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不信任孙悟空,猪八戒落井下石,这时候,如果沙僧能替孙悟空说一两句好话,唐僧未必就会把孙悟空给撵走。但是现实情况是唐僧几次驱赶孙悟空,念咒差点把孙悟空咒死,沙僧愣是一句话也没说,等孙悟空临走时,对沙僧谆谆教导,沙僧也是不置可否,更没有丝毫的挽留之意。笔者都看得心凉,只好用一句话评价沙僧——毫无人性,冷酷到底。

沙僧为什么不帮孙悟空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两人来历不同,不属于同一个阵营;其次是除了取经以外,二人没有什么共同的利益;再次是孙悟空的本领确实太强,有他在,自己没有发挥的余地;第四是孙悟空和猪八戒闹得不愉快,自己能从中得利;最后是他不愿意开罪唐僧和猪八戒。

唐僧的不能容人,猪八戒的妒忌陷害,沙僧的冷漠无情,共同驱走了劳苦功高、能力超强的孙悟空,取经团队中这三个人内心的阴暗面造成了整个团队的不团结,这也就预示了取经道路上灾难的到来。

取经团队的灾难在遇到奎木狼化身的黄袍怪时得到了十足的显现,正应了孙悟空对唐僧说的那句话——没有俺老孙,你到不了西天。

而唐僧更是被黄袍怪诬陷为老虎精,彻底地体会了一把被冤枉的滋味。 

第五章 取经团队的成长与成熟

一、取经团队的复合

在设立之初,整个取经团队极不成熟,领导不具备领导的素质,员工之间也没有搭档情谊,这样的团队不面临挑战还行,一旦遭遇险情,必然在劫难逃。

只是,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劫难会来的那么快。

赶走了孙悟空之后,唐僧一众心情畅快地赶了一段路程,累了,唐僧就让猪八戒去化些斋饭来,猪八戒终于接替了孙悟空的工作,心中畅快,欣然而往,但是他们三个却没料到,这就是噩梦的开始。

猪八戒以前只管吃斋,不管化斋,吃的最多,抱怨也最多,当终于轮到他去化斋了,他才发现原来化斋是一项体力加技术加运气活儿,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又累又饿又笨的二师兄终于妥协了,他可不管正在挨饿的师父,以及翘首盼他回去的沙僧,先睡一觉再说。

这一睡,遥遥无期,唐僧饿的快要虚脱了,便忍不住问沙僧,你二师兄怎么还不回来?老沙明白师父的心思,立即自告奋勇去寻找二哥。于是沙僧这个路痴迷了路,不停地找啊找。

唐僧等了又等,这才发现老二和老三居然都不回来了,唐僧饿的坚持不住,只好忍着头昏眼花,迈开两条软绵绵的腿,自己找饭去了。结果便是饭没找着,自己反倒成了黄袍怪的饭。

这时候的唐僧内心深处或许会记起大徒弟孙悟空的好,或许还没来得及记起,他命运的转折点就来了,百花羞把唐僧放了。唐僧化险为夷,内心刚刚涌现的对孙悟空的一点点眷恋也烟消云散。但命运却是那么爱捉弄人,逃得大难的唐僧,在到了宝象国之后,给国王打了小报告,并猛吹了一番自己两个徒弟的神勇,等到国王请求唐僧出马去降妖时,唐僧居然利令智昏,让两个不成器的徒弟去剿灭黄袍怪。

那么让唐僧充满信心的爱徒猪八戒和沙僧的本事到底怎样?原著中这样描写——你道如何这等战他(黄袍怪)不过?当时初相战斗,有那护法诸神,为唐僧在洞,暗助八戒沙僧,故仅得个手平;此时诸神都在宝象国护定唐僧,所以二人难敌…却说那八戒、沙僧与怪斗经个三十回合,不分胜负。你道怎么不分胜负?若论赌手段,莫说两个和尚,就是二十个,也敌不过那妖精。

这就是庸才的表现,而且庸才就是庸才,不是靠数量就可以弥补缺陷的,不要说猪八戒加沙僧抵得上孙悟空了,他们就是连孙悟空的一个胳膊都比不上。

法力不怎么样,智慧呢?其实根本不用别的证明,就足以说明猪八戒和沙和尚毫无智谋,他们要是有,也不至于师徒一行人马好不容易逃跑了以后,又返回来去捉妖,简直是有病!你们没本事去表现什么?

法力低微,智商低下,这也倒罢了,更令人不齿的是猪八戒无情无义。原著中——二人难敌。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那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

可以说,猪八戒对沙僧是毫无兄弟之义,根本就不顾沙僧的死活。

他对唐僧也是毫无师徒的情谊——八戒道:“你挣得动,便挣下海去罢。把行李等老猪挑去高老庄上,回炉做女婿去呀。”小龙闻说,一口咬住他直裰子,那里肯放,止不住眼中滴泪道:“师兄啊!你千万休生懒惰!”八戒道:“不懒惰便怎么?沙兄弟已被他拿住,我是战不过他,不趁此散火,还等甚么?”

