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有什么事,就是担心大郎君,想来看看。”

“要是这样那就不必了,以后但凡这样的你都一并拦了,让他们有这个功夫不如做些正经事。”

霍磊应了,正要转身离开的时候刘灿又叫住了他:“我这里有个食疗的方子,你正好让他带回去与赵指使一份,还有柴统领那里也派人送去一份。”

她说着让阿赵把早已准备好的方子拿出来,霍磊出去抄了两份就来见赵匡胤了,听了他的传话赵匡胤当然非常失望,只是也没有办法,不过再见了那个食疗的方子他却是眼前一亮:“大郎君就吃这些吗?”

“这个,大郎君是由赵妈妈照顾的,应该也是吃这些吧。”霍磊说的有些不确定,他本来以为这次一定是自己照顾刘灿的,谁知刘灿却把阿赵叫了过来,一应贴身事务都由她负责,这让他很有几分失落——难道大郎君觉得他是男子,就会粗手笨脚吗?他也是学过护理的啊!

赵匡胤却没注意到他这点小心情,听了前面的话就心情澎湃了起来,匆匆的道了声谢就骑上自己的马走了,第二天就带了一大包银耳过来:“我昨天找郎中问过了,说这东西最是滋补,对外伤也很有好处,我见大郎君的单子上也有这个,就找了些好的,你与大郎君送上去吧。拿着啊,这是我用自己的薪水买的,决没有动公款,何况这些吃食也说不上什么受贿,就是大郎君也必不会不收的。”

刘灿果然收了,虽然她不缺银耳,但赵匡胤巴巴的拿来了,她也不好再退回去,就像他说的,一些食材,虽然这个食材稍稍珍贵些,毕竟还不是什么太稀罕的东西,她若连这个都不收也有些太不近人情了,她是想把赵匡胤培养成孤臣,却没想过把他隔离出去。赵匡胤既有这个心,她也不能寒了,所以她收了银耳不说,还让霍磊送了一些牛肉干出去。这牛肉干也是演武场出品,目的是为了行军方便,不过她这是当零嘴吃的,就比一般的更松软些,只是却没其他那些牛肉干能耐时间了,说起来也算是个稀罕物件。这对于她来说,就是个正常往来,谁知道赵匡胤却大受鼓舞,第二天又带了一包银耳过来……

就这么一连送了三天,刘灿只有把他叫进来了:“二郎,你到底有什么事?”

第197章 银耳 (九)

其实赵匡胤是知道刘灿吃不了那么多银耳的,别说刘灿自己,就是刘家,如果不算下人的话,把刘成的那两个通房算进去也吃不了。银耳这东西,一小朵就能泡发的很大,两三朵熬出来的粥就足够五六口人喝了。而他每天拿来的都有二三十朵,可以说把刘家上下要吃的银耳都送到了。只是那个单子他仔细研究了,有些是不宜送的,比如猪蹄——那实在不好看;有些是不好送的,比如莲子——碎碎的一兜,看起来也不像话。唯独这银耳,是好送而又值些钱的,赵匡胤就觉得要多送些。他其实也没什么想法,就是觉得自己要不做些什么怪憋得慌,打此时被刘灿这么一问,顿时就僵住了。

刘灿看着他,此时她的伤口已经结疤了,只是还不太方便穿衣服,趴在这里的时候就盖了个小被子,也就能把帐子掀开了:“有什么话,你不妨直说。”

“也、也没有。”

赵匡胤吞了口口水,突然觉得心中有些发慌,刘灿因为是趴着的,也就不方便束发了,所以此时的她是披散着头发的,她的双臂垫在脸下,一双眼漆黑幽深,不知怎么的,赵匡胤就觉得身上有些发热,竟有些不敢再看。他低下头,想要离开,又有些舍不得。刘灿见了,就想岔了:“你坐下吧。”

“啊?”

