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上一章:第 69 章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下一章:第 71 章

钦此”

周文帝末年,京城动荡不安,几次爆发政变,但在皇长子李裕的压制下都起不了什么风浪,而周文帝临死之前当着众臣之面留下的诏书,彻底的结束了这一场帝位更替。

当时周文帝的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几乎都是昏睡的状态,只靠着百年老参吊着性命,也正因为如此,眼看着大哥一步步掌控朝廷的几个皇子坐不住了。

大皇子对周文帝的身体知之甚详,这一次一反以往温和的手段,不但动用禁卫军直接血腥镇压,甚至在变乱之中杀死了二皇子,重伤了三皇子,连四皇子也被投入狱中。

这一切发生的太迅速,以至于几位皇子的势力化为反应过来,就迎接了一场实力并不平等的战争,谁也不知道大皇子暗地里究竟积蓄了多少的力量。

这一场政变发生的太过于突然,结束的也太过于迅速,以至于不少的朝中老臣对大皇子的看法都有所改变,原本坚定的支持这位大皇子的人,也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有些过于心狠手辣,之前这么多的准备,莫不是有弑君弑父的意思在!

大皇子却不顾他们的想法,处理完三个不省心的弟弟之后,他倒是在宫里头做起了孝子,守在周文帝身边事必躬亲,这一番态度看在那些老臣眼中,又有几分不同。

几位皇子被收拾,后宫之中也发生了变动,吕皇后从周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身处皇子妃的位置,她从来不是个善茬,不然当年也不能护住儿子的性命。

这一次吕皇后在后宫出手也干净利落,她并未直接处死那几个犯上作乱里应外合的妃子,只是将她们三人塞进了一座冷宫之中,等待最后的处置。

比起皇子们的惨状来,几位妃子反倒是没有性命之忧,吕皇后每日也会过来照顾周文帝,看见大皇子脸色有些憔悴的模样,忍不住有些担心:“裕儿,你且先去睡一会儿吧。”

大皇子李裕此时此刻却没有丝毫休息的意思,他揉了揉自己的眉心,忍不住问了一句:“母后,此次我是不是下手太狠了。”

不得不说,大皇子与三个弟弟还是有一些感情在的,不过那是十多年前,那时候几个皇子还是孩子,而大皇子已经长大成人,他自己当时没有孩子,有一段时间是把弟弟当做儿子在照顾的,只是这些情分在帝位面前不堪一击,这一点大皇子早已看透。

吕皇后却淡淡一笑,一边温柔的帮周文帝换帕子,一边淡淡说道:“母后只怕你不够狠,最后反倒是伤了自己,当年你父皇还未登上皇位,多少人想要我们母子俩的性命,那时候但凡你父皇软弱一些,你母后善良一些,恐怕就没有我们的现在了。”

经历过两场帝位更替,吕皇后的心比儿子还要冷硬一些,她看得更加的明白,她儿子能容忍那几个皇子活着,但他们却绝对无法忍受大皇子一直杵在眼前的。

大皇子也不过是偶尔软弱罢了,他很快收拾起自己不必要的情感,说道:“二弟死了,三弟以后便是废人,四弟便让他活着吧,免得父皇醒过来心中不忍。”

听见这话,吕皇后眼中却闪过一丝冷意,冷笑了一声说道:“是啊,这些年你父皇最疼幺儿,留着四皇子的性命也好,总得让天下人知道,我儿不是心狠手辣之人。”

周文帝是在三日之后醒来的,他醒来的时候一切已经尘埃落定,大皇子虽然并未擅自称帝,但朝中大臣已经习惯他来主事,毕竟之前监国的也是他。

从身边心腹太监的口中知道了发生的事情,周文帝沉默了很久,他用审视的眼神看着自己的结发皇后和大皇子,似乎再一次清醒的认识他们了一遍。

吕皇后一如既往的温温柔柔,伺候的比宫人们还要细心,不让皇帝有半点的不舒服,这一日,周文帝忽然一把抓住她的手,嘶声问道:“梓潼,你为何要如此?”

