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吴青急了,“啊,我奶奶没事吧?”吴青一听倒是急了。

吴青娘白了他一眼,呼啦他去外堂干活儿。

吴青娘垮着个脸切菜,旁边就有婆子问她,“你们吴村房子没建新的?”

“建新的干什么,我们又不回去住,还不白白便宜了那老婆子的。”

“你婆婆不是早年就跟你分家了吗?”

“是分了,我家大伯在梅州做生意好几年不回一趟家的,他自是指望不上了,这会儿倒知道惦记起我了。”

“可不是的,远水解不了近渴啊,这会儿肯定巴不得你回吴村住的。”

“休想,当初怎么欺负我们娘俩的。”

吴青娘重重的斩下一菜刀,“我总记得那年三伏天的时候,那会儿还没分家,她们一家子都搬着竹床在门口纳凉的,我家只得拆了门板睡,后来分家,两个竹床都分给老大了,还说他家孩子多…”

两个婆子一边准备菜一边各种说过去的那些婆婆妈妈事儿。

晚上回家的时候吴青和辣妹说起这件事。

“你结亲银子都花完了,不可能建老家的房子的。”吴青娘一句话堵了吴青的嘴。

“可要是另一边墙再到了,奶奶家屋子怕是撑不住的,到时候打到了人了咋办?”

辣妹也不说话,心里想着前头还骂她是乡巴佬,这会儿怎么可能肯再在吴村建房子的。

“辣妹,要不咱们明天去看看奶奶吧。”

她点点头。

吴青娘瞪着儿子想骂又不好骂的,心里气死了,想着自己那个婆婆以前对自己的种种的就骂吴青,“老娘一天到晚累死了没见你孝敬老娘…”

那边,辣妹把灶里炭夹了出来放在火盆里,正端着火盆往婆婆的床前放。

吴青看她灰头土脸的样子,对着他娘没好气说到,“还要怎么孝顺,早上粥辣妹也煮了,衣服也洗了,铺子里忙得这么晚回来的,你还要怎么样。”

“怎么,这点活儿就累死你媳妇儿了,当年我嫁到你们吴家做媳妇的时候挺着个大肚子种大几亩的地,回家还要伺候你那病秧子爹…”

一说起过去的辛苦吴青娘眼泪就不值钱了,巴拉巴拉的往外涌,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

吴青无奈道, “娘,我知道你以前辛苦了,你早点睡吧,火盆辣妹都给你架好了。”

辣妹看着这对母子无奈的摇摇头,这对母子吵架,永远是这样的结局。

怪罪

43 怪罪

深冬的早晨水雾缭绕,往吴村的山路上两边野菊正浓,空气中是乡野草木的盛香。

辣妹深吸一口气,觉得肺腑都舒畅了。

吴青侧脸看着她笑了起来,“我小时候刚开始来镇上也很不习惯的,就那么一块儿地方,前面后面连个院子也没有的。”

“嗯,我想种点菜都没地方。”辣妹抱怨道。

“我们老家院子大着呢,可不比你娘家院子小呢?”

“真的?既然吴村离得也不远娘为啥不愿意在老家住呢?”

镇上的房子盖的密集,前后左右屋子都挤在一起,门口那一块儿地方还要过路的,其实过生活并不舒服,辣妹觉得反倒是住在乡下舒服。

吴青叹口气,“唉,老家好是好,可我娘不愿意住。”

吴青娘带着吴青十几年前就来双头镇干活儿,后来存了银子就买下了现在镇上这屋子,再就一直没回老家了。

“那时候我只记得我爹刚去世不久,大伯母便吵着要分家,我娘了银子,田地便归了大伯一家,后来我娘带着银子就来了镇上。”

辣妹想着估摸是大伯母看着吴青爹去世了,剩的孤儿寡母的怕成为自家的拖累这才要分家吧。

不过她也就心里想想,具体什么情况现在也无从知晓。

吴村不大,在个半山腰上,就那么二三十户人家,种了一些橘树,这会儿橘子正大着呢,走近一闻醒脑的清香。

“这就是我老家,这边是奶奶家。”顺着吴青的指引辣妹就看到山坡上橘子树掩映中露出一排低矮的小青瓦屋檐。

“奶奶,奶奶。”吴青喊到。

两连的土墙屋子,一边果然倒塌了,另一边看着也是有些摇摇欲坠的,要是这边倒了肯定会打到另一边的土墙屋子。

吴青喊了一会儿从土墙屋子里走出一个老太太来。

“唉哟,我的孙儿孙儿媳妇回来了…”