“那边有个胡床,你搬来坐下吧。”

赵匡胤怔了一下才扭过头,果然就见窗户下面有一对胡床,他搬了一个过来,先是放在刘灿的床边,想了想又往后挪挪,不过再想了想,又往前挪了一下,最后看了眼刘灿,又往旁边拉了一下,见刘灿有些皱眉,又往后拉了一下。眼见他一个凳子都放不好,刘灿不由得满脸黑线:“你这是做什么?”

赵匡胤的脸刷的一下红了,嗫嚅着说不出话。

“你往前拉些,我现在没有多少力气,声音大不了,省的一会儿你听不见。”

赵匡胤拉着胡床往前凑了凑,刘灿道:“这段日子,难为你了。早先派你过去的时候,也没想到事后会发展到这样,只是这密州的情况不查不知道,一查……实在是到了不整治就不行的地步了,若没有你这一次的细查,以后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乱子呢。只是这压力,却都转到了你身上。”

她这倒不完全是虚言,在最开始的时候她真没有想到密州的问题会这么严重。她知道下面有贪污的有受贿的有挪用公开的,总之一个普通社会里会出现的事情这两年密州就都出现了,她对此有准备。不说别的,早先红色帝国建立之初那是多么艰苦朴素狠抓思想,还挡不住这些事呢。但她没有想到会严重到这种程度,一百三十多万……密州一年的税收才多少?一年的产出才多少?若是不算外贸海运,这几个人贪的,就能把密州挖空!不趁这个时候按下苗头,以后再想收拾就要费大力气了。只是闹的越大,赵匡胤的压力也就越大,再怎么说他现在也就是个少年。

赵匡胤连忙摇头:“大郎君即把这事交给了我,我就要把这事做好,大郎君不怪我把事情做的这么大,我已很是感激,哪来的什么压力?”

刘灿看着他,见他神情坚毅,两眼清明,不由得在心下一叹——果然是后来成为太祖的人物,这样的事放在别人身上多多少少都要受些影响,可看他这样子还真是没觉得什么。只是他这天天一大包银耳到底是为了什么?她想了想道:“你对以后可有什么想法?”

赵匡胤一怔:“大郎君指的是什么?”

“自然是问你以后想有什么发展,难道还是问你想怎么娶妻生子吗?”

她后一句不过是调侃,赵匡胤听了却几乎有要炸的感觉,想也不想就道:“什么娶妻生子,大郎君还没有呢,我这更不要说了!啊,大郎君,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就是功业未成,何以谈家,男子汉大丈夫总要总要做出一番事业才好。那个那个,我不是说大郎君没有做出事业啦,我只是说……那什么,大郎君以后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也真没什么想法。”

刘灿有些惊愕的看着赵匡胤,这算是青春期的别扭反应吗?就像现在二十多岁的宅男宅女们一听说要结婚就不要不要的,可现在这时候十几岁结婚不也很正常吗?历史上的赵匡胤成亲晚是因为家里穷——就算是这样,他好像也是在二十岁左右就成了亲的,现在赵家总说不上穷了,若没意外他应该已经开始相看了吧?难道就是因为开始相看了,所以才开始闹别扭了?莫不是相看的那个不中意?

“你有什么想法大可以对婶子说,我想婶子也是想让你高兴的。真不行,你就与我说,只要那家姑娘没成亲,我总是能帮你分说一下的。”

刚才一说完那些话赵匡胤就后悔了,刘灿明明只是很正常的问他一句,他那反应实在不是太妥当,但再听刘灿这么说,他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委屈,他也不知道委屈什么,可就是觉得难受,就好像自己被错待了似的,当下也没有多想就道:“大郎君怎么好像巴不得我成亲似的?”

这一句就带了些埋怨的口吻,刘灿越发觉得是他婚事不如意,但见他不想多说,也不好再细问,只有道:“男大当婚人之常情,哪有什么巴得巴不得的?其实你细想下就知道这也不是坏事,从此以后有个知冷知热的,有人关心体贴,将来再有孩子,就是又多个亲人了。当然,这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总要慎重些才好。”

“那大郎怎么现在还不成亲?”

