兄弟情义,直至不得已而放之西去。

此一处的表现十分暧昧,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唐僧是观音的弟子,观音是如来的弟子,而如来和镇元大仙平辈,所以,镇元大仙的辈分足足高过孙悟空三代,却与孙悟空结为兄弟,不得不让人起疑。

据笔者推测,镇元大仙这样做的原因有三:

第一,镇元大仙十分欣赏孙悟空,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因此而结拜。这一点,镇元大仙在和孙悟空干架的时候也表示过。

第二,镇元大仙当时为让孙悟空医好树,曾经许下要和孙悟空结为兄弟的诺言,一诺千金,当然不能反悔。

第三,镇元大仙要以此和孙悟空订立极为稳固的关系。

镇元大仙为什么要如此拉拢孙悟空?

前文已经说过,道家派系林立,并不团结,以玉帝为首的神仙一派和以三清为首的天仙一派并不十分和睦,玉帝对如来尊崇,对观音礼敬,可以说是为了政治利益,刻意对灵山势力十分亲近,借此潜质道派天仙一系的力量,他们就是道家里的亲佛派。

而唐僧一众行至五庄观之前不久,镇元大仙又刚好被元始天尊叫走,这不能不说其中有戏。

其中的戏就是要拉拢已经委身佛门的孙悟空。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孙悟空和镇元大仙结拜这个结果皆大欢喜。

而且我们也可以想见,虽然镇元大仙是道家的领袖,但是并不拘束于繁文缛节,是真性情的人物,这也是他和孙悟空相似的地方。

三、启示

从镇元大仙的故事里,我们也可以明白这么一个道理,一派宗师之所以能成一派宗师,是因为他该有的雍容大气,该有的谦谦风范,该有的知恩图报,该有的政治觉悟,他都具备,否则他也不足以开宗立派,稳固基业数万年而不倒。

太上老君走亲民路线,如来佛祖走霸气路线,镇元大仙则走风度路线,而风度翩翩也正是镇元大仙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镇元大仙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想具备不俗的地位和强横的实力,他必须要掌握能创造出核心竞争产品的技术,仙丹是太上老君的核心竞争产品,蟠桃是王母娘娘的核心竞争产品,而人参果树就是镇元大仙的独有技术,天地之间,独此一份!企业想要做大,需要如此,国家想要强盛,也必须如此。

第二卷 揭开西天取经的内幕

第一章 西天取经的谎言与真相

一、取经的谎言

西天取经的过程在《西游记》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地篇幅,然而西天取经的原因一直含糊不清。

据笔者分析,西天取经在书中明面上有两个原因,第一,如来要用佛法普化南瞻部洲的贪杀众生,要用到大乘佛法,南瞻部洲只有小乘佛法,因此需要人过来取大乘佛法经书;第二,唐太宗受了泾河龙王鬼魂的惊吓,神游地府,要用大乘佛法超度死在他手下的冤魂,而大唐没有大乘佛法,只有灵山才有,所以才要派人去取经书。

我们用脑子仔细一想,这两个原因都说不过去。

第一,你如来想普化世人,你就应该大公无私地把经法给送过去啊,为什么要选取经人,选徒弟,选脚力,非得万里迢迢走尽十万八千路,行遍诸国公府,历经八十一难呢?你这不纯粹是耽误普度众生的时间吗?

第二,唐太宗如果真是被鬼魂逼得没办法了,非得用大乘佛法超度冤魂,那也得赶紧的呀,好家伙,你唐僧一去十几年,是不是纯粹想让鬼魂逼死太宗皇帝啊?