可见猪八戒对唐僧也是不管死活,唐僧如果听了他这位爱徒的话,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但可以料想的是,变成老虎而无人搭救的唐僧内心是何等悲伤和失望。

所以,猪八戒的表现可谓是让唐僧、沙僧有了初步的觉悟,那就是,在猪八戒的率领下,不要说降妖除魔了,就算是最基本的保命要求都达不到,这厮哪里是猪悟能啊,根本就是猪无能!

在足够的铺垫之下,唐僧和沙僧对孙悟空的期盼真正是翘首以待啊。

这时候,我们有必要夸奖一下智勇双全的小白龙了,可以说从孙悟空走以后,表现最出色的就是小白龙了,他的表现给取经团队加了不少分,当然,小白龙出场以后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说服了猪八戒,并让猪八戒成功的请回了大师兄孙悟空。

那么,孙悟空是如何表现的?

首先,孙悟空对唐僧毫无恨意,积极来助,吴老爷子还特意写了一个细节——那大圣才和八戒携手驾云,离了洞,过了东洋大海,至西岸,住云光,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甚么身子?”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笔者想起唐僧的所作所为,再读读这几句话,实在是难掩心酸之感。

其次,孙悟空对猪八戒很大度,开了几个玩笑,并无十分责难之举。而猪八戒此时也对孙悟空的重情重义起了钦服之意,“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可以说,取经团队的复合在此初露端倪。

当孙悟空回来后,再看沙僧的表现——那沙僧一闻“孙悟空”的三个字,好便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一面天生喜,满腔都是春,也不似闻得个人来,就如拾着一方金玉一般。你看他捽手佛衣,走出门来,对行者施礼道:“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万乞救我一救!”行者笑道:“你这个沙尼!师父念《紧箍儿咒》,可肯替我方便一声?都弄嘴施展!要保师父,如何不走西方路,却在这里蹲甚么?”沙僧道:“哥哥,不必说了,君子既往不咎。我等是个败军之将,不可语勇,救我救儿罢!”行者道:“你上来。”沙僧才纵身跳上石崖。

沙僧终于拜托了那个冷漠的毫无人性的模样,也会大喜,也会惭愧,也会知道感恩了。

原著中——行者(对黄袍怪)道:“不要胡说!莫说百十个,就有几千、几万,只要一个个查明白了好打,棍棍无空,教你断根绝迹!”那怪闻言,急传号令,把那山前山后群妖,洞里洞外诸怪,一齐点起,各执器械,把那三四层门,密密拦阻不放。行者见了,满心欢喜,双手理棍,喝声叫“变!”变的三头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变做三根金箍棒。你看他六只手,使着三根棒,一路打将去,好便似虎入羊群,鹰来鸡栅,可怜那小怪,汤着的,头如粉碎;刮着的,血似水流!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止剩一个老妖,赶出门来骂道:“你这泼猴,其实惫懒!怎么上门子欺负人家!”行者急回头,用手招呼道:“你来!你来!打倒你,才是功绩!”

孙悟空与妖怪一场拼斗,有勇有谋有力,正是对比前番猪八戒、沙僧、小白龙的表现,可谓是力压三人。

最终,唐僧的表现——行者接水在手,念动真言,望那虎劈头一口喷上,退了妖术,解了虎气。长老现了原身,定性睁睛,才认得是行者,一把搀住道:“悟空!你从那里来也?”沙僧侍立左右,把那请行者降妖精,救公主,解虎气,并回朝上项事,备陈了一遍。三藏谢之不尽道:“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行者笑道:“莫说莫说!但不念那话儿,足感爱厚之情也。”

唐僧此时依然很虚,但是却没有妒贤嫉能的心了,因为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孙悟空再厉害,再多功劳,自己也是领导,也得自己说了算。

但是,这个孙悟空却是万万不能没有的。

至此,原本分崩离析,差点遭受灭顶之灾的取经团队,再次宣告复合。

二、成熟的团队模式

一个黄袍怪让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以及变成老虎的唐僧深切体会了没有孙悟空时的绝望处境,并最终导致了取经团队起死回生,这是黄袍怪事先没想到的,他不但没想到,更不愿意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他的无心之举却巩固了一次取经团队,让处在危险边缘的取经团队暂时恢复了和平稳定。

