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时看明史的时候,只对朱元璋朱棣、嘉靖万历那两段感兴趣,毕竟是猛人神人层出不穷的光辉岁月,哪怕拍成电视剧都好看的很。

可对嘉靖以前的两朝,他只是略读了几段通史,没怎么关心过具体的事情。

可是前朝明显发生了什么,让大明朝的海军力量明显江河日下。

这事儿也不能老麻烦自家阿彷,皇帝想了想,又吩咐鹤奴把徐大人给找来。

封建社会就是好啊,加班费都不用给。

似乎从他跟徐阶认识开始,两个人交流公务都不管早晚,半夜有事都敢来敲门。

比起杨慎,徐阶更深谙为官之道,在官场里短短几年就看得清大事态。

比起杨一清,徐阶又多了几分忠奸难辨的圆滑和制衡,也正因如此,虞璁才某些中恶难辨的问题上,才更放心找他。

——毕竟开放海禁这件事,在目前的舆论看来,简直比拆了孔庙当窑子还离经叛道。

在等待徐大人的这段时间里,皇上把兵部的折子看完,又意外的发现了第三摞。

第一摞被鹤奴分为歌功颂德,鼓吹皇上如何英明神武的。

第二摞被判为有理有据的分析,干货满满又颇有创新的。

这第三摞……居然是几个老臣的辞职信。

虞璁哭笑不得的翻了翻折子,内容还差不多都是那个论调。

要么说身体越来越差,要么说自知愚钝难迎圣意,全是要告老还乡的。

很明显啊,有几个老家伙发脾气发不过他,讲道理又讲不出道理,索性掀桌子不干了。

不干了正好,眼瞅着新科举改革,未来要涌入的新鲜血液会越来越多,巴不得再多走几个。

皇上抿了口奶茶,笑眯眯的批了个准。

徐阶居然没回府,还呆在衙门里看书呢。

一听虞大人过来找他,他披了袍子就跟着上了玉辇。

“徐大人这么晚了,怎么还没回家呢?”鹤奴跟他处的熟了,忍不住关心道:“当心着凉啊。”

“我是感觉,皇上最近肯定会找我,这几日都留宿在衙门里。”徐阶想了想道:“毕竟这开海禁之事,确实同前朝的论断截然相反,那些老臣必然是不会同意的。”

哪怕好话说尽,把事实和证据全部都摆在眼前,某些守旧派的也会临时性耳聋眼瞎,油盐不进。

他甚至隐隐担心,陆大人会不会又跟几年前一样,再把那些棍棒全拎出来。

虞璁这头一盏茶还没抿完,徐阶就到了乾清殿里。

皇上如此聪明的人,当然意识到他就在衙门里呆着,不然不可能来宫里如此之快。

“朕问你,”他开口道:“弘治年间有关海运的资料,怎么会如此之少?”

弘治皇帝是朱厚照的爹,也是明朝里难得的明君。

作为大航海时代和海禁时代的中间点,这一段历史里有关航海的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

就连杨慎为自己收集的一摞书籍里,也全然没有这一段的任何记载。

徐阶愣了下,他原以为皇上对这段历史一清二楚,才会在会议上怒斥群臣,以正视听。

可能是皇上原本世子出身,远居湖北,所以不太清楚这一段?

“回禀皇上,”他行了个礼道:“若单论航海之说,宫里原有郑和出海的完整档案,无论是舰队制备,还是往来财获,都全面齐整。”

“怎么不早说?杨大人没告诉朕这个!”虞璁猛地坐了起来,急切的提高声音道:“去给朕取来!现在就去!”

“陛下,”徐阶深深行礼道:“这些档案在成化年间,已经全部被焚毁了。”

-3-

焚毁了?!

虞璁整个人像被迎面泼了盆凉水,心都凉了。

这又不是什么宫闱丑闻,祖宗啊你们烧了这些书干什么!

