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上一章:第 48 章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下一章:第 50 章

翰林院出身的人若不是出生不凡,大多家中不算富裕,所以他们聚会的地方也是寻常的茶楼,几个人喝茶聊天,倒是也有几分悠闲。

只是那一日有一位同僚不知起了什么心思,竟是叫了一位卖唱的歌女过来唱曲,光是如此也罢了,言语还有几分不尊重。

赵九福不介意听曲,但却不爱看这种事情发生在眼前,自然而然就帮忙解了围,他一开口,那同僚也不好太过,才让那歌女躲开了去。

此事还未结束,让赵九福意外的是,等他告别同僚打算回去的时候,那歌女忽然出现拦住了他,梨花带雨楚楚可怜的道谢。

若是正常男人的话,不说怜惜和疼爱吧,总会有几分可怜,但赵九福不同,他上辈子被白莲花的电视剧摧残过,还度过了一段全网黑莲花的岁月,当时的第一反应不是怜爱,而是这女人是不是打算套路自己,自然是避之不及。

赵九福很快把这件事抛之脑后,殊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却落到了有心人的眼中。

若说一开始严玉华只觉得赵九福长得好,那么现在她的评价又高了一截,这人不只是长得好,有才华,人品不错,还分外的有分寸和清醒。

事情发展到这时候,严玉华心中虽然对赵九福略有好感,但她身为女子,又是刚刚被换了亲的女子,自然也不会主动做什么。

但偏偏不久之后,顾老夫人为赵九福相看的风声传了出来,严家自然也是知道了,严老夫人听闻之后,想到大孙女的婚事不顺,忍不住念叨了一句:“这赵九福虽然家世单薄了一些,但单薄也有单薄的好处,家中老人都不在身边,新娘子嫁过去倒是也舒坦。”

严老夫人说这话的时候,一开始其实并没有做亲的意思,顾老夫人担忧的事情她同样也担心,在她看来自家孙女自然是值得更好的。

但原本在剥橘子的严玉华手指微微一顿,忽然想到抬头浅浅一笑却胜过阳光的赵九福,还有那个拒绝歌女感谢时义正言辞的赵九福。

当时她的心忍不住乱了一拍,好不容易平静下来才抬头看了一眼自家祖母,在看见她华发横生的时候又有些波动,最后化为一句:“祖母也看好这位赵大人吗?”

十几年的祖孙了,因为生母早逝的缘故,严玉华几乎是严老夫人一手拉拔长大的,她自然懂得孙女的心,下意识的便朝着她看去。

等看见孙女脸上带着几分思绪的时候心头微微一动,她没有直接回答,反倒是问起身边人来:“那日跨马游街的时候你们可曾去看过,那状元郎长得如何?”

严老夫人年纪大了,自然不会掺和这样的事情,但家里头却有不少丫鬟小厮出去凑热闹了,当下便有一个丫鬟大着胆子回答:“自然是一等一的好,硬生生把榜眼郎和探花郎都比了下去,不然怎么会有人朝着他扔金簪呢。”

严老夫人一听,可不就想起来那一日大孙女也去凑热闹了,原本她想着让孙女出门走走散散心,谁知道这状元郎长得太好,竟然连她的玉华都动心了?

千丝百转,严老夫人屏退左右,抚着孙女的发髻说道:“这赵九福的好处是明眼人都看得到的,长得好,如今那些丫鬟说起来都脸红心跳,也有才华,不然也中不得状元郎,能够短短时间内升官,想必人也通透,更难得是讨陛下的喜欢。”

严老夫人先说了赵九福的种种好处,又开始提他的坏处来:“只是这坏处也显而易见,他出生一般,家中怕是无恒财,这其实不算特别不好的地方。”

不知道想到什么,严老夫人叹了口气,继续说道:“祖母想说的坏处,是他的脾性都是在乡间养成的,家中父母想必对唯一有出息的孩子也看重的很,如今他们不在身边,嫁过去的新娘子尚且能够做主一二,但若是将来住在一起,富家大户的小姐跟他们能不能过到一块儿去可无人知晓,你喜欢种花,我却只喜欢种菜,想必就算是一个屋檐下也了无趣味。”

严老夫人又道:“祖母当年的闺中姐妹也有下嫁新晋进士的,若是男人不得力,一辈子便比姐妹差一头,若是太得力,发达之后反倒是有怪妻子当初不给面子的。”

“若你是庶出,赵九福倒是个好选择,但你可是我严家的嫡长女,谁也不能越过了你去,你是个聪慧的孩子,应该明白祖母的话,是不是?”