恢复了和平稳定的取经团队痛定思痛,各自思考自己的缺失,并在以后战斗的岁月里慢慢改正,互相磨合,终于使这个团队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成熟的取经团队首先需要一个成熟的领导,这个领导当然就是唐僧。唐僧明白了领导的职责在于“带领”和“指导”以后,便再没起过妒贤嫉能的心,因为他确实想明白了,不管是孙悟空的功劳,还是猪八戒的功劳,或者是沙和尚的功劳,到最后都是他的功劳,他即便是什么都不做,只要把这些徒弟们带领好,做好政治工作就可以了。

于是,唐僧开始了他真正的领导生涯。

首先,唐僧学会了真正的驭下之术——“胡萝卜加大棒”。唐僧相对于孙悟空来说是个窝囊废,甚至比猪八戒、沙和尚和小白龙都窝囊,他不可能在武力上征服三个徒弟,即便是在学术研讨上也很难真正折服孙悟空,毕竟孙悟空是那个万法皆通的须菩提祖师教出来的高足。但是唐僧最后却能很好的驾驭好手下,他使用的方法正是领导基层流传甚广的“胡萝卜加大棒”之法,“胡萝卜”指的是恩惠,唐僧在五行山下放了孙悟空,在鹰愁涧解脱了小白龙,在高老庄度化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留了沙和尚,对于这四个徒弟来说,唐僧是他们的恩人,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而“大棒”则更容易理解,是惩罚手段。其实,英明的领导不一定要每个员工都害怕他,他只要保证最刺头的那个员工害怕他就行了。唐僧以紧箍咒这一项独特的本领牢牢地掌控孙悟空,然后借以孙悟空为“大棒”,掌控猪八戒和沙僧,从而在整个取经团队中确立了至高无上的领导地位。

其次,唐僧学会了真正的平衡之术——挑起内斗,坐收渔翁之利。笔者在前面的章节中也说过,平衡是一门艺术,想做好领导,必须学会平衡。有句老话说:“臣子不斗,皇帝的江山怎能坐稳?”这是句大实话,臣子们团结一心了,皇帝就危险了。所以即使英明如李世民,也暗中纵容长孙无忌和封德彝等人斗得不可分交;口口声声说痛恨朋党的康熙,也默许明珠和索额图拼得你死我活;而处于风雨飘摇乱世中的慈禧,更是挑拨左宗棠和李鸿章互相倾轧数十年。臣子争斗对皇帝的最大好处就是,谁都想皇帝灭了对方,于是就谁都拼命地效忠皇帝,向皇帝表示忠心,而皇帝只要把握一个度,便能坐收渔翁之利了。唐僧对于此道已是深明其理,他明明知道孙悟空意志坚定、劳苦功高,他也知道猪八戒好吃懒做、好色无能,他更知道沙僧无所作为、资质平庸,但是他却依然宠信猪八戒,依然偏爱沙和尚,有时又会夸夸悟空,骂骂八戒,冷冷沙僧,时时为之,却又不过分,更没有挑起三个徒弟的火并,把平衡之术玩弄的炉火纯青,这使得孙、猪、沙三人互相不满,互相防备,但却都对唐僧死心塌地。

最后,唐僧十分懂得权术应用的度——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一个积极进取的团队不会死气沉沉,而是充满活力,每个员工之间都竞争激烈,取经团队在唐僧有意无意的管理下,便是如此。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并不同心,给唐僧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管理局面。但是唐僧却犹如一个技术高巧的掌舵手,绝妙地控制着取经团队这张大船在水面上来回波动,却不倾覆。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了,其实笔者在上文中也说过,唐僧挑起三徒弟的内斗,却并不过分,没有让三兄弟到火并的局面,而是到了一种“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境界。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兄弟们关起门来随便打,等到敌人来了,就立即停手,转而一致对外。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兄弟也确实是这么表现的。所以说,领导玩弄权术是必须的,不然难以驾驭下属,但是玩弄权术又需要有十足的把握,不能把局面弄得无法控制,不然就是玩火自焚了。康熙默许明珠和索额图互相撕咬,待看到情形不对时,便毫不手软地杀了索额图,贬了明珠,正是因为他们内斗过度了。而崇祯皇帝不懂其理,愣是让朋党之争毁了大明江山。

领导的成熟是团队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员工的成熟也至关重要。

取经队伍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小白龙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也纷纷走向成熟,各自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开始了明确的分工合作。

孙悟空冲锋陷阵,是员工中的领军人物;猪八戒挑担子(小说和电视剧不同),沙和尚牵马看行李,小白龙默默无闻做脚力,四者终取经一途,并无变化,可谓是各自熟练了自己的业务技能,分工有序,配合默契。

取经团队便是如此在慢慢长途中不断地经历磨难,不断地消除危机,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成熟和进步的。

第六章 取经团队与五行属性

一、唐僧师徒的五行属性

在上一章中,笔者阐述了成熟的取经团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而本章则主要阐述一个成功的团队,其成员应该有怎样的相处模式。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一直被人称为是完美的取经团队,曾经有人出过这么一道趣味题目——把取经团队比喻成一个企业,如果这个企业遭遇了金融危机,必须要裁员,会裁掉谁?