老太太眼力劲儿还是挺好的,见了两人高兴坏了,半山腰上估摸着见个生面孔都难,一下见到亲人不得了。

坐在屋子里,辣妹环顾四周,这屋子当真是破烂,再看吴老太太,坐在椅子上很蜷曲的一块儿身子,辣妹看着有些难过。人老了就是这样可怜,剩的一把皮包骨的,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爷爷,想着也有些日子没回孟家冲看爷爷了。

“青啊,你如今也成家立业了,老家这屋子要重盖啊,再怎么说,这是吴家的祖屋啊,你的根啊…”老太太说得快要哭起来了。

吴青虽是连连点头可也不能说会回来盖屋子这样的话,毕竟他知道他娘的性子。

隔壁几家邻里也过来凑热闹了,看着辣妹都打趣吴青,“那会儿还光着屁股上跳下窜的,如今都娶这么个好看的大媳妇了。”

辣妹连忙从篮子里拿出一包糖来分给众人。更是叫她们连连点头夸赞。

吴青意外的问她,“你怎么还带糖了?”

“自咱们成亲又没回来过的,这第一次回你老家肯定要分点喜糖乡里相亲的吃下啊。”

吴青不好意思的挠着后脑勺,“还是你想的周到。”

吴老太太说了大半天两人得到了一个大消息,吴青大伯要从梅州回来了。

“是一家子都回来吗?”

“我也不知道,别人带信儿告诉我的,我上年就带信儿去梅州叫他们回来盖房子的。”

吴老太太现在最大的心愿怕就是要盖房子了。

其实吴青家老房子的位置很好,背靠大山,山上很多参天板栗树,前面很大一块院子,这会儿因荒着杂草丛生,好多些鸡在里面穿梭找吃食,再往下是个低洼处的一口鱼塘,再下面便是一道道的梯田山地,点缀着零星的人家。

“这里风景挺不错的。”辣妹说到。

“嗯,我小时候也喜欢站在这里望着下面的村口,一货郎摇这拨浪鼓挑着担子进村我第一个就能发现。”说起儿时的事情吴青话也多了起来。

“要是能在这里建房子也不错,山水环绕的,主要位置大,房子敞亮,前面院子整整,养鸡养猪养牛都行,前面鱼塘还可以买点鱼苗养着年底捞鱼的,住的多好。”

辣妹一脸的憧憬,似乎也叫吴青激动了起来,说起来两人对于未来的新生活都是向往。

回到镇上的家里,吴青娘听吴青说他大伯要回来盖房子的消息十分震惊。

吴青大伯一家早些年带着两个儿子去了梅州做生意,听说生意做的不错,便在梅州那边定居了下来,期间大伯一个人回来过几次,说是要把老太太接走,可几次都没说服老太太离开故土。

晚上辣妹回家很是意外,因为婆婆和丈夫坐在家里大眼瞪小眼儿都等着她。

“怎么了?”她笑着问到,还来不及回房换衣服就被吴青拉住。

“辣妹,你来说说,老家房子塌了她不建反倒说要把咱这房子重建?”

辣妹微愣,看着婆婆。

吴青娘指着辣妹对吴青说到,“她知道个啥,咱家我还没死呢!”

又瞪着辣妹说到,“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打的什么主意,拉着我儿子回吴村四处发糖,就知道讨好老太太,你讨好她了她家田地也不会给你一厘的。”

辣妹莫名其妙,“我发喜糖怎么了?我这新媳妇第一次回去发喜糖不应该吗?怎么就成讨好人了?”

吴青没想到他转脸这么快忙转移话题,“说建房子呢,说哪儿去了,反正要建应该建老家的房子,都塌成那样儿了。”

“不建,又不住那里,好好的镇上不建建那山旮旯干里,我找罪受啊?”

辣妹一身的灰,回房换衣服,门外两人还在争。

“不以为我不知道,建老家的房子绝对是你媳妇主意,吹了你枕边风你就忘记我是你娘了…”

吴青气的直呼气,可对着他娘噼里啪啦的一张嘴硬是难以回嘴。辣妹走出来说到,“娘,我确实也想在老家建房子,咱们现在这房子好好的,没必要重建,但老家房子都塌了,要是把奶奶砸到了个好歹怎么说?”

吴青娘怒了,“你算老几?我们吴家的事儿还轮不到你做主!”

“我是吴青妻子,就是这个家的一员,我只是有权。”

吴青娘看着她冷笑,“呸,你还知道你是他妻子啊,嫁进门都快一年了,连个屁都没有,人家和你前后脚嫁进门的,瞅着过年就要添丁添口的了,你还有脸在这说有权的?”

