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上一章:第 72 章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下一章:第 74 章

万亨的回答只是冷哼一声,说道:“没出息。”

赵九福也不介意他的吐槽,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左右他是没可能使用这个手表的,先不说他不可能离开地球,光是手表这种特意的东西,直接拿出来去也无法解释来源。

但若是将铸造的办法引导给工部的人,到时候大量的制作,将手表普及开来,那时候他再带上手表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再说了,将来他可是户部左侍郎,也得为大周朝的国库想一想,能多一门赚钱的生意自然是最好的,若是拆开了无法组装的话,也就当是浪费了一次抽奖罢了。

这么想之后,赵九福认认真真的将这个手表放好,这才去看剩下的那个美味的蓝晶果,这一看倒是奇怪的问道:“万亨,系统还能售卖植物果实吗,为什么之前我没见过,这样子不会带来物种侵略吗?”

万亨却很快回答:“蓝晶果十分特殊,属于假果,里头并无果实,也无法通过其他办法移植,所以成为了蓝晶星球的系统商品。”

赵九福点了点头,感情这东西跟腰果的假果一样,看起来像是水果,但其实只是假果,种子应该也是在体外的。

赵九福好奇的取了出来,这才发现这水果的量十分大,也是,蓝晶果应该不是什么珍贵的水果,虽然价格便宜只有1000积分,但实际上加起来的重量估计能有一千公斤,一个积分对应一公斤,确实是十分物廉价美了。

虽然明知叫蓝晶果,但这种蓝晶果的模样看起来反倒是像是桃子,而且还是那种婴儿拳头大小的水蜜桃模样,颜色也是粉粉嫩嫩的,只是比水蜜桃看起来更加圆润一些,底部有一点苹果的样子。总之形状对比地球水果倒不是特别奇怪。

赵九福拿出一颗闻了闻,味道也有点类似水蜜桃的那种甜蜜,但其中却多了几分清冽的香味,他随便擦了擦就吃了一口,一口下去却发现这果实不是软绵的口感,而十分清脆。

偏偏蓝晶果入口即化,特异的口感带着美味的极致感受,简直一下子把赵九福用灵泉浇灌出来的那些桃子都压下去了。

赵九福咔擦咔擦的吃掉了整个蓝晶果,吃过之后口中留有余香,再看蓝晶果倒不觉得那么鸡肋了,既然形状相似就能拿出来食用,价格不高,到时候还能继续购买。

不过还得主意只能自家人吃,这果子可不能流通出去,不然到时候他无法说一个来源,自家人不会怀疑多想,旁人就不一定了。

吃完了一颗蓝晶果的赵九福心情大好,总体来说他这一次还是赚到了,想了想他把一部分果子取出来洗干净放好,打算等严玉华和两个孩子睡醒了分享。

这么想着,赵九福也走进房间爬到床上,一手搂住媳妇和孩子沉沉睡去。

第222章 问君

第二日蓝晶果果然收到了严玉华和赵顺晖的一致好评,赵顺晖吭哧吭哧的吃完了一个还想要第二个,即使小肚子已经鼓起来也坚持还能再吃一个。

可惜赵九福是没办法在家里头陪着他们吃水果逛院子了,他入京之后的第二日就受到了皇帝的传召,急匆匆的收拾好就进宫去了。

赵九福一走,赵顺灏便叹了口气说道:“爹爹好忙啊,都不能陪我们吃果子,哎,小弟弟也不能吃,剩下的这些只能娘和灏儿吃光光了。”

严玉华忍不住笑起来,捏了捏他的脸颊说道:“吃不完就留着,等明天再吃,吃太多坏了肚子,下次娘可不会再让你多吃了。”

赵顺灏吐了吐舌头不说话了,倒是一旁的卢嬷嬷也笑着说道:“小少爷,老爷忙是好事儿,这代表圣上信赖老爷呢,不过这果子确实是好吃,我怎么觉得比陈家村那边的还要好吃,也不知道老爷从哪儿买来的。”