吕皇后却似乎没意识到皇帝的愤怒和质问,依旧温温柔柔的说道:“我为何如此,陛下难道不清楚吗,作为皇后,我得维护皇后的体面,作为妻子,我得维护陛下的国度,作为母亲,我得保住自己的孩子,如今三样都做到了,难道陛下还不满意吗?”

周文帝似乎没料到她会这么说,挣扎着说道:“无论他们谁登基为帝,你都是太后,依旧能够庇护裕儿安然无恙。”

听见这话,吕皇后忽然笑了一下,直勾勾的看着周文帝说道:“陛下说这话,您心里头相信吗,只怕陛下一死,我们母子俩也只能跟着您一块儿走了。”

对此皇帝竟然无言以对,其实他心底是明白的,大皇子既是长子,又是嫡子,若是不能继承帝位的话,只怕活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开始他是最疼爱这个孩子的,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心开始偏到了老四的身上,是因为淑妃美貌过人温柔体贴,还是老来子活泼可人身体康健?

想到这里,周文帝忽然说道:“不是朕偏心,而是裕儿的身体太差啦,朕也是为了大周的社稷着想,不得已而为之,朕也是心疼啊!”

吕皇后奇怪的看着周文帝,忽然笑了一下说道:“既然如此,陛下倒是可以安心了,太医已经诊治过了,裕儿的身体确实不如普通人康健,但也于性命无碍,大皇子妃剩下的嫡子也已经年满三岁,陛下担心的事情都已不是问题了。”

周文帝忽然意识到,在他开始偏心的时候,这对母子已经不再信任他了,不然的话大皇子不会隐瞒自己身体康复的事情,皇后也不会在后宫诸多布置。

但事到如今,周文帝反倒是没有争辩的心思了,他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怕是活不过几日了,与其追究妻儿,还不如将后事处置清楚。

周文帝年轻的时候优柔寡断,年老的时候更是糊涂透顶,但他实际上却还能被称为一个好皇帝,他并不奢侈,也不暴虐,在他的手上大周百姓休养生息,朝臣们也较为放松。

但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周文帝不得不承认他做错了许多事情,最错的一件事大约就是早年极力培养大皇子,却一直不把他立为太子,反倒是给了其他几个年幼的儿子希望,以至于最后铸成大错,亲兄弟自相残杀。

他哀叹了一口气,屏退左右只留下大皇子一个人,父子俩不知道在殿内说了什么,等宫殿大门再一次打开的时候,周文帝临死之前最后一次召见了文武百官。

就是这一次召见之中,周文帝宣布了传位于大皇子的圣旨,甚至将已经死去的一个儿子,还活着的两个儿子贬为庶人,发配琼州永不许入京城!

相比起周文帝那时候的皇帝争夺战,这一次的帝位更替可以用温和来形容,或者说是大皇子做的准备太过于充足,以至于三个弟弟联手也没能翻出什么花样来。

周文帝发配了自己的两位皇子,对此大皇子没有再次插手,他亲手斩杀亲弟弟,总没有周文帝处置自己犯上作乱的儿子来得名正言顺。

但对于琼州而言,这两位皇子却是大麻烦,三皇子身受重伤,两条腿都废了,一路过来更是折腾掉了半条性命,而四皇子整个人看着都有些疯疯傻傻,也不知道是装出来自保的,还是真的被一连串的事情吓破了胆儿。

从心底赵九福是不乐意接过这两个烫手山芋的,只是圣旨已经到了琼州,两位皇子以及家眷也已经送往了琼州,他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

很快赵九福就把他们安排在琼州府与琼州营中间的县城之中,这个位置十分巧妙,距离两地都不算远,这个县城作为商人们的中转站也还算富裕,却没有太多的人口。

两位皇子还好,他们的家眷却担惊受怕,到琼州府的时候里头好几个孩子都快要不行了,赵九福不得不让孙大夫出手诊治,好歹让他们能留住性命。

大人有罪,孩子却是无辜的,赵九福做不得出格的事情,但分配给庶人李裧李褀的宅子十分不错,再加上他们离开京城的时候,新帝允许他们带走自己的家什,想必不要妄想造反的话,还是能活得比一般的小地主舒服的。

两位皇子的家眷原本如同惊弓之鸟,但很快发现这个传言是新帝心腹的赵九福赵知府对他们的态度居然还算不错,没有故意苛责不说,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宽容的。