严玉华自然知道祖母的担心,无非是自己嫁给赵九福的话,将来赵九福官职不高,那么她只能在继妹面前矮一头,若是发达了,又怕他不惦记着原配。

只是她第一次对自己的婚事有了犹豫,好一会儿才问道:“若赵大人并不是那等人呢?”

严老夫人若还不知道孙女动了心就白活了,皱了皱眉,叹气说道:“玉华,虽说禄国公府的婚事不能成,但你依旧是朝中三品大员的嫡长女,想找到门当户对的亲事并不难。”

严玉华沉默了一会儿,却还是说道:“祖母,孙女知道您疼我,愿意为我谋划,但孙女志不在此,否则当初也不会同意娘和妹妹的提议。”

这一刻的严玉华想了许多,旁人只以为她在严家十分受宠,不管是严老夫人还是严大人都对她十分看重,继母白氏也只敢不轻不重的为难几分,甚至不敢做的太过。

但严玉华却心知肚明,祖母疼爱她确实是疼爱,却比不得整一个严家,更别比不得自己的亲儿子,父亲的疼爱却浮于表面,与其说是真的疼她,不如说做出个样子给王家看,给外面的人看,让人忘记当年他的冷情。

没有人知道她从来不想嫁到禄国公府,这才故意让那母女俩抢走了婚事。禄国公府听着名头响亮,其实里头早已腐朽,与她定亲的那一人更是风流的很。

一旦嫁进门,不说严大人,就是严老夫人也绝不可能为了她得罪禄国公府,说不得家中还指望靠着禄国公府得力一二,那她的日子可想而知。

若是花费无数的心力,严玉华也不一定过得不好,只是那样子的好从来不是她想要的。

真正的好人家谁不知道严家如今的情况,父亲身体不好,在吏部也如同虚设,真正门当户对的人家看不上她,能看上她的多是家中不争气的。

祖母说赵九福有多般的坏处,她身上可不是也有,看似门第高,但其实娘家并未多少助力,不过是个好看的空壳子而已。

唯一值得说道的,大约是她的嫁妆估计还不错,但要知道她是原配所出,如今掌管严家的却是继母,父亲的两个儿子也不都是她同母兄弟,想必将来关系亲近不到哪里去。

听完严玉华的话,严老夫人忍不住有些意动,等到这一日的晚上严大人过来,不经意的提起了长女的婚事,无非是催着她早些定下来,这样禄国公府的婚事也能赶紧办了。

严老夫人这才意识到,她可以等,但白氏母女俩,甚至是自家儿子却是不想等了,她晚上扒拉着合适的孙女婿人选,却发现四角俱全的哪里那么好找。

有了心思,严老夫人才开始派人细细的打听赵九福为人。

这段时间打听赵九福的人实在是不少,不过赵九福的口碑十分不错,同僚都愿意为他说好话不说,平时行事作风也干净,明明家中没有内眷,却也从未往烟花之地乱走。

百般打听下来,严老夫人也不得不承认赵九福确实是不错,虽说不知道他家中情况如何,但那也是皇帝亲口夸过的孝悌之家,想必也不是那种乡野粗俗无理取闹之人。

再者孙女虽然不算热衷,心中却有几分乐意,严老夫人犹豫了几日,这一日总算是找到了顾老夫人,想要结一个秦晋之好。

第148章 口风

虽说顾老夫人接过了帮赵九福相看亲事的责任,但她也没有凭着自己的喜好答应下来,而是将那些有意的人家梳理了一遍,这才把自己觉得合适的人选送到了顾行之手中。

顾行之一看,先把其中与二皇子走得分外近的两家撇除在外,倒不是他看不上二皇子,而是皇帝现在还年轻力壮,早早的上船对赵九福毫无益处。

这么一撇除最后只剩下三户人家,顾老夫人确实是精挑细选了,但凭着赵九福的出生和地位,能选择的余地其实并不太大。