严玉华眼神微微一闪,作为枕边人,这么多年下来严玉华对赵九福的异样自然是略有察觉的,毕竟一个人做的再小心,在细小的地方总会露出几分来,别的不提,就是赵九福刚刚送给她的唇脂和面霜,还有那件华丽的裙子,就不是一般地方能买到的。

只是赵九福不说,严玉华也从不提,她十分信任自己的夫君,知道他不说肯定有不能说的理由,他们夫妻虽然是一体,但也不必要事事都追根究底。

严玉华微微一笑,打岔说道:“卢嬷嬷觉得好吃就再吃一颗,吃完了咱们去院子里头走走,说起来还没正经逛过自家院子呢。”

另一头赵九福已经进了宫,作为一个外地回京赴职的官员,他能在进京之后第二天就受到皇帝的传召,自然又是他十分受宠的证明。

要知道普通的外官进京一次,花费无数的心力能不能见到皇帝一面还是未知数,大部分都是在吏部就直接被打发回去了,别说面圣了,连吏部上头的人也见不着。

时隔多年,皇宫似乎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宫墙还是那么高,地砖也还是那么的冰冷,唯一的区别大约是新帝上位之后,宫廷虽然并未大肆修缮但也重新漆了一遍,看起来倒是比之前多了几分活气。

不过一路走来,赵九福倒是意外的发现,这皇宫之中宫人们的神色变得越发的严谨了,虽然不至于战战兢兢,但比起先帝时期绝对是严肃了一些。

他略一想便知道了,这是因为新帝的性格与先帝截然不同,先帝喜欢人人都带着笑脸,在他面前插科打诨也能允许,但新帝却喜欢公事公办。

很快赵九福就被带到了宫殿门前,这就是当年老皇帝办公的地方,看来老皇帝虽然病逝了,但新帝对他并未有多少忌恨,不然的话不会如此自然的顺延前朝规则。

赵九福刚刚进入宫殿,就听见一个爽朗的声音:“明鹿来啦,快来这边。”

赵九福与新帝也有六年的时间不见,这会儿再见倒是觉得彼此都变了许多,新帝一扫当年的文弱气息,眼睛下面的黑眼圈没了,看着比当年健康了许多。

赵九福在新帝的眼中也是如此,不说别的,光是肤色就黑了不少,整个人也显得精瘦,这些看在新帝的眼中,就是赵九福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来,但是也确实吃了苦头。

“微臣参见陛下。”赵九福连忙先行了大礼,倒是新帝十分客气的将他扶了起来,笑着说道,“不必客气,咱们君臣多年未见,倒是想念的很。”

“朕最是想念明鹿泡的茶水,总是清冽可口,后来让司茶坊挑泡茶最好的人,也总觉得差了几分味道,如今明鹿回来了,倒是能一饱口福了。”

赵九福见他说话做事十分亲近的样子,倒是也跟着笑道:“既然如此,哪日陛下有闲暇时间,只管喊一声微臣便是。”

新帝哈哈一笑,伸手指着旁边榻上已经摆好的差距和茶水,笑着说道:“择日不如撞日,不如现在明鹿就一展身手吧。”

赵九福也没有推辞,走过去在榻上坐了下来开始泡茶,他泡茶的手艺其实挺一般,但胜在一个动作优雅,虽说他现在黑了一些,但容貌还在,乍一看倒是也赏心悦目。

当然,最后的茶水好不好喝,还是得靠着灵泉这个作弊器,也幸亏他多年来使用灵泉已经成习惯了,就算是当着皇帝的面也能悄无声息的将灵泉放入壶中。

等茶香的味道慢慢传出来之后,新帝深深吸了口气,有些感慨的说道:“这味道,朕已经多年没有闻到了,时隔多年,明鹿的手艺还是一样的好。”

赵九福将一杯茶推到皇帝的面前,笑着说道:“那请陛下尝尝看,味道是不是也一如既往,还是微臣多年不碰茶艺,反倒是退步了。”