相比起来,琼州营那边的魏昌平态度十分冷淡,毕竟他可是差点死在几位皇子的偷袭之下,不来故意折腾他们就不错了。

安顿完两位皇子,赵九福和魏昌平却一前一后的接到了朝中的调任书。

魏昌平一跃成为京卫指挥使司指挥使,别看跟他现在的官职区分不大,但京卫指挥使非天子心腹不可为,现在大周没有仗可以打,这个间在帝心的位置已经十分不错了。

而原本身为正四品琼州知府的赵九福,即将被调回京城成为正三品的户部左侍郎,这个跨度远远超过了赵九福的预料,等于他回去之后,这官职已经跟在吏部熬了一辈子的老丈人平起平坐,甚至还高上一筹了。

不过赵九福转念一想,便知道新帝将自己放到户部的意思了,毕竟现在六部之中,只有户部的李松仁是周文帝一手提拔出来的,而李松仁的名声一向不大好,是大皇子最为厌恶的那种官员,新帝能容忍他在位置上一直待着才怪了,让自己过去做什么不言而喻。

可想而知,等赵九福回到京城之后,户部也即将面临一场大洗刷,那边魏昌平早早的收拾上路,对琼州营并无多少留恋。

赵九福倒是颇有几分舍不得,毕竟琼州府的一点一滴都是他慢慢打造出来的,也不知道换一位知府能不能继续下去,不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在回京之前他能先回一趟老家。

不得不说以前的大皇子,现在的新帝都是玩弄人心的高手,魏昌平恐怕已经在琼州营待的不耐烦了,新帝就让他急速进京,一副十分重视的模样。

到了赵九福这边,却允许他慢慢交接公务,算起来距离他任期满六年还有差不多一年,这一年的时间赵九福可以多做布置,方便新任知府上任。

而在交接完毕之后,新帝体谅他多年在外无法侍奉父母,便允许他先回家一趟,只需要在来年开春之前抵达京城赴任即可。

为此赵九福也生出几分感激来,不得不说他离开京城五年多,离家的时间更久,虽说来往书信频繁,但也一直牵挂着父母的身体,心中也是万分想要回去的。

第213章 还乡

“来了没有,你们接到人没有?”赵九福在外做官多年,他老家戴河镇这边的知县倒是三年一换,如今已经是第三任,听闻赵九福不日即将返乡的消息立刻就派人在码头守着。

要知道赵九福不到而立之年就已经是正三品的户部左侍郎,又间在帝心,可想而知以后必定更加显赫,他这般的小人物除了这时候,恐怕连门都上不了。

那在码头来回跑的衙役也满头大汗,这时候正好是戴河镇一年之中最热的几个月,他也顾不得擦汗,连忙躬身说道:“远远的看见官船了,所以小的先回来禀报,小的是快马加鞭回来的,按照脚程算,赵大人就算下船了不歇息就往戴河镇走,也得两日之后才能到。”

“那就好那就好。”这位新上任的知县姓刘,是个没啥大本事,还有些爱财的家伙,不过他胆儿也小,到了戴河镇之后知道了当地的情况,又了解到陈家村还有一个远在琼州府当知府的出息人,顿时不敢在这边大肆敛财。

如今赵九福一日之间升迁为户部左侍郎,刘知县更加觉得自己做得对,要是之前他敢在戴河镇敛财的话,到时候这位大人回来省亲,随便有一个人告状就能害死他。

因为有过这样的小心思,所以刘知县对于赵九福返乡这事儿分外的敏感,早早的派人在码头守候,得到确切的消息之后提前一天就在戴河镇之外迎接。

于是赵九福带着一家人回到戴河镇的时候,远远的就瞧见有一群人在城门外守候,看见他的马车过来,有一人飞快的走过来想要行礼,也不知道是不是脚下没踩稳当,直接摔了一个狗吃屎,吓得驾车的马夫连忙勒住马匹。