所以说,西天取经另有真相。

西天取经是如来亲自定下的任务,而且可谓是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重要到派出其心腹弟子观音菩萨亲自物色取经人和徒弟以及脚力。

而且西天取经不仅仅是灵山一派的政治任务,也是道家和玉帝认可的政治任务,这从观音菩萨选择徒弟和脚力的过程中可见一斑。

观音收服猪八戒、沙僧和小白龙根本没和天庭打招呼,这除了有如来在背后撑腰以外,还有另一层原因在里面,天庭事先就知情,一切都要为西天取经亮绿灯。

而且,取经一途涉及到佛教传教的事实,如果道家的神仙们事先不知情,他们怎么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很有意思的是,唐僧离开长安遭遇的第一难是被太白金星解救的,太白金星是天仙中地位很高的人,这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道家是许可了这个取经大计,也默认了这个计划。

所以,西天取经一开始,诸天仙佛都动了起来,这简直是三界内最大的事情,唐僧明里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驾,暗中有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保驾,逢山山神开路,遇路土地来参,上有神佛保佑,下有唐王支持,这其中难道没有什么隐情?要说仅仅就是为了取回经书教化世人,超度亡魂,打死我都不信!

其实,我们看看取经途中的经历和取经以后的结果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取经一途中,唐僧一众五个最主要的经历是斩妖除魔,消灭了包括黑熊精、红孩儿、牛魔王、万圣老龙、九头虫、犀牛精等在内的大的草根起义,也肃清了各路神仙、佛老、菩萨的腐败问题,纠正了世间偏信道教的现象,发扬光大了佛门。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十万八千里路走下来,草根妖怪和思凡下界的妖怪基本上被剪除干净,而那些原本崇道灭佛的国家,诸如说祭赛国、灭法国、车迟国等又纷纷尊崇佛教,至于狮驼国更是被灭国,这原因就很有可能是狮驼国不尊佛教。所以,取经结束,佛教势力大为扩张。

取经之后,唐僧师徒功德圆满,成佛的成佛,作菩萨的作菩萨,而事先说好的正事——普度众生、超度亡魂则不了了之。

《西游记》最后一回中这样写道——长老捧几卷登台,方欲讽诵,忽闻得香风缭绕,半空中有八大金刚现身高叫道:“诵经的,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这底下行者三人,连白马平地而起,长老亦将经卷丢下,也从台上起于九霄,相随腾空而去,慌得那太宗与多官望空下拜。(中间省略若干字)太宗与多官拜毕,即选高僧,就于雁塔寺里,修建水陆大会,看诵《大藏真经》,超脱幽冥孽鬼,普施善庆,将誊录过经文,传布天下不题。

作为最初唐帝选择的德高望重的高僧——唐三藏,在取回真经之后,根本就没来得及念诵,更别说去超度亡魂了。而事实上,如来也没打算让他念诵,刚把经书传回去,就急着让金刚把他们一众叫回来论功行赏,而凡人李世民对此当然也无话可说,西天取经的初衷与真相由此可见一斑,那分明就是一个谎言。

二、取经的真相

笔者认为,西天取经的实际真相只有两个——升官发财,巩固统治。

升官发财的是唐僧师徒,昔日如如来佛祖的爱徒金蝉子得以重新归位,甚至成佛,孙悟空也成斗战胜佛,如来驾下平添两大助力,猪八戒、沙僧、小白龙也各有升迁,大发横财,皆大欢喜。

巩固统治则是孙悟空一路披荆斩棘、斩妖除魔、广传教化的结果。

因此,西天取经的好处显而易见,唐僧师徒一路走来,佛教扩大了影响力;地方上草根妖怪起义被歼灭,天庭巩固了统治;各路神仙的坐骑、家眷、宠物被收回,腐败现象得以整治;唐僧等人被封赏,皆大欢喜。

吴承恩虽然是在写神魔之事,但是暗寓的却是人间之事。

西天取经一途中,佛教扩大了影响力,这对佛教所在的灵山势力有绝对的好处,但是对于道教,又有什么好处呢?太上老君等人为何不反对,反而在取经途中大加帮助呢?