皇帝接过来喝了一口,觉得味道确实是当年记忆中美好的味道,他忍不住又喝了一口,这才笑着说道:“不错,就是这个味道。”

两人面对面开始喝茶,皇帝也不提政事,反倒是问起赵九福老家的情况来,偶尔还称赞两句老赵头和老陈氏,从他的话里头不难看出,对于赵九福回家住了那么长的时间这件事,皇帝不但不觉得反感,反倒是觉得他孝心可嘉。

赵九福听着,心中的警惕心倒是放松了一些,一个注重臣子孝道的君王,即使他自己上位的过程有点问题,但也总比那些不在乎世间规则的好。

很快,一杯茶喝完了,皇帝看着继续给自己倒茶的赵九福,忽然问了一句:“明鹿,你觉得现在的朝堂如何,现在的大周如何?”

赵九福倒茶的动作并未停顿,倒满了一杯茶之后,赵九福才缓缓说道:“这得看陛下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朝堂,什么样的大周,或者,需要什么样的臣子?”

皇帝微微挑眉,他下意识的摩挲着挂在腰间的星空石,这是他身体渐渐好转之后行程的习惯,很快,皇帝又自嘲的笑道:“难道朕希望怎么样,就能变成什么样吗?”

“父皇曾经希望做一个宽容仁慈的君主,能够君臣和睦,大周兴盛,流芳百世,结果他的宽容和仁慈,带来的不是大臣们的兢兢业业,反倒是纵容了许多藏污纳垢的事情,以至于我那几位弟弟居然敢起兵造反。”皇帝说这话的时候,带着几分嘲讽和冷漠。

皇帝抬头看向赵九福,忽然问道:“当年赵大人不得已远去琼州,避开那些人的迫害,难道心中就真的没有怨,没有怒,也没有不甘心吗?”

赵九福没料到皇帝会问得这么直白,他想了一下,还是说道:“一开始或许有怨恨,也有不甘,但到了琼州之后,微臣倒是想不得这么多了。”

“琼州其实是个好地方,那边没有冬天,没有寒冷,夏日虽然炎热,但也有许多清甜可口的水果。”赵九福笑了一下,开玩笑的说了一句,“不瞒圣上,第一年到琼州的时候,我那书童见当地的荔枝龙眼到处都是,卖的价格十分低贱,要知道这东西在京城可是贡品,一般人想吃都吃不到,他忍不住就多吃了一些,当天就流了鼻血。”

赵九福开始说琼州当地的趣事,从路边鲜艳美丽的鲜花,说到当地的乡土风情,从自己的两个孩子,说到当地办起来没几年的学堂,从当地人的婚嫁习俗,说到他们对中原地区的误解,这些一点一滴的东西,都是赵九福这些年看到总结出来的。

皇帝倒是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时不时还插嘴问一句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后感叹的说道:“若不是听明鹿说起,朕也不知道被人称作蛮荒的琼州府,也能有这般的风光。”

赵九福说完了这些风光,才又说道:“比起这些,那些不甘太轻太薄,风一吹就烟消云散了,琼州虽然人人畏惧,但看着他一日日的变好变强,倒也是让人心中高兴。”

皇帝似乎明白了一些赵九福的意思,他抬头盯着赵九福,又问了一句:“明鹿的意思是,朕想要让大周变成什么样子,不需要记挂以往,也不需要惦记着流芳,只需要看现在的风景,一日日的坚持下去就能有结果吗?”

赵九福笑了一下,又回到了方才的话题:“这得看陛下希望需要什么样的臣子、看到什么样的朝堂、留下什么样的大周,当年微臣入朝为官的时候,父亲母亲曾经嘱咐,即使有一日身居高位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出生,要记得当年读书的时候,一心为民的初心,微臣便觉得,若是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初心,一直走同一条路,即使走的慢一些,总归能走到想要的那个终点吧,治国之道微臣不明了,但一地一县一府都能如此的话,将来大周也能如此吧。”

皇帝只是皱着眉头沉思着这番话,他原本一直觉得,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大难题,先帝留下的烂摊子,那几个弟弟捅下来的篓子,大周现在面子上看着还好,其实暗地里的问题实在是不少,但现在听赵九福这么一说,倒是觉得之前的自己心太急了。

是啊,现在大周都已经是他的了,他何必那么着急,越急越容易出错,这不是就跟自己的父皇一样,打着好心好意结果走到了歪道上吗?