赵九福一家人出发去琼州的时候是轻车简行,但回来的时候就不行了,毕竟是一地知府,赵九福在琼州扎根多年,这几年又是琼州发展迅猛的那几年,皇帝大手一划让他收下的礼物能够归自己,虽说每年还是会将最珍贵的那些送往京城,但快六年的时间累积下来的不是小数目,即使赵九福将大部分换成了银钱,数量也不少。

为此,赵九福索性让青竹兰心夫妻俩临走一路,除了他们夫妻俩带回家的礼物之外,其他的家什都直接送往京城,也免得跟着他们来回奔波。

所以这会儿在赵九福身边伺候的并不是青竹,而是在琼州那边收下的小厮名叫翠竹,是个机灵的小子,自己进了赵家之后要求改的名字。

翠竹也被吓了一跳,连忙跳下马车去检查那人是否伤到了,幸亏刘知县皮糙肉厚,只是额头蹭破了一层皮而已,甚至还能高声喊道:“下官恭迎赵大人衣锦还乡。”

赵九福下车来看见他的模样也不忍直视,只得好言安慰:“刘大人无事吧,要不要先回戴河镇找大夫看一下。”

刘知县也是个秒人,当下说道:“下官皮厚无甚大事儿,这点小伤哪里有给赵大人洗尘来得重要,赵大人这边请。”

说实话,临到家门口赵九福是不耐烦应酬的,原本他打算直接从戴河镇城外往陈家村走,但现在人家知县姿态摆得这么低,他总不好一口回绝,那般也太不给人面子了。

到底是老家的父母官,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赵九福很快笑着说道:“倒是让刘大人破费了,翠竹,你先送夫人去陈家村,本官先与刘大人喝杯洗尘酒。”

刘知县眼神微微一闪,意识到自己的马匹恐怕是拍在马蹄上了,赵大人这是一幅急着回去的样子啊,不过话说到了这份上,他也只得把人迎接进去洗尘。

这一顿饭吃的没滋没味,刘知县是生怕赵九福生气,到时候故意为难,赵九福是觉得这位知县机灵过了头,这份心思若是用到老百姓的身上倒是不错,用在他身上就有些烦人了。

不过大家都不是官场新人了,至少表面上的客气倒是能维持,好歹是把风尘给洗了,刘知县又特意派了衙役送赵九福去陈家村。

这般一折腾,赵九福回到陈家村的时候已经日暮西斜,不过这会儿村子可一点儿也不寂静,原本应该是家家户户生火做饭的时候,这会儿却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守在村门口。

老赵头和老陈氏如今已经年近七十,在古代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论年纪辈分在村里头都是一等一的了。

因为赵九福一直往家里头送各种滋养的系统出品,老夫妻俩的身子板看着还算不错,老赵头甚至还要下地干活,被赵老大几个死活给拦住了,他们家根本不缺壮劳力,哪里能让年纪这么大的老爹下地干活呢,他要是实在是太闲,就在家里头教孙子做木匠也成。

这会儿老赵头夫妻俩也硬要在村口等着,他们一来,老赵家的人便也都来了,一个个众星拱月的将老夫妻围在中间,最靠近老陈氏的就是严玉华和两个孩子,老陈氏亲手抱着才六个多月还未满周岁的赵九福二子赵顺晖不放。

严玉华回到家之后,老夫妻俩已经搂着两个孙子哭过一回了,后来就一定要守在村口等着孩子回来,年纪大了脾气倔,谁说也不听。

赵家人没法子,只得将椅子搬出来放好,免得他们站着太累,原本夫妻俩是交代严玉华和俩孩子不要来,就在家里头休息的,但公婆都在这儿,严玉华也不好真的去休息了,索性就过来陪着,还能先说一说琼州府那边的事情。

这才有了赵九福现在看到的画面,远远的看见有马车过来,老赵头夫妻俩就激动起来,恨不得立刻上去迎接,他们可已经有好多年没见着孩子了。

赵九福心中也有些激动,没等马车停稳就跳下马车,三两步走向前撩起下摆就跪下了:“爹,娘,孩儿回来了,这些年让你们挂心了。”

话音未落,老赵头就伸手扶他起来,老陈氏要不是怀中抱着小孙子的话,恐怕也得来扶他,父子对视,老赵头涕泪恒流,“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爹娘想你啊,但也知道你在外做官不容易,有你几个哥哥照顾着,我们二老身体好着呢。”