对于这个问题刘灿早有准备,当下就道:“我呀,是只准备娶一个妻子的,所以一定要找个美丽聪慧善良的,关键还要我非常喜爱的。为了这个晚几年也无碍。”

说到这里她微微一笑:“二郎若与我一般的想法,那也可以晚些时候。”

赵匡胤觉得刘灿说的很美好,但好像不是他心中想要的。这些年他的亲事也不是没被提起过,但一开始是密州事杂。他和赵弘殷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就是杜氏,也有一大摊子的事要处理——房屋怎么修建,人员怎么安排。再怎么说,密州也是从筚路蓝缕开始的,从节度府到下面百姓的房屋都要一点点重新修建,虽说会有下等民、中等民,甚至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有演武场学员帮忙,可屋内怎么布置怎么装饰却都是自己的活儿,因此就算觉得自己的大儿子到了成亲的年龄,也真有人提这回事,杜氏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她腾出手,有这个心了,又有了小儿子。她早先没了两个孩子,对这刚出生的孩子就宝贵异常,一颗心都扑到了小儿子身上。

当然,拖到了今天,这个事也差不多提到了杜氏的嘴边,只是赵匡胤总觉得有点不太对,就像现在,听刘灿的话他也觉得是好的,可好像就不是他想要的,但他想要的事什么他又说不出。想了想就道:“大郎说的对,总要找个自己喜欢的,为了这个晚几年也没关系。”

刘灿再次怔住了。她这是现代的观念好不好?古代人是讲贤良淑德父母之命的好不好?早先也没看出赵匡胤对爱情这么有向往啊!莫不是这小子心中已有什么念想了?一时间刘灿也有了八卦之心,不过再想想,这实在不好一直追究。因此就附和着点点头:“你年龄也不大,过几年也是可以的。只是你有什么为难的,大可以来找我说。”

听了这句,赵匡胤立刻觉得舒坦了不少,他不由得又往刘灿身边凑了凑:“大郎君,你伤怎么样了?”

“已经结痂了,多谢你的银耳了,只是不用再拿了,早先的那些已足够我吃许久了。”

“那大郎君,你还有什么要吃的没?我在外面也方便不少。”

刘灿看着他没有说话,赵匡胤眨眨眼:“我知道,大郎君这边人手足,能干的多,可我总想为大郎君做些什么。早先吧,我还能做些别的事情,现在却是连个公务都没有,家里也不能安生。我不是怪大郎君,可我就闲不住。大郎君你也许不知道,那银耳都是我一朵朵捡的,根大的不要,太黄的不要,看着不太干净的也不要,我已经想着要少捡些了,可不知不觉就捡了这么多。大郎君既说够了,那这几天我送百合如何?专挑那漂亮的白嫩的送来。要不莲子?只是那东西寒气大,现在又是冬天,是不易多吃的。我记得大郎君最爱吃的是烤肉,可现在又不太方便……”

他喋喋不休的絮叨着,刘灿听的两眼发直:“我现在放心了。”

“啊,大郎君说什么?烤肉吗?这东西是一定不能碰的,否则结了疤就太不好了。再忍忍吧,到时候我亲自给大郎君烤,说起来我这几年的手艺也很有长进呢……”

“我说我放心了,就你现在这熊样,怎么也成不了太祖的!”刘灿在心中吐槽,嘴中则道,“你会忙起来的,你很快就会忙起来的。”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刘灿就完全把赵同学当牲口来用了……

第198章 凉粉 (一)

在后世的历史上,有人把公元948年称之为密州年。因为在这一年,密州颁布了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规矩法令,一些法令在当时看来简直是莫名其妙的,比如说靠右行驶。在那之前,密州的主要道路上都有一条分割线,来往的人也会有意识的分开走,不过这只是下意识的方便罢了。而在这之后,就形成了规矩。