有人说要裁掉孙悟空,因为孙悟空能力出众,本领太强,一个人顶猪八戒和沙僧两个还不止,胆略和智谋也比唐僧出色,他把别人要干的活全部干完了,让别人无活可干,这等于是抢别人的饭碗,所以要是裁员,就应该裁掉他,这样一来,最优秀的走了,大家的压力就会小多了,而且每个人都有活干,都有饭吃。至于孙悟空那么大的本领,到哪里都能混口饭吃,就不用担心他饿死了。

有人说要裁掉猪八戒,因为猪八戒和孙悟空正好相反,他能力不行,智谋不行,胆小怕事又贪财好色,最可恨的是整天搬弄是非,吵闹分家,他简直就是取经团队中的一大毒瘤,害群之马,有他在,迟早会把企业给带到歪路上去。裁掉他,整个企业的风气会焕然一新,而且猪八戒饭量太大,消耗的企业成本太多,裁掉他还会为企业节约不少资源,有利于企业渡过难关和进一步发展。

有人说要裁掉沙和尚,因为沙和尚太普通了,既没有出色的业务技巧,又没有出众的学习悟性,更没有高人一等的智商,口才不好,气质不好,甚至还张着一张晦气脸,客户看见就会烦。你要非说他性格好,那他确实老实听话吧,可老实听话又提不上去业绩;你又说他意志坚定,可意志坚定又带来不了效益。这样的人在社会里一抓一大把,多一个不露,少一个不显,在企业里就属于那种尸位素餐、混吃等死的人,不裁掉他裁掉谁?

还有人说要裁掉唐僧,因为这不是个好领导,整天啰啰嗦嗦,抱怨这个员工不好,抱怨那个员工不好,自己又胆小怕事,缺乏远见,而且刚愎自用,不听人劝,频频带着企业走进对手挖的陷阱里,让员工们拼死拼活地挽救企业。除去这些,让人最不能忍受的是,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天天赶工,而且月月不发工资,年年没有福利,这是无限地压榨劳动人民的血汗啊!一定要裁掉唐僧。

众说纷纭,到底裁掉谁?

出题者笑了,公布答案说:“谁都不能裁掉。”理由呢?因为取经四人组是一个搭配非常合理的团队,每个人都有优点,同时又有缺点,优劣互补,反而非常完美。比如唐僧是领导,没有他就没有这个团队,等于企业的本钱是他下的,所以不能缺他;再说孙悟空,是业务骨干,是领域精英,是智谋军师,没有他,企业寸步难行;而猪八戒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属于典型的高级公关人才,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怎么能缺乏一个高级公关呢?至于沙和尚,要给领导牵马,要给领导刷钵盂,要给领导拿纸拿笔,这是个行政人员,一个好企业也不能缺了行政。所以四个人谁都不能裁掉,在经济危机下,应携手渡过难关。

这样说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却略显浅薄,没有进一步发散,而且出题者似乎还忽略了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取经团队不是四人组,而是五人组,请不要把不可或缺的白龙马给遗忘了。

小楼声明:我写这本书,是表达我自己的《西游记》的看法,并没有说要强迫谁接受我的观点,也不是要和谁辩论对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西游记,每个人的经历、认知都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只要大是大非上不出错,何必非要分出个高下?你说你的对,你就对,你说我的不对,也无所谓,但是不要在我的帖子里大篇幅论述你的观点,你可以重新开贴嘛,何必在我这个小楼里多费口舌?既扰民,又说服不了我,何苦呢?

如果说谁对《西游记》理解最深,那当然是吴承恩老爷子了,可惜吴老爷子不在,那我说我的,别人也没资格说我的就错了,是吧?

大家看这书,图个高兴,图个舒心,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不是有一句话嘛,认真你就输了。

所以,如果我和什么大师什么煮酒的观点不一致了,也不用大惊小怪,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俺只是一介草民,一介草民说《西游记》,啦啦啦,我快乐,故我说。

有这么多读者捧场,这么多读者喜欢,这么多读者追贴,还有出版社、编辑愿意给咱出版,从一定程度上也就说明俺的观点是被大众接受的嘛

好了,闲话不多说,祝亲们周末快乐!