老陈氏已经将赵顺晖递给了严玉华,这会儿也抓着赵九福的手不放,满口说道:“黑了,也瘦了,可见这些年没少吃苦,爹娘倒是在家里头享福了,可怜我的阿福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连家也回不得,累死累活了这么多年。”

琼州那边的日晒大,赵九福黑倒是真的黑了一些,即使是晒不黑的体质外加五行阴阳拳的影响,他现在的肤色也比在京城的时候黑一些,不过瘦肯定是没瘦的,甚至周围村人看着,觉得这么些年过去,赵九福似乎也没有变老,只是整个人官威日盛。

严玉华见老夫妻俩情绪激动,连忙在旁边说道:“爹,娘,夫君现在回来了,咱们有话不如回家慢慢聊,这一次我们能在家里头多住一些时候呢。”

老赵头和老陈氏这才反应过来,却还是拉着赵九福不放,满口说道:“对,咱们回家去,娘给你做你最爱吃的菜。”

赵九福心中也有些激动,他抬了抬手对周围人喊道:“诸位乡亲,等明日赵某再上门拜访,今日叨扰诸位了。”

见他说话客气,周围的乡亲自然也不会阻拦,偶尔有一两个不识趣的也被村长拦住了,这村长已经不是当年的老村长,而是他的大儿子,他可知道赵九福看似和气,却不是那种软弱可欺的人,好不容易他们陈家村出了一个好苗子,可不能把感情弄僵了,毕竟赵九福可是姓赵不姓陈,原本跟他们陈家村就差了一层的!

即使没有村里人,光是看老赵家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了,从老赵头这一辈开始生育养活的孩子就多,到了赵九福这一辈也是如此,生下来的基本都养大了,其中自然少不了赵九福的功劳,灵泉水的改造作用不明显,但挡不住日积月累。

像是他们家这般生下来基本都养大的,村里头都找不出另外一家,就算是富贵人家也是极少的,就因为这个,如今赵家的人口也十分庞大。

赵老大四个儿子,三个都成亲生子了,其中赵顺德更是已经有五个孩子,完完全全的继承了老赵家能生的能力,是所有侄子里头孩子最多的一个。

赵顺义赵顺荣赵顺昌也早已成亲生子,其中赵顺义在衙门当了个小吏,当年他就是最能吃苦下决心读书的一个,赵顺昌心思灵活坐不住,当年去过一趟京城之后倒是也活络开了。

这会儿大人小孩猛地齐刷刷往那儿一站,赵九福自己看着都觉得眼晕,几个年纪差不多的孩子都分不清楚谁是谁了。

不过认亲也不急于一时,进了老赵家之后,老陈氏就开始赶人了:“去去去,一个个都先回家去,让你们小叔好好休息几天再上门来。”