吴承恩所要暗寓的就是其所处的明朝嘉靖皇帝时期,朝廷崇道过于严重,以至于朝政荒废,东南倭寇不断,北方蒙古兴起,民间人怨沸腾,所以吴承恩在此寄托了一种理想,就是国家执政者要儒释道并重,这样才会国泰民安。

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三角结构,最为稳固。

儒家约束了封建士大夫,佛道并立,既约束民众,又不至于形成统治者过于宠信其中一个而荒废政事的局面,这就叫做力量均衡。

所以,在吴老爷子的书里,凡是一国君主只宠道教的,必然是民心不稳、朝政荒废,而经过孙悟空等人的整治之后,必然是欣欣向荣、国泰民安。

具体到《西游记》书中,作为最大的两派统治力量,佛道两家时常相互博弈,这是可以看出来的,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时常打赌,太上老君的青牛精下凡搞定唐僧等人,如来不敢明说是太上老君的小牛,寿星的鹿一心要搞死唐僧,还和唐僧展开关于佛道谁高的激辩,这些都是佛道不和谐的体现。

佛道两家都很厉害,但谁都不可能完全压倒另一方,所以斗来斗去还是两雄并立。

但是,佛道两家的不和谐却造成了天下糜烂的局面,内部派系林立,下界妖孽四起,神仙菩萨腐败无能,傀儡玉帝也想蠢蠢欲动。

在统治阶层,道派稳居天庭,可以说是执政党;而佛门偏居灵山,可以说是在野党。所以,道派相较于佛门,力量会更强一些。于是有人就会说,对于某一派系来说,比如道家和佛家,他们肯定希望自己能够独大,而压倒另一方,从而永远执政,一派独大,既然这样,道家势力比较强大,为什么道家要和佛家达到和谐?

笔者在前面章节已经说过,佛道两派的不和谐,会让许多内部、外部的敌人趁虚而入。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天庭的力量几乎不堪一击,而有实力者均作壁上观,虽然说是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林立,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强者觊觎大位,毕竟道派内不乏亲佛派,佛门中也不乏亲道派。身为执政党的道派不但分为天、地、神、人、鬼五系,而且每系中又有门阀,仅天仙中就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灵宝道君三清存在,神仙中除了玉帝之外还有四帝存在,内部争斗较之佛门更为激烈。而且正因为道派是执政党,下界妖孽横生,草根起义不断,直接打击的也是道派的通知局面,让老君等道家领袖的压力分外巨大,所以,要想稳固通知局面,寻求与佛门的合作势在必行。

至于如来,他统治的灵山也并非铁板一块,燃灯和弥勒都各自为政,和他平起平坐,下界众生又重道斥佛,他当然也不希望内外交困,以致于走向万劫不复的局面,所以,寻求和道家高层的合作也是必要的。由此,道派、佛门两家政治巨头千思万想之后,达到了共识——和谐是大势所趋,和谐才是王道!

于是,佛道两派都决定要举行一场大动作,要使局面焕然一新,而孙悟空造反只不过是个引子。

《西游记》第五回中写道:(孙悟空)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

燃灯向来不出门,老君更是专心炼丹,这次居然闭门讲道,其中难道就没有猫腻吗?讲道实际上是幌子,真正在进行的是佛道两家的政治对话,或者说是谈判,而谈判的结果就是取经大计得以形成。

佛道两家达成了共识,通过西天取经来改变现有的格局,造就和谐团结的政治局面,消灭内部不和谐的声音,整治个别神仙菩萨的腐败问题,翦除地方上崭露头角的草根妖怪,这样一来,佛门两派既消弱了各自内部的派系之争,又稳固了统治局面,道家也少了很多治世的压力,佛门也平添了大块领地,皆大欢喜!

第二章 政治棋子

一、泾河龙王的悲剧

泾河龙王出现在《西游记》第九回,可以说,泾河龙王是李世民派唐僧取经的直接原因。如果不是泾河龙王被魏征在梦中干掉,李世民也不会被泾河龙王的鬼魂缠身,直至挂掉,然后魂游地府,看见了一大帮死在自己手里的厉鬼都向自己来索命。等李世民还阳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请高僧举办水陆大会,超度亡魂,由此,唐僧被顺利引了出来。

然而泾河龙王为什么会死呢?又为什么会找李世民索命呢?

书中交代得很清楚,泾河边上的一个渔夫向他的朋友(一个樵夫)吹嘘自己打渔毫不费力,也不危险,只要每天送给一个算命老头一条金鱼,他就能帮自己算出来在泾河哪个地方能打到鱼,真是爽!