最后,皇帝哈哈一笑,这一次倒是真的爽朗,而不是爽朗中带着几分悲天悯人的忧虑,他很快抛开自己的心思,真心实意的开始品茶起来。

第223章 新官上任

从宫廷出来之后,赵九福忍不住深深的吐出一口气,虽说当年他与大皇子有几分私交在,但正因为如此,现在他在新帝的面前才会更加的谨慎。

皇子和皇帝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这一点想必大皇子自己也已经发现了,不然他不会问出这些问题,也不会期待赵九福的回答。

若是赵九福依旧将他当做皇子来对待,那即使他才高八斗能够经天纬地,恐怕也距离死不远了,这一点赵九福一直十分清醒的知道,所以当年先帝表现的十分喜欢他,时不时就喊他角力的时候,赵九福也从未得意忘形过。

因为还未正式就职,赵九福回家的时辰倒是还算早,进门正巧看到赵顺灏垫着脚尖儿在看院子里头的大缸,这里头原本应该是养着荷花的,不过现在荷叶都谢了,只能看到里头还活跃着的几条金鱼,但是赵顺灏却乐此不疲。

听见门口有声音,赵顺灏抬头看见赵九福顿时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来,一边喊着爹爹,一边像一只小牛犊似的冲过来,也幸亏赵九福力气大,在他撞上来之前一把将人捞了起来,点了点他的鼻头问道:“怎么就你一个人在这儿?”

赵顺灏就说了:“原本娘说要带着我们去逛院子,谁知道弟弟一点都不乖,吃饱了就开始打瞌睡,娘就说了,不如等一会儿,等爹回来了咱们再一起去。”

五岁的赵顺灏口齿伶俐,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赵九福听得明明白白,也怪不得只有两个丫头跟在他身边,估计这会儿严玉华陪着小儿子呢。

也巧,赵九福抱着赵顺灏走进门的时候,严玉华正好抱着睡醒了精神满满的赵顺晖走出来,一瞧见他们俩就笑了:“正打算出门走走呢,没想到夫君就回来了,看来上天就注定咱们一家四口要一道儿逛新家。”

赵九福听了也觉得高兴,点头说道:“那就走,咱们一家人一道儿逛园子。”

严玉华心中也开心的很,赵顺晖现在能坐得住了,这会儿总是喜欢闹腾着下地,赵九福见她抱着有些吃力,索性让赵顺灏自己走,他来抱着小儿子。

这栋宅子是当年先帝御赐的,京城这边三进的院子总是会显得狭小,有些说是三进,但其实第一道门距离第二道门就几步路的功夫,房子比空地多,住起来也憋屈。

但赵九福拿到手的这栋宅子显然不是如此的,想必当年先帝赏赐的时候,对他还正是信任外加愧疚的时候,手底下的人看皇帝脸色办事,便给他挑了好一些的。

所以虽然也是三进,但这栋宅子能看的地方倒是也不少,前院先不提,后头还有一个不小的花园子,里头不但种着两棵低矮的桂花树,居然还有一个小花园。

跟帝王庄园比起来,这三进的院子自然是拍马不及,但是一家四口慢慢悠悠的逛着,前前后后倒是也走了不少时间,发现了不少秒地方。

比如赵九福最喜欢的其实是书房,书房位于最后头一进的东边,这地方较为偏僻,但门门口有一片小竹林,里头铺上了鹅卵石的小路,看着就分外的清幽。

严玉华喜欢的则是花园,这会儿里头种满了花花草草,虽说大部分已经败落了,但她从南边带回来的种子倒是有了发挥余热的地方。

赵顺灏更喜欢金鱼缸,这栋宅子里头没有奢侈的挖池塘,但每个院子里头都放着鱼缸,里头养着荷花和金鱼,大约是以防万一避火用的。

赵顺晖不知道喜欢什么,反正赵九福抱着他走哪儿就兴奋到哪儿,大约看见陌生的地方他都觉得有趣,恨不得自己也跟哥哥似的能走能跑。

热闹了一天,等赵家终于安静下来的时候,严玉华才开口问道:“夫君,今日进宫怎么样,陛下可还算和气?”