赵老四哈哈一笑,先跟温柔一起拉着孩子走了,赵老大也带着几个孩子离开,赵老二赵老三倒是想要说些什么,但老赵头一瞪眼睛,他们也赶紧走了。

最后只剩下老俩口和赵九福一家人之后,老陈氏忙忙碌碌的去收拾吃的喝的,生怕亏待了自己最疼爱的幺儿,严玉华连忙去帮忙。

赵九福就抱着两个孩子陪着老赵头说话,老赵头极为喜欢这两个孩子,一问赵顺灏居然已经读完了三字经和弟子规,顿时更加欢喜,搂着乖孙一口一个读书的苗子。

这一天,赵九福除了陪父母说话别的事情什么都没干,严玉华倒是话不多,她心中明白这会儿公婆眼睛里头只有一个儿子,哪里还会看得见别人。

老陈氏不顾下人和媳妇的反对,亲手下厨给赵九福做了饭菜,这菜其实偏咸了一些,赵九福却一口一口都吃了个干净,这是他思念了许多年的味道。

第214章 悠闲生活

赵九福是被鸡鸣声叫醒的,在听见第一声公鸡鸣叫的时候,赵九福甚至还有些不习惯,不管是在京城还是琼州府,他所居住的宅邸显然都没有活着的公鸡。

但是陈家村不同,即使出了赵九福这个意外,这里的村人们还是保持着农耕的生活,家家户户都养着一些畜生,就连老陈氏也闲不住养了几只鸡打发时间。

既然醒了,赵九福也没打算继续睡,他见严玉华还睡得香甜,知道这些日子赶路妻子也累得很,索性就轻手轻脚的起了身。

原本还打算出去打一套拳法松快松快筋骨,谁知道刚出门就瞧见正堂那边亮着灯,过去一看却见老赵头和老陈氏夫妻俩面对面坐着剥豆子呢。

赵九福连忙走过去问道:“爹,娘,你们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

老夫妻也没想到他这么早就起身了,老赵头放下手中的豆子,笑着说道:“年纪大喽,早上就起来的早,我们是不是吵到你睡觉了?要不这些天累着了,怎么还这么早起来?”

赵九福忙解释道:“怎么会,只是我这些年都习惯早起练功,早睡早起对身体也好。”

老赵头这才放心了,笑着说道:“那你去院子里头练功吧,爹娘继续剥豆子,中午给你煮豆子饭吃,这东西琼州那边可没有。”

赵九福也不去练功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少这么一天不差什么。他就搬了个凳子坐下来帮着一起剥豆子,口中说道:“儿子好久没陪着爹娘一块儿剥豆子了,不如咱们一边剥一边说说话,儿子也是攒了一肚子的话想要跟爹娘说。”

见赵九福带着亲近和体贴,老夫妻俩心中都高兴起来,也不再提让他出去练功或者回去再睡一个回笼觉之类的话了。

老陈氏一边手脚麻利的剥豆子,一边感慨的说道:“这一大早娘醒过来,都不敢相信你回家了,要不是你爹拦着,都想着去你房里头看一眼了。”

赵九福听着这话有些心酸,忍不住说了一句:“娘,我至少能在家留两个月,这次我好好陪陪你们二老,咱不着急。”

说完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又说了一句:“爹娘要不要跟我一块儿上京,这样咱们就能住一块儿,你们也能多陪陪灏儿和晖儿。”

老陈氏倒是有些意动,但很快却摇头说道:“你能回家陪我们这么久,爹娘也满足啦,我们年级大了,都说人老了要落地归根,我们在陈家村住了一辈子,哪里都不必在这里舒坦,你若是有空,就回家来看看我们,若是没空,多写几封信也是一样的,爹娘知道你在外当官也辛苦,只会心疼你,不会怪你的。”

这话实在是体谅赵九福,他听了心里头反倒是更加难受了,当年他努力读书当官不就是为了家人,但现在常年在外,反倒是没办法承欢膝下。

老赵头像是察觉了他的心思,连忙说道:“阿福,你可别跟那些读书读傻了的人学,弄什么辞官回家照顾父母,我们俩身体好着呢,平时还有你四哥哥哥照看这,哪里用得着你。”

老陈氏一听,也急忙说道:“可不是吗,阿福,你可不能动这个心思,你出息了,在外头当官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若是为了我们俩辞官不干了,我们就算是死了也对不起地下的列祖列宗,你可千万不能干这样的傻事儿!”

赵九福方才确实是起了这一份心思,但这会儿听了爹娘的话忍俊不禁,故意说道:“爹,娘,难道我陪着你们,不比当官重要?”

老陈氏开口就要再劝,抬头就看见赵九福笑嘻嘻的样子,哪里不知道孩子故意逗他们呢,忍不住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骂道:“得了,你小子翅膀硬了,学会逗你爹娘玩了是吧?”

赵九福也不敢真的逗他们,笑着问道:“这些年虽然有书信往来,但我对家里头都有些陌生了,爹,娘,你们跟我说说家里头和陈家村的变化看,省得过两日我出门拜访那些长辈,反倒是做得不太周全。”

老赵头听了这话,十分赞同的点头:“对,你现在官位大了,但在村里头却还有长辈在,这官位做得越高,越要珍惜名声才是,若是为了村里头这些人闹得不好听,那才是不值当,不过如今村里头比你辈分高的,也没几个喽。”