辣妹气的拳头都握紧了,看着婆婆这张鄙夷她的横脸真是气极了,她好想大声的回骂过去,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儿,目前孩子没怀上是她一个人的错吗?

可她知道她就是说破嘴也是没用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所有的愤怒最后归于平静,她淡淡的说了句,“娘既然这么说以后这些事就别和我说了。”

这话也是说给吴青听的。

看到她失落的回到房间吴青赶忙跟了上去。

吴青娘看着眼前关起的房门也愣了一下,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堂屋里心里其实也不好受。她不想回老家盖房子其实很多原因,也很复杂。

虽说早年就分家了,吴老太太归大房,但家里大伯常年在外,她若是回去了,老太太有个三病两痛的她要不出力别人肯定要说她的不是,要出力她心里又咽不下这口气,想着当年自己刚嫁到吴家收到那些个窝囊气的。再说了,镇上的地基小,交通又便利,盖个房子即使是两层也要不了多少银子。

但若是在吴村老家盖房子那就不一样了,地基大用的砖瓦石料都要多,而且山腰处的位置东西拖上去艰难,光工钱都要很多。

即使新屋子盖好了,他们白天又都在镇上干活肯定得早出晚归的,到时候院子也得修围墙,那是很大一笔银子了,没得四五十两怕是没戏的,再说还得求着老太太看顾,这些都是叫她心烦的地方。

吴青娘想着想着,心里有些难过起来,想着以前自己说什么吴青都听自己的,辛辛苦苦拉扒大儿子,如今有了媳妇心倒是向着别人了,唉。

“辣妹,你别生气了,我娘就是这个人,说话向来狠得很,她是长辈,咱们别和她计较了。”

辣妹已经记不清自己这是第几次被婆婆指着骂了,也记不清吴青说了多少次叫她别和她计较的话了。

其实她心里并不是生气,而是觉得无力,嫁人了,娘家觉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已经是外姓人了,而婆家又何时当她是一家人呢!正如刚刚她婆婆说的,这个家里只有干活和上缴银子她有份儿。

其实什么她都做不了主,连她和左右隔壁邻里来往说话婆婆都要插一手。比如说那家以前和她家吵架过,叮嘱辣妹别理她们,又叮嘱这家的,说是曾经给她们家借过结亲办酒席用的方桌要对人家好些。说的最后辣妹索性早出晚归,也就和镇上居民很少打交道了。

不过辣妹私下倒是也想着,怎么自己还没怀孕。二丫中秋的时候就怀上了,如今已是有几个月身孕的人了,肚子也显怀了,本来给她在家里养胎的,可她闲不住还是来铺子里干活儿,动作依旧麻利,从背后看完全看不出是个有三四个月身子的人。

尽管二丫安抚辣妹说这怀孕急不得,有先有后也是正常的,但辣妹心中还是有些郁结。前世的失子之痛让她对于孩子有了执念,再说这世界哪家娶媳妇不是为了传宗接代的,眼见着婆婆处处看她不顺眼,想来无非也是因为她过门快一年了还没怀上孩子吧。

这天铺子里来了个吃瓦罐儿饭的妇人,说是从古月镇去青州城,因带着几个月的孩子还要喂奶的,中午便不想将就,要吃口热饭。

孩子这会儿睡着了,裹得严严实实的被搂在怀里,就剩个小胖脸儿在外面,红扑扑的,还不时嘟嘟嘴的,很是可爱,那妇人因有了孕产的经验一看二丫就猜到,“你这怕是要落在明年六月生了?”

二丫笑了笑,“是啊,夏天生。”

这妇人笑到,“其实夏天生好,孩子好照顾些,冬天可不好了,一阵冷风孩子就得生病的,火盆吧孩子又呛得慌。”

“你这孩子也是夏天生下的吧?”二丫因为现在自己怀了孩子,特别喜欢问孩子的事儿。

“是啊,五月底生的。”