赵九福笑了笑说道:“陛下初心依旧,不过明日我就得去衙门,恐怕不能陪着你走亲访友了,你看是你带着两个孩子先去严家拜访,还是等我休沐再说。”

严家是严玉华的娘家,虽说她已经外嫁,但这份亲缘关系是还在的,这些年她不在京城倒也罢了,现在回来了于情于理都得回门一趟。

别的人且不提,严玉华对严老夫人也有几分记挂的,严老夫人年事已高,这些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严家的大小事情也慢慢轮到了白氏做主,严玉华自然是想去看望她。

很快,严玉华就有了决定:“夫君公务繁忙,不如我带着灏儿晖儿先回去一趟,等你将来有了闲暇,再去拜访也是可以的。”

赵九福也没有拒绝,事实上他觉得进入户部之后,他的日子肯定不会那么清闲,能不能有那个休沐的时间也不一定,不然的话不会提出让妻子先回去的说法。

且不说第二日严玉华带着两个儿子回门,严老夫人如何的惊喜,对两个曾外孙如何的疼爱,给了多少见面礼以至于白氏气歪了嘴巴,偏偏严波还十分赞同。

这头赵九福进入户部之后,果然公务就繁忙起来,一度让他觉得自己回到了琼州府,还是万事刚开始施展最为忙碌的那时候。

在赵九福进入户部之前,不少人都等着看笑话,一部人是期待李松仁来一个临死反扑,就算弄不死赵九福也弄得他灰头土脸才好。

这般一来赵九福在琼州府的神话就会被打破,谁都会知道这位赵大人不是万能的,皇帝对他的宠信就是带着偏爱,这位也不是有真本事的人。

而另外有一部分人是觉得赵九福这么能干的人,一旦进入户部肯定就会开始夺权,要知道当年李松仁可为难过赵九福,还给顾家下过绊子,谁不知道赵九福与顾家老师的关系极好,这般下来他能对李松仁有什么好印象就怪了。

虽然现在李松仁看着比较低调,一副老实人的样子,但在朝为官的谁不知道这位的秉性,那可绝对不是个好相处的人,赵九福想要把他彻底架空的话,两人岂不是会闹起来。

这要是直接闹开了可就好玩了,户部可是朝廷的门户,国库最重要的地方,这两位直接闹掰了才最好,其他人才有可乘之机。

但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赵九福进入户部的第一日,就大张旗鼓的去拜见了李松仁,那态度要多尊敬就多尊敬,要不是朝中人人都知道他们俩的矛盾,怕都要误会他们俩有什么良好的私人关系了。

赵九福却不只是装装样子,他跟李松仁确实是有过龃龉,但说到底并没有深仇大恨,皇帝并没有直接把李松仁撤下,可见他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既然皇帝不打算走简单粗暴路线的,他何必上赶着跟人交恶,相比起来,不过是将自己的姿态放低一些,就能让李松仁松一口气,反倒是帮他融入到户部之中,这岂不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情,赵九福觉得自己是聪明人,可不能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自从之前赵九福的调令下来之后,户部这边也是人心惶惶,如今还能留在户部的人其实基本上没有大问题,但这也不能掩盖住他们基本上都是李松仁一手提拔起来的。

以前在户部这是优势,现在却成了劣势,不能说他们都是白眼狼,但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前程和仕途考虑,生怕赵九福新官上任三把火,直接烧到了他们头顶。

于是在赵九福刚来的这几日,上头的李松仁对他客客气气,简直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副带着自家晚辈接手事业的状态。