别看赵九福名声不错,那模样姑娘家看了也会喜欢,但实际上真正有意结亲的还是二三流的人家,大部分顾老夫人先觉得不合适了。

顾行之也没有直接自己拿主意,而是挑了一个日子找到赵九福,将自己手中的三个人摊到他们面前,“阿福,你且别忙,过来看一看再说。”

赵九福还是慢悠悠的泡了一杯茶端过来,一般待客的时候他都会用灵泉泡茶,这样泡出来的茶水即使茶叶一般,味道也清香可口,对身体更是有利。

顾行之原本正忙着,闻到茶香味倒是沉静下来,他细细的品了一口,忍不住满足的说道:“阿福这手泡茶的手艺绝了,同样的茶叶,我就是泡不出这个味道来。”

赵九福就笑着说道:“老师喜欢喝的话就经常过来坐坐,也好让弟子能献献殷勤。”

两人就这么坐着喝完了一盏茶,顾行之才忽然笑道:“哎,茶水太好喝,差点把正事儿给忘了,阿福,你过来我跟你说说。”

赵九福心中其实也是关心的,这会儿脸颊微微泛红,听话的坐到了顾行之对面不说话了。

顾行之瞧着弟子有些害臊的样子,心中倒是乐开了怀,再看赵九福愈发俊秀的模样,忍不住有些可惜,暗道若是那些姑娘小姐能见到阿福,平时一个个都会芳心暗许。

只是可惜了,婚姻大事男方的容貌反倒是成了最不被看重的那一点,恐怕有些丈母娘还会觉得长得好看的男人容易花心呢。

相比起许多长辈来,顾行之显然是十分开明的,不然婚姻大事长辈直接做主,能问一句小辈的都少,更别提跟他仔细商量了。

“为师将那些家里头不太清明的撇开了,想必你也不想跟那几位皇子走得太近,如今较为合适的就是这三人,各有各的好,但也各有各的不好。”

“第一位李家姑娘是家中嫡幼女,亲爹虽然只是五品,但祖父却是陛下当年的太傅,虽说已经退下来多年,但陛下年年都还记得他的生辰。”

“李小姐的父亲是李老太傅的幼子,此人我也曾打过交道,是个无心官场的,所以这些年才不得寸金,不过李家是清贵之家,也不太在乎这个。”

“李小姐本人为师并未见过,倒是听说过她才女的名头,李家出来的女子,想必教养这方面定是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顾行之显然对李家还算熟悉,或者说当初他与李小姐的父亲还算是志趣相投,若不是后来他离开京城多年,勉强还能说是有几分交情在。

“另一位是孙家的庶长女,这孙家还是我大嫂的娘家,这位孙小姐虽说是庶出,但却是家中唯一的女儿,平日里也算是被看重。”

“孙家的情况比李家差一些,不过胜在全家人都踏踏实实,虽没有过分出挑的人物,但一辈辈的读书人下来,在朝中还有几分人脉和人情在。”

顾行之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还说了一句:“家中母亲办寿的时候,我还曾见过这位孙小姐一眼,品行不知,但样貌却一等一的出色。”

顾行之虽然与家中大嫂不亲近,但也知道孙家女大多形容出色,不然的话当初他大嫂也嫁不进顾家来,这位孙小姐虽然是庶出,但容貌却比大嫂更胜一筹。

赵九福点了点头,倒是对孙小姐的容貌并无特别大的兴趣。

见他如此,顾行之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觉得自家弟子是不是至今还未开窍,不然怎么听见美貌的姑娘也并无多少反应呢。