笔者的论调是,取经五人对应五行属性,整体是一个圆满,缺少任何一个就会导致五行不全,阴阳失衡。

其实,吴承恩在《西游记》一书中,对五人一体进行了特别的肯定,并多次以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来代替五人的称谓,而五人对应五行的说法也不是笔者独创,相信已经有很多人提出过这个命题,但是虽然许多人都认可取经五人对应五行属性,具体到每个人对应哪个属性,却又众说纷纭,意见不能统一。有人说孙悟空对应“火”,有人说唐僧对应“火”;有人说猪八戒对应“水”,也有人说小白龙对应“水”;有人说沙和尚对应“土”,还有人说唐僧对应“土”。

那究竟是谁对应什么,笔者也有不同看法。

首先,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的属性是比较好确定的,但从《西游记》一书的回目中就可以看出来。第三十二回的回目为“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这一回中,孙悟空让猪八戒去探路,结果猪八戒点子背,被银角大王给抓了,绑在莲花洞中,所以这里的“木母”指的就是猪八戒,同样提到“木母”的还有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这一次是猪八戒被红孩儿擒住;第七十六回“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猪八戒被狮驼岭三妖擒住。根据这些回目,可以明确无误地确定“木母”就是指猪八戒。

确定了猪八戒之后,孙悟空也就好确定了,第三十八回“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讲孙悟空和猪八戒去乌鸡国御花园打捞国王的尸体;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讲孙悟空和猪八戒变成童男童女计骗灵感大王;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这一回讲的是猪八戒和孙悟空除掉花皮豹子精。既然“木母”是猪八戒了,那“金公”必然就是孙悟空。

孙悟空是“金公”,猪八戒是“木母”,那沙僧呢?

沙僧也好确定,第八十九回“黄狮精虚设钉耙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讲的就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去豹头山索要自己兵器的故事,所以“土”就是沙僧。

孙悟空对于“金”,猪八戒对应“木”,沙和尚对应“土”,这本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人却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说“木母”不是“木”,而是“木之母”,什么是木之母?木之母就是木的出处,五行相生中水生木,所以木之母是“水”,即猪八戒是“水”而非“木”。

这个观点就是无稽之谈了,将“木母”解释为“木之母”毫无根据,如果这个说法也成立的话,那么“金公”就是“金之公”了,而孙悟空就是“土”了,不过笔者想问,母的可以生,难道公的也可以生?

如果仅凭这些回目难以确定,那笔者还可以举出一个例证,在原著第六十一回,孙悟空和猪八戒大战牛魔王时,猪八戒说:“木生在亥配为猪, 牵转牛儿归土类。申下生金却是猴,无刑无克多和气。”听这话说的多么明白,“木生在亥配为猪”,“申下生金却是猴”,猪八戒就是“木”,孙悟空就是“金”,而沙和尚也就是“土”了。

实际上,除了这些吴承恩写出来的明线证据,笔者还能找出一些暗线证据来证明孙、猪、沙的属性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出处。孙悟空怎么出生的?天生石猴。孙悟空就是石猴,金石不分,石就是金;猪八戒出自福陵山云栈洞,云栈洞之“栈”为“木”;沙和尚出自流沙河,“流沙”者,“土”也。

其次是五行相克。猪八戒被孙悟空收服,正是“金克木”;沙和尚被木吒降服,正是“木克土”。

上述种种考证,总能证明孙、猪、沙的五行属性了吧。

其实,这三人的属性好确定,唐僧和白龙马的却并不好确定,因为书中并没有对这两人明说,所以只能靠推断。

首先是出处,唐僧出自南瞻部洲的大唐,南为火;小白龙出自西海,皈依时在鹰愁涧,两处都是水。

第二是五行相克,火克金,孙悟空最怕唐僧;水克火,水火煎熬,故唐僧和小白龙须臾不能相离。

第三是性格,火无常形,而唐僧一个伺候不住就发飙,喜怒也无常;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小白龙在取经团队中属于最低调者,也是最不争者,不争功,不争宠,不争地位。

综上所述,笔者的论调就是唐僧属火,孙悟空属金,猪八戒属木,沙和尚属土,小白龙属水。

二、完美的五行结构

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制约,又互不分割,由此才能组成一个最和谐、最稳固、最平衡但又最富变化,最灵活的团队。

火克金,孙悟空受唐僧制约,即最强势的员工要受领导制约;金克木,猪八戒受制于孙悟空,也即团队中最不稳定的人要被最强势的人控制;木克土,猪八戒掌控沙和尚,企业中往往是看似不老实之人却最能降服老实之人;土克水,沙和尚看马,企业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要被老实人管理着才不危险;水克火,小白龙驮唐僧,企业中往往是最不起眼的因素能影响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五行独立,各有各的特性,这样才能发挥整个团队最大的潜力,唐僧的火必须要有领导者统帅一切的霸气,孙悟空的金必须要有无坚不摧的锐气;猪八戒的木必须要有活跃生活的生气;沙和尚的土必须要有调剂阴阳的和气;小白龙的水必须要有润物无声的灵气。

一个成功的团队,就是一个犹如五行相生相克模式的团队,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却能相互融合在一起,相互制衡又相互帮扶,浑然一体,生生不息。