而下头的官员别说是下绊子了,一个个恨不得价格本分两个字贴在额头上,再没有这么老实规矩的时候 ,乖巧的模样简直要跟家里头的赵顺灏儿作对比。

赵九福也是知道他们的心态的,对此也不安慰宽解,只当这一切都是常态来对付,别的不提,现在户部的工作状态才是最佳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户部的人却不知道赵九福的想法,他们缓过神来之后,却发现原来老上司跟新领导哥俩好了,那时不时碰面的样子,就跟爷孙俩似的。

倒是有人在发现赵九福还算好说哈,并没有随便挑刺之后打算作妖,但赵九福脾气好,却不是任人阳奉阴违之人,但凡发现这样的人,第一次就警告,第二次就处罚,若是有人敢犯下第三次的话,等待他的绝不是好下场。

有了出头鸟被狠狠教训之后,一开始因为赵九福的和善而慢慢懈怠的那些人,又开始绷紧了自己的皮,生怕什么时候犯了错。

李松仁左右是不会支持他们了,渐渐的这些官员发现现在也还不错,赵九福并不是一个十分苛刻人,只要你把手里头的事情做好了,其他的他不会多管。

相处的时间久了,他们便也知道赵九福的性格了,与李松仁看着和善,其实是个小肚鸡肠容不得人的相比,赵九福就大气多了,他不但喜欢下属能干,还一点儿也不占功劳,在他来了之后,户部官员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时候都多了。

相比起仕途来,赵九福定下来的条条道道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以容忍了,毕竟跟着这位干将来有可能升官发财。

赵九福这段时间是真的忙碌,李松仁生怕自己被皇帝追责,恨不得将所有的事情都推到赵九福这边,户部现在右侍郎的位置空悬,赵九福自然忙得脚不沾地。

第224章 人人都问我要钱

在成为户部左侍郎之前,赵九福一直觉得大周朝算是较为富裕的国家,这并不是他自己的妄想,虽说老皇帝在最后有些糊涂,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仁慈的君主,对朝臣如此,对百姓也是如此,减税的政策时有发生。

就说当年赵九福还在陈家村的时候吧,十里八乡不说富裕到顿顿鱼肉,但大部分人家还是能够填饱肚子的,在赵九福的肥田政策推广之后,百姓家里头的日子就更加好过。

吃饱穿暖,在工业并不算发达的年代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大周朝在结束战乱之后还算是风调雨顺,几个上位的皇帝也并未穷奢极欲。

等成了官员之后,赵九福对朝政更加了解了一些,这些年琼州府的税收就不少了,所以在他的印象之中,皇帝的内库是不是丰裕他不知道,但猜想国库肯定是东西不少的。

毕竟这些年大周朝并未打仗,虽说也没有削减兵部那边的支持,但在整体王国正向发展的情况下,怎么样也不该穷酸才是。

只可惜美好的幻想永远是幻想,赵九福到户部之后的第三日,就在李松仁手中看到了国库的总余额,看了第一眼赵九福几乎怀疑自己看错了,他忍不住眯了眯眼睛,抬头问自己的顶头上司:“李尚书,这,这银钱是不是算错了?”

李松仁呵呵一笑,只可惜这段时间他夜不能寐瘦了许多,看着也不像是以前那么和善了,不然笑容肯定很像弥勒佛:“赵大人有所不知,大周朝的税收虽然不错,但一年年的朝廷的支出也不少,您这几日仔细看看就明白了。”

赵九福一开始还想着,是不是在先帝期间,李松仁玩忽职守贪污枉法,所以才让国库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但等他仔细的一笔一笔核对下去,去有些无奈起来。

不是因为这些账目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而是这些账目实在是太正常了,以至于他翻来覆去的检查,也查不出什么问题来。