关于行走道路,其实早有规矩,比如在京城中什么路是由什么官员走的,平民百姓不得踏上,可那是为了彰显皇家威严。而在这里,则就是一条关于如何走路的规矩。这条规矩令很多人腹诽不已,有说这完全就是乱命的,有说这是个试验的,还有说这根本就是脱裤子放屁的……

但后世的研究里却说,就是这条规矩令密州规矩深入人心,这才有了后世的密州法令长久不衰之势。

而就在密州进行剧烈变化的时候,外面的变化却是地震级的。

公元948年2月,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元大同,取天下大同之意,但这个希望显然不能令中原人士认同,几乎就是在那一天,原本就反抗不断的中原各地更像散点开花一样闹出各种抗议。此时民风彪悍,抗议绝对不是嘴上喊喊的事,各路人马都举起了反旗。耶律德光被折腾的疲惫不堪。若是这样也就罢了,毕竟契丹势大,在像刘知远这样的大节度都按兵不动的情况下,契丹人也不见得没有喘息之地,可就像后世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一样,契丹人进入中原后疯狂劫掠,终于把一向最善于忍耐的民族都给逼疯了,于是,再出去打草谷的契丹人,只要人数少于二十人,就有回不来的危险。一时间契丹上下人心惶惶,耶律德光也郁闷无比。

在契丹的历史上,他绝对是少有的明君,他统一了契丹,拿到了燕云十六州,以一个外族的身份掌控着中原,令堂堂中原皇帝都对他称父,到了现在他又入侵了中原,成为少有的能在中原称帝的帝王。可是他的风光也就到这里了。汉人的制度令他郁闷,汉人的反抗也令他郁闷,更令他郁闷的是他手下人都想回去!

面对着花花江山,锦瑟中原,契丹上下想的竟然都是捞一票就走!

耶律德光是个明君,耶律德光很有远见,耶律德光不想就这么走,可是,手底下人要离开的意愿实在是太强烈了,他也只能强力弹压。而就在这个时候,一直没有什么动静的刘知远在晋阳称帝了!刘知远早先的名望并不是多么出众,当然并不是说他没有名,而是什么仁厚啊贤明啊这些都和他扯不上什么关系,但他这时候称帝,却像黑夜里的火把,各路义军纷纷归附,而反抗契丹的势头也更猛了。普通百姓自发结成队伍,多着上万人,少着百十人,攻入县城杀死被契丹人任命的官员,一时间,很多县城竟是无人为官,无人接印。

公元948年9月13日,潭州起义军在李毅的带领下攻入州府,杀死了契丹将领耶律狼五,一时间,朝野震动,契丹上下归心更重,而耶律德光也害怕了起来。他虽然觉得得中原者得天下,契丹人的王途霸业还是要在中原才能施展,可外面形势如火如荼,自己人这边又各有心思,早先的壮志也都化为了担忧。

948年10月20日,亳州、宋州相继告破,终于成为压垮耶律德光的最后一根稻草。宋州就是后世的商丘,离开封已不过两天的路程!看着各地的战报,看着下面的民情,耶律德光不甘而又无奈,他终于下定决心待过完了这个年就离开——在他的心中,过了年,他也算正儿八经的当了一次中原的皇帝。不过这个年他注定是难过的,就在同年的11月12日,终于初步整好好的密州刘家掐着时间举起了反旗!

其实说举起反旗并不确切,因为密州一直没有听从大同政府的宣召,而也因为密州实在太偏僻了,耶律德光也没有在意,等到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密州人马已经在一天之内连克三州,然后一路攻城拔地,竟似没有阻碍的占据了大半个山东!西至沂州、青州,东到莱州,竟然都插上了刘字旗!

“陛下,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啊!”