“陛下,海贸之事确实对国家、对东南,都福泽深厚。”徐阶心知皇上是真不清楚这一截,只缓缓起身道:“但是对于朝中老臣而言,这都是诛心之论啊。”

徐阶讲的不紧不慢,虞璁瘫在龙椅上听了一会,算是明白了自己漏掉了什么。

自己这辈子的爹兴献王曾经说过,

这楚地之中,有三大才杰——刘大夏,李东阳,杨一清。

刘大夏作为三朝老臣,虽然没机会活到嘉靖朝,但在过去两朝里都拼命发光发热,热到最后把有关郑和所有的资料都通通给烧了。

他算是旧时代里,当之无愧的忠义之臣。

当年他当右都副御史的时候,就主力大治黄河,修筑堤坝,严查贪污之乱,肃清朝廷上下,陪老皇帝朱佑樘开创了弘治中兴,重新给大明朝一长段喘息和痊愈的时间。

也正是他,在弘治年间成为反对海禁的领头羊,不光带动一堆大臣上奏停运,关掉了许多的港口和船厂,还一把火烧掉了在现在而言堪称宝物的旧档案!

“刘大人当时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徐阶话说了一半,见皇上脸都黑了,还是硬着头皮把话说完:“‘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

虞璁沉默了半天,这时候连杀人心情都有。

这刘大夏脑子里全是出海的消耗和死伤,怎么就不看看沿海一带被灭了多少海盗,抢了人家小日本的多少船只,赚回来了多少钱!

这群死脑筋!

由于弘治年代与现在离得太近,现在宫廷里的许多老臣,都还在坚定不移的跟着旧观念走。

这不是他们蠢,是这中国过去的几千年里,墨守成规的问题从来没有被改变过。

也正应如此,过去每一个时代的改革,都如分娩般痛苦又挣扎,这些老头儿们会把命都赔上,就是为了把那胎儿塞回肚子里去。

要不是他今晚和徐阶如此深入的交流一番,他会完全忽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再往后的改革和创新中继续被烦的口干舌燥,还未必能动摇这大半朝代的古旧思想。

“徐阶,你现在就去东殿,给朕写篇忠奸赋出来。”虞璁看了眼一旁守候着的鹤奴,揉了揉眉头道:“虞大人,这一夜都得劳你为我研墨誊写了。”

有些东西如果不连根拔起,会如脓疽般伤及骨血,毁掉整个王朝。

“忠奸赋?”徐阶愣了下,多问了一句道:“陛下想重新定义刘大夏这个人么?”

“不错。明日上朝的时候,由你来跟百官念这一篇折子,”虞璁知道他向来懂自己,点头道:“朕会令六部上下都誊抄学习,下午交心得体会上来——当天晚上,我们再去乾钧堂开会。”

徐阶微微点头,又行了个礼,退到东侧去写论稿了。

这搞政治,就得折腾意识形态。

虞璁心里清楚,按照现有的经济结构,自己要是弄出个议会制度、人代会制度,那完全是给国家乱上加乱。

现在的经济体系和民智,只能由君主专制来统领,这也正方便自己强行扭转方向盘,逼着这些乘客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多亏这个朝代兵权在手,还有锦衣卫时刻出动,不然事情真不好办。