所以,这也是取经团队为什么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因,就像吴承恩在原著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所表达的那样,唐僧一旦赶走孙悟空为,必然会产生“中道分离乱五行”的后果。

第七章 取经路上的怪事解疑

在《西游记》一书所描述的取经过程中,其实出现了很多很多有趣味的故事,并因此衍生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好解决,甚至被很多读者称为是吴承恩写作的漏洞,在笔者这里,倒是能自圆其说几个,但笔者毕竟能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笔者姑妄言之,诸位姑妄观之。

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说孙悟空为什么不背着唐僧去取经,而要骑着马浪费那么长时间跋山涉水?这个问题的答案,书中已经明说,凡夫俗子重如泰山,背着可以,但很艰难,像妖怪一阵风刮走当然也可以,但那样就对唐僧不敬了;而且如来佛祖既然说了要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才能取到真经,又怎么可能让唐僧轻易来去?其实除去这些所谓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答案来回答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任何疑问了——孙悟空背着唐僧飞到了西天,哪里还会有八十一难的具体过程?诸位除了能看孙悟空大闹天宫,还能看《西游记》的什么别的故事?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不再过多深究,下面说一些比较有难度的。

一、吃了唐僧肉是否真能长生不老?

吃了唐僧肉能长生不老,地球人都知道,可这个传言的真实性却有待考问。毕竟众多想吃唐僧肉的妖怪没有一个得逞,最后都以惨淡的结局收场,谁也没能证实这个传言的真实。其实,想要弄清楚吃唐僧肉是不是会真的长生不老,只要弄清楚下面三个问题就可以了。

首先,唐僧肉为什么能让人长生不老?你或许能从书中找到两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其一,唐僧是如来佛祖二弟子金蝉子转世而成;其二,唐僧是十世修成的好人,因此吃了唐僧肉就长生不老。这两个似是而非的答案乍一看似乎还过得去,可是却经不起推敲,因为金蝉子转世和十世修行的好人根本和长生不老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哪门子逻辑?

其次,是谁说的吃了唐僧肉会长生不老?这个书中没有交代,但书中交代了第一个相信这个谣言并将抓唐僧吃掉作为奋斗目标的妖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她(白骨精)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所以说,白骨精是信奉吃唐僧得永生的第一妖,那为什么白骨精会是第一个?在白骨精之前的黑熊精和黄风怪为什么不这样?黑熊精为了锦斓袈裟而和孙悟空为敌,黄风怪为了虎先锋之死而和孙悟空结仇,两者都不是为了唐僧肉。这又是为什么?

再次,是所有的妖怪都知道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吗?当然不是,白骨精之前的黑熊精和黄风怪都不知道,白骨精之后的很多妖怪也不知道,比如车迟国三妖,比如蝎子精,比如老鼠精,比如黄狮精,比如牛魔王等,这些妖怪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抓走唐僧,吃唐僧肉。这是为什么?

其实,想通了就不奇怪了,原因只有一个,而且很简单,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根本就是谣言,是无中生有的谎言!其作用无非就是为了抬高唐僧的身价,打造政治明星效应,同时引起取经路上众妖怪的注意,增加取经的难度。进一步分析,这个谣言的传出时间就在观音寻访取经人前后,因为白骨精说几年间都传吃唐僧肉长生不老,可见这个谣言传出去的比较早。但是这个谣言传的又不是那么成功,一部分妖怪知道,一部分妖怪不知道。

那么是谁造的谣呢?

为了提高唐僧的身价而造谣,为了增加取经的难度而造谣,想清楚了这两个目的的需求者,就不难想出谁是造谣者。

无他,观音菩萨也。

二、妖怪们抓到唐僧为何总是不吃?

唐僧在取经路上被妖怪抓住的次数很多,而这些抓住他的妖怪中,有不少是想要吃他的,但是最后却都没有吃成,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或许可以从黄风怪那里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妖怪们抓到了唐僧以后,害怕孙悟空等人来找麻烦,所以要等到把孙悟空等人干掉或者等到孙悟空等人放弃营救唐僧之后才敢放心吃。比如说黄风怪的虎先锋抓到唐僧之后,说要献给黄风怪尝尝鲜,黄风怪却说:“且莫吃他着。”虎先锋不解地问:“大王,见食不食,呼为劣蹶。”黄风怪便解释说:“你不晓得,吃了他不打紧,只恐怕他那两个徒弟上门吵闹,未为稳便,且把他绑在后园定风桩上,待三五日,他两个不来搅扰,那时节,一则图他身子干净,二来不动口舌,却不任我们心意?或煮或蒸,或煎或炒,慢慢的自在受用不迟。”

第二,刚抓住人,肠胃里还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没处理干净,吃了不卫生,所以要放上几天,等身子干净了再吃才不会伤身体。黄风怪对虎先锋说的话里,也有这么一句,“图他身子干净”。