赵九福这时候倒是也觉得老赵家是外来户其实是有好处的,算是他直系长辈的十分少,老赵头老陈氏这一辈的陆陆续续都去世了,跟他同一辈的,也就不算是长辈了。

老赵头想了想又说道:“老赵家的这些人,有爹和你四叔看着呢,保准不会给你添乱子,村里头这些人就问你娘,她整日的出门溜达,知道的比我清楚。”

老陈氏瞪了一眼老伴儿,转头对着幺儿却笑眯眯的,说道:“放心吧,这事儿娘跟你慢慢说,咱们村人也不算多,很快就能理清楚,那些七拐八拐的人家,你也不需要记着,到时候娘帮你打发了就是,压根不用搭理他们。”

赵九福当然也没打算所有人家都去拜访,他想要走动的几乎人家,不是亲近的亲戚,比如说他舅舅家,或者几位嫂子的娘家,就是在村中有些权势的,比如村长家,不远处的里正家,倒不是他市侩,而是真没时间每一户人家拜访。

人际关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赵九福在这一门学问上只能说及格,即使是在官场上,论疏通人脉的话,他的能力也只能说一般,并不算那种特别会钻营的官员。

不过身为妻子的严玉华却十分优秀,她在大户人家长大的,从小就跟着严老夫人处理家事,对于这些人际往来得心应手。

赵九福还在京城的时候,严玉华就能不着痕迹的将他的同僚关系打理的妥妥帖帖,等到了琼州府,除去怀孕生子的时间,也能是不是联络当地官员的夫人外交,让赵九福想要做的事情越发的顺利,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严玉华是十分称职的妻子。

这一次回乡也是如此,赵九福不过是仔细说了说家里头的人口和陈家村的情况,要带回来的礼物大部分都是严玉华一理的。

等第二天赵家人纷纷上门,严玉华几乎想都不用想,便知道适合送给他们的礼物放在哪里,每一样都妥妥帖帖,让人说不出一个不字来。

送给老赵头夫妻俩的东西,自然是最多最珍贵的,其中更是有一根超过百年的老参,放出去卖的话只怕能卖出一千两的高价,其余吃的用的加起来,差点没把一个屋子都堆满了。

送给赵九福的兄弟姐妹的,就略差一些,里头土产占据大部分,又有比较珍贵的琼州府特产,比如珍珠之类的,每个嫂子都能拿到一匣子,虽说不是珍品但在新亭府可难得。

送给赵九福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们的,就简单了一些,若是成亲了的,便是一些吃穿用的,若是没成亲的,男孩子就拿笔墨纸砚,女孩子也是一匣子珍珠,不过比送长辈们的要小一些,少一些,不过不管是做首饰还是留着当嫁妆都十分不错。

去别人家做客的礼物严玉华也早有准备,若是年纪大的,一般都是珍贵的药材,若是年纪轻的,多是琼州府当地出产的缎子或者珍珠,这些东西在新亭府这边少见,人人收到都觉得高兴,就算是荔枝龙眼之类的干货也十分受欢迎,红糖白糖更是人人喜欢。

一开始老陈氏看了还担心,私底下拉着严玉华说道:“老九媳妇,送自家人倒也罢了,这做客也送珍珠的话,阿福会不会吃不消,你们俩年纪还轻,以后肯定还得生儿育女,可别把好东西都送了这边的人,到时候倒是让我孙子孙女吃苦。”

严玉华连忙安慰解释道:“娘,您放心吧,珍珠这类的东西,在咱们新亭府是昂贵的很,但在琼州那边却随处可见,那边靠海,只有上了档次的珍珠才值钱,像是咱们送人的那些,随便一两银子就能买来许多,这些年夫君光是收到的孝敬,只怕都送不完。”

老陈氏听了不由咂舌,严玉华还说道:“夫君还特意挑了最好的给娘留着,到时候娘拿来用也好,磨成珍珠粉喝也养颜,敷脸也是极好的。”

但显然老陈氏受不了这种奢侈,连忙说道:“这可是珍珠呢,我年轻的时候想要一颗都没有,哪能这么浪费了,我得留着,将来留给灏儿晖儿。”

严玉华也没有阻止老人这种行为,她其实也明白,让节省了一辈子的老赵头老陈氏放开了花用,他们反倒是会不自在,左右东西送到他们手中,老人手里头有钱有东西,底气也就充足,到时候不至于缺钱花用就是了。