“密下,这刘家不只是怎么冒出来的,但却和那河东刘知远相互呼应,说不得就是他布下的一个局,陛下可要三思啊!”

耶律德光尚且有惧意,更不要说他的手下了。而且对于外族来说,进军中原大多都是为了捞一笔,鲜少有想到要在此经营的,后世的清军占尽天时地利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此时的契丹人了,他们没有节制的打草谷也是因为就没想过要留在中原。这一年多的时间他们早就捞足了,就只想着怎么富贵还乡过逍遥日子。

“我听说,这密度节度过去是郑州的节度,早先还救过石敬瑭?”耶律德光缓缓开口,下面人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有一人道,“好像是这样的,据说还有一个非常了得的儿子。”

“是吗?”

“应该是的……”

“什么叫应该?”耶律德光勃然大怒,“什么叫应该!这样的消息为什么早不汇报?这样的人为什么早不留心?你们这是什么?这是养贼!是蛀虫!你们就是一群蛀虫!”

下面人不敢应声,不过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那密州谁知道在什么地方?别说没留心,就算留心了也不会在意的,耶律德光明显就是借题发挥。耶律德光也看出了手下的不以为意,更是气恼,待要再说什么,突然觉得心口一阵憋闷,竟是要喘不过来气了。他的手下一见不对,纷纷涌上,这个拍胸,那个叫喊,好一会儿他才缓过来。

“陛下一定要保重身体啊,其实这汉人的江山本来就没什么意思,不要也罢,陛下还是带我们回去骑马打猎来的畅快!”他一个比较得用的手下开口,其他人纷纷点头,虽没有再出声,可那表情却不言而喻了。耶律德光一阵心灰意冷,举目看去,见虽有两人面露迟疑,却到底没有什么表示:“你们,都想回去?”

“汉人不识好歹,咱们将来再来教训他们吧!”

“那就……回去吧。”说完这一句,耶律德光就闭上了眼。

公元948年12月11日,在离新年不足二十天的时候,耶律德光带着从中原劫掠而来的大量珠宝财物踏上了归途,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后晋的上千名宫女、宦官以及投降的官员。他们离开还没两天,中原各地就飘起了雪花,于是原本就难行的路更加难走,耶律德光的情绪也大受印象,他觉得这是天不让他离开,否则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个时候下雪?明明已经快要过年了,这个时节又有哪个州府会动刀枪?就算是普通百姓也只想安稳——他明明可以留在开封过个年的!可是他已经在路上了,并为了面子,声势浩大的举行了离开仪式,现在自然也是不能再回去了。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好脾气的,如此一来更加暴躁。终于,在路过相州的时候,他进行了屠城。

男子杀死,妇人掳掠,婴儿被仍到空中然后用刀枪挑死,据事后统计,这一天相州,死亡人数上十万!不过这也是他最后的疯狂了,离开相州州府不到两天,他就在入厕的时候突然病发,一头跌进了茅厕中,等手下发现的时候已经全身都是屎尿,连口鼻耳也被堵塞住了,事后人们谈起此事都说是报应,而刘灿知道此事后,却只是冷笑了一声。耶律德光是死的不体面,但在她看来却是幸运了,要知道在她所知道的历史上,耶律德光是被做成了腊肉的!

“天太冷了啊。”她有些遗憾的叹了口气,耶律德光会被做成腊肉是因为他当时死在夏天,而那些契丹人又想把他的尸体带回去,这时候一个厨师就出了个主意,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腊肉皇帝。而现在这天寒地冻的,显然是没有这个天时了。

跟在她身边的霍磊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还以为她是觉得冷,就要把拿着的衣服给她披上,她摆摆手:“小磊,你跟在我身边,也有三年了吧。”

“……是。”

“可有什么想法?”