第三,唐僧好歹也是派去取经的人,是佛门的重要人物,人家上面有人罩着!所以即便是和天庭对着干的妖怪,虽然想吃唐僧肉去长生不老,但是也得藏藏风声,不能和上边公开做对。抓到之后,先放上几天,看看有什么影响没有,如果没有再吃不吃啊,这样才保险。

第四,唐僧肉不好分配。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吧,好说,怎么吃都可以,或蒸或煮或炸或烤;吃多少都行,或半个或囫囵或胳膊或大腿。但是偏偏自己手下又养了那么多人,个个都想长生不老,一个照顾不住,说不定就去报案或者漏风了,所以这个吃的方式和分配问题就成了大事,怎么分?是民主投票决择还是按抓唐僧的功劳大小分配?难!一时间搞不定!这得多耽误几天功夫。

第五,妖怪大佬们差不多都和别的妖怪大佬有牵连,个个也都打唐僧的主意,而且估计都有眼线,这也是个问题,必须得考虑,不然当自己独吞后,周围的妖王魔王都和自己翻脸为敌,刚刚长生不老,接着就被群殴打死了,那岂不是太不值了嘛。

最后,唐僧危急时刻背诵乌巢禅师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可能也是一个保护措施,以乌巢禅师的为人,说谎话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背《心经》而保命的说法应该靠谱一些。当然,还有那些暗中保护唐僧的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护教伽蓝应该也做了努力,最起码防止了那些偷腥的小妖怪。

所以,唐僧肉也不是那么好吃的。

三、孙悟空为什么会水下功夫不好?

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多次遭遇水下妖怪,比如说灵感大王、碧波潭蛟龙精、九头虫、黑水河小鼋龙等,每次遭遇这些妖怪时,孙悟空都会摆出诸多理由,比如说他水性不好,下水还要捏着避水诀,使不开金箍棒,战斗不方便等,所以要猪八戒和沙和尚帮忙。甚至在收服沙和尚时,孙悟空都已经开始表明这个态度。

这看似没什么问题的现象,仔细研究,真的没有问题吗?

如果认真看书的话,我们会知道,孙悟空在取经之前,是可以随意潜入水域的,他甚至敢只身一人向东海龙王索要兵器,还敢抢走定海神针,最后更是向四海龙王敲诈了全副披挂!如果说孙悟空的水下本领真的不好,他怎么敢如此强横?而龙王们又如何会怕一个水性不好的他?

要知道单单是西海龙王的太子摩昂就是《西游记》中一个极厉害的角色,对于摩昂太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曾经在降服黑水河小鼋龙以及追杀玄英洞犀牛精时出过大力,如果孙悟空的水下本领真的如他自己说的那般不堪,四海龙王加上龙子龙孙再加上无数水族又怎会怕一个轮不开铁棒的孙悟空?

而且孙悟空在东海和龙王喝酒聊天时,也没见他一直捏着什么避水诀而放不开手脚。

在鹰愁涧遭遇小白龙时,孙悟空更是大显身手,“使出那翻江搅海的神通,把一条鹰愁陡涧彻底澄清的水,搅得似那九曲黄河泛涨的波”,逼得小白龙难以容身,只得变成小泥鳅逃窜。

这怎么能说孙悟空不是水下妖怪的敌手呢?

更何况孙悟空自己也说过,自己水里火里都去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既然如此,三界中的水域、五行中的水元当然困不住孙悟空。

取经前后如此不一致的表现,玄机何在?

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首先,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的教导下,是个十分精通儒释道三家精义的人,儒家有句话叫做“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意思就是说聪明的人不涉险地,要远离危境。孙悟空就是一个十分遵循这个道理的人,平生做事唯谨慎,思前想后,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他宁愿找帮手,也不愿意自己下手,这一点倒是和观音很相似。对于水下世界,孙悟空并不熟悉,一个充满未知危险的世界是孙悟空不想涉足的地方,所以孙悟空才推说自己水下本领不好,一遇到水下妖怪,就要猪八戒和沙和尚打头阵。即便是在没有帮手的情况下,孙悟空即便是急的发狂,也不会轻易下水涉险,而是用金箍棒搅个天翻地覆,逼妖怪献身,在光天化日之下将其制服。这是孙悟空的一个特性,十分令人称道的特性。

其次,孙悟空知道“物极必反”和“舍得”的道家精义,自己就算再有本领,也不能表现的事事都完美,天上、人间、水下、地府你都能征善战,那还要猪八戒和沙和尚干什么?你表现的太好,在别人眼里反而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功劳要分给别人一点,自己都抢了未必是福。

再次,孙悟空很圆滑,他深知“做事要做给领导看”的道理,水下的事情,唐僧看不见,自己下去之后就算再英勇顽强,唐僧也欣赏不到,所以要让猪八戒和沙和尚做诱饵,将妖怪引上岸来,打给唐僧看。

于是,孙悟空就一装到底,从来不承认自己水下功夫好。

四、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为何会失效?