“这第三位姑娘你怕是也曾见过。”顾行之忽然带上了几分兴味。

赵九福疑惑的抬头,就听见顾行之说道:“严家的嫡长女,当初你进京赶考的时候同行的那位姑娘,这么说来倒是还有几分缘分。”

赵九福也恍然想起当年有过几面之缘的姑娘家,他并不记得这位严姑娘相貌如何,唯一记得的就是她三言两语的功夫,就把对她不敬的下人教训了。

顾行之又继续说道:“严家老爷子当年也是一等一的人物,只可惜死得早,如今严家当家做主的正是严小姐的亲父严波,这人你怕也有所耳闻吧。”

赵九福自然听过严波的名头,毕竟就算他再没有能力,也是吏部的右侍郎,不过听到过的传闻都不是啥好事儿就是了。

外界对严波的评价十分不高,倒不是他做过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而是这人凭着亲爹的庇护坐上了高位,却没有对等的能力,自然就碍着别人的眼。

顾行之见他知道严波的传闻,也没有细细分析此人如何,只是说道:“原本这个人选我觉得不大合适,不过严家老夫人亲自上门与母亲游说,所以才留了下来。”

在顾行之看来,严波的问题倒是不大,他虽然缺乏能力,但至少官职不低,最重要的是胆子也不大,这样的人或许以后不会有晋升,也惹不出大事情来。

只是另一件事情却让顾行之犹豫:“严小姐虽然是嫡长女,但却是原配所出,如今严家另有一儿一女都是继室所出。”

顾行之一个大男人其实并不了解严家的事情,但不妨碍他猜测其中的变故,“严小姐从小在祖母跟前长大,严老夫人十分疼爱,所以才会为她上门说合。”

赵九福并未直接下决定,事实上三位姑娘的条件看起来,似乎严小姐才是最好的那一位,但从顾行之话里话外的意思不难看出,严小姐家世是不错,但将来怕是不得力,毕竟继母与她的关系好不到哪里去,这个从那时候管家的态度就能窥见一二。

“老师,您觉得哪家更合适一些?”赵九福开口问道。

顾行之想了想,还是将李家的拿了出来,说道:“李家在京城扎根多年,里里外外的姻亲数不胜数,这位李小姐也素来有才名在外,想必也是个好女子。”

赵九福点了点头,又问道:“李小姐既然家世人品都这般好,为何反倒是看上我了?”

不是他妄自菲薄,像是李家这种大家族,庶女外嫁的可能性很大,但嫡出的女儿一般都是跟熟悉的几个家族联姻,慢慢的形成一个联姻集团。

顾行之显然没想到这点,下意识的反问道:“你又有什么不好的,李家是求稳,但如今也没有出挑的人物,见你有才敢特意找来也是正常。”

赵九福点了点头,又叹了口气说道:“老师想必也是知道的,我虽然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但其实却是个世俗之辈,与清贵之家不一定能合拍。”

尤其是这位李小姐还有赫赫有名的才气,这样的女子必然是有些傲气的,但赵九福将来能不能符合她的语气,能不能满足她的傲气,就是未知数了。

在顾行之看来,自家弟子是无一处不好,但赵九福却清醒的很,他如今虽然入朝为官了,但实际上赵家就是泥腿子出生,不说别的,他用灵泉在院子里头种花种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还是多种一些菜自己吃,随后才是赏心悦目的花草。

顾行之一听这话,奇怪的说道:“这女子嫁进门自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难道还要你迁就她不成?”

赵九福无奈了,显然他的想法与自家老师的想法不在一个频道上。

不过顾行之也是一说,随后问道:“你莫不是更喜欢孙家姑娘,也是,年少慕艾很正常。”

赵九福被他说得脸红,抓了一下耳朵才问道:“老师,严家愿意吗?”