霍磊心中一突,下意识的就要跪下,却被刘灿拉住了:“你知道我的规矩,在我身边呆个几年是都要出去的。早先的石守信是这样,你以后的人也是这样。其实你们出去,更有用处,特别是在现下的环境里。所以你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说,也许官职一时提不上去,想去哪里,还是没有问题的。”

霍磊有些茫然的看着他,这个问题他其实是想过的,他知道早晚要有这么一天,可真到了这个时候他还是没能想好。

“你也不用急,不会这么快的,总要过了年再说,在这之前你好好想想吧。”

霍磊应了,然后就低下了头。刘灿本想再安慰他两句,就有手下来说赵方毅、赵弘殷、赵匡胤石守信等人都来了,她听了这话立刻转身,至于霍磊的小情绪自然抛到了一边,而后者看着她的背影,抿了下嘴,快步的追了上去——他必须快,否则,很有可能就追不上了。

公元949年3月刘知远入驻开封,而刘家则把触角伸到了菏泽。

第199章 凉粉 (二)

当刘家只是窝在密州的时候,他们是被遗忘的。虽然他们频频出动,不说一般的山贼匪兵,就是州府、契丹人他们也没少动,可就算他们在半个山东都威名赫赫了,外面人对他们却还不了解,或者说并不关注。后世人说到此事,是这么评价的:刘家找到了一个最适合的时间,在最适合的地点发展出了自己的势力。

对于这个评价有很多人并不是很赞同,很多人举出例子,说某某地点更适合发展,某某地点更是有山有水有地利,若是刘家在那边必然更怎么怎么样。不过不管怎么挑地点,对于时间,却都没有人挑剔的。这的确是最适合的时间了,这五年,后晋忙着和契丹掐,各路诸侯,要不是被朝廷调的疲于奔命,要不就是埋头发展自己,所以密州竟是在众人的眼皮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当他最初露出自己爪牙的时候,也就是非常郁闷的耶律德光纠结了一番,其他人仍然不是太在意——这个时代,占山为王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真要在意,江南那么一大片地才是更需要在意的呢。什么,刘家占了三个州了?哦哦,那是不少了,可都是什么地方啊,荒无人烟,疏于管理,哪怕在前朝也是犯人才会流放的地方,在现在……满打满算能凑齐一万人吗?

固有的观念,资讯的欠缺,令有些人就算注意到了刘家也没有太在意。但是,当刘家席卷了整个山东,把兵力推进到了菏泽的时候,就再没有人能忽视了。

此时的菏泽被叫做曹州,归属于河南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菏泽和开封是一路的!虽然它离开封还有些远,虽然现在的路不是太好走,可只从感官上来说已经是非常近了,这一点,其他人也就罢了,刘知远却是最有感触的。他手握重兵,历经三朝,自己又开创了一个朝代,而且他这个天下虽然得的容易些,却不像石敬瑭那样又是拜干爹又是割让土地的,所以无论是底气还是掌控力他都要比石敬瑭更强些,所以对刘家他是远远谈不上害怕的,只是也不免要有几分疑惑:“这密州刘家,诸位怎么看?”

这一天他就召集了几个心腹商议事情,说了一段后就把刘家提了起来。下面人面面相觑,刘家令众人震惊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他们仿佛是突然冒出来的。其他节度势力,不管势大势弱,总会有几个盟友,弄不好还会有几个仇敌。而这密州早先,却仿佛没与任何人交往过似的。

“怎么,就没人说说吗?”刘知远有些不满,突然窜出来这么一个势力,早先不知道也就罢了,现在出来了还没有消息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吧,“这密州刘家就这么神秘?”

“陛下……”一人小心的开口,“其实这密州早先咱们也不是丝毫不知道,这几年境内出现的雪盐,好像就是他们家的出产。”

“雪盐是这密州刘家的?”刘知远皱了下眉,对于这雪盐他也是知道的。一般百姓用的盐都发黄发粘,弄不好还要掺杂着沙土,即使这样,一两盐也炒到了三百文!当然,私盐要更低些,可最便宜的也要一百五十文了。至于大户人家用的上等白盐,往往就卖到了五百文!他也曾为此事发过愁,可一来其他事情更重要,二来此时能吃饱饭就不容易了,甜咸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雪盐就出现了!这种盐白的像雪,颗粒晶莹剔透,味道更是纯正无比,最重要的是,一两竟只要五十文!