如果李松仁做假账能做到天衣无缝的程度,那实在是让赵九福佩服了。

事实上,在看到大周朝的大头支出之后,赵九福就知道自己怕是错怪了这位李大人,李松仁或许是私心多,嫉恨贤能,但在户部这一亩三分地上头,还真的没有以权谋私。

只因为这账目里头明明白白的写着,大周朝国库的支出,除了军费等大头之外,最大的支出,并且年年递增的一个支出项目,居然是对文武百官的奖赏。

是的,先帝实在是太大方了,以至于只要是看的顺眼的人就大大的赏赐,逢年过节大手一挥赏,做出任何的功绩也是大方的赏赐,这倒是也罢了,他还对老臣和宗室十分宽容,每一年的赏赐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按理来说,皇帝自然是不缺这么点银子的,所以先帝上位这些年一如既往的挥霍,这一点赵九福自己也是受益者,当年他做出一点成绩来之后,皇帝的赏赐可十分的丰厚。

别的不提,他们现在住的那栋三进的宅子,在京城那个地带,没有了两千两的银子是下不来的,要知道这只是皇帝不算特别丰厚的一次赏赐。

赵九福翻着账目,从头至尾的看了一遍,尤其是看到闲散宗室每年能拿到的赏赐的时候,心里头甚至开始有些羡慕嫉妒恨了。

先帝自己的亲兄弟其实活下来的没多少,但这些亲兄弟的子嗣活下来的却不少,先帝上位之后一心想要当一个仁慈的君主,对于这些侄子侄女十分的宽容。

他这一宽容倒是给现在的皇帝留下一个大麻烦,这些赏赐单看一个就不少,全部的累积起来可不就是一笔大数目,要知道一年到头的节日可不少,一年下来可不就是一笔让户部头疼的大数目,一年年的吸干了国库的血。

看到这里,赵九福几乎可以想象新帝上位之后的头疼了,他若是继续赏赐的话,这个基数只会越来越大,但若是一下子都暂停了,那么这些宗室明面上不敢说,私底下肯定会抱怨这位新帝刻薄寡恩,要知道这里头不少都是新帝的长辈。

就拿赵九福自己来说吧,当年他得到赏赐的时候也是十分高兴的,即使他不注重银钱,但那代表的是一个颜面,是皇帝的信任和重视。

以赵九福对新帝的了解,他恐怕还真的会不要这个面子,而为国库省下一大笔钱,不过那都是之后的事情了,之前新帝已经花出去的钱,那肯定是收不回来的。

而更加糟糕的是,按照大周朝的常规,新帝登基上位之后的第一年,肯定是要大赦天下外加免税的,所以这一年的税收只怕会创新低。

这般一来,原本还能打平的账目数据,现在就打不平了,说不定到时候还会产生负债,当然,这一年从皇帝崩丧,新帝登基到太后皇后的册封典礼,都没少花钱。

赵九福不知道内库的情况怎么样,但现在国库的情况确实是不大好,尤其是现在临近年关,人人都以为户部的钱是最宽容的时候,谁都向来要多申请一些。

今日是兵部尚书过来坐一坐,明日是刑部过来说说话,后日就是工部,一个个的没有个喘气的时候,看着笑眯眯,其实都伸手朝着赵九福要钱呢。

李松仁倒是好,直接将这个烂摊子扔到赵九福头上,别的不提,反正他是不打算出面了,但凡是见着人都打哈哈,还直接说道:“这事儿归赵大人管,你去找他就是。”

赵九福有合理的理由怀疑,这位是不是就在这儿等着自己呢,要不然的话之前怎么就交接的那么顺利,感情他也知道后头的事情不好处理。

赵九福在琼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这么一段岁月,那时候地里头的收成还没起来,红糖的交易也还没打开,整个琼州府都是捉襟见肘的,想要免费帮老百姓做一个疫病检查都得往死里头挤银子,实在不行了,赵九福就只能厚着脸皮问城里头的富裕人家要。

当然,这个要是有讲究的,他总不能空口白牙的就让人家把钱拿出来,虽说有一个闽文乐意配合他一下,但谁家的钱也不是大水飘来的。

或许有些人心善,也愿意拿出钱来救助一下老百姓,但这不是长远之道,后来还是赵九福想出了一个法子,将还未打开市场的红糖拿出来跟他们做交易,这些人精尝过之后都知道红糖的好,晓得以后是肯定会赚回来的,这才手松了一些。