顾行之听见这话有些意外,他原以为赵九福肯定不会选择严家,毕竟严家的情况摆在那儿,好处不多麻烦倒是不少,尤其是没有生母从小教导,谁知道这位严小姐的性子好不好。

不过他还是回答道:“严家自然是乐意的,不然严老夫人怎么会上门。”

他没有说出口的是,那位严小姐应该也是愿意的,不过犹豫了一下,顾行之还是提醒道:“我曾听闻禄国公府与严家曾经定过亲,定的应该就是严大小姐,但一年之前却传出来禄国公府与严二小姐定了婚,其中必定有几分说道。”

顾行之倒不是觉得被退亲的女子如何,而是表达出严小姐在家中怕是不受重视,在他看来,若是疼爱这个女儿,严波肯定是不能答应这种事情。

赵九福的脑海之中却浮现出一道身影,挥之不去,最后还是追问了一句:“那还烦请老师帮我打听打听,若是严家小姐也是愿意的话,我愿上门提亲。”

这话一说出口,赵九福反倒是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原本他觉得自己很奇怪,明明只是一面之缘,在听见严小姐的名字的时候却开始徘徊不定。

如今说出口了,他反倒是安定下来,既然他心中有几分深藏的喜欢,那么何必不争取一下,他要的原本也就是一个妻子,而不是妻族的帮助。

倒是顾行之心中觉得奇怪,暗道莫不是上京赶考的路上发生过什么事情,不然自家弟子怎么会一眼相中了严家。

若是论家世的话,其实李家更胜一筹,娶了李小姐等于有了李家的人脉,若论容貌的话,自然是孙小姐更加出色,相比起来严小姐可不显眼。

不过既然弟子下定了决心,顾行之也没有说服他改变主意的意思,毕竟严家真要挑错也挑不出什么来,不过他还得回去问问母亲,这位严小姐平日里为人如何,若是为人不行的话,就算弟子喜欢他也会反对。

第149章 政令

赵九福忙着自己的婚姻大事的时候,疫病防治的圣旨却已经一层层的传递下去了,因为古代通信不变,京城附近人人皆知的时候,偏远地区的百姓却还闻所未闻。

陈家村已经不算特别偏僻的地方了,但新亭府距离京城原本就远,再从新亭府一层层往下到戴河镇也需时间,一直到过了年快出正月的时候,消息才彻底传到。

戴河镇知县显然十分重视,此次不但将皇榜贴在了衙门之外,甚至还让衙役护送一个个禀生游走戴河镇下头的村庄,务必要把圣旨传达到位。

就如赵九福猜测的那般,读书人最底层的禀生听说是陛下的嘱托,一个个不用银子也兴奋不已,为了差事差点没有争抢起来。

最后没有发生争抢,当然不是他们觉得这事儿不值得,而是戴河镇下头的村庄不少,禀生却不多,分开走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走完。

在这些禀生来之前,消息灵通的村子其实已经知道一个大概了,陈家村就是如此,自从赵九福出息之后,他们村读书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在县城读书的孩子自然会把消息带回来。

老赵家也是戴河镇第一批知道消息的人,他们的消息却不是从衙门知道的,而是赵九福随信送过来的,虽说古代通信不便利,但赵九福毕竟是官,走驿站送信也不费什么。

只是距离太远,赵九福一般一个月才送一封信,到了陈家村这边,老赵头却得两三个月才收到一封信,有时候还是一次收到两封。

年前赵九福寄回家的信分外的厚实,老赵头识字不多,就把赵顺安叫了过来给自己念信,不得不说赵家这么多的孩子,跟赵九福年岁相仿的几个都不是读书的料,如今都已经娶妻生子断了读书的念头,但后头出生的几个孩子却都不错。

其中读书读的最好的,自然就是赵老四家的赵顺安了,大约是温柔私底下天天教导,这孩子虽然只有七岁,看着倒是有当年赵九福的影子在,聪明懂事的很。

等赵顺安念出信里头的东西,老赵头倒是坐不住了,忍不住说道:“阿福给圣上拟旨了?那圣旨还会下达到各个府县,那咱们岂不是也能看到。”