五十文啊!这价格简直堪比贞观年间了。

官盐是贵,可就算抛除掉税收和路途折损等部分,也要超出五十文了。再做个比喻,哪怕是在产盐的当地,一两盐的成本也要在五十文左右,而且那盐的质量还无法和雪盐相比,若是真要熬制成那种程度,成本就还要增生。本来对于这种盐官府是一定要打击的,但这雪盐的主使者也会做事,竟以三十文的低价卖给了朝廷,如此一来,朝廷不仅没有损失,反而白赚了一笔。当然早先的制盐工都深受其害,可又有几个人会理会这些?

自然,这雪盐也不是没引起过窥觑,可这盐的来路竟是那茫茫大海,一路追着,最多也就是到港口了,再远,却是没这个条件了。

“怎么说这雪盐来自刘家了,不是说来自外邦吗?”也有人想着从船工、活计等身上打听消息,虽然那雪盐的主使者看管严格,可也还真有成功的,不过得到的答案就是来自于海外。这海外在哪儿啊,那些人也说不出个什么,就知道那地方四季如春,盛产瓜果,就是蚊虫太过厉害,内地人去了往往要大病一场,弄不好就丢了性命。

当然也有人想过把那盐船劫掠下来,只是若劫了那就是一锤子买卖了……当然最关键的是,没人打的过那些自称是外邦人的盐商!是的,打不过,不管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海上,那些盐商竟是无比厉害。海上是不说了,内地本来水战就不怎么好,全国都找不出几条船。可内地,那些人竟也非常厉害,小范围的动兵根本就讨不到什么好处,至于说调集大部队——那是想要造反吗?要知道那些盐商一路走的都是水路,从黄河入海,他们要在陆地上动兵,只有从黄河滩到开封城的这一段路!晋朝再怎么惹人骂,也不会认人这么欺凌的,何况石重贵登基后,因为对抗契丹,还是很得了一些民心的。

官府得利,百姓实惠,所以虽然这外邦盐商神神秘秘的,但这雪盐却流传了下来,其实就算官府想打压也是不成的,在那些外邦人与官府商讨之前,雪盐已在各地流通了。而等到这外邦盐商和各方面处好关系,其来历也被很多人忽略了。不过当此事和刘家牵扯到一起就不一样了,见手下人没有马上回答,刘知远又追问了一句。

他那手下稍稍扭捏了一下,随即道:“其实此事臣也没什么证据,只是那些人在与臣的接触中露出过一些口风,当时臣还不是太明白,刚才陛下问起,这就联系到了一起。”

“那些人露了什么口风?”

“陛下明鉴,那些外邦人虽然有一些的长相与中原人士不太一样,可大多却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自称是海外遗孤,早年避祸出去的。”

刘知远点点头,这说法他也听过,虽没有全信却也没有不信,内地多混乱,有那么一两支避到外面去也不稀罕。

“臣曾和他们的首领见过面,问过此事,臣问他们是什么时候避出去,那人先是不说,后来叹了口气,说,以乱世而言,当今丝毫不比过往差了,又说他们本来也是在这中原腹地生活的,虽不能说多么安乐,却也自得其在,谁知最后却为朝廷不容,最后不得不举家搬迁,幸的周围百姓拥护,愿意跟随,这才能在外面立住跟脚。”