两人聊着聊着这夫人便说起泸州城里有个大夫专门给看妇人隐疾的,说是多年不孕的吃上几服药都能怀上。

辣妹听着心里便留心了。

刚好王逸之的马夫王贵这天过来结年底的帐,辣妹就说想一起去泸州城看看。

王贵自是愿意驾车带她,路上辣妹便问王逸之的情况,说是东家自那次走后一直没回家来,也没托信儿。

“还有一年,明年这个时候我家公子应该就能回来了。”他说到。

人家主人不在家辣妹自是不会接受王贵的邀请去王家大院。

王贵本也是礼貌性的邀请,见辣妹拒绝便也没有推辞。

泸州城里辣妹其实是个屋头苍蝇,要找那个大夫还真是有些困难,她忽然想起了泸州醉仙楼的王红音姑娘。

老街面当年王逸之带着辣妹从街头逛到街尾,她自是熟的,很快就找到了这家最大的醉仙楼,没想到那个王掌柜的竟然还记得她。

辣妹心中暗暗吃惊,能当这相当于醉仙楼旗舰店的掌柜可见也是不简单的人物。

对于辣妹要找他的宝贝闺女红音小姐显然是很吃惊的。

但很快就派人去叫了红音小姐过来。

王红音一看,找她的人竟然是辣妹,又惊又喜,“辣妹姐,你怎么来了,快,去我家坐坐。”

辣妹也没推辞跟着她一起去了街背后的院落,本来离得也不远,两人走了一盏茶的功夫就到了。

用了茶辣妹说明来意,心中想着红音小姐也不过是个十六七岁的处子,大户人家又讲究,似乎自己这样有点冒失,赶忙又说到,“红音小姐,我不过是想着你是土生土长的泸州人才想起问你的,你帮我问问你家后院的婆子婶子的,看她们知晓波!”

“没事的,辣妹姐,”红音小姐知道了辣妹有歉意的愿由笑得恣意,“我平常也不讲究这些个女儿家狗屁规矩的。”

很快她身边的小丫头翠烟便问出了那个大夫的地址。

“在城西呢,坐我的马车我陪你一起去。”红音小姐不容辣妹推辞便自说自划了。

辣妹这会儿要还是再说什么推辞的话儿就显得矫情了,于是也就索性两人畅快地出门了。

“小嫂子脉象平稳有力,身体很健朗,没什么不妥的。”那大夫年岁不大,慈眉善目,温和细致。

“可我嫁人也快一年了,一直没怀上孩子的!”辣妹说到。

大夫叹口气,“唉,孕育子女上,世人往往觉得不畅了便是女子的责任,”他摇摇头,“岂不知阴阳调和才能代代相传…”

一番咬文嚼字,辣妹听了半天这才稍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我之所以不孕并非我自身的原因,而是我丈夫的原因?”

她话一说,大夫便挥手止住她,眼里晦涩难言。

辣妹马上明白了,这个世上,要是哪个说不孕是男人的原因那不亚于是丢下个惊天炸雷。

回去的路上,辣妹坐在马车里一直郁郁寡欢,她现在真不知如何是好了,既然她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那不孕必是吴青的原因了。若是能带他也来给大夫看看就好了,要想什么办法把他带来呢?

红音还以为辣妹有什么难以启齿的隐疾,她也不好问,一路上陪着她也不好开口问啥的。

最后派了她自己的马车送辣妹回了双头镇。

彼时吴家村里吴老太太拉着她大儿子的手哭得老泪婆娑,“儿啊,你可算回来了,娘想你啊…”

吴志远回来了。

他就是吴青的大伯。

母子俩拉着手对着哭,好不容易才平息下来情绪。

吴老太太知道儿子这次回家就不走了,过完年就着手把这房子拆了重新建,高兴得不得了。

“好,好啊,走多远,这里才是咱们老吴家的根啊,租屋建好了咱家后人才有发迹啊,你听娘说,你建租屋之前一定要看日子拜祖宗啊…”

“我知道的,娘,”吴志远连连点头。

他常年在外做大米生意,两个儿子也随他一起做生意,大孙子十来岁了,也是跟着家里一起做生意的,还有个五六岁的小孙子,哪知道三岁就能在铺子里算账,出口成章,把铺子里的客人都惊呆了,个个说是神童,前途无量,这吴志远便有心了。把孩子送去学堂了,如今不过两三年下来竟是有模有样,诗词更是张嘴就来。

吴志远便想着家里若是真能供出个读书人来那岂不是要光耀门楣了。老夫妻俩便打算让两个儿子分家。

梅州铺子生意归大儿子一家,他们依旧留在梅州。

他们老夫妻跟着小儿子过,去青州城再开个铺子给小儿子一家,也好带着小孙子读书,虽然青州城和梅州的繁荣富庶不能比,可青州城自古出读书人,学堂里的先生也是最好。

但他们老夫妻不想再折腾了,年岁也大了,再说老家的老娘也七老八十了,需要伺候,这才想着要回老家把祖宅重建好养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