赵顺安又细细看了一遍信,才点头说道:“爷爷,小叔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只是旨意层层传达比较慢,所以小叔的信才先到了。”

老赵头一下子高兴起来,咧嘴说道:“咱阿福真是越来越出息了,哎,我得去祭祖,让祖先们也高兴高兴。”

旁边的老陈氏翻了个白眼,提醒道:“你可别乱显摆,免得别人说儿子不稳重。”

老赵头一听,又打消了临时祭祖的心思,其实这一年来他们家祭祖的次数已经很多了,知道赵九福中状元的时候祭祖了,后来知道他进了翰林院也祭祖了,现在都得第三次了。

“对对对,还是等圣旨到了再说。”老赵头打消了祭祖的心思,但心里头却总惦记着这事儿,他口中交代赵顺安谁都别提,实际上却盼着朝廷早点派人来说。

旁人见他总是在村口转悠不明所以,还以为他是来看刚刚造起来的状元牌坊的,每次都不免拉着他说说话,夸一夸远在京城的赵九福。

人人都羡慕老赵家,不提赵九福,且看老赵头和老陈氏老俩口吧,原本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如今儿子中了状元郎反倒是越活越年轻了。

他们不知道那是长寿丹的作用,都以为老赵家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这都快六十的老俩口了,看着比人家五十岁的都年轻。

老赵头等得心急如焚,却也居然能按住心思没有透露,就连家里头儿子也没告诉,生怕自己言多必失给远在京城的儿子带来麻烦。

实际上赵九福会把事情写到信里头,一边固然是想让亲爹亲娘高兴高兴,另一边也是因为这事情传出去也不打紧,毕竟京城早就已经张贴出来了。

但老赵头不知道,可怜他一腔慈父之心,到底是全心全意的为赵九福着想。

这一等就是几个月,一直到年关来临,老赵头和老陈氏过了第二个赵九福不在家的年,老赵头才终于看见了衙门来的人。

这一年赵九福虽然不在家,但老赵家却比以前更加热闹,家里头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且不提,就是上门来拜访的人也络绎不绝。

在戴河镇这般的小地方,状元郎可不就是大大出名,以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家,也总想着上门走动走动,不求能得到什么人情,能沾点喜气也是好的。

来的人太多,老赵头是家里头最年长的人,自然也没办法天天去村门口守着了,幸亏戴河镇知县也知道赵家,甚至他都亲自过来送过喜报,出发之前特意嘱咐过那些衙役。

衙役进了陈家村并未直接让禀生宣读,反倒是先来老赵家上门拜访。

这几年老赵家可没少招待衙门的人,当初县太爷都亲自来过,这会儿看见衙役也不跟以前似的谨慎,招待起来熟门熟路。

只是跟着衙役一块儿过来的禀生倒是让他们十分惊讶,尤其是这位一进门便笑称赵家老太爷,口口声声都说是赵九福的同窗。

老赵头也算是历练出来了,一问名姓并未听过便知道这位就算是同窗,也是跟儿子不熟悉的那种,不过脸上却还是客客气气。

那禀生客套完了,才开口说道:“外头天冷,两位差大哥,不如我们去请了村人过来赵家,就在院子里头宣读圣旨,如何?”

衙役见老赵头没有反应,才麻利的去通知了,很快陈家村的人都出现在老赵家,也幸亏老赵家的院子不小,站的站蹲的蹲,总算是能勉强装下,只是连远门都关不上了。

禀生假装参拜皇帝之后,才开始念圣旨,说是甚至,其实不如说是一张加长的皇榜,白话文唯一的坏处大约是废话太多,以至于写出来的纸张都不够。

不过白话文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禀生一句句的读出来,下头的人显然大部分都听懂了,老赵头更是激动的红光满面,这可是他儿子亲自写的。