说到这里,那人停了一下,偷偷的觑了刘知远一眼,见他没有什么反应,继续道:“臣查了刘家的经历,发现他们在离开郑州的时候,不仅郑州有不少人跟随,早先的管城更是几乎倾城而出。当然,只是这些也不能证明这些人的身份,但后来臣还发现,这些外邦人虽然口口声声说来自海外,但对中原近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却非常熟悉。所以臣猜想他们其实是近期离开中原的,而和这个经历相符的,也就只有密州刘家了。”

刘知远点点头:“你有心了。”

那手下连连称不敢,不过他们都知道,这手下虽然说了一大串,但更关键的恐怕是他和密州刘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联系,他此时会把这事说出来,也算是过了明路。不过知道了这一点并不能令刘知远心情更好,密州刘家本来就在河南道里发起了,这又有雪盐之利,而且看对方的架势,那是早早就有了布局,若是有什么心思,却是有些麻烦。

“阿威,你怎么看?”他把目光转向了郭威,后者想了想,道,“陛下真是问住我了,我对那刘成并没有什么印象,后来就算有一些往来,对他……也只是一般。所以我还真没想过他能有今天的成就。陛下不如宣召一下,若他听宣,那不如就暂时安抚;若不然,就以重兵逼之!”

他这话一出,旁边几人都皱了下眉,一人正想开口,刘知远已经站起来了:“阿威说的对,若刘家不听宣,朕就伐之!”

“可是陛下,杜重威那边……恐有变化啊。”

“那又如何?若杜重威乖乖移镇也就罢了,若他不从,朕也绝不会容忍的,这中原,不能再乱下去了!”

听他主意已定,其他人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离开后,早先开口那人却拉住了郭威:“郭将军好像对那密州刘家很有意见?”

郭威一笑:“逢吉兄多想了,我与那刘家没什么往来,又哪里说有什么意见?只是这刘家谋划甚深,却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陛下初登大位,逢吉兄也不想这天下再乱了是吧。”

苏逢吉笑了笑:“郭兄真是思虑周全啊,相比之下,却是我疏忽了。也是,那密州刘家若有异志,一定要早早除掉。”

他说完,拱了拱手离开了,郭威在他身后眯起了眼。

第200章 凉粉 (三)

“当!”一支利箭正中红心,那箭不仅精准,而且势大力沉,木耙竟在这一箭之下不断颤抖,仿佛有散架的架势。

“好!”周围响起一片叫好声,一个身穿月白色缎子面坎肩的男子鼓掌道,“茂先的箭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一箭却是只有养由基能比的了。”

被叫做茂先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男子,只见他两道剑眉,鼻梁挺直,英姿勃发却又带着一种俊美,他身穿一身大红的衣服,正是郭荣,听了这话他微微一笑:“承钧兄谬赞了,楚国上大夫的箭术岂是我能比的?”

“茂先就不要再谦虚了,说句实在话。百步外正中靶心我偶尔也是能做到的,但要穿过这个铁环再得中,那是想也不要想了。楚国大夫的箭术如何咱们都没见过,但在当世,我还没见过其他人能做到这个地步的。”

郭威没有说什么,只是也看向挂在半空中的铁环。

“还是有的。”他想,事实上这种练习方法他就是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学到的,第一次看到时他也极为震惊,那人却是一笑,对他说只要掌握了技巧也不怎么难。这种技术当然是非常珍贵的,所以虽然他非常意动,也没有去追问,倒是那人很随意的说了出来,“对于别人我自然不会轻易告知,但郭兄……当然是不一样的。”

当时那人微微一笑,他却是满心震撼。他其实很想问一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到底却没有开口。后来想想,除了不好问之外,恐怕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那个人的答案——那个人磊落洒脱,有些事却是怎么也不会说的。

“茂先茂先?”

他回过神,刘承俊向那边对他指了一下,然后他就见到自己的随从一脸紧张,不断的做出各种动作引起自己的主意,他们在这边射箭是不允许随从随意过来的,这显然是有什么事要对自己说,他当下招了招手。

“少将军,将军刚才传信让您过去呢。”

“阿耶?可有说什么事吗?”