不料这些话被一个巡视的夜叉听到了,这真是天大的噩耗啊!于是这位夜叉哥撒丫子就跑回去给他老大打报告,他的老大就是泾河龙王。

泾河龙王一听,顿时龙颜大怒,这算命老头不是找事嘛!你整天这么给人算命,那我的虾兵蟹将们还不都得给人捞干净放锅里炖了?那样的话,我不就成孤家寡人了?

于是泾河龙王一急就要去杀那个算命老头,从这可以看出来,泾河龙王实在是一位脾气暴躁,性格刚烈的人,完全没有四海龙王那种谨慎处事的风范。

其实,如果真是这样去杀了那个算命老头,也没什么,最多是被上天责骂一顿,说他影响不好了,下次注意点就了事了。但是泾河龙王又特别相信那位夜叉哥,那位夜叉哥出主意让他去看看是不是真有个老头算命特准,真有的话再杀也不迟。

于是,悲剧就开始了。

泾河龙王变成了一个秀才,去找那个算命老头,那个算命老头是谁?是袁天罡的叔叔袁守城!

如果读者熟悉唐史,就一定知道袁天罡是谁,袁天罡在古代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能掐会算,无有不准,放到现在,他就是一个算命大师加风水大师加建筑师加工程师加天文家加地理学家再加上气象学家。

所以说,无论是放到古代还是现代,袁天罡都是一位极其厉害的人物,而他的叔叔袁守城则很有可能就是袁天罡的授业恩师,泾河龙王虽然是条真龙,也难为不住袁老爷子。

二人打了个赌,书中是这样写的——先生问曰:“公来问何事?”龙王曰:“请卜天上阴晴事如何。”先生即袖传一课,断曰:“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龙王曰:“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先生道:“明日辰时布云,已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先生欣然而答:“这个一定任你。请了,请了,明朝雨后来会。”

龙王回去以后大喜啊,心想什么算命大师,你真能吹,知道哥是谁吗?哥就是专管你们这一片下雨的龙王!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龙王刚乐了不到一盏茶功夫,玉帝就派天使来下旨了,旨意就是让他明天啥时候下雨,下多少雨,时间、雨量与袁老爷子算的分毫不差!

龙王傻了,也被吓晕了,书中这样写道——少顷苏醒,对众水族曰:“尘世上有此灵人!真个是能通天彻地,却不输与他呵!”鲥军师奏云:“大王放心。要赢他有何难处?臣有小计,管教灭那厮的口嘴。”龙王问计,军师道:“行雨差了时辰,少些点数,就是那厮断卦不准,怕不赢他?那时捽碎招牌,赶他跑路,果何难也?”龙王依他所奏,果不担忧。

这个龙王真是个没脑子的主,什么事情都听手下的,一点主意都没有,圣旨你能随便改吗?那是欺君!

二、幕后黑手

果然,等龙王依照计策差了时辰,少了点数以后,上天果然以欺君之罪降罪,判龙王了个剐刑。

龙王哭啊,求袁老爷子出个主意。袁老爷子就说了,这个剐你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李世民跟前的那个魏征,你去找老李求命去吧。

于是龙王就托梦给李世民让李世民救他,李世民一听是魏征做得刽子手,脸上有光啊,一高兴就应承了。

李世民把魏征弄到宫里下棋,不放他走,心想你这下就杀不了人了吧,没想到魏征下着棋睡着了,在梦里把泾河龙王给剐了。

这下龙王那个冤啊,一点灵魂就直奔李世民索命去了。

谁让你当初应承的?

于是乎,后面就发生了很多故事,李世民被泾河龙王的冤魂缠死,到了地府,又被暗箱操作弄活,然后决定召开水陆大会,请高僧主持,唐僧就闪亮登场了。

这实际上就是西天取经的引子。

但是笔者要说的是,泾河龙王实在是死得冤枉,他的死完全是有幕后黑手在一手操控的,这些幕后黑手就是要让他的死来做这个取经的引子。

幕后黑手是谁?