孙悟空本领非凡,除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令人称叹外,他另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成了一项亘古罕有的绝技——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这项神通可谓是孙悟空的一项标志,据孙悟空自己说:“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而他也确实能分辨出神仙、妖魔、菩萨的化身,除了如来佛祖的慧眼可以与之相媲美以外,就连手眼通天的镇元大仙也看不出孙悟空以石像为替身的幻化,所以孙悟空的这一项本领几乎可以说是猪八戒、沙和尚甚至满天神佛、三界诸妖都不具备的。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多次起了大用处,不过很多时候都会被肉眼凡胎的唐僧质疑,但这并不妨碍火眼金睛在广大读者心中的神奇印象。

但是,看书看得仔细的读者就会发现,火眼金睛并非次次都管用,孙悟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而且不止一次。

在乌鸡国时,孙悟空看出了妖魔幻化的国王,就与之厮杀,他两个战经数合,那妖魔抵不住猴王,急回头复从旧路跳入城里,闯在白玉阶前两班文武丛中,摇身一变,即变得与唐三藏一般模样,并搀手,立在阶前。这大圣赶上,就欲举棒来打,那怪道:“徒弟莫打,是我!”急掣棒要打那个唐僧,却又道:“徒弟莫打,是我!”一样两个唐僧,实难辨认。“倘若一棒打杀妖怪变的唐僧,这个也成了功果;假若一棒打杀我的真 实师父,却怎么好!”只得停手。

这是第一次孙悟空不能用火眼金睛分辨出妖魔来。

在三借芭蕉扇时,孙悟空从铁扇公主那里骗走了芭蕉扇,牛魔王为了将宝扇骗回来,就使了个计。他也有七十二变,武艺也与大圣一般,只是身子狼剁些,欠钻疾,不活达些;把宝剑藏了,念个咒语,摇身一变,即变作八戒一般嘴脸,抄下路,当面迎着大圣,叫道:“师兄,我来也!”这大圣果然欢喜。古人云,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也,只倚着强能,更不察来人的意思,见是个八戒的模样,便就叫道:“兄弟,你往那里去?”

这是第二次没分辨出妖魔的幻化。

在取经队伍行至狮驼岭时,太白金星变成一个老头前来报信,孙悟空并未看出,等太白金星消失了踪影之后,沙僧道:“他就是妖怪,故意狐假虎威的来传报,恐唬我们哩。”行者道:“不要忙,等我去看看。”好大圣,跳上高峰,四顾无迹,急转面,见半空中有彩霞幌亮,即纵云赶上看时,乃是太白金星。走到身边,用手扯住,口口声声只叫他的小名道:“李长庚,李长庚!你好惫懒!有甚话,当面来说便好,怎么装做个山林之老魇样混我!”

这是火眼金睛的第三次失误。

那为什么火眼金睛会出现失误?

笔者认为,吴承恩妙笔写出这么一个神通来,是想说明世间之人有太多都像唐僧、猪八戒、沙和尚一样,肉眼凡胎,不辨贤愚,尤其是领导人物,更不分忠奸良善,又不听人劝,总是败坏大事。所以,此中的讽刺意味很浓厚。

那么如何才能分辩良善,看出好歹呢?

用心不用眼,肉眼难分辨。

用火眼金睛看,实际上就是用心看。用心观察,用心揣测,用心琢磨,这样才能分辨是非,看出贤愚,识别忠奸良善。

而用心看,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心要静,心不静就看不清。

心就好比一汪水,水不静时,来回晃动,你什么都看不到;当水静如镜时,水中之物,你才能一目了然。

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为什么会出现失误了。

第一次,妖怪变成了唐僧,唐僧是孙悟空的师父,孙悟空怕看错打死师父,于是关心则乱,心不静;

第二次,孙悟空骗到了芭蕉扇,满心欢喜,得意忘形,没有平日里的一点谨慎细心,只是狂喜,狂乐,于是乐极生悲,又是心不静;

第三次,孙悟空为了向人打听消息,自己先变成了一个人,又听了猪八戒和唐僧的几句奉承话,他一心总想着自己变化的人俊不俊俏,会不会在那老者面前穿帮,他哪里还顾得上看别人是不是也是变化出来的。三心二意,还是不心静。

三次都是心中不静,一次心如乱麻,一次得意忘形,一次三心二意,火眼金睛当然会失效。

所以,今人行事,一定要吸取教训,无论干什么,都要先把心静下来,《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至理名言,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就也拥有了一副火眼金睛,诸事不难看清。

第三卷 公务员们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