比起那时候,赵九福现在却更加的无计可施,毕竟他现在是户部左侍郎,与琼州知府截然不同,那时候他是父母官,与商人做一些交易不损害百姓的利益就无伤大雅,但他现在要是敢给下头的商人大开方便之门的话,恐怕皇帝就容不得他。

只是怎么看着国库的钱都不够用,赵九福苦恼万分,一开始那些上门来要钱的人还收敛一些,后头也不知道谁透露了消息,知道户部的银钱怕是不够用了,一个个便催命似的来要钱,生怕自己来晚了,到时候钱就被旁人先领走了。

就像是刑部,直接让朱玉鑫过来了,这位来了先拉着赵九福喝茶,喝完了几盏茶,叙旧的差不多了,才开始上了正题:“哎,人人都说兵部重要,是,他们要保家卫国,总不能亏待了将士,但这么多年来边关安宁,这一年年的军费却丝毫不少。”

其实这是朝中大部分人的想法,觉得大周朝安定了这么些年,匈奴人也老实的很,军费这一项的支出是不是需要削减一下。

只可惜老皇帝那时候为了面子不答应,新帝又十分重视边防,更加不会同意,就是赵九福也不会答应,再穷也不能苦了边疆,一个国家若是军队虚弱了,那这个国家才会完了。

朱玉鑫瞧了一眼赵九福的脸色,话题一转说道:“得,兵部咱比不上,但刑部掌管着天下正义,是天下刑罚之本,若是刑部乱了的话,岂不是要天下大乱,那时候百姓的公道怎么办,大周的公道怎么办?”

赵九福算是明白他的意思了,苦笑了一声说道:“朱大人请放心,户部就算是艰难,也不会断了六部的支出,您这是打哪儿听来的谣言,却别信就是了。”

朱玉鑫被他戳穿了想法,嘿嘿一笑说道:“这不是人人都说先帝一去,连着几场丧事喜事弄得国库空虚,我这才有些担心。”

赵九福却只是微微皱眉,淡淡说道:“合情合理的支出,户部自然不会拦着,只是今年的税收还未查验完毕,这才迟了一些。”

说完这话,赵九福看着朱玉鑫笑了:“朱大人也是知道的,我回京路上耽误了两个月,这才弄得户部进展慢了一些,这倒是赵某人的不是,我在这里向你先赔个罪。”

赵九福这么说,朱玉鑫倒是不好意思再提了,连忙说道:“得了,我还能不信你,再说每年都是年前结算就好,这也不算太迟。”

赵九福笑着送走了朱玉鑫,心里头倒是有了主意,一直这么拖着确实不是事情,反倒是容易产生谣言,到时候更加不好收拾。

就像是他说的,合情合理的支出是不能削减的,一旦削减就会影响到各部的公务,在这一点上赵九福压根没有削减的意思。

不过有些人倒是可以削减一下,赵九福眯了眯眼睛,回头看了一眼李松仁的屋子,心中想着此次谣言的产生有没有这位大人的手笔,转身却递了进宫的折子。

第225章 请你节约

赵九福与皇帝说了什么无人知晓,只是等他再一次从宫中出来的时候,表情显然比进去的时候轻松了许多。新帝的严厉让朝中无人敢跟御前的那些人太过于亲密,这一点与先帝时期截然不同,自然也没办法知晓赵九福到底为何求见。

只是隔了几日的小朝会上,大约是户部的不作为让六部和底下的人都心生疑虑,当庭便有人出列发问:“启禀陛下,依例今年的军费也该到时间了,户部这边还没有动静,也不知道是不是赵大人初来乍到,还未弄清楚账目?”

首先发难的还是兵部,倒不是兵部尚书难说话,而是前几年便有人要喊着削减兵部的支出,这位尚书大人敏感的很,生怕新帝上位之后脑子一抽,真的将兵部的军费削减了,真要是这样的话,他怎么对手底下的那些将军们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