皇上头一次加班,就直接加到了天亮。

他写了改改了写,废了不知道多少张纸。

鹤奴一改从前不正经的嬉笑神情,也沉默着帮忙誊写抄录,一点点的陪他把一个小册子给做了出来。

这将是傍晚开会的讲稿,也将是未来照耀这些古人的一盏明灯。

陆炳没有睡,只如守宅的忠犬一般,安静的候在角落里,陪他熬过这漫漫的长夜。

朝廷里通知又要临时上朝,哪怕消息来得再晚,无数的官员都从被窝里爬了出来,披星戴月的往金水桥那赶。

这皇上一下旨,有谁敢称病退朝,哪怕跑都得赶紧跑去奉天门那吹寒风去。

虞璁一夜没有睡,这个时候都有些恍惚。

徐阶的《忠奸赋》一共改了四遍,不断地突出要强调的重心,还简化了文藻,让论述变得更加锋芒毕露。

他在写青词上的出色才华,在这一刻展露无遗,每一个字都挑不出毛病来。

皇上确认一切无误之后,从出乾清殿的那一刻起,就在玉辇上睡的昏昏沉沉,完全醒不过来。

剩下的,都按照原定的计划来好了。

在上了金台之后,他短暂地醒了一刻,嘱咐完黄公公一些细节之后,吩咐鹤奴把准备好的东西交给徐阶。

年轻的徐大人接过这个奇形怪状的东西之后,懵了半天:“皇上是要臣把这个戴在头上么?”

虞璁噗嗤一笑,瞌睡都醒了:“这个是扩音器,你等会把开口朝向外面,大声对着中间说话就好——整个广场的人都能听见你的声音。”

这是自己之前靠仅有的理科知识储备,摸索着做出来的,还差点把黄锦吓得从窗户旁边蹦出去。

——两张硬纸剪好贴合成纸杯的样子,再粘个纸筒,在上面缠上一圈圈的铜线。

他想法子让宫人找来一大块的磁铁,又打磨成巨大的甜甜圈状,套在纸筒上面。

左右是纸杯状的扩音筒,中间是套着磁铁圈的纸筒,效果还相当不错。

待一整套的礼仪走完,鸿胪寺的小吏头一次没有唱班。

在众人的疑惑中,徐阶走到了高处,举起了那个奇怪的扩音器,试探着高声道:“臣——徐阶——”

巨大的声音瞬间扫荡过去,整个广场的人都被吓得猛抬起头来,少数人差点拔腿就跑。

“臣徐阶,奉陛下之命,诵读《忠奸赋》一章,供诸位求索反思。”

由于扩音器的效果相当不错,整个广场的人终于都能基本听清楚他说的每一个字,由于篇幅略长,听着听着也渐渐习惯了这奇怪的声音加强效果。

整篇《忠奸赋》深入浅出的探索了刘大夏这个前朝老臣的一生,并且按照皇帝的意思,做出中肯又深刻的表扬和批评。

很多老古板的思想都僵硬而黑白分明,但一个好人可以做坏事,一个坏人也可以做好事。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灰色的。

等一整篇诵读完,虞璁的瞌睡也醒了大半——没办法,位子离徐阶太近了一点,睡都睡不着了。

他起身接过那个话筒,又开口说了几句,只是自己声音没那么大,只好扯长声音吼出去,听得官员们都一愣一愣的。

——毕竟在场的那么多人里,没跟皇上见过面的,其实多了去了。

六部又陷入了紧张又混乱的思想状态里。

徐阶的这篇折子,其实是在扇很多老臣的脸,问题是皇上存心推崇这样的说法,还让他们下朝了去写思想报告。

皇上还特意表示了,谁不写就等着挨板子吧,陆大人那边都准备好了。

——就颇有种班主任虎视眈眈的盯着一帮小崽子们写作业的感觉。

皇上趁着这些官员思考人生反省自己的时候,从中午到下午饭都没吃,窝被褥里睡了个囫囵觉。

晚餐特意准备了清粥小菜排骨汤,好照顾他的肠胃。

今晚又是一场硬仗啊。

鹤奴和陆炳自觉地跟在身侧,不约而同的心想皇上今晚搞不好又要拍桌子发脾气了。

六部和各处的高层们明显吸取了教训,下午不光忙着写心得体会,还又临时抱佛脚的找杨大人问资料出处,疯狂的记数据记历史,生怕晚上被点名起来回答问题。

虞璁一走进会议室里,就看见每个人面前都搁着一摞纸稿和笔记,明显比上一次有准备的许多。

他们的神情都透着几分隐隐的紧张和期待,当然今天缺席了几位告老还乡的老臣,这一点都不影响。

虞璁站定,忽然勾唇一笑。

“今天,朕不讲海运。”

“海运也好,科举改革也好,那都是表面的东西。”

“如果最根本的精髓你们听不懂,那这大明朝也不用谈什么福祉绵长。”