圣旨之下原本就干净的陈家村变得越发的干净且不提,老赵头却是走路生风,恨不得高唱三声,除了儿子不在身边不能得见,再也没有半点不好了。

谁知几日之后,驿站的人又专程走了一趟老赵家,又送来一封赵九福的信件。

老赵头一收下就皱了皱眉头,暗道是不是儿子那边出了什么事情,不然怎么两封信靠得这么近,这么一想老头儿就慌了,火急火燎的走到隔壁叫唤人。

赵老四正巧也在家,看着他爹娘慌乱的样子也担心起来,反倒是温柔冷静说道:“爹,娘,先别急,我来看看信里头写了什么。”

这个时候赵顺安还在外头读书,温柔不避嫌地接过信打开一看,这一看却是笑了起来:“爹娘,是好事儿,阿福的老师帮他相中了一位姑娘。”

“什么,这,这可是真的?”反应最大的是老陈氏,赵九福远在京城,年纪越大她心里头就越是操心儿子的婚姻大事,好几次都憋不住在信里头催促。

温柔点了点头,这才从头至尾把信读了一遍,赵九福对女方的情况并未隐瞒,反倒是说得十分仔细,只是言语之中带着几分爱慕和满意。

“正三品大员的嫡长女,这,这好高的门第。”老陈氏先是欢喜,随即又有几分忧虑,皱眉说道,“顾先生看好的女子,自然是好的,只是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嫌弃咱家。”

温柔却笑着说道:“娘,若嫌弃咱家的话又怎么会提出议亲,只是看阿福信里头的意思,是希望爹娘二人能够上京主持婚事。”

定亲有顾行之在,左右不算是太过于失礼,但成亲大事若是父母双亲都不在的话,却是有些不大好,赵九福知道亲爹亲娘对身体还不错,才会有此提议。

温柔一说,老赵头和老陈氏对视一眼,双方眼中都有一些心动,毕竟这是他们最为疼爱,最有出息的孩子,如今却已经一年多未见,不说婚姻大事,他们原本就想念的很。

老陈氏犹豫了一下,就立刻说道:“是该去,总不能让那严家觉得咱们赵家怠慢人,再者阿福就一个人在京城,身边虽有他老师和青竹在,但总不能连婚宴都让他们来操办吧。”

老赵头已经开始盘算起时间来:“之前老四陪着阿福去京城,差不多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咱们现在动身的话二月份就能到了,到时候上门提亲也来得及。”

温柔微微一笑,在旁边说道:“爹娘自己上路我们哪能放心,不如让老四陪着你们一道儿去吧,他走过一趟,好歹算是熟门熟路。”

老陈氏一听也是心动,但看了一眼媳妇,却说道:“不如你跟顺安也一道儿去,顺安读书好,还能让他小叔多教一教。”

温柔眼中闪过一丝黯然,却很快说道:“这哪儿成,我跟顺安都走了的话,家里头岂不是空了,再者孩子年纪小,也怕路上生病。”

不等老陈氏再劝,温柔继续说道:“左右都在一个村里,几位哥哥嫂嫂也都在,再说了,如今陈家村还有谁家敢欺负咱们赵家,这边可安全的很。”

老陈氏一琢磨也对,她有些坐不住了,起身说道:“老四,今天叫上你几个哥哥过来吃饭,咱们再商量商量怎么上京,阿柔,你也再想想。”

等两位老人一走,赵老四有心说什么,温柔却已经笑着说道:“四郎,我喜欢陈家村的生活,并不想要离开这里,你放心吧,我会在家等你回来。”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赵老四并未多劝,明明他很舍不得离开妻子,出门的时候却没有要求她的陪同,相比起来反倒是其他几家有些波动。

尤其是邓氏竟然打算带着两个待嫁才女儿一块儿上京,直接被老陈氏冷着脸骂了回去,打量谁不知道他的心思,完全是不知所谓。

第150章 乡下人进城

一旦决定进京之后,老赵头和老陈氏都是迫不及待的想上路,毕竟他们都一年没见到自家的宝贝儿子了,不说赵九福的婚事,老俩口原本就想念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