不用问,是玉帝、如来等大佬们,外带阎王等人。

凭什么这么说?且看下文分解。

三、死去活来的李世民

上文说到泾河龙王挂掉,这只是阴谋的第一步,阴谋的第二步是让李世民挂掉。

整死一个龙王不太简单,整死一个人王就简单多了,泾河龙王的鬼魂天天去吓李世民,不需要多长时间,李世民就挂掉了。

其实,仔细一品味,就知道这里面有猫腻了。

一个皇帝被一个鬼魂吓死,这说明有人在纵容这个鬼魂行凶!谁在纵容,还用问吗,当然是阎王老子了。

为什么是他?

原因很简单,鬼魂都归他管,他管好了,泾河龙王的鬼魂就不可能出去吓人,更不用说天天出去吓人了,所以说让泾河龙王死就是为了让他的魂魄去吓死李世民。

阎王老子也是参与该阴谋的人。

李世民到阴间了,阎王老子们都很客气的迎接,甚至于还派出了朝廷上曾经的臣子,崔判官。

很巧妙的是,崔判官又是魏征的好友,于是魏征就写了一封信让李世民捎带给崔判官,让崔判官给李世民改阳寿。

崔判官就欣然地偷偷地在生死薄上又给李世民增加了二十年阳寿。

于是阎王老子一看,说,哎呀,对不起,弄错了,你还得活二十年呢,快回去吧。

于是,李世民就又死去活来了。

这不纯粹扯淡嘛!

首先,你魏征就怎么有把握崔判官一定能改成生死薄?

其次,阎王既然都把李世民弄死了,怎么不知道李世民到底有多少阳寿?

第三,生死薄怎么就那么好改?这么重要的东西就归崔判官一个人管?

第四,既然是要放李世民走了,你为什么还要让李世民去参观那么多恐怖的东西,还放出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的冤魂来吓李世民,用意何在?况且他们都死那么多年了,怎么还没投胎转世?

最后,李世民来阴间干嘛来了?

按照崔判官的说法,是要来和泾河龙王三曹对案的,既然三曹对案,阎王和崔判官事先竟然不审查一下当事人李世民的基本资料,以至于连李世民的阳寿都搞不清楚?而且对案的结果呢——太宗道:“朕曾夜梦老龙求救,实是允他无事,不期他犯罪当刑,该我那人曹官魏征处斩。朕宣魏征在殿着棋,不知他一梦而斩。这是那人曹官出没神机,又是那龙王犯罪当死,岂是朕之过也?”十王闻言,伏礼道:“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辩,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今又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言毕,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几何?”最后又说:“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

都把人家泾河龙王轮回去了,还对什么案?仅凭李世民一面之词就对案结束了?

四个疑点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什么三曹对案,阳寿已尽都是假的,真正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我们有事,你来一趟吧;第二,来干什么事情呢?就是为了要吓吓你,你回去了一定要记住找个高僧召开一下水陆大会啊。

其实作者已经安排了一个引线——十阎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还魂。太宗出森罗殿,又起手问十王道:“朕宫中老少安否如何?”十王道:“俱安,但恐御妹寿似不永。”

奇怪吧,看出问题了吧,十代阎王知道李世民妹子的寿命,却不知道李世民的寿命,难道十代阎王对李世民的妹子有意思才特别关注的?

最后,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太宗又再拜启谢:“朕回阳世,无物可酬谢,惟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曰:“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道:“朕回去即送来,即送来。”从此遂相揖而别。

李世民只不过是客气一下,阎王居然当真了,而且连南瓜都厚着脸皮索要,笔者看到这里,就一个忍不住,想要揭一揭这些毫不讲规则的十代阎君。

十代阎王是冥界的老大,是鬼仙的领袖,虽然本事不大,但权利委实不小,掌管天地间的生死大事。

许多人都说,阎王铁面无私,狰狞可怕,但事实上也不过是名不副实。

最起码,吴承恩笔下的十代阎王就是一个个不无私的混蛋,而且是一个个不硬气的软蛋。

首先,阎王们管不了得道成仙之人的生死;其次,阎王门管不了佛老菩萨罗汉的生死;最后,阎王们甚至也管不了修炼成精的妖怪们的生死。

阎王所能管的也许仅仅只是整个三界最弱势群体——人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