他缓缓的坐了下来,语气从容而坚定。

“今天,朕要好好的跟你们讲一讲,”

“什么,叫科学发展观。”

第31章

皇上一说今天不讲海运, 在场的许多大人脸上都露出了惋惜的神情。

他们原以为自己认真准备一通,哪怕不被皇上点名, 也可以从容的回答各种问题。

有人甚至背好了舰队的所有制式和造价, 此刻一听皇上又举出一个新名词, 也只好失落的低着头。

“诸位,从过往到现在, 许多时候都有人跟朕谈论一句话——‘祖宗之法不可变’,”虞璁抬眸道:“科举不能变, 田制不可变,哪怕动下光禄寺,都有御史跳出来递折子。”

“但是,事物是动态发展的, 山水鸟兽如此, 社稷天下也是如此。”

他这个时候,就非常想抱着本马克思,把这帮老骨头的脑阔一个个敲的疏通点。

“也正应如此, 你们才更应该看见,哪怕无数人阻拦着变革,历史的洪流也会把国家推着往前走。”

“从尧舜禹到夏商周, 再到如今的大明朝,被改革替换的政制官职还少吗?科举所考的四书五经, 难道不是从无到有的么?”虞璁顿了一刻,意味深长道:“不破不立,不舍不得。”

一听到这种靠近哲学的问题, 王守仁就瞌睡全醒了,此刻两眼炯炯有神,还不时的点头。

徐阶一看王大人这么推崇皇上的发展说,越发认真的记笔记,生怕哪里学习的不够到位。

虞璁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唰唰唰写了三行:

全面发展观。

协调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以人为本那一条,他并没有自信做到。

这是封建社会,还可以光明正大的买卖人口,别说男女平权了,人和人直接都是阶级分明的。

很多事情没法在一瞬间全部改变,但是哪怕取出这些概念中的一部分精髓,都足够让王朝受益匪浅。

“所谓全面发展观,就是将朝廷、学术、民生这三项都进行全面建设,”虞璁替换掉了新时代的很多概念,尽可能的与当朝的国情进行结合,他见官员们都一脸茫然的看着自己,只用指节敲了敲黑板:“这是重点!”

话音一落,许多人才如梦初醒的缓过神来,开始记笔记。

说实在的,过去千百年里的政治进程,向来是走一步看一布。

文官、武官、宦官,还有藩王和皇上,这几个主体之间纠缠斗争,无心治国的大有人在。

真正如虞璁这样心里有蓝图和规划的,确实是凤毛麟角。

“治朝廷,就要改革体制,发展经部,推动农商贸三项的全面发展。”

“理学术,应当重视医学及工科,惠泽万民,厚重国力。”

“调民生,要多修建公共设施——”虞璁说到这,意识到这又是个全新的概念:“虞大人,你回头把这一条记下,有空再表。”

虞鹤点了点头,也掏出个小本子来,唰唰唰记了下来。

——好像自从皇上没事掏小本本之后,这个习惯不知不觉地蔓延到了全朝上下,现在宫里人手一本,连御厨都没事记下新想的菜谱。

群臣也全跟大学时听讲座似的,齐齐研磨记录。

等会议开完,答疑时间一过,都已经是子夜了。

虞璁捧着那一本小册子,深入浅出的给自己手下的幕僚们洗了一遍脑子,还生怕他们没有听懂,特意举了好几个例子,让他们能够类比归纳。

这本小册子交给了杨慎来整理编撰,回头起码得再增厚一些,印刷后分发各部,再传至各地去总结学习。

不仅如此,各部还要培训专门的传讲官,下放到各省去再次宣讲,并且回收官员们的心得体会报告。

年年如此,总能洗掉许多陈旧的遗风陋俗。

皇帝出门时,看了眼天上灿烂的星河。

他在这一刻,突然由衷地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见证,奴婢制度被废除的那一天。

到了那一天,国家的经济和军力,恐怕也会是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了吧。

自己的计划表里,其实条理还算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