严玉华的话虽然夸张了一些,但不上品的珍珠在琼州府那一带确实是不值钱,就算是最贫苦的人家也能弄到几颗,有时候淘海货吃就能开出来。

赵九福手里头最好的珍珠能有龙眼那么大,那种才是最值钱的,剩下豆子大的之前,到了米粒大小的,确实是一两银子就能买到许多,他们回乡之前,当地的豪族纷纷送礼,其中那位刘地主大手一挥,送过来好几箱子都是珍珠,说是给赵九福老家的小辈们撒着玩儿。

第215章 狗皮膏药

严玉华准备礼物的分寸十分好,会让人觉得赵九福当官之后十分大方,又不会怀疑他们是冤大头,或者是通过什么贪污的手段发了大财。

老陈氏看在眼中,私底下忍不住对老伴儿说:“得亏当年咱们扛着没给阿福早早的定亲,不然怎么能遇到这么好的媳妇,你说这些人情往来,换成其他几个媳妇的话,怕是不好弄。”

不是老陈氏看轻自己的几个媳妇,他们家总共五个媳妇,小陈氏和邓氏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村里头这些人情往来,两人还能应付一些,见了知县就都不知道如何说话了。

老二家的丁氏按理来说应该是见过一些世面的,当她的性格脾气颇有几分古怪,单单看她跟赵家人的关系都一般般就知道了。

老四家的温柔倒是能做,但她一向是不爱出门见外人的,人多的时候宁愿在厨房里头做事情,能不出现就不出现。

像是严玉华这般,不管是见了隔壁邻居,还是城里头大官都能大大方方得心应手的,老陈氏也觉得自家这个媳妇是赚到了。

赵九福在家的时候,十里八乡的人都喜欢往这边来转悠,不说能见到这位官老爷吧,上门拜访总能蹭到一点礼物,至少孩子能拿到一些见面礼吧。

一开始老陈氏还抹不开面子,带着严玉华能见就见了,不过是一些见面礼而已,他们家倒是也不缺这么点东西,但慢慢的,她开始不耐烦起来,好不容易儿子回来了,她还不能跟儿子孙子媳妇一块儿好好说话,反倒是要应付这些不着调的人。

严玉华见状就给她出了一个主意,笑着说道:“娘,左右亲戚人家都拜访过了,剩下的这些大多是想上门走走门路的,咱们只管把门关上,有人敲门的话就让卢嬷嬷带着丫鬟去见一面就可以了,在京城的时候,大户人家也是这么做的。”

老陈氏一开始还觉得不好,低声问道:“这不大好吧,旁人万一说我们赵家门槛儿高呢?”

严玉华扑哧一笑,就问了:“娘,有夫君在,咱们家的门槛儿确实是得高一些才是,他入京之后可就是正三品的户部左侍郎了,就算是知县大人见了,也得给夫君行礼的。”

老陈氏转念一想也对,这才答应下来,老赵家把门一关,门口自然有赵九福带回家的下人守着,但凡有人上门来就问一下来路,搭不上边角的直接打发走就是了,若是有孩子,还是按照规矩给一份不薄不厚的见面礼。

之前老陈氏一个个招待的时候,那些人也没说赵家一句好话,这会儿连人都见不着了,反倒是觉得赵家有大官宅邸的架势了,不得不说人心真的是一种奇怪的东西。

相比起严玉华来,赵九福倒是要忙碌一些,回家之后十天之内,他一直不停的上门拜访各种亲朋好友,村里头的长辈要走,当年的恩师要走,孙家那边自然也得走一趟,当地的官员特意设宴,他自然也得去参加一下,这些人的面子还是要至少给一次的。

一脸忙碌了半个月之后,赵九福才彻底的闲了下来,他打交道的这些人倒是也知道分寸,知道他这次回家是想要多陪伴家人的,能一起吃一顿饭就足够了。

不过这般一来,赵九福每次都能收到不少的礼物,都是打着恭贺升迁之礼,或者是给两孩子的满月礼见面礼,礼物不算贵重,与赵九福上门送的礼物相差无几,倒是也无甚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